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工作實錄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工作實錄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7年9月5日 星期三

全球的駭客戰(Global War of Hacker)

8 則留言:
最近有很多關於駭客入侵何處的政府機構(中德、中美...等),由此看來,因為網際網路的發展快速,也讓這一類的攻擊變成跨國界的情事,新聞內容如下:

ETTODAY:原文連結(會隨時間被拿掉)
駭客侵入美國防部竊資料 中國解放軍主謀?
2007/09/04 15:28 記者蔡慧萱/編譯

(節錄部份內容)
根據「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的報導,美國國防部五角大廈今年6月遭到駭客入侵下載政府檔案,而且經過美國調查,這群駭客有可能就是中國大陸解放軍。這個消息在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6日和布希會面之前披露,時機相當敏感。...略

美國在線中文:原文連結(會隨時間被拿掉)
中國駭客大規模入侵德政府(組圖)
發佈時間:2007-08-27 18:20:56 【來源:明鏡週刊】

(節錄部份內容)
報導引述德國情報單位“聯邦憲法保護局”的報告說,今年五月起,聯邦總理府、外交部、經濟部、學術研究部等政府部門的電腦內,發現來自中國蘭州、廣東和北京的木馬程式,夾帶在Word和Powerpoint的檔案,意圖竊取機密,幕後黑手指向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情報單位。

(以上為新聞內容,非本人杜撰...)

或許用全球性來說也不為過(每次一有殺傷力強大的病毒,往往是計算全球的損失),除了少數網路不一定能夠深及的地區(非洲大陸、熱帶雨林...等)

不過,有一點值得我們正視,如果駭客從個人行為,提升成團體、企業或是國家級(其實網路戰就有類似的目標,例:愛沙尼亞的網路戰),可能就變成一種隱性的軍備競賽

雖然有人會說,那都是電影裡才會有的情節(例:DIE HARD 4.0)可是現在的情勢看來,並非只有電影中才會出現

讓我們回頭想想我們現在的安全性真的夠好嗎?

還記得好幾年前,總統府首頁被置換亂發新聞稿、甚至是宣布愚人節放假一天(請自行Google一下,就會看到很多歷史的痕跡)

雖然現在網頁可能已經改成每X秒就會RELOAD一次,或是教給專業機構代管(中研院),不管是何種手段,都可以看出資訊安全在台灣是屬於「亡羊補牢」這一類(上至政府、下至中小企業都有可能、個人用戶有時反而積極...)

往往是挖東牆補西牆(就整體資源來說),如果是國家級介入的話,原本是無國界的網路,反而開始成為另一種劃清界線的範疇(例:X盾計畫

先不論那些新聞最後的結果如何,我們知道現在政府機構重度依賴電子文件,所以很有可能會受到外部駭客的影響,讓原有的運行模式被中斷(有時非電子化文件,有一定的必要性),這一點對於任何事都追求效率的機構或單位...這是癡人說夢吧!

那加強資訊安全的稽核呢?

反觀一下自己公司、企業、甚至是政府機構,現在的資訊人員大多以約聘或是外包來維護公司內部的資訊設備(就算有正式職員,數量也絕對不足以處理所有相關事宜),又要如何即時鞏固自身的安全呢?

這是跟本地的民情有關、還是跟主事者對於這些事情的看法不同而定呢?

如果,那一天駭客戰真的開打,現在的防護真的足以支撐嗎?還是我們已經做好了準備?(答案...大家心裡有數!)

現在資訊安全的重要性,真的很薄弱,要主事者能夠體會,我想還是得要發生重大事故(有人被殺頭、或是影響整體運作),才有可能會應此而有所變化!畢竟資安這條路,不是嘴上說說而已,總是要能實際為體系「賺錢」才會被重視呀!

還是,因為主事者看見了這些駭客的新聞後會覺醒?(哈!當我沒說...)

2007年8月7日 星期二

設備遭雷擊(Thunderstroke)

沒有留言:
最近天氣多變化,請各位出門要攜帶雨具及少聽IPOD(傳聞:國外有人下雨聽IPOD遭雷擊中),最近台灣地區的天氣也相當不穩定,間歇性的午後豪大雨,經常都會挾帶著大量雨水、閃電及打雷(不是同一件事嗎?)對於IT的設備來說,雷擊就是極大的危機,雖然雨水也會,但那方面較易解決

還記得筆者先前服役時,也遭遇過雷擊損壞設備的狀況,雖然已經有預先做了「避雷子」的處置(類似保險絲的機制),但還是燒壞了些許的通道卡片,更何況現在絕大部份的電信或網路設備都不具備類似的機制,就算有...還是無法完全避免傷害,只能自求多福

反觀最近台灣地區的雷之猛烈,筆者現在就職的地方就曾因為雷擊造成中華電信機房卡片損壞,造成公司網路停擺多時(還好不是網路服務業...),不過也告訴我們,就連大的ISP業者也無法全面防範這種危害

那我們要怎麼避免呢?

其實,說起來簡單,但是實際執行起來就有些許難度,很難避免電信、網路線不跟著電力線走,對拉線有基本認識的人都知道要直角直線,但是房子裡的直角直線有限,所以很難徹底將電力與電信線路隔開,就連新大樓內建好的電信插孔,其實很多也與電力線相近

我們知道只要電力負載到特定功率以上,或是瞬間電壓極高的狀況之下,都有可能造成網路傳輸的品質降低,嚴重時甚至能造成斷訊的影響(用電量較高的工廠,或是有大型用電機械開啟的瞬間)

當然,離被雷擊的導體太近,也可能會受影響而損壞,更何況很多避雷針的導線是在大樓內部(如果有避雷針),原本用來將電引開的導線,反而成了二次傷害的幫兇

設備不慎遭雷擊後會有什麼影響呢?

其實,大多都是直接燒壞毀損,以網路設備來說,則完全失效(無法啟動),則內部晶片因電流/壓過大而過載損毀,就拿筆者最近接觸到的例子來說:

雷擊後的檢查結果:

(1)第一層:直接遭電擊後的剩餘電力衝擊:造成集線器(Hub)完全燒毀。
(2)第二層:與集線器相連設備(Hub、PC的LAN Port)的晶片燒毀。
(3)第三層:主機板(除LAN Port外)、次級Hub未毀損。

解決方式:

(1)第一層:直接更換新品。
(2)第二、三層:將線路轉至Hub未毀損的LAN Port,PC上以網卡代替。

事後想法:

1. 整體規劃:應該是剩餘電力不強,否則會造成更大規模的毀損(PC設備、相關線路),但是因為受限於實際拉線的限制,很難將電力與網路設備完全隔開後再進行避雷的預防,若改用無線模式傳輸相關資料(安全性及傳輸品質欠佳),所以須做整體規畫來做整體線路重整

2. 現場的應對:工廠機具的用電量較大,造成的干擾及屏障,連無線網路也無法穿透,還是得利用實體網路佈線,仍需避開大型器具,故資料處理與現場需有一定距離或加強遮蔽物的隔絕

最後,雷擊勢必會造成一定的損害,但是如何能使損害減到最小才是重要的課題,不過這一點需要從長計議,千萬不可以有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心態,否則會耗費更多時間在查修相關線路,以及造成雷擊時引發連瑣反應的傷害。

2007年8月6日 星期一

軟硬體的整合(Integration Of Soft/Hard Ware)

沒有留言:
我們都知道電腦有分為軟體硬體兩種類別,只要使用了若干年之後,就會發現手中的軟硬體之多,可以跨許多不同時期,當然新舊之間的整合力就差得多

雖然,很多人喜歡用CPU的種類或是型號來做為硬體的分類,不過最大範圍的分類應該是記憶體,畢竟同一規格的記憶體所包含的CPU和主機版之多,可說是眼花撩亂

不過,這只是單純硬體的分辨,如果還加上軟體部分的考量,利如特定軟體與作業系統的差異,有時候真的是要好好做個釐清不可

不然,沒辦法發揮它該有的效能,只是憑白無故的浪費而已!

但是,所有的整合與搭配都要對相關的應用能有一定程度的瞭解,例如:

1. P3~P4 CPU+512以下RAM+WIN XP(2K):文書處理、上網收發信件
2. P3~P4 CPU+512以下RAM+LINUX:簡易型的SERVER、網管/多工主機
3. P4以上CPU+1G以上RAM+WINXP(Vista):影像處理、程式撰寫
4. 雙核心以上CPU+2G以上RAM+UNIX(LINUX):程式模擬、大量運算

大略能夠有這些相關的概念,才能夠把這些軟硬體做個系列的整合,不過,在整合之前要先對時下的軟硬體規格有一定的瞭解,因為現在3C的生命週期很短(最長的可能是RAM)

如果在整合的過程中需要添夠非時下主流的產品前,請先確認是否有能夠升級或不可取代的需求,因為有時舊規格付出的代價與效能非時下規格所及

例如:DDR-RAMVCD-ROMAGP-顯卡不足300W-POWER...等

這一類的硬體規格非時下之選,有時可能還要多貼補一些價差才能購得,如果整合後的硬體周邊,如果陸續到達其生命週期時,如此的建構成本就有可能會有偏頗

什麼時候可能非得屈就舊的規格呢?通常都是受限於軟體...

手中還有DBASE的資料庫系統(DOS模式)、針對特定系挺撰寫的程式碼(未留下足夠資訊提供升級)、上司不願做軟體升級(軟硬體的支援性落差太大)...等

這些也都是非得擁有舊規格的可能性,雖然並非一定要追求主流硬體(挾帶著廠商的策略更新),但是往往假以時日所遇到的麻煩會更加繁雜與巨大

以現在時間中小企業或公司來說,絕大部分IT人員外包的狀況來說,最後往往是將問題化整為零(直接捨棄或是砍掉重練),更別提過程中所耗費的人力及資源

這一類軟、硬體的整合,經常會有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陋習,因為先前一步做規畫的更新,在舊硬體未正式退役之前,其實IT人員很難提出有效的佐證來支持可能造成的危害(支援性工作常被忽略的通病),所以新的替換設備往往也是等「出事」後才會看見它火速出現

愈是複雜的設備、愈不能輕易上線,但老闆的要求總是在穩定安全之前!

所以軟、硬體的整合,平時就要花點功夫做相關的資料搜集,因為你永遠都不會知道什麼時候狀況什麼時候會發生,甚至上司要求你什麼時候要能修復所有問題

這些,都是IT人員在日常生活中必須考量的,看起來閒閒的我們,其實總是要背負著許多莫名的壓力,也許這就是我們這一行不為人知的辛酸吧!

2007年8月3日 星期五

3C的購買管道(Purchasing Channel)

2 則留言:
最近又有資訊展,不過這次是完全免費入場,可能是想要利用這種方式來增加人潮與提升買氣,不過,買3C產品這種事很難主觀的,況且大型展場真的是搶便宜嗎?

因為現在購買3C商品的通路有太多了,網拍、網路賣場、一般資訊商店、光華商場、資訊代理商、大型通路賣場,這些之間的差異,其實只能說是要貪圖方便之利,還是在意價位之距

如果有去過這一類商場比過價位的話,就會發現真的是要淄銖必較才能夠發現真相,先前筆者也跟友人討論過從不同地方購買3C商品的良窳,各有各的好與壞,只是要去之前,請先確認兩件事:購買的商品規格預算的價位高低

其實,很多賣場的3C商品也有很多非主流的商品,在資訊展時,也有許多較大型的賣場會進駐,仔細看看你會發現有很多看似相同,可是在台灣卻找不到相關型錄的產品

其實那些大多是外銷的機種,之後再轉回台灣販售,原因不外乎是銷售成績不好,或是存貨太多利用促銷來消化庫存...等

所以資訊展時,雖然可以撿贈品、拼低價,但是請把主力放在台灣原有的主流產品上,如此一來要找到相關的售後服務,也能夠比較容易獲得,否則很容易成為3C孤兒

雖然3C商品的生命週期不長,可是反觀現在的品管...(愈來愈令人垢病),有時候還真的不能不信邪,總是不希望花錢買一塊廢鐵在家裡佔位置吧!

每一種管道都有相對的風險,只能夠貨比三家不吃虧,例:

1. 網拍、購:害怕貨品來源,換貨及運送途中可能造成的損壞。
2. 一般資訊商店:價位偏高,隨地喊價。
3. 集中地(光華商場...等):怕遇黑心商店、二手貨、良品當新品。
4. 大型通路:規格綁死,無法自行更動增減。
5. 資訊展或促銷活動:產品混亂、濫竽充數、訂購至取貨時間較長。

雖然是該擔心的部份,但是不說他們的優點也有失偏頗,例:

1. 網拍、購:價位較低,不需親自跑一趟,送貨到府。
2. 一般資訊商店:較容易詢問相關訊息,可用人情攻勢。
3. 集中地(光華商場...等):愛怎麼改裝,隨心所欲,拿東家比西店。
4. 大型通路:到府售後服務,保固內安全無慮。
5. 資訊展或促銷活動:買產品顧眼睛買機器撈贈品、刷卡不加%。

雖然管道眾多,也有些竅門可以利用,像筆者有時去集中地找3C商品時,就會帶著網拍的價格去談價,其實也可以得到不少好處,因為網路世界的興起,還是壓縮了實體通路商的生存空間,因此,他們當然也是寧願錯殺也不願放過

再來,去近期的資訊展,因為會有標價刷卡不加%的優惠,如果經濟能力允許,先問該銷售人員能夠談的底價是多少(相信我,每個銷售員都有自己的額度預算),再表明身份如果以現金價可再下殺多少,畢竟錢難賺能省就省,不過再殺價之前一定要先確認規格、型號及相關贈品是否相符,以免殺了價,東西也跟著一起縮水,那就是得不償失(不要只盯著Show Girl,驗貨要緊!@_@")

其它的就是視需求與相關配備而定,當然也要買個自己實用的東西,千萬不要只是因為一時的衝動而做決定,3C商品的價值往往以實用性而定喔!(雖然美觀還是很吸引人啦!i系列的產品不就是贏在人性與造型嗎?呵...)

2007年7月31日 星期二

防火牆的規劃(Policy-Making Of Firewall)

沒有留言:
防火牆的種類十分多,有軟體、硬體之分,當然也依功能性的不同有極大的價格差距,對於一般使用者來說,防火牆已經是不可缺少的一部份,現在只要一安裝完作業系統,就具備有一定的防火牆功能

雖然如此,但是絕大多數人還是會視防火牆功能的相關設定如無物,或是因為嫌它跳出警告視窗太過頻繁,造成使用上的困擾之後,變成選擇忽略,甚至於取消相關設定都大有人在,這樣一來防火牆只是點綴用的產品(沒辦法,台灣人總是喜歡俗又大碗的東西)

筆者玩過的防火牆並不算多,但是相關的設定其實大同小異,重點是在於觀念上的差別(可參考防火牆用途一文),除此之外,其它是視預算與使用人數決定

那規劃的部份又有那些呢?

這就沒有制式的答案了,除非你的財力能夠盡可能的包山包海(效能與備援兼顧),不然的話,也是有一好沒兩好,真的有財力的人,也不用攬回來自己做呀!

所以,經常會有些取捨,筆者這裡指的是硬體防火牆的設備(各大廠商都有相關產品 ),軟體的部份暫先不論,因為各家差異雷同之處,請用力看玩官方的說明手冊(如果有的話!?),其實很多家用的Router或AP都有簡易的防火牆,但是說明文件之少,會讓你大吃一驚!

好了!直接切入正題吧!

1. 備援的選擇性:防火牆規劃之前,請先想清楚網路的服務禁不禁的起斷線的傷害(金融業、股市、大型服務業...),如果禁不起的話,請準備能夠備援的線路,千萬不要把所有的賭注壓在單一設備/線路上,否則只要ISP給你亂一下,或是線路來個瞬斷,那損失非人力所及

2. 硬體設備的選擇:硬體設備的選擇主要取決於你的建構模式(串聯或並聯),主要還是以串聯居多(所有進出都經過防火牆),並聯部份需經 Port mirroring(或舊式switch),這部份通常是用於網路記錄器的功能

3. 切割DMZ和LAN:就要視你所要設置的服務的重要性而定,例如:只是一般供人瀏覽的網頁伺服器,就可以考慮放置在DMZ上,這樣就算這一類的網站遭受到相關的攻擊時,也不至於影響內部人員的正常運作

4. 規則設定這就是防火牆的最核心部份,重點是觀念指令只是工具
 (1)劃分LAN、WAN及DMZ對內及對外的規則
   例1:連MSN是LAN對外部的Server要求服務(開放LAN --> WAN)
   例2:連上DMZ的Web Server(開放LAN --> DMZ)
   例3:外部連上LAN中的Server(開放WAN --> LAN)
 (2)LAN端的Server僅開放特定Port(Port Forwarding),不要全部開放
 (3)其它功能:頻寬負載平衡、防堵P2PIM軟體、甚至Mail、IM內容記錄

5. 測試與上線:做好規則設定再上線(先全鎖,再進行開放),否則易有漏網之魚

6. 其他:在設置規則時,如果遇到不確定該軟體使用的通道(Port)可以先全開放,觀察流量與封包特性後,即可發現該軟體使用的Port(如果是IM軟體,一般都不需特別設定它們會自己透過80 Port 穿透),除非使用的防火牆需特別開放IM軟體才能通過

其實,防火牆的建構在一般企業都需要(不限領域),不過真的導入的企業並不多,因為價位通常偏高,而且老闆會有疑慮(看不見防火牆對公司獲利的建樹),而且,可能會造成人事與時間成本的浪費,除此之外,還有可能「增進」公司員工的上班的專注力。(笑...心裡有數就好!)

2007年7月18日 星期三

網路的自由與限制(Network's Freedom & Constraint)

沒有留言:
對現代人來說,網路上信息的流傳速度,已經超越了經營許多年傳統媒體,不過,也因此衍生了許多相關的議題,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自由限制之爭

對一般人來說,可能無法感受到什麼限制,更何況在言論自由的現代國家,總是會以言論自由為論點,可是在實際的執行面,往往卻有很多不同的聲音,雖然不大,影響卻極為深遠

舉例來說:
在Blog上發表文章,可能會牽涉到攻擊、毀謗...等問題,除此之外,還要擔心侵犯他人權利或是自己的著作被侵犯...等延伸問題,問題之多令人昨舌

不過這還是屬於有條件下的限制,除非你是屬於公眾人物,或是挾帶著高流量的專業人士之外,可能你在自己的Blog裡寫些什麼,一般人也不一定能夠發現,現在的網路環境裡,要被發現比不被發現難的多了!

不過,有些國家對網路的規範、限制就相當嚴苛,網路就不是帶來便利的工具,反而會成為資源耗損的最大集中地,這對於曾處理不同網路環境的人來說,感受都相當深刻吧!

舉例:如果你有個好友,正好受公司看重,調派到對岸就任高職,你要寄發一個電子郵件做為恭賀之意,當你好不容易寫完恭賀文後,按下傳送的那一剎那,心想著他看到應該會很感動的同時,你可能就會發現多了一封「被對方ISP業者」退回的信

當下,你一定會一臉狐疑的心想,為什麼會被退信?

對網路環境不甚瞭解的人,可能會認為Mail Adress寫錯,還是設定錯誤?

若是對網路生態有點瞭解的人,被當垃圾信(spam)?還是網路怎麼了?

根據筆者找到的資料,以及一些相關業者的說明,如果真的要能夠比較安穩的把資料傳至對岸,處理的方法如下:

(1)透過認證的網路業者平台傳送資料(例:Yahoo、Google等)
(2)兩岸有服務機構的業者,利用網路技術(vpn),繞過限制
(3)請土法煉鋼,用實體信件或專人專件傳送,耗費的時間成本極大

以上這三種方法,說穿了只是避開特定端的不穩定...

排除政治、情勢層面,對於網際網路的過度限制,是否成了扼殺網路優勢的兇手,這一點還無法定論,但是現在產業外移的趨勢及兩岸通商往來,這成了不得不正視的問題

不過,在網路世界中還是具備著大者恆大的信條,只要你的用戶量夠多或是國力夠強大,你所釋出的約束力,就會很快地發展成網路規則,這一點先前在討論網域命名(.、.com和.org...等)原則時,美方的論點就可以窺知一二

除此之外,有些國家因為網路環境的不同,只要是經過他們網路架構時,有可能會因網路不穩定而造成資料上的遺漏,就連網路服務業者Google也曾吃過苦頭,就連服務他們廣大的使用者用戶,也會遇到不可預期的狀況

筆者也認為網路世界應該建構在特定的規則與約束下發展,但是過度壓抑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想想惡意軟體有多少...),先不論網路環境的穩定度如何,由於網路環境是隱性社會,所以當管制越嚴,反彈的力道越大!!

結論就是...

如果要傳送隱密程度較高的文件時,可能就要採用上述的第二種方式(VPN),如果只是朋友之間的感情傳遞,就可以採用第一種(免費信箱)

第三種方案是屬於極端狀態下使用:
急件:請專人專件,如:DHL或派員專送
不在意時效:讓它慢慢地游或飛過去,但是不保證對方一定能收到!咳...

各國都有自己對於網路自由的約束方式,過或不及都會造成極大反彈,只能說...請上頭的人多聽聽大眾的心聲吧!其它的就只能各自保重!!

2007年7月16日 星期一

看法大不同(Different Sight )

沒有留言:
每個人對同一件事情的看法,會受到各自不同的立場與觀點而有所不同,老闆有老闆的堅持,主管有主管的觀點、員工有員工的立場、客戶有客戶的需求,無論是那個環節,看見的往往都只有眼前的這一塊

因為,就算能夠窺其全貌也無法掌控所有的事,只能夠專注於自己該有的那部份,雖然決定權都很難落在自己手中,但是總該有些做為,不然也無法累積屬於自己的能力

拿個最簡單不過的事來說,也是在企業界最常見的狀況:老闆說禁用MSN!

老闆的觀點:員工上班用什麼MSN呀!又不是出錢請他用MSN,只有我可以!

主管的觀點:提出使用規範、加入專業的意見、與老闆溝通,讓某些特定人員能使用,請老闆批準後交待給員工執行,僅掌握進度

員工的觀點:接獲主管授命,開始進行規劃以及找尋相關工具(軟、硬體),進行測試,面對其它員工的人情壓力,完成後灰頭土臉的向主管回報完成

客戶的觀點:禁用了MSN,是不是又要增加相關的通訊成本(國際通訊),還是以後都請對方主動連繫,開始縮減與該公司的通訊往來,必要時以人力完成交辦事項

光是從這一點看來,就老闆的角度來看,似乎增進了員工上班時的專注態度,但是一直發酵下去的後果,卻可能是造成訂單或客戶的流失(無法即時掌控)

不過,這種禁用電腦相關功能的做法也不全是錯誤...

例如:日本某家具設計公司,把電腦全部收回,僅保存公用電腦區,讓作業回到半人工狀態,反而能夠增加更多的設計靈感與成品(雖然無法以偏概全),並非所有產業都適用,但也提供了不一樣的看法

就筆者目前的觀察,其實很多時候都僅能針對事情本身加以處理,畢竟,沒有相關的權責,無論執行任何事都可能會有所偏頗,甚至會因視野太小,無法兼顧到「管理者」的想法

久而久之,一切就會成為詭異的平衡,能推就推、能閃就避,這似乎也在國(公)營事業中相當常見,當然在某些企業體系中也成為老闆較為頭疼的問題

當然,這一點對於資訊體系來說,卻是一個極大的致命傷...

這會造成一種狀況,因為資訊產業(除研發部門外),其它的相關同仁都是處於維持公司正常營運的角色,相對研發部門來說,就是屬於隱性的角色,也就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除非有重大事件的發生,主權者才會看見資訊人員的重要性,甚至很多新技術與硬體也是在此時導入,不過人事卻可能因此大搬風(資訊人才的流動率極高),也就成為資訊人心中最大的痛,不過也是全體IT人的夢靨

不過,反觀自己的定位要如何明確與不可取代呢?

除了精進之外,當然在業界也會有很多不一樣的「小動作」

1. 選擇自己熟悉的系統。
2. 將相關資料留在腦子裡,沒有文件留存。
3. 盡可能地省下開支,卻造成系統平台極度不穩定。
4. 讓穩定性成為人為可控的因素。
5. 攻訐以維護自身利益。
...族繁不及備載

許多的人事、效能及相關流程都被延宕在這管理者與執行者之間的攻防戰之中,不是殺個你死我亡,就是相安無事地在危險上建構恐怖平衡

其實,筆者在這兒並非是要道人長短,只是對於這看法角度的不同訴說心中感受,或許每個人都有自己秉持的立場,套一句我最近從人民保母口中聽見的話:「有人性‧就不會成為主管了!」

似乎在台灣產業中變為不成文的習慣,要這樣才有成為主管的條件!

看來,主管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做的工作!!(看來我還差得遠...)

2007年7月5日 星期四

表達與實際的落差(Convey & Know-How)

2 則留言:
在工作的崗位上,應該都能夠各司其職,或是做該做的事,但是對於不同領域的人來說,有人說隔行如隔山,真是一針見血之言

對於筆者現在這份工作來說,因為我不是本科系出身,所以對於一般人使用電腦的心態,我也能夠體會與瞭解,雖然如此,有時還是難改習慣,想表達一下,也許對現況能夠更好的建議!

得到的回應,經常會令自己灰心、沮喪,或許這就是表達與實際的落差吧!

不過,這究竟是我的優勢還是弱勢呢?這一點也許見仁見智,畢竟一種米養百種人,每個人用何種心態來面對工作,本來就不是一己之力能夠做更動或決定

回想筆者在當文字工的早期,經常也會覺得為何自己的電腦總是不太順呢?

我就會去找相關的資訊,或是在我權限能夠更動的調校,讓自己的電腦能夠使用的順利一些,或許只是些使用習慣上的小動作,對於用起它來的心情,卻是大不相同

如果,真的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時,再去跟相關的資訊人員「請教」(態度很重要喔!),現在筆者的身份就轉換成經常被人請教的角色,心態上有極大的不同

也因為如此,我總是盡力地去吸收相關資訊,因為在自我的認知中...

給人錯的資訊,比自己做錯事的影響力還大

所以,在這些學習的過程之中,我的表達機會其實不多(固執的個性使然)不過也別懷疑,因為資訊相關人員其實很多都不太擅於溝通!!

因為說再多,沒有親自做過,或是找不到箇中道理,他們也不會善罷干休,所以實際派的人居多,但是,話說回來,資訊相關人員說的內容,真的能被一般人所接受嗎?

好像又回到了原本的問題,隔行如隔山,或許在相同領域的人來說,這可能只是常識(common sense)或基本技能,就如同很多人喜歡中英文混用來述說著自己的想法與論調,可是聽的人一定都能夠理解講者所說的內容嗎?這一點其實在學校聽演講時,最顯而易見

我只能說演講者的雅量真大(要能夠不理睬大家拼命點頭而滔滔不絕)

那實際的做為呢?

也許很多人是知易行難或知難行易,有人會說要先規劃完善,才能開始著手進行(常會錯失機先);有先人則抱持著先做再說,邊做邊修正(常虎頭蛇尾),先不論是何種方法,都有它的優缺點

只是在表達時,請先想清楚現在面對的對象,是否是自己能夠理解的所說的內容,因為實際的需求面不同,像IT人員常遇到同仁中毒的狀況,在解毒的過程中,可能同仁會問說為什麼會中毒之類的疑問(加問,不是已經有裝防毒軟體了嗎?),這時候IT人員就會想著怎麼回答

回答1:因為防毒軟體是保護與偵測可能的危險,但是你上網、收信,還是可能會下載病毒或是受到木馬、廣告程式的感染,所以還要有其它的防堵機制才能保護的比較完善
回答2:有裝防毒軟體,並不代表不會中毒,中毒跟你的使用習慣有關
回答3:防毒軟體,並不保證一定不會中毒啦!
回答4:這個你不懂啦!說了也沒用
回答5:...(沉默不語)

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回應呢?回答1、3還是回答5呢?

其實,你問大部份的IT人員可能都會選擇回答3~5,而回答1、2經常都是自討沒趣居多,因為稍有涉獵的人應該也不會問這種問題啦!哈...

但是回答3~5真的能解決問題嗎?其實懂點電腦的人都心知肚明,不可能...

這也回到是自己的優勢還是弱勢這問題上

優勢:大家不懂,自己地位才能保住,同時管理上比較不會有太多麻煩
弱勢:就是連工作無關的瑣事也有可能會要你一手包辦

除非有明令畫分界線,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一般公司極難做到這點!),不然你也沒有辦法推辭,因為你是該死的「資訊人員」(跟資訊有關都歸你),但不是管理,而只是單純的解決,這兩者之間可是有天壤之別

所以就算資訊的IT人員,會選擇回答3~5,其實也是其來有自的,就像很多辦公室小員工的心態一樣,為什麼上司總是能自己說一套、做是另一套呢?

這也許就是表達和實際的落差,不是不願意,只是立場、處境不同而已,害怕別人爬到自己頭上,請先增進自我的本質學能,而不是一昧的用「管理」的名義,行遮掩自我不足之實呀!

這才是工作與技能精進之道,不是嗎?我想眾多的IT人應該都有此同感吧!

2007年7月4日 星期三

網路規劃(Planning Out The Network)

沒有留言:
網路規劃其實對於一般家用使用者來說,並不會有太多的問題(除非打算在家中開網咖...),因為無論是採用有線或是無線的方式來規劃,只要夠用就好

但是在公司裡的網路規劃,可就是要深思熟慮的部份,因為隨時都可能有所更動(無論是新增或是刪除使用者),如果沒有事先規劃好,要加裝任何設備都會成為相當繁瑣的動作

那怎麼樣才算規劃好呢?

其實這一點也是見仁見智,重點是管理者有得到充份的授權嗎?

因為,看過太多吃力不討好的朋友,在這一方面經常會被上司叮的滿頭包,只是因為出發點不同,更何況資訊管理與安全,通常是屬於隱性的一部份,也就是說只要公司沒事,就會忘了資訊人員的存在(就算做了再多努力,也不一定會被認同),一但出了問題,上頭就會直接質問下來,為什麼沒有維護與管理好呢?

通常這時候才能夠真正的導入某些機制或是有所作為,不過也常是亡羊補牢而已,但是,這也是很多資訊工作者的相同心聲吧!就是要上司(老闆)正視這些安全性,經常都必須先經過大風大浪的洗鍊

規劃之前,要先統計好相關資訊,如此才能做出較為明確的判斷,其中包括使用者數量網路設備線材規劃擴充性以及是否便於管理與識別

使用者數量:

以現在的工作環境來說,使用者數量應該還是局限於空間大小(不提供網路服務),如果有子公司需要做資料的連結時,甚至是利用VPN的技術來統一管理時,應以專案處理,同時還需加購其它相關硬體,除非規劃時,就已經有事先預留相關硬體通道(以現在的公司型態,只要較大型的企業或政府機關才有可能),否則一般中小型企業都是所見即所得,有多少人買多少設備

網路設備:

這一點以前與現在大不相同,以前還沒有雙WAN端的設備(就算有也是驚人的天價),也就是說多條線路之間無法直接以設備整合,相互備援時,都需利用Router及Switch,做不同網段的串、並聯,才能做到相互備援的效果

所以在舊型的網路環境中會多了很多相關設備的串接,現在因為雙WAN端的設備較為平價,因此,可以藉由一台設備控管主流量(預算允許可雙主機相互備援),其它只需要Switch/Hub,就能夠擴充使用者端的數量,跟以前的規劃方式大不相同,所以要確認現有的Router、Switch、Hub或其它周邊設備的數量

線材規劃:

雖然現在無線網路正在大行其道,對於公司或是企業體來說,無論是安全或是管理的考量上,都還是建議以有線網路規劃較為適宜,所以線材的規劃就相當重要,因為通常都會與裝潢或辦公室的佈置同時作業,所以不僅僅要考慮到可能的使用者數量,還要先預留相對的線路

除非你想重新裝潢,還是來個辦公室大遷移(就算你想主管也不一定會同意吧!),因此,視使用者的數量,至少要先預留1~3成的預留線路,否則就準備看網路線跟著牆東爬西竄

擴充性:

這一點與前兩點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因為沒有設備與線材如何談擴充,此外還要考慮到應用的相關技術,現在的硬體設備是否足以支援?這也是要注意的部份

除了設備之外,通常都會用機架櫃來整合相關硬體或主機,所以機架櫃的空間也要做有效的運用(需考量通風與散熱),不然新設備也不見得安裝的進去喔!

管理與識別:

其實說穿了就是針對線路或主機的串接,做有效的編號與相關紀錄,否則一但遇到主機毀損、維護,甚至是搬遷時,可能影響的層面與相關的應對方案都無法評估,總不希望自己跟老闆說:「反正就是網路全斷啦!」,這對於有提供特定服務的公司來說,應該是絕對不被允許的吧!

但是編號與識別還有相當重要的一點!

那就是不能用「極易辨識」的代碼,因為這樣子,只要有心人士,隨便猜測就可以知道,如果斷了這條線,會影響那些相關服務時,不也是另一種麻煩嗎?

或許你會說,線路都設在機房,機房做好人員控管即可,但是,以人性面來說,還是謹慎一點比較好,畢竟太多的問題都是出於人性

這些網路的規劃,僅是針對硬體,軟體的應用部份,有更多能夠自由發揮的技巧,雖然各有巧妙不同,但是目的都只有一個,那就是 ── 能夠正常運作,就是最好的方法(老闆不會管你是用什麼技巧達成的,只要不花錢就好...>_<|||) 網路規劃是一門大學問,筆者只是表達自己的想法,更希望大家一同討論喔!

2007年6月25日 星期一

印表機的勘誤(Printer's Debug)

4 則留言:
筆者先前寫了一篇有關於印表機設定的文章,不過很多時候還是會有無法列印的狀況,所以筆者就補上一篇簡單的勘誤方法,希望能夠幫上跟印表機大戰的人

首先要說明的是印表機的先天障礙:記憶體的多寡

因為現在一般簡單的印表機通常內建的緩衝記憶體頂多 1MB,這樣究竟是大還是小呢?

下次要用印表機印圖片或文件時,可以稍稍觀察一下你印的文件有多大(列印時通常工作列會有一個印表機的圖示,點擊兩下就可以看見文件大小),你就可以知道 1MB有多「

所以,高階一點的印表機就會有記憶體模組的擴充功能,所以就可以幫它加上個記憶體,相信使用者會得到很多使用狀況上的改善

除了這個先天條件的差別之外,一般印表機可以分成點矩陣噴墨雷射乾式(色帶)四種,其中點矩陣除了某些特別需求外(列印具轉印功能的報表),一般也大多是使用噴墨和雷射兩種

至於乾式(色帶)則是極少數人在使用的機種,筆者在早年曾因為同學抽中,才有機會一睹它的神奇(在彩色雷射未普及前,就有印相片的實力)

噴墨印表機:通常為黑色+其它顏色(RGB、CMYK)做為噴墨的色源
雷射印表機:通常直接分黑白、彩色兩種 (分別使用不同顏色的碳粉)

勘誤的方法如下:
列印測試頁:控制台 --> 印表機與傳真 --> 右鍵內容 --> 列印測試頁
(大多數都可以直接按某些功能鍵,自行列印測試頁,請參照各家說明書)

(1) 可列印 :
--> 是否噴墨不均(噴頭阻塞)、碳粉黑白分佈不平均(碳粉結塊或故障)
--> 是否色差過大(某種顏色不足)、有雜質或顆粒狀吸附(滾筒污損)

(2) 無法列印
--> 確認電源、接頭是否鬆脫,是否缺(卡)紙,驅動程式是否正確
--> 緩衝區壅塞(與硬體或操作有關),電壓不穩或不足(雷射印表機常見)

無法列印的狀況其實有很多,其中包括的因素也很多,我就拿緩衝區壅塞電壓不穩或不足這兩點來說明吧!

緩衝區壅塞:
如果是利用別人電腦分享出來的印表機,可以從該電腦的點選印表機的內容,看是否有許多文件壅塞在工作序列中(這很常見,不然就是有使用者按到離線使用印表機),這些都有可能會造成無法列印

解決方案:
其實要清除緩衝區的文件,除了在本機端刪除未列印的文件,或是列印錯誤的文件,不過有時會發現無法刪除,此時就要把印表機的電源移除(最好是將電源線移除,而非關電源),過個一分鍾後再重新啟動,就可以把緩衝區的內容清除

電壓不穩或不足:
這通常會發生在雷射印表機上,如果使用環境的電壓原本就有不穩定的狀況,或是有高電壓負載的大型機具使用時,有可能就會使電壓不穩或不足

解決方案:
因為現在雷射印表機對於電源供應的需求較高,所以如果是利用延長線分接電源,先直接換至室電的插座,如果狀況未改善(除非有量測器具可證明室電是否足夠),不然就是加裝一個UPS(不斷電系統),提供穩定的電壓,如果再不行可能就是其它因素造成無法列印

其實印表機的使用,絕大部份還是操縱在人的使用習慣上,因為有些人會比較沒有耐心等候,所以一但沒有即時看見文件印出,就會像打電玩一般的連點,如果是單機使用就罷了,可是在公司或多人共用的場合,有時也要為別人想想,多給自己或印表機一點耐心吧!

如果真的有急迫性的需求,可以建議是否能夠在自己的電腦上裝一台專屬的印表機,也許才是解決之道(不過也要你的角色和地位有那個相對的能力吧!)

其它還有很多無法正常使用的因素,筆者沒有說明詳加說明,當然也歡迎大家在版上發言討論相關的問題及解決方法,不過請在測試之前,確任是否有打開電源,並確實接上連接線,不要試了半天只是沒有打開電源沒接上線而已(筆者有親身遇過...Orz)

2007年6月22日 星期五

品牌電腦的迷思(Own-Brand Computer)

6 則留言:
品牌電腦其實大家經常都會看見它的蹤跡,況且我這裡指的不是單一製造特定元件的品牌,而是指最後銷售出來的代理品牌(捷x、技x、hx、華x、宏x...等,這樣好像幾乎都上榜了!@@")

通常這一類的電腦常出現在企業採購,或是中大型賣場在促銷時才會浮上檯面,但是卻也常被它所混淆視聽,筆者對品牌電腦並沒有攻訐的意思,只是在這有些許的建議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為何會有這麼多人願意買這種電腦...

其實成本就是一個極大的因素,因為它還是夾帶著極大的優勢(例:隨機附贈的作業系統、較低的價格、提供入門機給不熟電腦的人...等),但是也因為這些條件,反而造就出一些奇怪的現象,筆者針對軟體售後維護方面討論

軟體部份:

1. 軟體的肥大症:
有買過品牌電腦的人,應該常會發覺到一件事,只要一開機,就會發現電腦裡已經安裝了一大堆可能聽都沒聽過的軟體或遊戲(NB較為常見),所以系統效能無故就降低了不少,光是要移除就要花上一段時間(可能造成系統不穩定),也許是因為這些協力廠商的配合,才能夠提供較為優惠的價位,不過消費者「俗又大碗」的心態也是這種亂象的推手之一

2. 驅動程式的安裝:
通常這一類的電腦,除了隨機版的作業系統之外,還會附上該主機版的相關驅動,如果不慎把驅動光碟弄丟了,只要稍懂電腦的人都知道可以上網下載,甚至還能夠以付費的方式請品牌業者寄送相關光碟...(窮人家的惡夢),除此之外還有以下狀況...

狀況一:無法上網

如果家中恰好只有一台電腦,而該電腦的網路卡晶片非原作業系統所支援,請問沒有辦法上網的電腦怎麼抓驅動程式(看著它傻笑,或是找有網路的地方下載)

狀況二:找不到產品型號

有辦法上網,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嗎?

其實也不盡然,因為這一類的電腦經常是從國外回流的硬體重組而成,在台灣網站上不一定找的到對應的型號,就算拆開機殼,直接看主幾板型號,甚至國內網站上還無法找到相對應的軀動程式(手邊有的話可以試看看,筆者試過...),還得遠渡重洋的到國外網站找,這對於經常「被電腦使用」的大多數人言,不也是徒增煩惱嗎?

售後維護部份:

這部份真不知是因為現在電子產品保固期短,還是因為這一種電腦原本就是走低價路線,所以它們保固的一整台電腦本身,而不是僅針對電腦中的單品(記憶體、光碟機、電源供應器...等),一般人或許會覺得這樣子很好!

可是它整體保固的時間卻比你去外面購買單品短得許多,所以保固年限一到,很有可能就是直接更換「良品」,甚至想貼錢換零件也不一定有(一般這種電腦保固期僅為1年至18個月左右),似乎比現行的電子產品的生命週期又短少許多(有些是終身保固,例:RAM...)

除此之外,如果是整台電腦主機保固,那就算更換其中一個元件,它仍會以整台主機為單位,帶回原廠維修,先不論往返的時間成本(三~五個工作天),同時還要自行負擔電腦中資料遺失或毀損的可能性,就算要自行備份,對於只有一台電腦的人也是另外一種折磨吧!

說了這麼多,其實並非品牌電腦都不好,對於某些特定族群(文書處理、上網...),它就具備足夠的實用性,如果它是你謀生的工具,或是無法容忍較長時間無電腦可用的人,也許就要三思而後行!

在商言商,對於電腦相關產業來說,價格最後還是會反應在消費者身上,只是看購買者取捨的為何?

還是那句老話:「早買早享受、慢買就省到!!

2007年6月21日 星期四

電腦的生命周期(3C's Life Cycle)

沒有留言:
對於現在電腦業界的龍頭,互相競爭下的結果,感覺起來好像是使用者會得利,無論是上游CPU的INTEL、AMD,或是系統提供者的M$或是LINUX...等,最近競爭的十分劇烈

今天筆者就要來個反向思考,其實這些動作對我們來說,不見得真的能對使用者大眾更好或是更加有價值的產品,為何會這麼說呢?

主要還是跟現在電子產品的生命週期有關...

還記得筆者在先前的內容中曾提到過,現在電子產品一但過了保固期,往往連送修的價值都沒有,或是有相對成本過高的問題,那對於一般企業體來說,或許還有能夠衡量是否要維修,但是對於眾多的使用者來說,通常只能摸著鼻子認栽

就先拿前一陣子吵的火熱的CPU大戰來說吧!

現在只要是三年前的電腦,你現在光是要找能夠跟你舊有的CPU相容的主機板,應該是少之又少(筆者就是...可能只剩商品報價單角落的一兩種稀有品種)

反過來說,如果有主機板沒有CPU的話,更慘...,只有上二手拍賣才有可能找到你合用的CPU,這樣子就極端的反應出了現在電子產品的價值能夠維持多久

雖然供需平衡,或是物以稀為貴沒錯,但是那也是極少數,其實絕大部份還是操控在少數幾個能左右整個市場變動的集團身上,仔細想想,上游要賺錢,中下游的店家難道就不用嗎?

所以就算是上游放出風聲說,200X年的第X季要停止量產(停產)某些特別的元件,往往市場就會一面倒的棄守,或是有人會大量收購,哄抬物價(如果下一個新的產品無法馬上導入時),那消費者不還是一樣成了冤大頭嗎?

想想美國很有名的反托辣斯法案,原本是用來禁止一方獨大,造成市場失衡所設立,但是這個法案往往會成為政府與民間企業相互鬥爭的工具(請自行Google一下吧!),畢竟利益是具有極大的誘惑力

所以,現在經常會聽見某電腦相關產業的龍頭,會放出風聲說,今年第幾季,某產品停產(或是不再釋出相關的修補程式),往往只是為了推自己新的硬體(軟體),強迫市場改用新產品,不過也因為那些企業體,經常會為了追趕時程(為了股價、資金...等),犧牲了使用者知的權利(花錢當白老鼠)

在現實環境中,電腦的生命週期也就成為購買時最大的考量因素:

個人使用:想在未來三五年內不想因硬體而換新電腦,請至少準備一套備品!
企業使用:請購買相關硬體至少10份以上(或外包維護合約!轉嫁相關成本)

當然,錢太多或是追求改機極限者,當然也是期望這一種的「」良性的競爭,如此一來才能創造更多不同的改造傳奇,不過那也只能適用於少數

所以,現在反而保固就成了少數產品的專利(例:記憶體終生保固...等),其它周邊產品至少也能撐過為期挺的一年或18個月的保固期(因為中盤商也不敢囤貨),除了少數地雷產品之外

因為這些原因使然,筆者就還是提倡高實用性,或是價格與效能比較高(俗稱的C/P值)的相關產品,畢竟...沒有人會跟口袋裡的錢過不去吧!(笑...)

2007年6月19日 星期二

專案的執行面(Executing the Project )

2 則留言:
自從一個人開始接下這工作之後,總是會面臨到一些事情的推動,不過有一些事情還是需要一些步驟和方法,才能夠正常的運作

無論身處公司的什麼位置,其實都要與上層保持良好的溝通管道,畢竟真的能夠做實行決策的人是BOSS,而我們只是背後的智囊團之一

所以,取得上司的認可與確認(最好是白紙黑字),如此一來才能夠真正的去開始籌畫一件專案,所以這就是執行時,最先要做到的事,否則反而會弄得一身腥

所以專案的執行面包括很多:

1. 前期的資料搜集與條件比較
2. 取得上司的首肯與簽字(包括可能預算及時程方案)
3. 衡量現行的條件以及能夠使用的資源
4. 規畫時程及知會相關人員
5. 建構相同平台來進行模擬(如有問題 --> 回第2點)
6. 實際執行與問題排除
7. 測試與除錯(需要時間來證明,IT也是喔!)
8. 回報成果與相關解決方案
9. 收工(留存相關文件,紀錄實際問題)

其實這一種規畫的流程,應該翻翻書就有一大堆類似的介紹,尤其是管理相關的書籍,不過真的做起來的難度卻極高,因為上司與下屬對於同一件事的看法,原本就有極大的出入

例如:常在一些IT的討論區中看見,請教如何封鎖MSN這一類的問題,可是這一點應該不是問怎麼做吧!其實技術層面雖然有一定的難度,最難的是取得大家的認同這件事

因為這一類的問題,如果沒有取得上司主管的同意,私底下實行的話,往往得到反對的聲浪會出奇的大!尤其是也包括主管本身,因為這一類的工具,在某部份而言是必要的工具之一(尤其是業務相關)

所以,這一類的執行面,請不要自己埋頭苦幹!!

畢竟IT人員,原本所站的立足點就相當的薄弱(公司營運好,不會感謝你;一但出問題,你就是擋箭牌

所以,經常聽到相關產業的朋友在吐苦水,為了要避免這一類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只能做好完善的計畫,再一步步去實行,如此一來才能夠保得全身而退

但也別因此過了頭的保護自己,因為該是自己要承擔的事,請勇敢站出來

無論如何,也要做個有肩膀的人(某些人只會一昧的打躲避球),要能夠真的擔起來,才是真正顯現自己存在意義的人呀!

2007年6月18日 星期一

MIS‧有牌的打雜工!!

沒有留言:
換了跑道之後,雖然可以每天找一些自己有興趣的技術來摸索,但也更突顯了現在各行各業對於MIS這工作的定位,真的是十分模糊

所以,筆者在這相關產業的朋友,經常都戲稱自己是有牌的「打雜工

舉例來說:應徵Linux網管工程師,結果盡是在做多媒體轉檔的工作;做網管工程師,結果是專門跑外勤(順便送貨)的跑腿工程師...太多太多了!!

這應該是現在大多數產業,對於一才多用的施行方法,或許說句好聽的就是可以讓人材多方面發展,難聽的就是省下公司的額外開支,或許在一個完善升遷的體系當中,要有所有相關經歷是好的

不過,許多公司的主導權,常落在高層不想管(只看大方向)中階管透透(害怕被竄位)下層只想躲(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公司結構裡,因此才會造成人才大量「流動

筆者極少聽到IT產業的技術人員,有在同一間公司待超過三、五年,絕大多數都只能利用轉跑道或是跳槽來增加自己的附加價值,這也是MIS常被視為打雜工造成的負面效應(竟然要打雜,也找個薪水、福利高一點的!!)

那筆者自己呢?

想想最初為何會想轉換跑道,不誨言的薪資水準是一個條件(文字工的薪資水準...),另外一個條件就是興趣,因為我是屬於一個很喜歡瞭解新技術或是嘗試不同層面的人,因此我才選擇了這一條路!

從專科起就從未補習的我,也砸下了大筆銀子,去學習一些自己所不足的相關技術,因為有時候就是要有如此的驅動力,才能夠下定決心學習(尤其是在成為上班族之後)

雖然我踏入這條路也才不過短短的三個月左右,其實也遇過許多類似非我所及的工作,經歷了採購、與人溝通、以及在管理層面上的問題,當然還包括一人MIS無法與人討論的窘境,這些在這三個月其實也體會了不少

在我尚未真的進入這條路前,也有人勸我說別進這一條不歸路,因為到最後如果轉不上管理職,就很有可能在原地踏步到最後,我也知道這情況在IT產業很常見,很多先進們到最後就只能抱著自己的經驗與舊有的能力,卡好原本的位置

對於這一點,我對我自己的期許:「就算做打雜工,也要學得新的技藝

要把自己視為一個擁有技術的IT人員,而不是一個只會跟電腦相處的工作員,想想在我以前的打工經驗中,發現到一件極為重要的事:「無論什麼事,都有屬於它的專業自信!!」

所以就算是打雜工,也要有自己獨有的能力,我會朝著我要的目標前進的!擺脫屬於打雜工的觀念與前景,不然就枉費自己跨領域來轉換跑道了!

IT人,大家一起加油努力吧!

2007年6月13日 星期三

系統安裝的二三事(System Install)

沒有留言:
今天筆者又在幫公司同事重灌電腦,拜中毒所賜(這是無止盡的輪迴)

雖然病毒解決了,但是系統也不穩定,所以趁同事休假,就幫他重新處理一下!

所以,今天就來說一下系統安裝(重灌)的處理事項,有時小動作也節省時間!

雖然重灌是最後的手段,不過在時間與抓bug所耗費的時間比起來,有時候還是重灌快一些!所以很多動作在安裝時,多留意一下,之後無論是要重新安裝(還原、重灌)都很方便,而且省時省事

需要的工具有系統安裝片(Windows系列)、Office網路(更新使用)、防毒程式主機板的Driver(上網更新也可),備份軟體(Ghost、Image...等),這些是指一般使用者常使用的軟體,版權問題請自己想辦法囉!(笑)

接下來就是安裝系統與備份的方法,其實在備份的部份是可以參考先前筆者寫的系統安裝守則,來製作出無SID的系統留著備用,但是這一篇的出發點是讓大多數人,可以無痛的維護系統

處理方法如下:
1. 將硬碟分割成至少兩個Partition。(讓系統與資料能分開)
2. 安裝作業系統(OS)與Office。(按完序號後,大多是下一步即可)
3. 安裝主機版的驅動程式。
 (XP不一定有支援,就算支援也不一定完整,不過有時附的Driver有些累贅)
4. 安裝防毒程式。(沒裝防毒程式上網,很像脫光衣服上街...後果不堪)
5. 上網進行啟動與更新。(軟體大多為網路啟動和M$軟體的安全性更新)
6. 將Driver或軟體製作成影像檔WinisoAlcohol...等)放在非系統區備用。
7. 清理暫存檔案。(可以直接我的電腦 -->對Disk做磁碟清理)
8. 以win98開機磁片或光碟重新開機,進入DOS模式(因為XP已無純DOS)
9. 以Ghost...等,專業影像備份軟體做備份。
 (選擇Partition to Image --> C:備份成一個檔案存放至D:或燒錄備用)
10. 重新開機,再開始安裝其它相關的應用軟體。(完工)

一定有人會問,為什麼不把其他軟體都裝好,再一次備份,這樣不是更省事!

筆者認為這樣子並無不可,但是你如果選用DVD燒錄的方式來備份製作出來的影像檔,就很有可能把所有軟體安裝完後

以現在常見的DVD(4.7GB)就有裝不下的可能性,所以筆者還是建議僅針對主要系統與"必要"軟體來做備份即可

接著說明一下上面步驟可能遇到的問題:

6. 將Driver或軟體製作成影像檔:
也可以直接用Copy的方式處理,但是製作成影像檔,可減少被病毒入侵的可能,不過影像檔也是需要配合相關軟體才能載掛回去或將資料讀出,是會多費時一點,但是跟拿好幾片光碟相比,還是方便許多。

8. 以win98開機磁片或光碟重新開機,進入DOS模式:
雖然現在已經有在Windows下可以直接備份的軟體,但是筆者還是認為在存DOS環境下遇到的問題較少,而且比較穩定!DOS的開機磁片或光碟,只要問一下Google大神,資料可能比你想像的還多,所以筆者才跳過不多詳述。

9. 以Ghost...等,專業影像備份軟體做備份:
這部份也可以上Google找一下相關的文章,其實它可以分成Disk與Partition之間的交互備份與還原,不過最大的重點是:「製作完備份檔,請先還原一次,確定備份檔可用!

以上的有關於系統安裝的內容,應該每個人都可以輕鬆的做到,如果真的在使用某些軟體上有問題,別忘了告知筆者,我們可以再來切磋討論一番喔!

2007年6月11日 星期一

硬體安裝的交叉測試(Cross Check)

2 則留言:
硬體安裝的交叉測試,這主題好像很大,但實際應用起來,卻有特定的難度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絕大多數的使用者家中,都只有一台電腦(頂多加NB)

那也別想談什麼硬體安裝的交叉測試這件事了!再加上現在硬體可能過個兩三年就會汰舊換新一次(連規格都來個大不同...唉),交叉測試成了更難的一件事

如果你手中有舊的機器要重新整合,可能就會遇到跟筆者相同的事情,那就是新舊硬體間的問題,當然也包括了硬體組裝時常見的狀況(雖然不一定有能力自己修),但是至少能判斷出那兒有問題,也能夠說服自己把沒用的東西給回收了

我們現在就來說說硬體有那些吧!

CPU:電腦的核心,也是一堆3c魔人追求極致的東西
主機板(MB):所有元件安插的平台,同時負責很多功能
電源供應器(Power):電腦一切功能的電力來源(室電-->直流電)
記憶體(RAM)用來儲存暫時資料及緩衝的空間
硬碟(HD):資料儲存設備(已經邁向TB之路)
顯示卡(Display Card):
現在也有內建,不過還是以獨卡較優
光碟機(CD/DVD ROM):現在應該都以DVD為標準配備
機殼(Case):有規格的差別(AT、ATX、mini-ATX...等)

在說交叉測試之前,筆者有些話要說在前頭,如果測試結果告訴我們什麼硬體毀損,如果還在保固期內的話!恭喜你,快去送廠維修(運氣好一點說不定已經停產而換現行規格,再不然也會換個"良品"回來)

一但過了保固期後,以現在3C商品的壽命來說,真的不太具有維修的價值,甚至有些維修通路商還會以過保固而拒絕接單,除非有特殊需求非得用舊規格硬體時,也是可以花上一大筆錢來做維修或更換(不信的話可以去看看現在PC-133的RAM,價格是多少就知道)

所以,交叉測試其實是用來說服自己,以及在送修前確認自己站的住腳!

如果一台包含了上述硬體的主機若是連開機都有問題,或是聽到系統的Speaker發出beeper的聲音時,此時就可以利用各家Bios預設的聲響來偵錯,不過最為常見的問題就是顯示卡或是記憶體沒有插好,不然應該大多數都至少能夠開進硬體偵測的畫面

如果開進偵測畫面後,如果停在某個硬體偵測的動作時,就可以按下"Delete"鍵(預設鍵,但還是有些許例外),就能夠跳進Bios的設定畫面,此時就參照該主機板的說明手冊來設定(雖然大同小異,但是有時新規格會有些許不同之處),如果真的不太懂的話,最安全的方法就是設回default值(出廠設定值),再慢慢調校

更動過Bios設定之後,如果問題依舊的話,這時候就要開始懷疑其它硬體是否相衝,例如HD和DVD ROM的Jump是否設錯(或是與Bios中設定衝突),據友人相告,有些主機板還一定要設定Master和Slave才行,不可利用Cable Select來做自動偵測

再來是RAM的插法,一定很多人不知道,其實舊式的主機板有很多是限定RAM必須從最接近CPU那側開始插起(預設為1號插槽,且在未有雙通道技術前,大多為三條插槽),否則主機板有時也會偵測不到記憶體而無法開機

接者就來看看Power是否足瓦,一般來說都是足夠的,如果擔心不足瓦的問題,可以只留最簡單的配備來做測試,主機板、DVD-ROM、記憶體(一條)、HD(一個)、顯示卡(如果內建更無此問題)即可(如果連這樣子的配備都開不起來的話,那Power也沒用了吧!)

其實還是可以拆開Power來看,看是否有電容爆漿或燒毀的電阻,但是那只適用於過保固的狀況,因為一但拆毀標籤就失去保固...(請三思)

除了以上的問題之外,還有一點要特別注意,那就是記憶體的配置,為何這麼說呢?因為記憶體仍有支援性的問題,例如單面或雙面、時脈快慢、主機板支援的時脈(有針對某些型號的記憶體有提供較高的時脈),如果在測試的過程中,最好的方式就是只插一條在相同平台上能夠正常運行的RAM來測,這樣子可以減少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當然硬體的問題不只筆者所說的這些,有時排線品質不良、有時主機板上電容爆漿...等,問題有相當多,不過以筆者試過的硬體來說,最棘手的應該就是主機板的毀損或不知名地方的短路,因為筆者就有遇過,一定要躺著才能開機的主機(試過其它硬體都無誤...Orz)

一但交叉測試過後,確定周邊硬體正常之後,就大約能判斷把主機板丟進回收區了(因為維修的經費肯定比買一張新的多),除非本身就具有相關的維修能力,很抱歉,筆者也沒有這能力,所以無法多加詳述

希望這一篇拙作,能夠給大家新的思考方向,也希望大家不要被硬體折磨!

2007年6月4日 星期一

使用者認知(User Knowable)

沒有留言:
使用者認知這一點,對所有的IT管理人員來說,應該有著莫名的痛
不過也是因為使用者在使用上的無助,才突顯IT人員的重要性

這一點對於我們來說,真不知道該欣喜還是難過,只能說這是命呀!

為什麼對於使用者認知上,有著如此大的落差呢?
認知的程度與接受電子化和自身願意付出的心力成正比

千萬不要一昧的認為,因為我年紀大,所以沒有辦法做好這件事
我也有看過許多長者願意付出相對的努力,來達成他們在電腦上想要實現的事

反而是每天都要接觸電腦的人,排斥的心理更大

心想:「反正電腦壞了,有人會出來處理,我做別的事就好!

也就是這一點,害苦了許多IT人員疲於奔命,使用者只是想著:「大不了不用」
而沒有想過自身是否真的「正確」的使用它

更糟的是...不想用的時候就置之不理,一但想用的時候,才再十萬火急

似乎,我們這些「掛牌的打雜工」(應該很多人有同感)永遠都在Standby
我這樣子說好像有點抱怨的心態,其實也不是如此,只是希望大家有緩衝的觀念

舉例來說:星期四發現電腦有異狀,甚至網路異常無法工作,一定要到星期一非用網路不可時,才十萬火急的要求說:「我網路不能用怎辦!快來救我...」

我想這一類的話,我們也是很想解決,但是...手邊的事情真的能夠放下嗎?

相信每個人都知道有輕重緩急的差別,但是這件事情不是只有針對自己而已,
在整個運作的模式中,同時也要為對方多預設一些時間,才能收到應有的成效

筆者在這兒簡單點出一些使用者應有的最少認知(電腦知識),供大家參考:

1. 電腦至少要確定電源燈有亮、鍵盤滑鼠一定要接(bios有些可跳過偵測)
2. Msn連不上,除非網路不通,絕大部份都是Msn的服務擁塞,或是版本的差異
3. 一堆序列程式(右下角一堆時),電腦資源不足或當機是正常的(唉...)
4. 多一點耐心,因為硬體配備不同,請做應做的事(學習是好的,但請回家試)
5. 請正常關機,不要直接關電源,電腦有時候還是需要溫柔對待的
...略

其實還有很多使用上的習慣,應該是使用者應該要學習的部份

並非所有的事都一定要IT人員才能處理,如果IT人員極少(像筆者就是...Only One),如果可以減少一些這種狀況,也許也能夠提高更多的工作效率

另外,筆者也許有時還是想要"教育"一下使用者,但是發現這一點真的很難,因為有人會覺得你跟我說這麼多做什麼?我只要電腦能動就好,其它不是我的問題(不太想理的樣子)

但是,反過來說,如果在輕重緩急的取捨之下,因為自身的疏忽而造成電腦使用上的不便,請問應該是要先被處理的嗎?

當被IT人員排在較為後期處理的事時,是否能多喚醒一點使用上的認知呢?

我想,應該也不希望有那一天吧!

筆者這一篇要說的是,電腦是一種工具,它也有所極限,在自身使用習慣有問題之下,發生問題的機率極大,使用前先問一下自己,真的要這麼用它嗎?

只要能夠稍微這樣想一下,我想就可以減少一半可能出現問題的可能性了!!

最大的認知問題,就是一昧的覺得電腦,一定可以幫我解決問題,我想很多對電腦反感的使用者,就是因為解決問題的時間比用它的時間還多,如果要當個自在的使用者,方法有三:

1. 請準備大量的資金,請人維護
2. 自己多做點功課,減少錯誤使用發生的機率
3. 請離電腦遠一點吧!你跟它的磁場不合

雖然有些是玩笑話,但是也真實的反應了用電腦,還是被電腦用的差別喔!

2007年5月31日 星期四

研討會(Proseminar)的心得--資安議題

2 則留言:
筆者自從轉跑道之後,第一次去參與廠商邀約的研討會,雖然事前已經有請教過朋友,大多會變成商品介紹發表會,但是從沒有參與過類似場合的我,還是帶著一些名片去交朋友(朋友的建議...)

雖然是整天的研討會,我只選擇我比較有興趣的資安議題去聽,雖然說與期待的有些與的落差,還是可以得到一些不一樣的思維,因為現在資安的產品和議題大多會與VPN的技術整合在一起

除此之外,這次提到了有關網頁服務(WEB SERVICE)被攻擊的種類與一些常遇到的資安問題,在上頭舉的實例,真的有一些是我平常沒有思索到的領域

例如:
1.利用Google的強大功能找出網頁漏洞:

以site:網址,再加上某些常見字根來猜測資料庫的架構
2.資訊人員習慣的字根(admin、passwd...等):
在網址後方加上/admin或/passwd經常可以發現某寫管理者的漏洞
3.甚至是一些Server端或資料庫的漏洞來攻擊
遺漏了確認自己使用的SERVER版本是否安全,或有更新尚未安裝
...這些是比較不一樣的層面

不過,第一次參加總是帶著新鮮的心情去東看看西瞧瞧,除了相關的廠商之外,在會場內可以看見旁邊有人打瞌睡,有人忙著說手機,再不然就是主講者說話的斷句...

真的有時不確定他說的重點是什麼,也只能翻著用Powerpoint轉成的研討會資料,可能看圖片說故事還可以瞭解多一點

雖然目前我手邊沒有實際VPN的應用,公司部份的網頁也是委外管理的,但是這些相關的資訊,我覺得對一個資訊人來說,這些都是應該要時時Update的,不然,總是在後頭想解決方案,還不如先做好防範措施

就如同其中一個主講者所說,大多數的人都是真的已經被癱瘓了,才會發現自己的平台早已經漏洞百出,而且還有一個重點,那就是:

「產品再好,無法獲得老闆的信賴,都是一台無法接電的零件組合體」

這一點應該很多IT人員都深有同感吧!

就算IDS或是AP Firewall(應用軟體的防火牆)多好,如果無法真的導入,或是有怎樣先期預防的功效也英雄無用武之地

不過廠商會有比較大的動作來促銷商品,不知是否是聽到了Google跨足安全領域的消息有關,畢竟他們的主力還是在網路服務上,這些附加的功能卻可以打壓較小的企業體(跟他們比應該絕大部份都算小吧一 一")

不過在這次的資安議題中,讓我更確定應該要接觸的層面有VPN和相關的資安測驗,因為不時時充實自己,很快就會被潮流所蓋過,這就是現在的職場生態呀!

2007年5月6日 星期日

購買3C前的準備

沒有留言:
自從換了新的工作之後,多了很多機會在看各家商品的DM,漸漸地也從這些DM之中,發現到原來我們是相對的弱勢者,只是自己不容易發覺而已

1. 確認那樣東西是否需要

這一點其實最難定奪,也最不明確,因為真的要說需不需要,除了真的工作需要,或是造成急迫的影響之外,有什麼東西真的是需要的嗎?同時還跟使用者習慣有關

舉例來說:「記憶體真的要加大嗎?」

這一點對很多用電腦的人,總是覺得愈大愈好,雖然這是事實,可是一個整天拿電腦來打電動的人,這樣子的需求真的是被肯定的嗎?(除非你是靠打電動賺錢的= =)相對的,如果你是靠電腦吃飯,同時時間就是金錢的使用者,就有絕對的需求了!所以這一點也是增購時最大的驅動力

2. 確認該物品的規格與價位

確認規格這一點,其實有很多相關的方式可以使用,可以參考筆者先前寫的NOTEBOOK的測試中,所使用的軟體,因為這樣子可以免於拆來拆去,增加硬體毀損的可能性,除此之外,還可以參考網路上許多較有公信力的測試網站,例:tom's的硬體指南...等

除了規格之外,還有價格也要有個底,這一點其實又跟服務有關,撇開供求之間的消長之外,3C產品的價格落差,經常都是在廠牌服務地點人情之間波動,廠牌與服務,是指特定的用材或保固期的長短,這些都能夠直接反應在售價上,只是落差應該不大,頂多也是百元上下

地點卻經常影響的整體的價格,不用說大家為何喜歡去光華商場的原因,就因為它的量大,所以總是能夠取得比較漂亮的價格,但是,相對的就別希望店員會給你多好的眼色,因為多回你一句話,對他們來說可能就少賺了幾個客人了(你如果是俊男辣妹級的不在此限)

人情其實說穿了,就是你有沒有花心力跟他們交陪,或是因為工作上的需要,跟特定的店家有經常的往來,像筆者現在就因為公司常買的幾家店家,就可以問到比較合理的價格

3. 收集相關的資料與比價

相關資料,因為現在大多數的賣場或是通路稍大的店家,應該都有電子的DM,甚至於還有許多大型量範店會有廣告,或寄送到府的服務,除此之外,別忘了還有一種產品,就是DEMO的機種,如果你不是很在乎保固可能因DEMO短了數十天,不在意外觀可能有點污損的話,通常都可以用低於市價的七折買到該規格的產品,唯一的好處就是不太需要燒機(因為DEMO應該也燒的挺兇)

至於比價這部份,根據筆者的經驗,可以利用現在極為熱門的網路購物,來當做殺價的標的,因為本人就曾利用這樣的方式,多幫公司省了一折的差價(雖然又不是算我的),但是也告訴我們,其實買東西時,必要的手段可以多為自己的荷包省下一些,畢竟台灣的購物生態原本就存在著先漲給你殺的市場,不過在比價的同時請先確認是否相關的服務有縮水(最常見於保固時間、贈品等)

4. 親自跑一趟或是電話聯絡

為什麼要親自跑一趟呢?說穿了,是因為有時候可以當場狀況殺價,同時可以當場測試,減少之後因為故障往返的時間與精力,電話連絡是為了怕白跑一趟,像小黃屋就經常DM上的特價物品,很快的速度就缺貨(雖然這一點消保會有在介入了),但是還是先確認一下可以安心一點,以免去了滿肚子火回來

5. 觀察市場的波動

市場的波動,其實就是那句老話:「早買早享受,慢買就省到」,因為電子產品的波動,大多是長江後浪蓋前浪,一旦有新的主力產品線推出,舊的物品就會順勢降價,來做為市場的區隔(RAM不算),所以發現在市場的低點時,如果可預測未來會有增購的需求時,也是可以進場買個備品,因為沒有人保證之後相同的規格會不會停產,進而在黑市竄起,這時自用脫手兩相宜呀!

經過了筆者的小小經驗,希望可以讓您買3C 商品前,能自我檢視一番,以免太過衝動而飲恨呀!畢竟求敗文太多了(哈哈哈)

2007年5月1日 星期二

印表機分享與設定

13 則留言:
印表機對於公司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因為是主要的輸出工具
以價位和實際考量,一般家中也慢慢的導入印表機的分享
設定也就顯得更為重要,經常有人說怎不能印了?其實只是沒抓到訣竅

印表機的分享設定方式

電腦直接分享
最早,都是在區網中某一台電腦上裝印表機,然後,安裝完後開啟分享
其它使用者再連到這一台來列印,這種方式其實不太需要什麼設定
只要知道接印表機那一台電腦區網中的名稱,就可以完成設定

安裝路徑:(以XP為例)
控制台 --> 印表機與傳真 --> 新增印表機 --> 網路印表機或連接其他電腦印表機 -->
  1. 瀏覽印表機(類似網路方鄰的尋找方式<-- 最方便,適用於小型區網
  2. 連線到這部印表機(以\\電腦名\\ printer名的方式尋找)
  3. 網際網路的印表機(http://網址/printer server/.printer)
   第3點極少見,除非你印的東西是給遠端看的,不過設定這的風險極大

優缺點
  優點:設定簡便,不需太多資訊即可完成(有些需要驅動程式)
  缺點:安裝印表機的電腦,使用時需開機, 無法即時使用

為了避免這樣子的麻煩,衍生出兩種不同方式的分享方法:

1. 區網中直接以網路線分享(tcp/ip

網路線分享
區網中,透過 router/switch hub拉一條網路線,直接接上印表機,印表機也會取得一個私有的 ip位置(例:192.168.x.x)

安裝路徑
控制台 --> 印表機與傳真 --> 新增印表機 --> 連接本機的印表機(取消自動偵測)--> 建立新的連接 --> Standard TCP/IP port --> 印表機的名稱或 ip( key入 ip即可)(連接名稱以IP_192.168.x.x顯示) --> 選擇安裝機型與型號 (選單中無,則自行安裝)

優缺點
  優點:不再另外開一台電腦做為列表機使用,可即時列印資料文件
  缺點:中毒或區網網路擁塞時,列印速度較慢、不知 ip時設定困難

2. 接上printer server(ipx/spx)

printer server:接網路線,經由printer server連接一台以上印表機
        可同時進行多工分享,劃分工作區域的控管

安裝前的注意事項:
1. 安裝 printer server 的驅動程式
2. 網路 --> 內容 --> 安裝 --> 通訊協定 --> 加入IPX/SPX/NWLINK協定 --> 重新開機

安裝路徑
控制台 --> 印表機與傳真 --> 新增印表機 --> 連接到本機的印表機(取消自動偵測)--> 建立新的連接 --> IPX/SPX --> (自行尋找 printer server)--> 選擇印表機端口(通常為1對1或3)--> 選擇安裝機型與型號 (選單中無,則自行安裝)

優缺點
  優點:不需知道 ip即可安裝,並可同時控管多台印表機設備
  缺點:需另外加裝軟體及增購硬體的成本(一般公司才適用)

結論:
  不管那一種分享或安裝方式,都有其優缺點,重點是預算及網路環境的差異
  只要選擇自己適用的方式,那就是最正確的選擇,筆者的建議範圍如下:

  區網電腦使用量       印表機數量       適用方式
    1~5            1         電腦直接分享
    5~20           2~3         TCP/IP分享
    20以上          3台以上       PRINTER SERVER

如有遺漏,或是錯誤之處,還請各位指正教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