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6日 星期一

軟硬體的整合(Integration Of Soft/Hard Ware)

我們都知道電腦有分為軟體硬體兩種類別,只要使用了若干年之後,就會發現手中的軟硬體之多,可以跨許多不同時期,當然新舊之間的整合力就差得多

雖然,很多人喜歡用CPU的種類或是型號來做為硬體的分類,不過最大範圍的分類應該是記憶體,畢竟同一規格的記憶體所包含的CPU和主機版之多,可說是眼花撩亂

不過,這只是單純硬體的分辨,如果還加上軟體部分的考量,利如特定軟體與作業系統的差異,有時候真的是要好好做個釐清不可

不然,沒辦法發揮它該有的效能,只是憑白無故的浪費而已!

但是,所有的整合與搭配都要對相關的應用能有一定程度的瞭解,例如:

1. P3~P4 CPU+512以下RAM+WIN XP(2K):文書處理、上網收發信件
2. P3~P4 CPU+512以下RAM+LINUX:簡易型的SERVER、網管/多工主機
3. P4以上CPU+1G以上RAM+WINXP(Vista):影像處理、程式撰寫
4. 雙核心以上CPU+2G以上RAM+UNIX(LINUX):程式模擬、大量運算

大略能夠有這些相關的概念,才能夠把這些軟硬體做個系列的整合,不過,在整合之前要先對時下的軟硬體規格有一定的瞭解,因為現在3C的生命週期很短(最長的可能是RAM)

如果在整合的過程中需要添夠非時下主流的產品前,請先確認是否有能夠升級或不可取代的需求,因為有時舊規格付出的代價與效能非時下規格所及

例如:DDR-RAMVCD-ROMAGP-顯卡不足300W-POWER...等

這一類的硬體規格非時下之選,有時可能還要多貼補一些價差才能購得,如果整合後的硬體周邊,如果陸續到達其生命週期時,如此的建構成本就有可能會有偏頗

什麼時候可能非得屈就舊的規格呢?通常都是受限於軟體...

手中還有DBASE的資料庫系統(DOS模式)、針對特定系挺撰寫的程式碼(未留下足夠資訊提供升級)、上司不願做軟體升級(軟硬體的支援性落差太大)...等

這些也都是非得擁有舊規格的可能性,雖然並非一定要追求主流硬體(挾帶著廠商的策略更新),但是往往假以時日所遇到的麻煩會更加繁雜與巨大

以現在時間中小企業或公司來說,絕大部分IT人員外包的狀況來說,最後往往是將問題化整為零(直接捨棄或是砍掉重練),更別提過程中所耗費的人力及資源

這一類軟、硬體的整合,經常會有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陋習,因為先前一步做規畫的更新,在舊硬體未正式退役之前,其實IT人員很難提出有效的佐證來支持可能造成的危害(支援性工作常被忽略的通病),所以新的替換設備往往也是等「出事」後才會看見它火速出現

愈是複雜的設備、愈不能輕易上線,但老闆的要求總是在穩定安全之前!

所以軟、硬體的整合,平時就要花點功夫做相關的資料搜集,因為你永遠都不會知道什麼時候狀況什麼時候會發生,甚至上司要求你什麼時候要能修復所有問題

這些,都是IT人員在日常生活中必須考量的,看起來閒閒的我們,其實總是要背負著許多莫名的壓力,也許這就是我們這一行不為人知的辛酸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