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近的科技新聞上,得知M$在明年六月(2008/06)將停售WINDOWS XP(原本是2008/01),全面走入Vista的時代,這除了是企業的商業手段之外,我相信對於各企業公司,或許是件好事。
代表我們有更長的時間來應對這場風暴(如果有動作的話...),這麼說或許有點消極,卻也是眼睜睜的事實,尤其是一般公司對IT人員精簡的程度(絕大多數都外包給特約廠商),更是件棘手的事情,不然就是準備捧著大量的金錢來應對吧!(這時候就是拿錢換時間與空間)
畢竟XP到目前為止,早已深入人心!除了使用者介面、相關設定調校之外,目前對於程式的相容性也比VISTA來得高!(尤其是各種小程式),或許大型軟體能專門出個FOR VISTA相容的版本,但是某些已用十幾年的小軟體(DOS時代的產物),在VISTA上是否能運行?會不會有未知的狀況發生?都還是個未知數。難不成也要請那些已經消失的小公司更新軟體嗎?(早不知跑到那去了吧!)
如果你們公司是有規模的大企業,你大可跳過我這篇文章,因為早在VISTA面市時,貴公司的資訊部門早已經展開相關的應對測試(ERP、客製化的軟體...等)。
如果是像我一樣,公司內部極少數的MIS人員(一個應該夠少了吧!),真的得開始動作,就算不一定能改變什麼,也得先把相關利弊得失集結,往上呈報,否則下個年度可能就會忙不完 + 悶到爆。
如果,貴公司是透過特約的資訊公司來Maintain內部軟、硬體,好一點維護廠商或許會主動告知明年六月會面臨的窘況。(光隨機版作業系統的授權就有得瞧了)
沒有先前準備的中小企業,往往就是等著時間來被迫解決問題(說穿了,就是待價而沽的羔羊),我可以看見明年的六月前後,各家維護軟硬體的公司應該都能有不錯的進帳數字,尤其是錯還不在它們(誰叫M$不賣XP了!要用VISTA就得升級呀!)。
這些事其實每次在作業系統(Operation System)重大改版時,就得上演一次,想想之前從DOS跨進WINDOWS 3.1的時代,不也是經過了一大段適應的過程,經過了這十多年來的演進,現在好像又得重新上演一次,不過...
這一波的影響跟十多年前的變化卻大不相同,因為這波還挾帶著硬體的變革(多核心、記憶體需求、硬體規格的變化!),所以要付出的代價似乎也高出許多,雖然也有人用舊的主機硬上VISTA,但是在時間跟效率的考量,我真的不建議這麼做(有拿石頭砸自己腳的危險性)。
雖然,可以透過虛擬化技術在VISTA內執行原有的程式,克服作業系統上的界線,但是仍要付出虛擬化程式的費用、隨機版授權及硬體是否能提供這麼大的效能,光是這筆費用就能讓許多中小企業的老闆怯步!
反過來說,這就是大型軟體公司為何能有廣大的市佔率的原因吧!
因為在作業系統大舉更動時,這些軟體公司總是能在最短的速度內一同升級,相較於其它中小型軟體公司,可能就得花費更久的時間來做除錯或是更新驅動程式。(如果它們的客戶願意等待的話!),這時間點就成為各家廠商搶客戶的最佳契機。
其實,我們這些IT人員,原本就是要站在第一線來做相關測試(我,好像不夠盡責...),但是在實際運作上,其實還有很多相關的困難點,尤其是各企業主對於這件事的看法與觀感。(在軟體上具有前瞻性的人不多!除非是吃過虧或原本具有IT背景的老闆)
對於一般人來說,這一波的影響有限,隨機版就是用到硬體全部掛光為止(原則上僅能啟動一次系統...),正式版更是物盡其用,使用到XP不適用為止(應該還可以撐上個好幾年),就算真的不適用了再用升級的方式購買下一世代的作業系統即可。(更別提有人是使用啥快樂版、海盜版的之類!)
我想,這次把XP結束的時程往後延,我想在結束之前會有一波不小的搶購熱潮(企業可延長更換系統的年限、降低風險,同時把支出攤平於各年的預算之中),這樣子的商業手段,真不知道最後受惠的是誰?使用者?軟體商?還是夾在中間的代理商(業者)?
我想,再過半年後答案就會揭曉,不過,我也該開始來研究VISTA的各種狀況(雖然現在網路上打VISTA可以查到一堆相關文章),但是我還是想等SP1出來後,再來趕上這波順風車吧!(這是按照M$的"優良傳統"呀!)
2007年11月22日 星期四
2007年11月21日 星期三
雙通道的迷思(Dual-channel)
只要玩過幾年DIY電腦的人,一定都有聽過這雙通道這個用在記憶體上的技術,但是有關它的議題卻一直都沒有停過。
例:雙通道與記憶體容量那個重要?雙通道的實用性?
其實,我先前針對記憶體的大小與速度寫過一篇文章,這裡我主要是針對雙通道來討論,在記憶體價格波動頗大的今日,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把錢花在刀口上呀!
其實在雙通道剛問世的時候,很多人都保持觀望的態度,直到較為詳盡的測試性能及效果出現之後,大家才慢慢地接受這技術,現在已成為主機板的必要功能之一。
所以先前在選購記憶體時,大家都習慣直接找兩條一樣規格(時脈、顆粒...等),確保能夠穩定的跑雙通道,經過了這些時間的進步,現在相容性更提高了許多,有些記憶體僅時脈相同就能夠正常跑雙通道了(並非全然如此)
拿我自己的實例來說,今年買了生平第一台NB,內建的記憶體就是海力士的記憶體(DDR2-667 1G),我自行去買了一條三星的記憶體(DDR2-667 1G)來擴充,它也能夠直接跑雙通道沒有問題(NB大多預設開啟此功能)。
其實雙通道的相容性在NB上影響較小,原因是NB上的記憶體插槽有限(一般都兩個吧!),所以不會遇到太多問題,但是在PC上可能就會遇到不少狀況,例:
其實這些都是常見的問題,尤其是購買記憶體的時間不同,規格不同的產品,這些問題往往會讓你DIY弄到一肚子火,其實很多問題都是先天限制罷了。(在Google上可以發現很多人在問...)
1.為什麼我跑雙通道時,第三個記憶體插槽不能用?
答:若主機板只有三個插槽,而雙通道記憶體是雙面的就容易發生。
說明:
這部份主要是受主機板在DIMM和BANK上的配置限制,如果你的主機板僅提供4個BANK,而一個DIMM原則上是佔用2個BANK,所以你一但插上了兩個雙面的記憶體,就把4個BANK給佔滿,第三個插槽就英雄無用武之地了(其實就是從DIMM1和2分來用的),如果不太理解的,舉例如下:
所以當你在DIMM 1和2插上兩條雙面的記憶體時,就佔滿所有能用的BANK了,如果真的想要用到最大量的記憶體要怎麼做呢?其實只要單、單、雙的配置就可以了(如下所示),其實各家廠商的配置不完全相同,在DIY時說明手冊很重要唷!
PS:在512MB為主流時,主機板資料說明記憶體支援到1.5 GB的常見配置法。
2.為什麼我跑雙通道時會降頻?
答:這與RAM的時脈或單雙面的設計,以及主機板所支援的時脈有關。
說明:
我們知道RAM本身都具有向下相容的特性,所以在跑雙通道時,如果是一條DDR2-667和一條DDR2-533的RAM一起跑(假設可以正常運作),它為採用較低時脈為基準,也就是說跑雙通道時只能用DDR2-533的時脈(這點跟雙通道無關,記憶體混插原本就有降頻的特性)。
除此之外,我也曾遇過單、雙面記憶體混插造成降頻,可能如上述原因或晶片的影響所造成的,請原諒小弟沒有繼續探究下去(老闆沒時間等我慢慢測呀!)。
3.為什麼我插上2對雙通道的記憶體(共4GB RAM),系統只顯示3.x GB?
答:這個記憶體定址的問題,在64位元或VISTA出現後,都迎刃而解了吧!
說明:
其實以目前最常用的WINDOWS XP系列,這問題是無解的,最多僅能抓到3.x GB,是因為分頁檔也佔用實體的記憶體定址,但是在舊有的WINDOWS 2K或2K3 SERVER版本,可以透過PAE(Physical Address Extension)的功能來突破這限制。(詳細說明請參考M$文章編號283037的說明)
PS:至於分頁檔(俗稱的虛擬記憶體)技術,網路上有人提供更改登錄檔來達到優先採用實體記憶體的方式,因為我在微軟官方尚未找到相關說明,所以不敢造次。(如有需要,可Google一下)
以上,就是我對雙通道常見問題的說明,其實有些觀念也是自己實際去找過一次答案後,才能夠確認,因為我手邊沒有這麼多記憶體和硬體,可以讓我來實作大於4 GB記憶體的狀況呀!
其實雙通道的本意是好的,畢竟它有效地增加了匯流排的頻寬(雖然對一般使用者來說真的沒感覺...),對於多媒體的多工使用者來說,如果轉一個視訊或大型圖型能省下幾十秒的時間,就是不錯的附加價值囉!(既然原本就有此技術的支援,不用白不用呀!)
例:雙通道與記憶體容量那個重要?雙通道的實用性?
其實,我先前針對記憶體的大小與速度寫過一篇文章,這裡我主要是針對雙通道來討論,在記憶體價格波動頗大的今日,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把錢花在刀口上呀!
其實在雙通道剛問世的時候,很多人都保持觀望的態度,直到較為詳盡的測試性能及效果出現之後,大家才慢慢地接受這技術,現在已成為主機板的必要功能之一。
所以先前在選購記憶體時,大家都習慣直接找兩條一樣規格(時脈、顆粒...等),確保能夠穩定的跑雙通道,經過了這些時間的進步,現在相容性更提高了許多,有些記憶體僅時脈相同就能夠正常跑雙通道了(並非全然如此)
拿我自己的實例來說,今年買了生平第一台NB,內建的記憶體就是海力士的記憶體(DDR2-667 1G),我自行去買了一條三星的記憶體(DDR2-667 1G)來擴充,它也能夠直接跑雙通道沒有問題(NB大多預設開啟此功能)。
其實雙通道的相容性在NB上影響較小,原因是NB上的記憶體插槽有限(一般都兩個吧!),所以不會遇到太多問題,但是在PC上可能就會遇到不少狀況,例:
1.為什麼我跑雙通道時,第三個記憶體插槽不能用?
2.為什麼我跑雙通道時會降頻?(例:667 MHz降成533MHz)
3.為什麼我插上雙通道4GB的記憶體,系統只顯示3.x GB?
其實這些都是常見的問題,尤其是購買記憶體的時間不同,規格不同的產品,這些問題往往會讓你DIY弄到一肚子火,其實很多問題都是先天限制罷了。(在Google上可以發現很多人在問...)
1.為什麼我跑雙通道時,第三個記憶體插槽不能用?
答:若主機板只有三個插槽,而雙通道記憶體是雙面的就容易發生。
說明:
這部份主要是受主機板在DIMM和BANK上的配置限制,如果你的主機板僅提供4個BANK,而一個DIMM原則上是佔用2個BANK,所以你一但插上了兩個雙面的記憶體,就把4個BANK給佔滿,第三個插槽就英雄無用武之地了(其實就是從DIMM1和2分來用的),如果不太理解的,舉例如下:
DIMM 1-->BANK 1、BANK 2(雙面佔用BANK 1、2)
DIMM 2-->BANK 3、BANK 4(雙面佔用BANK 3、4)
DIMM 3-->BANK 2、BANK 4(雖沒記憶體,但BANK已用完)
所以當你在DIMM 1和2插上兩條雙面的記憶體時,就佔滿所有能用的BANK了,如果真的想要用到最大量的記憶體要怎麼做呢?其實只要單、單、雙的配置就可以了(如下所示),其實各家廠商的配置不完全相同,在DIY時說明手冊很重要唷!
DIMM 1-->BANK 1、BANK 2(單面佔用BANK 1)
DIMM 2-->BANK 3、BANK 4(單面佔用BANK 3)
DIMM 3-->BANK 2、BANK 4(雙面佔用BANK 2、4)
PS:在512MB為主流時,主機板資料說明記憶體支援到1.5 GB的常見配置法。
2.為什麼我跑雙通道時會降頻?
答:這與RAM的時脈或單雙面的設計,以及主機板所支援的時脈有關。
說明:
我們知道RAM本身都具有向下相容的特性,所以在跑雙通道時,如果是一條DDR2-667和一條DDR2-533的RAM一起跑(假設可以正常運作),它為採用較低時脈為基準,也就是說跑雙通道時只能用DDR2-533的時脈(這點跟雙通道無關,記憶體混插原本就有降頻的特性)。
除此之外,我也曾遇過單、雙面記憶體混插造成降頻,可能如上述原因或晶片的影響所造成的,請原諒小弟沒有繼續探究下去(老闆沒時間等我慢慢測呀!)。
3.為什麼我插上2對雙通道的記憶體(共4GB RAM),系統只顯示3.x GB?
答:這個記憶體定址的問題,在64位元或VISTA出現後,都迎刃而解了吧!
說明:
其實以目前最常用的WINDOWS XP系列,這問題是無解的,最多僅能抓到3.x GB,是因為分頁檔也佔用實體的記憶體定址,但是在舊有的WINDOWS 2K或2K3 SERVER版本,可以透過PAE(Physical Address Extension)的功能來突破這限制。(詳細說明請參考M$文章編號283037的說明)
PS:至於分頁檔(俗稱的虛擬記憶體)技術,網路上有人提供更改登錄檔來達到優先採用實體記憶體的方式,因為我在微軟官方尚未找到相關說明,所以不敢造次。(如有需要,可Google一下)
以上,就是我對雙通道常見問題的說明,其實有些觀念也是自己實際去找過一次答案後,才能夠確認,因為我手邊沒有這麼多記憶體和硬體,可以讓我來實作大於4 GB記憶體的狀況呀!
其實雙通道的本意是好的,畢竟它有效地增加了匯流排的頻寬(雖然對一般使用者來說真的沒感覺...),對於多媒體的多工使用者來說,如果轉一個視訊或大型圖型能省下幾十秒的時間,就是不錯的附加價值囉!(既然原本就有此技術的支援,不用白不用呀!)
2007年11月20日 星期二
員工保密條款的限制(Limits on NDA)
今天來談點不一樣的,這部份與技術無關,但是大多數的資訊或是技術人員都會遇到的一件事,就是公司會要求簽署「員工保密條款」,甚至是「競業禁止」的合約。
NDA = Non-Disclosure Agreement
其實,這部份對於員工的影響可大可小,端視你所牽涉的技術,以及對公司的實際營運上的影響而有所不同,其實在資訊業界是最近很熱門的話題。
因為,經常有被挖角或是跳槽的人,會受限於這些合約而心生恐懼(資訊業是跳槽跟挖角最盛行的產業),如果曾經簽過類似的條約時,請先看請楚內容(雖然不合理的內容,原則上即失效,但是訴訟的程序就夠你累的),因為筆者在先前的工作經驗中,也曾簽過類似的文件,所以對於這方面還是要謹慎一點才好,雖然我已經跳脫原領域(那合約對我已失效),如果一個新進人員,公司要求你簽署類似文件時,你是該簽還是不該簽?(陷入簽賣身契或沒飯吃的兩難局面)
首先,我要先說明一件事,我並不是學習法律相關的人,所以有關法律條文的釋義,我並沒有辦法,這裡也不會針對這部份做太多的描述,只是提出一些觀點讓大家思索一下,自己是否也掉入這文字的陷阱中。
因為,我原先的工作與eLearn有關,雖然我在此引用的例子與數位學習有關,但是延伸到各領域也不成問題才是(除非跟公司有其它的合約)。
實例來源為數位學習科學園區(僅引用關鍵內容)
其實有去看一下合理性的內容,你就會發現,就算簽定合約後也不代表你失去了合理的工作權利,反觀,前些日子某些大公司CEO挖角的風波,雖然會聽見原公司以同業競爭條款來提出警告,但是,有誰事後真的受到該合約的影響呢?(這就是企業的互動模式!)
對於小員工來說,是不是也能夠如法泡製呢?
其實並不然,因為合法工作權,經常是用在公司不能無故開除你。但就筆者所知,在某些特定產業間,卻有著類似的不成文規定(怕人材以同樣模式外流),除非跳脫原領域,否則你可能會面臨帶著滿身技術,卻無處可用的窘境(另類的職場文化?)
當然,你有得天獨厚的技術,或許某些大公司會願意成為你的保護傘而收留,但是能遇到類似工作條件的機會能有多少呢?(有機個像Google的大公司呀!)
像我本身來說,對於要簽定這些合約時我都會非常謹慎,避免之後的工作權受到擠壓,況且工作權或許可以得到保護,但是「錄用權」可是由各公司自由心證的吧!(看過實例被迫要去往別的領域發展)
使用者保密的限制其實很多,愈是接近公司營運核心的人,涉獵的部份愈多,公司對於那些員工的限制也愈多(只是薪水不一定成正比!哈...),但是,對於我們這些資訊人來說,有很多時候真的很難切割出是自身能力還是屬於公司的營業秘密。
舉例來說:某些網路應用技術,真的是獨斷的嗎?(好像是看誰先提出專利的證明誰贏!),甚至某些開放技術,只是應用、整合的方式各家廠商有所不同之外,那些位居核心研發人員的技術,究竟定位為何呢?(下次來問看看那些在高科技研發部門的同學好了!)
其實,我這篇文章的主要用意,不是挑戰公司主導權,只是要告訴每個簽署的人,自己能夠擁有什麼樣的權利及應盡義務,反過來說,如果公司對這樣子重要的核心人物能夠給予適當的環境及條件,應該也可以有效地避免被挖角及跳槽的事發生吧!(不過...資訊業界似乎很難避免,因為...大者恆大在這領域已經是既定的事實了)
所以,下次在進新公司時,如果看見類似的文件時,最好三思、詳讀再畫押吧!不然惹得一身腥,就算是下間公司想用你,都還得看上一間公司的面子(最好是你的生活費也能等這麼久...),我想,這種情事在台灣各大科技園區裡,早已見怪不怪了吧!
NDA = Non-Disclosure Agreement
其實,這部份對於員工的影響可大可小,端視你所牽涉的技術,以及對公司的實際營運上的影響而有所不同,其實在資訊業界是最近很熱門的話題。
因為,經常有被挖角或是跳槽的人,會受限於這些合約而心生恐懼(資訊業是跳槽跟挖角最盛行的產業),如果曾經簽過類似的條約時,請先看請楚內容(雖然不合理的內容,原則上即失效,但是訴訟的程序就夠你累的),因為筆者在先前的工作經驗中,也曾簽過類似的文件,所以對於這方面還是要謹慎一點才好,雖然我已經跳脫原領域(那合約對我已失效),如果一個新進人員,公司要求你簽署類似文件時,你是該簽還是不該簽?(陷入簽賣身契或沒飯吃的兩難局面)
首先,我要先說明一件事,我並不是學習法律相關的人,所以有關法律條文的釋義,我並沒有辦法,這裡也不會針對這部份做太多的描述,只是提出一些觀點讓大家思索一下,自己是否也掉入這文字的陷阱中。
因為,我原先的工作與eLearn有關,雖然我在此引用的例子與數位學習有關,但是延伸到各領域也不成問題才是(除非跟公司有其它的合約)。
實例來源為數位學習科學園區(僅引用關鍵內容)
Q:數位學習公司與員工的僱用契約中,經常約定員工有「競業禁止」的義務,「競業禁止」的契約條款有效嗎?
A:「競業禁止」是當事人雙方所約定的一項契約條款,實務上使用的目的,是為了防止離職員工利用所知悉之公司機密,與公司從事市場競爭之行為,依據契約自由的原則,只要不違反法律的強制或禁止規定,亦不違反公共秩序與善良風俗者,任何契約條款皆會被法院認定為有效。...略
但是,因為「競業禁止」的契約條款,將會限制離職員工在憲法上所保障的「工作權」,因此我國訴訟實務上,要求「競業禁止」條款對於離職員工求職的限制,不得超過合理的範圍,也就是「競業禁止」條款必須符合「合理性」之要求,才會被法院認定為有效。
合理性之說明請參照原文連結。
其實有去看一下合理性的內容,你就會發現,就算簽定合約後也不代表你失去了合理的工作權利,反觀,前些日子某些大公司CEO挖角的風波,雖然會聽見原公司以同業競爭條款來提出警告,但是,有誰事後真的受到該合約的影響呢?(這就是企業的互動模式!)
對於小員工來說,是不是也能夠如法泡製呢?
其實並不然,因為合法工作權,經常是用在公司不能無故開除你。但就筆者所知,在某些特定產業間,卻有著類似的不成文規定(怕人材以同樣模式外流),除非跳脫原領域,否則你可能會面臨帶著滿身技術,卻無處可用的窘境(另類的職場文化?)
當然,你有得天獨厚的技術,或許某些大公司會願意成為你的保護傘而收留,但是能遇到類似工作條件的機會能有多少呢?(有機個像Google的大公司呀!)
像我本身來說,對於要簽定這些合約時我都會非常謹慎,避免之後的工作權受到擠壓,況且工作權或許可以得到保護,但是「錄用權」可是由各公司自由心證的吧!(看過實例被迫要去往別的領域發展)
使用者保密的限制其實很多,愈是接近公司營運核心的人,涉獵的部份愈多,公司對於那些員工的限制也愈多(只是薪水不一定成正比!哈...),但是,對於我們這些資訊人來說,有很多時候真的很難切割出是自身能力還是屬於公司的營業秘密。
舉例來說:某些網路應用技術,真的是獨斷的嗎?(好像是看誰先提出專利的證明誰贏!),甚至某些開放技術,只是應用、整合的方式各家廠商有所不同之外,那些位居核心研發人員的技術,究竟定位為何呢?(下次來問看看那些在高科技研發部門的同學好了!)
其實,我這篇文章的主要用意,不是挑戰公司主導權,只是要告訴每個簽署的人,自己能夠擁有什麼樣的權利及應盡義務,反過來說,如果公司對這樣子重要的核心人物能夠給予適當的環境及條件,應該也可以有效地避免被挖角及跳槽的事發生吧!(不過...資訊業界似乎很難避免,因為...大者恆大在這領域已經是既定的事實了)
所以,下次在進新公司時,如果看見類似的文件時,最好三思、詳讀再畫押吧!不然惹得一身腥,就算是下間公司想用你,都還得看上一間公司的面子(最好是你的生活費也能等這麼久...),我想,這種情事在台灣各大科技園區裡,早已見怪不怪了吧!
2007年11月19日 星期一
網路的穩定性(Stability of Internet)
昨晚,難得想要上線來寫寫部落格(手癢的文字工),一打開我的NB後,連到國內的網路都還沒有太大的問題,可是一連上GOOGLE的相關服務(GMAIL、BLOGGER...等),竟然發生逾時連線的狀況。
我心想,難道是哪裡有大地震還是那一條海底通信纜掛點了,還稍微找了一下國內新聞、HINET的公告,並沒有看見什麼最新消息,於是我就自己來測一下數據。
利用簡單的指令(tracert),測一下從我家到google各端點的回應數據,似乎真的是海底電纜那一段有問題,因為回應值竟然一下跳到410 ms左右(有圖有真相),其實410 ms還算在可接受的範圍內,但是這只能夠做為參考,在網路上稍微找一下,就可以發現很多人在當時連往國外主機的服務,都會遇到類似的狀況。
其實對於網路的穩定性來說,無論你是個人、團體或大企業,對於ISP業者的約束力,其實很多時候都是非常弱勢的(如果夠力,就自己來當ISP吧!),為什麼我會這樣子說呢?其實這也是因為ISP業者有避險的警覺心(如果只是天災的話!那無話可說呀!),不過你仔細研究合約,你就可以發現自己有多麼地無力。
我舉個例子來說好了,我從合約書中截錄一小段就好:
有看見關鍵字眼吧!(我已用紅色標明了,夠明顯吧!)光是這幾點就讓人很頭疼了!因為對我們來說!連續阻斷滿24HRS才算,如果是斷斷續續地斷個三天三夜呢?(可能比連續斷個三天更令人光火吧!)
再者,以本公司察覺或接到客戶通知的時間為準,我想本公司察覺會公布嗎?(昨晚就一直在等,是否有相關新聞或公告),有事實證明阻斷的時間?要如何舉證呢?拍照?PING看看?還是...?誰能告訴我們這些小小市民呢?
其實,我們這些個人使用者要跟ISP對抗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企業呢?ISP業者為了怕被告,早已經把相關的危險都已經避開了!(還是有什麼產物保險可以保斷線造成的損失嗎?)如果你不接受它們提出的合約條件,就不要申辦呀!(其實使用者應該都是騎虎難下吧!)
現在因為道路坑洞沒補好,造成人員受傷(合法狀況下),至少還可以申請個國賠(最近挺流行的),那網路穩定性不夠,我們能夠提出什麼證明來索賠呢?還是只有真的斷線才有依據呢?推拖使用者自有設備不穩定?測回路值就一定準確嗎?(在下也當過通信人員、知道回路值的盲點...),其實短時間的回路值就能夠代表長時間的穩定嗎?(又回到了那個連續阻斷24HRS的迷思中)
網路的穩定性,其實沒人能夠說個準,舉例來說:
在不受到DOS或DDOS這一類阻斷攻擊的狀態下,能夠正常顯示出全部的資訊,我都還能夠接受,如果要以數據來說,回應值在8~900 ms以下,其實都還能夠流覽網頁(線上影音就別想了吧!),如果NCC還能夠正常運作的話,不知能否聽見我們這些小小使用者的心聲呢?
還是有什麼第三方的監督機關,能夠幫我們把關呢?可以在察覺到網路狀態有異時,站在使用者這邊,幫我們跟ISP業者行督導之實呢?同時也能夠避免ISP業者需處理無理取鬧的提告呢?(其實在那樣子的合約條件下,也別想告的起吧!聽過有人告贏過ISP嗎?有的話請留言...)
其實,現在ISP業者雖然很多,但是真的具有硬體設施的業者還是僅為少數,所以,穩定性的把關也在他們手上,其它的ISP業者,說它們是網路服務的代理者比較像吧!(看一下網路費用的拆帳,就可以窺知一二)。
網路的穩定真的十分重要,現在線上消費金融的風行,如果你在三更半夜,透過網路轉大筆資金的時候,來個瞬斷或逾時,看不見轉帳交易成功的畫面時,就算你打客服電話去查,包準你也無法及時得到相關訊息(據筆者所知,大多數銀行也是挑三更半夜RUN BATCH!),只能等到天亮之後再說。
我想使用者應該也睡不著覺吧!其實所有的責任似乎都落到使用者身上了!ISP和銀行業者有責任嗎?有辦法舉證嗎?一般使用者會有網路記錄器嗎?
或許,真的要等媒體爆料,或是透過政府機構重視才有可能改變現有的狀況吧!還是以後叫ISP業者連平台都包了(連個人用PC都跟他們租),這樣一來就可以避開它們,推脫是使用者PC造成的問題,我想這應該是不可能的任務吧!(白日夢...冏)。
我心想,難道是哪裡有大地震還是那一條海底通信纜掛點了,還稍微找了一下國內新聞、HINET的公告,並沒有看見什麼最新消息,於是我就自己來測一下數據。
利用簡單的指令(tracert),測一下從我家到google各端點的回應數據,似乎真的是海底電纜那一段有問題,因為回應值竟然一下跳到410 ms左右(有圖有真相),其實410 ms還算在可接受的範圍內,但是這只能夠做為參考,在網路上稍微找一下,就可以發現很多人在當時連往國外主機的服務,都會遇到類似的狀況。
其實對於網路的穩定性來說,無論你是個人、團體或大企業,對於ISP業者的約束力,其實很多時候都是非常弱勢的(如果夠力,就自己來當ISP吧!),為什麼我會這樣子說呢?其實這也是因為ISP業者有避險的警覺心(如果只是天災的話!那無話可說呀!),不過你仔細研究合約,你就可以發現自己有多麼地無力。
我舉個例子來說好了,我從合約書中截錄一小段就好:
客戶租用本業務,倘因本公司通信網路或系統設備發生故障而全部阻斷不通時,其連續阻斷滿二十四小時者,每滿二十四小時扣減全月租費十五分之一,不滿二十四小時部份,不予扣減。但最多以扣減當月份應繳租費為限。
前項阻斷開始之時間,以本公司察覺或接到用戶通知之時間為準。但有事實足以證明實際開始阻斷之時間者,依實際開始阻斷之時間為準。
有看見關鍵字眼吧!(我已用紅色標明了,夠明顯吧!)光是這幾點就讓人很頭疼了!因為對我們來說!連續阻斷滿24HRS才算,如果是斷斷續續地斷個三天三夜呢?(可能比連續斷個三天更令人光火吧!)
再者,以本公司察覺或接到客戶通知的時間為準,我想本公司察覺會公布嗎?(昨晚就一直在等,是否有相關新聞或公告),有事實證明阻斷的時間?要如何舉證呢?拍照?PING看看?還是...?誰能告訴我們這些小小市民呢?
其實,我們這些個人使用者要跟ISP對抗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企業呢?ISP業者為了怕被告,早已經把相關的危險都已經避開了!(還是有什麼產物保險可以保斷線造成的損失嗎?)如果你不接受它們提出的合約條件,就不要申辦呀!(其實使用者應該都是騎虎難下吧!)
現在因為道路坑洞沒補好,造成人員受傷(合法狀況下),至少還可以申請個國賠(最近挺流行的),那網路穩定性不夠,我們能夠提出什麼證明來索賠呢?還是只有真的斷線才有依據呢?推拖使用者自有設備不穩定?測回路值就一定準確嗎?(在下也當過通信人員、知道回路值的盲點...),其實短時間的回路值就能夠代表長時間的穩定嗎?(又回到了那個連續阻斷24HRS的迷思中)
網路的穩定性,其實沒人能夠說個準,舉例來說:
在不受到DOS或DDOS這一類阻斷攻擊的狀態下,能夠正常顯示出全部的資訊,我都還能夠接受,如果要以數據來說,回應值在8~900 ms以下,其實都還能夠流覽網頁(線上影音就別想了吧!),如果NCC還能夠正常運作的話,不知能否聽見我們這些小小使用者的心聲呢?
還是有什麼第三方的監督機關,能夠幫我們把關呢?可以在察覺到網路狀態有異時,站在使用者這邊,幫我們跟ISP業者行督導之實呢?同時也能夠避免ISP業者需處理無理取鬧的提告呢?(其實在那樣子的合約條件下,也別想告的起吧!聽過有人告贏過ISP嗎?有的話請留言...)
其實,現在ISP業者雖然很多,但是真的具有硬體設施的業者還是僅為少數,所以,穩定性的把關也在他們手上,其它的ISP業者,說它們是網路服務的代理者比較像吧!(看一下網路費用的拆帳,就可以窺知一二)。
網路的穩定真的十分重要,現在線上消費金融的風行,如果你在三更半夜,透過網路轉大筆資金的時候,來個瞬斷或逾時,看不見轉帳交易成功的畫面時,就算你打客服電話去查,包準你也無法及時得到相關訊息(據筆者所知,大多數銀行也是挑三更半夜RUN BATCH!),只能等到天亮之後再說。
我想使用者應該也睡不著覺吧!其實所有的責任似乎都落到使用者身上了!ISP和銀行業者有責任嗎?有辦法舉證嗎?一般使用者會有網路記錄器嗎?
或許,真的要等媒體爆料,或是透過政府機構重視才有可能改變現有的狀況吧!還是以後叫ISP業者連平台都包了(連個人用PC都跟他們租),這樣一來就可以避開它們,推脫是使用者PC造成的問題,我想這應該是不可能的任務吧!(白日夢...冏)。
2007年11月16日 星期五
當電腦變成吃電怪獸(When Computers Become Electricity-Consuming Monsters)
今天一早,友人傳了一篇Tom's硬體的文章給我看,其中的內容主要是介紹一款千瓦級(1000 W)的電源供應器(Power、PSU),這讓我想到一件事,現在電腦的潮流真的是非常兩極化。
怎麼說呢?因為現在的電腦CPU除了愈做愈小之外,也愈來愈省電,甚至我先前提過的平價電腦,無論是主機板的整合或整體設計,應該都是以低功耗為目標,可是顯示卡卻一直朝著反方向前進(跟以前CPU的演進史類似),一昧地求快、求多,所以耗電量也大的驚人。
現在CPU省下來的電能消耗,可能遠不及顯示卡所增加的量,這又是一個值得大家思索的地方,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好的配備嗎?還是另外一種迷思呢?
其實,現在大家都在喊能源危機,可是這一點對於電腦來說,很多時候都是互相矛盾,例如:先前看過有關太陽能PC的文章(太陽能的延伸說明,一樣都是從Tom's硬體看來的),比較之下,如果不考慮成本或周邊條件,一張顯示卡所耗的電就比一整台太陽能PC所需的電還多。
現代家庭中的電腦普及率高,所以在電能(費)上的消耗,愈來愈受到重視,因為家中除了大型家電之外(冷氣、冰箱、電視...等),最耗電的電器應該非電腦莫屬,而且電腦的耗電往往又被一般人所忽略,擺在那兒忘了它的存在,如果有在家裡養動物或是架站的人,就非常能感同身受我所說的(尤其是拿到電費單時!)。
所以,真要省電的話,千萬別小看電腦的消耗量。以我來說,只要是沒有用電腦的時候,我甚至把延長線的電源給關閉!(家裡兩三台電腦呀!加起來的消耗驚人),一方面省電,另一方面可以減少用電的機會(因為懶的開電源!哈...)。
關於電源供應器及電源消耗這點,其實有關心過這議題的人,應該知道台灣的電費計算方式,不會因為你使用了什麼規格或通過什麼標章的Power而省錢,真要說的話,只能說你愛地球(主要都是在能源轉換效率上提升)。
所以,這部份我也不多加說明,只要足夠瓦數,適用你的需求即可。
除了CPU之外,我們知道另一個吃電的就是顯示卡,其實看看現在市面上主流的顯示卡,應該都是NVIDIA-7或8系列,或是ATI-2XXX系列,這些其實都具有一定的耗電量(其實還不小,看它們的散熱鰭片或風扇就知道),其實會用高階顯卡或是設備的人,我想玩線上遊戲的玩家就是中堅份子的一群。
很多人可能都是標榜著打遊戲時會Lag或是破圖,所以才砸錢去換顯示卡,但是影響那畫面享受的因素只有顯示卡嗎?其實不只...你的網路環境、電腦整體效能,甚至記憶體大小及硬碟轉速都有可能,而且真的有那個需要為了玩遊戲而大費周章嗎?(如果念書做研究也有這份熱誠就好)。
以我自己為例:
其實我也曾玩過一陣子的線上遊戲(怕廣告嫌疑,是一款3D遊戲),當時我還在用MX440等級的顯示卡時,聽過有玩家為了看清楚自己角色在水面的倒影,而去敗了一張5位數的繪圖專用顯卡(都快可以組一台電腦了吧!),我那時心想,玩GAME的人打怪、看血條、顧隊友就快來不及了,那些真的這麼重要嗎?(沒有攻擊別人的意思,只是分享心得)當然也有玩家就是衝著那遊戲裡的畫面而玩的,那就另當別論(一分錢一分貨...)。
所以,在你一邊玩遊戲的同時,也付出了更多的資源(錢、地球資源...),其實現在電腦的潮流,慢慢地在速度效能與耗電量之間取得平衡(希望顯示卡上也能降低耗電量!),一般家用電腦還好,對於企業所使用的中大型主機,如果沒導入低耗電的模組,說它們是吃電怪獸一點也不為過。
雖然效能、速度、噱頭是吸引消費者的重要因素,但是我覺得還是多省點能源、金錢比較實在,畢竟錢難賺呀!(小市民的心聲!)
怎麼說呢?因為現在的電腦CPU除了愈做愈小之外,也愈來愈省電,甚至我先前提過的平價電腦,無論是主機板的整合或整體設計,應該都是以低功耗為目標,可是顯示卡卻一直朝著反方向前進(跟以前CPU的演進史類似),一昧地求快、求多,所以耗電量也大的驚人。
現在CPU省下來的電能消耗,可能遠不及顯示卡所增加的量,這又是一個值得大家思索的地方,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好的配備嗎?還是另外一種迷思呢?
其實,現在大家都在喊能源危機,可是這一點對於電腦來說,很多時候都是互相矛盾,例如:先前看過有關太陽能PC的文章(太陽能的延伸說明,一樣都是從Tom's硬體看來的),比較之下,如果不考慮成本或周邊條件,一張顯示卡所耗的電就比一整台太陽能PC所需的電還多。
現代家庭中的電腦普及率高,所以在電能(費)上的消耗,愈來愈受到重視,因為家中除了大型家電之外(冷氣、冰箱、電視...等),最耗電的電器應該非電腦莫屬,而且電腦的耗電往往又被一般人所忽略,擺在那兒忘了它的存在,如果有在家裡養動物或是架站的人,就非常能感同身受我所說的(尤其是拿到電費單時!)。
所以,真要省電的話,千萬別小看電腦的消耗量。以我來說,只要是沒有用電腦的時候,我甚至把延長線的電源給關閉!(家裡兩三台電腦呀!加起來的消耗驚人),一方面省電,另一方面可以減少用電的機會(因為懶的開電源!哈...)。
關於電源供應器及電源消耗這點,其實有關心過這議題的人,應該知道台灣的電費計算方式,不會因為你使用了什麼規格或通過什麼標章的Power而省錢,真要說的話,只能說你愛地球(主要都是在能源轉換效率上提升)。
所以,這部份我也不多加說明,只要足夠瓦數,適用你的需求即可。
除了CPU之外,我們知道另一個吃電的就是顯示卡,其實看看現在市面上主流的顯示卡,應該都是NVIDIA-7或8系列,或是ATI-2XXX系列,這些其實都具有一定的耗電量(其實還不小,看它們的散熱鰭片或風扇就知道),其實會用高階顯卡或是設備的人,我想玩線上遊戲的玩家就是中堅份子的一群。
很多人可能都是標榜著打遊戲時會Lag或是破圖,所以才砸錢去換顯示卡,但是影響那畫面享受的因素只有顯示卡嗎?其實不只...你的網路環境、電腦整體效能,甚至記憶體大小及硬碟轉速都有可能,而且真的有那個需要為了玩遊戲而大費周章嗎?(如果念書做研究也有這份熱誠就好)。
以我自己為例:
其實我也曾玩過一陣子的線上遊戲(怕廣告嫌疑,是一款3D遊戲),當時我還在用MX440等級的顯示卡時,聽過有玩家為了看清楚自己角色在水面的倒影,而去敗了一張5位數的繪圖專用顯卡(都快可以組一台電腦了吧!),我那時心想,玩GAME的人打怪、看血條、顧隊友就快來不及了,那些真的這麼重要嗎?(沒有攻擊別人的意思,只是分享心得)當然也有玩家就是衝著那遊戲裡的畫面而玩的,那就另當別論(一分錢一分貨...)。
所以,在你一邊玩遊戲的同時,也付出了更多的資源(錢、地球資源...),其實現在電腦的潮流,慢慢地在速度效能與耗電量之間取得平衡(希望顯示卡上也能降低耗電量!),一般家用電腦還好,對於企業所使用的中大型主機,如果沒導入低耗電的模組,說它們是吃電怪獸一點也不為過。
雖然效能、速度、噱頭是吸引消費者的重要因素,但是我覺得還是多省點能源、金錢比較實在,畢竟錢難賺呀!(小市民的心聲!)
2007年11月15日 星期四
發問的智慧(The Sense for Questioning)
只要是對電腦有興趣的人,一定都曾經遇過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無論你是玩電腦十年、二十年都一樣),在Google大行其道之前,我們這一種人往往都只能在各大電腦討論區中找尋可用資訊,或是經由發問引起大家的注意與迴響。
不過,近年來網路資訊爆炸,再加上Google的搜尋技術,現在的問題大多透過Google的協助都能獲得不錯的解決方案,除非你剛好遇到全球第一個感染的變種病毒(這應該比中樂透的機率還低)、或是你的使用環境非常特別。
除此之外,可能讓我們回到討論區找資料的原因,大概就是Google在資料量及語系上面的限制吧!
因為Google上的資料都還是以英語居多,一但切換成中文後,資料量就大減(簡體中文還比繁體中文多一些),對於英文不是這麼靈光或是有閱讀障礙的人來說,可能在Google上也不一定能夠尋得有用的資訊...
這時候可能就要轉戰各討論區,例:BBS站台的PTT、LINUX的酷!學園或各大資訊討論區,一進這些大型討論區中,都可以看見有關「發問的智慧」一文,可惜的是,這是最容易被人所忽略的一塊,雖然當下急需得到解答的心理我能理解,可是發問的技術不好,往往會造成更多的反效果,以及延長問題解決的時程,除此之外,因為討論區的平台是開放的,並沒有誰一定有「必要」回答誰的問題,所以最好還是以禮相待為優先呀!(好心人可遇不可求呀!)
其實,各大討論區針對發問智慧這一點,內容都大同小異,出發點都是基於節省網路資源、減少大家的誤判,或者是針對常見的問題已經提供了置頂或是固定的討論串,但是發問的人往往會忽視這些原有資源,我認為發問的人根本把那些置諸腦後,因為他們認為搜尋太浪費時間,而匆忙地抓到地方就POST自己的問題(往往還東缺西落一堆重要資訊),通常這種亂槍打鳥的發問,就算有人回了有用的資訊,自己要回頭找自己發文的地方,也像大海撈針一樣。
雖然大家對於發問的智慧都有獨特的見解,我也分享一下。如果是我,在發問之前可能會先做過那些前置作業,我前面就說過,很多事都是可遇不可求呀!(笑...)
1.保留問題發生時的影像,有時圖片比文字更易瞭解(NPNT?)。
2.描述環境(OS、RAM、運行程式)或透過軟體(Hijackthis、SREng)列表。
3.上Google找尋相關字詞,最好培養英文閱讀能力。(有隱藏風險)
4.如有能力,先自行歸類問題,以免在不適當的版面發問。
5.去各大討論區,透過搜尋功能來找尋相關字詞(或透過Google協助*1)。
6.在適當版面發問,留下足夠的資訊及自行解決的過程。(讓人看出誠意)
7.問題解決後(自行或受助),回來描述完整的解決方式。(互惠)
8.保持禮貌的言論(避免筆戰或太過於離題的討論)。
PS:NPNT = No Pic No Turth。
*1:不是每個論壇都有搜尋服務(負載過高),可經Google協助搜尋,如下:
除此之外,在上述的第3點中,我說有隱藏風險是指,現在的Google會在搜尋結果上加註該網頁可能會損害電腦的字樣,代表你透過他搜尋資訊時,除了找到可用的資訊之外,也有開啟含惡意程式的網頁之可能性。
除了以上幾點之外,我覺得還有很多細節的部份就是依各個討論區的風格而異,例如:有些討論區會針對新手特地開闢一個新手討論區,讓適當的問題出現在適合的版面(雖然新手的界定比較模糊),或者有些個人架設的討論區,他們的個人習慣與規定,在你要享用它提供的資源時,也先將遊戲規則弄清楚,以免造成誤會。
而發問時有什麼狀況是最不可取的呢?只要有在討論區上打滾過一陣子的人,應該都可以列出個十項八項絕對沒問題,例:
1.重覆貼文。(害怕別人看不見嗎?或是亂槍打鳥?)
2.挾帶廣告意圖。(見仁見智,比較難界定)
3.業代上來攻訐或中傷同業。(挺常見的)
4.濃厚的政治色彩。(除非是特定的政治論壇)
5.情緒用詞或人身攻擊。(發文前請三思,情緒對問題解決沒有幫助)
...族繁不及備載。
其實這些不可取的部份,很多時候都是可以避免的,更何況我一直重申的觀念,網路上沒有誰一定要為誰解惑的責任(至少每個人為自己留下的文字負責),除非是有金錢上的往來(約聘、維護合約...等),除此之外,大家都是基於網路共享及部落客精神來分享自己的經驗。
說穿了,發問的智慧很簡單,只要在提問之前,想想看自己會願意在網路上回什麼類型的發問者(希望提問者提供那些資訊,因為網路上很多回應者都要用猜測的方式來回答...),自己從回文者的角度來看自己所提出的問題,就可以避免很多問題,何樂而不為呢?
下次在發問前,請先思索一下,筆者上頭所說的這些,你做到了多少呢?
(小聲說:其實我也是個問題寶寶呀!^^"如有冒犯之處還請各位見諒!)
不過,近年來網路資訊爆炸,再加上Google的搜尋技術,現在的問題大多透過Google的協助都能獲得不錯的解決方案,除非你剛好遇到全球第一個感染的變種病毒(這應該比中樂透的機率還低)、或是你的使用環境非常特別。
除此之外,可能讓我們回到討論區找資料的原因,大概就是Google在資料量及語系上面的限制吧!
因為Google上的資料都還是以英語居多,一但切換成中文後,資料量就大減(簡體中文還比繁體中文多一些),對於英文不是這麼靈光或是有閱讀障礙的人來說,可能在Google上也不一定能夠尋得有用的資訊...
這時候可能就要轉戰各討論區,例:BBS站台的PTT、LINUX的酷!學園或各大資訊討論區,一進這些大型討論區中,都可以看見有關「發問的智慧」一文,可惜的是,這是最容易被人所忽略的一塊,雖然當下急需得到解答的心理我能理解,可是發問的技術不好,往往會造成更多的反效果,以及延長問題解決的時程,除此之外,因為討論區的平台是開放的,並沒有誰一定有「必要」回答誰的問題,所以最好還是以禮相待為優先呀!(好心人可遇不可求呀!)
其實,各大討論區針對發問智慧這一點,內容都大同小異,出發點都是基於節省網路資源、減少大家的誤判,或者是針對常見的問題已經提供了置頂或是固定的討論串,但是發問的人往往會忽視這些原有資源,我認為發問的人根本把那些置諸腦後,因為他們認為搜尋太浪費時間,而匆忙地抓到地方就POST自己的問題(往往還東缺西落一堆重要資訊),通常這種亂槍打鳥的發問,就算有人回了有用的資訊,自己要回頭找自己發文的地方,也像大海撈針一樣。
雖然大家對於發問的智慧都有獨特的見解,我也分享一下。如果是我,在發問之前可能會先做過那些前置作業,我前面就說過,很多事都是可遇不可求呀!(笑...)
1.保留問題發生時的影像,有時圖片比文字更易瞭解(NPNT?)。
2.描述環境(OS、RAM、運行程式)或透過軟體(Hijackthis、SREng)列表。
3.上Google找尋相關字詞,最好培養英文閱讀能力。(有隱藏風險)
4.如有能力,先自行歸類問題,以免在不適當的版面發問。
5.去各大討論區,透過搜尋功能來找尋相關字詞(或透過Google協助*1)。
6.在適當版面發問,留下足夠的資訊及自行解決的過程。(讓人看出誠意)
7.問題解決後(自行或受助),回來描述完整的解決方式。(互惠)
8.保持禮貌的言論(避免筆戰或太過於離題的討論)。
PS:NPNT = No Pic No Turth。
*1:不是每個論壇都有搜尋服務(負載過高),可經Google協助搜尋,如下:
site:欲搜尋的網站網址 關鍵字(沒拒絕Google的搜尋即可使用)
例:site:twitter.com indeepnight (找twitter.com中的indeepnight)
除此之外,在上述的第3點中,我說有隱藏風險是指,現在的Google會在搜尋結果上加註該網頁可能會損害電腦的字樣,代表你透過他搜尋資訊時,除了找到可用的資訊之外,也有開啟含惡意程式的網頁之可能性。
除了以上幾點之外,我覺得還有很多細節的部份就是依各個討論區的風格而異,例如:有些討論區會針對新手特地開闢一個新手討論區,讓適當的問題出現在適合的版面(雖然新手的界定比較模糊),或者有些個人架設的討論區,他們的個人習慣與規定,在你要享用它提供的資源時,也先將遊戲規則弄清楚,以免造成誤會。
而發問時有什麼狀況是最不可取的呢?只要有在討論區上打滾過一陣子的人,應該都可以列出個十項八項絕對沒問題,例:
1.重覆貼文。(害怕別人看不見嗎?或是亂槍打鳥?)
2.挾帶廣告意圖。(見仁見智,比較難界定)
3.業代上來攻訐或中傷同業。(挺常見的)
4.濃厚的政治色彩。(除非是特定的政治論壇)
5.情緒用詞或人身攻擊。(發文前請三思,情緒對問題解決沒有幫助)
...族繁不及備載。
其實這些不可取的部份,很多時候都是可以避免的,更何況我一直重申的觀念,網路上沒有誰一定要為誰解惑的責任(至少每個人為自己留下的文字負責),除非是有金錢上的往來(約聘、維護合約...等),除此之外,大家都是基於網路共享及部落客精神來分享自己的經驗。
說穿了,發問的智慧很簡單,只要在提問之前,想想看自己會願意在網路上回什麼類型的發問者(希望提問者提供那些資訊,因為網路上很多回應者都要用猜測的方式來回答...),自己從回文者的角度來看自己所提出的問題,就可以避免很多問題,何樂而不為呢?
下次在發問前,請先思索一下,筆者上頭所說的這些,你做到了多少呢?
(小聲說:其實我也是個問題寶寶呀!^^"如有冒犯之處還請各位見諒!)
2007年11月14日 星期三
資訊管理人員的價值(The Value of MIS)
自己轉換到IT產業,也才短短地半年多,對於自己在這些時間裡的成長,回過頭來看,發現到許多屬於MIS的價值,或許真的要有足夠的條件才有機會一展長才(至少要有成長的環境)。
或許是自己的實力還不到火侯,說這些還太早,就跟當初坐我位子的前輩所言,這裡的條件屬於何種環境?必須要自己先有計畫,千萬別等著上頭能夠提供你多少資源,而是自己能夠在這些資源中完成多少自己預定的目標。
從文字工跳進這產業時,其實心裡還真的有點擔心,是否能夠勝任,事實證明:「我可以!」,除此之外要怎麼走出屬於自己的價值呢?或許不是薪資條上的數字、不是多快把中毒的電腦恢復正常,反而從資源分配、人際運作、整體規劃這些都是MIS可以找到自己定位價值的領域。
其實,剛進入這產業時,有很多不懂的地方要摸索,其中包括了整體網路架構、伺服器設定、備份模式、ERP流程...等,這些對於新進的我來說,只能用千頭萬緒形容。
雖然前人有留下文字或圖形的紀錄,在緊急狀況下,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親自去RUN一次(雖然不是最有效率的做法,卻是讓印象最深的方式),然而,書面工作也成為重要的一環(一切都得自立更生)。
在這段時間裡,也和許多在這個產業的同仁交換過心得(無論是工程師、業代、程式撰寫人員、甚至是主管),一件事在不同人的心裡,有著很不一樣的決斷。
例:一般使用者抱怨為何軟體介面這麼不人性化..
工程師:「會嗎?不是這樣子就可以用了嗎?」(使用者一臉茫然)。
業代:「沒關係,我回去請研發部改善」(時程未知,因使用者非決策者)。
程式撰寫員:「什麼?要改!當初原本是設定給專業人員用的呀!」。
主管:「衡量整體效益,在改介面與訓練員工的時間和成本中做決策」。
現在所處的環境中,我經常要衡量這四個不同層面的思考模式,因為我總是擔任著校長(管理者)、老師(幫使用者解惑)、工友(技術人員)兼採購(跟業代溝通)。(這一點我該欣慰嗎?因為只有我一個,所以可以全面接觸?)
雖然如此,很多時候還是會有力不從心的窘境,例:
1.以管理者角度為公司省下電費成本(效能稍降低),使用者就有所微詞。
2.以老師的角度,資深或年長的使用者,會覺得小毛頭憑什麼管我這麼多?
3.以工友的角度來建議安全的強化,但是下場往往會卡在預算及產出。
4.以採購的角度跟業代博感情,卻比不上網路平台的實際價差。
我想,這些問題很多跟我有類似經驗的人,都知道錯不在自身,而是體制及台灣固有的人情味所致,有更多時候須要掌權者的白紙黑字來扶正,不然很容易變成裡外不是人的豬八戒。
我這些時間一直在反省,怎麼樣才能夠在原崗位上做得更好,或者學得更多的實務經驗,除了在自己技術層面上繼續精進之外,我相信用管理者的角度看待事情,可以讓我的眼界更不同(以前職場上的互動也不是假的)
一個好的資訊管理者,除了在本職學能上要能服人之外,我相信協調與統籌能力更是一大要素,除此之外,溝通能力也是一大考驗(看過太多被能言善道者中傷的技術高手了!),這些我想應該是在書上也沒有辦法得到的體驗,這部份往往也是得上了檯面才看的出來。(現居職位上卻經常有這一類的接觸)
當然,這種狀況也不是資訊管理人員一定要具備的特色及價值,只是有太多狀況卻得跟這些能言善道者周旋,才能順利推行專案或讓政策能夠正常執行,這就是企業/公司文化。(同時也是資訊管理人員很需要掌握的一部份)
所以,這些時間的體驗,我覺得自身的技術培養固然重要、人際關係和溝通技巧更是成為專業MIS的必經之路,不管什麼的工作,我所說的這些都相當重要吧!
只是IT業的管理人員,往往都會陷入技術層面的迷思(不是技術不重要唷!技術是基本核心!),但是真要用它為公司或企業體做些什麼,往往是需要更多的交際手腕(高等技術人員也有他們的好處!)
其實,資訊管理人員的價值,如果掌權者無法看見(前提是自己也具備這種能力),那就只能自行增加自己的附加價值,無論是IT、研發業這都已經成為一種風潮,在國內業界,真的能夠把IT視為一種增加自身競爭力的企業有多少呢?還是得所有部門都採用成本化才看得出成效?(內部的IT運作也都要待價而沽,才能顯現自己能夠省下的成本?)
資訊管理人員的價值,很多時候真的需要伯樂,才能讓千里馬發揮萬里的成效。
或許是自己的實力還不到火侯,說這些還太早,就跟當初坐我位子的前輩所言,這裡的條件屬於何種環境?必須要自己先有計畫,千萬別等著上頭能夠提供你多少資源,而是自己能夠在這些資源中完成多少自己預定的目標。
從文字工跳進這產業時,其實心裡還真的有點擔心,是否能夠勝任,事實證明:「我可以!」,除此之外要怎麼走出屬於自己的價值呢?或許不是薪資條上的數字、不是多快把中毒的電腦恢復正常,反而從資源分配、人際運作、整體規劃這些都是MIS可以找到自己定位價值的領域。
其實,剛進入這產業時,有很多不懂的地方要摸索,其中包括了整體網路架構、伺服器設定、備份模式、ERP流程...等,這些對於新進的我來說,只能用千頭萬緒形容。
雖然前人有留下文字或圖形的紀錄,在緊急狀況下,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親自去RUN一次(雖然不是最有效率的做法,卻是讓印象最深的方式),然而,書面工作也成為重要的一環(一切都得自立更生)。
在這段時間裡,也和許多在這個產業的同仁交換過心得(無論是工程師、業代、程式撰寫人員、甚至是主管),一件事在不同人的心裡,有著很不一樣的決斷。
例:一般使用者抱怨為何軟體介面這麼不人性化..
工程師:「會嗎?不是這樣子就可以用了嗎?」(使用者一臉茫然)。
業代:「沒關係,我回去請研發部改善」(時程未知,因使用者非決策者)。
程式撰寫員:「什麼?要改!當初原本是設定給專業人員用的呀!」。
主管:「衡量整體效益,在改介面與訓練員工的時間和成本中做決策」。
現在所處的環境中,我經常要衡量這四個不同層面的思考模式,因為我總是擔任著校長(管理者)、老師(幫使用者解惑)、工友(技術人員)兼採購(跟業代溝通)。(這一點我該欣慰嗎?因為只有我一個,所以可以全面接觸?)
雖然如此,很多時候還是會有力不從心的窘境,例:
1.以管理者角度為公司省下電費成本(效能稍降低),使用者就有所微詞。
2.以老師的角度,資深或年長的使用者,會覺得小毛頭憑什麼管我這麼多?
3.以工友的角度來建議安全的強化,但是下場往往會卡在預算及產出。
4.以採購的角度跟業代博感情,卻比不上網路平台的實際價差。
我想,這些問題很多跟我有類似經驗的人,都知道錯不在自身,而是體制及台灣固有的人情味所致,有更多時候須要掌權者的白紙黑字來扶正,不然很容易變成裡外不是人的豬八戒。
我這些時間一直在反省,怎麼樣才能夠在原崗位上做得更好,或者學得更多的實務經驗,除了在自己技術層面上繼續精進之外,我相信用管理者的角度看待事情,可以讓我的眼界更不同(以前職場上的互動也不是假的)
一個好的資訊管理者,除了在本職學能上要能服人之外,我相信協調與統籌能力更是一大要素,除此之外,溝通能力也是一大考驗(看過太多被能言善道者中傷的技術高手了!),這些我想應該是在書上也沒有辦法得到的體驗,這部份往往也是得上了檯面才看的出來。(現居職位上卻經常有這一類的接觸)
當然,這種狀況也不是資訊管理人員一定要具備的特色及價值,只是有太多狀況卻得跟這些能言善道者周旋,才能順利推行專案或讓政策能夠正常執行,這就是企業/公司文化。(同時也是資訊管理人員很需要掌握的一部份)
所以,這些時間的體驗,我覺得自身的技術培養固然重要、人際關係和溝通技巧更是成為專業MIS的必經之路,不管什麼的工作,我所說的這些都相當重要吧!
只是IT業的管理人員,往往都會陷入技術層面的迷思(不是技術不重要唷!技術是基本核心!),但是真要用它為公司或企業體做些什麼,往往是需要更多的交際手腕(高等技術人員也有他們的好處!)
其實,資訊管理人員的價值,如果掌權者無法看見(前提是自己也具備這種能力),那就只能自行增加自己的附加價值,無論是IT、研發業這都已經成為一種風潮,在國內業界,真的能夠把IT視為一種增加自身競爭力的企業有多少呢?還是得所有部門都採用成本化才看得出成效?(內部的IT運作也都要待價而沽,才能顯現自己能夠省下的成本?)
資訊管理人員的價值,很多時候真的需要伯樂,才能讓千里馬發揮萬里的成效。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