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現在電腦業界的龍頭,互相競爭下的結果,感覺起來好像是使用者會得利,無論是上游CPU的INTEL、AMD,或是系統提供者的M$或是LINUX...等,最近競爭的十分劇烈
今天筆者就要來個反向思考,其實這些動作對我們來說,不見得真的能對使用者大眾更好或是更加有價值的產品,為何會這麼說呢?
主要還是跟現在電子產品的生命週期有關...
還記得筆者在先前的內容中曾提到過,現在電子產品一但過了保固期,往往連送修的價值都沒有,或是有相對成本過高的問題,那對於一般企業體來說,或許還有能夠衡量是否要維修,但是對於眾多的使用者來說,通常只能摸著鼻子認栽
就先拿前一陣子吵的火熱的CPU大戰來說吧!
現在只要是三年前的電腦,你現在光是要找能夠跟你舊有的CPU相容的主機板,應該是少之又少(筆者就是...可能只剩商品報價單角落的一兩種稀有品種)
反過來說,如果有主機板沒有CPU的話,更慘...,只有上二手拍賣才有可能找到你合用的CPU,這樣子就極端的反應出了現在電子產品的價值能夠維持多久
雖然供需平衡,或是物以稀為貴沒錯,但是那也是極少數,其實絕大部份還是操控在少數幾個能左右整個市場變動的集團身上,仔細想想,上游要賺錢,中下游的店家難道就不用嗎?
所以就算是上游放出風聲說,200X年的第X季要停止量產(停產)某些特別的元件,往往市場就會一面倒的棄守,或是有人會大量收購,哄抬物價(如果下一個新的產品無法馬上導入時),那消費者不還是一樣成了冤大頭嗎?
想想美國很有名的反托辣斯法案,原本是用來禁止一方獨大,造成市場失衡所設立,但是這個法案往往會成為政府與民間企業相互鬥爭的工具(請自行Google一下吧!),畢竟利益是具有極大的誘惑力
所以,現在經常會聽見某電腦相關產業的龍頭,會放出風聲說,今年第幾季,某產品停產(或是不再釋出相關的修補程式),往往只是為了推自己新的硬體(軟體),強迫市場改用新產品,不過也因為那些企業體,經常會為了追趕時程(為了股價、資金...等),犧牲了使用者知的權利(花錢當白老鼠)
在現實環境中,電腦的生命週期也就成為購買時最大的考量因素:
個人使用:想在未來三五年內不想因硬體而換新電腦,請至少準備一套備品!
企業使用:請購買相關硬體至少10份以上(或外包維護合約!轉嫁相關成本)
當然,錢太多或是追求改機極限者,當然也是期望這一種的「類」良性的競爭,如此一來才能創造更多不同的改造傳奇,不過那也只能適用於少數
所以,現在反而保固就成了少數產品的專利(例:記憶體終生保固...等),其它周邊產品至少也能撐過為期挺短的一年或18個月的保固期(因為中盤商也不敢囤貨),除了少數地雷產品之外
因為這些原因使然,筆者就還是提倡高實用性,或是價格與效能比較高(俗稱的C/P值)的相關產品,畢竟...沒有人會跟口袋裡的錢過不去吧!(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