顯示具有 電腦應用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電腦應用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7年6月27日 星期三

無線網路的設定(Wi-Fi Setup)

沒有留言:
無線網路是現在極為熱門的話題,無論是網路城市、安全憂慮,直到最近,甚至有取代有線網路的應用技術(802.11n),它能夠為大眾帶來更多的便利性

不過,並非所有人都能夠享用這一種便利性,因為無線網路建構的成本稍微高一點,無線基地台(AP)、無線網路傳輸晶片或介面,除此之外,它的設定對一般人來說也多了些沒有聽過的名詞(加密技術、通訊協定...等),畢竟這種技術是近十年來才開始(第一個版本發表於1997年)

這裡僅對設定與安裝說明,想要知道更多相關資訊,還是可以去Google一下!

安裝須知名詞:
1. SSID(Service Set Identifier):無線基地台所提供連線時所需的辨識名稱
2. WEP(Wired Equivalent Privacy):一種無線網路的加密技術
3. WPA(/2)(Wi-Fi Protected Access):無線網路的保護,可補強WEP
4. AES(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高級加密法,可取代DES加密
...有很多相關名詞,不過一般使用預設即可,這裡僅說明如何連上無線網路

現在的使用環境當中,應該是以NB使用無線網路的機率較大(PC大多需加裝USB或PCI介面的無線網卡),現在具備無線上網功能的NB都有掃描附近AP的功能,所以這部份就不加贅述

實際設定步驟:

1. 開啟無線網路功能:
開啟無線網路時,通常會掃描到不只一個AP(在大都會區),先不論訊號強弱(僅為參考值,有時並非訊號強就一定好用),請先找到自己能夠連線的AP名稱(就是SSID的名稱,或是有些以ESS-ID表示)

2. 取得連線密碼:
因為無線網路的覆蓋範圍與強度有關,所以個人使用的AP一定具有加密的機制(包括WEP、WPA或AES...等),不然就真的是一人繳錢,大家共享(雖然國外真的有類似的機制在推行),不過一般使用者還是會加上密碼

有一點要特別注意,就是要確認你在AP上所設定的密碼是利用何種加密法,因為使用者無法判別AP是使用何種加密機制(為了安全考量,但是有時間的話,還是可以用TRY的...),使用的加密法必需與AP所設定的相同才能夠實際連線成功(不要WEP <--> AES,這樣永遠都不會通...)

一般來說,只要上述兩點設定無誤,就能夠利用無線網路上網,雖然加上了密碼保護會影響無線網路在傳輸時的速率,但是對於昂貴的「頻寬」來說,這部份的犧牲是值得的

3. 補充說明:
在安裝與設定時,在某些無線網路的晶片上可設定個人模式(PSK)或是企業模式(EAP),通常一般家用的使用者使用PSK模式即可,因為企業模式的認證機制比較複雜,甚至於沒有可認證的主機時,可能連WPA都無法正常設定好,這一點要多留意喔!

其它注意事項:(使用上的考量重點)

1. 安全性的考量:

(1) 鎖定MAC Address:就是鎖定網路卡的位置(格式為xx:xx:xx:xx:xx:xx),因為每一張網路卡(晶片)基本上都只有一組特定的位置(除了某家廠牌曾提供改卡號的軟體...),因為無線網路上有太多Sniffers(一種竊聽手段:使用偵測軟體來搜集相關封包的資訊),這可以做為安全性的防護,也就是僅讓使用特定位置的網路卡(晶片),才有能力透過AP來進行連線

(2) 利用較長的加密key:選擇較長的編碼格式(較高位元的編碼,例:128、192~256位元的密碼),這能讓一般人花更久的時間來做暴力法測試(相信我,真的有人很無聊...),所以還是要定期更換密碼比較安全

(3) 將key匯出於隨身諜中:不要讓電腦記錄無線上網的key,否則一但被竊取就沒有保密性可言,或是電腦非僅自己使用(預設會記住喔!)

2. 速率上的考量:

雖然現在已經發展出能夠與有線網路相比的無線技術(802.11n),對於大眾化使用較多仍是速率較慢的無線通訊協定(802.11 a/b/g),所以在應用時,如果無線使用者是少數,對於現在流行的線上影音的頻寬需求還能負載

一旦使用者較多的環境,或是其中一台服務主機是利用無線傳輸(建議最好不要!!),使用無線網路的技術就不應該是優先方案,所以頻寬的使用上也是需要考量的因素之一

3. 選擇性:

其實無線網路的相關應用(Wii、Xbox...等)還有很多,但是現在為人所詬病的部份(安全性、速率...等),還未得到完善的解決,所以還是看是想要方便,還是要著重於安全

畢竟這方面還是取決於人的使用習慣而定,因為筆者比較在意的仍是使用的安全性,所以我還是以最高標準(鎖MAC Address、AES加密法-128位元...等)來看待無線網路的使用

4. 其它:

無線網路的串聯(WDS)、相關周邊的配合、甚至具備防火牆與網管功能的設定,這些都取決於購買AP時的預算功能,相關的設定還是以各家產品的說明手冊為主(有時對於相同應用的名稱代號不同喔!),畢竟筆者沒辦法玩過每一種AP呀!

2007年6月26日 星期二

遠端登入的優缺點(Remote Login)

6 則留言:
遠端登入這個名子,我想對於玩電腦的人來說,應該都不陌生才是,最早流行於使用者之間的遠端登入模式,應該就是使用類似於VNC的方式來做登入,不過這一類的軟體應該說是用桌面共享比較適當

不過也因為這一類軟體的風行,讓M$也製作了一個名為遠端桌面連線的功能,使IT技術人員,能夠取得電腦的操控權,進一步幫客戶端進行檢修與勘誤的動作

除此之外,當然在LINUX上也有X Windows System可以做到相關的應用,可是遠端登入對於不同族群可能會有更多不同的體會,例如:學生時期的BBS(Telnet的遠端連線)、伺服器端的使用(ssh的遠端加密連線)...等

這一類軟體的應用時機與優缺點有很大的不同,雖然使用相同功能的軟體有很多(RealVNC、NetTerm、PCmanPuTTYPieTTY(PuTTY繁中版)...等)

先來說說這一類應用:

優點:
1. 利於行動商務人士應用(只要有網路,無需大量實體文件即可完成簡報)
2. 方便管理多台主機使用(如果只能做主機存取,管理者再多也不夠)
3. 適合多人多工的環境(適合專案開發、統整或資源共享)
4. 執行遠方程式碼的彈性較高(這一點並非絕對,現在以Web介面也能達成)
5. 主機端存取安全性較高(可移除主機端的I/O裝置,避免資料外洩)
...其實這一類的優點很多,筆者只是描述較為明顯的特點

每一件事都有正反兩面,如同資訊安全與便利性經常都有相互違背之處

缺點:
1. 安全性的隱憂較多(密碼側錄、後門軟體程式、暴力破解法...等)
2. 版本管理的層級困難(多人使用下,會有同權使用者相互覆蓋的問題產生)
3. 人員掌控不易(就算限定IP或相關設定,無法確保僅相關人士使用)
4. 桌面共享連線的頻寬負荷過大(通常只適用於區網環境中)
5. 主機的硬體狀況難以掌控(如果硬體發生故障,遠端難以及時救援)

這一類應用軟體有許多相互對立的優缺點,應用時機經常都是因時因地而設置,假設有大量主機都置放於人員嚴密管制的機房中,就可以避免許多缺點的發生,同時也能得到遠端登入所提供的便利性

其實現在許多社群網站,也都提供了類似遠端登入的功能,也就是說登入後就能夠使用相關的服務,不過筆者在這篇文章中所強調的是「能利用遠端控制取得電腦主控權」的狀態,如果僅是利用相關服務,則不在此限

當然,有時也會因為設置或規則條件上的缺失,造成原本僅能使用某些特定服務的使用者,也能獲得主機端的主控權,如此一來就會發生重大的危安事件,這一類的狀況其實屢見不鮮

所以提供的服務愈多,對於相關服務依存性的漏洞也要愈瞭解,否則下次在報章上出現的人名,可能就會是自己...(驚!)

2007年6月20日 星期三

寬頻網路的選澤(Broadband Network's Type)

6 則留言:
「網路」這個名詞應該是近年來最熱門的字彙之一,但是連線方式卻有極大的不同,筆者最早也是從撥接上網(28.8K bps)開始使用的,直到現在甚至連FTTB(Fiber To The Building),都已經慢慢地滲透進我們的生活之中

不過究竟要怎麼來選擇自己適合使用的寬頻網路呢?

可以分成兩個階段來討論,那就是成本與需求(不外乎都是這兩樣吧!)

根據TWNIC(台灣網路資訊中心)的調查,到2007年1月的統計,ADSL有80.10%市佔率,Cable只有6.45%市佔率,撥接甚至只有2.29%的市佔率(加上免費的撥接也才3.66%),原報告來自台灣網路資訊中心網路使用調查

不過,這其實也是另外一種的市場機制,因為現在大家都開始在網路上傳送較大檔案的影音資料,隨即就會有如此的需求,雖然現在叫做寬頻上網,但是台灣跟某些國家相比,真的還算不上寬頻(小小吐個苦水,可能國情不同吧!)

但是要選擇那一種的寬頻,其實也很難有所定論,因為經常都是特定網路的提供者,無法遍及全省,所以只能屈就於特定提供者(像筆者也是因為ADSL牽不到,才改用CABLE),重點還是取決於機房距離

反觀每個人都適用於相同的寬頻網路嗎?

ADSL來說:
並非所有公司都適用,因為ADSL擺明了就是上傳的速率較小,而且較高速率的頻寬並不保證能達到最高速率(以8M/640K為例,僅保證有2M以上的頻寬),這對於提供網路服務的單位來說,就不是個適用的寬頻環境,它可能就適用於專線或固定式雙向的寬頻網路,當然所需要的價位也非一般人能力所及

CABLE呢?
其實它受限的問題更多,首先它無法提供固定的IP,對於有架站需求的人來說,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雖然可利用DDNS(動態轉址服務)來解決這問題,但是對IP有變化時,是否能夠即時地趕上IP變化的服務呢?這一點請親身體驗

更何況CABLE還受限於電視線的線路品質,話說某些特定路段,只要一下雨電視就會消失幾個頻道,那如果是網路漏了幾個封包呢?後果難以想像吧!

最後來看乏人問津的撥接
不要想說怎可能有人還在用呢?因為某些偏遠地區,連電視線都沒有,頂多只有電話線(但距離太遠也沒有ADSL可用),所以它們就是少數用撥接上網的一群,或許你會問,那竟然那種地方為何還要用電腦呀!這問題麻煩去問那些做工程要深入內地的人吧!(笑...)

當手機連訊號都沒有時,就連唯一的電話線可能也成了相對的「寬頻」了,否則請斥資弄個衛星電話吧!那我就沒話可說囉!

至於最近某ISP業者強推的FTTB呢?其實與它相關的還有FTTx一類:
  • 光纖到交換箱 FTTCab (Fiber To The Cabinet)
  • 光纖到路邊 FTTC (Fiber To The Curb)
  • 光纖到家 FTTH (Fiber To The Home)
但是建構到其它FTTx所需的成本太高,相對效益較低,所以目前還是以FTTB(光纖到樓),最為常見,也就是您所住的大樓有特定比例的人願意申辦(目前似乎是以五戶以上),就可以請ISP業者以專案方式處理,提供較高速率的寬頻,但是...它仍是走類似ADSL的服務型態

也就是較低速率的上傳,目前10/2M、50/3M和100/5M,這三種一般用戶比較可能申辦的FTTB來說,其實都還是只有對下載的速度提升,但是對於上傳依然提升的速率有限,雖然這也跟使用者習慣有關,但是...這上下載差距的比例是否也太高了一點,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HINET的網頁資料

話說也有其他公司在實行FTTC的服務,但是那畢竟是特定地點才有相關的需求,所以這個就先不討論,畢竟他是衍生出來的相關產業,就如同無線城市建構一般,都是有需求或是政府的推動力才有可能實行的層面

雖然如此,但是身為台灣人的我們,還是選只能在這些選擇中,找尋最適合我們所應用的環境,雖然個人力量有限,但我們還是能夠慢慢期待FTTH的來臨吧!(希望到時候價位也能平民化一點!)

2007年6月15日 星期五

防火牆的用途(Firewall Purpose)

8 則留言:
防火牆是近年才開始受大眾注目,以前都只把焦點放在防毒軟體的能力上

不過,防火牆的用意雖然是好的,可是對於大眾來說,它的功能經常都會讓人摸不著頭緒,甚至會防礙原有操作電腦的順暢性

現在的作業系統,也都預設有防火牆的功能(M$、Linux皆有),不過大多數都是行銷策略的手法,讓大家感覺到物超所值,但實際的應用面就...乏人問津,至於硬體與軟體之間的差異,可以參考筆者先前寫的防火牆的使用,有粗略的說明

今天筆者就來說明一些較為常見的應用與設定:

1. 封鎖Ping的回應:
硬體:通常都具備這設定,只要直接勾選即可(很多Router上就有)
軟體:大多也有相關的設定可以勾選(有些防毒軟體本身就有此功能)

使用Windows內建的防火牆設定:(若有開啟)
控制台 --> Windows防火牆 --> 進階 --> ICMP設定值 --> 確認允許傳入的要求與回應未勾選

2. 限制特定的Port給使用者:(可用來封鎖特定服務)
硬體:以Web的使用模式來設定,較人性化的介面
軟體:預設會開啟常用的Port號,例如:80、21、110...等,其餘需手動鍵入

使用Windows內建的防火牆設定:
控制台 --> Windows防火牆 --> 例外 --> 新增連接埠 --> 選TCP/UDP及Port

3. 使WAN能連線到內部(LAN)伺服器:
硬體:開DeMilitarized Zone(DMZ),或指定Port對應內部主機(NAT
軟體:通常也是利用NAT轉址的方式處理,若需DMZ的功能則需多加一張網路卡

使用Windows內建的防火牆設定:
控制台 --> Windows防火牆 --> 進階 --> 網路連線設定值 --> 選擇接內部伺服器的網卡名 --> 設定值 --> 勾選預設的服務(或手動新增服務與Port號)


其實防火牆的應用有很多,當然也隨著價位高低而有所不同,有的甚至能監控到OSI的Layer7(應用軟體層),當然價格也不是一般人玩的起

不過防火牆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將特定的Port號關閉,以免電腦疲於應付人為測試與駭客軟體的偵測,而不是指Port(通道)本身具有危險性喔!這一點要再度重申

從筆者以上的說法看起來,似乎硬體的防火牆較好,但是也不盡然,因為重點是在於你想要做到什麼層面的問題,就使用什麼類型的防火牆(當然預算也是一大考量),因為筆者是非常在乎經濟效益的,所以目前也大多是玩軟體或是內建的防火牆

針對公司或多人使用的環境下,硬體防火牆可能就是較優的選擇(目前筆者也在頻估中,有好的建議也請不吝賜教),不過硬體在好,也要懂得原理和一些專有名詞,否則經常見到許多大型的資安事件,就是這樣的疏忽之下所造成的(防護規則的設定衝突而造成失效...等),

告訴我們不是買的愈貴就愈好用,重點還是在管理者身上呀!

PS:在Linux上,也有iptables和不少相關方式可以達到相同效果,同時能夠釐清許多對於實際運作的疑問,如果有興趣的人可以去多試試!(反正免費嘛!)

如果有其他相關的資訊,也請大家不吝嗇的在此發聲討論吧!

2007年6月14日 星期四

多核心CPU的應用(Processor Affinity)

沒有留言:
現在電腦CPU,從最早一昧的在追求高時脈,一直到現在的主流是追求核心數多寡,最後一定會趨於一個平衡的狀態(供需法則)

但是回頭看看,最早深植人心的(類)雙核心技術,應該是P4的Hyper-Threading(HT)技術(超執行緒技術),對於那時的電腦產業投下一顆震撼彈

接著兩大CPU陣營(INTELAMD),就開始了多核心製程的競賽,無論如何,兩方互相砥礪之下,對消費者而言都是好事,因為才有機會拿到「俗又大碗」的CPU呀!(希望不要有任何一家因故而消失呀!)

在說明多核心CPU的應用之前,有一點要先說明一下,如果有去看一下多核心技術的文章,就會發現它是提高處理器的實用性,而不是一昧地追求高時脈(有高廢熱、高電耗...等問題)

所以在INTEL-CORE2-CPUAMD-Athlon 64 X2產生時,初期時脈並不高,所以指定其中一個核心來運作特定程式,不一定能夠得到相對的效益,可是一直到最近的新製程與時脈,其實已經都接近先前的高時脈CPU了(自己動手超頻的不在此限...)

那要怎麼來指定其中一個CPU核心來執行特定程式呢?

筆者原本是認為應該在XP上做不到,或是一定要加掛其它程式(因為也沒有特定去研究過啦!),還記得之前在寫有關於Prime95的文章時,也是為了要實現雙核心都滿載的狀況,必需要開啟兩隻Prime95的程式,才能夠對雙核心技術的CPU,達到測試的效果

不過,昨天在巧合的狀況下發現,其實還有另外一種操作方式也行:

1. 按下ctrl + alt + del,出現Windows安全性。
2. 選擇工作管理員 --> 處理程序。
3. 選取特定程式 --> 右鍵 --> 設定相關性。
4. 選擇CPU0CPU1...之一。(有多核心的CPU)

這樣子就可以把特定程式跑單CPU的執行緒,筆者很想附圖跟大家分享

不過現在手邊的電腦,沒有如此高檔的CPU(筆者是能用就好的那一型,不是3C魔人呀!),如果真的想看設定的圖,可以看一下WiKi上關於Processor Affinity的說明

最後筆者要補充一件事,那就是真的設定單一CPU來執行真的會比較好嗎?

其實也並不盡然,因為我們做這種設定,大多是為了測試CPU或是單一程式執行會影響其它程式的流暢性,才會有這樣子的需求,否則還是讓電腦自己選定執行的方式,畢竟人的習慣變通,經常都會依循特定的模式

如此一來就會造成反效果喔!使用前請三思!!

2007年6月7日 星期四

抓圖的技術(Grab Picture)

24 則留言:
由於網路的盛行,無論是blog還是現在流行的YouTube,在網路上都有許多的檔案或圖片在以各種方式在分享

經常會看見各大網站會有許多美麗的圖片,很多人都有收集美圖的習慣,但是經常會發現沒有辦法把圖抓下來,在這裡先略過著作權的爭議,而只是討論技術的部份,所以接下來的討論都是針對圖片本身沒有版權問題,可別亂以身試法!

要說怎麼抓圖就要先提到有那些常見的防範技術,用在保護圖片上

1. 鎖右鍵:因為絕大部份的人都是用右鍵來另存圖片
2. 利用資料庫:無法直接抓取的到資料庫的路徑,所以抓圖會有困難
3. 改變副檔名:令人無法直接搜尋出該圖檔的正確位置
4. 加上浮水印:這應該算是一種玉石俱焚的方法,但是保有原圖的人可用

以筆者的經驗來說,除了浮水印之外,其它圖片保護都有對應的方式抓取,不過也可分為全靠軟體,或是軟體與技術各半,甚至有些方式連軟體都不用,就可以輕鬆破解(其實只要是會用保護的人一定也會解...)

全靠軟體的部份,應該也不用筆者多說,想想最早無名相簿大紅大紫的同時,因為該網頁就有鎖右鍵+利用資料庫的方式來保護圖片,所以就有許多打著可以抓取無名相簿的軟體出現(例:抓圖王...等軟體,去Google上找就有一堆,所以我不再贅述)

這一類抓圖軟體,其實絕大部份都是用類似暴力法去try出真實路徑,一但有人試出來了,這個網站的資料庫結構就等於被破解了!只差時間的長短而已,而且這一類的軟體使用方便,應該很多人都有試過吧!

那軟體與技術各半的呢?

其實說穿了這一點也很簡單,應該很多人的電腦裡都有類似Flashget的續傳軟體吧!筆者就曾經試過用這一類的軟體能夠抓到原圖,因為就算鎖了右鍵,注意一下你們用的瀏覽器(IE、FIREFOX...等)都有一行狀態列

通常都在最下方,一但你把游標指向該圖片,就會顯示出該圖的路徑,接下來就只要把該路徑輸入到續傳軟體,就可以直接抓取到該圖片了,甚至還可以利用續傳軟體的批次下載,猜測可能的相片編號方式一網打盡,所以真是防不慎防

再來,破解鎖右鍵的方式其實有很多:

1. 更換瀏覽器:因為很多鎖右鍵的語法,只在IE生效,換FIREFOX就迎刃而解
2. 技術欺騙:先按住右鍵不放,當它跳出不可以按右鍵的畫面出現後,先用左鍵確定(右鍵不放開),等禁止右鍵的視窗消失後,再放開右鍵,如此一來就可以出現原有另存圖片的選項,這也是一種欺騙瀏覽器的方法喔!
3. 更改設定:直接把IE能夠執行許多程式語法給停用
工具-->網際網路選項-->安全性,工具-->管理附加元件

以上是常見破解鎖右鍵的方法,提供大家參考,再次聲明別拿來做壞事喔!

更改副檔名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其實筆者最早是在國外的某些網站上看見的,其實當看見一個網頁,也可以利用最笨的方式來找尋該網頁圖檔的真實路徑(利用資料庫或CSS語法者無效),那就是直接檢視該網頁的原始碼,只要稍稍搜尋一下*.JPG、*.GIF或*.PNG應該就能找到不少

不過這個方法,我卻在該網站失效了,我苦思右想,只好用土法鍊鋼的方式,大家應該知道所有從瀏覽器讀入的網頁,都會有一份TEMP檔在本機的電腦裡吧!

所以筆者就直接把網頁的暫存檔全部清除(包括離線瀏覽的內容),然後直接開啟該網頁,等全部內容都顯示出來後,去暫存檔的資料夾(預設在C:\Documents and Settings\"USERNAME"\Local Settings\Temporary Internet Files)中比對資料

其實一樣就能發現出有很多副檔名不詳,但是檔案卻比其它檔案來得大出許多的檔案(因為網頁上資料量最大的應該就是圖檔或其他多媒體檔案),不過這一類的檔案名稱,經常是一連串的英數混合而成

只要稍稍把那些副檔名不明的檔案改成圖型的副檔名(*.JPG...等),再利用看圖軟體點開,就會發現另外一片新世界,我原先也很不可置信,竟然還有這種方法,不過後來仔細想想,只要在網頁伺服器的設定上動點手腳,應該要做到類似的成果應該也不難(恕筆者沒時間實作,唉...)

以上就是在網頁上抓取圖片的方法,僅供參考,如有疑問再一起討論吧!

其實...如果不在乎是否要較高畫質的原圖,還有一個最簡單的方法,那就是利用「Print Screen」的功能鍵,來做畫面上的快照,一樣也能夠把圖抓下來,只是礙於螢幕顯示的解析度,頂多就是72dpi的圖片吧!

2007年6月5日 星期二

MSN Messenger的二三事

4 則留言:
現在的上班族,只要有電腦的人至少都有一種以上的即時通訊軟體(拜M$所賜至少會有Windows Messenger),不過更多人使用的應該就是MSN Messenger(最新版為7.5)

不過一直到2005年8月23日後就沒有再推出新版,接著由微軟的Windows Live Messenger(WLM)所接手(最新版為8.1)

到了2006年7月13日還與Yahoo!Messanger能夠互連,這些軟體雖然使用起來是很方便沒錯,但是也衍生了許多相關的問題

舉例來說,很多跟研發的高科技產業,為了保密需求,基本上是無法使用這一類的相關軟體,因為只有區網無法對外部網路連線,或是有些公司覺得這一類軟體影響工作效率,故禁止使用該軟體(這一點可是累了許多IT人員),大家可以上Google上查看看封鎖MSN的文章與方法有多少就知道

不過,這一類的軟體在工作上真的沒有好處嗎?

其實也不盡然,因為它能夠減少通訊上的支出,以及一些即時狀況的解決,甚至可以連結兩地做視訊會議(這一類的應用還是用專業的軟硬體較好!),所以說軟體本身無害,不慎便成災

那使用疑慮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其實說穿了,因為這一類的軟體具有強大的穿透性(因為它們真的很難封鎖),它們可以藉由WEB版本、Proxy的代理...等方法突破IT人員的封鎖,雖然使用者可以享有一時之快,但是危險也就多增加了幾分

因為它使用的Port很多,且還具有繞送的能力(使用Http的80 Port傳送連線),所以真的是防不甚防(除非連看網頁的Http也封鎖,那就跟只剩區網沒啥兩樣了!),雖然有相關的硬體可以做到,但是成本也極高(有些Linux可以做到這一類的防堵,但是也要有相關技術),以下是常見的使用通道:

一般連線 TCP 1863
語音通訊 UDP 6901
檔案傳送 TCP 6891~6900
遠端協助 TCP 3389
應用程式 /白板分享 TCP 7800~7825
即時影音通訊 TCP 5100

就拿筆者來說,莫名奇妙就收到過聯絡人傳送來的有毒網址或壓縮檔(WLM已有預設某些檔案無法直接傳送,例*.exe、*.bat...等),雖然沒有被感染或是遭受到危害,但是這種事情多發生個幾次,我想你就再也不敢在WLM的平台上收發東西了

可是因為這些問題就不用這一類軟體了嗎?我想也不太可能吧!
所以只能夠多保護自己一些,例如:
收檔案先掃毒(工具-->選項-->檔案傳輸-->使用下列掃毒軟體進行掃描
自動拒絕傳輸不安全的檔案類型(WLM要求安裝相關掃毒軟體才可傳送)
允許清單使用者看見狀態或傳訊(工具-->選項-->隱私),防陌生人傳病毒

以上這一些都是WLM原本能夠使用的防範方法,當然還是可以用其它手段來防止遇到危險,同時也有許多相關的外掛可以更改原生的介面,例:Messenger Plus!LiveMSNShell等,尤此可見這類軟體的廣大使用群

不過,類似的資安問題一再發生,重點還是使用者,而且筆者先前有說過,因為WLM的使用者眾多,因此它的伺服器負荷也極大,如果有時真的連結不上,也並非是網路或是IT管理人員的問題,有可能只是伺服器進行維護
(可參照說明-->服務狀態官方網站的公告,有時會Delay也別太急躁)

其它的相關技術,筆者會在後文慢慢地介紹與測試分響,請各位共襄盛舉!

2007年6月1日 星期五

P2P的風潮再現

沒有留言:
P2P是什麼呢?
就是所謂的點對點技術(PEER TO PEER),也叫做對點連結技術,這個詞在網路上應該大多數的人應該都有聽過,不過它真的實際使用,應該是受BT(BitTorrent)和EMule/Donkey的大量風行而推動,不過最早應該是受Napster分享音樂而開始發展

除了這兩個歐美盛行的P2P軟體之外,亞洲也有推出類似的軟體,如韓國的CB(CulbBox)、日本的WinnyShare...等,甚至是聲名大噪的Foxy這裡頭當然也有牽扯很多網路相關的技術,甚至還有漏洞(問問Google就可以找到一大堆入侵的方法),能夠讓有心的人拿來竊取使用者電腦內部的資料

其實P2P原本的用意是好的,能夠分享彼此的頻寬、資源、甚至是開源碼的討論,這些都是它應該擁有的優點,只是現今被人們拿來分享昂貴的軟體、影片或具有版權的音樂等,弄得滿身腥

不過這些技術在網路上,也佔有不可小逾的一席之地,不信的話可以隨便問個上網兩三年以上的人,看他是否有使用過類似的軟體嗎?一定也會低調的點頭!

只是筆者這裡要提醒的是,當你不知道怎麼維護自己電腦的安全性之前,千萬別胡亂使用,或是在公司使用相關軟體,因為在不懂得那些軟體運作的原理之前,它可能會把所有的頻寬佔光,甚至是造成全公司的網路擁塞,嚴重一點連正常的使用都會停擺

歸咎責任時,你可能連怎麼被革職的都還弄不清楚,就準備找下一個工作了(工作難尋呀!別為了一時之便!)

因為在使用P2P軟體的同時,它預設會完全開放您的上傳流量給大家抓取您分享的資料,這對於ADSL當道的時代,更有雪上加霜的影響,所以真的要使用相關軟體時,最好先確認一下自己流量的大小,以免在設定上有所影響

最為常見的2M/256K來說,代表你上傳的速度最高也只有2x KB/s(理論值是256/8=32 KB/s,會因線材、集線比等因素有所損耗),所以如果你要與人共享流量時,最多開個5~10KB/s就已經佔去全部頻寬的1/4(可利用Netlimiter...等頻寬限制軟體,各別鎖定頻寬)

如果家中有兩三個人都有開這服務,就準備跟網路說掰掰吧!可能連開個入口網站都會Lag到無法忍受(網路世界最怕遇到的狀況!)

除此之外,一直讓人詬病的原因,就是當您在下載的同時,會暴露自身的IP位置,就算利用NAT或相關技術來防範,仍增加了許多隱藏的危險(無論駭客或是相關有心人士),所以也有些IP隱藏的技術,甚至透過Proxy來隱藏自身的資訊,不過在網路上沒有絕對安全的地方,頂多只能說被發現的時間長短而已(如果是相關權責單位要調查,速度會相當驚人)

最近有一些跟P2P相關的議題,就是線上音樂的合法性,因為那些線上下載軟體,最初也是利用P2P的技術來共享音樂,一直到使用相關軟體要收費(人數驟減),直到讓一切合法化後(變成Server/Client的架構),這些也是P2P軟體轉型的一種方式

無論是那一種方式的P2P,筆者要提醒大家,軟體本身無害,重點是使用者用它來抓取什麼東西,或是在什麼地點使用,那才是真正重要的關鍵,在使用前請先思索一下,為什麼你要用這個軟體吧!

使用之後,相關的風險也就要能夠自行承擔,千萬不要一頭熱的參與,否則

受害者絕對不會只有你!!


----------------------------------
有人會說為何我不介紹使用方法呢?

因為網路上相關的東西太多了,我主要是要引起使用者觀念的共鳴,而不是針對這些軟體的使用技巧來說明,如果真有需要的話,筆者再來下次分解吧!(笑)

2007年5月29日 星期二

防火牆(Firewall)的使用

2 則留言:
我們知道所有事物都具有一體兩面的特性,這一點應該不用再多加論述,無論是防毒軟體、作業系統或應用程式,都具備如此的特性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防火牆的實際應用吧!不過有件事筆者要先說明,就是我僅對應用層面來分享我的感受(其實是因為沒有用過多高階的產品!哈...),至於原理部份,我怕筆者能力不夠反而影響真實的求知者,所以內容可能會有所偏重

現在的大多數人常用的Windows系統(WIN XP),其實本身都已經有內建簡易的防火牆功能,如果你有安裝其他具備防火牆能力的防毒軟體時,通常它都會自動將原先內建的防火牆停用,以免造成判斷的規則前後矛盾或有所錯誤,甚至原本能夠使用的網路服務,有可能因此失效

筆者最早使用的防火牆系統,其實是在Windows中內建防火牆之前,一家ZA的防火牆軟體,也是從那時候開始,才真的看清了危險的網路環境(因為短短的一個小時就可以攔截到上千次的偵測)

同時,也因為現在網路上釋出太多相關的駭客軟體,使得許多使用者在有意或無意的狀況下成了掃描別人的跳板(先前筆者也有發現自己信箱成了測試他人是否為有效信箱的跳板),所以這防火牆的設定更是防不勝防

不過,愈是嚴密的防火牆,在使用上的便利性也相對變低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你有用IM的通訊軟體(MSN、SKYPE...等),在早期就要針對每種不同的通訊軟體,開給它們特定的PORT號,否則無法與其他人接軌

因為防火牆對於這一部份的限制太多,現在的IM軟體都已經有了80 PORT的穿透性,也就是說你只要能上網流覽網頁,這些IM的通訊軟體就能夠運行,不過這樣子也相對的降低了防火牆應有的優點與特性,針對PORT號開啟的部份,可以參考筆者先前所寫的網路攻防戰中的內容

可是,不用防火牆的話,對於原本就是要負責多工的作業系統,還要疲於應付外來的測試與攻擊,有可能會影響正常的工作進度

再說個嚴重一點的狀況,就是軟體的漏洞每天都在發生與增加,雖然許多軟體都有自動UPDATE的功能,但是再還們輪到你自動更新的期間,如何能擔保自己的系統不會在這時期被入侵,甚至癱瘓,這些都是許多IT人員頭痛的課題

不過坊間有許多硬體與軟體的防火牆,其實最大的差別是什麼呢?

在我看來無論是硬體還是軟體,其實更明確的說法,我覺得應該只是在那個層面攔阻可能的入侵與攻擊而已,下面是我對於軟硬體防火牆的認知,如有錯誤或遺漏,還請各位指教

硬體防火牆:
說穿了只是它把相關的功能燒死在設備上,不再需要其它的作業系統即可運行,如此一來要解決的問題比較單純,效率也高得多,不過建構成本與人數及網路使用量的多寡,有極大的關係,除此之外,只要一台失效就全盤皆輸

軟體防火牆:
需要建構在原先的作業系統上,可單獨針對不同特性的使用者,各別調整,可調配性較高,但是建構及維護的時間較長,管理統整上有其不便,雖然可以藉由AD環境來統合,但是仍會發生許多未知的錯誤(通常與使用者習慣有關)

無論是使用那一種模式的防火牆都有它的優缺點,但是,別把防火牆跟防毒軟體混為一談,因為防火牆主要只是阻擋一些不應該運行的服務與通道,而不是能夠救援或清除電腦問題的方法,所以它是最前線,但卻也是最容易受人所忽略的部份,相對的建構所需的認知也較為繁雜

所以,新手使用者,可能要多試多觀察,才能找到適用於自己使用的工作環境!

2007年5月22日 星期二

系統(SYSTEM)安裝守則

沒有留言:
雖然說是守則,其實還是會根據不同情況,會有不同的應用方式

舉例來說,筆者極度建議在系統以正規模式安裝完畢之後(若允許,可連更新一起跑完),自己先利用ghost的方式,製作一片系統乾淨的影像檔(當然也有非正規的模式,例如sxxxr xp或是整合光碟,不要問我那兒有...= =)

如果容量在一張dvd的容量以下(4.7/8.5 GB),您可以自行燒錄成dvd或是直接把這份影像檔放在非開機磁碟區備用(最好與開機磁碟區完全不同一顆硬碟)

這樣子一來可以在您被病毒、木馬、測試軟體...等,造成系統不穩時,可以利用dos的開機模式,再把系統完好無缺的把資料給復原回去

不過這裡筆者這裡還是有幾點要加以說明

1.因為windows本身也有系統還原的功能(只對系統環境,不會針對存取的資料回復),這功能原本的出發點是好的,可以用來把系統回復到先前"較"正常的時間點,但是也有可能把"病毒"給回復,所以像筆者本人就把這功能給關閉


2.您所製作成系統光碟,自從WINDOWS的系統會開始認電腦硬體的裝置,寫入特定的資訊(安全性識別碼SID),所以這一片光碟也只限用於你現在的硬體環境中,如果真的有需要要轉移電腦來使用原先的系統的話,可以參考下列說明(筆者從網路上東找西翻來的!)

---------------------------------
轉移電腦系統說明(利用SYSPREP 工具程式重新封裝)
1. 從原版光碟片(winxp)找到support tools資料夾中的deploy.cab,解壓縮至電腦中的C:\WINDOWS\system\sysprep。
2. 執行sysprep.exe,啟動系統準備工具。
3. 把使用迷你安裝偵測非隨插即用的硬體這兩項給取消。
4. 重新封裝
5. 再利用ghost製作partition to partition的備份,就可以將系統轉移到備份的新硬碟上,如果備份成影像檔,就可以燒出來備用(筆者懷疑整合光碟也是用類似手法,因為這樣子就可以等更新完成後封裝...,只是不知道這樣算是"重製"嗎?)
6. 利用新的硬碟開機,自動偵測完硬體之後,會進行下列步驟

 (1) 接受 EULA
 (2) 指定使用者的名稱及組織
 (3) 加入網域或工作群組
 (4) 指定地區選項資訊
 (5) 指定 TAPI 資訊
 (6) 指定要安裝的網路通訊協定及服務
 (7) 刪除系統內所加入的 sysprep 資料夾
 (8) 再次重新啟動電腦

7. 就會擁有新的安全性識別碼(SID),就可以把系統轉移到新的硬碟上
---------------------------------

其實筆者也有確實使用過類似的封裝方式做備份,不過...真的花得時間真的給它有點久,除此之外,當使用GHOST做partition to partition可能也會出問題(兩顆硬碟年份差距過久...等原因)

當然,現在的系統電腦(HP、捷元、聯強...等),通常也附有系統還原光碟,它們就是採取,有問題的話就把光碟丟進去,使用系統還原的方式來做救援

不過相對的風險也就更大,因為原先的資料沒有移到非系統區,可能一個系統還原,所有的資料也就跟著歸天

所以補充個注意事項給大家分享:

1.安裝系統完後,把我的文件的預設目錄改至別的磁碟區(預設在C:...很危險)
 方法:我的文件-->右鍵-->內容-->目標(更改位置)
2.如果是使用Outlook收信軟體,信件夾目錄移動到非系統區(預設在C)
 OE的方法:工具-->選項-->維護-->郵件檔資料夾(更改位置)
3.養成資料不要存在桌面上,因為桌面也是虛擬建構在C槽之下(這個無法改)

希望大家在安裝完好新電腦時,可以多注意一點喔!可以減少未來可能會遭遇到的許多麻煩事!!

2007年5月17日 星期四

OUTLOOK(EXPRESS)2GB的迷思

10 則留言:
在寬頻盛行,影音檔案流竄於各個使用者之間,雖然有許多平台都具有影音播放的特性,但是很多人還是喜歡珍藏這些影音檔,除了下載之外,有些好東西也會利用MAIL分享給好友

雖然好東西與好朋有分享是件好事,但是也產生了一個大問題,那就是自己的信箱爆了,帶來的後果就是沒有辦法開啟我們的收信軟體(這裡用Outlook含Express為例),之前重要的信件及往來的通訊資料可能也就不翼而飛

一般人最常使用的應該是M$內建的OutlookExpress(OE)或OFFICE中的Outlook ,這兩種收信軟體都有一樣的問題

一般人都以為是OS上的系統格式所限制的,但是可以從筆者下方的說明發現並非系統所局限,而是有其它原因

先從系統格式來說,還記得以前舊的WIN95(Win95 OSR2)、98上所使用的FAT32嗎?這種格式有個先天上的限制,那就是單一檔案的格式絕不可超過4GB,以前可能很難超過,現在的影音檔案,很容易就超過此項限制(不壓縮的話)

但是一直到新的系統格式的出現(NTFS),突破了單一檔案4GB的容量上限,但是超大型檔案是否能夠被相關的應用軟體所支援,這就很難說了!

所以郵件資料夾2GB的容量限制就成了許多人的惡夢,我們先來看一下Outlook和OE郵件資料夾的存放位置

存放路徑:(預設值)
Outlook:
C:\Documents and Settings\User\Local Settings\Application Data\Microsoft\Outlook

OE:
C:\Documents and Settings\User\Local Settings\Application Data\Identities\{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Microsoft\Outlook Express


所以你們現在就可以到這路徑下,去檢查一下是否已經接近這容量上限了,其實當你看見它主動跟你說要壓縮或封存郵件資料夾時,就應該要有所警惕了

如果真的那一天碰上了這問題,也就是某一天打開收信軟體,它回報你錯誤時,你就要有心理準備了,雖然你在Google大神上可以找到許多救援的軟體,但是絕大部份都是試用版

例:
1. Mitec的
OE Reader 3,0
2. Outlook Recovery Toolbox
3. OE-Mail Recovery
4. EasyRecovery EmailRepair
...等

至於M$官方也有相關的說明,筆者就將其官方網站上的說法截取重點
----------------------------------
徵狀
啟動Outlook或開啟個人資料夾 (.pst) 檔案或 (.ost) 檔案,可能會收到下列錯誤訊息:

在檔案中找到錯誤。請關閉所有具有郵件功能的應用程式,然後再使用電子郵件信箱修復工具更正錯誤。

即使執行了「電子郵件信箱修復工具」(Scanpst.exe),該檔案的問題還是無法解決。

發生的原因
這個問題的發生原因,是因為 .pst 和 .ost 檔都有 2 GB 的大小限制,如果超出此限制,便會出現錯誤訊息。「電子郵件信箱修復工具」無法修正這個問題。

解決方案
如果要解決這個問題,請從下列「Microsoft 下載中心」連結下載工具:PST2GB

注意:使用該工具建立另一份縮減的 .pst 檔案。該工具後所建立的拷具中並未包含所有原始資料,因為該工具會將檔案中使用者定義的所有資料剪除。

2 GB 截斷公用程式的復原限制:
• 您必須擁有 2 GB 的可用硬碟空間,才能複製 .pst 檔。
• 這個公用程式會將 .pst 檔截成小於 2 GB。為了要有足夠的工作空間,請將檔案截斷成比 2 GB 的限制少 20 到 25 MB。截斷後的資料會從新拷貝中移除,這表示復原後的拷貝會遺失部份訊息。(筆者建議直接刪到2GB以下)

您可以嘗試使用這個程序來復原資料,但不保證百分之百成功,就算可以,也不能復原所有的資料 (被截去的資料會遺失)。

...略...(其它是針對軟體使用上的疑問)
----------------------------------
筆者有實際利用過M$所提供的軟體復原:

做法如下:
1.先利用PST2GB將郵件資料夾刪到2GB以下,另存新檔。
2.再利用Scanpst.exe(安裝Outlook時會安裝)
(通常位於: 磁碟機: \Program Files\Common Files\System\Mapi(MSMAPI)\1033\)
3.再將檢查完的郵件資料夾匯入Outlook中,開始進行救援

實際感想:
救回來的郵件資料夾,有許多仍是破碎不全的資料,且近期資料遭到刪除的機率極高,所以要不要付費來救裡面的資料,就視情況而定囉!

因應方式:
1. 利用磁碟配額限制,管理郵件資料夾的大小,不過在windows下只能針對單一partition做規畫,在linux上除了對單一partition之外,還可以針對單一群組或使用者來限制,可參考筆者的quota應用筆記

2. 自己建立良好的習慣,當它警告要壓縮或封存資料夾時,適時的備份

3. 利用webmail的服務,盡可能的做線上收信,只要空間夠大,維護的部份就不用擔心了,不過通常這樣子的平台並不保證資料的完好性,這一點就是最大的危機了,(Y牌入口網站不就剛推出無上限的信箱服務)

----------------------------------
針對Outlook和OE中的郵件資料夾卻仍舊有2GB的容量上限,這一點我不是很清楚為何,所以筆者就開始去挖資料,最後在M$有關於Outlook 2003和2007的說明網頁上找到了

官方的說明網頁:
Outlook 2007 和 Outlook 2003 中的 .pst 檔案具有不同的格式和資料夾大小限制
如何設定 Outlook 2003 中 .pst 與 .ost 檔的大小限制

筆者依然載錄重點部份於此:

資料夾大小限制

Microsoft Office Outlook 2007 和 Microsoft Office Outlook 2003 的個人資料夾 (.pst) 檔案格式與舊版 Microsoft Outlook 的 .pst 檔案格式不相同,而且前者的個人資料夾容量上限較後者大。在 Outlook 2002 與更舊版本
pst 檔案是美國國家標準局 (ANSI,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 所制定的格式,資料夾容量上限僅 2 GB。)

根據預設,.pst 檔案在 Outlook 2007 和 Outlook 2003 中是使用 Unicode 格式。此外,.pst 檔案的整體大小限制大於 ANSI .pst 檔案所加諸的 2 GB 限制。根據預設,Outlook 2007 和 Outlook 2003 中對於 Unicode .pst 檔案的限制是設定為 20 GB。

新舊轉換的方式:

如果您要從其他安裝舊版 Outlook 的電腦存取 Outlook 2007 或 Outlook 2003 .pst 檔案,或者您已安裝 Outlook 2007 或 Outlook 2003 但決定移除此版本以改用 Outlook 2002 或更舊版本,就必須將您的 .pst 檔案改回 ANSI 格式。如果要執行這項操作,請依照下列步驟執行:
1. 啟動 Outlook 2007 或 Outlook 2003。
2. 在 [檔案] 功能表上,按一下 [資料檔案管理],再按一下 [新增]。
3. 按一下 [Outlook 97-2002 個人資料夾檔案 (PST)]。
4. 按一下 [確定]。
5. 命名 .pst 檔案,或是按一下 [確定] 以接受預設檔名。
6. 按一下 [確定]。
7. 按一下 [關閉]。
8. 按一下功能窗格底部的 [資料夾清單]。
9. 在功能窗格中,您將會看到您在步驟 5 中命名的新 .pst 檔案。
10. 從現有的 Outlook 2007 或 Outlook 2003 資料夾,將 .pst 檔案資訊拖曳到剛才建立的新 .pst 檔案。

設定 Outlook 2003 中 .pst 與 .ost 檔的大小限制

Microsoft Office Outlook 2003 均支援「美國國家標準局」(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ANSI)、UNICODE 個人資料夾 (.pst) 及離線資料夾 (.ost) 檔案。本文將告訴您,如何使用下列四個登錄項目來限制 .pst 與 .ost 檔的大小:
• MaxFileSize 登錄項目
• WarnFileSize 登錄項目
• MaxLargeFileSize 登錄項目
• WarnLargeFileSize 登錄項目

登錄檔路徑:

登錄項目的原則位置是位於「登錄編輯程式」中的下列路徑:
HKEY_CURRENT_USER\Software\Policies\Microsoft\Office\11.0\Outlook\PST
登入項目的使用者偏好位置是位於「登錄編輯程式」中的下列路徑:
HKEY_CURRENT_USER\Software\Microsoft\Office\11.0\Outlook\PST

操作流程:

1. 按一下 [開始],再按一下 [執行]。
2. 在 [開啟] 方塊中,輸入 regedit,再按一下 [確定]。
3. 在左方的窗格中,展開 [我的電腦],然後展開 [HKEY_CURRENT_USER]。
4. 展開 [Software],然後展開 [原則]。
5. 展開 [Microsoft],然後展開 [Office]。
6. 展開 [11.0],然後展開 [Outlook]。
7. 按一下 [PST],然後用滑鼠右鍵按一下右方窗格的 [MaxFileSize]。
8. 按一下 [修改],然後在 [數值資料] 方塊中輸入值。
9. 按一下 [確定]。
10. 用滑鼠右鍵按一下 [WarnFileSize],然後重複執行步驟 8 至 9。
11. 用滑鼠右鍵按一下 [MaxLargeFileSize],然後重複執行步驟 8 至 9。
12. 用滑鼠右鍵按一下 [WarnLargeFileSize],然後重複執行步驟 8 至 9。

PS:我們建議 MaxFileSize 登錄項目與 WarnFileSize 登錄項目間的值,以及 MaxLargeFileSize 登錄項目與 WarnLargeFileSize 登錄項目間的值至少有 5%,如此內部處理程序就不會因受阻而無法繼續。

筆者建議:
1. 有玩過REGEDIT登錄檔的人都知道,一但沒有改好這裡的資訊,帶來的後果輕則電腦不順,重則無法開機,所以請先確認自己能夠解決相關問題
2. 如果怕更動後有問題,開啟REGEDIT後,請點選檔案 --> 匯出 --> 勾選全部或特定子目錄 --> 另存成XXX.REG備份(就可以開始大改特改了^^)
3. 看完了這可怕的流程之後,發現還是提早預防比較重要,不然就是先砸錢換系統,改成上限為20GB吧!@@"

2007年5月16日 星期三

操作系統(OS)大不同

2 則留言:
操作系統也就是一般所說的OS(Operation System),以筆者來說,最早接觸電腦時也是從DOS(文字介面)開始,雖然最早是為了玩遊戲才開始接觸電腦,但是那沒日沒夜的日子,還是挺令人懷念的(只是為了把傳統記憶體調到能夠玩遊戲)

現在的平台早在windows出來後,趨向GUI(圖形操作介面),最早是由Xerox公司的 PARC 實驗室在1972 年所發展,但是之後較為有名的是APPLE在1982 年發表的LISA,之後改在1985年發表麥金塔 (Macintosh),直到MICROSOFT在1985 年推出的MS-WINDOWS,但還是建構在DOS之上,直到 1990 年改進為WINDOWS 3.1後,開啟了WINDOWS的大戰

當然在另一方面,由MIT(麻省理工學院)在1986年發展了X 視窗系統,大多是用在UNIX上,最大的不同就是,本身並不規定圖形介面的外觀,外觀及操作都由視窗管理員的程式來決定, 就像文字操作介面的外殼一樣,使用者可以自行選擇合意的視窗管理員。(常見的有GNOMEKDE...等)

雖然UNIX原本都是在文字模式(text mode)下運作,但是現在愈來愈多UNIX的系統都在加上了X 視窗系統,一但登入後就直接進入圖形介面

除了上述的UNIX之外,還有一個LINUX系統,此OS在1991年正式發佈,當GNU軟體與Linux核心結合後,GNU/Linux已經成為發展最為活躍的自由/開放源碼的類Unix(UNIX-LIKE)作業系統

那這些操作系統最大的不同在那呢?

筆者認為各有各的市場與領域,雖然現在每個OS都有心想要與M$一較高下,希望能夠分享廣大使用者的全球市場,但是筆者覺得還是有所專攻較好,畢竟在經濟規模與實際用途的考量下,玩個小遊戲,總不希望要用極高檔的硬體等級才能玩吧!

筆者針對實際用途與OS的參考如下:

  OS       實際用途       使用規模
-------------------------------
 UNIX      專業級工作站    大型企業、研究機構
 LINUX     架伺服器與應用   一般企業、個人
 APPLE     專業多媒體處理    一般企業、個人
M$-WINDOWS  架伺服器與一般應用 視經濟規模大小而定
-------------------------------

以上是較根據用途來做為分類的依據,其中UNIX和APPLE的定位比較明確之外,M$與LINUX之間的有許多模糊地帶

以M$來說好了,它最先是以打入一般使用者為出發點,之後漸漸發展出SERVER級的OS(WIN2K-SERVER、WIN2K3-SERVER)

但是這一類OS導入的金額過高(跟不太要錢的LINUX比),老闆經常都是抱著能用WIN2K就不用WIN2K3,能用LINUX就不用WIN2K,先不論兩者安全性上的考量,光是價位就可以嚇跑一堆人,但是它仍有它的優勢,例如:相容性、較為熟悉的介面...等,所以還是有些較具規模的公司會導入

LINUX大多是針對IT人員或是進入UNIX世界的窗口(因為UNIX的價位驚人),但是因為它的介面是現在較不具親和力的文字模式介面,故一般人頂多是想辦法在LINUX上架個FTP或WEB的平台後,就讓它低調的運作

但是現在有個屋幫圖(UBUNTU),它以DEBIAN的核心,建構出一個類似大眾習慣使用的環境,也就是一個以桌面應用為主的LINUX系統,因為它是完全利用開放源始碼所建構的平台(共享平台,且有完整團隊維護),帶給現在致力於反盜版的M$莫大的衝擊

這些OS之間的差別,對於使用者來說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選擇

但是對於筆者來說,卻是多了許多功課(一 一|||),因為IT人員至少要能夠對於使用的平台,有維護及操作能力,除了那最昂貴的UNIX之外(一般人想跨足也難),其它的OS筆者應該都會接觸一番,也希望有志一同的朋友一起參與討論

2007年5月8日 星期二

Google 大神面面觀

沒有留言:
筆者自從由某紅極一時的BLOG社群網(無x,被更大的網路巨擎買去= =+)轉戰到此之後,發現市值最高的網路公司,真是無人能敵呀!雖然自認還有絕大多數的服務還摸不著頭緒,不過至少它們是可以把想法化為現實,這一點真的是無話可說

其實筆者在網路上趴趴造應該少說也有十多年了吧!

從學生時期的BBS(戲稱BYE BYE SCHOOL)、網路聊天室、入口網站(Pchome、Kimo)、網路泡沫化時代、一直到Google的竄起,老實說也看過各式各樣奇怪的網路服務,今天就來聊聊現在火紅半邊天的Google大神吧!

最早我也只是覺的Google查詢的功能很方便(尤其是針對全球的資訊),但是慢慢的會發現它有其它更不一樣的用法,例如針對某些特定網站做關鍵字的查詢

site:www.hinet.net keyword(對www.hinet.net網域查詢keyword)

這種用法對於沒有設置搜尋功能的網站(某些社群的論壇),也是一種不錯的搜尋方法,除此之外還有許多類似的應用方法,可以參考google說明中心的網頁

除了搜尋功能之外,還有一個耳熟能詳的功能,就是先前紅極一時的Google Earth,雖然它是受到安全性的顧慮,但是也意外地增加了知名度

所以在電影全民公敵( Enemy of the State)中的名言:「雖然有哈柏望遠鏡在看著外太空;但是有更多雙眼睛正在看著我們的一舉一動」,更是突顯了我們無法藏身的窘態

這些都是Google大神帶給我們極不一樣的思維,當然它們的「巨作」不僅僅如此,還有虛擬城市的廣告(另一個世界的平台)、Adsense(網路使用者的賺錢術)、Analytics(驚人的分析軟體)、日曆、blogger...等,不勝枚舉

在這裡我要先聲明,我不是來為Google打廣告的,更不是Google的員工(我也希望我是),只是針對一個網路使用者來看Google所提供的服務,但是這眾多的服務,是否真的能夠提升我們的便利性呢?

其實這一點還是有待商榷,因為網路上的技術太多了,一般的使用者是否真的能夠將這些服務導入自己的生活之中呢?其實並不然(並不是不行,而是要花費的精力遠大於改變現有的環境),舉個實例來說吧!

其實筆者最早來這兒墾荒,最大的原因就是來此測試Google Adsense的功能(因為這兒是屬於Google母體的一部份,當然能夠提供該服務,雖然有很多怪怪的翻譯!)

為什麼我不在原有的blog中導入這樣子的服務呢?因為原有的blog社群網站,對於我們這種小小的免費使用者,並不開放能夠使用Java script的功能,相對的也無法導入網路上許多利用java平台所營造出的便利性(這應該也是為了使用者付費的取向吧!)

所以各個網路服務的提供者,其實都還是有自身利益的考量,只是明不明顯或有沒有共利的屬性,就拿現在購物網也開始效法於Adsense的方式,把產品導入推薦者分享的機制中,雖然不知實際的效用,但是也讓網路的多元性更上一層樓

在這樣子的環境中,我們可以發現使用者能夠利用的工具愈來愈多,但是市場的區隔也愈來愈明顯,也不是像以前那種「公司相爭,使用者得利」的關係,因為羊皮出在羊身上,希望我們不要漸漸地成為最後的羔羊...

2007年5月5日 星期六

Outlook Express的收發信問題

1 則留言:
現代人除了手機之外,應該至少有一個以上的電子信箱

也因為每個人都有一個以上的信箱,所以收信軟體就是很常見的東西,不過經常聽見有人說,為何我的信箱突然不能收信了呢?

其實,這不完全都是我們的錯,不過我還是在這兒介紹一下相關的設定,希望能夠解決各位的疑慮,雖然我也常被弄得暈頭轉向

收信軟體其實有很多,OUTLOOK(EXPRESS)、Thunderbird等,不過每種收信軟體都有不同的用途,不過我還是以WINDOWS中內建的OUTLOOK EXPRESS(以下以OE表示)來說明

還是要介紹一下通訊協定,收信的有POP3和IMAP兩種,寄信的有SMTP

POP3(Post Office Protocol - Version 3)

大多數人所使用的收信協定,使用的是PORT 110,不過它有一個很麻煩的狀況,就是如果收到一半,中途停止的話,下次收信時會再重頭收一遍,無法針對已收過的信件加以標記,所以每次都是要從頭收到尾,有時候也會為自己帶來困擾(如果有人寄個1x mb 的檔案給你,就很有感覺了),除此之外也支援SSL傳輸的POP3S

IMAP(Internet Message Access Protocol)

跟POP3最大的不同,就是它能夠針對多個使用者同時連接在同一個信箱,同時可以即時感受到其它使用者的動作,除此之外它對於有很多大容量信件的使用者,有較好效能,可以參考維基百科IMAP的說明

SMTP (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

主要是用來定義信件傳送出去時的制定規則,使用的TCP的PORT 25,所以如果寄不出信時,別忘了檢查一下是否有防火牆阻擋了這個PORT號,最早實現的是SENDMAIL(LINUX中必備),除此之外還有許多不同的SMTP伺服器,包括了Philip Hazel的 exim, IBM的 Postfix, D. J. Bernstein的 Qmail及Microsoft Exchange Server

說完了這三個最常見也重要的協定後,接下來就是相關的設定了,其實很簡單,這裡我以台灣最多人使用的H牌的ADSL所附上的MAILBOX來說明

當您申請完您的EMAIL ADDRESS後,它們會隨信附上POP3和SMTP的設定,一般來說POP3和SMTP都是MSA.HINET.NET即可,如果是舊式的撥接系統應該是MAIL.MSXX.HINET.NET,

在OE中新增用戶的設定路徑:工具-->帳戶-->新增-->郵件-->顯示名稱-->電子郵件位址-->設定內送伺服器(POP3、IMAP或HTTP)-->輸入內送郵件伺服器(MSA.HINET.NET)-->輸入外寄伺服器(MSA.HINET.NET)-->確認帳戶名(與電子郵件位址中@之前的名稱相同)-->輸入密碼(預設會記憶)-->完成新增

這對一般人來說,只要有在使用的人應該都是簡單到不行的設定,為什麼我要在這兒讓它佔了一大塊的版面呢?因為我要說明有許多不一樣的應用與設定,有時就可以讓您原先無法寄送或收到的信,可以正常的寄送與收發

狀況1:內送伺服器的設定不同或需使用安全密碼登入

這一類的伺服器需要在伺服器中的帳戶名,原本是只會記錄@之前的用戶名,此時就需要把EMAIL ADDRESS全部寫進用戶名,才能夠正常將信件收下,或是需要設定安全密碼驗證(SPA),這些都有可能使信件無法正常收下

狀況2:外寄伺服器拒絕

這一類的狀況很多,通常與使用者的環境有關
例如:在HINET的網路下,要利用SONET的EAMIL寄送信件,如果是以原本的SONET的SMTP的設定,很有可能寄不出去(一般ISP業者比較不會有此狀況,大多是私人公司所使用的MAIL才有此問題)

這時候我們可能就要把SMTP伺服器改為HINET 的設定才能順利把信寄出

甚至同時在帳戶內容-->伺服器-->外寄伺服器-->我的伺服器需驗證-->輸入HINET的SMTP可用的帳戶與密碼(前提是你要有= =|||),除此之外有可能我們所使用的IP或是DOMAIN已被伺服器認定為黑名單(<--可參考筆者先前所寫)而無法寄送信件,這就可能要求助於上層管理者才能代為解決

狀況3:網路協定使用SSL的加密通道(PORT)


這種通常是一些特別的提供服務者,因為安全的考量,利用SSL的方式來傳送相關資料,例:GMAIL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就轉載它們官方的說明設定:(轉載自gmail官方說明

1.啟動gmail帳戶的pop。
2.開啟 Outlook 或 Outlook Express。
3.按一下 [工具] 功能表,然後選取 [帳號]。
4.按一下 [新增],然後按一下 [郵件]。
5.在 [顯示名稱:] 欄位中輸入您的姓名,然後按 [下一步]。
6.在 [電子郵件地址:] 欄位中輸入您的完整 Gmail 電子郵件地址 (username@gmail.com),然後按 [下一步]。
7.在 [內送郵件 (POP3、IMAP 或 HTTP) 伺服器) 欄位中輸入「pop.gmail.com」。在 [外寄郵件 (SMTP) 伺服器:] 欄位中輸入「smtp.gmail.com」。
8.按 [下一步]。
9.在 [帳戶名稱:] 欄位中輸入您的 Gmail 使用者名稱 (包括「@gmail.com」)。在 [密碼:] 欄位中輸入您的 Gmail 密碼,然後按 [下一步]。
10.按一下 [完成]。
11.將 [帳戶] 底下的「pop.gmail.com」反白,並按一下 [內容]。
12.按一下 [進階] 標籤。
13.在 [外寄郵件 (SMTP)] 底下,勾選 [這個伺服器需要安全連線 (SSL)] 旁邊的方塊。
14.在 [外寄郵件 (SMTP):] 欄位中輸入「465」。
15.在 [內送郵件 (POP3)] 底下,勾選 [這個伺服器需要安全連線 (SSL)] 旁邊的方塊。通訊埠將變更為 995
16.「外寄」和「內送」郵件伺服器欄位的順序會因版本而異,請確認您在每個欄位中輸入正確資訊。
17.按一下 [伺服器] 標籤,並勾選 [我的伺服器需要驗證] 旁邊的方塊。
18.按一下 [確定]。

經過筆者這些說明,希望每個人都能夠安穩的把信件給收下來閱讀,不過有的時候還是可以藉由webmail的服務來達到相同的效果(同時比較不會使夾帶病毒感染本機),或是利用webmail的服務將太大的信件刪除,否則就要保證您的網路不會瞬斷(POP3可是會重新收一遍喔!),如有遺漏還請各位指正、提醒

2007年5月3日 星期四

身份、權限大不同

4 則留言:
一晃眼,換到新的跑道也一個多月了,這段時間裡,感觸挺深的
也許這就是在不同崗位上,看事情的角度不同

使用者的眼中,當然是希望功能愈多愈好,電腦愈快愈好
管理者的眼中,反而是愈單純愈好,因為相對的問題與衝突也愈少

只是「習慣」卻是一個相當令人無法茍同的條件,只不過以一人之力
我也只能在這夾縫中求生存(畢竟習慣不是一日養成的)

回想我還是使用者身份時,天天被人告誡,不可以亂灌軟體
(雖然權限已降至 power user 以下,有些綠色軟體一樣能夠安裝執行)
否則出問題的話,後果自行負責,一切都得要低調進行
甚至還要借助 vmware...等虛擬軟體,才可以進行測試的功用

現在是管理者,真的立足點很不一樣,要如何說服使用者接受新的觀念
或是要教導他們,公司的電腦,並非自己家中,愛怎麼用就怎麼用
換言之,就是會讓使用者覺得受限制,至少目前來沒有權限的管理政策

這的確是兩難的狀況,雖然許多軟體其實連安裝都有問題
(如果有研究過共享(Shareware)和免費(Freeware)軟體的差別!)

當然其中也有很多軟體是悄悄地從免費軟體轉成共享軟體
或是舊版開放使用,新版軟體則需要授權才可使用
例:AcdseeWinrar...等(這一類軟體應該很多人在使用吧!)

站在管理者(或保護自己的角度),其實這些東西都應該要仔細留意
尤其是頂頂有名的商業聯盟(BSA),更是眾人皆知的「頭號殺手」

那要怎麼樣保護自己呢?
其實說穿了,還是逃不開現實的因素,因為只要你有錢...
就可以閃開這些事情,至少不用擔心用了非法軟體而被控告懲罰性罰金
(不是每個人都像「威力球」中獎人一樣,會被告到傾家蕩產 一 一)

除了使用正版軟體之外,還有一個方法就是在電腦上的使用者設定權限
最常見的有:ADMINISTRATORSPOWER USERSUSERS...等

每一個名稱(群組),分別代表不同的權限

ADMINISTRATOR(S)的權限:完全不受限制地存取電腦/網域

什麼事都能夠做,與LINUX中的ROOT(SUPER USER)權限相同

(安全性考量,通常不用administrator的使用者進入,開新帳號擁有
 管理者權限,再利用此帳號進行管理者的操作)

ps:可以自行設定一組又臭又長的亂碼密碼,減少被猜到的機率

POWER USER(S)的權限:擁有大部分有所限制的系統管理權限

1. Windows 2K/XP Pro/2003 已認證的程式外,還能執行繼承應用程式
2. 安裝不會修改作業系統檔案的程式或安裝系統服務
3. 自訂全系統資源,包含印表機、日期、時間、電源及 [控制台] 資源
4. 建立及管理本機使用者帳戶及群組
5. 停止及啟動預設並未啟動的系統服務


USER(S)的權限:防止製造意外或有意的全面系統變更

因此他們只可以執行得到已檢定的應用程式,不可執行大部分的繼承應用程式

GUEST的權限:供來賓存取電腦/網域之用的內建帳戶

只是用來瀏覽電腦使用,權限比USERS還低

如果要改變使用者權限的路徑(以XP PRO為例)

我的電腦 --> 右鍵 -->管理 -->本機使用者和群組 --> 使用者 --> 點選更改帳戶 --> 右鍵 --> 內容 --> 成員隸屬 --> 新增(移除原本的成員隸屬 ) --> 確定(HOME版無此路徑)

HOME版:需由控制台進入--> 使用者與群組 -->使用者 --> (與PRO版相同)

查詢該群組能實行的動作與程式:(以XP PRO為例)

執行 --> gpedit.msc -->電腦設定 --> windows 設定 --> 安全性設定 -->使用者權限,即可查得對應的群組能執行的動作

這些都是與系統使用者權限有關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有點幫助
同時對於多人使用的電腦來說,更是需要有這方面的認知
否則...應該沒多久就會面臨重灌的命運吧!

重灌事小、裡頭珍貴的資料才是大問題,至於怎麼救資料,就待下回分解

2007年4月25日 星期三

黑名單

沒有留言:
什麼是黑名單呢?
感覺好像是電影中殺手計畫要除去的人的清單
其實,這裡要說的跟電子信件(email)有關的黑名單

剛接觸 email時,光是把 pop3smtp...之類的相關協定弄懂、設對
就要花上一番功夫,那黑名單又是什麼呢?

說穿了,這只是拜資訊爆炸所賜的產物,因為現代人絕大部份
都會用 email來做為信件的傳遞,除了特定文宣品之外
現在應該很少用實體的郵件寄送,除了有省錢、迅速的優點之外
也拉進了許多人之間的友情、親情或感情的傳遞

只是網路實體的建設遠比不上使用人口增長的速度,
所以頻寬就成了高價位的商品之一,而頻寬最大的殺手級人物
除了大型的影音檔、病毒之外,應該就是「垃圾信」(廣告信)

只要有用過電子郵件信箱的人,只要你在網路上登錄過 email資料
不用多久妳就可以發現垃圾郵件會如雪片般飛來
瞬間淹沒你想看的信,裡頭更可能夾帶著許多病毒、木馬...等

這些都是防不慎防的小地方,而且對 ISP業者 (HINET、台固、速博...等)
這也是心中最大的痛,因為所有的用戶下載廣告信所佔去的頻寬
遠比想像中還大

所以就提供了許多機制來杜絕相關的情事發生

例:
1.HINET提供:是否被當跳板的測試網站(hinet專用)
2.教育部提供:影響學術網路的 mail spam
3.國外組織提供:回報黑名單的網站 CBL
...GOOGLE一下就有一堆

只是一般的使用者,當你們接到廣告信的話,也可以向自己的 ISP反應
畢竟只有 ISP業者才有權限規範類似的行為

這裡大略的說明一下擋信的原則:

1.當跳板 / 自行郵寄者:同ip發送大量相同郵件(上限常為10人)
 處理方式:ISP主動退信,記錄該ip或mail address,警告發信者

2.被舉發者:有人接到廣告信或夾帶病毒的信,向 ISP業者反應
 處理方式:ISP業者會主動來信告知,並堅控郵件流量或停權

3.個人或上層管理者限制:設定特定來源(ip或domain)是否抵擋
 處理方式:收信軟體或是伺服器端的設定(分為隔離或丟棄兩種)

以上三種就是常見的擋信狀況,有時不一定是自己的問題

若A寄送信件給B,經過的路徑有:A ---> A的 ISP ---> B的 ISP--->B

基本上這四個節點都有可能會有擋信的狀況

最常見的是A ---> A的 ISP和 B的ISP ---> B這兩段
其次是 A的 ISP ---> B的 ISP
最後才是因個人使用者的設定、防毒軟體的阻攔而受不到信件

下次真的收不到信時,請先確定好自己的環境後,再向ISP或管理者反應
不然,常會有很尷尬的烏龍事件發生

其實,我有個想法(針對 ip 被列入黑名單)
可以藉由 ISP業者所提供的 WEBMAIL的介面來發信
不是是否可避開這一段,把信給寄出去,下次有機會再試試看!

2007年4月23日 星期一

記憶體的速度與大小

沒有留言:
我先說明,我並不是像 tom's 硬體指南一樣有著很專業的評比
只是單就一個使用者或 MIS的角度來討論這話題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我在這兒不會引用很多數據(說實在的就連我也有很多不懂的部份!)
所以如果有說錯的地方,還請各位指正


我們先來討論一下記憶體的速度,我這裡指的速度就是以前最常見的
(EDO/D)RAM:(往下不記得了@.@)...PC-100、133、150(極少見)
DDR:200、266、333、400
DDR(II):400、466(怪東西)、533、667、800、933、1066...
DDR(III):目前常用於顯示卡上...

這應該就是指記憶體的外頻,也就是指記憶體跟其它周邊通道的溝通速度
至於這個速度有什麼實質意義嗎?
其實只要能夠周邊設備能跟記憶體相批配就夠了,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這種記憶體速度的迷思,其實對於使用者來說,差別真的不大...
但是不要跟我說要拿 PC-100 和 DDRII-1066
(你也要先找的到同時可以裝這兩種的板子吧!)
但是如果拿DDR II-533和800比,其實對一般使用者來說,真的感覺不出來

什麼樣的人歸類於一般使用者呢?

就是只拿電腦來上網、打打報告、玩玩小遊戲、聊天者(應該佔絕大多數吧!)
這樣子的使用者,對於這種記憶體時脈的需求,真的可以忘了速度的差別
因為就算給他們頂級的記憶體,也感覺不出來有何差別(網頁0.5和0.4秒?)
說句常在網路上套用的話:「只是看著乾過癮的!」

那對於那些人,可以感覺的到這時脈的差別呢?
以我所接觸過的人來說:出版製圖者、程式設計師(測試時)、超頻的3C魔人
對這些人來說,就算再高時脈的記憶體也不嫌多吧!
網路上隨便找,就可以找到相關的文章,超頻超到多少,或 c/p值高的記憶體
對於這一類的使用者來說,我們只能說,不是公司有錢,就是家裡不缺

接著,我們來看記憶體的大小,這一點應該也是有些變革的
最早我從dos6.22開始接觸電腦的,當時沒記錯的話,好像是16mb
那時還在跟傳統記憶體的640K拼個你死我活,要玩個遊戲要東刪西減才能跑

現在隨便就 512MB、1G的記憶體容量,還有雙通道的分別
單就以記憶體的大小來說,一般使用著的主流應該是 512MB的記憶體
如果有做些影像處理(PhotoshopPhotoimpact、視訊轉檔)至少要有 1G
不然就要跟時間做拉鋸戰了,依稀記得,專科時做畢冊把RAM加到 384MB
Coreldraw隨便開一個兩頁的開頁就是9x mb的容量,一開就可以聊個小天

針對這一點來說,記憶體的大小,使用者應用的感覺上,就有實際的感受
以前主流是 512MB,現在是 1G為主流(記憶體的量價失衡與新系統上市)

在1G的RAM出現時,同時出現了一個雙通道的技術(DDR-184pin後可用)
利用兩條一樣的記憶體,所運算的速度(應該是說效能比較恰當)會優於一條
例:2條 256MB會跑的比1條512MB的RAM快,2條512MB會比1條1G來得好

所以,當您看見市面上為何會用512MB*2來搭配主機販賣時,也不要覺得奇怪
不過這裡有一點要各位購買的使用者注意:
PC比較沒有問題,因為新的主機板至少都可以容納四條RAM
對NB的使用者來說,可能就要想清楚,如果是只有兩條RAM的插槽時
可能還是先考慮一條1G,未來才有新增的空間

不然,512MB跑個雙通道,未來發現不足想升級時,不是兩條都脫手轉賣
就是要跑個1.5G的記憶體了,這樣子就算雙通道的應用也大打折扣

不過在此,筆者提供一點個人使用的感覺:

1.雙通道在數據上有略勝一籌,對一般人來說,跟沒跑雙通道也差沒多少
 (因為曾不小心關了雙通道自己沒發覺)
2.雙通道早期,盡可能要求相同規格的 RAM兩條較安全,現今雙通道技術
 已成熟只要時脈相同,單雙面相同,大多可跑雙通道(購買前要做功課)

如果是以MIS的角度來看時,記憶體的大小,請勿給一般使用者太多的RAM
因為人性是貪心的,而且過多的RAM反而讓他們上班時分心得更嚴重,
這一點,我想要真的站在這角色時,感受的會更加深刻的!

2007年4月21日 星期六

PRIME95

沒有留言:
今天幫我的 NB 加了一條 1g 的 ram,因為要讓 NB 盡可能的追上pc的效能
只好從記憶體下手了,至於怎樣把我過年前買的 NB 裝上 ram 就先不談了

今天來看PRIME95這個神奇的軟體,以前以為它只是用來燒機與測穩定度
今天因為剛換 ram 想用它來試試看 NB 跑雙通道是不是比較穩一點
沒想到這東西的產生也是別有原因的,而且還是跟質數有關...

話說什麼是質數呢?應該有念過國中的都應該會知道吧!

質數:「只有自己與 1 能整除的數字,這個數就稱為質數。」

那PRIME95跟質數又有什麼關係呢?
是因為有一個法國教士馬丁‧梅森(Martin Mersenne, 1588~1648)
發現了一個可以估算質數的方法:

Mp=2^p-1(當 Mp為 2 的 p 次方減 1,且 p為質數,Mp也是質數)

剛開始時還很開心,但是一但到了 p = 11 時,發現無法用於質數公式

目前為止能適用於這個公式的質數不多,很多人仍以這方式找出最大質數
最近一次(04/09/2006)找到的第44個梅森質數是2的232,582,657次方-1

是一個有9,808,358位數的數字(<--有這個數字的文字檔link,請確定電腦夠力再點一_一) 為什麼要找出這個最大質數呢? 其實有個EFF基金會(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提供獎金
頒給找到超過一百萬位數、一千萬位數、一億位數、十億位數的梅森質數的人

可以獲得五萬、十萬、十五萬以及二十五萬美元的獎金(很誘人吧!)
說了這麼多,一定覺得很奇怪吧!這跟PRIME95有什麼關係呢?

其實PRIME95就是用來推估這個質數的軟體,不過都被我們拿來測電腦穩定度

需要用到極大量的運算,對於拿來燒機有絕佳的功用(以前都是播影片來燒)
各位三C魔人也有興趣的話,也可以試看看囉!說不定下個拿到十萬美金的就是你
當然還是補上怎樣用PRIME95燒機的做法:

1. 執行 Prime95 後,選擇 Just Stress Testing。
2. 在“Advanced >> Password”輸入 9876,來啟動進階選項。
3. 在“Advanced >> Priority”中輸入 9,不影響正常使用的最大資源
4. 在“Options >> CPU”中設定記憶體用量(建議實體記憶體的九成)
5. 在“Options >> Torture Test”中,選擇第二項 In-place large FFTs (maximum heat,power consumption, some RAM tested),可針對 CPU 的穩定度做測試。
6. 在“Options >> Torture Test”中,以第三項 Blend (tests some of everything, lots of RAM tested),可針對 RAM 的穩定度做測試。
7. 所有測試皆須持續一天以上的時間,比較能夠確認系統一切正常。

#對於雙cpu或是ht技術的電腦,可能要開兩個PRIME95才能操到100%

只要把原本桌上的捷徑再 copy 一次,並在新的捷徑中點選右鍵 >> 內容
把原本的路徑的最後加上個-a1
D:\software\prime95v2414\PRIME95.EXE -a1

以此類推,這樣子就可以同時執行多個PRIME95了
不過一般人應該開兩個就會loading滿載

想拿它來測自己組的電腦夠不夠力也可以啦!燒了別找我(散熱不好請小心)

2007年4月14日 星期六

錄製線上廣播

沒有留言:
今天,因為某些特別的需要,要錄製一段廣播的採訪,於是又開始弄東弄西了!
其實,這對一些稍稍懂點電腦的人,應該都知道原理,我只是想弄個圖文檔來分享一下

需要工具:音源線一條、錄製軟體一套(這裡我用 goldwave,其實windows有內建一套)

步驟如下:

一.把音源線連接speaker插孔和音源輸入
(圖略)
二.開啟線上廣播
三.開啟錄製軟體( goldwave
四.按下錄製鍵
五.開始同步錄音,初始格式為 *.wav
六.可另存為 mp3檔(需安裝 LAMP 套件中之 lame_enc.dll 至 c:\windows\system32(for xp))

這樣一來就大功告成了!接著就可以再把這段實錄放至在自己的blog上

其實這種做法不僅僅可以用來錄線上廣播
如果家中還有古老的卡式錄音帶或其它音樂輸出設備
想要美好的聲音或回憶,轉存成 CD 或 MP3的話,也可以如法泡製
只要把連接在電腦 SPEAKER 這端的線,改接至卡式隨身聽或其他播放設備
那些美好的聲音一樣也能獲得保存。

(PS:宣告一下,以上使用使用軟體均屬該公司所有,此僅為試用於教學使用,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