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檔名這個東西,就跟命令提示字元(文字模式)一樣,雖然漸漸地被人所遺忘,但是它們的重要性卻是依然存在,如果你的電腦少了這個副檔名的支援,我想很多程式應該都會直接變成半殘,因為關聯的檔案全部都找不到該用何種程式執行,不過,從早期只能夠支援3個字元的副檔名,一直到現在可以有256個字元,但是實際能夠做為檔案格式的判斷時,依然只有3個字元有效。
2009年11月9日 星期一
2009年11月5日 星期四
多功能的複製工具(Multifunction Copy Tools)
這個小工具程式,可以幫你解決一些複製時,煩人的參數設定,甚至它還有支援多線程的功能,唯一美中不足的部份就是...它沒有中文化,可能對於軟體推廣來說,比較難被大眾所接受,但是為了享用它所提供的功能,也只好盡力摸索它的相關功能。
軟體名稱:RichCopy
支援平台:Windows(32、64位元)
檔案大小:5896KB(HoffmanUtilitySpotlight2009_04.exe)
官方網頁:http://technet.microsoft.com/en-us/magazine/2009.04.utilityspotlight.aspx
下載路徑:http://tinyurl.com/cmfmfx(已縮址)
這個小工具是今年四月份才被釋出(從檔名應該就可以看出2009/04),其實大多數的人可能對於它前身的產品比較有印象(Robocopy),如果你有使用過先前的產品,我想要使用這個Richcopy應該也不是件難事才對,我就簡單地做個介紹,有興趣的使用者也可以抓下來用用。
1.更改為進階模式:因為該軟體很多功能在進階模式中才得以實現。
2.設定複製參數:這部分我覺得最常用的功能選單是「Files to be included」,主要是以檔案、資料夾的屬性,以及時間點來做為複製時的過濾對象。
3執行複製:設定複製的路徑後,即可開始進行複製:
4.命令列的操作:詳細的參數可參照help檔(需注意程式執行的路徑)
如果有使用過類似軟體的使用者,應該不會有太多問題才對,個人覺得這項選體的重點是在複製速度,感覺有點類似factcopy的功能,實際複製時的速度,也比原本的複製、貼上快出許多(多線程的支援),如果「xcopy」也具備這種多線程的複製功能,我想它應該就會成為更有力的網管工具了吧!
這個小工具的功能蠻多的,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它本身的HELP檔,雖然說是英文,但是描述的也還算詳細,應該不至於會看不懂才對,這篇主要是記錄「Richcopy」這個蠻好用的複製工具,所以也就沒有加註太多說明,如果你有更為進階的使用方式,也歡迎留言告知。
2009年10月29日 星期四
如果還有XP(If XP Sill Exist...,How About Win 7)
最近在各大販售的通路,我想最熱門的除了CULV的筆電之外,就是Windows 7的正式現身(2009/10/22~23),從這一連串的相關活動中,可以看出官方想要為Vista消毒的動作有多快(被人淡忘的速度更快),除此之外,在先前採取保守政策,暫不升級成Vista的XP使用者,會因為這一波「Windows 7」的強力推銷,就投入所謂的換機潮?或是更新成新版的作業系統?
老實說,我個人還是抱持著觀望的態度居多,今早跟一個認識的代理商窗口,聊到是否有可能推出內含三個世代(XP、VISTA到 7)的產品時,竟然得到了一個令我震驚的消息,更讓我懷疑這一波所謂的換機潮,力道會有多大?或是按照慣例,大家還是等到Windows 7 SP1現身後,才比較放心地轉換跑道呢?
其實對於這個Windows 7的話題,對於現在沒有什麼話題的IT業界來說(先前的雲端又再度熄火,或者現在是討論「電子書」?),已經算是能夠操作的議題之一,但是對於實際的採購、公司或一般家用的使用者來說,真的很難再因此多拿出一筆預算來添購新的作業系統,頂多是因為舊的機器宣告不治之後,才有可能因應時事,「順道」採購一台能夠擁有正版Windows 7的電腦主機或筆電。
不然我也真的想不出有什麼原因,能夠促使大多數的消費者,從荷包中掏出錢來購買支援「多點觸控」(一般人要用它做什麼?在螢幕上打字嗎?)、「效能比Vista好」(跟舊有的XP相比呢?),或是為了「未來延續使用」(未來是指2014年後...)的Windows 7,更何況,又有多少使用者在前一個世代的作業系統升級中,怯步或是轉換陣營了呢?
縱使這次升級有點算是半強迫的性質(藉著放出XP主流支援時限的消息...),但是對使用者來說,怎麼能夠延續現有的操作環境,可能比迎合新技術來得更為迫切,畢竟現在的硬體壽命跟作業系統的世代交替相比,似乎也相差不遠,真不知道該說硬體的生命週期太短,還是該說作業系統的壽命太長?若是以軟體的角度來看它,作業系統改朝換代的時間似乎又顯得短了些。
今早會跟相關人士聊到,是否能夠同時擁有三個作業系統的產品出現,主要是基於現在的商業機種,原本就可以透過Vista Business的授權,同時合法擁有XPP的使用權利,如果再加上這一波Windows 7的升級熱潮,有沒有可能在這段尷尬的升級的時間中,直接出現擁有三種作業系統的OEM產品,畢竟在微軟自己的相關活動中,也有著類似的訴求。(3377佔領 Windows 7 方案)
結果我得到的消息竟然是,廠商「可能」(因為我還沒有看見產品,不敢肯定)會直接端出「貼著Windows 7授權」,卻以「XP Professional」的作業系統出貨的機器,言下之意就是...作業系統直接降了兩階?難道又是要重玩多年前Vista衝「市佔率」、「銷售成績」的數字遊戲(魔術、假象)嗎?
先不論是否有這個可能性存在,對於使用者來說,這麼一來不是又延續了XP的使用年限?使用者可以再繼續撐到2014年?(Windows XP支援生命週期),只是在到達那個時間點之前,使用者的硬體還活著嗎?不知道那時候的Windows已經出到多少了?(Windows 8還是9?)
如果XP還能夠繼續延命下去,其它的軟體提供者,什麼時候才會全力提供新版作業系統的支援?或者,硬體廠商得研發多少個版本的驅動程式?這些對於使用者來說究竟是好是壞?我想只能夠等待時間來證明,如同現在的硬體規格,就已經有很多硬體在Windows XP的作業系統中,無法支援所有功能(因為硬體廠商沒有釋出XP的驅動)。
如果是你?又會怎麼選擇?
我自己無論是站在工作或私人的立場,對於同時擁有合法的WIN 7授權,又能夠使用XPP是件好事(至少不用在WIN 7裡,使用那個虛擬化的XP Mode,徒增系統的負載),同時還能夠繼續觀望到WIN 7 SP1出現,是抱持著認同的態度。
但是,對於整個IT產業來說,這樣子真的是件好事嗎?想想先前記憶體產業的錯誤(剛好有同學在那個產業鏈中),這次又用類似的手法在進行推廣,真的很難讓人不擔心,接下來又該換那個產業倒楣?希望只是我多想...,至少對於使用者的選擇來說,或許目前這樣子的發展下去是好事吧!
老實說,我個人還是抱持著觀望的態度居多,今早跟一個認識的代理商窗口,聊到是否有可能推出內含三個世代(XP、VISTA到 7)的產品時,竟然得到了一個令我震驚的消息,更讓我懷疑這一波所謂的換機潮,力道會有多大?或是按照慣例,大家還是等到Windows 7 SP1現身後,才比較放心地轉換跑道呢?
其實對於這個Windows 7的話題,對於現在沒有什麼話題的IT業界來說(先前的雲端又再度熄火,或者現在是討論「電子書」?),已經算是能夠操作的議題之一,但是對於實際的採購、公司或一般家用的使用者來說,真的很難再因此多拿出一筆預算來添購新的作業系統,頂多是因為舊的機器宣告不治之後,才有可能因應時事,「順道」採購一台能夠擁有正版Windows 7的電腦主機或筆電。
不然我也真的想不出有什麼原因,能夠促使大多數的消費者,從荷包中掏出錢來購買支援「多點觸控」(一般人要用它做什麼?在螢幕上打字嗎?)、「效能比Vista好」(跟舊有的XP相比呢?),或是為了「未來延續使用」(未來是指2014年後...)的Windows 7,更何況,又有多少使用者在前一個世代的作業系統升級中,怯步或是轉換陣營了呢?
縱使這次升級有點算是半強迫的性質(藉著放出XP主流支援時限的消息...),但是對使用者來說,怎麼能夠延續現有的操作環境,可能比迎合新技術來得更為迫切,畢竟現在的硬體壽命跟作業系統的世代交替相比,似乎也相差不遠,真不知道該說硬體的生命週期太短,還是該說作業系統的壽命太長?若是以軟體的角度來看它,作業系統改朝換代的時間似乎又顯得短了些。
今早會跟相關人士聊到,是否能夠同時擁有三個作業系統的產品出現,主要是基於現在的商業機種,原本就可以透過Vista Business的授權,同時合法擁有XPP的使用權利,如果再加上這一波Windows 7的升級熱潮,有沒有可能在這段尷尬的升級的時間中,直接出現擁有三種作業系統的OEM產品,畢竟在微軟自己的相關活動中,也有著類似的訴求。(3377佔領 Windows 7 方案)
結果我得到的消息竟然是,廠商「可能」(因為我還沒有看見產品,不敢肯定)會直接端出「貼著Windows 7授權」,卻以「XP Professional」的作業系統出貨的機器,言下之意就是...作業系統直接降了兩階?難道又是要重玩多年前Vista衝「市佔率」、「銷售成績」的數字遊戲(魔術、假象)嗎?
先不論是否有這個可能性存在,對於使用者來說,這麼一來不是又延續了XP的使用年限?使用者可以再繼續撐到2014年?(Windows XP支援生命週期),只是在到達那個時間點之前,使用者的硬體還活著嗎?不知道那時候的Windows已經出到多少了?(Windows 8還是9?)
如果XP還能夠繼續延命下去,其它的軟體提供者,什麼時候才會全力提供新版作業系統的支援?或者,硬體廠商得研發多少個版本的驅動程式?這些對於使用者來說究竟是好是壞?我想只能夠等待時間來證明,如同現在的硬體規格,就已經有很多硬體在Windows XP的作業系統中,無法支援所有功能(因為硬體廠商沒有釋出XP的驅動)。
如果是你?又會怎麼選擇?
我自己無論是站在工作或私人的立場,對於同時擁有合法的WIN 7授權,又能夠使用XPP是件好事(至少不用在WIN 7裡,使用那個虛擬化的XP Mode,徒增系統的負載),同時還能夠繼續觀望到WIN 7 SP1出現,是抱持著認同的態度。
但是,對於整個IT產業來說,這樣子真的是件好事嗎?想想先前記憶體產業的錯誤(剛好有同學在那個產業鏈中),這次又用類似的手法在進行推廣,真的很難讓人不擔心,接下來又該換那個產業倒楣?希望只是我多想...,至少對於使用者的選擇來說,或許目前這樣子的發展下去是好事吧!
2009年10月15日 星期四
誰能擁有SEO的權利(Who Has The Right To "SEO"?)
最近礙於某些原因(
因為很多網頁中可以加入的連結、說明,甚至是一些所謂優化的方法,絕大多數都掌控在各大平台業者的手中,更別提它們之間是否有互相抵制的行為(例:禁止外連、禁止別人家的Spider造訪...等),那麼真的想要在SEO上有所作為的使用者或公司,我自己總覺得會面臨這兩種狀況...
1.有SEO實際需求的平台,卻無法大展身手:
一般來說,以目前大型的商業網站平台,使用者除非是抱到平台業者(通路)的大腿,才有可能在它們的網站上有相對顯眼的露出,不然自己通常只能當個內容的供應商,由此可知,一個只能夠提供內文的使用者,有什麼能力(權利)做什麼SEO?
就連一般的拍賣網站、或是線上交易平台,很多也因為想要讓使用者容易上手、便於管理,所以早把所有欄位的設定都已經寫死,這麼一來,充其量使用者只是當個上稿機器,也不用想太多跟SEO有關的內容。
或許,一個流量大網站平台、優質的內容,所帶來的流量,遠比自己SEO做得要死來的實際沒錯,因此,使用者也只能夠跟著這個遊戲規則來走,對於非常在意數據的老闆、主管或是網站管理者,這樣子的局面,真的也是他們所樂見的嗎?(我想也不是吧?)還有那些教別人SEO的人、書或機構,真的也能夠打破這個局面?
還是說能夠再開創另外一波的消費需求?(簡單說:他們提供網站代管、SEO及周邊服務),這對於現在網路上所謂的「免費資源」來說,好像也有段不小的距離,更何況會選擇從網路上來進行SEO(行銷手法)的人,不也是看重它的門檻較低?
雖然,我也相信在某些事情上有它「一分錢、一分貨」的道理,但是認真的說來,這不就像是一場局外人看熱鬧的戲?那SEO究竟還能夠為我們帶來些什麼?或者用來培養個人魅力、價值上,還是有它一定的功效?
2.能夠實現SEO的地點,無法滿足商業需求:
反過來說,如果真的夠自由的平台,它是否就有足夠大的曝光度(流量)?跟網路金融(流)的結合程度,是否就能夠達到一定的水準?這些我想也是一般使用者,想藉此推廣什麼商品時,最大的阻礙。
自己架設網站,當然可以把所謂SEO上能夠做的東西,全部拿來操演一遍,但是要付出的代價是否值得?尤其是一個小型公司,要維持這些所付出的營運及維護成本,是否合宜?
還是能夠以個人魅力來打出特有的個人品牌?就算有,那也只是少數人有機會到達領域,若是能夠放諸四海皆準,那麼所謂的個人品牌,不也就像「蛋塔熱」一樣,禁不起時間的考驗。
或許,這只是我個人的看法(偏見)?
但是,也是我這陣子看了SEO的相關內容後,心裡最大的疑問?或許現在對於商業模式的SEO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而手法也從搜尋引擎,轉向快要數不出來有多少的社群(交)網站,不管怎麼換湯不換藥,重點還是那個商業價值。
內容固然重要,但是,少了行銷的推波助瀾與商業價值的立基點,一樣有可能被埋沒在這片汪洋當中。不過...固守內容的品質,至少比某些已經「玩弄技巧成性,忘了充實本質」的平台,來得更為人所重視,我想使用者對於SEO的主控權及它所代表的意義,在一來一往之間,似乎也漸漸地被削弱,甚至很多原先SEO所推崇的方式,真的就受搜尋引擎所愛嗎?(參考網址:Live: Ask The Search Engines: Best Practices Edition),我想這些都需要重新思考一番。
不過...我還是得認真研究SEO相關的內容...(苦笑)
2009年9月17日 星期四
跨權執行程式的解決方案(Solutions to Overstepping Authority Users)
在一般使用者的電腦當中,經常會因為權限不足,而無法執行特定程式的狀況,一般來說這時候就會叫公司裡的網管(或有管理者權限的使用者)來幫你啟動,偶而為之或許還說能得過去,不過...若是你平日每天都得要執行的程式,總不可能讓網管天天來幫你「開」程式吧?
難道因為這原因,只好把管理者權限給使用者嗎?然後再跟他說:「因為你現在的權限較高,所以中毒或是有什麼狀況自己負責...」我想使用者應該也不想自己背黑鍋吧?
難道沒有別的解決方法了嗎?其實是有的,因為在作業系統中有一個指令能夠讓使用者暫時跨權來執行特定的程式,那就是 ─「Runas」,不過,它卻有些不太合理的設計,會讓管理者啼笑皆非...
如果你有實際操作過一次之後,你會發現當要透過它轉換成其它使用者(管理者)時,它會要求使用者輸入管理者的密碼,目前我尚未找出有什麼方式,能夠避開這個互動輸入密碼的過程(如果有人知道,歡迎留言或來信告知),看到這裡應該就知道我想要表達的是什麼了吧?
既然,最後還是得把具管理者權限的密碼告訴使用者,那跟直接按下右鍵,切換使用者權限來執行有什麼不同?或許這個程式的本意,是為了讓使用者的執行環境安全性高一點,但是這種做法對於系統權限的管理者來說,似乎有些不切實際,因為使用者很難不受到這管理者密碼的誘惑,尤其是在想安裝一些自己慣用的軟體時...
所以我就開始尋找能夠符合管理需求的程式,一方面能夠跨權執行特定程式,另一方面也不需讓使用者得知管理者的密碼,結果,真有類似的解決方案,那就是「CPAU」這隻小程式,它就能夠解決這部分的問題。
它的使用方式相當簡單,下載完畢並解壓縮之後,就可以直接透過文字介面(命令提示字元)來執行它,常用的參數有下列幾個,如果有其它需求的可以再參照說明文件的使用方式。
CPAU -u user [-p password] -ex "WhatToRun" [switches]
1.將執行程式所需的資料加密成暫存工作檔:(以ASUSUpdate為例)
雖然這邊可以看到暫存工作檔的加密資訊,不過沒有關係,你可以事先做好這個暫存檔案,再傳至使用者的電腦中即可使用。
2.將暫存工作檔解密,並且載入該使用者之設定檔:
我們就可以從工作管理員中看出,該程式的執行者為管理者(administrator),而且使用者也無法得知管理者的密碼,因為該暫存執行檔(temp.job)中的內容已經過加密,無法直接開啟得知密碼為何,如此一來,就能夠解決這個跨權執行程式的安全性疑慮。
對於管理者來說,你可以把這整個過程再用批次檔(例:*.bat)來進行整合,位於工作暫存檔的內容,不只是能夠用單一的程式路徑,也能夠在裡面塞入特定作用的批次檔,如此一來,這隻小程式的功用更多,端看使用者要如何設計了。
難道因為這原因,只好把管理者權限給使用者嗎?然後再跟他說:「因為你現在的權限較高,所以中毒或是有什麼狀況自己負責...」我想使用者應該也不想自己背黑鍋吧?
難道沒有別的解決方法了嗎?其實是有的,因為在作業系統中有一個指令能夠讓使用者暫時跨權來執行特定的程式,那就是 ─「Runas」,不過,它卻有些不太合理的設計,會讓管理者啼笑皆非...
如果你有實際操作過一次之後,你會發現當要透過它轉換成其它使用者(管理者)時,它會要求使用者輸入管理者的密碼,目前我尚未找出有什麼方式,能夠避開這個互動輸入密碼的過程(如果有人知道,歡迎留言或來信告知),看到這裡應該就知道我想要表達的是什麼了吧?
既然,最後還是得把具管理者權限的密碼告訴使用者,那跟直接按下右鍵,切換使用者權限來執行有什麼不同?或許這個程式的本意,是為了讓使用者的執行環境安全性高一點,但是這種做法對於系統權限的管理者來說,似乎有些不切實際,因為使用者很難不受到這管理者密碼的誘惑,尤其是在想安裝一些自己慣用的軟體時...
所以我就開始尋找能夠符合管理需求的程式,一方面能夠跨權執行特定程式,另一方面也不需讓使用者得知管理者的密碼,結果,真有類似的解決方案,那就是「CPAU」這隻小程式,它就能夠解決這部分的問題。
程式名稱:CPAU
軟體種類:Freeware
版本:1.11.0 - November 08, 2005
系統平台:Windows 2000、XP和2003
檔案大小:204 KB
官方網站:
http://www.joeware.net/freetools/tools/cpau/index.htm
檔案下載:
http://www.joeware.net/downloads/files/CPAU.zip
它的使用方式相當簡單,下載完畢並解壓縮之後,就可以直接透過文字介面(命令提示字元)來執行它,常用的參數有下列幾個,如果有其它需求的可以再參照說明文件的使用方式。
CPAU -u user [-p password] -ex "WhatToRun" [switches]
基本參數:有了這些功能參數,原則上就可以滿足管理者的需求,執行需管理者權限的程式,執行的流程如下:
-u:user(使用者名稱)
-p:password(使用者密碼)
-ex:"WhatToRun"(需執行的程式,可用完整路徑)
常用的延伸參數:switches
-lwp:載入使用者設定,同「-profile」、「-localwithprofile」
-lwop:不載入使用者設定,同「-localwithoutprofile」
-enc:將設定檔進行加密為暫存工作檔。
-dec:將暫存工作檔進行解密。
-file:執行或創造暫存之工作檔。
-wait:等待執行的程序完成後,再回到原工作狀態。
-cwd:切換開始的工作目錄。
1.將執行程式所需的資料加密成暫存工作檔:(以ASUSUpdate為例)
cpau -u administrator -p test_!@# -ex "C:\Program Files\ASUS\ASUSUpdate\Update.exe" -enc -file temp.job(副檔名可加可不加)
雖然這邊可以看到暫存工作檔的加密資訊,不過沒有關係,你可以事先做好這個暫存檔案,再傳至使用者的電腦中即可使用。
2.將暫存工作檔解密,並且載入該使用者之設定檔:
cpau -dec -file temp.job -lwp
我們就可以從工作管理員中看出,該程式的執行者為管理者(administrator),而且使用者也無法得知管理者的密碼,因為該暫存執行檔(temp.job)中的內容已經過加密,無法直接開啟得知密碼為何,如此一來,就能夠解決這個跨權執行程式的安全性疑慮。
對於管理者來說,你可以把這整個過程再用批次檔(例:*.bat)來進行整合,位於工作暫存檔的內容,不只是能夠用單一的程式路徑,也能夠在裡面塞入特定作用的批次檔,如此一來,這隻小程式的功用更多,端看使用者要如何設計了。
2009年8月25日 星期二
彈丸之地的代理與經銷(Representing and Consigning in This Tiny Little Place)
每次在報紙的某些版面上,都能看見台灣的資訊硬體在國際上發光發熱,但是回到實際購買商品的市場上來看看,先前喧鬧一時的「DELL」,一般使用者似乎也只能夠上網訂購,然後靜待產品寄送至家中,除了台灣當地品牌外(雙A、X嘉、微X...等),其它的硬體產品,要在台灣取得,很有可能連原廠的窗口都不一定找到。
若是以在商言商的立場來看,因為台灣的銷售市場太小,原廠不會在這邊設點也是情有可原,反觀代工重鎮的對岸,那所謂的山寨文化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因為市場大,所以就算獲利被山寨文化吞噬,一樣也能夠讓許多原廠在當地設點,而不像我們這空有其名的彈丸之地,只剩下一個辦事處、代理商,甚至還有可能得自行想辦法解決。
有沒有原廠(在地化)的服務差別在那呢?支援時間緩不濟急?或是產品線太少?我想最大的差別應該是最多人在意的「價格」,同一個產品在台灣經過代理、經銷制度後的結果,絕對會比原產地貴上許多,你可以說它轉嫁運費,也能說它是物以稀為貴,甚至有些會說「中文化」的費用使然。
有更多時候,你可以仔細思索一下,若是全球的訂價統一,那就像公開對非主力市場的代理、經銷商宣戰,甚至該項產品也會失去當地的市場,除非你是壟斷性的業務(就算有,也會有大小眼的狀況),不然應該沒有多少產品有這麼大的魄力敢這麼做,如果當地的市場太小,產品價格無論你是從那種通路來取得,也不會有太大的差異,甚至你直接在網路上訂購,可能還比你直接去零售市場找該產品來得便宜許多。
若是要說起真的能夠全球訂價統一,我想首推的應該就是Apple,近年來它的大動作總是讓人驚豔,每次有新品發表感覺都像是一場show(雖然我完全沒有A社的產品,也很難不注意到它的存在)不過你若是從美國與台灣官網的線上商店詢價,價差其實並不會太高。(以MacBook Pro 13.3"來說:NT 42,900 vs. US 1,199)
有人會說那是用線上訂購,如果你有管道的話,應該可以取得更低的價格,其實這一點我也嘗試過,從大型經銷商口中所得到的回應,其實它們也只能夠代為訂購,原則上還是得經由Apple報價給他們,加上5%的營業稅之後,其實與線上的價格也相差不遠。(接近千元,或許量大有議價空間)
硬體產業如此,軟體產業更不用說,我先前寫過《花大錢買舊軟體?》,我比較不理解的部份是,就算我們以硬體OEM大國著稱,在硬體上能夠取得的好處竟如此之少,或許是因為工廠早已移往內地?或是我們這小國難有其經濟規模?
除此之外,老實說台灣的代理、經銷商也不是這麼好做,很多時候他們也是隨著公家機關(例:中X局...等),在進行大量採購時一併囤貨,再來進行特定組合產品的銷售,所以他們的壓力也不小,否則也無法在薄利的硬體市場上取得獲利。
經過金融海嘯之後,其實對於代理與經銷的制度來說,許多較小規模的廠商也一併消失,剩下的廠商也沒剩多少,雖然選擇性多對消費者比較有利,但是有更多的情況是,同一個代理商,卻經過了更多層次的轉手與加價,實際吃虧的還是消費者本身。
每次在進行採購、詢價的過程時,真巴不得自己是身處在某某大國,至少在數字上不會有這麼大的落差,尤其是很多「在地化」之後的軟、硬體,其價差之大令人昨舌,下次可以麻煩各家OEM大廠在代工時,一定跟那些頂頂有名的「原廠」,爭取一些屬於我們台灣人的福利好嗎?(我知道我想太多了...)
若是以在商言商的立場來看,因為台灣的銷售市場太小,原廠不會在這邊設點也是情有可原,反觀代工重鎮的對岸,那所謂的山寨文化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因為市場大,所以就算獲利被山寨文化吞噬,一樣也能夠讓許多原廠在當地設點,而不像我們這空有其名的彈丸之地,只剩下一個辦事處、代理商,甚至還有可能得自行想辦法解決。
有沒有原廠(在地化)的服務差別在那呢?支援時間緩不濟急?或是產品線太少?我想最大的差別應該是最多人在意的「價格」,同一個產品在台灣經過代理、經銷制度後的結果,絕對會比原產地貴上許多,你可以說它轉嫁運費,也能說它是物以稀為貴,甚至有些會說「中文化」的費用使然。
有更多時候,你可以仔細思索一下,若是全球的訂價統一,那就像公開對非主力市場的代理、經銷商宣戰,甚至該項產品也會失去當地的市場,除非你是壟斷性的業務(就算有,也會有大小眼的狀況),不然應該沒有多少產品有這麼大的魄力敢這麼做,如果當地的市場太小,產品價格無論你是從那種通路來取得,也不會有太大的差異,甚至你直接在網路上訂購,可能還比你直接去零售市場找該產品來得便宜許多。
若是要說起真的能夠全球訂價統一,我想首推的應該就是Apple,近年來它的大動作總是讓人驚豔,每次有新品發表感覺都像是一場show(雖然我完全沒有A社的產品,也很難不注意到它的存在)不過你若是從美國與台灣官網的線上商店詢價,價差其實並不會太高。(以MacBook Pro 13.3"來說:NT 42,900 vs. US 1,199)
有人會說那是用線上訂購,如果你有管道的話,應該可以取得更低的價格,其實這一點我也嘗試過,從大型經銷商口中所得到的回應,其實它們也只能夠代為訂購,原則上還是得經由Apple報價給他們,加上5%的營業稅之後,其實與線上的價格也相差不遠。(接近千元,或許量大有議價空間)
硬體產業如此,軟體產業更不用說,我先前寫過《花大錢買舊軟體?》,我比較不理解的部份是,就算我們以硬體OEM大國著稱,在硬體上能夠取得的好處竟如此之少,或許是因為工廠早已移往內地?或是我們這小國難有其經濟規模?
除此之外,老實說台灣的代理、經銷商也不是這麼好做,很多時候他們也是隨著公家機關(例:中X局...等),在進行大量採購時一併囤貨,再來進行特定組合產品的銷售,所以他們的壓力也不小,否則也無法在薄利的硬體市場上取得獲利。
經過金融海嘯之後,其實對於代理與經銷的制度來說,許多較小規模的廠商也一併消失,剩下的廠商也沒剩多少,雖然選擇性多對消費者比較有利,但是有更多的情況是,同一個代理商,卻經過了更多層次的轉手與加價,實際吃虧的還是消費者本身。
每次在進行採購、詢價的過程時,真巴不得自己是身處在某某大國,至少在數字上不會有這麼大的落差,尤其是很多「在地化」之後的軟、硬體,其價差之大令人昨舌,下次可以麻煩各家OEM大廠在代工時,一定跟那些頂頂有名的「原廠」,爭取一些屬於我們台灣人的福利好嗎?(我知道我想太多了...)
2009年8月14日 星期五
同步與真相(Synchronization and The Truth)
最近震撼台灣這片土地的事件,應該就屬「八八水災」對南部的重創,這段時間以來,網路上漫延著各式各樣的消息,不免讓人鼻酸,甚至到了讓我不太想打開新聞媒體的程度,不過,因為我比較常在網路上獲取訊息(至少我可以選擇想看的),卻發現很多事情的真相(網路上也不見得正確),會受到大家以訛傳訛的渲染,往往在還沒看清事實前,就抱著滿腔的熱血一頭栽進去。
最明顯的例子,應該就屬昨天爆發的「MSN的小太陽事件」,因為昨天一早就開始收到四面八方的朋友,開始瘋狂傳送:「msn暱稱前面,加上小太陽標誌(#),MSN就會捐錢給颱風災後重建...」,我在半信半疑下其實還是先去追了一下這條訊息的真偽,真相卻只有「祈福」,並非如同網路上盛傳的捐錢救災。(活動頁面的截圖如下)
(內容摘要:MSN 台灣為莫拉克風災發起「雨過天青 MSN 太陽行動」來傳遞關心與鼓勵受災者!請在 Windows Live Messenger 的暱稱前加上太陽的表情符號 "(#)",讓整個台灣一掃陰霾!並且為這次的受苦受難的災民祈福...)
若是先撇開背後可能的種種原因,這個活動本身的用意良善,不過與先前「四川大地震,掛彩虹活動」太過相似,所以才會在網路上造成如此大的迴響(誤解?),其實在網路上傳遞的資訊,經常都會有這種狀況產生,因為轉手經過了太多人,最後的真相常會被人所忽略,甚至不可考。
或許,你我都身為網路的中、重度使用者,在轉達別人傳遞的訊息時,無論是透過即時通訊、微網誌上的轉推(噗),在自己尚未(無法)判斷真偽之前,是否真的要這麼做?或者該語帶保留,以免造成更多人的誤解,讓原本的可能的善意蒙上了一層陰影,甚至背上意料之外的原罪。
除了訊息的真偽難辨之外,現在社交(群)網站的興起、盛行,也造成了另外一波的資訊混亂,因為社交網站有了一個看起來很便民的功能 ──「同步」,在初期,使用者可能在不同朋友族群之間,會選用特定的平台來連繫感情,不過時間一長,有人就開始覺得為何要分兩邊討論,於是透過同步的方式,減少自己在平台切換上所耗費的時間,開始透過同步來發表自己的意見(碎念)。
暫且不論在平台之間的朋友重疊率有多少,這種同步的模式畢竟還是「單向」,最後你會發現,想要看見原本平台上的回應,還是得跑去該平台(甚至得登入)才能夠看見,如此一來,究竟減少了多少時間在這見事情上呢?
同步也不是全然沒有好處,在你需要發布重大事件或民生相關的消息時,就可以透過這個方式,在短時間內發布給所有平台上的親友,或許,這個功能得利最多的使用者,就是現在深入網路圈的行銷力量(有時也會變成一種噪音)。
不過,也因為同步的操作模式,讓使用者可能會被大量的(重覆)資訊干擾,反而錯失了在這上面的重要資訊,就單以我本身來說,微網址對我來說,絕對不只是一個碎念、聊天或打屁的工具,有更多時候它是扮演著媒體、即時資訊或不一樣聲音的平台,若是上面有太多「單向同步」的資訊,反而會造成資訊獲取的混亂。
當然在自己忙碌時,可能會按個「略過」一笑置之,反正一時也追不完這麼多推、浪,但是當自己關注的某個議題,可以在上頭找到更多的聲音時,它的重要性可就大不相同。
我相信工具都是為了便民而生,但是在實際運作上,經常會有與原本期許相違背的狀況發生,甚至只幫助到某個層面的使用者,進而造成其它人閱讀或是獲取資訊困擾,所以利弊之間孰重孰輕,也只能由使用者自行定奪。
在這個資訊傳遞如此迅速的時代,怎麼樣獲取「正確」且「有效」的資訊,對於使用者來說相當重要,你或許可以不理別人一天上百則、上千則的閒話家常,但是錯失了一個好的概念、想法,甚至是合作機會,我想那損失可能無法計數...
歡迎來到這個資訊爆炸且混亂的時代,你以為能當個局外人嗎?就算再怎麼宅(腐),你還是會接受到外來的資訊,有人說下鄉種田總可以吧?種田...有時還不是每個人都有那本事吧!?
最明顯的例子,應該就屬昨天爆發的「MSN的小太陽事件」,因為昨天一早就開始收到四面八方的朋友,開始瘋狂傳送:「msn暱稱前面,加上小太陽標誌(#),MSN就會捐錢給颱風災後重建...」,我在半信半疑下其實還是先去追了一下這條訊息的真偽,真相卻只有「祈福」,並非如同網路上盛傳的捐錢救災。(活動頁面的截圖如下)
(內容摘要:MSN 台灣為莫拉克風災發起「雨過天青 MSN 太陽行動」來傳遞關心與鼓勵受災者!請在 Windows Live Messenger 的暱稱前加上太陽的表情符號 "(#)",讓整個台灣一掃陰霾!並且為這次的受苦受難的災民祈福...)
若是先撇開背後可能的種種原因,這個活動本身的用意良善,不過與先前「四川大地震,掛彩虹活動」太過相似,所以才會在網路上造成如此大的迴響(誤解?),其實在網路上傳遞的資訊,經常都會有這種狀況產生,因為轉手經過了太多人,最後的真相常會被人所忽略,甚至不可考。
或許,你我都身為網路的中、重度使用者,在轉達別人傳遞的訊息時,無論是透過即時通訊、微網誌上的轉推(噗),在自己尚未(無法)判斷真偽之前,是否真的要這麼做?或者該語帶保留,以免造成更多人的誤解,讓原本的可能的善意蒙上了一層陰影,甚至背上意料之外的原罪。
除了訊息的真偽難辨之外,現在社交(群)網站的興起、盛行,也造成了另外一波的資訊混亂,因為社交網站有了一個看起來很便民的功能 ──「同步」,在初期,使用者可能在不同朋友族群之間,會選用特定的平台來連繫感情,不過時間一長,有人就開始覺得為何要分兩邊討論,於是透過同步的方式,減少自己在平台切換上所耗費的時間,開始透過同步來發表自己的意見(碎念)。
暫且不論在平台之間的朋友重疊率有多少,這種同步的模式畢竟還是「單向」,最後你會發現,想要看見原本平台上的回應,還是得跑去該平台(甚至得登入)才能夠看見,如此一來,究竟減少了多少時間在這見事情上呢?
同步也不是全然沒有好處,在你需要發布重大事件或民生相關的消息時,就可以透過這個方式,在短時間內發布給所有平台上的親友,或許,這個功能得利最多的使用者,就是現在深入網路圈的行銷力量(有時也會變成一種噪音)。
不過,也因為同步的操作模式,讓使用者可能會被大量的(重覆)資訊干擾,反而錯失了在這上面的重要資訊,就單以我本身來說,微網址對我來說,絕對不只是一個碎念、聊天或打屁的工具,有更多時候它是扮演著媒體、即時資訊或不一樣聲音的平台,若是上面有太多「單向同步」的資訊,反而會造成資訊獲取的混亂。
當然在自己忙碌時,可能會按個「略過」一笑置之,反正一時也追不完這麼多推、浪,但是當自己關注的某個議題,可以在上頭找到更多的聲音時,它的重要性可就大不相同。
我相信工具都是為了便民而生,但是在實際運作上,經常會有與原本期許相違背的狀況發生,甚至只幫助到某個層面的使用者,進而造成其它人閱讀或是獲取資訊困擾,所以利弊之間孰重孰輕,也只能由使用者自行定奪。
在這個資訊傳遞如此迅速的時代,怎麼樣獲取「正確」且「有效」的資訊,對於使用者來說相當重要,你或許可以不理別人一天上百則、上千則的閒話家常,但是錯失了一個好的概念、想法,甚至是合作機會,我想那損失可能無法計數...
歡迎來到這個資訊爆炸且混亂的時代,你以為能當個局外人嗎?就算再怎麼宅(腐),你還是會接受到外來的資訊,有人說下鄉種田總可以吧?種田...有時還不是每個人都有那本事吧!?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