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6日 星期四

散熱的重要性(The Importance of Heat Sinking)

昨天在說明拯救我的P4主機時,有提到要重新買散熱膏來塗,所以就跑了一趟3C賣場,買了一小瓶散熱膏,在網路上搜尋了一下,這產品還有不錯的評價(Y-500散熱膏)。

不過,在我自己親身跑了一趟,發現電子材料行或是大型通路還真的有不少種散熱膏可以選擇,例:小黃店、良興、或光華的材料行應該都可以看到不少。

只是放眼望去,只能用眼花撩亂來形容,有到1.5g用針筒裝,也有到150g像牙膏一般大的散熱膏,上面的標示更是多樣化,例:一般高級超高級...等,老實說我自己對於這部份也沒有特別研究過,所以僅選擇一個中等價位的來使用。

就如同我上一篇所說,一般人真的很少會有重新塗抹散熱膏的需求,除非你是專門在整理電腦的人,或是某些特別的狂熱者,不然都還是用原裝附的,直到它功成身退也很少會去拆裝到它。

不過,增加散熱性的手法還有很多,例:風扇鰭片量水冷...等。

散熱膏:

既然要整理自己的電腦,總是要做點功課,下點苦工,其實現在市面上有的散熱膏千奇百怪都有,除了利用矽做為介質之外,有些更為高階的還會在其中添加銀離子,原因無它,因為它可以增強導熱性。(銀同時也是導電性最好的金屬,因為價格因素不能在日常生活中採用...)

如果你的預算允許,在選購散熱膏時也能考慮一下含銀離子的產品,只是在塗抹時要小心造成周邊的電路短路,畢竟銀也是最佳導電性的金屬。

至於塗抹的技術,真的是件很難的事,網路上有很多人分享經驗,重點不外乎就是要:均勻分佈兩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呀!(昨天塗到手快抽筋...)

風扇:

一般人對風扇(CPU、機殼、POWER...等)應該都是覺得愈多愈好?

大多數人都因此而忽略了搶風的問題,尤其是現在的機殼設計往往都很少有考量到CPUPOWER系統(機殼)風扇的配置,難不成下次要買電腦前,還要探聽一下POWER、CPU和機殼風扇的相對位置嗎?

一般來說CPU、POWER風扇是往CPU和POWER內部吹,系統風扇就是視狀況而定,有位前輩跟我說...前面向內吹後面向外吹來製作風場的流動,原則上是正確的,只是現在的機殼和POWER間的配置有時卻無法達成。

因為機殼內空間的利用,有時會把POWER放在機殼前端下方,與一般傳統的後端上方不同,所以風場的動向就要另外思索一番,除此之外,昨天在安裝風扇時,因為是從舊機殼上拆下,也無原生的螺絲。

原則上應該是用固定主機板和機殼間的塑膠卡榫來固定,不過,一般人也不會有這種備用品,如果要找到能夠固定風扇的螺絲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最後我只能選擇硬上,拿出束線帶來固定系統風扇。(我來亂的?)

鰭片量:

說穿了就是藉由增加表面積來提高散熱效率,這個坊間也有不少店家在賣,不過在安裝這鰭片時,要注意內部空間的大小,甚至還會影響風扇的效率,有時候不見得愈大對整體的散熱效率愈好。

水冷:

這應該是受惠於CPU高溫的"貢獻",所衍生出的高價散熱品,因為從氣冷變成水冷,增加了很多周邊機具的關係,它的價位大都在2千元以上,安裝時,還要擔心有水滲出造成電子元件的損壞(水是電子品的天敵)。

這一類水冷裝置大多都是用在CPU上,不過近年來因為顯示卡的熱力也直線上升(前文),所以現在的水冷裝置也同時照顧太熱情的顯示卡。

除此之外,水冷裝置還可以依溫度調整流量轉速...等,不過這類產品也很怕一件事,那就是氣泡作用(導管中有氣泡產生,會影響水的流速,無法即時把熱帶走,甚至會造成水不流動),往往會造成溫度持續上升,這一點我想有玩過這類產品的人,應該也會有所警惕。

有人或許會問,做了這些就能夠確實降溫嗎?這幾度的差別有多少呢?

其實電子元件對於溫度的影響很明顯,或許時間短看不出太大的差別,一旦你一天使用八小時電腦,用個半年一年,長久下來,較高操作溫度的電腦,就有可能會產生電容爆漿電子元件損耗的問題,或是你可以看見主機板會黑一塊...

無論是什麼樣的影響,一旦是主機板損壞(通常也都過保固期),你就會很麻煩,因為它不像其它周邊,可以買來換了就上,它一換,其它硬體先升級到時下主流的規格,接著是作業系統可能需要重裝相關軟體重新設定安裝...等,一大堆繁瑣的事,所以散熱,應該是維護電腦硬體最重要的一件事呀!

只是...注意它的人,老實說...很少。(壞了就換一台!有錢人的心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