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突然手邊多了大量的設備,其中有舊式的PII電腦、點矩陣的印表機,也有不是一般人會用的CISCO網路設備,讓我頓時覺得落差真大。
其實這些設備應該都上了年紀,從某間倒閉的公司中以特低的價位所得,雖然價位很低但是買來的東西要怎麼應用才是大的問題,這一點我想每個MIS都曾經歷吧!
反觀現在公司裡的電腦年紀,新舊之間往往有五年以上的差距,新的可以用雙核心、四核心,舊的還可以在用PIII的機種在工作,所以要怎麼把這些東西整合起來,才是MIS在公司裡最大的效益吧!
畢竟Maintain是沒有辦法幫公司主動賺錢,而只能採被動地幫公司省下其它開支。(MIS的原罪)
其實新舊之間的整合,原本就是一種不可能的任務,因為我先前就說過3C的生命周期愈來愈短,一般公司現在的主流配備應該是停在P4~P5或K7~K8等級的硬體,別的不提,光是CPU、RAM與主機板規格的相容性就可以讓你頭昏腦賬。
那要怎麼整合硬體設備呢?除了電腦主機之外,周邊產品也是一大問題。
我就舉一些自己的例子來說明吧!有很多事其實說穿了並不值錢,有時候只是你沒想到而已,像舊的電腦主機(P3或更低等級),可以做什麼樣其它的應用呢?舉例來說:
1.LOG檔的紀錄主機。(ROUTER設備大都有此選項,記錄相關的LOG訊息)
2.異地備份的主機。(僅為資料儲存,不需提供多人存取的資源與效能)
3.簡易的防火牆設備。(灌LINUX掛上Coyote linux,就是很有威力防火牆)
4.列印伺服器。(很多低階印表機還是非得接上電腦才可分享)
5.內部測試用的平台。(無法保證每個使用者都是用「新」電腦)
6.緊急替換使用的電腦主機。(臨時代打專用,有得用總比沒得用好)
...族繁不及備載。
其實整合上的應用,經常都是把舊式的主機,在預算有限的狀況之下移為它用,直到效能不足之前,它都還能夠頂著用,直到它壽終正寢或維修價位過高時,才會更換新式設備(這就是所謂的物盡其用嗎?)
除了主機之外,有些舊式的網路設備,往往也可以幫你發揮意想不到的功效。
舉例來說,現在新的HUB幾乎都是具有SWITCH特性的設備!如此一來才能夠提供更有效能的流量使用,那舊式的HUB就沒有任何用處了嗎?
如果玩過某些中高階的ROUTER的人,通常這一類設備會有一個MIRROR PORT,它的功用就是所有流經的封包都可以從MIRROR PORT中所截取,用來做為封包的分析或是使用在其它用途,可是這一類的設備動輒要數萬元以上,如果在現有設備又想達到相同效果時,就可以利用舊式的純HUB(封包會廣播到每個PORT),從這裡就可以看到舊式HUB的價值了。
雖然也是可以買到純HUB的新式設備,但是我一開始就提過,我們僅能被動的減少不必要的開支,當然別提採購設備,因為利用舊式設備如果不敷需求還可以有話說,若遷就於預算購買了新式設備(通常等級不高),達不到效能要求的話,就要有心理準備去負荊請罪。
雖然現在大家都喜歡用新的的設備,但是舊式設備的維修價格也因市場機制而水漲船高(更換點矩陣印表機的撞針頭,要價數千元),尤其是公司內部的某些硬體在不可汰換的要求之下(例如:DOS下使用的客製化軟體、打傳票的點矩陣印表機),有時候舊規格的硬體往往還是需要留下備料,否則要花的成本可能不是買一台新設備就能夠涵蓋的。
那有人會說,為什麼不防範於未然呢?這一點其實是需要主導階層也能有這樣子的危機意識,就拿備料來說好了!原則上所有的硬體備料至少要有三份以上的安全量,以供緊急替換使用,可是在新舊設備整合之際,要如何在添購新設備的同時要求補足應有的安全存量,這一點往往是老闆最不喜歡簽字的地方。(所以一旦有緊急狀況,就會搬出一種特殊技能,叫做「挖東牆補西牆」)
至於其它的零組件,大多還可以在新舊之間共存,例:硬碟、音效卡(有特別需求才會特別購買)、顯示卡(AGP愈來愈少、PCI-e則與日俱增)和網路卡(目前100Mb和Gb級的差距不大)等這些零組件大多還可以在新、舊主機板上找到它該去的地方,不過有一點要留意,那就是主機板的擴充性,因為現在PCI的插槽愈來愈少,所以在添購新式設備時,如果有需要把舊式硬體加裝上去時,請先衡量一下是否具有足夠的擴充性,不然可能就損失了舊設備的應用機會。
如果是一般人家庭使用,舊式設備還有個好處,那就是提供給小孩子當玩具,像現在不是有很多電腦互動光碟,對小孩子來說,能夠看、玩、發出聲音就夠了!(別讓小孩沉迷就好),戲法人人會變、巧妙各有不同。(笑)
2007年11月2日 星期五
2007年11月1日 星期四
部落格的曝光度(Blog Exposure)
今天,來聊點比較不一樣的,想當初我會開始來這裡寫這個部落格,最主要是因為轉換跑道,做為一個記錄工作經驗與心得的平台,有看過我第一篇文章的人應該知道。
一開始其實真的只是想隨便寫寫,希望不要因為工作的煩雜而忘了整理自己腦子裡的東西(技術、指令或常用的資訊...等),不過慢慢地累積之下,現在有少許的人會不定時地來賞光、留言。(其實這才是我最大的用意!因為我是一人MIS...>_<|||)。也許有人會質疑我部落格上的Adsense那塊,難道不是我的用意嗎?
老實說,我最早來註冊也是為了測試Adsense是什麼東西,不過久而久之也僅是把它放在那兒,有時還是自己看看會連結到什麼樣的產品而已,對我來說曝光度的增加,最大的受益絕對不是它帶來的利益(就算已達領取的門檻),這對我來說,這跟大家討論、相互切磋與分享得到的喜悅來比,真的太微不足道。
不過卻有很多人卻會為此而本末倒置,這也是我這篇要闡述的內容...
舉例來說:一般的部落客會因為什麼而增加了自己的曝光度?(無論有意或無意)
1.具話題性、聳動性、時事性的文章。(當然包括自爆文...)
2.自己寫一些小程式或教學文供人使用及分享。(網路上高手雲集)
3.在部落格上分享一些詼諧、幽默、搞笑或可愛的圖文及icon(彎彎效應)
4.提供最新資訊及特定領域的研究及想法,甚至是獨創的新概念(youtube...)
------------------------------------
5.透過攻訐或筆戰提高點閱率及曝光度。(其實很容易炒作,尤其是大型社群)
6.偷文章、圖片,甚至特異性的標題,轉載至部落格內,混淆視聽。(部落格蟑螂)
7.技巧性地讓人連到自己的部落格。(類似網路釣魚、偽裝網址、重複貼文...等)
其實這些狀況只要是在網路上待久一點就會看到不少(從類似網路觀察的平台上,就可看見),該怎麼說呢?還記得我先前寫過資料的使用禮儀一文,就提到很多時下資料引用的注意事項。
雖然說現在部落格的發展快速,可是這些真的是容易遺忘的細節,如果那一天你自己辛苦整理、撰寫或思考出來的文章或idea,被人原封不動的盜用、影射或另作它途,這些行徑不就跟網路上用美女照片詐騙沒兩樣。
部落格的曝光應該不用像媒體炒作的方式來運作吧!花費這麼多心力在做這些小手段,還不如認真地撰寫文章、設計些助人的小工具、就算只是圖片的分享(原創、注意版權),也都能帶來一定的曝光度,這些用小手段的部落格,往往都只是曇花一現。
其實,我自己也曾經稍稍為曝光度努力過,不過我的做法只是在一些常去資訊論壇或社群,討論病毒、某些設定上的解決之道,再不然就是去參與一些IT網站的部落格文章,在這些平台上,我大都是在簽名檔加上自己部落格的連結,或者是先寫出關鍵的解決方法,再加上自己完整文章的連結。
其實,我最大的用意是增加不同領域的閱讀群,如此一來可以確立自己寫的是否正確,再來也能夠與不同行業、興趣的人有所交流,這對我來說才是最大的財富。
除此之外,我也沒有想過要怎麼增加自己部落格的曝光度,畢竟每天光是要整理資料、新的資訊、思索應該從那個角度來寫...等,這些就夠我忙的!
經過了這些時間寫部落格的感受,其實我覺得沒有必要去為曝光度掙個頭破血流,如果自己的部落格真的有所建樹,會來瀏覽的人一定是絡繹不絕(想趕也趕不走),除非你真的是想用人氣做其它應用,不然的話,何不做自己就好呢?
其實,無論是用何種手法來增加曝光度都可以,只要不構成別人反感及困擾就好(雖然我也曾在對岸發現自己的文章一字不漏的被抄過去,唯一的不同是「標題」),只是對於自己的「財產」,我想每個人的認定不同,所以在利用別人增加曝光度的同時,也請先替對方想想吧!(最好是能夠互利)
以上就是我對網路上普遍現象的感受,也許廣告主、平台和部落客之間的界線愈來愈混淆,但是對部落客最大的動力,除了有形的價值之外,最有力的還是支持我們寫下去的回應與留言吧!
一開始其實真的只是想隨便寫寫,希望不要因為工作的煩雜而忘了整理自己腦子裡的東西(技術、指令或常用的資訊...等),不過慢慢地累積之下,現在有少許的人會不定時地來賞光、留言。(其實這才是我最大的用意!因為我是一人MIS...>_<|||)。也許有人會質疑我部落格上的Adsense那塊,難道不是我的用意嗎?
老實說,我最早來註冊也是為了測試Adsense是什麼東西,不過久而久之也僅是把它放在那兒,有時還是自己看看會連結到什麼樣的產品而已,對我來說曝光度的增加,最大的受益絕對不是它帶來的利益(就算已達領取的門檻),這對我來說,這跟大家討論、相互切磋與分享得到的喜悅來比,真的太微不足道。
不過卻有很多人卻會為此而本末倒置,這也是我這篇要闡述的內容...
舉例來說:一般的部落客會因為什麼而增加了自己的曝光度?(無論有意或無意)
1.具話題性、聳動性、時事性的文章。(當然包括自爆文...)
2.自己寫一些小程式或教學文供人使用及分享。(網路上高手雲集)
3.在部落格上分享一些詼諧、幽默、搞笑或可愛的圖文及icon(彎彎效應)
4.提供最新資訊及特定領域的研究及想法,甚至是獨創的新概念(youtube...)
------------------------------------
5.透過攻訐或筆戰提高點閱率及曝光度。(其實很容易炒作,尤其是大型社群)
6.偷文章、圖片,甚至特異性的標題,轉載至部落格內,混淆視聽。(部落格蟑螂)
7.技巧性地讓人連到自己的部落格。(類似網路釣魚、偽裝網址、重複貼文...等)
其實這些狀況只要是在網路上待久一點就會看到不少(從類似網路觀察的平台上,就可看見),該怎麼說呢?還記得我先前寫過資料的使用禮儀一文,就提到很多時下資料引用的注意事項。
雖然說現在部落格的發展快速,可是這些真的是容易遺忘的細節,如果那一天你自己辛苦整理、撰寫或思考出來的文章或idea,被人原封不動的盜用、影射或另作它途,這些行徑不就跟網路上用美女照片詐騙沒兩樣。
部落格的曝光應該不用像媒體炒作的方式來運作吧!花費這麼多心力在做這些小手段,還不如認真地撰寫文章、設計些助人的小工具、就算只是圖片的分享(原創、注意版權),也都能帶來一定的曝光度,這些用小手段的部落格,往往都只是曇花一現。
其實,我自己也曾經稍稍為曝光度努力過,不過我的做法只是在一些常去資訊論壇或社群,討論病毒、某些設定上的解決之道,再不然就是去參與一些IT網站的部落格文章,在這些平台上,我大都是在簽名檔加上自己部落格的連結,或者是先寫出關鍵的解決方法,再加上自己完整文章的連結。
其實,我最大的用意是增加不同領域的閱讀群,如此一來可以確立自己寫的是否正確,再來也能夠與不同行業、興趣的人有所交流,這對我來說才是最大的財富。
除此之外,我也沒有想過要怎麼增加自己部落格的曝光度,畢竟每天光是要整理資料、新的資訊、思索應該從那個角度來寫...等,這些就夠我忙的!
經過了這些時間寫部落格的感受,其實我覺得沒有必要去為曝光度掙個頭破血流,如果自己的部落格真的有所建樹,會來瀏覽的人一定是絡繹不絕(想趕也趕不走),除非你真的是想用人氣做其它應用,不然的話,何不做自己就好呢?
其實,無論是用何種手法來增加曝光度都可以,只要不構成別人反感及困擾就好(雖然我也曾在對岸發現自己的文章一字不漏的被抄過去,唯一的不同是「標題」),只是對於自己的「財產」,我想每個人的認定不同,所以在利用別人增加曝光度的同時,也請先替對方想想吧!(最好是能夠互利)
以上就是我對網路上普遍現象的感受,也許廣告主、平台和部落客之間的界線愈來愈混淆,但是對部落客最大的動力,除了有形的價值之外,最有力的還是支持我們寫下去的回應與留言吧!
2007年10月31日 星期三
作業系統的線上更新(Online Update for Operating Systems)
現在,線上更新應該算是相當成熟的一種技術了,因為網路的普及,現在連很多軟體的授權還可以經過網路來做線上認證及啟動,不過...大家真的懂怎麼更新嗎?
其實在現在各系統都開始發展圖形介面之後,絕大部份都可以經由滑鼠來解決這問題,而且各作業系統都會把線上更新的預設值設定為開啟,至於M$系統的線上更新可能會遇見的問題還勞煩參考此篇。
M$的線上更新應該大家都駕輕就熟(下一步點到底),可是在其它系統來說,有時候想經由線上更新某些BATCH檔就會顯得有點生疏,這也是我這篇要說的重點。
舉例來說:筆者所接觸過的LINUX有FEDORA和UBUNTU,光是這兩大陣營使用的方式就不相同(RED HAT、DEBIAN)
其實在現在各系統都開始發展圖形介面之後,絕大部份都可以經由滑鼠來解決這問題,而且各作業系統都會把線上更新的預設值設定為開啟,至於M$系統的線上更新可能會遇見的問題還勞煩參考此篇。
M$的線上更新應該大家都駕輕就熟(下一步點到底),可是在其它系統來說,有時候想經由線上更新某些BATCH檔就會顯得有點生疏,這也是我這篇要說的重點。
舉例來說:筆者所接觸過的LINUX有FEDORA和UBUNTU,光是這兩大陣營使用的方式就不相同(RED HAT、DEBIAN)
2007年10月30日 星期二
從價格看寬頻(Selecting Broadband Services by Price)
今天在iTHome的新聞上看見一則消息:
這讓我又想起了國內寬頻價格一直是個吵不完的話題,無論是技術變革還是跟亞洲先進各國的比較,總是有許多令人難以接受的部份...
筆者從數據機用電話線的撥接網路開始(上網時電話就佔線),就受網路之毒無法自拔,所以上台北就學時,最喜歡躲在學校宿舍裡享受學術網路的快感。
不過,絕大多數的使用者應該都沒有辦法使用到免費的網路,基於使用者付費的原則,大家又開始在家中上網,付費給電信的ISP業者,這也就是許多人惡夢的開始。
為什麼說它是惡夢的開始呢?
其實,對於網路的費用來說,從最早的撥接開始,就是除了電話費用之外,還需要付連線費用(現在為了推廣市內電話,大多只需電話連線費用,偏遠地區使用),而現今的寬頻網路使用者最多的ADSL來說,除了每個月應繳的上網費用之外,還需繳交電路月租費。
以非固定制的8M/640K的速率來說,HINET的牌告價為550+615(96.04.01更改)=1165元,其它ISP業者大多只能在上網費用來節省,因為電路月租費主要都是支付給中華電信(極少數ISP具備自有電路),所以這就造成了很多奇怪的現象。
至於寬頻的種類及費用可以參考我先前的文章:
寬頻網路的選澤(Broadband Network's Type)
寬頻的費用比較(Broadband Network's Price)
奇怪現象為何呢?
其實就是看ISP業者想要促銷何種網路型態,就會在價格上面動手腳,來吸引用戶量增加,以攤平它們的成本,這原本就是在商言商的論調。
對使用者來說,卻有很多不同的觀感,舉例來說:「在申辦網路時,受距機房距離而定」、「申辦網路時,想省錢就得要綁個兩年約,兩年內只能把規格往上調」、「價格降價時、很少會主動通知客戶(有時老客戶優惠還比不上重新申辦)」。
以上這些讓人垢病的商業手段,只要你在GOOGLE或各大入口網站搜尋「寬頻費用比較」,你就會發現有多少民怨的文章。
別的不說,光就這幾年在價格上的小動作就讓人很難信服,這也是為何我看了上面引用的新聞後,又回想起了過往的經驗。
以前在寬頻剛起步時,下載速率從256K、1M、2M、8M,直到現在的FTTB的10M,我除了1M是直接跳過之外,其它的速率都申辦過,其中包括了從新申辦、直接升速等方式。
舉例來說:
在大家都還是用2M/256K的時代,一旦推出8M/640K的寬頻之後,你會發現原本使用2M/256K的人是冤大頭,為什麼我會這樣子說,因為你仔細算一下2M/256K與8M/640K的價格差就會知道:
(以上均為牌告價、不含任何優惠)
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到很明顯的意圖(價格),希望你申辦主推的8M/640K而不想讓你申辦2M/512K,但是有一點很矛盾的地方是...8M/640K比2M/512K申辦的條件更嚴苛(離機房的距離)。
所以你住的離機房較遠,但是希望有大一點的上傳速率,就請你要拿更多的錢來申辦2M/512K,而無法申辦8M/640K,這一點一直以來都是讓我匪夷所思的地方。
除此之外,現在大家應該都知道主推的是光世代FTTB,現在的牌告價雖為650+650=1300元,可是在先前申辦的人,則是享有990元的優惠(在下應該是最後一梯),結果我就能夠用不到1000元的價格申辦到比8M/640K更快的速度(原因只是我家離機房近,剛好又有五戶以上申辦?),我想每次這樣子的操作手法,只是在玩數字魔術罷了!
不然,就是想要賺使用者的設定費用(200元/次),別忘了小錢立大功的理論(從銀行的跨行手續費中可想而知),無論是升速、降速、或是其它任何要改設定時,都需繳交這費用。
所以在異動前,可以精算一下是要停止毀約認賠比較合算,還是真的是用更改設定比較有利,這一點在很多新優惠出來的同時,每個使用者都可以衡量一下自己的荷包(還要注意優惠的排外條款,例:2M/256K不適用某些老客戶折扣方案...等)
最後,來個不負責爆料好了...
1.大家應該知道8M/640K有不保證能跑上8M的「明文」規定吧!這是因為線材或距離的影響,可是筆者就聽說過某些設定,上面所設定的下載頻寬會先預設頻寬「7M」(類似QoS的機制嗎?),看到這裡懂筆者說的意思了嗎?(怒)就算不能穩定跑8M,ISP業者應該也不能該線路頻寬為7M吧!?光是這一點就讓我嘆氣。
2.有傳聞說,現在的連線費率居高不下是受到中X電信工會運作的因素,這是民營化後無法以大眾利益或推廣為主軸的負作用嗎?這一點只有時間才能證明。(畢竟投資者都想賺錢吧!)
NCC:中華電信ADSL必須與光世代一併調降
文/蘇文彬 (記者) 2007-10-29
NCC認為中華電信對光世代、ADSL等費率的成本結構交代不清,提出光世代優惠費率的同時,也應一併降低ADSL費率促銷,因此退回中華電信所提光世代費率促銷案。
原文連結:http://www.ithome.com.tw/itadm/article.php?c=45985
這讓我又想起了國內寬頻價格一直是個吵不完的話題,無論是技術變革還是跟亞洲先進各國的比較,總是有許多令人難以接受的部份...
筆者從數據機用電話線的撥接網路開始(上網時電話就佔線),就受網路之毒無法自拔,所以上台北就學時,最喜歡躲在學校宿舍裡享受學術網路的快感。
不過,絕大多數的使用者應該都沒有辦法使用到免費的網路,基於使用者付費的原則,大家又開始在家中上網,付費給電信的ISP業者,這也就是許多人惡夢的開始。
為什麼說它是惡夢的開始呢?
其實,對於網路的費用來說,從最早的撥接開始,就是除了電話費用之外,還需要付連線費用(現在為了推廣市內電話,大多只需電話連線費用,偏遠地區使用),而現今的寬頻網路使用者最多的ADSL來說,除了每個月應繳的上網費用之外,還需繳交電路月租費。
以非固定制的8M/640K的速率來說,HINET的牌告價為550+615(96.04.01更改)=1165元,其它ISP業者大多只能在上網費用來節省,因為電路月租費主要都是支付給中華電信(極少數ISP具備自有電路),所以這就造成了很多奇怪的現象。
至於寬頻的種類及費用可以參考我先前的文章:
寬頻網路的選澤(Broadband Network's Type)
寬頻的費用比較(Broadband Network's Price)
奇怪現象為何呢?
其實就是看ISP業者想要促銷何種網路型態,就會在價格上面動手腳,來吸引用戶量增加,以攤平它們的成本,這原本就是在商言商的論調。
對使用者來說,卻有很多不同的觀感,舉例來說:「在申辦網路時,受距機房距離而定」、「申辦網路時,想省錢就得要綁個兩年約,兩年內只能把規格往上調」、「價格降價時、很少會主動通知客戶(有時老客戶優惠還比不上重新申辦)」。
以上這些讓人垢病的商業手段,只要你在GOOGLE或各大入口網站搜尋「寬頻費用比較」,你就會發現有多少民怨的文章。
別的不說,光就這幾年在價格上的小動作就讓人很難信服,這也是為何我看了上面引用的新聞後,又回想起了過往的經驗。
以前在寬頻剛起步時,下載速率從256K、1M、2M、8M,直到現在的FTTB的10M,我除了1M是直接跳過之外,其它的速率都申辦過,其中包括了從新申辦、直接升速等方式。
舉例來說:
在大家都還是用2M/256K的時代,一旦推出8M/640K的寬頻之後,你會發現原本使用2M/256K的人是冤大頭,為什麼我會這樣子說,因為你仔細算一下2M/256K與8M/640K的價格差就會知道:
2M/256K:上網費用為440+416=856元
8M/640K:上網費用為550+615=1165元
2M/512K:上網費用為649+614=1263元
(以上均為牌告價、不含任何優惠)
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到很明顯的意圖(價格),希望你申辦主推的8M/640K而不想讓你申辦2M/512K,但是有一點很矛盾的地方是...8M/640K比2M/512K申辦的條件更嚴苛(離機房的距離)。
所以你住的離機房較遠,但是希望有大一點的上傳速率,就請你要拿更多的錢來申辦2M/512K,而無法申辦8M/640K,這一點一直以來都是讓我匪夷所思的地方。
除此之外,現在大家應該都知道主推的是光世代FTTB,現在的牌告價雖為650+650=1300元,可是在先前申辦的人,則是享有990元的優惠(在下應該是最後一梯),結果我就能夠用不到1000元的價格申辦到比8M/640K更快的速度(原因只是我家離機房近,剛好又有五戶以上申辦?),我想每次這樣子的操作手法,只是在玩數字魔術罷了!
不然,就是想要賺使用者的設定費用(200元/次),別忘了小錢立大功的理論(從銀行的跨行手續費中可想而知),無論是升速、降速、或是其它任何要改設定時,都需繳交這費用。
所以在異動前,可以精算一下是要停止毀約認賠比較合算,還是真的是用更改設定比較有利,這一點在很多新優惠出來的同時,每個使用者都可以衡量一下自己的荷包(還要注意優惠的排外條款,例:2M/256K不適用某些老客戶折扣方案...等)
最後,來個不負責爆料好了...
1.大家應該知道8M/640K有不保證能跑上8M的「明文」規定吧!這是因為線材或距離的影響,可是筆者就聽說過某些設定,上面所設定的下載頻寬會先預設頻寬「7M」(類似QoS的機制嗎?),看到這裡懂筆者說的意思了嗎?(怒)就算不能穩定跑8M,ISP業者應該也不能該線路頻寬為7M吧!?光是這一點就讓我嘆氣。
2.有傳聞說,現在的連線費率居高不下是受到中X電信工會運作的因素,這是民營化後無法以大眾利益或推廣為主軸的負作用嗎?這一點只有時間才能證明。(畢竟投資者都想賺錢吧!)
2007年10月29日 星期一
平價的電腦(Parity Computers)
最近平價電腦的話題,十分受到人們所重視、無論是Eee PC、OLPC或是AMD 690G晶片組的PC,大多是打著平價的名號而來,我想這應該是現代人使用電腦習慣的一種轉變。
還記得在以前的電腦都是一昧的比快(CPU)、比大(RAM),雖然現在這風氣不減,但是多了另外一股清流,就是有人開始走環保、省電(其實是為了生活著想)的路,畢竟太高效能的電腦,在使用上,發出的廢熱遠大於它所提供的效能,甚至使用者應用的層面也相當有限。
所以這一類平價的電腦慢慢地會進入市場,或許可以改變一些我們對於電腦的觀感,當然,對於3C商品有狂熱的人,永遠都不覺得足夠的。
現在的平價電腦應該如何定義呢?
既然是平價,當然是用「錢」來衡量了,不過多少錢算平價...,這一點就有很大的落差,我覺得這跟你希望電腦能為你做什麼事而定。
我在這裡針對平價電腦的定位,是在預算1.5萬以下(含19"的LCD要在2萬左右),而且盡可能滿足一般大眾使用的電腦為主,為什麼我要定在1.5萬呢?
其實是因為現在1.5萬以下的電腦,很多都有缺手斷腿的現象,但是市面上熱門的機種,平均湊起來大約都在兩萬左右,所以在1.5萬~2萬之間做取捨,就可比出個端倪。
在平價電腦(這裡主要討論的是PC,畢竟NB的零件共用性還太低)中有一個很重要的關卡,那就是晶片整合的技術,早在多年以前就開始有所謂的三合一主機板(主機板 + 音效 + 顯示晶片),直到現在,連網路晶片都整合進主機板中,只是當初的技術還不算成熟,或許是因為價格的因素,常常會讓人覺得不太夠力。
除此之外,早先還有些三合一板甚至省下了擴充槽來壓低成本,這樣就會有個問題,如果顯示卡或音效故障,不就是整張主機板要換掉?(WINDOWS系統換主機板是大工程)。
所以我有一段極長的時間對這一類的主機板敬謝不敏,雖然低價位可以入手,但是維護及偵錯是的大問題。
可是現在的電腦主流開始朝著多核心、低電壓...等前進,所以整合的主機版又再度出頭,而且還朝著較多元的方向進行(HDMI、內建RAID功能...等),這一類的主機版也許就是1.5萬低價電腦的救星。
雖然說功能並非每個人都會用到,卻可減少功能性擴充所花費的開支,舉例來說:高畫質影像、數位電視的連接...等,如果沒有HDMI端子,還要再去添購一張幾個小朋友會出走的介面卡,多少人還會願意使用呢?(數位電視正在取代傳統CRT中...)
現在主機板應該至少都是二合一(含音效),所以三合一板的關鍵還是在顯示晶片,所以聽到這裡應該就可以知道我指的就是AMD的RS690,畢竟它整合了未來應有的介面端子,而且能提供一個足以負擔那些介面的顯示晶片。(僅就平價而論,並非偏頗於那一方,INTEL的多核心效能也是不爭的事實...)
光是這幾點,我就覺得可以做為平價電腦的首選,也許從小市民的心聲來看它,比較能夠看出它的功效吧!
1.硬體價格低:少了顯示卡或其他介面卡的費用。
2.安裝便利:硬體架構較為簡潔,比一般主機的安裝便利。
3.減少隱性支出:顯卡的電量會造成電費負擔。(長時間開機就清楚)
4.具備擴充性:這類的主機板仍具有PCI-e的插槽作為備援使用。
其實筆者有上過網路上的估價平台上估過價,大多具備此種三合一板的PC主機,就算下列的配備(除CPU必須是AMD之外,其它廠牌皆略過),也能在2萬上下解決。
如果以現在顯示卡主流的NVIDIA-8500或ATI-2600來說,至少都要再多加個3000元的預算,而且那些介面卡很有可能還要另外添購,這就是為何這一世代的三合一主機板能夠打入平價電腦的市場中。
其實,我並非要造成品牌迷思,只是來看看現在電腦可能有進展,更何況對於「大眾」來說,如何把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口上,應該是都是大家所希望的,個人如此、公司行號更是需要,所以這僅做為大家未來添購新機的參考(等我的P4電腦掛點,我應該也會換一台試試)。
PS:終於回到有網路的世界了!希望大家沒有忘了我...^^"
還記得在以前的電腦都是一昧的比快(CPU)、比大(RAM),雖然現在這風氣不減,但是多了另外一股清流,就是有人開始走環保、省電(其實是為了生活著想)的路,畢竟太高效能的電腦,在使用上,發出的廢熱遠大於它所提供的效能,甚至使用者應用的層面也相當有限。
所以這一類平價的電腦慢慢地會進入市場,或許可以改變一些我們對於電腦的觀感,當然,對於3C商品有狂熱的人,永遠都不覺得足夠的。
現在的平價電腦應該如何定義呢?
既然是平價,當然是用「錢」來衡量了,不過多少錢算平價...,這一點就有很大的落差,我覺得這跟你希望電腦能為你做什麼事而定。
我在這裡針對平價電腦的定位,是在預算1.5萬以下(含19"的LCD要在2萬左右),而且盡可能滿足一般大眾使用的電腦為主,為什麼我要定在1.5萬呢?
其實是因為現在1.5萬以下的電腦,很多都有缺手斷腿的現象,但是市面上熱門的機種,平均湊起來大約都在兩萬左右,所以在1.5萬~2萬之間做取捨,就可比出個端倪。
在平價電腦(這裡主要討論的是PC,畢竟NB的零件共用性還太低)中有一個很重要的關卡,那就是晶片整合的技術,早在多年以前就開始有所謂的三合一主機板(主機板 + 音效 + 顯示晶片),直到現在,連網路晶片都整合進主機板中,只是當初的技術還不算成熟,或許是因為價格的因素,常常會讓人覺得不太夠力。
除此之外,早先還有些三合一板甚至省下了擴充槽來壓低成本,這樣就會有個問題,如果顯示卡或音效故障,不就是整張主機板要換掉?(WINDOWS系統換主機板是大工程)。
所以我有一段極長的時間對這一類的主機板敬謝不敏,雖然低價位可以入手,但是維護及偵錯是的大問題。
可是現在的電腦主流開始朝著多核心、低電壓...等前進,所以整合的主機版又再度出頭,而且還朝著較多元的方向進行(HDMI、內建RAID功能...等),這一類的主機版也許就是1.5萬低價電腦的救星。
雖然說功能並非每個人都會用到,卻可減少功能性擴充所花費的開支,舉例來說:高畫質影像、數位電視的連接...等,如果沒有HDMI端子,還要再去添購一張幾個小朋友會出走的介面卡,多少人還會願意使用呢?(數位電視正在取代傳統CRT中...)
現在主機板應該至少都是二合一(含音效),所以三合一板的關鍵還是在顯示晶片,所以聽到這裡應該就可以知道我指的就是AMD的RS690,畢竟它整合了未來應有的介面端子,而且能提供一個足以負擔那些介面的顯示晶片。(僅就平價而論,並非偏頗於那一方,INTEL的多核心效能也是不爭的事實...)
光是這幾點,我就覺得可以做為平價電腦的首選,也許從小市民的心聲來看它,比較能夠看出它的功效吧!
1.硬體價格低:少了顯示卡或其他介面卡的費用。
2.安裝便利:硬體架構較為簡潔,比一般主機的安裝便利。
3.減少隱性支出:顯卡的電量會造成電費負擔。(長時間開機就清楚)
4.具備擴充性:這類的主機板仍具有PCI-e的插槽作為備援使用。
其實筆者有上過網路上的估價平台上估過價,大多具備此種三合一板的PC主機,就算下列的配備(除CPU必須是AMD之外,其它廠牌皆略過),也能在2萬上下解決。
CPU:AMD BE2350 45W(等同4000+)
MB:690G + 內建HDMI及DVI
RAM:DDRII-800 1GB*2
HD:SATA2-320GB
DVD ROM:DVD-RW 18X
MONITOR:19" LCD
PSU:330W的固態電容
CASE:任選
如果以現在顯示卡主流的NVIDIA-8500或ATI-2600來說,至少都要再多加個3000元的預算,而且那些介面卡很有可能還要另外添購,這就是為何這一世代的三合一主機板能夠打入平價電腦的市場中。
其實,我並非要造成品牌迷思,只是來看看現在電腦可能有進展,更何況對於「大眾」來說,如何把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口上,應該是都是大家所希望的,個人如此、公司行號更是需要,所以這僅做為大家未來添購新機的參考(等我的P4電腦掛點,我應該也會換一台試試)。
PS:終於回到有網路的世界了!希望大家沒有忘了我...^^"
2007年10月23日 星期二
數位簽章的憑證過期?(Certificate Due Date of Digital Signature )
昨晚筆者電腦突然有點異常,開機後竟然MSN自動消失...,可能是硬體或當機所造成的資料毀損(體質不太好的P4-3.0),只好去MSN官網下載(版本:8.1.0178.00)來修復安裝,為何會選擇8.1版呢?因為我還是不太習慣於8.5的 beta版本,更何況先前的安全性問題,在8.1版上也無此問題。
正當我下載完之後,準備安裝及修復時,發現了一個不算小的問題,也就是今天要談的主題「數位簽章與憑證」,因為我下載完的當案,竟然跟我說無法辨識發行者。
我就覺得納悶這是什麼狀況,我明明是去官網下載的呀!難不成連官網也淪陷了...,基於有圖有真相的論點,我就一層一層查下去,發現一件事...(內文有附圖)
PS:該商標、圖形及文字內容為該網站所有(小心一點!)
那就是數位憑證的簽章時間竟然過期了,今早在公司也確認過一次,確實是過期了!下載路徑、數位簽章及憑證的裁圖如下:
1.下載網址:http://get.live.com/zh-cht-tw/betas/messenger_betas
2.下載路徑:如圖最下方的連結資訊。
3.儲存檔案,右鍵-->內容-->檢視簽章及憑證資訊
(可點圖放大觀看!!)
看了這幾張圖,其實數位簽章跟憑證在網路上的應用很多,例如:金融業的銀行憑證、政府機關的數位簽章,雖然它們並不相同,但是經常會相互配合著使用。
一般來說憑證如果過期,是不是就代表這個數位簽章失去公信力及效用、也就是代表發行此軟體的公司無法保證其軟體的唯一性及完整性?(WIKI對數位簽章跟憑證的說明),如果筆者有地方表達錯誤還請各位先進指正。
一般使用的流程:
公、私鑰產生-->公鑰交給CA單位簽發憑證-->透過憑證證明數位簽章的公正性
印象中,銀行剛利用公、私鑰模式推行銀行憑證時,這話題被大家討論的非常廣泛,雖然近年來晶片卡+讀卡機風行(使用者風險增加,銀行也降低維護成本),許多銀行發行的憑證有效期也是一年一次或更短,所以每當報稅或需要透過該憑證做些網路上的認證時,憑證有效期就變得十分重要。
至於公、私鑰的運作模式可以參考先前的「Linux的異地備份(Offsite Backup)(2)」,裡面有類似公私鑰的建立與使用方法,不過是在LINUX下使用的,在WINDOWS下也可以透過PUTTYGEN來產生公私鑰。
其實,這一篇只是要提醒各家軟體及服務商,要記得更新你們的憑證日期(雖然憑證要用錢買...),可是為了增進公信力及讓一般使用者能夠用的安心,這一點還是省不得的,更何況Windows Live Messenger 8.5現在還是beta版,而8.1版的憑證竟然已經過期?這點就相當值得警惕。
最後附上台灣相關法規的部份內容:電子簽章法
正當我下載完之後,準備安裝及修復時,發現了一個不算小的問題,也就是今天要談的主題「數位簽章與憑證」,因為我下載完的當案,竟然跟我說無法辨識發行者。
我就覺得納悶這是什麼狀況,我明明是去官網下載的呀!難不成連官網也淪陷了...,基於有圖有真相的論點,我就一層一層查下去,發現一件事...(內文有附圖)
PS:該商標、圖形及文字內容為該網站所有(小心一點!)
那就是數位憑證的簽章時間竟然過期了,今早在公司也確認過一次,確實是過期了!下載路徑、數位簽章及憑證的裁圖如下:
1.下載網址:http://get.live.com/zh-cht-tw/betas/messenger_betas
2.下載路徑:如圖最下方的連結資訊。
3.儲存檔案,右鍵-->內容-->檢視簽章及憑證資訊
(可點圖放大觀看!!)
看了這幾張圖,其實數位簽章跟憑證在網路上的應用很多,例如:金融業的銀行憑證、政府機關的數位簽章,雖然它們並不相同,但是經常會相互配合著使用。
一般來說憑證如果過期,是不是就代表這個數位簽章失去公信力及效用、也就是代表發行此軟體的公司無法保證其軟體的唯一性及完整性?(WIKI對數位簽章跟憑證的說明),如果筆者有地方表達錯誤還請各位先進指正。
一般使用的流程:
公、私鑰產生-->公鑰交給CA單位簽發憑證-->透過憑證證明數位簽章的公正性
印象中,銀行剛利用公、私鑰模式推行銀行憑證時,這話題被大家討論的非常廣泛,雖然近年來晶片卡+讀卡機風行(使用者風險增加,銀行也降低維護成本),許多銀行發行的憑證有效期也是一年一次或更短,所以每當報稅或需要透過該憑證做些網路上的認證時,憑證有效期就變得十分重要。
至於公、私鑰的運作模式可以參考先前的「Linux的異地備份(Offsite Backup)(2)」,裡面有類似公私鑰的建立與使用方法,不過是在LINUX下使用的,在WINDOWS下也可以透過PUTTYGEN來產生公私鑰。
其實,這一篇只是要提醒各家軟體及服務商,要記得更新你們的憑證日期(雖然憑證要用錢買...),可是為了增進公信力及讓一般使用者能夠用的安心,這一點還是省不得的,更何況Windows Live Messenger 8.5現在還是beta版,而8.1版的憑證竟然已經過期?這點就相當值得警惕。
最後附上台灣相關法規的部份內容:電子簽章法
2007年10月22日 星期一
多工作業的便利(Convenient to Multi-Working)
多工作業應該是每個IT人都要面對的一件事,因為要處理的事情絕對不只一件而已(如果只有一件的話,請通知我一聲,我也想要...)所以打造一個適合工作的環境,就是一件相當重要的事。
不過這種便利性往往還是要有足夠的軟硬體互相配合,雖然說硬體進步的速度神速,可是在企業採購的過程中,這一類高規格的硬體(四核心CPU、ECC規格的RAM),通常都只有SERVER級的主機上才有的配備(不然就是得自掏腰包),所以這種環境就是要靠很多周邊的輔助才能夠達成。
但是,多工作業的便利卻也建構在安全的邊緣地帶,端看規劃時的謹慎程度...
舉例來說,如果公司內部有規劃出一塊專用的機房區,並在內部的網路、硬體、人員進出的掌控有所區隔,這一類的便利性,反而能在有條件的安全之下發揮,但是...一般公司有多的地方能規畫一個專業的機房嗎?老實說...我存疑。
所以,多工作業的便利性就曝露在危險之下,就算只允許區網之內才可登入特定主機,沒有辦法斷開區網內其它電腦對該主機的存取,還是增加了許多的危險性,這些就是除了便利性之外,不可不察的小地方,就算是筆者這種一人MIS的公司(愈來愈多這種公司!甚至是約聘性質),我都會想著所有危險發生的可能性。
所以在談便利性之前,還是要先提醒大家有可能帶來的危害,在安全性(帳戶的權限、資料加密、port的開啟...等)的設置上,還是不能省。
可以增加工作便利性的軟硬體有那些呢?老實說,這一點見仁見智,我單就目前我所使用的方式來介紹,如有不足之處還請見諒,或是有更好的建議也請各位別吝嗇點我一下。
硬體:
1.KVM切換器:利用一套Keyboard、Video和Mouse的設備,連結多台主機。
因為在效能與實際維護上,經常要在許多主機之間切換,如果每一套主機都接有一套I/O設備,光是放這些設備就要佔去多少位置,更何況在機架櫃那有限的空間內。
2.USB轉IDE或SATA的外接線:不需拆開主機,即可連接大量儲存設備。
在維護大量硬體時,無論是掃毒、檢測硬碟狀態,甚至是資料的複製與燒錄,都可以透過外接的介面,輕易地滿足所有需求,可以省下許多拆裝時的時間。
3.USB的延長線(Hub):增加USB的活用性
雖然現在許多主機都已配有前置的USB PORT,但是對於多工作業的來說,經常都會碰到前置面版的USB不夠用,需要去利用背板的USB,此時就要在穿過許多線材才能夠到達陣地,或是直接從前面板上外接USB的Hub(如果不會電力不足的話...),也能夠增進工作的順暢性。
軟體:
1.遠端登入軟體:VNC、PUTTY(PieTTY)、遠端桌面協定...等。
透過遠端登入,可以避開硬體上的限制,只要有網路的連接就可以控制各個平台,不過這一類的軟體請盡可能地限制特定人員、位置(IP),並且更改專用端口(PORT)來做為安全性的防護,除此之外,使用這些軟體時,也要注意是否有安全性的更新,否則只是大開有心人士的方便之門。
2.虛擬化軟體:VMware、Xen...等。
這一類的虛擬化技術,主要是為何能夠在同一個主機上,開啟兩個平台所設置的軟體,以前雖然可以透過多重開機的方式在同一台主機上安裝兩套系統(但是僅能操作其中之一),而這一類的虛擬化技術可以讓兩個不同的平台,同時能夠在一台電腦主機中開啟系統並運作相關應用程式,不過...需要的硬體所需的條件也相對地提高許多(與多核心CPU相互呼應)。
3.綠色軟體:不需安裝或跨平台可應用的軟體
這一類軟體其實也是許多IT人員所頭疼的部份,不過軟體本身沒錯,只是看應用在什麼地方,這一類的軟體有可攜式FileZilla(檔案傳輸)、HijackThis(掃描間諜軟體)、IrfanView...等,這裡僅列舉我常用的幾種。
其實這些軟硬體並非是要多工的IT人員才能夠應用,只要有相關需求的人,其實都能夠從此之中得到許多資源的節省,畢竟時間是公平的,在每個人都在精進技術的同時,別忘了時間的可貴,雖然筆者有時候也會想自己是否花了太多時間在整理資料與撰寫部落格。
回過頭來想想,會發現有很多事情其實是要經過思索、整理與撰寫出來,才能夠更加明確地瞭解它,更何況共享自己的想法與經驗,不也是部落格最主要的功能嗎?
剛看完了一篇有關於部落格表象的文章,想想自己是否也成了表象的一部份,結論是,我至少還是做自己的一個人,不然我也不會從無名跳出來了!(笑...)
不過這種便利性往往還是要有足夠的軟硬體互相配合,雖然說硬體進步的速度神速,可是在企業採購的過程中,這一類高規格的硬體(四核心CPU、ECC規格的RAM),通常都只有SERVER級的主機上才有的配備(不然就是得自掏腰包),所以這種環境就是要靠很多周邊的輔助才能夠達成。
但是,多工作業的便利卻也建構在安全的邊緣地帶,端看規劃時的謹慎程度...
舉例來說,如果公司內部有規劃出一塊專用的機房區,並在內部的網路、硬體、人員進出的掌控有所區隔,這一類的便利性,反而能在有條件的安全之下發揮,但是...一般公司有多的地方能規畫一個專業的機房嗎?老實說...我存疑。
所以,多工作業的便利性就曝露在危險之下,就算只允許區網之內才可登入特定主機,沒有辦法斷開區網內其它電腦對該主機的存取,還是增加了許多的危險性,這些就是除了便利性之外,不可不察的小地方,就算是筆者這種一人MIS的公司(愈來愈多這種公司!甚至是約聘性質),我都會想著所有危險發生的可能性。
所以在談便利性之前,還是要先提醒大家有可能帶來的危害,在安全性(帳戶的權限、資料加密、port的開啟...等)的設置上,還是不能省。
可以增加工作便利性的軟硬體有那些呢?老實說,這一點見仁見智,我單就目前我所使用的方式來介紹,如有不足之處還請見諒,或是有更好的建議也請各位別吝嗇點我一下。
硬體:
1.KVM切換器:利用一套Keyboard、Video和Mouse的設備,連結多台主機。
因為在效能與實際維護上,經常要在許多主機之間切換,如果每一套主機都接有一套I/O設備,光是放這些設備就要佔去多少位置,更何況在機架櫃那有限的空間內。
2.USB轉IDE或SATA的外接線:不需拆開主機,即可連接大量儲存設備。
在維護大量硬體時,無論是掃毒、檢測硬碟狀態,甚至是資料的複製與燒錄,都可以透過外接的介面,輕易地滿足所有需求,可以省下許多拆裝時的時間。
3.USB的延長線(Hub):增加USB的活用性
雖然現在許多主機都已配有前置的USB PORT,但是對於多工作業的來說,經常都會碰到前置面版的USB不夠用,需要去利用背板的USB,此時就要在穿過許多線材才能夠到達陣地,或是直接從前面板上外接USB的Hub(如果不會電力不足的話...),也能夠增進工作的順暢性。
軟體:
1.遠端登入軟體:VNC、PUTTY(PieTTY)、遠端桌面協定...等。
透過遠端登入,可以避開硬體上的限制,只要有網路的連接就可以控制各個平台,不過這一類的軟體請盡可能地限制特定人員、位置(IP),並且更改專用端口(PORT)來做為安全性的防護,除此之外,使用這些軟體時,也要注意是否有安全性的更新,否則只是大開有心人士的方便之門。
2.虛擬化軟體:VMware、Xen...等。
這一類的虛擬化技術,主要是為何能夠在同一個主機上,開啟兩個平台所設置的軟體,以前雖然可以透過多重開機的方式在同一台主機上安裝兩套系統(但是僅能操作其中之一),而這一類的虛擬化技術可以讓兩個不同的平台,同時能夠在一台電腦主機中開啟系統並運作相關應用程式,不過...需要的硬體所需的條件也相對地提高許多(與多核心CPU相互呼應)。
3.綠色軟體:不需安裝或跨平台可應用的軟體
這一類軟體其實也是許多IT人員所頭疼的部份,不過軟體本身沒錯,只是看應用在什麼地方,這一類的軟體有可攜式FileZilla(檔案傳輸)、HijackThis(掃描間諜軟體)、IrfanView...等,這裡僅列舉我常用的幾種。
其實這些軟硬體並非是要多工的IT人員才能夠應用,只要有相關需求的人,其實都能夠從此之中得到許多資源的節省,畢竟時間是公平的,在每個人都在精進技術的同時,別忘了時間的可貴,雖然筆者有時候也會想自己是否花了太多時間在整理資料與撰寫部落格。
回過頭來想想,會發現有很多事情其實是要經過思索、整理與撰寫出來,才能夠更加明確地瞭解它,更何況共享自己的想法與經驗,不也是部落格最主要的功能嗎?
剛看完了一篇有關於部落格表象的文章,想想自己是否也成了表象的一部份,結論是,我至少還是做自己的一個人,不然我也不會從無名跳出來了!(笑...)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