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31日 星期五

不能相信的網路價格戰(The Unreliable Internet Price War )

4 則留言:
最近因為工作上的需求,又得開始去找有關寬頻網路價位組合相關應用的可能性,結果...寬頻網路的亂象,一直都還是存在著,昨天跟一個專門做VoIP的業者聊天,發現它們其實也身受其害,有時候真的不要太相信價格(雖然小市民很難不在乎吧!)

去年10/30自己所寫的《從價格看寬頻》一文,還有更早之前的文章與寬頻有關,我似乎也碎碎念了不少,所以有些觀點我也不再多加贅述,這篇主要是在指出有些東西不是只要看價格就可以的。

價格戰該由什麼說起呢?其實有在關心寬頻網路費用的人,應該都知道電信公司往往是透過價格策略,進一步「潛移默化」的迫使大家改用特定的速度或連線方式,從先前的2M升速8M,一直到現在的8M升速到FTTB(我好像也是一直吃著這套呀!哀...),似乎都是以這種模式在進行,但是感覺起來我們在牌告速度與價格上似乎有取得優勢,但是實際上是否如此呢?還是變成一個打腫臉的瘦子??

說穿了,大部份的人還是會受到下載速度的誘惑,而衝動的去升級或是改換別種連線方式,但是實際上的使用條件跟應用範圍,卻不見得會隨著頻寬及連線方式得到相對的支援。

現在一般人最常見到的寬頻速度、適合的使用狀況(對象)如下:(ADSL已下架之產品及費率說明
1.2M/256K:一般家庭上網使用,無上傳需求。
2.8M/640K:一般家庭、企業備援,且支援有限度的上傳服務。
3.雙向512K:企業及遠端連線存取。(據聞,連外品質較好)
4.光世代10M/2M:有上傳需求的用戶,或數位電視的使用者。
至於連線速率價格比,經過了一番激戰之後,你會發現價格已經變成了一種很奇特的狀況,因為排除雙向512K的連線方式之外,其實FTTB和8M/640K的價格,在經過現在的「專案」特惠價之下可能只有幾十元的差距(990-940=50元),但是卻多了不成比例的速率(10-8=2M/2048-640=1408K),縱使它只是牌告速率,應該也不難看出它有何居心。(不換FTTB是自己吃虧!?)

在我最近跟電信業者接洽的狀況下,有個更明顯的例子,雖然我早知道光世代和ADSL架構上有其不同,但就算換成一般人,應該很難接受在一個ADSL最高只有支援到1M/64K的地方(幾近半殘的速率),竟然另一個選擇就是光世代(10M/2M)的服務,難不成ADSL有機房的距離限制,而光世代沒有!?

我沒記錯的話,早期申裝(應該到現在也都還是吧!?)FTTB必需要有超過五戶,才能夠提出申請,不然就是你得離原本已建構的機房夠近才有資格申辦,光從這一點看來,也不能看出為什麼把許多原本細分的ADSL產品下架。(個人猜想:因為硬體線路的負載有限!?

只單就速率與價格來說,大多數的人可能就會跳槽到FTTB來享受一下光世代的快感(希望不是只有剛申辦完的初期...),但是,網路上有FTTB連(國)外網路龜速的傳聞,也漸漸地浮上檯面,還是說,這部份原本就是得要使用者自覺!?因為給你的「高速寬頻」,本來就只能保障為「最大速率提供服務(best effort)」,說白話一點,就是說無論你的下載是8M還是10M,站在電信業者的角度來說,只能夠保障有2M以上的速率。(就算是該電信公司的測速網站,也不見得能有全速)

這點與我一直很好奇,為何連線資訊無法公開的疑慮相同,若是有看過我舊文的人,應該看過我在不負責爆料的部份提過:「數據機(機房)內部的設定,不見得與你在所認知的相同。」不信的話,有興趣的人可以試著去Google找看看「連進adsl數據機」、「查看小烏龜」...等關鍵字,或許你會跟我有雷同的想法。

再來,就算不提網路價格戰的迷思,為什麼企業或經常連外的使用者?得花更貴的價格選擇像「雙向512K」這一類的連線方式。光是8M/640K似乎在速率上就贏過它許多,有些人可能會提到集線比或其它相關因素,或許這能夠說明技術上的意義,但就消費者(小市民)來說,好像就只能拿錢來「賭」相對穩定的連線品質,還是說多申請幾條經濟型的網路,來互相備援相關的應用及服務,這也是現在的常態!?

其實,我並不奢望我們能夠有著像日、韓一般有著極高速的網路架構,但可否讓相關的資訊攤在陽光下,或者說直接告訴使用者:「如果你要架站:請選方案一、一般使用者,請選方案二...等」,讓使用者在這種最初的選擇就能得到相對的保障

而不是在一堆價格混亂速率模糊的網路連線中,拿著自己的銀子和時間,在那兒玩著Try & Error的遊戲(每換一次還有200不等的設定費...),所以,下次在申辦寬頻網路時,還是多看、多聽、多比較吧!不然冤大頭很可能會當不完。

2008年10月20日 星期一

Philips SPD2517BD 22X DVD-RW測試心得

12 則留言:
前陣子,表姐打電話給我,說她就讀大二寶貝兒子的電腦,不知是原本的DVD光碟機年老失修還是怎的,竟然連讀個DVD都不行,輾轉把主意動到我頭上,所以就打電話問我,要怎麼處理?

身為家中3C總管的我,被表姐急Call,總是也得幫她處理這問題,以免他兒子在學校無法跟同學交際,所以我跟表姐說:「最快的方式當然就是換一台。」,她就順著我的話:「那你幫我挑一台好了,錢我再給你。」(下次話別回的太快...)

其實錢還是小事,重點是要我幫她兒子挑一台,要滿足學生族群用量大的胃口,看來我又得下工夫做功課了,以免到時候我又被表姐打電話來關照,所以我就趁假日上網找一下現在有什麼不錯的DVD光碟機。

學生的需求來看,我得找一台相容性高一點,穩定度好些的光碟機比較保險,我從最近的新機型挑了一台標榜相容性較佳的Philips 22X DVD燒錄機。交給那小鬼之前還是要測試一下,以免出了什麼問題,又要被抓回家問罪…orz。

照慣例!! 有圖有真相~~XD

 
【外盒】            【內容物】

產品規格:(摘錄自官網)
寫入速度:
‧DVD±R: 22X (29700KB/sec) 
‧DVD±R DL: 8X (10800KB/sec)
‧CD-R: 48X (7200KB/sec)

讀取速度:
‧DVD ROM: 16X (21600KB/sec) by CAV
‧CD-R: 48X (7200KB/sec) by CAV 
‧RAM: 12X (16200KB/sec) by PCAV

複寫速度:
‧DVD+RW: 8X (10800KB/sec) by CLV
‧DVD-RW: 6X (8100KB/sec) by CLV
‧DVD-RAM: 12X (16200KB/sec)
‧CD-RW: 32X (4800KB/sec) by CAV

其它:
‧介面:SATA
‧存取時間:140 ms
‧緩衝區大小:2 MB
安裝:

硬體的安裝跟其它SATA規格的光碟機相同。最令我驚豔的是,在我安裝完光碟機附的Nero燒錄程式後,它會繼續安裝一個「Philips Intelligent Agent」,我去查了一下,原來這台光碟機有「人工智慧自動更新韌體的功能」,反而是個比較少見的設計,我以前接觸的光碟機中,這功能比較少見(一般都只有在主機板的BIOS或驅動程式才會見到這種設計)

 
【開始安裝】        【安裝結束】

   
      【啟動自動產品更新】   【可設定產品更新時間】




補充:自動更新韌體的功能,其實不只是對這台DVD光碟機有用,從官網上可以查到,它還囊括了許多Philips的周邊設備,例:藍光光碟機、網路存取設備(NAS)、網路攝影機(Webcam)...等,都能夠藉由這種方式來得到更新。如果每一家產品都能有類似的自動更新程式,我想電腦的安裝與更新,對一般使用者來說,應該就不再是這麼樣地難以馴服。

驗明正身:

在測試它燒錄能力之前,總得先來個驗明正身,我就直接透過NERO的「INFO TOOL」來看一下它的緩衝區大小,及光碟片的支援能力


【透過NERO查看燒錄機的支援能力】

空白片測試:


竟然要測試相容性,我就找出我手邊所有能夠找得到的光碟片來測試,其中包括了DVD-R:16X / 8X、CD-R和CD-RW共四種空白片來做測試,比較美中不足的是我手邊沒有DVD+R的空白片能夠進行測試,不過…只要事先告知表姐,DVD+R的片子我沒有實際測試過,盡可能採用DVD-R片子燒錄,我想她兒子應該也能夠體諒才是。

1. DVD-R 16X測試:CMC MAG . AM3

接著放入光碟上寫著16X的DVD-R空白片,透過NERO的光碟資訊,可以得知這張DVD-R的光碟,最高的寫入速度是18X,與片子上所寫的16X有些許出入(較為保留!?):

   
    【16X DVD-R空白光碟】     【光碟片資訊】

在進行「基準」和「建立光碟」兩種測試時,可以看見它平均都有13.47X的速度,除此之外,在建立光碟的測試中,可以很明顯的看出速度在接近18X時,速度就明顯的受到壓抑,這一點應該跟光碟片支援性有關。

 
  【基準】         【建立光碟(虛擬)】

2. DVD-R 8X測試:Daxon

這張8X DVD-R就有比較不同的測試曲線,這可能就跟光碟片品質及讀取方式(Z-CLV)有關,在1.x GB之前,都還是只有6X的速度,之後就會以它能容許的最高速度(8X)進行測試,平均也還是能有7.38X的水準,至少能夠正常使用比較重要。我想對很多人來說,燒錄成功應該比燒錄速度快來得重要才是。

 
    【8X DVD-R空白光碟】     【光碟片資訊】

 
      【基準】          【建立光碟(虛擬)】

3. CD-R 測試:Prodisc

雖然現在DVD已經算是光碟的入門款,但是有許多舊的資料還是會存放在CD中,所以我還是要拿片CD來測試一下這台燒錄機,對於舊CD片是否會有水土不服的情形,還好,測試的結果還算穩定,平均速率仍有23.78X。

  
    【CD-R空白光碟】       【光碟片資訊】

 
      【基準】          【建立光碟(虛擬)】

4. CD-RW 測試:CMC Magnetics

CD-RW主要是拿來儲存一些經常會變更的資料使用,雖然說現在隨身碟的價位已經相當平民化,但還是有人習慣使用光碟片,所以這也是我測試的部份之一,雖然光碟片上寫著4X~12X,但是我在NERO CD DVD SPEED中,它僅能以10X來運作,所以在實際測試的狀況,它的平均速度也約為10X左右,對於複寫片來說,這樣子的速度也還說的過去,我只求不要無法讀取就好。

 
    【CD-RW空白光碟】       【光碟片資訊】

 
      【基準】         【建立光碟(虛擬)】

經過了這四種的空白片測試,這台燒錄機的燒錄能力應該足夠讓我老姐使用,不過,沒有做到DVD+R的測試,總是覺得有點缺少了些什麼,雖然沒有手邊沒有空白的DVD+R片,但是有幾張已經燒錄過的DVD+R光碟片,雖然無法測試空白燒錄,但至少能確認這台光碟機是否能正常讀取DVD+R,我也才能夠安穩的把這台Philips的光碟機,交給我表姐,讓她那寶貝兒子使用。

讀取測試:

1. DVD+R 16X測試:Ritek R05 001

 
    【16X DVD+R─2.87GB】    【基準測試】

2. DVD+R 8X測試:Ritek R03 002

 
    【8X DVD+R─2.24GB】     【基準測試】

3. DVD-R 8X測試:CMC MAG . AE1

 
    【8X DVD-R─3.93GB】     【基準測試】

經過了16X、8X的DVD+R和8X DVD-R的光碟測試之後,雖然無法代表所有的光碟片全都相容,至少在我手邊能夠取得的光碟片中,還沒有找到它無法燒錄或讀取的光碟片,至少比某些挑片挑的很嚴重的DVD光碟機安全許多。

產地:


有一點我覺得最難能可貴,就是在許多大廠都紛紛把製造地轉移到中國的同時,這台光碟機的產地竟然是在菲律賓(歐洲設計),雖然說無法端以產地來評斷產品的優劣,但是最近有太多對案品質的負面新聞,若是能稍微避開風險,也沒有什麼不好。

總結:


Philips這一台SATA的光碟機跟其它市面上主流的DVD燒錄機相比(18X~20X)之下,我會選用它的最大主因,除了具備22X的高燒錄速率(趕著燒錄資料時,能派上用場),就是它對於DVD±R的相容性。

在進行燒錄測試時,它所產生的震動比我自己使用的DVD燒錄機來的微小;至於噪音我僅能以自己的耳朵判斷,在燒錄初期,噪音較大,但速度穩定之後,倒也感覺不到什麼明顯的噪音。

它最大的特色有:相容性菲律賓製造快速燒錄,但是對大多數使用者來說,能穩定且完整的將資料燒錄及讀取出來,或許更值得讚賞。除此之外,若是再能夠避開一些可能的風險(產地、軔體更新),多花那幾十元我倒覺得還算值得。

雖然,每個人對於燒錄機的考量各有不同,有人重外觀重量速度,甚至能否破x加密的原版DVD...等。不過,對於絕大多數的使用者,這台Philips 22X DVD燒錄機(SPD2517BD),應該挺夠用了才是,畢竟要滿足學生的需求,穩定相容性應該更為重要,不是嗎?

參考資料:
官網:http://www.p4c.philips.com/cgi-bin/dcbint/cpindex.pl?scy=TW&slg=ZHT&ctn=SPD2517BD%2F97

使用者手冊:http://www.p4c.philips.com/files/s/spd2517bd_97/spd2517bd_97_dfu_zht.pdf

2008年10月14日 星期二

MT 4 安裝整理(Movable Type 4 Installation On CentOS)

4 則留言:
最近因為某些需求,我得接觸一些部落格平台,於是找了一個可以多人共用的BLOG平台「Movable Type」來安裝,不過在安裝的過程中,還是又遇到一些小問題,所以...就自己寫一篇當作安裝的整理筆記。


安裝完後的截圖

接著就把相關的系統資訊附上,其實在官網的安裝說明,也有蠻詳盡的說明(如果對英文的排斥度不高...)

Movable Type 版本資訊:
版本:4.21(2008/08/21)
檔案大小:4.2 MB
中文化版本:4.21(UTF-8)(by Just 平生一笑

Movable Type 官方的系統需求:
硬體:
CPU:1 GHz
RAM:512 MB
HDD:100 MB

作業系統:
OS:XP PRO SP2以上、MAC OS X、Linux...等

軟體:
Web Server:Apache 1.3x/2.x、IIS 5.x/6.x
PERL:5.8.1以上
PHP:4.0/5.0
Database:MySQL 4.0+、PostgreSQL 7.x/8.x、SQLite

我採用的平台如下:
OS:CENTOS 5.2
CPU:E8300
RAM:512 MB
Perl:5.8.8
Web Server:Apache/2.2.3
Database:mysql 5.0.45

接下來就是一連串的安裝流程

其實官網說明已經有圖文的安裝教學,我也不特別去截圖,只是記錄一些需要注意的小細節,以及可能會遇到的問題。

一‧安裝前準備:

1.安裝mysql、phpMyAdmin:

mysql的部份可以使用yum來完成安裝,而phpMyAdmin的安裝,則需至官網下載,但需注意phpMyAdmin 3.0.0.0(2008-09-22)需有PHP 5.2+才能安裝,因為我CENTOS 5.2的PHP版本為5.1.6,所以我採用的是2.11.9.2(2008-09-22)。

而phpMyAdmin安裝方式,只需要解壓縮至Web Server可讀取的資料夾(例:/var/www/html/)之下,即可安裝、啟用。

註:php版本可透過指令查閱:rpm -qa | grep php

2.以phpMyAdmin在mysql中新增資料庫:(例:MT)



3.將中文語系檔加入原始安裝檔:

這部份可以直接在Windows的環境下完成,因為原始安裝檔為*.zip的壓縮檔,而中文語系檔為*.tgz,皆可使用壓縮程式(例:WinRAR...等)將中文語系檔內的檔案覆蓋原始檔案即可。

若是操作環境在Linux中:

解*.zip檔:unzip -x MTOS-4.21-en.zip
解*.tgz檔:tar -zxvf mtos-4.21-zh-tw.tgz
變更檔資料夾名稱為mt:mv MTOS-4.21-en mt
以中文語系檔覆蓋原安裝檔:cp -r mtos-4.21-zh-tw/* mt/

4.將檔案置於可執行cgi之檔案夾內:

將mt資料夾內的檔案(mt-static除外)搬至/var/www/cgi-bin/
將mt-static搬至/var/www/html/

5.改變使用者權限:

將可存取的權限設給apache:
chown apache.apache /var/www/html

註:這部份的權限視個人需求而定

二‧開始安裝:
1.開啟瀏覽器:
只要鍵入「http://domain或ip/cgi-bin/mt.cgi」即可開始進行安裝,這部份的步驟我也不就再貼圖,請參考官方的安裝說明

最大的差別,就是在你安裝的過程中所看見是熟悉的繁體中文(笑),不過在這邊有一個步驟還是需要手動處理,因為/var/www/cgi-bin/這個資料夾在原始權限上無法被apache使用,所以在安裝的過程中無法正常寫入一個名為mt-config.cgi的設定檔,這時你可以直接透過vi來新增:

2.新增設定檔:

 a.用vi新增一個mt-config.cgi:vi mt-config.cgi
 b.插入內容:按i
 c.將你安裝畫面上提供的範本檔貼入,例:
#======== REQUIRED SETTINGS ==========
CGIPath /mt/
StaticWebPath /mt-static/
StaticFilePath /var/www/html/mt-static
#======== DATABASE SETTINGS ==========
ObjectDriver DBI::mysql
Database mt
DBUser root
DBPassword ************
DBHost localhost
#======== MAIL =======================
MailTransfer sendmail
SendMailPath /usr/lib/sendmail
 d.存檔離開:按:wq
 e.變更權限:chmod 755 mt-config.cgi

3.登入,迎接Movable Type 4。

安裝到最後它會導至Movable Type的登入平台,輸入你安裝過程中提供的帳號、密碼,應該就可以進到平台後端,其它的應用與就看個人功力囉!



後記:

其實在安裝的過程中,Movable Type 原本設計的安裝檔已經算很簡便了,只是礙於檔案權限的問題,經常會後發生無法新增或寫入的冏況,所以在安裝的平台上,可能就得視你對它的熟悉度程度來選擇,最早,我還曾經想過要在Vista上安裝Movable Type,不過眾多網友們就勸我不要「自找麻煩」。

經過了自己實際測試安裝了一遍,發現...還好我當初沒試,不然這篇文章可能會難產(苦笑),不過,這篇對於使用Windows做為安裝平台的人來說,不見得適用,因為檔案權限及某些套件的安裝可能還得另外處理。

最後,我只能說:「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或許跟大家分享自己的經驗,可以得到的收獲會更多,畢竟我在安裝過程中,也是狂查google呀!(google百科全書....)如果沒有眾多網友的文章協助,我想我應該也無法這麼快裝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