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買了生平第一台筆記型電腦(NoteBook),因為自己對Vista的生硬,我就在資訊展中小黃店的攤位,選購了一台硬體規格我能接受,同時搭載XP MCE 2005的NB,心裡想著至少還是XP核心,使用起來應該可以駕輕就熟。
當我把它帶回家後,先做了一些調校(把那些無用且多餘的功能關閉),再加上一條1GB的RAM(DDR2-667),增加它的實際戰力,剛開始使用時,還沒有感覺到太多問題。
雖有耳聞,它是英文版XP的核心加上中文版MCE的介面,當下使用時也沒有感覺到太多不方便的狀況,直到最近...在NB上進行一連串的更新時,才深深的體會到系統核心的重要性呀!(有種想殺人的感覺)
根據我從網路上找到的消息,XP MCE的販售只有兩種方式,一種就是搭配著PC一同出貨的MCPC(Media Center PC),不然就是透過XP進行升級,這就關係著原先XP核心的語系為何。
因為我手上的那一台NB是MCNB(Media Center NB),所以內建的XP核心確實是英文版沒錯,所以去M$ UPDATE的網站更新時,它會直接地告訴你請下載英文版的相關更新。
例:OFFICE 2K3的SP3、IE7...等(皆為英文版)
都會要求你下載英文語系的更新,雖然是透過MUI的介面,在我們使用上並不會有太大的困擾,對於其它對英文排斥的使用者來說,可能就不是這麼容易親近。
如果真的要裝上MUI的語系後,才能夠正常地使用在這個偽中文版的MCE 2005上使用,我也附上它們MUI(Multilingual User Interface)的相關連結:
例:OFFICE 2K3的SP3、IE7...等(MUI下載)
說到這裡,我心裡突然有個疑問?
如果是一開始就是XP PRO 中文版的使用者透過更新來安裝MCE 2005的作業系統,那它的XP核心是維持原有的中文?還是一起被MCE 2005給置換成英文版的XP呢?
經過我搜尋的資料,答案是...會被置換成英文版的 Windows XP Media Center Edition 2005 + 繁體中文的MUI來使用。天呀!這是什麼世界...(官方連結)
看到這裡,我終於可以理解M$為什麼會把MCE的功能併進Vista,因為它有太多可以讓人挑毛病的問題,或許對於只想拿它來做影音中心的人,勉強可行。
但是,對於我們這種什麼都要用的使用者來說,真的就不是很好使用的介面(一整個像XP HOME),難到這就是我不想更新成Vista的後果嗎?(大多數的電腦都是搭配Vista販售,少數的是MCE、至於XP HOME/PRO應該已經消失了吧!)
延伸閱讀:微軟的「舊機合法」,感覺像出來狠撈一筆!^^"
2007年11月30日 星期五
2007年11月29日 星期四
資料共享的風險(Risks on Data Sharing)
最近讓許多電腦掛點的kavo或taso系列的惡意程式(這說法比較恰當)威力不小,各大資訊討論區、防毒軟體的佈告欄都可以看見它的足跡。
就連我上個月所寫的USB病毒的演化,也在昨天一下子多了很多人查閱,由此可以看出這問題持續延燒當中,不過,我今天是要來談這隻惡意程式所衍生出的資安問題。
我想這隻惡意程式(含變種)帶來的影響眾所皆知,不外乎就是:
這裡我最關心的還是自動感染各磁碟區這件事,在單純的使用環境下,看不出有什麼影響,一但你使用連線磁碟機和人共享檔案時,你就可以明顯地感受到它的存在。
在現在的工作環境中,檔案伺服器(File Server)的架構已經相當常見,無論是採用何種系統來規劃(SERVER、一般PC或高階的NAS),只要你有很多檔案需要在一個OFFICE或TEAM之間做交換及統整時,它就能夠派上用場,比使用MAIL(檔案大小受限)或FTP(需透過其它介面)來得便捷許多。
有些人只會在需要連線時,再透過網路芳鄰的方式來存取檔案伺服器中的內容,可是每次都要經過層層關卡的點擊之後,才能夠找到我們想要的那層目錄。因為太不人性化,所以我相信更多使用者會採用連線磁碟機的方式來設定。
連線磁碟機說穿了只是一個類似我的最愛的工具罷了!直接把你常用的路徑記錄下來,掛載到我的電腦的其中一個磁碟區,這樣的好處是你可以不再需要記一長串的路徑及帳號資料,可以在設定連線磁碟機時一並寫入。
連線磁碟機的使用方式:
1.我的電腦 --> 右鍵 --> 連線網路磁碟機。
2.選擇連線磁碟機的代號及路徑(善用瀏覽及其它使用者連線)。
3.完成後,我的電腦會出現磁碟機(例:Z:\\FEDORA\MIS)。
若是利用捷徑,也能擁有記錄路徑的功能,但是帳號資料可能就會直接套用你本機使用者的帳號資料,而File Server上使用的帳號資料往往都是另外設定的共用帳號,不然資料怎麼透過它來交換呢?
所以,連線磁碟機在這部份的應用就優於捷徑的使用,不過也有相對的風險,例如:這一波惡意程式的侵襲。
為什麼這麼說呢?
其實這是我自己的親身實例,一旦惡意程式隨著某一位使用者的不當使用,造成電腦感染惡意程式進而影響檔案伺服器後,所有與那位使用者具有相同網路磁碟機的使用者,都有被該程式感染的風險(用滑鼠點兩下,開啟後就被感染)。
這就是透過網路磁碟機來共享檔案最大的風險,不只是使用者能夠任意地切換各磁碟區,就連惡意程式也不會受到密碼或權限的阻擋,就能簡單地造成感染爆發。
可是在這種分享檔案的架構之下,我們又無法僅使用單向檔案傳送的方式來交換(實用性不佳),例:A資料夾僅有A可存取、B、C、D使用者只能讀取無法寫入,同理B、C、D也使用類似的架構,這樣看起來還不如直接透過FTP來交換檔案就好。
更別提這種檔案交換的模式,對於同一個TEAM的資料統整來說,是多麼複雜的一件事,因為主導者還得去每個人的個人資料夾中抓取相關檔案,有點多此一舉的感覺。
雖然連線磁碟機有這樣子的風險,但是在企業內使用的機率還是極高,所以最重要的還是使用者習慣及電腦安全的防護
除此之外,我們這些有牌的打雜工(MIS),在File Server上的備份(即時或批次)就成為最後一道的安全關卡,千萬別小看了使用者的習慣可能帶來的巨大傷害呀!(唉...)
就連我上個月所寫的USB病毒的演化,也在昨天一下子多了很多人查閱,由此可以看出這問題持續延燒當中,不過,我今天是要來談這隻惡意程式所衍生出的資安問題。
我想這隻惡意程式(含變種)帶來的影響眾所皆知,不外乎就是:
1.自體隱藏、複製或系統鎖定來避開一般的刪除指令。
2.自動感染各個磁碟區。(自動執行)
3.自行竄改登錄值。
...略
這裡我最關心的還是自動感染各磁碟區這件事,在單純的使用環境下,看不出有什麼影響,一但你使用連線磁碟機和人共享檔案時,你就可以明顯地感受到它的存在。
在現在的工作環境中,檔案伺服器(File Server)的架構已經相當常見,無論是採用何種系統來規劃(SERVER、一般PC或高階的NAS),只要你有很多檔案需要在一個OFFICE或TEAM之間做交換及統整時,它就能夠派上用場,比使用MAIL(檔案大小受限)或FTP(需透過其它介面)來得便捷許多。
有些人只會在需要連線時,再透過網路芳鄰的方式來存取檔案伺服器中的內容,可是每次都要經過層層關卡的點擊之後,才能夠找到我們想要的那層目錄。因為太不人性化,所以我相信更多使用者會採用連線磁碟機的方式來設定。
連線磁碟機說穿了只是一個類似我的最愛的工具罷了!直接把你常用的路徑記錄下來,掛載到我的電腦的其中一個磁碟區,這樣的好處是你可以不再需要記一長串的路徑及帳號資料,可以在設定連線磁碟機時一並寫入。
連線磁碟機的使用方式:
1.我的電腦 --> 右鍵 --> 連線網路磁碟機。
2.選擇連線磁碟機的代號及路徑(善用瀏覽及其它使用者連線)。
3.完成後,我的電腦會出現磁碟機(例:Z:\\FEDORA\MIS)。
若是利用捷徑,也能擁有記錄路徑的功能,但是帳號資料可能就會直接套用你本機使用者的帳號資料,而File Server上使用的帳號資料往往都是另外設定的共用帳號,不然資料怎麼透過它來交換呢?
所以,連線磁碟機在這部份的應用就優於捷徑的使用,不過也有相對的風險,例如:這一波惡意程式的侵襲。
為什麼這麼說呢?
其實這是我自己的親身實例,一旦惡意程式隨著某一位使用者的不當使用,造成電腦感染惡意程式進而影響檔案伺服器後,所有與那位使用者具有相同網路磁碟機的使用者,都有被該程式感染的風險(用滑鼠點兩下,開啟後就被感染)。
這就是透過網路磁碟機來共享檔案最大的風險,不只是使用者能夠任意地切換各磁碟區,就連惡意程式也不會受到密碼或權限的阻擋,就能簡單地造成感染爆發。
可是在這種分享檔案的架構之下,我們又無法僅使用單向檔案傳送的方式來交換(實用性不佳),例:A資料夾僅有A可存取、B、C、D使用者只能讀取無法寫入,同理B、C、D也使用類似的架構,這樣看起來還不如直接透過FTP來交換檔案就好。
更別提這種檔案交換的模式,對於同一個TEAM的資料統整來說,是多麼複雜的一件事,因為主導者還得去每個人的個人資料夾中抓取相關檔案,有點多此一舉的感覺。
雖然連線磁碟機有這樣子的風險,但是在企業內使用的機率還是極高,所以最重要的還是使用者習慣及電腦安全的防護
除此之外,我們這些有牌的打雜工(MIS),在File Server上的備份(即時或批次)就成為最後一道的安全關卡,千萬別小看了使用者的習慣可能帶來的巨大傷害呀!(唉...)
2007年11月28日 星期三
即時通訊的加密(Encryption for IM )
我想現在大多數有使用電腦的人,都有使用一種以上IM軟體的經驗,不外乎就是MSN、YAHOO! 即時通、SKYPE、QQ...等。
不過在網路發達的現在,也有很多人把腦筋動到這些軟體上,例如:MSN SNIFFER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除此之外,也有不少企業會在公司裝網路行為側錄器,雖然所費不貲(隨便就是6位數以上),但是對於公司機密的保護,有時候也有它的作用。(法源依據...在台灣可能還是老闆比較站得住腳,只要先讓員工簽署同意書,就具有一定的效力...)
不過,因為有這些個人隱私被竊取的風險,就開始發展出IM軟體的加密程式(如:法國的SECWAY出產的SIMP-LITE/PRO/SERVER軟體),杜絕被側錄的風險,這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嗎?先不論是否適宜,其實除了這些方式之外,還有很多被大家所忽略的地方...
其實這個資安的問題,應該一直在IT業界被討論,至於加密與否真的是見仁見智,我前兩天在ITHOME上看見一篇有關禁止員工安裝加密軟體的文章:(全文連結)
不過竟然是對立關係,就會有下列問題的疑慮:
問:一定要透過SIMP-LITE這類程式加密,才能保障交談的安全?
答:不一定!
其實網路上有很多加密的小程式,例:DNA CODER 1.5、Encoder Version 2.0 外星人版...等,其實都是先把文字處理後,再傳給對方,只是對方也要有相同的軟體才能夠反譯,在使用上可能不是這麼方便。
如果MSN沒有封鎖檔案傳輸的權限,你當然也可以透過圖片檔來傳送資訊,這樣一般的側錄軟體也無法發揮功效,不然,直接利用MSN上的手寫功能來「塗鴨」,一樣能夠躲過側錄軟體的法眼。(手寫傳輸也算圖片形式)
問:使用了加密軟體就能夠保障自己傳輸的文字不會被側錄嗎?
答:錯,一樣也可以側錄。
雖然,網路上還沒有看見有什麼可以破解SIMP-LITE這類軟體的加密(RSA-2048bits加密),而PRO版的甚至支援到RSA-4096bits,但是可以透過一些木馬程式(躲過防毒軟體)、影像側錄(將畫面錄下)來達到目的,雖然耗費的資源相當大,還是有人在做類似的東西。如此一來,就算做了再多的加密程序也沒有用。
現在的無線網路這麼發達,當然也有人會利用無線網路、3.5G行動上網來躲避公司的控管,雖然也有相關的阻擋方式(電波干擾器...這是徵信社或政府機關才有的東西吧!),如果真的要防到這個地步,早已失去禁止的意義,還不如明文規定禁止使用。
其實從公司資安的層面來看,這些IM軟體原本就有一定的風險在,無論是加密(文字、圖型、檔案)、側錄(文字、音訊、視訊)、都有技術面可以達成,只是有無這個必要,技術與應用原本就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礎面之上,可惜的是...
人就是有想探知他人隱私的欲望,無論你用上述軟體來做何種用途,最好三思而後行,如果只是用來研究相關原理,那絕對無傷大雅,如果是用來侵害隱私的話,相關後果就請你去翻翻法律書籍囉!
(題外話:台灣對隱私的保護真的很弱,就算洩露個資,輕則道歉認錯、重則送贈品、打折就可以帶過...,如果是國外,那間公司早不知已經被告到那兒去了。在用相關法律限制一般人時,大公司是否也該等同視之...)
不過在網路發達的現在,也有很多人把腦筋動到這些軟體上,例如:MSN SNIFFER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除此之外,也有不少企業會在公司裝網路行為側錄器,雖然所費不貲(隨便就是6位數以上),但是對於公司機密的保護,有時候也有它的作用。(法源依據...在台灣可能還是老闆比較站得住腳,只要先讓員工簽署同意書,就具有一定的效力...)
不過,因為有這些個人隱私被竊取的風險,就開始發展出IM軟體的加密程式(如:法國的SECWAY出產的SIMP-LITE/PRO/SERVER軟體),杜絕被側錄的風險,這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嗎?先不論是否適宜,其實除了這些方式之外,還有很多被大家所忽略的地方...
其實這個資安的問題,應該一直在IT業界被討論,至於加密與否真的是見仁見智,我前兩天在ITHOME上看見一篇有關禁止員工安裝加密軟體的文章:(全文連結)
如何禁止員工使用MSN加密軟體? 文/楊啟倫 (記者) 2007-11-23除了這種方式之外,其實還有管理階層是透過軟、硬體的側錄來達到此目的,就如同本文開同所說的MSN SNIFFER和SIMP-LITE之間的對立關係(我不在此多做介紹教學,Google上有不少資料,例:MSN SNIFFER教學、SIMP-LITE教學)
有人使用MSN Shell、SimpLite加密MSN的對話,讓企業購買的網路行為管理設備無法側錄訊息,要如何解決?
方法1:透過網路行為管理設備加以管理
方法2:透過群組原則下的軟體限制原則
不過竟然是對立關係,就會有下列問題的疑慮:
問:一定要透過SIMP-LITE這類程式加密,才能保障交談的安全?
答:不一定!
其實網路上有很多加密的小程式,例:DNA CODER 1.5、Encoder Version 2.0 外星人版...等,其實都是先把文字處理後,再傳給對方,只是對方也要有相同的軟體才能夠反譯,在使用上可能不是這麼方便。
如果MSN沒有封鎖檔案傳輸的權限,你當然也可以透過圖片檔來傳送資訊,這樣一般的側錄軟體也無法發揮功效,不然,直接利用MSN上的手寫功能來「塗鴨」,一樣能夠躲過側錄軟體的法眼。(手寫傳輸也算圖片形式)
問:使用了加密軟體就能夠保障自己傳輸的文字不會被側錄嗎?
答:錯,一樣也可以側錄。
雖然,網路上還沒有看見有什麼可以破解SIMP-LITE這類軟體的加密(RSA-2048bits加密),而PRO版的甚至支援到RSA-4096bits,但是可以透過一些木馬程式(躲過防毒軟體)、影像側錄(將畫面錄下)來達到目的,雖然耗費的資源相當大,還是有人在做類似的東西。如此一來,就算做了再多的加密程序也沒有用。
現在的無線網路這麼發達,當然也有人會利用無線網路、3.5G行動上網來躲避公司的控管,雖然也有相關的阻擋方式(電波干擾器...這是徵信社或政府機關才有的東西吧!),如果真的要防到這個地步,早已失去禁止的意義,還不如明文規定禁止使用。
其實從公司資安的層面來看,這些IM軟體原本就有一定的風險在,無論是加密(文字、圖型、檔案)、側錄(文字、音訊、視訊)、都有技術面可以達成,只是有無這個必要,技術與應用原本就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礎面之上,可惜的是...
人就是有想探知他人隱私的欲望,無論你用上述軟體來做何種用途,最好三思而後行,如果只是用來研究相關原理,那絕對無傷大雅,如果是用來侵害隱私的話,相關後果就請你去翻翻法律書籍囉!
(題外話:台灣對隱私的保護真的很弱,就算洩露個資,輕則道歉認錯、重則送贈品、打折就可以帶過...,如果是國外,那間公司早不知已經被告到那兒去了。在用相關法律限制一般人時,大公司是否也該等同視之...)
2007年11月27日 星期二
圖形化網路追蹤(Neo Trace Express/Pro.)
今天來介紹我已經用了一陣子的軟體,其實在不同的作業系統下,也有相對應的指令可以達到基本的要求,不過最主要的是它提供了圖形化的路徑。
也就是告訴你查詢ip或網域的來源大概在那個國家或城市,不過只能做為參考的依據,因為你透過這軟體查詢到的位址很有可能指註冊的位置,並非主機真實的地方(應該只有走法律途徑才有可能從ISP業者那兒得到真實位置)。
不過,還是來介紹一下這軟體,若是想用指令的,請參考ping和tracert(traceroute),畢竟多用一種軟體,並不是每個人都喜歡使用的方式,尤其是電腦不是自己的。
Neo Trace Express/Pro 這軟體,原本是屬於NEOWORX.COM這公司所有,不過現在應該已經歸為McAfee這家防毒軟體公司所有(應該也是併構吧!),所以當你在Google上找尋這軟體時,有很多是連至McAfee官網中一個不存在的頁面(我有抓圖下來...):
不過我還是有去找了一下,網路上還是有它們的載點(不保證能存活多久),只是這軟體分為兩個版本,Express是(可透過Email註冊使用)、Professional(可試用三十天),不用說,Pro版一定多了許多的資訊(例:將ping的回應時間圖形化...等):
Express版:
1.http://www.lasciencefair.org(搜尋NeoTrace Express 3.25)
2.http://www.glasfaserinfo.de。
Professional版:
1.www.networkingfiles.com
PS:目前最新的是3.25版,應該也不會再更新,除非McAfee願意補強。
接下來我就是採用Express版的來圖文介紹,畢竟沒三十天限制:(圖多)
1.開啟軟體:(我不想註冊,所以點選取消,一樣能夠使用...)
2.輸入要查詢的ip或網域名稱:
3.我以www.cnn.com為例:(按TRACE開始執行)
4.等待它掃描結束後,會顯示圖形化的結果:(有時要調整一下)
5.將得到的數據以列表方式顯示:(與tracert類似)
6.顯示該網址的註冊資訊:
7.顯示網路資訊(whois上的資訊):
其實,這個軟體所擁有的功能,僅是減少我們自行判斷的時間(尤其是經過那些國家...),不過,你如果對同一個ip或網域重覆查詢幾次,你會發現路徑不一定相同,因為這跟網路上的協定有關(最快/短的路徑)。
除此之外,在我查這軟體的相關資訊時,剛好發現了這篇新聞(原文)
經過了這個新聞的披露,有可能此軟體會更新,但是我們不一定會知道,因為它已經併入了McAfee的商業軟體套件中,有無更新我們也不得而知,除非你剛好有該軟體。
也就是告訴你查詢ip或網域的來源大概在那個國家或城市,不過只能做為參考的依據,因為你透過這軟體查詢到的位址很有可能指註冊的位置,並非主機真實的地方(應該只有走法律途徑才有可能從ISP業者那兒得到真實位置)。
不過,還是來介紹一下這軟體,若是想用指令的,請參考ping和tracert(traceroute),畢竟多用一種軟體,並不是每個人都喜歡使用的方式,尤其是電腦不是自己的。
Neo Trace Express/Pro 這軟體,原本是屬於NEOWORX.COM這公司所有,不過現在應該已經歸為McAfee這家防毒軟體公司所有(應該也是併構吧!),所以當你在Google上找尋這軟體時,有很多是連至McAfee官網中一個不存在的頁面(我有抓圖下來...):
不過我還是有去找了一下,網路上還是有它們的載點(不保證能存活多久),只是這軟體分為兩個版本,Express是(可透過Email註冊使用)、Professional(可試用三十天),不用說,Pro版一定多了許多的資訊(例:將ping的回應時間圖形化...等):
Express版:
1.http://www.lasciencefair.org(搜尋NeoTrace Express 3.25)
2.http://www.glasfaserinfo.de。
Professional版:
1.www.networkingfiles.com
PS:目前最新的是3.25版,應該也不會再更新,除非McAfee願意補強。
接下來我就是採用Express版的來圖文介紹,畢竟沒三十天限制:(圖多)
1.開啟軟體:(我不想註冊,所以點選取消,一樣能夠使用...)
2.輸入要查詢的ip或網域名稱:
3.我以www.cnn.com為例:(按TRACE開始執行)
4.等待它掃描結束後,會顯示圖形化的結果:(有時要調整一下)
5.將得到的數據以列表方式顯示:(與tracert類似)
6.顯示該網址的註冊資訊:
7.顯示網路資訊(whois上的資訊):
其實,這個軟體所擁有的功能,僅是減少我們自行判斷的時間(尤其是經過那些國家...),不過,你如果對同一個ip或網域重覆查詢幾次,你會發現路徑不一定相同,因為這跟網路上的協定有關(最快/短的路徑)。
除此之外,在我查這軟體的相關資訊時,剛好發現了這篇新聞(原文)
McAfee NeoTrace工具程式因不適當的邊界檢查 造成遠端緩衝區溢位弱點
2007/11/21
據安全訊息網站SecurityFocus的最新安全公告指出,McAfee所推出的NeoTrace網路IP追蹤工具程式,被發現存在遠端緩衝區溢位的安全弱點,據了解,該弱點是出現在NeoTrace工具所搭載之NeoTraceExplorer.NeoTraceLoader的ActiveX控制項之中。SecurityFocus網站並指出,該弱點發生的原因,是由於在將使用者輸入資料複製到1個大小不完全的記憶體緩衝區之前,NeoTrace無法對使用者輸入的資料,進行適當的邊界檢查所致。
經過了這個新聞的披露,有可能此軟體會更新,但是我們不一定會知道,因為它已經併入了McAfee的商業軟體套件中,有無更新我們也不得而知,除非你剛好有該軟體。
2007年11月26日 星期一
第一次出勤的心得(Reflection on My First Case)
上周末,第一次親身感受到不同公司(產業)對於公司資訊政策的不同,因為以前同事(現好友)因為受人之託,支援它先前待過的公司,做維護電腦的事。
在上周他跟我提了些古怪的現象,讓我想要一探究竟,並且能夠多增加自己一點實戰經驗也不錯,除此之外,當做接接外快也不錯(雖然我不喜歡假日出勤...)。
不過,就當做跟好友聚聚閒聊,看看不同公司對於資訊這部份的實際規畫也不錯,雖然實際沒有遇到這麼多問題,看完後,只能說MIS的工作,真的是什麼都要管...
下午剛到該公司,大概瞭解一下要做什麼事之後,我才晃然大悟為什麼要假日或是下班後再來解決(平常也要上班呀!),原來是要幫公司某位仁兄備份他電腦裡的資料。 (防範未然)
這一點,其實可以很單純的來解決,最快的方式就是拿顆一樣大的硬碟直接Ghost,雖然對方提供了一顆250G的硬碟,要用來備份2顆80G的硬碟是綽綽有餘,但是我最後沒有採用這個方案,雖然可利用GHOST的Partition To Partition來處理,這樣子會Copy一大堆沒有意義的資料。(雖然速度可以快上許多)
而且COPY了系統碟之後反而是種麻煩(雖然可以透過某些方式來避開SID的設計,參考此文,但是也要花費很久的時間),所以最後就採用了土法煉鋼的方式,僅針對資料區最COPY的動作(公司文件、廠商往來信件...等)。
實際的處理步驟,其實很簡單:
1.FAT32可以割到這麼大的空間嗎?(只能Format 32GB以下)
答:其實FAT32是可以支援到 2TB(2048 GB),但是格式化卻有32GB的限制(M$的陰謀嗎?),所以要透過其他軟體來達成(例:DOS下的SPFDISK、WINDOWS下的PARTITION MAGIC),我擔心之後相容性的問題,非必要我都習慣採用FAT32做為資料存取的格式。
2.郵件的匯出(PST檔)或直接COPY信件夾(DBX檔):
答:其實匯出跟備份都不是難事,只是有個大問題(其實我自己也是事後才想起來!),就是單一檔案大過4GB(232 − 1 bytes)在FAT32上是不被支援的,而我要備份的PST檔就超過4GB(NTFS格式),所以下次如果發現單一檔案無法存取時,可能就非得把那個4GB的檔案透過壓縮軟體(RAR、ZIP...等)或檔案分割軟體(SPLITTING有支援繁中)來處理。
其實,我原本是要解決電腦換位置後就無法上網的問題(猜測可能是網路相關設定或是中毒),不過我去時那些問題都已經「自動」解決了!
不過,經過這次就讓人看出每家公司對於資料備份及控管政策的不同,避免握有資料的人在含怨離職時,把相關資料一併刪除的風險,才需要在下班時間針對重點人士做備份。
我心想...
雖然,原本想接觸的狀況沒有看見,但是在等待資料備份的時間裡,跟前同事聊聊近況,這或許也是另外一種休閒吧!
不過,老實說接這種出勤的工作,對自己也是種挑戰,因為要在短時間內想好所有應對之策,有時最好的方法卻不是老闆最愛的方式(預算考量!),所以就要在可動用資源下幫老闆處理好事情,才是自己最大的價值吧!
PS:如果,還有這種外勤通知一下!只是別在假日就好...^^"(有廣告嫌疑...)
在上周他跟我提了些古怪的現象,讓我想要一探究竟,並且能夠多增加自己一點實戰經驗也不錯,除此之外,當做接接外快也不錯(雖然我不喜歡假日出勤...)。
不過,就當做跟好友聚聚閒聊,看看不同公司對於資訊這部份的實際規畫也不錯,雖然實際沒有遇到這麼多問題,看完後,只能說MIS的工作,真的是什麼都要管...
下午剛到該公司,大概瞭解一下要做什麼事之後,我才晃然大悟為什麼要假日或是下班後再來解決(平常也要上班呀!),原來是要幫公司某位仁兄備份他電腦裡的資料。 (防範未然)
這一點,其實可以很單純的來解決,最快的方式就是拿顆一樣大的硬碟直接Ghost,雖然對方提供了一顆250G的硬碟,要用來備份2顆80G的硬碟是綽綽有餘,但是我最後沒有採用這個方案,雖然可利用GHOST的Partition To Partition來處理,這樣子會Copy一大堆沒有意義的資料。(雖然速度可以快上許多)
而且COPY了系統碟之後反而是種麻煩(雖然可以透過某些方式來避開SID的設計,參考此文,但是也要花費很久的時間),所以最後就採用了土法煉鋼的方式,僅針對資料區最COPY的動作(公司文件、廠商往來信件...等)。
實際的處理步驟,其實很簡單:
1.把硬碟格式化成FAT32:80G(A)、80G(B)和70GB。看起來很簡單吧!其中還是有些小技巧的!
2.把相關文件COPY至A中的一個。
3.把郵件的匯出及備份至另一個B。(PST、DBX檔)
1.FAT32可以割到這麼大的空間嗎?(只能Format 32GB以下)
答:其實FAT32是可以支援到 2TB(2048 GB),但是格式化卻有32GB的限制(M$的陰謀嗎?),所以要透過其他軟體來達成(例:DOS下的SPFDISK、WINDOWS下的PARTITION MAGIC),我擔心之後相容性的問題,非必要我都習慣採用FAT32做為資料存取的格式。
2.郵件的匯出(PST檔)或直接COPY信件夾(DBX檔):
答:其實匯出跟備份都不是難事,只是有個大問題(其實我自己也是事後才想起來!),就是單一檔案大過4GB(232 − 1 bytes)在FAT32上是不被支援的,而我要備份的PST檔就超過4GB(NTFS格式),所以下次如果發現單一檔案無法存取時,可能就非得把那個4GB的檔案透過壓縮軟體(RAR、ZIP...等)或檔案分割軟體(SPLITTING有支援繁中)來處理。
其實,我原本是要解決電腦換位置後就無法上網的問題(猜測可能是網路相關設定或是中毒),不過我去時那些問題都已經「自動」解決了!
不過,經過這次就讓人看出每家公司對於資料備份及控管政策的不同,避免握有資料的人在含怨離職時,把相關資料一併刪除的風險,才需要在下班時間針對重點人士做備份。
我心想...
1.為什麼不做FILE SERVER(只能上傳無法刪除)?如此一來,應該就能避免不少有心人士的搗亂,也不需要什麼在下班或假日再來進行這種防小人的動作(如果對方真的有心也防不住...)。
2.要求員工下班前回存資料(使用者電腦中做自動備份)。
3.工作規範(例:硬體毀損且未盡備份之責,負連帶責任)。
雖然,原本想接觸的狀況沒有看見,但是在等待資料備份的時間裡,跟前同事聊聊近況,這或許也是另外一種休閒吧!
不過,老實說接這種出勤的工作,對自己也是種挑戰,因為要在短時間內想好所有應對之策,有時最好的方法卻不是老闆最愛的方式(預算考量!),所以就要在可動用資源下幫老闆處理好事情,才是自己最大的價值吧!
PS:如果,還有這種外勤通知一下!只是別在假日就好...^^"(有廣告嫌疑...)
2007年11月23日 星期五
網頁化應用程式的風險(Risks of Web AP)
如果有關心一些資訊新聞的人,應該不會忘記前陣子Google推行docs(文件),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對於現有的應用軟體商,衝擊頗大。
但是對於安全把關的資訊人員來說,真可說是「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現在把應用程式都搬上網路平台上,對於使用者的控管來說,好像更難防範不安全的使用者動作(雖然可以透過網路端的設備加以限制),但是風險依然提高許多。
這種遠端存取程式的應用,應該是用來防範使用者濫用本機端的資源,或保護檔案安全為前提所建構出來的,筆者在先前去參加某次研討會時,也有看到類似的系統,不過導入的門檻(經費)太高,不然我也想試著導入看看,結果沒多久,Google老大就弄了個全球版的!看來它們腦子裡想的東西真的與常人不同...
其實,在大型企業裡利用這種網頁版應用程式的平台,有愈來愈多的趨勢,因為可以減輕使用者端的硬體需求(有網路就好、其它設備能用就好!),作業系統的相容性、再來可以讓所有的資料集中管理、避免使用者在電腦中安裝其它危害安全的程式...等,有興趣的可以去網路上看看有關這些技術提出來的優點。
但是,這種技術並非中小企業都能導入,除了預算之外,還有維護人員的訓練、相關軟硬體的即時維護、公司可負擔的風險,凡事都有正反兩面。
拿自己的想法來分享,如有遺漏或措詞不當,還請各位給小弟建議與指教。
1.資料攜出的風險:
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人討論,該怎麼避免公司的資料外洩,限制使用者權限、封鎖USB、拔掉磁碟機、光碟機,甚至透過網路設備,禁止使用者「上傳」檔案到網路上的空間,以免透過網路把檔案洩漏出去,現在只要有這樣子的平台,是不是能夠透過複製、貼上,直接儲存於平台上?
這樣子,是不是所有提供相關功能的平台,全都得要透過網路存取設備加以封鎖,光是想到這一點,我想對於企業的網路管理者來說,就夠頭痛了吧!
就算透過具有過濾內容的網路設備來封鎖,那付出的代價會不會也太高了些(設備隨便都是六位數起跳),還是直接讓大家不能連上Internet,會不會有效率一些。
2.資料毀損的風險:
其實這跟資料集中管理是個一體兩面的問題,因為傳統的檔案使用習慣,一定都會在本機端留存一份資料,採用這種平台來操作的話,所有處理的資料都在遠端主機伺服器上,如果網路狀況不穩定,來個網路瞬斷、斷電,甚至是ISP業者無預警的斷線,這些資料的完整性是否能夠保持?
利用這種模式來處理資料時,備援機制應該是最重要的事,不然一個不留意,可能會讓你的辛苦付之一炬(說不定也有相關機制可以備援,使用過的請通知一下)。
除此之外,如果有免費在利用類似服務的人,最好在自己的主機上也留備份,因為我敢跟你保證,那天不小心該主機硬體毀損的話!你頂多只會收到一封「萬分抱歉的道歉信」,畢竟免費使用別人的服務,要殺要剮原本就在對方手裡。(若有收費,大都有主機備份的機制)
3.網路頻寬的負載:
這部份其實取決與使用該項服務的人員多寡而定,雖然我前些日子去參加某次研討會時,會場技術人員跟我說,這種遠端操作的應用平台,所需的頻寬很小(畢竟我沒有導入,所以無法判斷)。
但是前些日子跟同行交流心得時,據說他們公司也是採用類似的機制在運作,可是現在已經有了硬體網路架構跟不上的窘境,(網路架構已經升級到Gb等級!難不成要上光纖嗎?)雖然我不確定該公司有多少人?光是這一點,我想就有必要實際測試過,再來評估是自己是否適用。
PS:誰知道應用程式的串流技術,需要的頻寬量多大?(歡迎分享)
這種層次的應用,對於使用者來說,已經漸漸地在習慣當中,以前可能還要自己架設一台主機才能夠完成某些特殊的動作,現在幾乎所有的應用程式、相關服務在網路上都能找的到有人免費共享。
無論是Blog、Wiki、網頁空間(支援asp、php)、論壇(phpbb、vBulletin)、甚至連文書處理程式(word、excel)等,只要上Google找一下,就可以發現滿坑滿谷的資源,先不論它們的安全和穩定程度,光是這樣子的便利性,就難以讓人拒絕。
在未來,網路的管理者除了什麼十八般武藝都要會,還得具有足夠的資金,來防範這些旁門左道的相關服務,就像把BBS 的23 port鎖住後,他還是可以透過網頁版的介面,繼續他的BBS之旅。(我知道這是人的問題啦!唉...)
但是對於安全把關的資訊人員來說,真可說是「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現在把應用程式都搬上網路平台上,對於使用者的控管來說,好像更難防範不安全的使用者動作(雖然可以透過網路端的設備加以限制),但是風險依然提高許多。
這種遠端存取程式的應用,應該是用來防範使用者濫用本機端的資源,或保護檔案安全為前提所建構出來的,筆者在先前去參加某次研討會時,也有看到類似的系統,不過導入的門檻(經費)太高,不然我也想試著導入看看,結果沒多久,Google老大就弄了個全球版的!看來它們腦子裡想的東西真的與常人不同...
其實,在大型企業裡利用這種網頁版應用程式的平台,有愈來愈多的趨勢,因為可以減輕使用者端的硬體需求(有網路就好、其它設備能用就好!),作業系統的相容性、再來可以讓所有的資料集中管理、避免使用者在電腦中安裝其它危害安全的程式...等,有興趣的可以去網路上看看有關這些技術提出來的優點。
但是,這種技術並非中小企業都能導入,除了預算之外,還有維護人員的訓練、相關軟硬體的即時維護、公司可負擔的風險,凡事都有正反兩面。
拿自己的想法來分享,如有遺漏或措詞不當,還請各位給小弟建議與指教。
1.資料攜出的風險:
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人討論,該怎麼避免公司的資料外洩,限制使用者權限、封鎖USB、拔掉磁碟機、光碟機,甚至透過網路設備,禁止使用者「上傳」檔案到網路上的空間,以免透過網路把檔案洩漏出去,現在只要有這樣子的平台,是不是能夠透過複製、貼上,直接儲存於平台上?
這樣子,是不是所有提供相關功能的平台,全都得要透過網路存取設備加以封鎖,光是想到這一點,我想對於企業的網路管理者來說,就夠頭痛了吧!
就算透過具有過濾內容的網路設備來封鎖,那付出的代價會不會也太高了些(設備隨便都是六位數起跳),還是直接讓大家不能連上Internet,會不會有效率一些。
2.資料毀損的風險:
其實這跟資料集中管理是個一體兩面的問題,因為傳統的檔案使用習慣,一定都會在本機端留存一份資料,採用這種平台來操作的話,所有處理的資料都在遠端主機伺服器上,如果網路狀況不穩定,來個網路瞬斷、斷電,甚至是ISP業者無預警的斷線,這些資料的完整性是否能夠保持?
利用這種模式來處理資料時,備援機制應該是最重要的事,不然一個不留意,可能會讓你的辛苦付之一炬(說不定也有相關機制可以備援,使用過的請通知一下)。
除此之外,如果有免費在利用類似服務的人,最好在自己的主機上也留備份,因為我敢跟你保證,那天不小心該主機硬體毀損的話!你頂多只會收到一封「萬分抱歉的道歉信」,畢竟免費使用別人的服務,要殺要剮原本就在對方手裡。(若有收費,大都有主機備份的機制)
3.網路頻寬的負載:
這部份其實取決與使用該項服務的人員多寡而定,雖然我前些日子去參加某次研討會時,會場技術人員跟我說,這種遠端操作的應用平台,所需的頻寬很小(畢竟我沒有導入,所以無法判斷)。
但是前些日子跟同行交流心得時,據說他們公司也是採用類似的機制在運作,可是現在已經有了硬體網路架構跟不上的窘境,(網路架構已經升級到Gb等級!難不成要上光纖嗎?)雖然我不確定該公司有多少人?光是這一點,我想就有必要實際測試過,再來評估是自己是否適用。
PS:誰知道應用程式的串流技術,需要的頻寬量多大?(歡迎分享)
這種層次的應用,對於使用者來說,已經漸漸地在習慣當中,以前可能還要自己架設一台主機才能夠完成某些特殊的動作,現在幾乎所有的應用程式、相關服務在網路上都能找的到有人免費共享。
無論是Blog、Wiki、網頁空間(支援asp、php)、論壇(phpbb、vBulletin)、甚至連文書處理程式(word、excel)等,只要上Google找一下,就可以發現滿坑滿谷的資源,先不論它們的安全和穩定程度,光是這樣子的便利性,就難以讓人拒絕。
在未來,網路的管理者除了什麼十八般武藝都要會,還得具有足夠的資金,來防範這些旁門左道的相關服務,就像把BBS 的23 port鎖住後,他還是可以透過網頁版的介面,繼續他的BBS之旅。(我知道這是人的問題啦!唉...)
2007年11月22日 星期四
作業系統的界線(Limits of OS)
從最近的科技新聞上,得知M$在明年六月(2008/06)將停售WINDOWS XP(原本是2008/01),全面走入Vista的時代,這除了是企業的商業手段之外,我相信對於各企業公司,或許是件好事。
代表我們有更長的時間來應對這場風暴(如果有動作的話...),這麼說或許有點消極,卻也是眼睜睜的事實,尤其是一般公司對IT人員精簡的程度(絕大多數都外包給特約廠商),更是件棘手的事情,不然就是準備捧著大量的金錢來應對吧!(這時候就是拿錢換時間與空間)
畢竟XP到目前為止,早已深入人心!除了使用者介面、相關設定調校之外,目前對於程式的相容性也比VISTA來得高!(尤其是各種小程式),或許大型軟體能專門出個FOR VISTA相容的版本,但是某些已用十幾年的小軟體(DOS時代的產物),在VISTA上是否能運行?會不會有未知的狀況發生?都還是個未知數。難不成也要請那些已經消失的小公司更新軟體嗎?(早不知跑到那去了吧!)
如果你們公司是有規模的大企業,你大可跳過我這篇文章,因為早在VISTA面市時,貴公司的資訊部門早已經展開相關的應對測試(ERP、客製化的軟體...等)。
如果是像我一樣,公司內部極少數的MIS人員(一個應該夠少了吧!),真的得開始動作,就算不一定能改變什麼,也得先把相關利弊得失集結,往上呈報,否則下個年度可能就會忙不完 + 悶到爆。
如果,貴公司是透過特約的資訊公司來Maintain內部軟、硬體,好一點維護廠商或許會主動告知明年六月會面臨的窘況。(光隨機版作業系統的授權就有得瞧了)
沒有先前準備的中小企業,往往就是等著時間來被迫解決問題(說穿了,就是待價而沽的羔羊),我可以看見明年的六月前後,各家維護軟硬體的公司應該都能有不錯的進帳數字,尤其是錯還不在它們(誰叫M$不賣XP了!要用VISTA就得升級呀!)。
這些事其實每次在作業系統(Operation System)重大改版時,就得上演一次,想想之前從DOS跨進WINDOWS 3.1的時代,不也是經過了一大段適應的過程,經過了這十多年來的演進,現在好像又得重新上演一次,不過...
這一波的影響跟十多年前的變化卻大不相同,因為這波還挾帶著硬體的變革(多核心、記憶體需求、硬體規格的變化!),所以要付出的代價似乎也高出許多,雖然也有人用舊的主機硬上VISTA,但是在時間跟效率的考量,我真的不建議這麼做(有拿石頭砸自己腳的危險性)。
雖然,可以透過虛擬化技術在VISTA內執行原有的程式,克服作業系統上的界線,但是仍要付出虛擬化程式的費用、隨機版授權及硬體是否能提供這麼大的效能,光是這筆費用就能讓許多中小企業的老闆怯步!
反過來說,這就是大型軟體公司為何能有廣大的市佔率的原因吧!
因為在作業系統大舉更動時,這些軟體公司總是能在最短的速度內一同升級,相較於其它中小型軟體公司,可能就得花費更久的時間來做除錯或是更新驅動程式。(如果它們的客戶願意等待的話!),這時間點就成為各家廠商搶客戶的最佳契機。
其實,我們這些IT人員,原本就是要站在第一線來做相關測試(我,好像不夠盡責...),但是在實際運作上,其實還有很多相關的困難點,尤其是各企業主對於這件事的看法與觀感。(在軟體上具有前瞻性的人不多!除非是吃過虧或原本具有IT背景的老闆)
對於一般人來說,這一波的影響有限,隨機版就是用到硬體全部掛光為止(原則上僅能啟動一次系統...),正式版更是物盡其用,使用到XP不適用為止(應該還可以撐上個好幾年),就算真的不適用了再用升級的方式購買下一世代的作業系統即可。(更別提有人是使用啥快樂版、海盜版的之類!)
我想,這次把XP結束的時程往後延,我想在結束之前會有一波不小的搶購熱潮(企業可延長更換系統的年限、降低風險,同時把支出攤平於各年的預算之中),這樣子的商業手段,真不知道最後受惠的是誰?使用者?軟體商?還是夾在中間的代理商(業者)?
我想,再過半年後答案就會揭曉,不過,我也該開始來研究VISTA的各種狀況(雖然現在網路上打VISTA可以查到一堆相關文章),但是我還是想等SP1出來後,再來趕上這波順風車吧!(這是按照M$的"優良傳統"呀!)
代表我們有更長的時間來應對這場風暴(如果有動作的話...),這麼說或許有點消極,卻也是眼睜睜的事實,尤其是一般公司對IT人員精簡的程度(絕大多數都外包給特約廠商),更是件棘手的事情,不然就是準備捧著大量的金錢來應對吧!(這時候就是拿錢換時間與空間)
畢竟XP到目前為止,早已深入人心!除了使用者介面、相關設定調校之外,目前對於程式的相容性也比VISTA來得高!(尤其是各種小程式),或許大型軟體能專門出個FOR VISTA相容的版本,但是某些已用十幾年的小軟體(DOS時代的產物),在VISTA上是否能運行?會不會有未知的狀況發生?都還是個未知數。難不成也要請那些已經消失的小公司更新軟體嗎?(早不知跑到那去了吧!)
如果你們公司是有規模的大企業,你大可跳過我這篇文章,因為早在VISTA面市時,貴公司的資訊部門早已經展開相關的應對測試(ERP、客製化的軟體...等)。
如果是像我一樣,公司內部極少數的MIS人員(一個應該夠少了吧!),真的得開始動作,就算不一定能改變什麼,也得先把相關利弊得失集結,往上呈報,否則下個年度可能就會忙不完 + 悶到爆。
如果,貴公司是透過特約的資訊公司來Maintain內部軟、硬體,好一點維護廠商或許會主動告知明年六月會面臨的窘況。(光隨機版作業系統的授權就有得瞧了)
沒有先前準備的中小企業,往往就是等著時間來被迫解決問題(說穿了,就是待價而沽的羔羊),我可以看見明年的六月前後,各家維護軟硬體的公司應該都能有不錯的進帳數字,尤其是錯還不在它們(誰叫M$不賣XP了!要用VISTA就得升級呀!)。
這些事其實每次在作業系統(Operation System)重大改版時,就得上演一次,想想之前從DOS跨進WINDOWS 3.1的時代,不也是經過了一大段適應的過程,經過了這十多年來的演進,現在好像又得重新上演一次,不過...
這一波的影響跟十多年前的變化卻大不相同,因為這波還挾帶著硬體的變革(多核心、記憶體需求、硬體規格的變化!),所以要付出的代價似乎也高出許多,雖然也有人用舊的主機硬上VISTA,但是在時間跟效率的考量,我真的不建議這麼做(有拿石頭砸自己腳的危險性)。
雖然,可以透過虛擬化技術在VISTA內執行原有的程式,克服作業系統上的界線,但是仍要付出虛擬化程式的費用、隨機版授權及硬體是否能提供這麼大的效能,光是這筆費用就能讓許多中小企業的老闆怯步!
反過來說,這就是大型軟體公司為何能有廣大的市佔率的原因吧!
因為在作業系統大舉更動時,這些軟體公司總是能在最短的速度內一同升級,相較於其它中小型軟體公司,可能就得花費更久的時間來做除錯或是更新驅動程式。(如果它們的客戶願意等待的話!),這時間點就成為各家廠商搶客戶的最佳契機。
其實,我們這些IT人員,原本就是要站在第一線來做相關測試(我,好像不夠盡責...),但是在實際運作上,其實還有很多相關的困難點,尤其是各企業主對於這件事的看法與觀感。(在軟體上具有前瞻性的人不多!除非是吃過虧或原本具有IT背景的老闆)
對於一般人來說,這一波的影響有限,隨機版就是用到硬體全部掛光為止(原則上僅能啟動一次系統...),正式版更是物盡其用,使用到XP不適用為止(應該還可以撐上個好幾年),就算真的不適用了再用升級的方式購買下一世代的作業系統即可。(更別提有人是使用啥快樂版、海盜版的之類!)
我想,這次把XP結束的時程往後延,我想在結束之前會有一波不小的搶購熱潮(企業可延長更換系統的年限、降低風險,同時把支出攤平於各年的預算之中),這樣子的商業手段,真不知道最後受惠的是誰?使用者?軟體商?還是夾在中間的代理商(業者)?
我想,再過半年後答案就會揭曉,不過,我也該開始來研究VISTA的各種狀況(雖然現在網路上打VISTA可以查到一堆相關文章),但是我還是想等SP1出來後,再來趕上這波順風車吧!(這是按照M$的"優良傳統"呀!)
2007年11月21日 星期三
雙通道的迷思(Dual-channel)
只要玩過幾年DIY電腦的人,一定都有聽過這雙通道這個用在記憶體上的技術,但是有關它的議題卻一直都沒有停過。
例:雙通道與記憶體容量那個重要?雙通道的實用性?
其實,我先前針對記憶體的大小與速度寫過一篇文章,這裡我主要是針對雙通道來討論,在記憶體價格波動頗大的今日,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把錢花在刀口上呀!
其實在雙通道剛問世的時候,很多人都保持觀望的態度,直到較為詳盡的測試性能及效果出現之後,大家才慢慢地接受這技術,現在已成為主機板的必要功能之一。
所以先前在選購記憶體時,大家都習慣直接找兩條一樣規格(時脈、顆粒...等),確保能夠穩定的跑雙通道,經過了這些時間的進步,現在相容性更提高了許多,有些記憶體僅時脈相同就能夠正常跑雙通道了(並非全然如此)
拿我自己的實例來說,今年買了生平第一台NB,內建的記憶體就是海力士的記憶體(DDR2-667 1G),我自行去買了一條三星的記憶體(DDR2-667 1G)來擴充,它也能夠直接跑雙通道沒有問題(NB大多預設開啟此功能)。
其實雙通道的相容性在NB上影響較小,原因是NB上的記憶體插槽有限(一般都兩個吧!),所以不會遇到太多問題,但是在PC上可能就會遇到不少狀況,例:
其實這些都是常見的問題,尤其是購買記憶體的時間不同,規格不同的產品,這些問題往往會讓你DIY弄到一肚子火,其實很多問題都是先天限制罷了。(在Google上可以發現很多人在問...)
1.為什麼我跑雙通道時,第三個記憶體插槽不能用?
答:若主機板只有三個插槽,而雙通道記憶體是雙面的就容易發生。
說明:
這部份主要是受主機板在DIMM和BANK上的配置限制,如果你的主機板僅提供4個BANK,而一個DIMM原則上是佔用2個BANK,所以你一但插上了兩個雙面的記憶體,就把4個BANK給佔滿,第三個插槽就英雄無用武之地了(其實就是從DIMM1和2分來用的),如果不太理解的,舉例如下:
所以當你在DIMM 1和2插上兩條雙面的記憶體時,就佔滿所有能用的BANK了,如果真的想要用到最大量的記憶體要怎麼做呢?其實只要單、單、雙的配置就可以了(如下所示),其實各家廠商的配置不完全相同,在DIY時說明手冊很重要唷!
PS:在512MB為主流時,主機板資料說明記憶體支援到1.5 GB的常見配置法。
2.為什麼我跑雙通道時會降頻?
答:這與RAM的時脈或單雙面的設計,以及主機板所支援的時脈有關。
說明:
我們知道RAM本身都具有向下相容的特性,所以在跑雙通道時,如果是一條DDR2-667和一條DDR2-533的RAM一起跑(假設可以正常運作),它為採用較低時脈為基準,也就是說跑雙通道時只能用DDR2-533的時脈(這點跟雙通道無關,記憶體混插原本就有降頻的特性)。
除此之外,我也曾遇過單、雙面記憶體混插造成降頻,可能如上述原因或晶片的影響所造成的,請原諒小弟沒有繼續探究下去(老闆沒時間等我慢慢測呀!)。
3.為什麼我插上2對雙通道的記憶體(共4GB RAM),系統只顯示3.x GB?
答:這個記憶體定址的問題,在64位元或VISTA出現後,都迎刃而解了吧!
說明:
其實以目前最常用的WINDOWS XP系列,這問題是無解的,最多僅能抓到3.x GB,是因為分頁檔也佔用實體的記憶體定址,但是在舊有的WINDOWS 2K或2K3 SERVER版本,可以透過PAE(Physical Address Extension)的功能來突破這限制。(詳細說明請參考M$文章編號283037的說明)
PS:至於分頁檔(俗稱的虛擬記憶體)技術,網路上有人提供更改登錄檔來達到優先採用實體記憶體的方式,因為我在微軟官方尚未找到相關說明,所以不敢造次。(如有需要,可Google一下)
以上,就是我對雙通道常見問題的說明,其實有些觀念也是自己實際去找過一次答案後,才能夠確認,因為我手邊沒有這麼多記憶體和硬體,可以讓我來實作大於4 GB記憶體的狀況呀!
其實雙通道的本意是好的,畢竟它有效地增加了匯流排的頻寬(雖然對一般使用者來說真的沒感覺...),對於多媒體的多工使用者來說,如果轉一個視訊或大型圖型能省下幾十秒的時間,就是不錯的附加價值囉!(既然原本就有此技術的支援,不用白不用呀!)
例:雙通道與記憶體容量那個重要?雙通道的實用性?
其實,我先前針對記憶體的大小與速度寫過一篇文章,這裡我主要是針對雙通道來討論,在記憶體價格波動頗大的今日,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把錢花在刀口上呀!
其實在雙通道剛問世的時候,很多人都保持觀望的態度,直到較為詳盡的測試性能及效果出現之後,大家才慢慢地接受這技術,現在已成為主機板的必要功能之一。
所以先前在選購記憶體時,大家都習慣直接找兩條一樣規格(時脈、顆粒...等),確保能夠穩定的跑雙通道,經過了這些時間的進步,現在相容性更提高了許多,有些記憶體僅時脈相同就能夠正常跑雙通道了(並非全然如此)
拿我自己的實例來說,今年買了生平第一台NB,內建的記憶體就是海力士的記憶體(DDR2-667 1G),我自行去買了一條三星的記憶體(DDR2-667 1G)來擴充,它也能夠直接跑雙通道沒有問題(NB大多預設開啟此功能)。
其實雙通道的相容性在NB上影響較小,原因是NB上的記憶體插槽有限(一般都兩個吧!),所以不會遇到太多問題,但是在PC上可能就會遇到不少狀況,例:
1.為什麼我跑雙通道時,第三個記憶體插槽不能用?
2.為什麼我跑雙通道時會降頻?(例:667 MHz降成533MHz)
3.為什麼我插上雙通道4GB的記憶體,系統只顯示3.x GB?
其實這些都是常見的問題,尤其是購買記憶體的時間不同,規格不同的產品,這些問題往往會讓你DIY弄到一肚子火,其實很多問題都是先天限制罷了。(在Google上可以發現很多人在問...)
1.為什麼我跑雙通道時,第三個記憶體插槽不能用?
答:若主機板只有三個插槽,而雙通道記憶體是雙面的就容易發生。
說明:
這部份主要是受主機板在DIMM和BANK上的配置限制,如果你的主機板僅提供4個BANK,而一個DIMM原則上是佔用2個BANK,所以你一但插上了兩個雙面的記憶體,就把4個BANK給佔滿,第三個插槽就英雄無用武之地了(其實就是從DIMM1和2分來用的),如果不太理解的,舉例如下:
DIMM 1-->BANK 1、BANK 2(雙面佔用BANK 1、2)
DIMM 2-->BANK 3、BANK 4(雙面佔用BANK 3、4)
DIMM 3-->BANK 2、BANK 4(雖沒記憶體,但BANK已用完)
所以當你在DIMM 1和2插上兩條雙面的記憶體時,就佔滿所有能用的BANK了,如果真的想要用到最大量的記憶體要怎麼做呢?其實只要單、單、雙的配置就可以了(如下所示),其實各家廠商的配置不完全相同,在DIY時說明手冊很重要唷!
DIMM 1-->BANK 1、BANK 2(單面佔用BANK 1)
DIMM 2-->BANK 3、BANK 4(單面佔用BANK 3)
DIMM 3-->BANK 2、BANK 4(雙面佔用BANK 2、4)
PS:在512MB為主流時,主機板資料說明記憶體支援到1.5 GB的常見配置法。
2.為什麼我跑雙通道時會降頻?
答:這與RAM的時脈或單雙面的設計,以及主機板所支援的時脈有關。
說明:
我們知道RAM本身都具有向下相容的特性,所以在跑雙通道時,如果是一條DDR2-667和一條DDR2-533的RAM一起跑(假設可以正常運作),它為採用較低時脈為基準,也就是說跑雙通道時只能用DDR2-533的時脈(這點跟雙通道無關,記憶體混插原本就有降頻的特性)。
除此之外,我也曾遇過單、雙面記憶體混插造成降頻,可能如上述原因或晶片的影響所造成的,請原諒小弟沒有繼續探究下去(老闆沒時間等我慢慢測呀!)。
3.為什麼我插上2對雙通道的記憶體(共4GB RAM),系統只顯示3.x GB?
答:這個記憶體定址的問題,在64位元或VISTA出現後,都迎刃而解了吧!
說明:
其實以目前最常用的WINDOWS XP系列,這問題是無解的,最多僅能抓到3.x GB,是因為分頁檔也佔用實體的記憶體定址,但是在舊有的WINDOWS 2K或2K3 SERVER版本,可以透過PAE(Physical Address Extension)的功能來突破這限制。(詳細說明請參考M$文章編號283037的說明)
PS:至於分頁檔(俗稱的虛擬記憶體)技術,網路上有人提供更改登錄檔來達到優先採用實體記憶體的方式,因為我在微軟官方尚未找到相關說明,所以不敢造次。(如有需要,可Google一下)
以上,就是我對雙通道常見問題的說明,其實有些觀念也是自己實際去找過一次答案後,才能夠確認,因為我手邊沒有這麼多記憶體和硬體,可以讓我來實作大於4 GB記憶體的狀況呀!
其實雙通道的本意是好的,畢竟它有效地增加了匯流排的頻寬(雖然對一般使用者來說真的沒感覺...),對於多媒體的多工使用者來說,如果轉一個視訊或大型圖型能省下幾十秒的時間,就是不錯的附加價值囉!(既然原本就有此技術的支援,不用白不用呀!)
2007年11月20日 星期二
員工保密條款的限制(Limits on NDA)
今天來談點不一樣的,這部份與技術無關,但是大多數的資訊或是技術人員都會遇到的一件事,就是公司會要求簽署「員工保密條款」,甚至是「競業禁止」的合約。
NDA = Non-Disclosure Agreement
其實,這部份對於員工的影響可大可小,端視你所牽涉的技術,以及對公司的實際營運上的影響而有所不同,其實在資訊業界是最近很熱門的話題。
因為,經常有被挖角或是跳槽的人,會受限於這些合約而心生恐懼(資訊業是跳槽跟挖角最盛行的產業),如果曾經簽過類似的條約時,請先看請楚內容(雖然不合理的內容,原則上即失效,但是訴訟的程序就夠你累的),因為筆者在先前的工作經驗中,也曾簽過類似的文件,所以對於這方面還是要謹慎一點才好,雖然我已經跳脫原領域(那合約對我已失效),如果一個新進人員,公司要求你簽署類似文件時,你是該簽還是不該簽?(陷入簽賣身契或沒飯吃的兩難局面)
首先,我要先說明一件事,我並不是學習法律相關的人,所以有關法律條文的釋義,我並沒有辦法,這裡也不會針對這部份做太多的描述,只是提出一些觀點讓大家思索一下,自己是否也掉入這文字的陷阱中。
因為,我原先的工作與eLearn有關,雖然我在此引用的例子與數位學習有關,但是延伸到各領域也不成問題才是(除非跟公司有其它的合約)。
實例來源為數位學習科學園區(僅引用關鍵內容)
其實有去看一下合理性的內容,你就會發現,就算簽定合約後也不代表你失去了合理的工作權利,反觀,前些日子某些大公司CEO挖角的風波,雖然會聽見原公司以同業競爭條款來提出警告,但是,有誰事後真的受到該合約的影響呢?(這就是企業的互動模式!)
對於小員工來說,是不是也能夠如法泡製呢?
其實並不然,因為合法工作權,經常是用在公司不能無故開除你。但就筆者所知,在某些特定產業間,卻有著類似的不成文規定(怕人材以同樣模式外流),除非跳脫原領域,否則你可能會面臨帶著滿身技術,卻無處可用的窘境(另類的職場文化?)
當然,你有得天獨厚的技術,或許某些大公司會願意成為你的保護傘而收留,但是能遇到類似工作條件的機會能有多少呢?(有機個像Google的大公司呀!)
像我本身來說,對於要簽定這些合約時我都會非常謹慎,避免之後的工作權受到擠壓,況且工作權或許可以得到保護,但是「錄用權」可是由各公司自由心證的吧!(看過實例被迫要去往別的領域發展)
使用者保密的限制其實很多,愈是接近公司營運核心的人,涉獵的部份愈多,公司對於那些員工的限制也愈多(只是薪水不一定成正比!哈...),但是,對於我們這些資訊人來說,有很多時候真的很難切割出是自身能力還是屬於公司的營業秘密。
舉例來說:某些網路應用技術,真的是獨斷的嗎?(好像是看誰先提出專利的證明誰贏!),甚至某些開放技術,只是應用、整合的方式各家廠商有所不同之外,那些位居核心研發人員的技術,究竟定位為何呢?(下次來問看看那些在高科技研發部門的同學好了!)
其實,我這篇文章的主要用意,不是挑戰公司主導權,只是要告訴每個簽署的人,自己能夠擁有什麼樣的權利及應盡義務,反過來說,如果公司對這樣子重要的核心人物能夠給予適當的環境及條件,應該也可以有效地避免被挖角及跳槽的事發生吧!(不過...資訊業界似乎很難避免,因為...大者恆大在這領域已經是既定的事實了)
所以,下次在進新公司時,如果看見類似的文件時,最好三思、詳讀再畫押吧!不然惹得一身腥,就算是下間公司想用你,都還得看上一間公司的面子(最好是你的生活費也能等這麼久...),我想,這種情事在台灣各大科技園區裡,早已見怪不怪了吧!
NDA = Non-Disclosure Agreement
其實,這部份對於員工的影響可大可小,端視你所牽涉的技術,以及對公司的實際營運上的影響而有所不同,其實在資訊業界是最近很熱門的話題。
因為,經常有被挖角或是跳槽的人,會受限於這些合約而心生恐懼(資訊業是跳槽跟挖角最盛行的產業),如果曾經簽過類似的條約時,請先看請楚內容(雖然不合理的內容,原則上即失效,但是訴訟的程序就夠你累的),因為筆者在先前的工作經驗中,也曾簽過類似的文件,所以對於這方面還是要謹慎一點才好,雖然我已經跳脫原領域(那合約對我已失效),如果一個新進人員,公司要求你簽署類似文件時,你是該簽還是不該簽?(陷入簽賣身契或沒飯吃的兩難局面)
首先,我要先說明一件事,我並不是學習法律相關的人,所以有關法律條文的釋義,我並沒有辦法,這裡也不會針對這部份做太多的描述,只是提出一些觀點讓大家思索一下,自己是否也掉入這文字的陷阱中。
因為,我原先的工作與eLearn有關,雖然我在此引用的例子與數位學習有關,但是延伸到各領域也不成問題才是(除非跟公司有其它的合約)。
實例來源為數位學習科學園區(僅引用關鍵內容)
Q:數位學習公司與員工的僱用契約中,經常約定員工有「競業禁止」的義務,「競業禁止」的契約條款有效嗎?
A:「競業禁止」是當事人雙方所約定的一項契約條款,實務上使用的目的,是為了防止離職員工利用所知悉之公司機密,與公司從事市場競爭之行為,依據契約自由的原則,只要不違反法律的強制或禁止規定,亦不違反公共秩序與善良風俗者,任何契約條款皆會被法院認定為有效。...略
但是,因為「競業禁止」的契約條款,將會限制離職員工在憲法上所保障的「工作權」,因此我國訴訟實務上,要求「競業禁止」條款對於離職員工求職的限制,不得超過合理的範圍,也就是「競業禁止」條款必須符合「合理性」之要求,才會被法院認定為有效。
合理性之說明請參照原文連結。
其實有去看一下合理性的內容,你就會發現,就算簽定合約後也不代表你失去了合理的工作權利,反觀,前些日子某些大公司CEO挖角的風波,雖然會聽見原公司以同業競爭條款來提出警告,但是,有誰事後真的受到該合約的影響呢?(這就是企業的互動模式!)
對於小員工來說,是不是也能夠如法泡製呢?
其實並不然,因為合法工作權,經常是用在公司不能無故開除你。但就筆者所知,在某些特定產業間,卻有著類似的不成文規定(怕人材以同樣模式外流),除非跳脫原領域,否則你可能會面臨帶著滿身技術,卻無處可用的窘境(另類的職場文化?)
當然,你有得天獨厚的技術,或許某些大公司會願意成為你的保護傘而收留,但是能遇到類似工作條件的機會能有多少呢?(有機個像Google的大公司呀!)
像我本身來說,對於要簽定這些合約時我都會非常謹慎,避免之後的工作權受到擠壓,況且工作權或許可以得到保護,但是「錄用權」可是由各公司自由心證的吧!(看過實例被迫要去往別的領域發展)
使用者保密的限制其實很多,愈是接近公司營運核心的人,涉獵的部份愈多,公司對於那些員工的限制也愈多(只是薪水不一定成正比!哈...),但是,對於我們這些資訊人來說,有很多時候真的很難切割出是自身能力還是屬於公司的營業秘密。
舉例來說:某些網路應用技術,真的是獨斷的嗎?(好像是看誰先提出專利的證明誰贏!),甚至某些開放技術,只是應用、整合的方式各家廠商有所不同之外,那些位居核心研發人員的技術,究竟定位為何呢?(下次來問看看那些在高科技研發部門的同學好了!)
其實,我這篇文章的主要用意,不是挑戰公司主導權,只是要告訴每個簽署的人,自己能夠擁有什麼樣的權利及應盡義務,反過來說,如果公司對這樣子重要的核心人物能夠給予適當的環境及條件,應該也可以有效地避免被挖角及跳槽的事發生吧!(不過...資訊業界似乎很難避免,因為...大者恆大在這領域已經是既定的事實了)
所以,下次在進新公司時,如果看見類似的文件時,最好三思、詳讀再畫押吧!不然惹得一身腥,就算是下間公司想用你,都還得看上一間公司的面子(最好是你的生活費也能等這麼久...),我想,這種情事在台灣各大科技園區裡,早已見怪不怪了吧!
2007年11月19日 星期一
網路的穩定性(Stability of Internet)
昨晚,難得想要上線來寫寫部落格(手癢的文字工),一打開我的NB後,連到國內的網路都還沒有太大的問題,可是一連上GOOGLE的相關服務(GMAIL、BLOGGER...等),竟然發生逾時連線的狀況。
我心想,難道是哪裡有大地震還是那一條海底通信纜掛點了,還稍微找了一下國內新聞、HINET的公告,並沒有看見什麼最新消息,於是我就自己來測一下數據。
利用簡單的指令(tracert),測一下從我家到google各端點的回應數據,似乎真的是海底電纜那一段有問題,因為回應值竟然一下跳到410 ms左右(有圖有真相),其實410 ms還算在可接受的範圍內,但是這只能夠做為參考,在網路上稍微找一下,就可以發現很多人在當時連往國外主機的服務,都會遇到類似的狀況。
其實對於網路的穩定性來說,無論你是個人、團體或大企業,對於ISP業者的約束力,其實很多時候都是非常弱勢的(如果夠力,就自己來當ISP吧!),為什麼我會這樣子說呢?其實這也是因為ISP業者有避險的警覺心(如果只是天災的話!那無話可說呀!),不過你仔細研究合約,你就可以發現自己有多麼地無力。
我舉個例子來說好了,我從合約書中截錄一小段就好:
有看見關鍵字眼吧!(我已用紅色標明了,夠明顯吧!)光是這幾點就讓人很頭疼了!因為對我們來說!連續阻斷滿24HRS才算,如果是斷斷續續地斷個三天三夜呢?(可能比連續斷個三天更令人光火吧!)
再者,以本公司察覺或接到客戶通知的時間為準,我想本公司察覺會公布嗎?(昨晚就一直在等,是否有相關新聞或公告),有事實證明阻斷的時間?要如何舉證呢?拍照?PING看看?還是...?誰能告訴我們這些小小市民呢?
其實,我們這些個人使用者要跟ISP對抗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企業呢?ISP業者為了怕被告,早已經把相關的危險都已經避開了!(還是有什麼產物保險可以保斷線造成的損失嗎?)如果你不接受它們提出的合約條件,就不要申辦呀!(其實使用者應該都是騎虎難下吧!)
現在因為道路坑洞沒補好,造成人員受傷(合法狀況下),至少還可以申請個國賠(最近挺流行的),那網路穩定性不夠,我們能夠提出什麼證明來索賠呢?還是只有真的斷線才有依據呢?推拖使用者自有設備不穩定?測回路值就一定準確嗎?(在下也當過通信人員、知道回路值的盲點...),其實短時間的回路值就能夠代表長時間的穩定嗎?(又回到了那個連續阻斷24HRS的迷思中)
網路的穩定性,其實沒人能夠說個準,舉例來說:
在不受到DOS或DDOS這一類阻斷攻擊的狀態下,能夠正常顯示出全部的資訊,我都還能夠接受,如果要以數據來說,回應值在8~900 ms以下,其實都還能夠流覽網頁(線上影音就別想了吧!),如果NCC還能夠正常運作的話,不知能否聽見我們這些小小使用者的心聲呢?
還是有什麼第三方的監督機關,能夠幫我們把關呢?可以在察覺到網路狀態有異時,站在使用者這邊,幫我們跟ISP業者行督導之實呢?同時也能夠避免ISP業者需處理無理取鬧的提告呢?(其實在那樣子的合約條件下,也別想告的起吧!聽過有人告贏過ISP嗎?有的話請留言...)
其實,現在ISP業者雖然很多,但是真的具有硬體設施的業者還是僅為少數,所以,穩定性的把關也在他們手上,其它的ISP業者,說它們是網路服務的代理者比較像吧!(看一下網路費用的拆帳,就可以窺知一二)。
網路的穩定真的十分重要,現在線上消費金融的風行,如果你在三更半夜,透過網路轉大筆資金的時候,來個瞬斷或逾時,看不見轉帳交易成功的畫面時,就算你打客服電話去查,包準你也無法及時得到相關訊息(據筆者所知,大多數銀行也是挑三更半夜RUN BATCH!),只能等到天亮之後再說。
我想使用者應該也睡不著覺吧!其實所有的責任似乎都落到使用者身上了!ISP和銀行業者有責任嗎?有辦法舉證嗎?一般使用者會有網路記錄器嗎?
或許,真的要等媒體爆料,或是透過政府機構重視才有可能改變現有的狀況吧!還是以後叫ISP業者連平台都包了(連個人用PC都跟他們租),這樣一來就可以避開它們,推脫是使用者PC造成的問題,我想這應該是不可能的任務吧!(白日夢...冏)。
我心想,難道是哪裡有大地震還是那一條海底通信纜掛點了,還稍微找了一下國內新聞、HINET的公告,並沒有看見什麼最新消息,於是我就自己來測一下數據。
利用簡單的指令(tracert),測一下從我家到google各端點的回應數據,似乎真的是海底電纜那一段有問題,因為回應值竟然一下跳到410 ms左右(有圖有真相),其實410 ms還算在可接受的範圍內,但是這只能夠做為參考,在網路上稍微找一下,就可以發現很多人在當時連往國外主機的服務,都會遇到類似的狀況。
其實對於網路的穩定性來說,無論你是個人、團體或大企業,對於ISP業者的約束力,其實很多時候都是非常弱勢的(如果夠力,就自己來當ISP吧!),為什麼我會這樣子說呢?其實這也是因為ISP業者有避險的警覺心(如果只是天災的話!那無話可說呀!),不過你仔細研究合約,你就可以發現自己有多麼地無力。
我舉個例子來說好了,我從合約書中截錄一小段就好:
客戶租用本業務,倘因本公司通信網路或系統設備發生故障而全部阻斷不通時,其連續阻斷滿二十四小時者,每滿二十四小時扣減全月租費十五分之一,不滿二十四小時部份,不予扣減。但最多以扣減當月份應繳租費為限。
前項阻斷開始之時間,以本公司察覺或接到用戶通知之時間為準。但有事實足以證明實際開始阻斷之時間者,依實際開始阻斷之時間為準。
有看見關鍵字眼吧!(我已用紅色標明了,夠明顯吧!)光是這幾點就讓人很頭疼了!因為對我們來說!連續阻斷滿24HRS才算,如果是斷斷續續地斷個三天三夜呢?(可能比連續斷個三天更令人光火吧!)
再者,以本公司察覺或接到客戶通知的時間為準,我想本公司察覺會公布嗎?(昨晚就一直在等,是否有相關新聞或公告),有事實證明阻斷的時間?要如何舉證呢?拍照?PING看看?還是...?誰能告訴我們這些小小市民呢?
其實,我們這些個人使用者要跟ISP對抗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企業呢?ISP業者為了怕被告,早已經把相關的危險都已經避開了!(還是有什麼產物保險可以保斷線造成的損失嗎?)如果你不接受它們提出的合約條件,就不要申辦呀!(其實使用者應該都是騎虎難下吧!)
現在因為道路坑洞沒補好,造成人員受傷(合法狀況下),至少還可以申請個國賠(最近挺流行的),那網路穩定性不夠,我們能夠提出什麼證明來索賠呢?還是只有真的斷線才有依據呢?推拖使用者自有設備不穩定?測回路值就一定準確嗎?(在下也當過通信人員、知道回路值的盲點...),其實短時間的回路值就能夠代表長時間的穩定嗎?(又回到了那個連續阻斷24HRS的迷思中)
網路的穩定性,其實沒人能夠說個準,舉例來說:
在不受到DOS或DDOS這一類阻斷攻擊的狀態下,能夠正常顯示出全部的資訊,我都還能夠接受,如果要以數據來說,回應值在8~900 ms以下,其實都還能夠流覽網頁(線上影音就別想了吧!),如果NCC還能夠正常運作的話,不知能否聽見我們這些小小使用者的心聲呢?
還是有什麼第三方的監督機關,能夠幫我們把關呢?可以在察覺到網路狀態有異時,站在使用者這邊,幫我們跟ISP業者行督導之實呢?同時也能夠避免ISP業者需處理無理取鬧的提告呢?(其實在那樣子的合約條件下,也別想告的起吧!聽過有人告贏過ISP嗎?有的話請留言...)
其實,現在ISP業者雖然很多,但是真的具有硬體設施的業者還是僅為少數,所以,穩定性的把關也在他們手上,其它的ISP業者,說它們是網路服務的代理者比較像吧!(看一下網路費用的拆帳,就可以窺知一二)。
網路的穩定真的十分重要,現在線上消費金融的風行,如果你在三更半夜,透過網路轉大筆資金的時候,來個瞬斷或逾時,看不見轉帳交易成功的畫面時,就算你打客服電話去查,包準你也無法及時得到相關訊息(據筆者所知,大多數銀行也是挑三更半夜RUN BATCH!),只能等到天亮之後再說。
我想使用者應該也睡不著覺吧!其實所有的責任似乎都落到使用者身上了!ISP和銀行業者有責任嗎?有辦法舉證嗎?一般使用者會有網路記錄器嗎?
或許,真的要等媒體爆料,或是透過政府機構重視才有可能改變現有的狀況吧!還是以後叫ISP業者連平台都包了(連個人用PC都跟他們租),這樣一來就可以避開它們,推脫是使用者PC造成的問題,我想這應該是不可能的任務吧!(白日夢...冏)。
2007年11月16日 星期五
當電腦變成吃電怪獸(When Computers Become Electricity-Consuming Monsters)
今天一早,友人傳了一篇Tom's硬體的文章給我看,其中的內容主要是介紹一款千瓦級(1000 W)的電源供應器(Power、PSU),這讓我想到一件事,現在電腦的潮流真的是非常兩極化。
怎麼說呢?因為現在的電腦CPU除了愈做愈小之外,也愈來愈省電,甚至我先前提過的平價電腦,無論是主機板的整合或整體設計,應該都是以低功耗為目標,可是顯示卡卻一直朝著反方向前進(跟以前CPU的演進史類似),一昧地求快、求多,所以耗電量也大的驚人。
現在CPU省下來的電能消耗,可能遠不及顯示卡所增加的量,這又是一個值得大家思索的地方,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好的配備嗎?還是另外一種迷思呢?
其實,現在大家都在喊能源危機,可是這一點對於電腦來說,很多時候都是互相矛盾,例如:先前看過有關太陽能PC的文章(太陽能的延伸說明,一樣都是從Tom's硬體看來的),比較之下,如果不考慮成本或周邊條件,一張顯示卡所耗的電就比一整台太陽能PC所需的電還多。
現代家庭中的電腦普及率高,所以在電能(費)上的消耗,愈來愈受到重視,因為家中除了大型家電之外(冷氣、冰箱、電視...等),最耗電的電器應該非電腦莫屬,而且電腦的耗電往往又被一般人所忽略,擺在那兒忘了它的存在,如果有在家裡養動物或是架站的人,就非常能感同身受我所說的(尤其是拿到電費單時!)。
所以,真要省電的話,千萬別小看電腦的消耗量。以我來說,只要是沒有用電腦的時候,我甚至把延長線的電源給關閉!(家裡兩三台電腦呀!加起來的消耗驚人),一方面省電,另一方面可以減少用電的機會(因為懶的開電源!哈...)。
關於電源供應器及電源消耗這點,其實有關心過這議題的人,應該知道台灣的電費計算方式,不會因為你使用了什麼規格或通過什麼標章的Power而省錢,真要說的話,只能說你愛地球(主要都是在能源轉換效率上提升)。
所以,這部份我也不多加說明,只要足夠瓦數,適用你的需求即可。
除了CPU之外,我們知道另一個吃電的就是顯示卡,其實看看現在市面上主流的顯示卡,應該都是NVIDIA-7或8系列,或是ATI-2XXX系列,這些其實都具有一定的耗電量(其實還不小,看它們的散熱鰭片或風扇就知道),其實會用高階顯卡或是設備的人,我想玩線上遊戲的玩家就是中堅份子的一群。
很多人可能都是標榜著打遊戲時會Lag或是破圖,所以才砸錢去換顯示卡,但是影響那畫面享受的因素只有顯示卡嗎?其實不只...你的網路環境、電腦整體效能,甚至記憶體大小及硬碟轉速都有可能,而且真的有那個需要為了玩遊戲而大費周章嗎?(如果念書做研究也有這份熱誠就好)。
以我自己為例:
其實我也曾玩過一陣子的線上遊戲(怕廣告嫌疑,是一款3D遊戲),當時我還在用MX440等級的顯示卡時,聽過有玩家為了看清楚自己角色在水面的倒影,而去敗了一張5位數的繪圖專用顯卡(都快可以組一台電腦了吧!),我那時心想,玩GAME的人打怪、看血條、顧隊友就快來不及了,那些真的這麼重要嗎?(沒有攻擊別人的意思,只是分享心得)當然也有玩家就是衝著那遊戲裡的畫面而玩的,那就另當別論(一分錢一分貨...)。
所以,在你一邊玩遊戲的同時,也付出了更多的資源(錢、地球資源...),其實現在電腦的潮流,慢慢地在速度效能與耗電量之間取得平衡(希望顯示卡上也能降低耗電量!),一般家用電腦還好,對於企業所使用的中大型主機,如果沒導入低耗電的模組,說它們是吃電怪獸一點也不為過。
雖然效能、速度、噱頭是吸引消費者的重要因素,但是我覺得還是多省點能源、金錢比較實在,畢竟錢難賺呀!(小市民的心聲!)
怎麼說呢?因為現在的電腦CPU除了愈做愈小之外,也愈來愈省電,甚至我先前提過的平價電腦,無論是主機板的整合或整體設計,應該都是以低功耗為目標,可是顯示卡卻一直朝著反方向前進(跟以前CPU的演進史類似),一昧地求快、求多,所以耗電量也大的驚人。
現在CPU省下來的電能消耗,可能遠不及顯示卡所增加的量,這又是一個值得大家思索的地方,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好的配備嗎?還是另外一種迷思呢?
其實,現在大家都在喊能源危機,可是這一點對於電腦來說,很多時候都是互相矛盾,例如:先前看過有關太陽能PC的文章(太陽能的延伸說明,一樣都是從Tom's硬體看來的),比較之下,如果不考慮成本或周邊條件,一張顯示卡所耗的電就比一整台太陽能PC所需的電還多。
現代家庭中的電腦普及率高,所以在電能(費)上的消耗,愈來愈受到重視,因為家中除了大型家電之外(冷氣、冰箱、電視...等),最耗電的電器應該非電腦莫屬,而且電腦的耗電往往又被一般人所忽略,擺在那兒忘了它的存在,如果有在家裡養動物或是架站的人,就非常能感同身受我所說的(尤其是拿到電費單時!)。
所以,真要省電的話,千萬別小看電腦的消耗量。以我來說,只要是沒有用電腦的時候,我甚至把延長線的電源給關閉!(家裡兩三台電腦呀!加起來的消耗驚人),一方面省電,另一方面可以減少用電的機會(因為懶的開電源!哈...)。
關於電源供應器及電源消耗這點,其實有關心過這議題的人,應該知道台灣的電費計算方式,不會因為你使用了什麼規格或通過什麼標章的Power而省錢,真要說的話,只能說你愛地球(主要都是在能源轉換效率上提升)。
所以,這部份我也不多加說明,只要足夠瓦數,適用你的需求即可。
除了CPU之外,我們知道另一個吃電的就是顯示卡,其實看看現在市面上主流的顯示卡,應該都是NVIDIA-7或8系列,或是ATI-2XXX系列,這些其實都具有一定的耗電量(其實還不小,看它們的散熱鰭片或風扇就知道),其實會用高階顯卡或是設備的人,我想玩線上遊戲的玩家就是中堅份子的一群。
很多人可能都是標榜著打遊戲時會Lag或是破圖,所以才砸錢去換顯示卡,但是影響那畫面享受的因素只有顯示卡嗎?其實不只...你的網路環境、電腦整體效能,甚至記憶體大小及硬碟轉速都有可能,而且真的有那個需要為了玩遊戲而大費周章嗎?(如果念書做研究也有這份熱誠就好)。
以我自己為例:
其實我也曾玩過一陣子的線上遊戲(怕廣告嫌疑,是一款3D遊戲),當時我還在用MX440等級的顯示卡時,聽過有玩家為了看清楚自己角色在水面的倒影,而去敗了一張5位數的繪圖專用顯卡(都快可以組一台電腦了吧!),我那時心想,玩GAME的人打怪、看血條、顧隊友就快來不及了,那些真的這麼重要嗎?(沒有攻擊別人的意思,只是分享心得)當然也有玩家就是衝著那遊戲裡的畫面而玩的,那就另當別論(一分錢一分貨...)。
所以,在你一邊玩遊戲的同時,也付出了更多的資源(錢、地球資源...),其實現在電腦的潮流,慢慢地在速度效能與耗電量之間取得平衡(希望顯示卡上也能降低耗電量!),一般家用電腦還好,對於企業所使用的中大型主機,如果沒導入低耗電的模組,說它們是吃電怪獸一點也不為過。
雖然效能、速度、噱頭是吸引消費者的重要因素,但是我覺得還是多省點能源、金錢比較實在,畢竟錢難賺呀!(小市民的心聲!)
2007年11月15日 星期四
發問的智慧(The Sense for Questioning)
只要是對電腦有興趣的人,一定都曾經遇過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無論你是玩電腦十年、二十年都一樣),在Google大行其道之前,我們這一種人往往都只能在各大電腦討論區中找尋可用資訊,或是經由發問引起大家的注意與迴響。
不過,近年來網路資訊爆炸,再加上Google的搜尋技術,現在的問題大多透過Google的協助都能獲得不錯的解決方案,除非你剛好遇到全球第一個感染的變種病毒(這應該比中樂透的機率還低)、或是你的使用環境非常特別。
除此之外,可能讓我們回到討論區找資料的原因,大概就是Google在資料量及語系上面的限制吧!
因為Google上的資料都還是以英語居多,一但切換成中文後,資料量就大減(簡體中文還比繁體中文多一些),對於英文不是這麼靈光或是有閱讀障礙的人來說,可能在Google上也不一定能夠尋得有用的資訊...
這時候可能就要轉戰各討論區,例:BBS站台的PTT、LINUX的酷!學園或各大資訊討論區,一進這些大型討論區中,都可以看見有關「發問的智慧」一文,可惜的是,這是最容易被人所忽略的一塊,雖然當下急需得到解答的心理我能理解,可是發問的技術不好,往往會造成更多的反效果,以及延長問題解決的時程,除此之外,因為討論區的平台是開放的,並沒有誰一定有「必要」回答誰的問題,所以最好還是以禮相待為優先呀!(好心人可遇不可求呀!)
其實,各大討論區針對發問智慧這一點,內容都大同小異,出發點都是基於節省網路資源、減少大家的誤判,或者是針對常見的問題已經提供了置頂或是固定的討論串,但是發問的人往往會忽視這些原有資源,我認為發問的人根本把那些置諸腦後,因為他們認為搜尋太浪費時間,而匆忙地抓到地方就POST自己的問題(往往還東缺西落一堆重要資訊),通常這種亂槍打鳥的發問,就算有人回了有用的資訊,自己要回頭找自己發文的地方,也像大海撈針一樣。
雖然大家對於發問的智慧都有獨特的見解,我也分享一下。如果是我,在發問之前可能會先做過那些前置作業,我前面就說過,很多事都是可遇不可求呀!(笑...)
1.保留問題發生時的影像,有時圖片比文字更易瞭解(NPNT?)。
2.描述環境(OS、RAM、運行程式)或透過軟體(Hijackthis、SREng)列表。
3.上Google找尋相關字詞,最好培養英文閱讀能力。(有隱藏風險)
4.如有能力,先自行歸類問題,以免在不適當的版面發問。
5.去各大討論區,透過搜尋功能來找尋相關字詞(或透過Google協助*1)。
6.在適當版面發問,留下足夠的資訊及自行解決的過程。(讓人看出誠意)
7.問題解決後(自行或受助),回來描述完整的解決方式。(互惠)
8.保持禮貌的言論(避免筆戰或太過於離題的討論)。
PS:NPNT = No Pic No Turth。
*1:不是每個論壇都有搜尋服務(負載過高),可經Google協助搜尋,如下:
除此之外,在上述的第3點中,我說有隱藏風險是指,現在的Google會在搜尋結果上加註該網頁可能會損害電腦的字樣,代表你透過他搜尋資訊時,除了找到可用的資訊之外,也有開啟含惡意程式的網頁之可能性。
除了以上幾點之外,我覺得還有很多細節的部份就是依各個討論區的風格而異,例如:有些討論區會針對新手特地開闢一個新手討論區,讓適當的問題出現在適合的版面(雖然新手的界定比較模糊),或者有些個人架設的討論區,他們的個人習慣與規定,在你要享用它提供的資源時,也先將遊戲規則弄清楚,以免造成誤會。
而發問時有什麼狀況是最不可取的呢?只要有在討論區上打滾過一陣子的人,應該都可以列出個十項八項絕對沒問題,例:
1.重覆貼文。(害怕別人看不見嗎?或是亂槍打鳥?)
2.挾帶廣告意圖。(見仁見智,比較難界定)
3.業代上來攻訐或中傷同業。(挺常見的)
4.濃厚的政治色彩。(除非是特定的政治論壇)
5.情緒用詞或人身攻擊。(發文前請三思,情緒對問題解決沒有幫助)
...族繁不及備載。
其實這些不可取的部份,很多時候都是可以避免的,更何況我一直重申的觀念,網路上沒有誰一定要為誰解惑的責任(至少每個人為自己留下的文字負責),除非是有金錢上的往來(約聘、維護合約...等),除此之外,大家都是基於網路共享及部落客精神來分享自己的經驗。
說穿了,發問的智慧很簡單,只要在提問之前,想想看自己會願意在網路上回什麼類型的發問者(希望提問者提供那些資訊,因為網路上很多回應者都要用猜測的方式來回答...),自己從回文者的角度來看自己所提出的問題,就可以避免很多問題,何樂而不為呢?
下次在發問前,請先思索一下,筆者上頭所說的這些,你做到了多少呢?
(小聲說:其實我也是個問題寶寶呀!^^"如有冒犯之處還請各位見諒!)
不過,近年來網路資訊爆炸,再加上Google的搜尋技術,現在的問題大多透過Google的協助都能獲得不錯的解決方案,除非你剛好遇到全球第一個感染的變種病毒(這應該比中樂透的機率還低)、或是你的使用環境非常特別。
除此之外,可能讓我們回到討論區找資料的原因,大概就是Google在資料量及語系上面的限制吧!
因為Google上的資料都還是以英語居多,一但切換成中文後,資料量就大減(簡體中文還比繁體中文多一些),對於英文不是這麼靈光或是有閱讀障礙的人來說,可能在Google上也不一定能夠尋得有用的資訊...
這時候可能就要轉戰各討論區,例:BBS站台的PTT、LINUX的酷!學園或各大資訊討論區,一進這些大型討論區中,都可以看見有關「發問的智慧」一文,可惜的是,這是最容易被人所忽略的一塊,雖然當下急需得到解答的心理我能理解,可是發問的技術不好,往往會造成更多的反效果,以及延長問題解決的時程,除此之外,因為討論區的平台是開放的,並沒有誰一定有「必要」回答誰的問題,所以最好還是以禮相待為優先呀!(好心人可遇不可求呀!)
其實,各大討論區針對發問智慧這一點,內容都大同小異,出發點都是基於節省網路資源、減少大家的誤判,或者是針對常見的問題已經提供了置頂或是固定的討論串,但是發問的人往往會忽視這些原有資源,我認為發問的人根本把那些置諸腦後,因為他們認為搜尋太浪費時間,而匆忙地抓到地方就POST自己的問題(往往還東缺西落一堆重要資訊),通常這種亂槍打鳥的發問,就算有人回了有用的資訊,自己要回頭找自己發文的地方,也像大海撈針一樣。
雖然大家對於發問的智慧都有獨特的見解,我也分享一下。如果是我,在發問之前可能會先做過那些前置作業,我前面就說過,很多事都是可遇不可求呀!(笑...)
1.保留問題發生時的影像,有時圖片比文字更易瞭解(NPNT?)。
2.描述環境(OS、RAM、運行程式)或透過軟體(Hijackthis、SREng)列表。
3.上Google找尋相關字詞,最好培養英文閱讀能力。(有隱藏風險)
4.如有能力,先自行歸類問題,以免在不適當的版面發問。
5.去各大討論區,透過搜尋功能來找尋相關字詞(或透過Google協助*1)。
6.在適當版面發問,留下足夠的資訊及自行解決的過程。(讓人看出誠意)
7.問題解決後(自行或受助),回來描述完整的解決方式。(互惠)
8.保持禮貌的言論(避免筆戰或太過於離題的討論)。
PS:NPNT = No Pic No Turth。
*1:不是每個論壇都有搜尋服務(負載過高),可經Google協助搜尋,如下:
site:欲搜尋的網站網址 關鍵字(沒拒絕Google的搜尋即可使用)
例:site:twitter.com indeepnight (找twitter.com中的indeepnight)
除此之外,在上述的第3點中,我說有隱藏風險是指,現在的Google會在搜尋結果上加註該網頁可能會損害電腦的字樣,代表你透過他搜尋資訊時,除了找到可用的資訊之外,也有開啟含惡意程式的網頁之可能性。
除了以上幾點之外,我覺得還有很多細節的部份就是依各個討論區的風格而異,例如:有些討論區會針對新手特地開闢一個新手討論區,讓適當的問題出現在適合的版面(雖然新手的界定比較模糊),或者有些個人架設的討論區,他們的個人習慣與規定,在你要享用它提供的資源時,也先將遊戲規則弄清楚,以免造成誤會。
而發問時有什麼狀況是最不可取的呢?只要有在討論區上打滾過一陣子的人,應該都可以列出個十項八項絕對沒問題,例:
1.重覆貼文。(害怕別人看不見嗎?或是亂槍打鳥?)
2.挾帶廣告意圖。(見仁見智,比較難界定)
3.業代上來攻訐或中傷同業。(挺常見的)
4.濃厚的政治色彩。(除非是特定的政治論壇)
5.情緒用詞或人身攻擊。(發文前請三思,情緒對問題解決沒有幫助)
...族繁不及備載。
其實這些不可取的部份,很多時候都是可以避免的,更何況我一直重申的觀念,網路上沒有誰一定要為誰解惑的責任(至少每個人為自己留下的文字負責),除非是有金錢上的往來(約聘、維護合約...等),除此之外,大家都是基於網路共享及部落客精神來分享自己的經驗。
說穿了,發問的智慧很簡單,只要在提問之前,想想看自己會願意在網路上回什麼類型的發問者(希望提問者提供那些資訊,因為網路上很多回應者都要用猜測的方式來回答...),自己從回文者的角度來看自己所提出的問題,就可以避免很多問題,何樂而不為呢?
下次在發問前,請先思索一下,筆者上頭所說的這些,你做到了多少呢?
(小聲說:其實我也是個問題寶寶呀!^^"如有冒犯之處還請各位見諒!)
2007年11月14日 星期三
資訊管理人員的價值(The Value of MIS)
自己轉換到IT產業,也才短短地半年多,對於自己在這些時間裡的成長,回過頭來看,發現到許多屬於MIS的價值,或許真的要有足夠的條件才有機會一展長才(至少要有成長的環境)。
或許是自己的實力還不到火侯,說這些還太早,就跟當初坐我位子的前輩所言,這裡的條件屬於何種環境?必須要自己先有計畫,千萬別等著上頭能夠提供你多少資源,而是自己能夠在這些資源中完成多少自己預定的目標。
從文字工跳進這產業時,其實心裡還真的有點擔心,是否能夠勝任,事實證明:「我可以!」,除此之外要怎麼走出屬於自己的價值呢?或許不是薪資條上的數字、不是多快把中毒的電腦恢復正常,反而從資源分配、人際運作、整體規劃這些都是MIS可以找到自己定位價值的領域。
其實,剛進入這產業時,有很多不懂的地方要摸索,其中包括了整體網路架構、伺服器設定、備份模式、ERP流程...等,這些對於新進的我來說,只能用千頭萬緒形容。
雖然前人有留下文字或圖形的紀錄,在緊急狀況下,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親自去RUN一次(雖然不是最有效率的做法,卻是讓印象最深的方式),然而,書面工作也成為重要的一環(一切都得自立更生)。
在這段時間裡,也和許多在這個產業的同仁交換過心得(無論是工程師、業代、程式撰寫人員、甚至是主管),一件事在不同人的心裡,有著很不一樣的決斷。
例:一般使用者抱怨為何軟體介面這麼不人性化..
工程師:「會嗎?不是這樣子就可以用了嗎?」(使用者一臉茫然)。
業代:「沒關係,我回去請研發部改善」(時程未知,因使用者非決策者)。
程式撰寫員:「什麼?要改!當初原本是設定給專業人員用的呀!」。
主管:「衡量整體效益,在改介面與訓練員工的時間和成本中做決策」。
現在所處的環境中,我經常要衡量這四個不同層面的思考模式,因為我總是擔任著校長(管理者)、老師(幫使用者解惑)、工友(技術人員)兼採購(跟業代溝通)。(這一點我該欣慰嗎?因為只有我一個,所以可以全面接觸?)
雖然如此,很多時候還是會有力不從心的窘境,例:
1.以管理者角度為公司省下電費成本(效能稍降低),使用者就有所微詞。
2.以老師的角度,資深或年長的使用者,會覺得小毛頭憑什麼管我這麼多?
3.以工友的角度來建議安全的強化,但是下場往往會卡在預算及產出。
4.以採購的角度跟業代博感情,卻比不上網路平台的實際價差。
我想,這些問題很多跟我有類似經驗的人,都知道錯不在自身,而是體制及台灣固有的人情味所致,有更多時候須要掌權者的白紙黑字來扶正,不然很容易變成裡外不是人的豬八戒。
我這些時間一直在反省,怎麼樣才能夠在原崗位上做得更好,或者學得更多的實務經驗,除了在自己技術層面上繼續精進之外,我相信用管理者的角度看待事情,可以讓我的眼界更不同(以前職場上的互動也不是假的)
一個好的資訊管理者,除了在本職學能上要能服人之外,我相信協調與統籌能力更是一大要素,除此之外,溝通能力也是一大考驗(看過太多被能言善道者中傷的技術高手了!),這些我想應該是在書上也沒有辦法得到的體驗,這部份往往也是得上了檯面才看的出來。(現居職位上卻經常有這一類的接觸)
當然,這種狀況也不是資訊管理人員一定要具備的特色及價值,只是有太多狀況卻得跟這些能言善道者周旋,才能順利推行專案或讓政策能夠正常執行,這就是企業/公司文化。(同時也是資訊管理人員很需要掌握的一部份)
所以,這些時間的體驗,我覺得自身的技術培養固然重要、人際關係和溝通技巧更是成為專業MIS的必經之路,不管什麼的工作,我所說的這些都相當重要吧!
只是IT業的管理人員,往往都會陷入技術層面的迷思(不是技術不重要唷!技術是基本核心!),但是真要用它為公司或企業體做些什麼,往往是需要更多的交際手腕(高等技術人員也有他們的好處!)
其實,資訊管理人員的價值,如果掌權者無法看見(前提是自己也具備這種能力),那就只能自行增加自己的附加價值,無論是IT、研發業這都已經成為一種風潮,在國內業界,真的能夠把IT視為一種增加自身競爭力的企業有多少呢?還是得所有部門都採用成本化才看得出成效?(內部的IT運作也都要待價而沽,才能顯現自己能夠省下的成本?)
資訊管理人員的價值,很多時候真的需要伯樂,才能讓千里馬發揮萬里的成效。
或許是自己的實力還不到火侯,說這些還太早,就跟當初坐我位子的前輩所言,這裡的條件屬於何種環境?必須要自己先有計畫,千萬別等著上頭能夠提供你多少資源,而是自己能夠在這些資源中完成多少自己預定的目標。
從文字工跳進這產業時,其實心裡還真的有點擔心,是否能夠勝任,事實證明:「我可以!」,除此之外要怎麼走出屬於自己的價值呢?或許不是薪資條上的數字、不是多快把中毒的電腦恢復正常,反而從資源分配、人際運作、整體規劃這些都是MIS可以找到自己定位價值的領域。
其實,剛進入這產業時,有很多不懂的地方要摸索,其中包括了整體網路架構、伺服器設定、備份模式、ERP流程...等,這些對於新進的我來說,只能用千頭萬緒形容。
雖然前人有留下文字或圖形的紀錄,在緊急狀況下,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親自去RUN一次(雖然不是最有效率的做法,卻是讓印象最深的方式),然而,書面工作也成為重要的一環(一切都得自立更生)。
在這段時間裡,也和許多在這個產業的同仁交換過心得(無論是工程師、業代、程式撰寫人員、甚至是主管),一件事在不同人的心裡,有著很不一樣的決斷。
例:一般使用者抱怨為何軟體介面這麼不人性化..
工程師:「會嗎?不是這樣子就可以用了嗎?」(使用者一臉茫然)。
業代:「沒關係,我回去請研發部改善」(時程未知,因使用者非決策者)。
程式撰寫員:「什麼?要改!當初原本是設定給專業人員用的呀!」。
主管:「衡量整體效益,在改介面與訓練員工的時間和成本中做決策」。
現在所處的環境中,我經常要衡量這四個不同層面的思考模式,因為我總是擔任著校長(管理者)、老師(幫使用者解惑)、工友(技術人員)兼採購(跟業代溝通)。(這一點我該欣慰嗎?因為只有我一個,所以可以全面接觸?)
雖然如此,很多時候還是會有力不從心的窘境,例:
1.以管理者角度為公司省下電費成本(效能稍降低),使用者就有所微詞。
2.以老師的角度,資深或年長的使用者,會覺得小毛頭憑什麼管我這麼多?
3.以工友的角度來建議安全的強化,但是下場往往會卡在預算及產出。
4.以採購的角度跟業代博感情,卻比不上網路平台的實際價差。
我想,這些問題很多跟我有類似經驗的人,都知道錯不在自身,而是體制及台灣固有的人情味所致,有更多時候須要掌權者的白紙黑字來扶正,不然很容易變成裡外不是人的豬八戒。
我這些時間一直在反省,怎麼樣才能夠在原崗位上做得更好,或者學得更多的實務經驗,除了在自己技術層面上繼續精進之外,我相信用管理者的角度看待事情,可以讓我的眼界更不同(以前職場上的互動也不是假的)
一個好的資訊管理者,除了在本職學能上要能服人之外,我相信協調與統籌能力更是一大要素,除此之外,溝通能力也是一大考驗(看過太多被能言善道者中傷的技術高手了!),這些我想應該是在書上也沒有辦法得到的體驗,這部份往往也是得上了檯面才看的出來。(現居職位上卻經常有這一類的接觸)
當然,這種狀況也不是資訊管理人員一定要具備的特色及價值,只是有太多狀況卻得跟這些能言善道者周旋,才能順利推行專案或讓政策能夠正常執行,這就是企業/公司文化。(同時也是資訊管理人員很需要掌握的一部份)
所以,這些時間的體驗,我覺得自身的技術培養固然重要、人際關係和溝通技巧更是成為專業MIS的必經之路,不管什麼的工作,我所說的這些都相當重要吧!
只是IT業的管理人員,往往都會陷入技術層面的迷思(不是技術不重要唷!技術是基本核心!),但是真要用它為公司或企業體做些什麼,往往是需要更多的交際手腕(高等技術人員也有他們的好處!)
其實,資訊管理人員的價值,如果掌權者無法看見(前提是自己也具備這種能力),那就只能自行增加自己的附加價值,無論是IT、研發業這都已經成為一種風潮,在國內業界,真的能夠把IT視為一種增加自身競爭力的企業有多少呢?還是得所有部門都採用成本化才看得出成效?(內部的IT運作也都要待價而沽,才能顯現自己能夠省下的成本?)
資訊管理人員的價值,很多時候真的需要伯樂,才能讓千里馬發揮萬里的成效。
2007年11月13日 星期二
防毒軟體的進化(The Evolution of Antivirus Software)
防毒軟體,近年是受到很大挑戰的一個軟體工業,其實並非它們日漸退步,只是現在的威脅太多不歸類於單純的病毒,而是多方進行的惡意軟體。
從先前市佔率相當高的Symantec宣布將企業版的防毒軟體(SAE)改名為SEP(Symantec Endpoint Protection)看來,現在還單純僅買防毒軟體,可能就是一個風險性極大的挑戰,因為你永遠不會知道有多少威脅,可能會降臨。
所以,無論是防火牆、或是具備IDS、IPS的功能,這些會漸漸地成為每家防毒軟體列為防毒軟體的標準(或者是說CLIENT或SERVER端的防護軟體)。
如果你是個人使用者,如果預算許可的條件下,我會建議你去購買整合型的防毒+防火牆軟體或防毒軟體+免費防火牆,至少可以有效預防一些不必要的事端發生。
如果是企業的資訊安全管理者,先不論是否有導入硬體防火牆或內容過濾器的設備(動輒都是六位數),至少都要具備防毒和防火牆兩道關卡,以目前市面上的企業版防毒,至少都有做到這種需求,其它的服務大多是要加值購買。(例:NAS、MAIL SERVER的防護)
其實,從最早陽春型的防毒軟體,一直進展到現在多功能整合型的軟體,對筆者來說很多時候是哭笑不得,早期是害怕防護能力不夠,害怕會有所遺漏,造成資料毀損、散步病毒,現在轉變了角色成了管理者後,反而是要怎樣人性化的使用才是正確的。
舉例來說:使用過現在屬於整合型的防毒軟體者(KIS、Norton360...等),應該都知道它們都具備自動學習、警示的功能,這些對於我們IT的相關人員來說,或許不是什麼大問題,但是對於使用者來說,任何的警示視窗或是自動學習的功能,往往就可以造成不小的驚嚇。
所以在派送及安裝完後,往往都要先把必要軟體加入信任名單,可是在資產管理未落實(本土產業並不重視)的狀況之下,其實每個使用者可能使用的軟體其實都略有不同,所以被學習功能或警示功能嚇到的使用者不在少數。
如果把學習功能跟警示的功能關掉,卻又容易讓使用者失去戒心,光是這一點就讓管理者難以取捨,也許有人會說那為何不在電腦的控制權上控管,例如:僅給使用者POWER USER的權限,這一點在我還未研究清楚,透過某些特定軟體跨權限使用特定軟體前(例:AUTOHOTKEY...等),這一點也無法冒然實行。(那些軟體商,沒事寫個要管理者權限才能跑的軟體做啥...Orz)
所以就經常在公司內部疲於奔命(尤其是只有我一個人),經常在幫人按OK、或是確認放行的這種動作,或許有更多人選擇自己放行某些軟體(怕我太忙,為我著想?),一但有人中毒,往往收尾的人也是在下我一人。(輕則耗時解毒、重則備份重灌)
而這就是我在這波防毒軟體的進化潮中,最大的感受,因為早在這些整合式的產品出來前,我就已經在使用者電腦上至少裝有防毒軟體+防火牆,甚至是還有掃除惡意程式的軟體(必要時使用),就算每天掃描更新都無病毒的跡象,只要拿其它掃除廣告或間諜軟體的程式一掃,結果往往會讓你嚇一跳(只能說「Cookie」和「temp暫存檔」能讓你上天堂也能讓你死無葬身之地!)。
雖然,我即將導入不同的防毒軟體(整合型),我預料陣痛期應該也不短,尤其是我一個人更新玩全公司各地的數十台PC後,我至少要先準備約一個月來接受使用者的磨合期(防毒能有一個月的空窗期嗎?),除此之外,這些防毒軟體的進化,會不會對舊有的軟體使用上造成困擾?這些其實都是我該要評估的。
有時候真的不是愈新、愈貴的愈好用(在IT類的硬體上到是這樣沒錯),這一波的進化,或許對於原本僅努力於防火牆、防毒、IDS、IPS的各家廠商有機會整合成一塊,不過...希望最大的受益者是使用者,而不是變相加價(軟體一旦坐大,價位也水漲船高)。
否則,在你還沒做出成效之前,荷包就先瘦了一大圈(雖然軟體業難經營也是眾所周知!),但是在老闆跟績效掛帥的主管眼中,可能就是一大難關,感覺就像現在電腦的演進,往往是軟體和硬體之間,互相要求進步,所有的成本就是使用者大家買單(促進經濟嗎?離題了...)。
防毒軟體的進化,應該慢慢地會趨於完整型的防護,在筆者協助使用者解毒、去除惡意軟體的經驗,最大的問題真的不是出在軟體上的不夠力(或許有人說更新速度要快、回饋機制也要快...),反而是使用習慣才是最大的問題(看到啥都點的人,就算裝超級軟體也不夠死...),如果最後能進化成直接改變使用者習慣的話!我一定第一個掏錢購買。
從先前市佔率相當高的Symantec宣布將企業版的防毒軟體(SAE)改名為SEP(Symantec Endpoint Protection)看來,現在還單純僅買防毒軟體,可能就是一個風險性極大的挑戰,因為你永遠不會知道有多少威脅,可能會降臨。
所以,無論是防火牆、或是具備IDS、IPS的功能,這些會漸漸地成為每家防毒軟體列為防毒軟體的標準(或者是說CLIENT或SERVER端的防護軟體)。
如果你是個人使用者,如果預算許可的條件下,我會建議你去購買整合型的防毒+防火牆軟體或防毒軟體+免費防火牆,至少可以有效預防一些不必要的事端發生。
如果是企業的資訊安全管理者,先不論是否有導入硬體防火牆或內容過濾器的設備(動輒都是六位數),至少都要具備防毒和防火牆兩道關卡,以目前市面上的企業版防毒,至少都有做到這種需求,其它的服務大多是要加值購買。(例:NAS、MAIL SERVER的防護)
其實,從最早陽春型的防毒軟體,一直進展到現在多功能整合型的軟體,對筆者來說很多時候是哭笑不得,早期是害怕防護能力不夠,害怕會有所遺漏,造成資料毀損、散步病毒,現在轉變了角色成了管理者後,反而是要怎樣人性化的使用才是正確的。
舉例來說:使用過現在屬於整合型的防毒軟體者(KIS、Norton360...等),應該都知道它們都具備自動學習、警示的功能,這些對於我們IT的相關人員來說,或許不是什麼大問題,但是對於使用者來說,任何的警示視窗或是自動學習的功能,往往就可以造成不小的驚嚇。
所以在派送及安裝完後,往往都要先把必要軟體加入信任名單,可是在資產管理未落實(本土產業並不重視)的狀況之下,其實每個使用者可能使用的軟體其實都略有不同,所以被學習功能或警示功能嚇到的使用者不在少數。
如果把學習功能跟警示的功能關掉,卻又容易讓使用者失去戒心,光是這一點就讓管理者難以取捨,也許有人會說那為何不在電腦的控制權上控管,例如:僅給使用者POWER USER的權限,這一點在我還未研究清楚,透過某些特定軟體跨權限使用特定軟體前(例:AUTOHOTKEY...等),這一點也無法冒然實行。(那些軟體商,沒事寫個要管理者權限才能跑的軟體做啥...Orz)
所以就經常在公司內部疲於奔命(尤其是只有我一個人),經常在幫人按OK、或是確認放行的這種動作,或許有更多人選擇自己放行某些軟體(怕我太忙,為我著想?),一但有人中毒,往往收尾的人也是在下我一人。(輕則耗時解毒、重則備份重灌)
而這就是我在這波防毒軟體的進化潮中,最大的感受,因為早在這些整合式的產品出來前,我就已經在使用者電腦上至少裝有防毒軟體+防火牆,甚至是還有掃除惡意程式的軟體(必要時使用),就算每天掃描更新都無病毒的跡象,只要拿其它掃除廣告或間諜軟體的程式一掃,結果往往會讓你嚇一跳(只能說「Cookie」和「temp暫存檔」能讓你上天堂也能讓你死無葬身之地!)。
雖然,我即將導入不同的防毒軟體(整合型),我預料陣痛期應該也不短,尤其是我一個人更新玩全公司各地的數十台PC後,我至少要先準備約一個月來接受使用者的磨合期(防毒能有一個月的空窗期嗎?),除此之外,這些防毒軟體的進化,會不會對舊有的軟體使用上造成困擾?這些其實都是我該要評估的。
有時候真的不是愈新、愈貴的愈好用(在IT類的硬體上到是這樣沒錯),這一波的進化,或許對於原本僅努力於防火牆、防毒、IDS、IPS的各家廠商有機會整合成一塊,不過...希望最大的受益者是使用者,而不是變相加價(軟體一旦坐大,價位也水漲船高)。
否則,在你還沒做出成效之前,荷包就先瘦了一大圈(雖然軟體業難經營也是眾所周知!),但是在老闆跟績效掛帥的主管眼中,可能就是一大難關,感覺就像現在電腦的演進,往往是軟體和硬體之間,互相要求進步,所有的成本就是使用者大家買單(促進經濟嗎?離題了...)。
防毒軟體的進化,應該慢慢地會趨於完整型的防護,在筆者協助使用者解毒、去除惡意軟體的經驗,最大的問題真的不是出在軟體上的不夠力(或許有人說更新速度要快、回饋機制也要快...),反而是使用習慣才是最大的問題(看到啥都點的人,就算裝超級軟體也不夠死...),如果最後能進化成直接改變使用者習慣的話!我一定第一個掏錢購買。
2007年11月12日 星期一
檔案交換術-採購篇(Archives Exchange - Purchase)
在先前兩篇說了檔案交換的用途和安全,這篇主要是針對購買時的注意事項來說明,其實在很多狀況下並不用另外購買儲存設備來支援檔案交換。
除非...有特殊需求(例:美工人員、印刷廠、或特定用途),通常都是無法上傳,或是檔案真的大到用網路傳輸無經濟效益這種,才會走上採購之途。
不過,如果說現代人最常採購用於檔案交換的硬體設備,應該就是屬於快閃記憶體的記憶卡(SD、MS、CF...等),因為現在所有3C產品只要是能夠插卡的,使用者應該多少都會去買張記憶卡來餵飽它!畢竟很多產品內建的記憶體真的是「小」的驚人(價格取向)
除此之外,剩下的應該就是隨身碟、燒錄光碟(含光碟機與光碟片),至於網路傳輸與平台共享的機制,除了有人可能會換所謂的Gb級的網路架構之外,其它的都是所謂的使用者付費的機制(例:KKBOX、EZPEER),那種就不在討論的範圍之內,因為它是買個服務,而不算是實物。
大容量儲存設備:隨身碟或外接硬碟(1.8"或2.5"的硬碟)
這一類產品的採購,其實除了預算之外,最重要的應該就是規格及效能,雖然這兩點往往也隨著預算成正比,怎麼衡量真的是見仁見智,我在這邊提供些想法。
1.隨身碟:種類繁多,現在容量至少1GB,亦有整合MP3及播放功能的機種
優點:
(1)保存能力:它不像VCD、DVD光碟這麼脆弱(一刮傷就...),且抗震。
(2)容量:高階隨身碟能跟DVD(4.7GB)在容量上一較高下(價位偏高)。
缺點:
(1)平均每MB容量的單價較高。(但存取次數能降低成本)
(2)容易感染惡意程式與散布。(我在安全篇有解釋)
(3)遺失率高:容易隨手弄丟。(這點很矛盾,又要它小又會弄丟)
注意事項:
(1)保固:
傳輸速度不是最大的考量(跟USB介面及控制晶片有關),反而是事後的保固成為購買時的最大考量。
(2)附加功能:
雖然物盡其用是件好事,但是附加功能愈多,故障率愈高,例:MP3功能的隨身碟,會有充電電池損耗(更換價格驚人),有時單純點也是件好事。
2.外接硬碟:為了更大容量所設計,優缺點與隨身碟雷同(防震除外)
優點:
(1)容量:能媲美一般3.5"硬碟的容量(現在至少都60GB以上)。
(2)輕量化:雖然含外接盒,但比起3.5"的硬碟來說,仍輕上許多。
PS:有人用3.5"硬碟加外接設備(重),這裡我只針對1.8"和2.5"。
缺點:
(1)價格:比3.5"硬碟的價位來得高出許多。(含外接設備)
(2)損壞率:採用硬碟儲存架構,故損壞率比隨身碟高出許多。
(3)供電性:因為採用USB被動供電,故有時需外加電源才足以驅動。
注意事項:
(1)新硬碟的處理:新硬碟使用前,最好還是在DOS下重新格式化一次!從最近爆發的新聞中,這一點反而變得更重要了,如下引用:
(2)除保固外,市面上也有具備OTG的外接儲存設備,可參考此篇的說明。
燒錄設備:光碟機(VCD、DVD、HD DVD(高解析DVD)、BD(藍光DVD))與光碟片(DVD±R、HD、BD)
其實採買這一類的設備,除非特殊必要的需求,才會購買到HD DVD或BD等設備,畢竟在市場流通與成本來說,都真的偏高許多(BD光碟機隨便就動輒上萬元、光碟片也不便宜),就如同VCD盛行的時代,去買DVD燒錄器一樣,或許當下是很「炫」沒錯,但是卻無法有效達到檔案交換的目的。
(1)規格:
在採購這一類硬體時,除了主流產品與相容性之外,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規格的問題,因為現在DVD燒錄器的廠商很多,其實每一家適用的光碟片也有些許不同。
例:PIONEER發展的DVD-R規格,代表你使用它們的光碟機時,請盡可能採用DVD-R的光碟片,否則很有可能無法正常讀取,或是能燒上去自己卻讀不出來的窘境;反觀由眾多廠商的所制定的DVD+R格式,雖然感覺上較多廠商使用,但是它卻不受DVD論壇(DVD Forum)所認可,所以接納它們的卻有非主流之疑慮,這就是為何還要注意使用規格的問題。
(2)磁頭精準度:
說穿了就是挑片的問題,因為越是標榜高精準度的光碟機,往往也要「高」品質的光碟片來搭配,雖然光碟片的品質落差已經不大(跟塗料、相關製程有關),但是對這種高精準度的光碟機,還是不可不察,否則別人好心燒給你的片子,丟進你的光碟機中,可能也英雄無用武之地。(筆者就遇過PIONEER的某些光碟機,挑得很...)
注意事項:
(1)軔體更新:原則上光碟機是不需更新的,除非有新的技術支援。
(2)區碼:這一點其實跟看影片比較有關,有些原版光碟會限定特定區碼才可讀取,而一般的光碟機往往也有更改區碼的硬體限制。(可透過虛擬光碟機解決)
其實,我在這邊並沒有針對價位上大做文章,因為我沒有說那台比較好用、或是比較便宜的機種,往往得到的後果是吃力不討好,再好的機種也有故障的機器,再爛的風評也是有達人可以做很好的應用。
所以我在這裡僅是提出一些應注意的問題,以及各位可以做為參考的依據,如果真的需要建議或是想要比價的話,可能上Y拍或露天還比較快(我也常以拍賣的價位去砍實體通路的價碼...我算澳客嗎?),或是有什麼想要討論的也歡迎留言或來信。
檔案交換術的系列到此結束,下台一鞠躬(這種系列報導真累!逃...)
除非...有特殊需求(例:美工人員、印刷廠、或特定用途),通常都是無法上傳,或是檔案真的大到用網路傳輸無經濟效益這種,才會走上採購之途。
不過,如果說現代人最常採購用於檔案交換的硬體設備,應該就是屬於快閃記憶體的記憶卡(SD、MS、CF...等),因為現在所有3C產品只要是能夠插卡的,使用者應該多少都會去買張記憶卡來餵飽它!畢竟很多產品內建的記憶體真的是「小」的驚人(價格取向)
除此之外,剩下的應該就是隨身碟、燒錄光碟(含光碟機與光碟片),至於網路傳輸與平台共享的機制,除了有人可能會換所謂的Gb級的網路架構之外,其它的都是所謂的使用者付費的機制(例:KKBOX、EZPEER),那種就不在討論的範圍之內,因為它是買個服務,而不算是實物。
大容量儲存設備:隨身碟或外接硬碟(1.8"或2.5"的硬碟)
這一類產品的採購,其實除了預算之外,最重要的應該就是規格及效能,雖然這兩點往往也隨著預算成正比,怎麼衡量真的是見仁見智,我在這邊提供些想法。
1.隨身碟:種類繁多,現在容量至少1GB,亦有整合MP3及播放功能的機種
優點:
(1)保存能力:它不像VCD、DVD光碟這麼脆弱(一刮傷就...),且抗震。
(2)容量:高階隨身碟能跟DVD(4.7GB)在容量上一較高下(價位偏高)。
缺點:
(1)平均每MB容量的單價較高。(但存取次數能降低成本)
(2)容易感染惡意程式與散布。(我在安全篇有解釋)
(3)遺失率高:容易隨手弄丟。(這點很矛盾,又要它小又會弄丟)
注意事項:
(1)保固:
傳輸速度不是最大的考量(跟USB介面及控制晶片有關),反而是事後的保固成為購買時的最大考量。
(2)附加功能:
雖然物盡其用是件好事,但是附加功能愈多,故障率愈高,例:MP3功能的隨身碟,會有充電電池損耗(更換價格驚人),有時單純點也是件好事。
2.外接硬碟:為了更大容量所設計,優缺點與隨身碟雷同(防震除外)
優點:
(1)容量:能媲美一般3.5"硬碟的容量(現在至少都60GB以上)。
(2)輕量化:雖然含外接盒,但比起3.5"的硬碟來說,仍輕上許多。
PS:有人用3.5"硬碟加外接設備(重),這裡我只針對1.8"和2.5"。
缺點:
(1)價格:比3.5"硬碟的價位來得高出許多。(含外接設備)
(2)損壞率:採用硬碟儲存架構,故損壞率比隨身碟高出許多。
(3)供電性:因為採用USB被動供電,故有時需外加電源才足以驅動。
注意事項:
(1)新硬碟的處理:新硬碟使用前,最好還是在DOS下重新格式化一次!從最近爆發的新聞中,這一點反而變得更重要了,如下引用:
自由時報─Maxtor硬碟 轉包中國感染木馬〔記者林慶川、王珮華/台北報導〕
針對Maxtor(已被Seagate併購)所生產的全新可攜式硬碟發生被植入木馬程式事件,廠商經追蹤,發現此批產品確實是在轉包給中國廠商製造過程中,發生了「感染」問題。
Seagate的官方公告
(2)除保固外,市面上也有具備OTG的外接儲存設備,可參考此篇的說明。
燒錄設備:光碟機(VCD、DVD、HD DVD(高解析DVD)、BD(藍光DVD))與光碟片(DVD±R、HD、BD)
其實採買這一類的設備,除非特殊必要的需求,才會購買到HD DVD或BD等設備,畢竟在市場流通與成本來說,都真的偏高許多(BD光碟機隨便就動輒上萬元、光碟片也不便宜),就如同VCD盛行的時代,去買DVD燒錄器一樣,或許當下是很「炫」沒錯,但是卻無法有效達到檔案交換的目的。
(1)規格:
在採購這一類硬體時,除了主流產品與相容性之外,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規格的問題,因為現在DVD燒錄器的廠商很多,其實每一家適用的光碟片也有些許不同。
例:PIONEER發展的DVD-R規格,代表你使用它們的光碟機時,請盡可能採用DVD-R的光碟片,否則很有可能無法正常讀取,或是能燒上去自己卻讀不出來的窘境;反觀由眾多廠商的所制定的DVD+R格式,雖然感覺上較多廠商使用,但是它卻不受DVD論壇(DVD Forum)所認可,所以接納它們的卻有非主流之疑慮,這就是為何還要注意使用規格的問題。
(2)磁頭精準度:
說穿了就是挑片的問題,因為越是標榜高精準度的光碟機,往往也要「高」品質的光碟片來搭配,雖然光碟片的品質落差已經不大(跟塗料、相關製程有關),但是對這種高精準度的光碟機,還是不可不察,否則別人好心燒給你的片子,丟進你的光碟機中,可能也英雄無用武之地。(筆者就遇過PIONEER的某些光碟機,挑得很...)
注意事項:
(1)軔體更新:原則上光碟機是不需更新的,除非有新的技術支援。
(2)區碼:這一點其實跟看影片比較有關,有些原版光碟會限定特定區碼才可讀取,而一般的光碟機往往也有更改區碼的硬體限制。(可透過虛擬光碟機解決)
其實,我在這邊並沒有針對價位上大做文章,因為我沒有說那台比較好用、或是比較便宜的機種,往往得到的後果是吃力不討好,再好的機種也有故障的機器,再爛的風評也是有達人可以做很好的應用。
所以我在這裡僅是提出一些應注意的問題,以及各位可以做為參考的依據,如果真的需要建議或是想要比價的話,可能上Y拍或露天還比較快(我也常以拍賣的價位去砍實體通路的價碼...我算澳客嗎?),或是有什麼想要討論的也歡迎留言或來信。
檔案交換術的系列到此結束,下台一鞠躬(這種系列報導真累!逃...)
2007年11月10日 星期六
ZINTV-BT電視播放器【搶先體驗】
產品來源:iTRY試用情報王(圖多)
現在每個家庭中,或多或少都有一台以上可連接網路的電腦,基於好東西與好朋友分享的心態,經常會收到許多朋友寄來的影音多媒體檔,有時候很想把這些影音檔分享給全家人觀賞,但是,總不能全家人都擠在小小的電腦螢幕前觀看,所以就會想把這些影片利用電視螢幕放出來,雖然可以透過電腦顯示卡的TV-OUT外接到電視上,除非你的電腦原本就在電視旁,不然這樣種想法其實不太適合,這時候一台具備網路的播放器就能肩負起這樣子的需求。
在因緣際會之下,我得到了一台具有類似功能的媒體播放器【ZINTV ─ BT電視播放器】搶先體驗的機會,這時候一定要來跟大家一同分享一下。
開箱實錄:
我們當然要先來看看它開箱後有那些設備,包括下列物品:
A.使用手冊─1本 B.電源線(含轉接器)─1條 C.ZinTV主機─乙台
D.8方向高敏滑鼠式遙控器─1支 E.4號電池─3顆
F.3.5mm音源訊號線─1條 G.RGB─1條
這眾多裝置中,最重要的當然是那個多功能搖控器和主機,因為所有的操控與連結裝置都得要靠這兩個元件:
搖控器:
其實這個搖控器最特別的地方不外乎就是它那滑鼠控制鍵,因為它就像真的在使用滑鼠一樣,而且它連瀏覽網頁或圖片常用到捲動功能都已內建,除此之外,我還發現了一個比較特別的功能,就是螢幕鍵盤,雖然無法像使用鍵盤一樣靈敏,但也是一種可用的解決方案。
主機:
連接外接設備的介面全都位於主機背板,從上而下從左到右包括了D-port(工廠專用)、輸出選擇鍵、IR IN(似乎沒有作用)、AV端子、S端子、電源開關、電源插孔、RGB端子、音源輸出及麥克風輸入、HDMI輸出、4個USB port、RJ45(網路線接頭),其中還有一點很重要的,那就是「台灣製造」。
其實,最令我驚訝的是它居然連HDMI的介面都有內建,就算是追求高畫質影片的人,也能夠透過它來觀賞心愛的影片,由此也能看見高畫質電視的時代即將到來。
它除了可透過RJ45的網路線來連接之外,它因為有多個USB Port,所以可透過USB的無線網路卡來進行連接,甚至不需要拉上一條長長的網路線,穿過客廳,就能夠使用它來觀賞你電腦裡的多媒體影片,這點到是真的不錯。
它的主要功能上有四種選項:【PC影音】、【USB影音】、【電視上網】和【應用服務】,從名稱上要猜出它們的用途並不難,不過在開始體驗之前,還有一點很重要的要注意,就是能夠支援那些影音格式,我翻了一下說明手冊,它支援的多媒體可以分為影片、音樂和照片三種,一般較為常見的格式,它幾乎都有支援,例:
影片:WMV、MPEG、DIVX、RMVB…等。
音樂:WMA、MP3和RM…等。
照片:JPEG、GIF、BMP和PNG…等。
網路設定:
既然它是透過網路來連線,所以網路的設定一定弄清楚,其實他已經把相關的連接方式都內建好了,所以實際操作起來並不會太難。
1.設定路徑:應用服務>用戶服務>網路設定。
2.連線方式及連線設定:區域(有線)網路>用DHCP即可,我用手動。
3.手動設定IP:
無線網路模式:
設定也不會很困難,只要先插上USB的無線網卡後,在步驟2時選擇【Wi-Fi USB】,然後它會要你【選擇無線網路】,接著【選擇金鑰加密模式】,最後再以搖控器配合螢幕鍵盤【輸入加密的密碼】即可。
其實無線連接方式是個不錯的選擇,只是USB的無線網卡並非一般人常用的裝置,如果能夠直接內建在主機中,應該會更有吸引力才是。
功能介紹:
1.PC影音:透過網路分享的方式播放影音多媒體。
(1)偵測網路狀態:
(2)顯示可用清單與選擇多媒體種類(Note Book以無線網路分享test):
(3)選擇影片及播放:
這部份的應用,其實還不算太難處理,只要網路設定正確,其它部份就跟安裝軟體一樣,只要跟著它的提示來做,應該都能輕鬆上手。
額外一提,其實我測試時,還特地去抓了1080i的高畫質電影demo來看,剛抓下來時沒有注意到是mov檔(Quick time格式),所以偵測不到,在說明手冊中也的確寫有支援,不過,我只是改了一下檔名(WMV),似乎就能夠看囉!
2.USB影音:利用USB外接設備來播放(隨身碟、數位相機、DV…等)
(1)偵測USB連接狀態:
(2)顯示可用清單與選擇多媒體種類(隨身碟以USB介面來傳輸):
(3)選擇影片及播放:
其實PC影音和USB影音的播放步驟都相同,差別僅是利用什麼傳輸介面,如果是觀賞高畫質影片我會建議你使用USB影音或以有線網路來連接,一般影片或檔案較小的影音檔就可以透過無線網路傳送,不過,這還是視自己家裡的擺設狀況而定。
3.電視上網:
這功能,我覺得是附加功能之一,雖然可以用搖控器來電視上網沒錯,但是真的要長時間使用網路,還是用電腦 來上網會方便點,不過它有不少內建選單可以使用,如果只是查生活資訊,也還蠻方便的。而瀏覽器部份則是採用這幾年竄起的Firefox,其實跟IE的使用 上差異不大,要上手也不會太難。
雖然我們可以透過USB介面的滑鼠或鍵盤來控制,但是官方的使用手冊上已有說明無法使用中文查詢,所以只能夠打英文,這一點可能才是電視上網最大的障礙之處。
4.應用服務:
這部分包括【用戶服務】、【贏家看盤】、【生活資訊】和【系統維護】四個功能。其中我覺得最重要的是【用戶服務】,網路設定、系統資訊、我的最愛、線上更新…等。都在這個選項。
系統資訊:
我從系統資訊上找到了這台電視播放器的硬體規格(如圖),其實它就像是一台小型電腦,雖然CPU只有1.5 GHz,記憶體也沒有很多,但是對於播放影片與瀏覽網頁來說,已經算是綽綽有餘了,所以才能用它來幫我們處理這麼多事情。
其它功能,除了系統維護是送回公司送修時才用的到的之外,應該都是有需要時,才會使用的部份,我也沒有沒有進一步再測試下去,不過有一點值得嘉獎的部份就是線上更新,如此一來,只要網路有接上,要更新系統元件時,也不用煩惱該怎麼處理,這一點也算是一種人性化的設計。
體驗結論:
對有興趣在家中架設一個影音中心的人,我覺得這台BT電視播放器算是不錯的選擇,雖然坊間也有類似的產品,但是以價位與功能上來說,它還是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不過我在先前也有提到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例:無內建網卡。這也許是價格上的考量吧!以我目前得到的資訊,它的售價約為6990元,如果用準系統電腦來架設影音中心,這個價格大概只能買到外殼加主機板吧!
最後,來個優、缺點的總整理,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會想買這一類的商品,但是多一種選擇,對出錢的我們來說,總是件好事,至於買或不買就是看個人意願了。
1.優點:
現在每個家庭中,或多或少都有一台以上可連接網路的電腦,基於好東西與好朋友分享的心態,經常會收到許多朋友寄來的影音多媒體檔,有時候很想把這些影音檔分享給全家人觀賞,但是,總不能全家人都擠在小小的電腦螢幕前觀看,所以就會想把這些影片利用電視螢幕放出來,雖然可以透過電腦顯示卡的TV-OUT外接到電視上,除非你的電腦原本就在電視旁,不然這樣種想法其實不太適合,這時候一台具備網路的播放器就能肩負起這樣子的需求。
在因緣際會之下,我得到了一台具有類似功能的媒體播放器【ZINTV ─ BT電視播放器】搶先體驗的機會,這時候一定要來跟大家一同分享一下。
開箱實錄:
我們當然要先來看看它開箱後有那些設備,包括下列物品:
A.使用手冊─1本 B.電源線(含轉接器)─1條 C.ZinTV主機─乙台
D.8方向高敏滑鼠式遙控器─1支 E.4號電池─3顆
F.3.5mm音源訊號線─1條 G.RGB─1條
這眾多裝置中,最重要的當然是那個多功能搖控器和主機,因為所有的操控與連結裝置都得要靠這兩個元件:
搖控器:
其實這個搖控器最特別的地方不外乎就是它那滑鼠控制鍵,因為它就像真的在使用滑鼠一樣,而且它連瀏覽網頁或圖片常用到捲動功能都已內建,除此之外,我還發現了一個比較特別的功能,就是螢幕鍵盤,雖然無法像使用鍵盤一樣靈敏,但也是一種可用的解決方案。
主機:
連接外接設備的介面全都位於主機背板,從上而下從左到右包括了D-port(工廠專用)、輸出選擇鍵、IR IN(似乎沒有作用)、AV端子、S端子、電源開關、電源插孔、RGB端子、音源輸出及麥克風輸入、HDMI輸出、4個USB port、RJ45(網路線接頭),其中還有一點很重要的,那就是「台灣製造」。
其實,最令我驚訝的是它居然連HDMI的介面都有內建,就算是追求高畫質影片的人,也能夠透過它來觀賞心愛的影片,由此也能看見高畫質電視的時代即將到來。
它除了可透過RJ45的網路線來連接之外,它因為有多個USB Port,所以可透過USB的無線網路卡來進行連接,甚至不需要拉上一條長長的網路線,穿過客廳,就能夠使用它來觀賞你電腦裡的多媒體影片,這點到是真的不錯。
它的主要功能上有四種選項:【PC影音】、【USB影音】、【電視上網】和【應用服務】,從名稱上要猜出它們的用途並不難,不過在開始體驗之前,還有一點很重要的要注意,就是能夠支援那些影音格式,我翻了一下說明手冊,它支援的多媒體可以分為影片、音樂和照片三種,一般較為常見的格式,它幾乎都有支援,例:
影片:WMV、MPEG、DIVX、RMVB…等。
音樂:WMA、MP3和RM…等。
照片:JPEG、GIF、BMP和PNG…等。
網路設定:
既然它是透過網路來連線,所以網路的設定一定弄清楚,其實他已經把相關的連接方式都內建好了,所以實際操作起來並不會太難。
1.設定路徑:應用服務>用戶服務>網路設定。
2.連線方式及連線設定:區域(有線)網路>用DHCP即可,我用手動。
3.手動設定IP:
無線網路模式:
設定也不會很困難,只要先插上USB的無線網卡後,在步驟2時選擇【Wi-Fi USB】,然後它會要你【選擇無線網路】,接著【選擇金鑰加密模式】,最後再以搖控器配合螢幕鍵盤【輸入加密的密碼】即可。
其實無線連接方式是個不錯的選擇,只是USB的無線網卡並非一般人常用的裝置,如果能夠直接內建在主機中,應該會更有吸引力才是。
功能介紹:
1.PC影音:透過網路分享的方式播放影音多媒體。
(1)偵測網路狀態:
(2)顯示可用清單與選擇多媒體種類(Note Book以無線網路分享test):
(3)選擇影片及播放:
這部份的應用,其實還不算太難處理,只要網路設定正確,其它部份就跟安裝軟體一樣,只要跟著它的提示來做,應該都能輕鬆上手。
額外一提,其實我測試時,還特地去抓了1080i的高畫質電影demo來看,剛抓下來時沒有注意到是mov檔(Quick time格式),所以偵測不到,在說明手冊中也的確寫有支援,不過,我只是改了一下檔名(WMV),似乎就能夠看囉!
2.USB影音:利用USB外接設備來播放(隨身碟、數位相機、DV…等)
(1)偵測USB連接狀態:
(2)顯示可用清單與選擇多媒體種類(隨身碟以USB介面來傳輸):
(3)選擇影片及播放:
其實PC影音和USB影音的播放步驟都相同,差別僅是利用什麼傳輸介面,如果是觀賞高畫質影片我會建議你使用USB影音或以有線網路來連接,一般影片或檔案較小的影音檔就可以透過無線網路傳送,不過,這還是視自己家裡的擺設狀況而定。
3.電視上網:
這功能,我覺得是附加功能之一,雖然可以用搖控器來電視上網沒錯,但是真的要長時間使用網路,還是用電腦 來上網會方便點,不過它有不少內建選單可以使用,如果只是查生活資訊,也還蠻方便的。而瀏覽器部份則是採用這幾年竄起的Firefox,其實跟IE的使用 上差異不大,要上手也不會太難。
雖然我們可以透過USB介面的滑鼠或鍵盤來控制,但是官方的使用手冊上已有說明無法使用中文查詢,所以只能夠打英文,這一點可能才是電視上網最大的障礙之處。
4.應用服務:
這部分包括【用戶服務】、【贏家看盤】、【生活資訊】和【系統維護】四個功能。其中我覺得最重要的是【用戶服務】,網路設定、系統資訊、我的最愛、線上更新…等。都在這個選項。
系統資訊:
我從系統資訊上找到了這台電視播放器的硬體規格(如圖),其實它就像是一台小型電腦,雖然CPU只有1.5 GHz,記憶體也沒有很多,但是對於播放影片與瀏覽網頁來說,已經算是綽綽有餘了,所以才能用它來幫我們處理這麼多事情。
其它功能,除了系統維護是送回公司送修時才用的到的之外,應該都是有需要時,才會使用的部份,我也沒有沒有進一步再測試下去,不過有一點值得嘉獎的部份就是線上更新,如此一來,只要網路有接上,要更新系統元件時,也不用煩惱該怎麼處理,這一點也算是一種人性化的設計。
體驗結論:
對有興趣在家中架設一個影音中心的人,我覺得這台BT電視播放器算是不錯的選擇,雖然坊間也有類似的產品,但是以價位與功能上來說,它還是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不過我在先前也有提到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例:無內建網卡。這也許是價格上的考量吧!以我目前得到的資訊,它的售價約為6990元,如果用準系統電腦來架設影音中心,這個價格大概只能買到外殼加主機板吧!
最後,來個優、缺點的總整理,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會想買這一類的商品,但是多一種選擇,對出錢的我們來說,總是件好事,至於買或不買就是看個人意願了。
1.優點:
(1)介面擴充性高:連HDMI都支援。2.缺點:
(2)設定介面簡單:大多只需依提示進行即可。
(3)價格合理(加上USB無線網卡):較準系統電腦及類似產品低廉。
(1)無內建網路卡:USB無線網卡非標準配備。
(2)操作介面:有時按【上一步】鍵,無法回首頁或是跳開現在的執行頁面。
(3)無中文輸入:目前僅支援英文輸入。
2007年11月9日 星期五
檔案交換術-安全篇(Archives Exchange - Security)
昨天寫了檔案交換術-用途篇,很多人應該會覺得搔不到癢處,因為用途的部份比較沒人會看重它,都是以便利及現有配備為出發點。
但是在安全性上,就有很多地方要注意,無論是防火牆的設置、軟體的更新、Port的更改、流量的控制、甚至可能會遭受惡意軟體的攻擊,這些都是需注意的地方。
接著我們就來看看檔案交換時,有那些是該注意及防範的地方,我會從兩種不同的角度來說,一種是需軟體支援,另一種則是作業系統或硬體所提供的資源。
1.需軟體支援:EMAIL、IM軟體、透過網路平台和P2P交換
(1)EMAIL:最多人使用的方式
其實在使用EMAIL交換檔案時,有些步驟可以增加自身及朋友的安全性:
(2)IM軟體:社交工程的工具
無論Windows Live Messenger、YAHOO!即時通或SKYPE,都有安全性的問題,所以在使用這類軟體時,要隨時注意軟體版本的更新,最好搭配防毒軟體使用。
(以MSN為例:工具-->選項-->檔案傳輸,可加入掃毒的路徑)
(3)透過網路平台:利用網路的免費空間
使用這一類空間,最擔心的就是自己的id/pw外流後,有人會在你原分享的檔案中加料,所以最好加密,並且提供MD5的驗證碼,確保自身檔案的安全(常用空間有:BDG、各大部落格...等)
(4)P2P軟體:現在仍有法律爭議(常用的有BT、EMULE、FOXY...等)
安全性危害最大,可是因為便利性及共享機制高,使用人數多,注意事項如下:
2.作業系統或硬體:燒錄、大容量儲存設備和區網的網路芳鄰
(1)光碟片燒錄:注意封軌的問題(造成讀取者光碟機耗損)
其實光碟片燒錄只要注意一件事,那就是燒錄檔案的安全性,千萬別把惡意程式也一起燒進去,所以在燒錄前最好先確定檔案是否安全(透過防毒軟體交叉比對)
(2)大容量儲存設備:避免因為自動執行而感染病毒。(Autorun.inf或kavo)
這應該是最近極具話題性的問題,有很多方式可以避免自動播放:
(3)區網的網路芳鄰:透過特殊字元「$」及權限來管理。
其實檔案交換的安全性,經常是游走在法律邊緣(尤其是P2P),所以在交換檔案的同時,請你自己先檢視一番,你在交換這個檔案時所要付的風險有多少,並且衡量一下該檔案是否真的有分享的需要。
不然,很多時候惹禍上身就是在你這個小小的動作裡,雖然檔案交換可以提高流通性(某部份而言是好的),但是在學術網路或較大型的單位中,這些安全性的問題往往會被忽視,直到有人被告發或是因此丟了工作才會警惕。
所以,請三思而後行,不然就是真的要皮繃緊一點!因為...在網路上要查到一個人的蹤跡真的不難,尤其是具有公權力的機關...(如果有接觸過類似案例的人,應該知道我的意思),安全性不僅是保護自己的電腦而已,有更多的時候是在保護自己!
但是在安全性上,就有很多地方要注意,無論是防火牆的設置、軟體的更新、Port的更改、流量的控制、甚至可能會遭受惡意軟體的攻擊,這些都是需注意的地方。
接著我們就來看看檔案交換時,有那些是該注意及防範的地方,我會從兩種不同的角度來說,一種是需軟體支援,另一種則是作業系統或硬體所提供的資源。
1.需軟體支援:EMAIL、IM軟體、透過網路平台和P2P交換
(1)EMAIL:最多人使用的方式
其實在使用EMAIL交換檔案時,有些步驟可以增加自身及朋友的安全性:
A.使用密件附本方式傳送:避免MAIL資料顯露,遭病毒攻擊。
B.附加檔案請壓縮:減小容量,如有需要可加密。
C.開啟附加檔案前,請先掃毒。(或拒絕附加檔直接開啟的機制)
D.盡可能不要在EMAIL中加入外部連結或圖片。(需手動放行)
(2)IM軟體:社交工程的工具
無論Windows Live Messenger、YAHOO!即時通或SKYPE,都有安全性的問題,所以在使用這類軟體時,要隨時注意軟體版本的更新,最好搭配防毒軟體使用。
(以MSN為例:工具-->選項-->檔案傳輸,可加入掃毒的路徑)
A.Windows Live Messenger:重大弱點,僅7.0.0820和8.1版不受影響。
B.YAHOO!即時通:受到KAVO影響而無法登入。(本人不愛用它)
C.SKYPE:為P2P架構,有語音側錄的隱憂。(很多主管愛用它!)
(3)透過網路平台:利用網路的免費空間
使用這一類空間,最擔心的就是自己的id/pw外流後,有人會在你原分享的檔案中加料,所以最好加密,並且提供MD5的驗證碼,確保自身檔案的安全(常用空間有:BDG、各大部落格...等)
(4)P2P軟體:現在仍有法律爭議(常用的有BT、EMULE、FOXY...等)
安全性危害最大,可是因為便利性及共享機制高,使用人數多,注意事項如下:
A.開啟多個連接PORT:難以監控資料量的進出(較難發現資料被竊取)。
B.惡意軟體偽裝:利用名稱欺騙使用者下載,執行後即感染。
C.存取方式較為暴力:搜尋方式使硬碟存取量大,硬碟壽命減少。(爭議)
D.資源分享模式:讓自己的特定資料夾曝露在INTERNET中,危險相對增加。
E.有心人士攻擊:其它名義恐嚇或BSA單位會釋出假檔,抓盜版(釣魚)。
2.作業系統或硬體:燒錄、大容量儲存設備和區網的網路芳鄰
(1)光碟片燒錄:注意封軌的問題(造成讀取者光碟機耗損)
其實光碟片燒錄只要注意一件事,那就是燒錄檔案的安全性,千萬別把惡意程式也一起燒進去,所以在燒錄前最好先確定檔案是否安全(透過防毒軟體交叉比對)
(2)大容量儲存設備:避免因為自動執行而感染病毒。(Autorun.inf或kavo)
這應該是最近極具話題性的問題,有很多方式可以避免自動播放:
A.插入USB同時按住「SHIFT鍵」,使用「視窗鍵+E」以檔案管理員瀏覽。
B修改機碼關閉自動播放的功能,請參考筆者此篇。
(3)區網的網路芳鄰:透過特殊字元「$」及權限來管理。
A.特殊字元「$」:可參考筆者先前的區網芳鄰的小技巧。
B.檔案權限:可以參考筆者先前的檔案權限的應用(1)。
其實檔案交換的安全性,經常是游走在法律邊緣(尤其是P2P),所以在交換檔案的同時,請你自己先檢視一番,你在交換這個檔案時所要付的風險有多少,並且衡量一下該檔案是否真的有分享的需要。
不然,很多時候惹禍上身就是在你這個小小的動作裡,雖然檔案交換可以提高流通性(某部份而言是好的),但是在學術網路或較大型的單位中,這些安全性的問題往往會被忽視,直到有人被告發或是因此丟了工作才會警惕。
所以,請三思而後行,不然就是真的要皮繃緊一點!因為...在網路上要查到一個人的蹤跡真的不難,尤其是具有公權力的機關...(如果有接觸過類似案例的人,應該知道我的意思),安全性不僅是保護自己的電腦而已,有更多的時候是在保護自己!
2007年11月8日 星期四
檔案交換術-用途篇(Archives Exchange - Purpose)
現在因為寬頻網路的發展,很多人都能夠從網路上獲得為數不少的資料(包含聲音、文字、圖片或影片),以現在主流的ADSL來說,大家下載應該都不成問題。
但是,如果是想要把這份檔案跟別人交換時,就會發現寬頻其實一點都不寬(因為上下傳的速度差距至少有五倍以上),我們這些小市民就要開始考慮別的方法。(現在已有FTTB-10/2M的速度,不過...就算所有頻寬用來上傳,也剛好塞滿現在普遍使用的2M而已...)
所以檔案交換就成為一件很重要的事,我這篇文章主要是要介紹檔案交換的用途(時下常見的交換方式,以及應用的層面),後續還會有安全及採購兩篇。
首先,一般的電腦使用者常用來做檔案交換的方式有下列幾種:
檔案交換的用途,我從檔案大小、傳送的便利及安全性(後文會討論)來做分類:
1.檔案大小:
因為現在的網路環境跟以前相比,已經快上許多,所以資料量的大小也飛快地增長中,如果是以檔案的大小來區分的話!可能會以大容量儲存設備能夠承載的資料量最大,以上述檔案交換方式來比較...
最便利的方式應該是透過大量儲存設備來交換(近幾年大量儲存設備能夠賣得這麼好的原因),或許,有人會說透過區網或P2P軟體都可以傳送這麼大量的資料呀!?為何不算最便利的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網路環境的限制(區網:請對方來看不是比較快?;P2P:上傳速度太低),你可以試試看以家中的ADSL透過P2P傳送個2GB的資料,需要傳送多久?有續傳機制還好,如果沒有此機制的人,一但網路狀況不穩,來個瞬斷...一切都要重頭再來一次。(應該會吐血吧!)
交換採用大量儲存設備的缺點:無法同時與多人交換(除非你要燒很多份)
2.傳送便利性:
如果從傳送便利性來看,最方便的應該是每個人都愛用的EMAIL和IM軟體奪冠,這主要取決於使用人數的多寡,因為P2P軟體必須在加裝其它軟體才能夠使用,而燒錄成光碟,需要的成本較高,而且無法有效快速地傳播給多人。
在區網傳送的便利性也很高,但是便利性應該要跳出區網的範疇之內,畢竟在區網之內的傳送,我們所擁有的資源及網路頻寬比較不受限制。(交換的便利性應該無區域限制)
EMAIL和IM軟體交換的缺點:僅適合檔案較小,而且會有挾帶病毒的危險性。
3.傳送安全性:
這一點其實很清楚明瞭,最安全的方式就是使用燒錄法,因為它僅能讀取無法寫入(具備RW功能的光碟片除外),所以安全性最高,其它的方式都可以提供檔案交換者存取的權限,或是會打開系統的特定PORT(P2P軟體一直都有安全性上的隱憂),其相對的風險較高,就算用隨身碟,也有可能會受到USB病毒的感染。(kavo系列很有名吧!)
以安全性來說,燒錄的方式是最安全的,最危險的方式應該就是透過P2P軟體來交換,畢竟它是對整個INTERNET開放自己所擁有的檔案,光是那些想嘗試駭客軟體是否有效的人,就夠你煩的了!
燒錄成光碟的缺點:成本較高、交換方式受限、光碟機讀取的問題(挑片)
其實,檔案的交換沒有絕對適合的方式,因為...
利弊之間,經常都有其衝突及矛盾的地方,快速的方式不安全、安全的方式不經濟、經濟的方式又緩慢...,所以最後的採用方法,大都是依據自己手邊有的資源來做決定(就算你可以燒藍光光碟,對方也不一定能讀呀!~"~),說穿了...很多時候還是卡在一個瓶頸,那就是小市民沒這麼多錢呀!(Orz)
但是,如果是想要把這份檔案跟別人交換時,就會發現寬頻其實一點都不寬(因為上下傳的速度差距至少有五倍以上),我們這些小市民就要開始考慮別的方法。(現在已有FTTB-10/2M的速度,不過...就算所有頻寬用來上傳,也剛好塞滿現在普遍使用的2M而已...)
所以檔案交換就成為一件很重要的事,我這篇文章主要是要介紹檔案交換的用途(時下常見的交換方式,以及應用的層面),後續還會有安全及採購兩篇。
首先,一般的電腦使用者常用來做檔案交換的方式有下列幾種:
1.EMAIL(電子信箱挾帶檔案)。這些檔案的交換方式會因人、時、地而異,同時還包含了檔案的類型及大小有關,舉例來說,如果檔案過大,你就不適合用EMAIL或IM軟體傳送檔案,同理可知,如果...接收檔案的對方沒有網路的話(相信我,還是有人家裡沒網路),你也僅能使用燒錄或大容量儲存設備來交換檔案了!
2.IM軟體傳送檔案。(MSN、SKYPE...等)
3.經由網路平台上傳、下載。(FTP、網路硬碟...等)
4.燒錄成光碟片交換。(現在DVD-RW是標準配備)
5.透過P2P軟體傳送。(EMULE、BT...等)
6.透過大容量儲存設備交換。(隨身碟、隨身硬碟)
7.區網的網路芳鄰。(含有、無線網路)
檔案交換的用途,我從檔案大小、傳送的便利及安全性(後文會討論)來做分類:
1.檔案大小:
因為現在的網路環境跟以前相比,已經快上許多,所以資料量的大小也飛快地增長中,如果是以檔案的大小來區分的話!可能會以大容量儲存設備能夠承載的資料量最大,以上述檔案交換方式來比較...
最便利的方式應該是透過大量儲存設備來交換(近幾年大量儲存設備能夠賣得這麼好的原因),或許,有人會說透過區網或P2P軟體都可以傳送這麼大量的資料呀!?為何不算最便利的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網路環境的限制(區網:請對方來看不是比較快?;P2P:上傳速度太低),你可以試試看以家中的ADSL透過P2P傳送個2GB的資料,需要傳送多久?有續傳機制還好,如果沒有此機制的人,一但網路狀況不穩,來個瞬斷...一切都要重頭再來一次。(應該會吐血吧!)
交換採用大量儲存設備的缺點:無法同時與多人交換(除非你要燒很多份)
2.傳送便利性:
如果從傳送便利性來看,最方便的應該是每個人都愛用的EMAIL和IM軟體奪冠,這主要取決於使用人數的多寡,因為P2P軟體必須在加裝其它軟體才能夠使用,而燒錄成光碟,需要的成本較高,而且無法有效快速地傳播給多人。
在區網傳送的便利性也很高,但是便利性應該要跳出區網的範疇之內,畢竟在區網之內的傳送,我們所擁有的資源及網路頻寬比較不受限制。(交換的便利性應該無區域限制)
EMAIL和IM軟體交換的缺點:僅適合檔案較小,而且會有挾帶病毒的危險性。
3.傳送安全性:
這一點其實很清楚明瞭,最安全的方式就是使用燒錄法,因為它僅能讀取無法寫入(具備RW功能的光碟片除外),所以安全性最高,其它的方式都可以提供檔案交換者存取的權限,或是會打開系統的特定PORT(P2P軟體一直都有安全性上的隱憂),其相對的風險較高,就算用隨身碟,也有可能會受到USB病毒的感染。(kavo系列很有名吧!)
以安全性來說,燒錄的方式是最安全的,最危險的方式應該就是透過P2P軟體來交換,畢竟它是對整個INTERNET開放自己所擁有的檔案,光是那些想嘗試駭客軟體是否有效的人,就夠你煩的了!
燒錄成光碟的缺點:成本較高、交換方式受限、光碟機讀取的問題(挑片)
其實,檔案的交換沒有絕對適合的方式,因為...
利弊之間,經常都有其衝突及矛盾的地方,快速的方式不安全、安全的方式不經濟、經濟的方式又緩慢...,所以最後的採用方法,大都是依據自己手邊有的資源來做決定(就算你可以燒藍光光碟,對方也不一定能讀呀!~"~),說穿了...很多時候還是卡在一個瓶頸,那就是小市民沒這麼多錢呀!(Orz)
2007年11月7日 星期三
惡意程式分析課的心得(Afterthought about the Analytic Malware Class)
昨天,筆者下午抽空去參加了某防毒公司(不具名可能比較好)的惡意程式分析的課程,結果發現一件事,就是手動移除病毒這篇為何是多人點閱的?因為...跟上課的內容相差不遠。(害我上到一半就想逃走...~"~)
雖然我先前是為了處理一個棘手的病毒(在防毒軟體還未有效解決方法前),在網路找了一晚,用收集到的資訊跟軟體自己手動來解決病毒。(第一次遇到)
不過,這門課還是有些我自己比較不知道的部份,也就當做我三個小時停車費的收穫吧!(在台北市開車真的是耐心跟財力的大考驗),我就針對我在這門課聽到的一些內容,做個摘要式的說明吧!其它有關於實作的部份,其實與我在手動移除那篇的方式大同小異...
雖然我先前是為了處理一個棘手的病毒(在防毒軟體還未有效解決方法前),在網路找了一晚,用收集到的資訊跟軟體自己手動來解決病毒。(第一次遇到)
不過,這門課還是有些我自己比較不知道的部份,也就當做我三個小時停車費的收穫吧!(在台北市開車真的是耐心跟財力的大考驗),我就針對我在這門課聽到的一些內容,做個摘要式的說明吧!其它有關於實作的部份,其實與我在手動移除那篇的方式大同小異...
2007年11月6日 星期二
區網芳鄰的小技巧(Skills of Lan Share)
以前電腦數量不多的時候,一般人在家中沒事應該不會架設個區網來使用,可是反觀現在一個人家中有的電腦數都在兩台以上(含有、無線網路),區網幾乎是人人都有。
如果在區網環境中,你會選擇用什麼方式來分享資源呢?網路芳鄰?架個FTP SERVER?還是另外找一台主機做為File Server?先不論好壞為何,最方便的方式應該還是採用網路芳鄰吧!(雖然它的危險性最大,尤其是對權限設定不熟的人而言)
雖然說網路芳鄰的風險比較大,但是它的便利性往往會讓人忘記它的風險(這也是人性),所以筆者今天就來介紹一些區網使用時的小技巧。
如果對於電腦有一定熟悉程度的人,也許會覺得用網路芳鄰有什麼難的,其實有很多小細節還是要注意的,尤其是對於擁有你id/pw的使用者來說(公司的網路管理者原則上都有吧!),它們可以做的事情絕對不是只有你分享出來的資料夾而已。
如果在區網環境中,你會選擇用什麼方式來分享資源呢?網路芳鄰?架個FTP SERVER?還是另外找一台主機做為File Server?先不論好壞為何,最方便的方式應該還是採用網路芳鄰吧!(雖然它的危險性最大,尤其是對權限設定不熟的人而言)
雖然說網路芳鄰的風險比較大,但是它的便利性往往會讓人忘記它的風險(這也是人性),所以筆者今天就來介紹一些區網使用時的小技巧。
如果對於電腦有一定熟悉程度的人,也許會覺得用網路芳鄰有什麼難的,其實有很多小細節還是要注意的,尤其是對於擁有你id/pw的使用者來說(公司的網路管理者原則上都有吧!),它們可以做的事情絕對不是只有你分享出來的資料夾而已。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