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6日 星期日

網購對於廠商的門檻及風險 (Online shopping for manufacturers' risk and threshold)

基於現代人漸漸地改變消費習慣之後,現在只要是有點名氣的公司,幾乎沒人會放過網購市場這塊大餅,愈來愈多廠商投入這個看起來好像簡單,實際門檻卻頗高的服務市場裡,從以前網購名聲大噪的開端,例:YAHOO拍賣PCHOME,一直到各產品通路都上線後,無論是紅極一時的團購、個人品牌的極大化(部落客轉職?),還是原本實體通路的大廠想要進去O2O的市場,接著就是來一場大家拼時效的物流(聯網)大戰,例:ASAP順豐的異業結合。

現在的消費端市場,其實早已不是只要你的東西夠好,就能夠保持不敗之地,應該說除了產品本身之外,還需要服務價格和相對高的毛利來支撐,畢竟殺頭生意有人做,賠錢生意沒人做(有些表面上看起來賠錢,不代表沒有檯面下好處),說到這,好像自己的產品夠好,就只是最最基本的條件,但是,實際上真是如此嗎?尤其是參雜了現實因素後,就會發現這是雞生蛋、蛋生雞的恐懼迴圈。

其實,只要自己捫心自問,若自己是沒有優渥背景的業主(老闆或出資者),你能夠接受自己投入的心力(金錢、歲月),在多少時間內看不見任何回收的跡象呢?這也是為什麼你會發現很多產品為什麼在BETA就會推出來,一方面試水溫,一方面也能夠在時間上有個相對明確的停損點存在,當然,更重點的是那個明確的營利模式在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