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7日 星期一

登錄檔的指令(Reg Command)

沒有留言:
對WINDOWS有些許認識的人,應該都有接觸過登錄檔( Registry)這東西,不過絕大部份都是透過WINDOWS的UI(REGEDIT)來操作,再不然就是透過其它軟體來處理。

先不論那種方式好,其實WINDOWS下也可以用指令來達到相同效果,不過只適合用在常見的檢查,畢竟你不會想把所有查詢的機碼一條條全都用指令輸入吧!

雖然如此,個人覺得這部份的技巧,可以應付大部份的狀況,更何況有些時候你無法操作REGEDIT的功能(被隱藏),這時候就得靠最原始的方法來解決。

2007年12月13日 星期四

快報「kavo變種」(ntdeIect.com、autorun.inf)

9 則留言:
今天一早,才剛打完卡就被同事叫住(連早餐都還沒有吞下去...),說電腦好像中毒了,我就先去看看是發生了什麼事...

不看還好,一看就發現kavo怎又染上他們,先前大流行時我印象中我有檢查過呀!結果仔細一看,發現好像又變種了,跟我先前寫的USB病毒的演化不太一樣。(無法直接套用現有的解kavo程式,因為已經變更檔名

最大的不同是原本的ntdelect.com --> ntdeIect.com(小寫的l-->大寫的I),而autorun.inf的內容沒有太大的差別,只是ntdelect.com的字串變成ntdeIect.com而已。

竟然中了,我也只好認命,就回想一下先前的解毒方式,並且參照惡意程式分析課的心得來處理看看,首先我就想辦法先手動讓這兩個討厭的檔案現形。

2007年12月12日 星期三

省電、效能與配備(Power-Saving Eficiency and Equipment)

2 則留言:
這次的資訊展(北區)好不容易結束了,雖然我沒有親自去逛一趟,透過媒體報導可以得知,電腦的購買群都鎖定中、高階的機種,跟先前顧客搶低價,廠商清庫存不太一樣。

今早友人傳了一篇TOM'S 硬體的文章,主要是討論兩大陣營在CPU及整體架購對於電力消耗的影響:個人電腦用電真相大公開。(AMD的省電優勢不再...)

這讓我想到我先前寫過的相關文章:當電腦變成吃電怪獸。其實TOM'S 硬體說的沒錯,很多時候我們都只看見CPU省不省電,沒有考慮到周邊配備及效能上的損失(想起家裡的P4,荷包在淌血...唉)

最近這波電腦採購的熱潮,會把心思都放在中、高階的原因,除了延長它的使用年限之外(硬體或軟體上的需求),對於省電這部份也是需要加入考量的因素。

就跟先前有人問我,電腦該不該關機這個問題,我就說應該要關機,我自己甚至連延長線的電源都切掉(這點會有人持反對意見,因為開、關電源時的突波也是種傷害),不過可以省下的電費我就覺得值得了。(我很省...)

其實,一般電腦還有很多模式可以選擇,例:休眠待命模式也是可以考慮的一種,但是真的有在使用的人有多少,老實說...我覺得非常少。雖然硬碟也可關閉,但是電力的消耗我還是覺得不值得(設定路徑:控制台 --> 電源配置

效能跟省電可能會相互衝突(高時脈單核多核卻無法依使用量來關閉核心),等到「」四核的時代來臨時,據說就可以得到解決,除了製程上的進步之外,還有自動偵測工作量來停用核心的機制(理論上是利,實際應用後的結論還不確定)。

不過,看過我前文的人,或許還要找個整合性的平台(省下顯卡的龐大電力),或是低耗電的晶片組才能夠在省電與效能之間取得平衡點(這個平衡點因人而異)。

至於配備的選用上,我這幾天在廣播上聽到某國內的網路設備大廠(D牌)在推節能的設備,在整體規劃上也是可以採用,只是我還沒有實際接觸過,會不會因節能而損失效能,還不得而知。(還是可以改善設備過熱的老毛病?)

其實,省電應該是未來的趨勢,尤其是油價、能源愈來愈昂貴的現在,不應該只是一昧地要求高效能或速度,應該先把重心放在降低能源損耗(CPU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除此之外,使用習慣也是元兇之一(台灣人的陋習),多少人真的會注意家中有多少電子產品在耗電...(台灣電價、油價真的算便宜!雖然...薪資水平也低得可憐),雖然媒體上的字寫得斗大,但是有多少人在身體力行節能呢?(每次上班時間害大家在橋上的腳踏車騎士算嗎?

電腦的使用上也是...

經常聽到有人在討論它能夠把CPU超到多快、GPU時脈多高、電腦的記憶體有多少...等,我最想問的是:「你拿電腦來做什麼事...?

光是待機所損耗掉的能源,可能就比你那它來做"正事"的能源還多,這就是使用上最大的盲點,反過來說,也不要讓時間和效能浪費了大部份的資源,該選用較高效能的配備時,請不要吝嗇,別心想著...反正一樣能夠做得完就好。(我想這是大多數老闆的心態吧!)

有時候最大的成本就是花費在等待的時間,有足夠支援的硬體規格,才有要求員工的立足點(雖然也不是完全正確),這就像拿著一台P3+512 MB的電腦,卻要在短時間內剪輯動輒1~2GB的多媒體,這不就是強人所難嗎?

我想,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夢幻組合,只要能夠符合自己的需求,那就是最有價值的一份名單(千萬不要拿自己的尺去仗量別人呀!)

2007年12月11日 星期二

瀏覽器的安全(Security of Browser)

4 則留言:
瀏覽器,應該是現在上網的一個重要軟體之一,早在筆者剛接觸網路時,老實說我真的不太愛用瀏覽器,因為頻寬太小、資料太大,比起來我還是喜歡用BBS來上網。

不過,在網路蓬勃發展的助長之下,現在家中沒有寬頻網路的人反而是少數(就連小學作業還有規定要上網找!?)所以瀏覽器也就跟著一同起飛,不過...

在現實中仍有許多令人頭疼的地方,尤其是現在軟體好像上市時程完整性重要,不然就是為了安全性犧牲太多人性化的使用(預設值的選定)。

無論是早期的NetscapeOpera,還是有廣大使用者的IE(Windows內建)、Firefox,還是MAC上的Safari,甚至曾經紅極一時的WWW和TELNET並行的KKmanPCMan,我想都有一定的愛好者與使用族群...

其實在網路上已經有了太多關於瀏覽器之間的爭論,不管是從記憶體的使用量(對系統的負擔)、安全性(線上金融最擔心的問題)、使用介面的便利性(使用者的年齡限制)來看,每家軟體各有利弊,我並不在這邊做太多的評論!(以免筆戰

我僅針對自己的使用得來做分享,畢竟這只是我的個人觀感,並不全然代表那些軟體的良莠,各何況我相信每個軟體都有它自己獨特的優異性

IE:

最常被人提出來討論,而且是市佔率最高的瀏覽器!基於安全性的理由,現在都建議使用IE6.0以上的版本(為了SSL的安全)。

除此之外,它也是所有網路銀行都支援的瀏覽器(因為市佔率或有M$的背書就不得而知),有些銀行可能同時支援IE和FIREFOX兩種瀏覽器,如果不支援FIREFOX的金融網站,除了有可能是看到亂碼之外,有些網站會主動
偵測瀏覽器(非IE)而拒絕進入

我最近才開始玩IE 7,雖然它已經發行了好一陣子,但是我並不喜歡身先士卒(安全性的考量),直到最近才開始使用,它新增了一些機制,釣魚網站的鑑別搜尋引擎的新增快速索引標籤分頁功能應該就是主打的東西。

當然還有它們一直「引以為傲」的安全性,不過最近有聽一些年長的使用者吃盡了IE 7的苦頭,我想也是起因於安全性吧!因為它有不少安全性的設定是要自己確認的,尤其是互動式認證的憑證(金融網站常見),就連我也曾因此而親自跑一趟去重置網銀的密碼(因為憑證無法正常掛上瀏覽器...),雖然最後解決了,但是對於其它不熟的使用者來說,這就成了一個很大的障礙。(設定路徑:工具-->管理附加元件

FIREFOX:

應該是近年來掘起速度相當快的一個瀏覽器,除了它的更新速度以及開源碼的背景之外,它最初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開啟個分頁所消耗的系統資源比IE小(但是IE 7在這方面已經追上,等待FIREFOX 3的表現吧!),這裡有個盲點,那就是要開啟多個網頁時才看得見FIREFOX的節省,如果是只開啟一個網頁時,IE所使用的資源並不會比FIREFOX來得多。

更新速度的頻繁是它的特色,只要發現或回報重大的問題,經過更新後就會做發佈的動作,雖然更新速度與安全性並沒有絕對的關係(不是更新的愈快、就愈安全,反之亦然...),它最令人看重的應該是簡潔性

不會自動會誘使你安裝一大堆有的沒的套件,一切都是自己決定想裝什麼Plugin,有人或許會說,那這樣子不是就缺少了很多功能嗎?其實並不會...,不信的話你可以上Google搜尋一番就知道,這或許是開源碼的好處之一吧!只要有心人人都能當個推手。

其它:(Safari、KKman、PCMan...等)

這些瀏覽器的使用者較少,但是皆為某些特定愛好者所使用,例如WWW和TELNET並行的KKman或PCMan,還是MAC上的Safari,先不論安全性為何,像Safari是由APPLE自行研發(由APPLE背書),KKman和PCMan在WWW的部份是利用IE的核心,所以仍要注意IE的相關更新。

使用者的多寡雖然不能決定瀏覽器的安全性,但是卻會造成市場對於某些瀏覽器的支援做取捨(網頁設計或軟體),同時也會造成資源分配的差異,這就是IE為何能夠鞏固廣大的個人及企業使用者。(當然也跟它的推行手法有極大的關係...這裡不多贅述,關心反托拉斯法相關訊息的人,應該有所耳聞)

最後,附上一份來自於維基百科對於各大瀏覽器比較的參考文件,給大家做個參考吧!

2007年12月10日 星期一

網頁的人性化(User-Friendly Web Page)

沒有留言:
還記得最初我搬到這邊,最大的原因就是這裡提供給我自由的平台(要放什麼隨我高興),雖然要付出的代價會高一些,例:很多東西要自己學著設定與接觸。

不過,我覺得是值得的,或許沒有很多美美的套件可以使用,而且主機在國外連線速度會慢一些之外(美國矽谷的Sunnyvale),其它的目前我還沒有發現什麼大問題,有時會有停機維修語系問題...等小問題,如果有提前公告不影響閱讀,我都覺得無傷大雅。

反觀,國內各大部落格,除了主機在國內可以提供較快的瀏覽速度之外,光是頁面上五顏六色的廣告(無論內嵌跳出)就夠我們瞧的,更別說那些你無法使用語法(Script)的網頁也是比比皆是,雖然...大家都是為了求生存,但是對某些使用者來說,卻成了是否會留下的誘因

其實,對於現在各大部落格平台(無論是無名、痞客邦、Xuiet,甚至是YouTube...等),廣告應該都是最大的收入來源,只是操作的手法各有不同,當然使用上的限制也隨等級(付費會員、VIP)而不同。

現在愈來愈方便的網路,幾乎你想的到任何事都可能在網路上解決(買房子車子安太歲還是繳水、電費),除了某些基於安全考量無法直接在網路上處理的事務之外(跟金融體系有關),現代人已經什麼都在網路上解決(在下就是一例,所以網路安全更要小心...)

不過,最近接觸了各種網路平台的空間之後(有時還是需要有一點的平台擺東西!),發現這些「好意」的設計依然建在(美其名安全性而禁止使用,卻自己加上跳出式的廣告視窗...),再不然就是在你文章內幫你加點料,或是一連串的相簿中穿插著廣告。

不過,真的想要有個完全自己作主的網頁平台,最好的方式應該是自己架設一個網站WordPressMovable Type),可是家中的頻寬有限,想要有一般的頻寬,至少也要8M/640K-ADSL或10M/2M-FTTB,可能才能派上用途(受限於上傳的頻寬),除此之外還要加上嚇人的電費。(當然你可以透過線上主機的租借來解決這部份的問題,一樣要付出成本)

我想人性化的訴求會慢慢地浮上檯面,不然現在這些Google Adsense、BlogAD...等,這些由客戶自行決定是否使用的廣告機制,怎會突然竄紅,雖然使用者要從中得到相當利潤很困難,至少主控權在使用者身上,而不是平台業者直接嵌入廣告後,鎖死相關功能。

雖然使用者付費的機制抬頭,這個市場機能本身沒有錯,但是行銷手法策略,經常是讓大家沾著之後,再來設定付費門檻,如此一來就算使用者流失也還能夠撐起大局(小道消息:線上音樂平台一收費就流失4~5成的使用者)。

所以,市場就變成你若是想要有自主權,請付費來換取(可以折抵廣告主放置廣告的單價),同時給你一些甜頭用(人性的陷阱),不過就算加大了這麼多的空間,平台業者真的能夠提供相對穩定的介面給你使用嗎?當付費人數成長到一定量時,是不是會面臨跟ADSL一樣吃到飽,卻是造成使用者自相殘殺的狀況呢?(ADSL的集縮比,有興趣的請上Google一窺究竟)。

我覺得台灣市場算是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應該說台灣人太愛走偏門!),所以使用者會盡可能地獲得最大的資源,所以廠商也會在文字行銷上動手腳,便宜、降價的同時,說不定就犧牲了穩定、安全...。

雖然我對各大平台的限制很感冒,老實說,他們這麼做也有他們的原因,因為那是他們生存的主要收益(Google雖然也是廣告,卻不一定是綁在部落格或網頁平台上),如果少了競爭,我們可能連比較的機會都沒有(井底之蛙)。

話說回來,雖然網頁的人性化是件很好的事,對於想要快速上手建構多功能部落格的人,還是那些吸引眾人的平台比較簡便,目前在部落格這個領域裡,便利性自主性還是無法兩全,端看各位使用者想要以什麼條件,在這網路世界中佔一席之地。

2007年12月7日 星期五

印表機的二三事(Something About Printers)

沒有留言:
現在是印表機低價時期,就連申辦個httb就可以送你一台"多功能事務機"(噴墨印表機 + 掃描 + 影印),甚至連雷射印表機都已經快要降到一般人有可能接受的價位。

我先前也有寫過一些與印表機相關的文章:印表機的勘誤印表機分享與設定...等,其實有關於印表機的很多問題,只要上網多爬點文章就可以略之一二。(上網找不到的話大概也只能送廠維修了!)

除此之外,因為在我職務上的需要,會與做碳粉匣的人有所接觸,所以對於印表機和碳粉匣會比一般人多一點點的認識...,就來跟大家做點心得分享吧!(有些內容可能在我的舊文裡有)

在說明之前,大家對印表機要有一個基本的認識,那就是它們的記憶容量不像我們的電腦一樣,隨便都是數百MB以上,它們通常都只有十幾 MB(數十 MB已經算高階)。不信的話可以去逛一下HP的印表機規格

1.時間性:

因為印表機的記憶體容量限制,所以丟給它處理的文件,它都只能夠按部就班的來排序處理,千萬別異想天開的以為,東西丟給它馬上就可以拿到(其實等待是必要的)。

除此之外,有很多工作場所都會透過列印伺服器(Printer Server)來連接與分享印表機(有少數印表機無法連接,或是只提供USB介面),這時候除了網路狀態之外,還要考量列印伺服器的處理能力,不然,可能遇到有人傳送較大的檔案經過列印伺服器時,你就得等上好一陣子。

甚至有時候會發生列印錯亂的狀況,例:列印文件的順序錯亂、印成亂碼,甚至是直接讓列印伺服器罷工都有可能。

解決方式:關閉電源重置手動刪除列印有問題的檔案

2.卡紙:

這應該是絕大多數使用者都曾碰過的事,其實卡紙經常都是發生在使用二級紙(回收紙)時,忘了把上頭的訂書針貼紙...等雜物拿掉,送紙時就會卡紙,甚至會造成送紙滾輪毀損。

不過卡紙的狀態有很多情形(隨印表機格式而不同),有前端卡紙(進紙滾輪)、後端卡紙(加熱器故障),甚至有些高階的機種會經過多個滾輪,故障率會提高許多(有時候功能單純是件好事)。

其實滾輪原則上算是耗材的一種,如果對構造熟悉的人,是可以自己清理來延長它的壽命,不然就是準備捧著錢請人更換。

解決方式:注意紙材是否有雜物。(有些機種還限定用紙磅數

PS:處理卡紙時需注意是否有擋板卡榫的裝置,以免抽紙時造成擋板損壞而無法正常送紙,或是逆抽造成滾筒的損壞,這兩點都是較為常見的傷害。

3.列印品質不佳:

這一點原因大多與碳粉匣有關,因為碳粉有時會有分佈不均(可用量太少或其它因素)或是漏碳(碳粉匣的品質、零件),甚至有時是受到卡紙的影響,將異物捲進後造成感光筒的傷害,使得列印出來的品質不佳(特定點有污損甚至會多出一條黑線)。

其實列印品質不佳,是狀況最糟的一件事,簡單的狀況只要把碳粉匣取出輕搖就可解決(千萬別太用力,它會吐給你看),其它狀況大多數只能透過更換零件來解決,無論是碳粉匣或滾筒,同時還要清理印表機的內部(漏碳會造成內部有很多污損)。

解決方式:檢查碳粉匣更換相關元件,以及清裡內部

有關印表機的問題有很多,而且根據不同的作業系統操作環境也有關係(細部設定請參照各家官網),這邊只是舉一些使用者常會遇見的狀況,讓大家可以簡單的處理一下,不用什麼都等到「專業人士」來處理,也能夠增進不少工作的效率。

據我所知,現在很多公司行號都開始採租用的方式來添購印表機,如此一來就可以把人力技術的問題交給外包廠商來處理,這也是件不錯的事。

只是一有問題,等專業人員往返的時間,這部份的風險就較難估算,所以多學一點自救的方法,就算備而不用也不賴。

2007年12月6日 星期四

散熱的重要性(The Importance of Heat Sinking)

沒有留言:
昨天在說明拯救我的P4主機時,有提到要重新買散熱膏來塗,所以就跑了一趟3C賣場,買了一小瓶散熱膏,在網路上搜尋了一下,這產品還有不錯的評價(Y-500散熱膏)。

不過,在我自己親身跑了一趟,發現電子材料行或是大型通路還真的有不少種散熱膏可以選擇,例:小黃店、良興、或光華的材料行應該都可以看到不少。

只是放眼望去,只能用眼花撩亂來形容,有到1.5g用針筒裝,也有到150g像牙膏一般大的散熱膏,上面的標示更是多樣化,例:一般高級超高級...等,老實說我自己對於這部份也沒有特別研究過,所以僅選擇一個中等價位的來使用。

就如同我上一篇所說,一般人真的很少會有重新塗抹散熱膏的需求,除非你是專門在整理電腦的人,或是某些特別的狂熱者,不然都還是用原裝附的,直到它功成身退也很少會去拆裝到它。

不過,增加散熱性的手法還有很多,例:風扇鰭片量水冷...等。

散熱膏:

既然要整理自己的電腦,總是要做點功課,下點苦工,其實現在市面上有的散熱膏千奇百怪都有,除了利用矽做為介質之外,有些更為高階的還會在其中添加銀離子,原因無它,因為它可以增強導熱性。(銀同時也是導電性最好的金屬,因為價格因素不能在日常生活中採用...)

如果你的預算允許,在選購散熱膏時也能考慮一下含銀離子的產品,只是在塗抹時要小心造成周邊的電路短路,畢竟銀也是最佳導電性的金屬。

至於塗抹的技術,真的是件很難的事,網路上有很多人分享經驗,重點不外乎就是要:均勻分佈兩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呀!(昨天塗到手快抽筋...)

風扇:

一般人對風扇(CPU、機殼、POWER...等)應該都是覺得愈多愈好?

大多數人都因此而忽略了搶風的問題,尤其是現在的機殼設計往往都很少有考量到CPUPOWER系統(機殼)風扇的配置,難不成下次要買電腦前,還要探聽一下POWER、CPU和機殼風扇的相對位置嗎?

一般來說CPU、POWER風扇是往CPU和POWER內部吹,系統風扇就是視狀況而定,有位前輩跟我說...前面向內吹後面向外吹來製作風場的流動,原則上是正確的,只是現在的機殼和POWER間的配置有時卻無法達成。

因為機殼內空間的利用,有時會把POWER放在機殼前端下方,與一般傳統的後端上方不同,所以風場的動向就要另外思索一番,除此之外,昨天在安裝風扇時,因為是從舊機殼上拆下,也無原生的螺絲。

原則上應該是用固定主機板和機殼間的塑膠卡榫來固定,不過,一般人也不會有這種備用品,如果要找到能夠固定風扇的螺絲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最後我只能選擇硬上,拿出束線帶來固定系統風扇。(我來亂的?)

鰭片量:

說穿了就是藉由增加表面積來提高散熱效率,這個坊間也有不少店家在賣,不過在安裝這鰭片時,要注意內部空間的大小,甚至還會影響風扇的效率,有時候不見得愈大對整體的散熱效率愈好。

水冷:

這應該是受惠於CPU高溫的"貢獻",所衍生出的高價散熱品,因為從氣冷變成水冷,增加了很多周邊機具的關係,它的價位大都在2千元以上,安裝時,還要擔心有水滲出造成電子元件的損壞(水是電子品的天敵)。

這一類水冷裝置大多都是用在CPU上,不過近年來因為顯示卡的熱力也直線上升(前文),所以現在的水冷裝置也同時照顧太熱情的顯示卡。

除此之外,水冷裝置還可以依溫度調整流量轉速...等,不過這類產品也很怕一件事,那就是氣泡作用(導管中有氣泡產生,會影響水的流速,無法即時把熱帶走,甚至會造成水不流動),往往會造成溫度持續上升,這一點我想有玩過這類產品的人,應該也會有所警惕。

有人或許會問,做了這些就能夠確實降溫嗎?這幾度的差別有多少呢?

其實電子元件對於溫度的影響很明顯,或許時間短看不出太大的差別,一旦你一天使用八小時電腦,用個半年一年,長久下來,較高操作溫度的電腦,就有可能會產生電容爆漿電子元件損耗的問題,或是你可以看見主機板會黑一塊...

無論是什麼樣的影響,一旦是主機板損壞(通常也都過保固期),你就會很麻煩,因為它不像其它周邊,可以買來換了就上,它一換,其它硬體先升級到時下主流的規格,接著是作業系統可能需要重裝相關軟體重新設定安裝...等,一大堆繁瑣的事,所以散熱,應該是維護電腦硬體最重要的一件事呀!

只是...注意它的人,老實說...很少。(壞了就換一台!有錢人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