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11日 星期二

常用的網路工具(Common Web Tools)

2 則留言:
一個只要是醒著的上班日,幾乎就掛在網路上的我來說,網路工具早已融入了我生活中的一部份,另一方面是因為工作需要,經常會在網路上找些能夠減少工作時間,或是通用型的工具來使用,或許不是每個人都聽過、用過的小工具,藉由跟別人分享自己的使用概念應用範圍,說不定也能開拓自己的視野,說不定也能發現讓自己眼睛為之一亮的小工具。

不過,網路工具的使用是相當主觀個人)的事,同樣的工具有人拿來讓自己的工作效率更快,也有人會拿它來摸魚打混,甚至在網路上興風作浪,甚至有些人誤用了網路工具,反而讓自己的電腦門戶大開,真的可以說是:「偷雞不著蝕把米」。

在你想要用任何工具之前,最好先做點功課,就算軟體本身沒有詳盡的Help(說明)檔,你至少也上Google查詢一下相關的使用經驗,或許有個初步的瞭解,用起來也會比較放心一些。(這也突顯了軟體的說明文件有多麼重要)

接下來直接切入正題,我常用的網路工具,如果硬要分類的話,大略可以分成「系統」、「連線」、「安全」和「娛樂」...等,實際上我們使用的網路工具,其實都橫跨了這幾個分類,所以我也就隨性的憑著自己使用的頻率及印象來介紹。

1.Mozilla Firefox:http://moztw.org/firefox/

對於這個瀏覽器的認識,現在網路上應該不會太陌生才對,雖然現在有更精簡快速的「Chrome」,但是以功能面來說,它還是有著太多吸引我的附加元件能夠讓我使用,這或許才是我一直延續在使用它的最大原因,畢竟它在Windows的作業系統安裝後,再加上「IE TAB」外掛,原則上幾乎所有網頁都能夠順利開啟,也可以經由這個我自己常用的附加元件庫,查看是否有你也喜歡的附加元件,說不定也能夠帶來一些不同的新體驗

2.Pietty:http://ntu.csie.org/~piaip/pietty/

這套軟體或許比較冷門,不是每個人都知道的網路工具,其實它就是一個很有名的連線工具「Putty」的中文版,不過將它中文優化的作者,給了它一個便於辨識的新名稱,我主要是利用它來連現到可供SSH連線的作業系統(例:Linux架構的Centos、Fedora或Ubuntu),因為Windows系統內似乎沒有原生的工作可以做這部份的連線。

除此之外,我有時也會利用這個小工具來連至偶爾才會上去的BBS,而不用再另外安裝一個BBS的連線程式(Pietty免安裝),它除了提供我在不同作業系統下連接作業外,也能夠滿足我連至某些網路平台的需求。



3.Wireshark:http://www.wireshark.org/

這個工具老實說,一般人應該不會用也不想用,但是它卻異常強大,原則上它是用來分析網路傳遞封包的一個工具,對於網路狀態異常時的分析相當有用,但是也有人會透過類似的軟體來收集網路上未經加密的封包資訊(例:即時通訊的文字內容、FTP的帳號密碼...等),所以這個軟體的使用完全取決於使用者,但是,無可置疑的是,它的確是個相當好用又強大的網路工具。《參考文章:即時通訊的加密實「錄」

4.Flashget:http://www.flashget.com/index_tw.htm

續傳功能在瀏覽器早期並沒有考量到這部份的功能,所以在下載大型檔案時,原則上都會建議採用續傳軟體來進行下載,這個小工具在網路上的能見度還算頗高,應該也不用我多加介紹,甚至在新版的軟體中還加入了BT。(P2P連線下載的支援)

有些較為進階的應用,或許一般人比較少用,例:批次下載更名,或是透過不同代理伺服器(PROXY)抓檔,其實還有不少能協助使用者的貼心功能(有時它整合到瀏覽器中,反而會造成使用者的困擾),有興趣的話可以在Google上找找,說不定你能發現很多意想不到的用法。

5.即時通訊:

 WLM:http://download.live.com/?sku=messenger
 Skype:http://skype.pchome.com.tw/

即時通訊已經成了現代人電腦中,不可或缺的軟體之一,除了可以與遠方的朋友聯繫之外,還可以透過寬頻的語音通訊讓不善打字的人,直接透過它來進行語音通話,頓時也省下了不少的電話費用,基本上WLM和Skype在文字及語音的傳輸上各有優缺點,所以我個人傾向文字採用WLM、語音則是使用Skype,除此之外,Skype在資料傳輸上為加密連線,這點就比WLM來得用心。(所以...文字反而應該要用Skype才對嗎?這就看個人習慣而有所不同)

6.Google Docs:http://docs.google.com/

Google出品的線上文件軟體,除了能夠讓你在不安裝其它軟體的狀況下,把Office文件丟上去閱讀之外,其實我更常使用的是它在線上文件分享的部份,尤其是在部落格的應用上,它還能夠充當問卷調查的平台,我想只要有Gmail帳號的使用者,都應該可以去嘗試一下它有多麼便利。

不過,想用它取代你每天繁雜(?)的文件工作,還是有一定的難度,雖然可以透過Gear的離線作業來補強網路斷線的風險,但是在功能及習慣上,或許還是很難跳脫原本使用M$ Office的成癮性。

7.TeamViewer:http://www.teamviewer.com/index.aspx

這個遠端桌面的軟體,用來幫人解決問題(當好人)時還挺方便的,原因是不太需要太多的設定,也能夠穿透簡單的防火牆,其實這一類的軟體現在愈來愈多,例:ShowMyPc也是一種,不過每套連線的速度上各有利弊,但是跟某些需要網路架構配合的軟體相比,在連線速度上的犧牲還算是值得的。

雖然這類軟體的使用相當便利,但是在連線過程中還是有可能被截取,因為它比較類似透過一個第三地來建立兩端的連線,所以在極為隱私的電腦主機上是否適合使用這類軟體,還是得自己衡量一下它的風險。

8.FileZilla:http://filezilla-project.org/

這個免費的Ftp傳輸軟體相當簡單、直覺,雖然作業系統本身也具備Ftp的傳輸能力,Windows中可以透過指令或是檔案總管來進行連線,但是在站台管理加密傳輸的連線上就顯得略有不足。



這時候就可以利用FileZilla這個免費的Ftp傳輸軟體,來進行站台管理、下載檔案以及其它更為進階的應用,對於一般使用者來說也較為簡便。

8.Comodo Internet Security:
http://www.personalfirewall.comodo.com/


這是一套足以媲美專業防火牆軟體的免費防火牆,其實在網路上已經有許多關於它的介紹與說明,雖然最新版中有包含防毒程式在內,不過在安裝時你可以僅安裝防火牆的部份,它提供了許多預設及進階的設定,能夠確保讓你的軟體不會私自亂傳資訊到網路上。

同時也能一一審核對外要求連線的軟體,雖然剛接觸時有些繁瑣,但是在你真的深入使用並瞭解它所具備的功用之後,你會對於網路連線的一些細節跟防範措施更加瞭解,除此之外,在你安裝某些別人客製化的程式時,也可以透過它來監控該軟體是否有惡意的對外連線,光是這些功能就足以推薦大家來試用,一起來看看這個免費防火牆的能耐有多大。

總結:
部落客的暑假作業
其實在很多軟體工具上,使用者大多已經有了自己習慣的軟體,例如:壓縮軟體會使用「Winrar」,實際上它仍為試用軟體,在試用期滿之後,還是需要購買授權才能夠合法使用(一套要價千餘元),不過,你可以在網路上找到替代的免費壓縮軟體(例:7-zip),有時候一個小動作,就能為自己避開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以上,就是我常用的網路工具,或許還有許多沒有列入,畢竟太過冷門或有特殊用途的網路工具,也不是那麼常用,其實工具本身的能力很明確,重點是看每個人的習慣怎麼使用它,雖然新版的軟體,不一定是最好的軟體,但是在安全性的考量上,應該「比較」有保障,當然也有可能是多了華而不實的功能,反而讓軟體愈變愈肥大。

有句話說的好:「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網路工具也是如此,只要是自己慣用且容易上手的網路工具,摒除安全性的考量之後,只要能協助你在最短時間內完成工作,它就是一個好工具,並沒有絕對的對錯,很多事不也是如此嗎?

2009年7月28日 星期二

先求保命,再求效果(Safety First, then Effect)

沒有留言:
首先,我知道這標題很像某藥商廣告詞,也因為這句話放諸四海皆準,就連正在「當好人」,或是被人歸類為「御宅族」的一群人,對於幫人修電腦(好人三寶之一)這件事來說,也相當受用,甚至對於找好人幫忙的一般人來說,這個標題一樣適用。

對於求助於好人的人來說,最怕遇到的就是像這一類的事件《驚! 電腦維修工人不可信? ─ endadget》,就算是找好人幫忙,也得找個信譽佳、有口碑或是自己信得過的人幫忙(可遇不可求),再不然就是你自己得全程跟著在旁邊,以念(眼)力關注著好人在你寶貝電腦上的一舉一動(前提是你要先看的懂他在做什麼...)

對於習慣被歸類為「好人」的人來說,應該早知道如何能讓自己全身而退,我想這一類的好人+,一定會有相當具有個人風格的處理流程跟模式,如果你正走向好人之路,或是身陷其中的類好人,這篇文章就當給大家做個參考吧?或許你有更讚的觀點也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收好人卡究竟需要什麼樣的能力呢?

說穿了,只需要一股「傻勁」就行,因為很多好人,其實都是別人所冠上的名號,自己只是比較不懂得說:「不!」,就開啟了好人國的大門,也因為這樣子的因緣際會,往往就會開始鑽研著跟電腦有關的一切,畢竟時間相當保貴,就算真要浪費,也寧願是浪費在值得的事物上(例:宅在家!?幫正妹修電腦的時間長短?

摒除個人因素的部份,在幫別人處理電腦的問題時,我想好人們最怕遇見的狀況有三種:問題描述不清信任程度不夠無止盡的窮追猛打,雖然這跟每個人對於電腦、網路的熟悉程度有關,不過,對他們來說,這些就像是外星球的生物一般,本來就沒打算跟它們多熟。

問題描述不清:

這應該是最常見的問題,因為人只要一碰到自己拿不定主意的事情,就會看到黑影就開槍台語),不然就是劈頭就說:「我不能上網了,因為MSN連不上」、「為什麼我的電腦變得好慢?」、「我的IE、Firefox打不開」,甚至進階一點的還有可能會跟你說:「我不是有裝防毒軟體了,為什麼還會中毒?」

或許你心裡頭會想:「連不上MSN就代表不能上網嗎?」、「電腦變慢,可能是防毒軟體正在掃毒、你開太多程式」、「IE、Firefox打不開,很有可能是在背景已經有死當的程式,造成它無法正常開啟」,至於「裝防毒軟體為何還會中毒,這不就跟有裝防盜器,為什麼東西還是會被偷一樣嗎?說不定還是自己引狼入室呢!」

當遇到這些問題的時候,如果跟著對方認真,你就輸了,因為時間就會消失在聽對方的片面之詞,當然也不是完全不理當事者的說明,而是聽了再多還不如自己眼見為憑。

這時候最好的方式是:婉轉的聽對方說明,並找個恰當的時間點打斷對方的描述,看是要請對方把機器送到你面前,或是你親自跑一趟(這差別待遇的原因,我也不必明說了吧?)若是兩者皆無法達成,那就採用遠端連線的方式,遠端替對方診斷。

如果採用遠端連線的方式來幫對方處理,很有可能在解決連線問題上所花費的時間,比問題本身所花費的時間還久(經驗談),除此之外,也相當不建議採用Windows內建的遠端桌面連線來處理(原因於下一段會詳述),如果該電腦還有上網能力的話,你可以請對方去安裝能夠穿透一般防火牆的遠端連線軟體(例:Teamviewer...等)

信任程度不夠:

信不信任這件事,說起來簡單,但是實際做起來卻相當嚴肅,或許別人來請你幫忙時,對於你就有一定的信任程度,為了減緩對方心理上的疑慮,我覺得還是盡可能在對方伴隨的狀況下進行所有的操作,不然那一天對方有什麼照片、影片外洩,曾當過好人的你,應該就是第一個被懷疑的目標。

如果對方對這部份一竅不通,我建議幫人處理電腦問題的好人,最好也先簡單的跟對方說明自己要怎麼處理,或許你說的很清楚,對方聽的很模糊,甚至也不一定有能力判斷你所說的真偽,至少能夠先讓對方安心一點(如果對方真的太多疑,我會建議你少碰為妙),至於自己要怎麼處理,這就真的得憑著自由心證

甚至有些時候,在你跟對方說明解決方式利弊之後,對方就會評估是否值得請你協助解決眼前的問題(雖然那是少數,因為請好人幫忙又不用花錢...嘆),除非你是幫無法對你提出質疑的使用者處理電腦問題(例:家人無知的晚輩...等),否則,我相信好人幫忙可能會發生的行為,最好都建立在有一定的信任基礎之上。

先前我有提到為什麼採用遠端連線時,不要直接採用Windows的「遠端桌面連線」來協助對方處理,因為在進行遠端桌面連線時,對方看不見你究竟在他的電腦裡做了什麼事(對方是登出的狀態),如此一來,他們心裡所擔心的事,可能就不只是電腦能不能修好,有更多的機會是害怕有什麼不可告人的東西會被你發現,除此之外,系統內建的功能,對於網路架構的條件上,限制也較多(遠端協助的支援連線案例 註:遠端協助與遠端桌面的網路需求相同),很有可能花在這部份的時間遠超乎你想像之外。

無止盡的窮追猛打:

一定有人會很納悶,為什麼會有窮追猛打的狀況,其實這一點我想「好人幫」的體驗應該特別深刻,舉例來說:好人基於善意(怕你被廠商騙),幫朋友組裝了一台電腦,自此而後就是惡夢的開始,硬體壞了找你電腦中毒找你要暗黑版軟體找你,就只差沒有連作業寫不出來都會找你。

很多時候不是好人不願意幫你,基本上他們既沒有收你什麼好處(外面光是打開機殼,就有幾百元的檢測費用),也沒有要求你做些什麼,你對路上的陌生人,可能都比對替你做事的好人禮貌些(有些人真的是軟土深掘),所以好人其實更怕幫這種會讓自己惹禍上身的人。

因此,好人在選擇是否要幫對方的同時,最好也對這個人有一定的瞭解,如果自己沒有太多時間能夠與對方斡旋,寧願婉轉的把這個問題,轉嫁到外面的廠商身上,頂多只替對方列出相關清單需要注意的問題,這時候千萬不要置身其中,或許對於雙方的互動比較不會有所損傷。(至少也不會吃力不討好)

甚至我也有聽過好人幫的成員,連面對這種使用者也有按照外面業者的做法,給對方一個時限,例:交機後一個月內,超過時限概不負責。雖然這樣感覺很沒有人情味,但是總比被對方無限上綱來得好,人嘛!總是很容易得了便宜又賣乖

在好人的世界裡,他們應該都很願意助自己親朋好友一臂之力(只要在他們時間允許的狀況下),雖然我這邊提到的三點是好人最怕遭遇的狀況,如果你是請求別人幫忙的使用者時,是否也曾造成對方相同的困擾呢?

縱使每個好人所擅長的項目不一定相同,甚至也不一定能夠很快地將問題迎刃而解,至少願意來替你解決問題的這份心 ── 「無價」,相較於坊間的業者,也有可能會在故障原因上,來個「偷天換日」或「魚目混珠」,如果你自認為願意付出對等的代價在這件事情上,你大可以選擇外面的業者,至少也不會造成朋友間的困擾。

最後,我只能說「好人」這個族群的人不少,或許可以藉著幫助別人解決問題來增進自己的功力,甚至能夠贏得某部份的友誼,但是,為了避免惹禍上身,還是先求自保再去思索該怎麼幫助對方。

畢竟最好的結果是:好人能夠藉此增進功力、多得到一些友誼;需要的人也能夠獲得適當的協助,解決問題,不是嗎?

2009年7月14日 星期二

實名制和人肉搜尋(Real Name System and Search by The Crowd)

沒有留言:
有句話說得好:「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對於網路上來說,或許可以改成:「網路上沒有什麼找不到」,時至今日,能夠透過網路上找到的東西,絕對超乎你的意料之外,先不論正確度有多少,若是想藉網路來尋得某件事、某個人、某樣物品的蛛絲馬跡,真的不太困難(該宣揚Google帶領我們進入新世界嗎?)

不過,網路有著隱匿自己身份的特性,每個人都可以使用各種不同身份、代號、匿稱來進行一切的網路活動,礙於現在有太多網路上的問題,所以有人開始推行「實名制」,但是,現在有種最新的搜尋方式,那就是把與特定議題的人物,往擁有眾多使用者的平台上一丟,只要話題性夠,馬上就可收到成效,原本可能是一個人得用Google找上好一陣子才能找到的資料,馬上就被最新型的「人肉搜尋」給翻了出來。

「實名制」和「人肉搜尋」這兩個詞都經常出現在網路事件當中,雖然涉及的層面不同,若自己成了網路事件中的一員,這兩個詞對於個人的殺傷力不小,不過使用者本身似乎完全沒有能力可以抵抗,唯一能做到的就是自己低調行事

一般人在網路上,其實不太需要提供過多的個人資訊,最多是跟政府機關交涉,或者在需要真名才能參與的活動上,才需要留下真名,況且真名不行也不應該在網路上能被搜尋找到,但是又有個資洩露的事件,會不定時的隨機大放送。

對於是否要採取「實名制」,以我個人的立場來說,其實並沒有太明顯的好惡感,但是在公開場合上,你無法確定一個小動作,是否會遭有心人士的惡意濫用,照片盜用的在許多部落格平台上,不也是經常被搬上版面嗎?

如果有人以你慣用的網路名稱來發表一些意見,就能惹起不小的風波的話,若是冒用真名,我想很多事會更加無法收拾,雖說真名可能遠不及網路上慣用的代號、名稱來得為人所熟知,但是使用真名帶來的紛爭與困擾,這對於身為老百姓的我們,應該都不願見,也沒有太多閒功夫來處理。(如果有被人盜用過資料申辦手機、服務...,你就會知道有多麻煩)

其實,實名制本身並沒有問題,就算不是用自己的真名發言,一樣也要對自己的言論負責,現在已經有不少因為在網路上辱罵對方的判例出現,可是...大家似乎還是很容易在「公開」的平台上,使用著太過於情緒的字眼,所以,我覺得是否該「實名」?只是給那些覺得「亂說話」不負責的人有所警惕,就算沒有實名...「你所說的一切,一樣能夠成為呈堂證供」(除非你有辦法讓人抓不到你的來源)。

更何況,對於網路的中、重度使用者來說,某些慣用的代號,早已比他們的真名更為人所熟知,這時候實不實名還有這麼重要嗎?或許實名只是為了防制某些亂象肆無忌憚的擴大,但是對於原本就秉持著自我立場,且不傷害到它人(低調)的網路人來說,那似乎只是個多餘的框架而已。

至於「人肉搜尋」呢?其實這一點真的是最無法控制的部份,雖然大家可能都是透過一樣的搜尋系統來找答案,就算你自己本身再低調,一樣有可能從你朋友的留言別人給的稱號曾經提過的活動參加過的團體、甚至是你在拍賣上給人評價的蛛絲馬跡,都有可能透露出你的行蹤、身份或職業。

這才是人肉搜尋可怕之處,其實我自己也曾利用網路的便利及多元性,試著找出多年前的某些人、事或物,其實並不會太過困難,所以集眾之力,要把一個人的背景挖出來,更是簡單,除非這個人完全不在網路上出沒(現在應該很難),否則只要按圖索驥,就算只是一個Email或是網路上慣用的名稱,都有很大的機會能找到這個人。

但是人肉搜尋的意義何在?事情本身的真相是什麼?為什麼要把問題提升到群眾層次?

網路的力量現在愈來愈受人所重視,一大堆新聞、報章雜誌開始大量引用網路上的消息,不過,是不是每個事件都引入大量群眾,就能夠得到比較正面的回應?或是藉此能夠讓大家正視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其實我也沒辦法資格可以下定論,因為,我自己是個不習慣隨之起舞的人,而且,有太多的議題每天都在新聞、報章雜誌上發生,是否每個議題都能夠引起一樣多人的討論?甚至會因為群眾效應,造成了輿論一面倒的情況發生。

試問?環境議題呢?(只要不在我家隔壁就好)生態議題?(冷氣夠強,我還繳得出電費就好)動物保育?(人命比較值錢)或...有著太多的議題,總覺得是否一樣都能夠透過一樣的操作方式把這些問題提高到群眾層次,就能夠得到正面的回應嗎?事實我想也不用我多說,這些都發生在我們的周遭。

「人肉搜尋」的用意良善,「實名制」的立場可期,不過,它們本身所代表的涵義是什麼?是讓使用者能夠更快地在網路上找到真相?或是自己能夠在網路這個大染缸中找到自己隱身之處,甚至藉此呈現自己內心的一面。

我想...每個人內心都有一把尺,但請別肆意的濫用它,畢竟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並不會因為在網路上,就有權力拿自己的尺來教訓對方。看看別人,想想自己,或許很多爭端也就不再那麼無法收拾。


2009年6月9日 星期二

數字、價格與真相(Numbers, Prices and The Truth)

沒有留言:
電腦的普及率,以現代家庭來說,應該快要跟冰箱、電視這一類家電產品差不多,就算不是電腦高手,也應該知道電腦的心臟是「中央處理器(CPU)」,我先前在2007年6月曾寫過一篇《CPU的型號大戰》,結果都已經整整過了兩個年頭,我發現數字的假象似乎愈演愈烈。

或許,這怪不得廠商,畢竟很多假象(行銷)也是做給消費者看的,如果我們不買單他們還會這麼做嗎?除此之外,如果不多換幾次名目來衝業績,我想那些大廠應該也很難對他們的廣大股東們交待。

但是我們這些可憐的消費者呢?又要花多少心力才能夠辨識出什麼才是真的適合自己用的?憑直覺數字愈大愈好?還是核心數目愈高愈好?就算好不容易大概弄懂了它的命名方式,你就一定能夠選到最適合自己的CPU嗎?往往真相不是如此,你得更進一步的確認,才不會多花了許多銀子卻得手了一個半殘版本的CPU(尤其是以為買到便宜貨的同時)。

為什麼可能會買到半殘的CPU呢?不外乎是因為產品線,除了在數字上動手腳外,就連很多你原本會有的東西,也靜悄悄的從產品中移除了,當然就是為了有更親民的價格,雖然這對於大多數的使用者來說是好事一樁。

對於可能原本以為它有這功能,結果一心想著買數字高一點,或是CPU的核心多一些的產品,效能應該更好才對,殊不知他「自以為有」的功能還在中高階的產品線中,早已因為價格因素被犧牲(閹割)了,直到興高采烈的把新玩具裝上把玩之後,才會發現怎跟想像中的不一樣。

CPU型號的數字變大了(從7xxx升級到8xxx)、代表雙核心的「E」也升級變成了四核心的「Q」,結果...,原本你以為有的功能,竟然在樣子的數字升級下,被廠商給悄悄的抹去。(不然,天底下有這麼好的事,什麼都升級,價格卻跟舊的差不多?)

究竟我繞了這麼大的圈子,到底是什麼功能被刪除了呢?其實先前在Windows 7 RC發表時,有人就曾做過CPU支援XPM的一張清單,《How many Intel CPUs will fail the XP Mode test in Windows 7?》,從這份清單中,或許你就能夠看出些端倪。
Core 2 Quad
Q6600/6700         YES
Q8200/8200S/8300/8400/8400S NO
Q9300/9400/9400S     YES
Q9450/9550/9550S/9650     YES
沒錯,你沒有看錯,忽然在Q8200~Q8400這一個系列的CPU,竟然把「Intel® Virtualization Technology」的支援拿掉,因此才造成了XPM無法順利在此系列CPU中得到支援。

補充:清單中Q8400(S)不支援,但在INTEL官網顯示為支援(Q8400Q8400S

其實在上個月我看見這張清單時,還沒有太大的感覺,直到最近從廠商給我的PC報價中,我才驚覺原來Q8系列的CPU竟然是現在的主流?(或許是因為價格因素),在我還未仔細推敲它們之間的差異時,本還想拿Q8300來代替E8300的工作(除了變四核心之外,工作時脈也是降低...)

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呢?除了產品線的多重劃分之外,我想跟行銷手法也相當有關係吧?雖然「Intel® Virtualization Technology」的功能對一般使用者的差異不大,但是若是對於有意要採VM系統的使用者來說,可就有不小的影響,雖然不會造成完全無法運行,在效能上勢必會受到不小的影響與牽制。

所以在下次想要入手電腦零組件時,最好還是徹底的去摸清楚它的特性(INTEL CPU的功能查詢),千萬別一昧相信「數字」、「價格」或「業務人員」,畢竟他們也有太多是不能說的秘密(甚至有可能他們也不見得知道其中的差別)。

除此之外,其實在網路上也有許多關於這一類CPU的評測,只要稍做個查詢,你就可以聽見很多種不一樣的看法,有適合超頻(倍頻數字)、適合多媒體轉檔(多核心)、C/P值最高(或許會聽見AMD的聲音)、未來支援性高(升級一次到位)...等,無論是那一種,只要你很明確的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我想並沒有一定正確的答案,畢竟選擇權操之在己。

這種數字、價格的迷思,其實不只是在CPU上會見到,只要是Cost Down很嚴重的3C產品,或多或少都能夠發現這種現象,或許對產品有深入研究的魔人來說,這些並不會造成太大的困擾,但是對於大多數的消費者來說,這已經快要成為了一種慣性的誘騙

消費者反正就是照單全收,只要是廠商所訂出來的規格、型號,只要愈高就一定愈好的迷思,也在很多人心中根深蔕固,到頭才發現,其實舊的規格比較符合自己的需求,但是在市場機制的運作下,這類產品的價格不是水漲船高,就是已經落入特定通路手中,可能就得花上比主流規格更多的銀子才能取得,兩相衡量之下,有更多時候得屈就於廠商所營造的數字魔咒當中。

或許,這是一種拼經濟,讓廠商得以存活的不二法門,但是在消費者得斤斤計較的現在,究竟最後得利者是誰,其實還很難說得準,或許產品線更新了(名目上),結果整體的購買力或市場需求下降,最後誰是這場戰役的贏家還很難說,假以時日,我們也都會成為最後勝敗的見證者吧!

2009年6月5日 星期五

低價的思維(Thinking of Low Cost)

沒有留言:
為了因應全球的不景氣,整體的消費力下滑,大家都很用力來刪減不必要的支出,對於看不見實際對業績有幫助的部份,可是一點都不留情,因此,各公司的「IT維護部門」的預算應該也減少了許多才對,廠商當然也會跟著調整步調,經過了這次的大洗牌,讓大家更加保守地把錢花在刀口上(金字塔頂端個體戶除外)

老實說,因為自己也是實用(多工)派的支持者,雖然產品的價格愈低,對於促進消費力來說是有幫助沒錯,不過,我們未來買到的東西,會不會愈來愈朝向單一功能的「元件」發展,在低價的走向中,或許所有產品都保留「最基本」的應用,連最一般的I/O介面(例:USB),也會盡可能地刪減到最少,甚至有刪過頭的情況出現,因此,在許多評測的文章中,已經會看見「不足」的字眼。

當然也開始影響整個市場的運作機能,就以最簡單的價格購買方式來看,現在你就算親自跑(新)光華商場周邊,能夠在價格上取得的優勢已相當有限,再加上付費習慣的轉變,如果你不是拿著白花花的現金去結帳,很有可能最後要付出的金額,比你直接在網路上刷卡網購還昂貴。(因為一般店家會加上3~5%的費用)

一般來說,消費者希望購得低價的商品,廠商也推出符合預期低價的產品,原本應該是件兩全其美的事,但是,因為過度的低價戰,最後被犧牲掉的是什麼?

品質?服務?保固時間?甚至有可能讓好廠商消失在這波洪流當中。

這種生態真的是好的嗎?再回頭來看看一直走高價精品路線的A社,以平均單價來說,他們的產品價格絕對高出許多類似規格的產品,但是它依舊能夠帶動買氣與話題性,這不外乎是市場區隔的良好範本,甚至可以說是鎖定特殊族群的功力了得。


低價」究竟為我們帶來了什麼衝擊?


1.效能與價格的平衡

對於低價產品的現況,應該可以有效地降低許多高單價的產品,重新思考銷售方式售價產品族群,但是會不會犧牲了過多的效能,或者是可能因為低價,在產品本身(內部)也同步修改了某些對使用者來說,較具吸引力的保護或元件,進而取代的是許多山寨版的替代品。

雖然「山寨文化」代表著某種創新迎接時代潮流的想法,甚至也是新產品研發的動力,但是太過於偏頗的價格取向,原本就很難做到跟原先產品一樣的成效,雖然可以集大成於一身,但是對於品質的要求往往追不上功能面的精進,因為功能很容易依樣畫葫蘆,而品管卻很有可能與山寨(低價)文化的最高指導原則牴觸,最後誰會被犧牲,我想也就不言而喻。

2.產品相容性

產品相容性這部份,就如同我先前所說,現在的低價產品愈來愈有「專屬」的特性,所以在低價的同時,許多原本大家通用的規格,很有可能會被特定廠商修改成特規(例:為了輕薄的外型,捨棄了一般RJ45的網路孔),另外再以其它的擴充介面,才得以與其它同質的介面溝通,雖然僅增加了一個小小的擴充設備,但是在實用性上仍會造成相當程度的困擾。

這就跟先前造成討論的檔案格式的開放性一樣,雖然不是完全沒有可供轉換的方法,但是在實際的應用上,是否會增加更多的困擾,這就是自身在選擇該項產品時,也得列入的考量之一。

3.保固時間的大幅縮短

其實以現在的電子產品來說,我們應該教育自己:「因為東西愈來愈精密,所以保固的時間愈來愈短嗎?」還是「過個一、二年就要把電子產品更新一次,也能促進經濟繁榮?」,不過是那一種想法,我想對於「大多數」的消費者來說,都不願見到這種狀況。

可是反觀現在的電子產品,多則兩年(記憶體和硬碟除外),少則半年,我經常在想著一件事,這樣子的產品是不是買到手就註定是沒有機會進廠維修,如果不小心遇到比較大的設計錯誤(但還不夠大到讓廠商收回),自己是否就得準備掏錢買下一個世代的機種。

雖然大家都清楚產品的庫存保固的壓力極大(從IBM賣出相關部門可以看出),但是如此短的售後服務,感覺就跟「銀貨兩訖貨品售出概不承認」極類似,不過,很抱歉...在低價的策略下,這樣子的狀況只會更嚴重,因為廠商在低價產品中能夠獲得的利潤更低。

如果你自認是屬於「破壞王」等級的使用者,那在入手這類低價產品時,或許要多一點的「平常心」看待,你才能夠用的盡興,不然綁手綁腳的「玩具」,就算它再低價,又何苦買一樣東西來增加自己煩燥的可能性。

最後,個人還是覺得應該要秉持著一種心態:「什麼樣的人,玩什麼樣的玩具」,千萬不要貪圖它低價,所以就買來浪費(長灰塵),低價有時就跟很多店家愛高掛著「跳樓大拍賣改裝出清」一樣,都是種玩弄消費心理的假象,真的回過魂來才會發現,自己究竟買了多少「實用」的東西呢?答案往往就跟自己月底看見刷卡費用時,有著極大的反差吧!

2009年5月26日 星期二

換個角度思考(Change Your Point of View)

2 則留言:
在很多事務上,換個角度思考往往可以看見更多「真相」,雖然不見得每個人都該具備那些認知,但是對於整體的規畫及某些事的推行,往往卻提供了極大的助益,說穿了就是要有那麼一點「心機」,只要不是用在壞的地方就好。

為什麼這樣子說呢?跟不同的身份的人溝通(交手)時,這往往是最重要的技能,否則很容易變成事倍功半,或者說是做了一大堆虛功。(做到流汗、嫌到流涎 *台語*)

其實,最明顯的例子,只要看看周遭那些很懂得迎合上司的人(併發症:欺壓同儕、下屬?),很容易就能窺得一二,當然不是要每個人都做做樣子不做事,而是要學著做「有效率且該做的事」,人最常犯的錯就是因反對而反對,或是畫地自限,這些是我最近在很多事情上的感觸,無論是站在IT、管理或小職員的那個立場,

換個角度思考是每個人都該做的事,雖然很多人都具備,不過心態上卻有相當程度的不同:

1.主管:

試著用員工的角度思考,俗話說的好「帶人要帶心」,可惜有太多主管是擔心自己的福利受損,進而對下頭的員工處處設限、提防,如此一來整個團隊能夠多好都是騙人的,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因為所有的能量都在「內耗」當中消失殆盡。

反例:以我自己為例,我就曾待過一間公司,主管本身是個很有能力的人,雖然他不太懂得拍上頭馬屁,吃了許多其他同階或以他為假想敵同仁的悶虧,不過單就主管帶人這點,我到是對他頗為讚賞,因為他至少做的到「以身作則」(主管,絕非什麼都得要會,但是關鍵的拿捏卻是重點)。

因為他幾近無私的態度,只要你有本事都可以從他身上來挖寶,他不怕你學,更不怕你從他身上取德什麼經驗,因為他對自己很有自信,而且有新的構想時,它往往都能夠很快地具體成產品,更不怕下屬偷學,因為他相信自己累積的經驗,絕非一朝一夕會被剽竊。

而不是像現在很多主管,只懂得(出一張嘴)欺壓下屬來幫他衝鋒陷陣(若是失敗,很多主管還會在這時撇清關係、斷尾求生),縱使不論他是否會因為不懂迎合上司,來為員工取得更多資源,但是在主管的角色上,我就給予他不錯的評價。(有朝一日,希望自己也能如此被人尊重)

2.IT人:

我想一個資訊的從業人員,必定有很多跟其它人不一樣的思維,舉例來說:新軟體的接受程度就比其他人高出許多,原因無它,因為IT人習慣把軟體視為一種工具。

至於是否非得使用某一種特定工具,或是能夠找到其它替代品,只要採用的規格、協定、基礎條件相同,很多時候軟體只是換湯不換藥,或者是因應某些特殊需求所開發、撰寫的功能,對於IT人來說,只要肯用心,要上手應該不會是件太難的事。

對於一般人來說絕非如此,大多數的使用者總是會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用自己習慣的軟體就好,完全不去思索這樣子的流程是否正常?進行「人工」(菜鳥認命)處理的部份是否過多(那還要電腦做什麼?),甚至只想一昧地習慣於十年前的作業流程,完全不去思索該如何讓自己的工作效率精進(還是會影響到某些人打混的時間?),不過IT人也有自己存在的盲點。

舉例來說:我最近接觸了某套軟體,在功能面上我並沒有太多意見,但是在運作的流程上,不論一般的使用者,以我自己用了不少軟體的經驗,光是我在進行出期測試的過程中,都會覺得操作動線不流暢,經常會發生得先套用新增後,再行修改的奇怪狀況發生,不過這也是一般IT人常犯的問題。

完全只考慮功能、邏輯,忘了真正的使用者是「」並非機器,所以在實際的操作上,IT人的容許程度遠比一般使用者來得高出許多,這也是很多軟體不夠「人性化」的主因。(其實這不也是Windows成功的主因?)

3.小員工:

一心只想著怎麼躲避工作,不要把事情攬在身上,當一天和尚敲一天鐘,我想這是大多數小員工心聲吧?因為心想著...「多做也不會多錢」、「領多少錢做多少事」甚至有種「明明就是你該做的事,為什麼要凹我」的想法接踵而至。

經過了前一波難得一見的金融風暴之後,會不會有不一樣的想法呢?

因為當初你凹我做的,給了我能夠兼任你工作的機會,於是在不景氣之下我被留任,而你則是被資譴(暫先不討論人力是否合理),或者那天老闆想要提拔一個瞭解完整流程的人,你就有可能比其它人多瞭解一些,進而勝出擔任主管。

至於小員工該換什麼角度來思考呢?

除了做好本份之外,更可以試著用主管或老闆的角度來看待事情,但是要切記一件事,千萬不要喧賓奪主,有些事自己心理有數就好,畢竟「心機」跟實際的職場倫理上,還是有一條不太能夠被挑戰的線存在,在適當的時候再發表自己的意見才有機會突顯自己的能力,否則很容易會太過招搖而中箭落馬,畢竟別忘了現在的主管可能也是以同種方式爬上來的。

縱使主管或老闆不懂得識人(資方市場),我相信具備這樣上進、企圖心的人,無論是走到那裡,應該都相當吃得開才對,或者身居要職,如果老闆不懂得重視這種員工,我想那才是公司最大的損失,套句台積電張先生的一句話「台積人是台積最重要的資產」。

雖說這並非是完全正確的一句話(因為在某些時候,還是得為多數人的著想),但是一個好的工作環境、倫理或信念,對於小員工的凝聚力有著相當深遠的影響,同時對於管理架構上的衝擊也可以降到最低。

至於不懂得換個角度思考,甚至是太過短視而看不見事情原貌的小員工,最常犯的錯就是「自我感覺良好」(這句話真好用),所以他們經常都在自暴自棄中,數落著別人的過錯,深深忘了自己才是「始作俑者」,雖然說很多事的起跑點不一定公平,但是要怎麼讓自己在最短的時間內跑完全程,或者是自己該如何演好這齣戲,才是真正重要的事,不是嗎?

至於,要採用什麼角度來思考自己所遭遇的每件事,請自行套用,畢竟實際去做,還是有不小的空間可以努力,這就是我這個月來,最大的心得吧!

2009年4月28日 星期二

存活於vista和7的XP(XP Surviving Under Vista and 7)

沒有留言:
最近在網路上流竄的消息,老實說受這波金融海嘯的影響不小,從以前都是在推某某系統有多好,現在則轉變成要採用什麼省錢的操作環境?什麼樣的組合最能節省成本,該如何讓現有環境得到延續,甚至是如何在IT預算緊縮下求生存,竟然廣大消費者(媒體)都能嗅到這氣味,那各家廠商怎有可能會不知道。(看自家財報時總會發現吧?)

話雖如此,我們也清楚軟體業總是得靠「創新」(改版)才得以維持生存下去的能量,所以基於目前最廣大的作業系統來說,今年要見到Windows 7我相信也絕非難事,從發展火速的beta版即將發表的RC版,到今年年底前很有可能就正式現身的「Windows 7」,早就已經透過各家媒體、平台,曝光到一種讓大家都快忘了Vista還在喘息的程度。

但是,對現在這不太樂觀的IT環境來說,勢必也會看見廠商釋出一定的善意,而不再像先前那波預期Vista升級,可能會帶動DRAM升級的風潮一般強烈(看一下全球DRAM的現況,即可」之一二),這次只是從源頭看齊,應該說不再努力於硬體要有多高的效能(當然也別妄想可以用多年前的玩具跑新的系統),而是回頭來著眼於相容性,雖然這對於軟體本身而言可能是「惡果」,但對於使用者來說絕對是福音。

對於已經直接跳過Vista的我來說,現在也不得不去嘗試一下Windows 7 與XP環境下軟體的相容性,因為你無法保證你能夠跳脫OS世代多久,尤其是在很多政策均以「省錢」為著眼點下,跳過了Vista可以撐個兩三年,難道還可以再跳過一個Windows 7 等下一代(Windows 8)現身嗎?

從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出這波不景氣帶來的「附加效應」,例:Windows推出的「3377」、「低價伺服器」...等,這一波的不景氣,反而讓廠商更能夠回頭來壓低身段,來迎合消費者求生存,這與現在的「資方市場」著實有極大的反差。

可是對廣大、保守及早以習慣的使用者來說,重點往往還是在:那XP要消失了嗎?(或者說是XP下跑的軟體還可以用嗎?)

各世代的XP政策:

Vista的XP政策:

回頭來看看XP的續存,從Vista出現時,就一直喊的要消失的XP,基於中繼的需求,讓使用者能夠「合法降權」(商業版本),於是經銷商早已在出貨的機器上貼著Vista的授權,骨子裡仍配著XP Pro給使用者用,隨機附贈的光碟也從一、兩片,變成了三、四片,就是為了讓消費者不要太過於反彈,也能夠衝一下Vista的銷售數字,何樂而不為。(這就是數字魔術?)

Netbook(Nettop)的XP政策:

礙於近年來精簡型筆電桌機的發光發熱,主要靠OEM存活的OS軟體商,當然也不能落於人後,所以,再次讓XP續存在這些新的產品上,再次顯示了資訊業界,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Windows7的XP政策:

如同先前Vista的上市,這次它們也較不合常理的讓Windows 7 也能享有降權XP的可能性(一次連降兩級),甚至最近有媒體揭露了Windows 7 具備虛擬化的XP模式文章照片),這一點著實讓我驚訝了一下,它們這次甚至讓XP直接活在新系統內,而不是降權替換。(雖然不到正式上市無法斷言真實性,但這消息還是很震驚)

單就我跟M$業務窗口「聊天」的結果,其實他們對於這部份的消息,可能比我們從網路上得到的資訊還慢了許多,在他們努力挖客戶,試著用更好的服務來拉攏客戶時,他們經常連自己為什麼被打槍都不太清楚,只知道Windows 7 應該在今年年底前可能會面市而帶過。(公司的政策打亂了自身的銷售,或許是放長線釣大魚吧!?)

竟然我們已經得到了這個消息,加上現今的硬體發展,可想而知等到Windows 7 面市時,很有可能在你手上的機器(桌機),標準記憶體的容量應該已到了4G以上(售價、虛擬XP的需求...等),這樣子不就又得在硬體上動手腳,才能夠符合當下的潮流演進?

還好DRAM的售價到目前還算可以接受,只怕DDR2變DDR3這種規格上的演進,又得逼著消費者再被剝一次皮。(不知DRAM廠會因此受惠嗎?或者說他們還敢再賭嗎?)

更大的代價:

反觀現在的情勢,其實軟體商也不是省油的燈,因為你現在會礙於未來的不確定性,讓自己的採購政策難以決擇,但是離某產品消失的時間愈近,根據經驗法則,你就得提撥更多的成本來取得,不過以現在的條件看來,絕大多數的消費者、企業主還是願意賭上一賭,原因無它,因為公司能否撐到那時候(明年四月底前)都還是個未定數吧?

雖然OS的選擇絕對不是只有Windows,還有Linux(Fedora、Ubuntu...)OSX等,但是礙於使用者的門檻,通常會使用非Windows作業系統的族群,對於改版的容許度,也遠比專用Windows的使用者來得高出許多,因為這些使用者原本就經常在不同的作業系統中做切換。

絕大多數仍取決於這些OS上,沒有像Windows內有如此多種的軟體可供選擇,暫先不提使用者軟體的價格因素,對於根深蒂固的操作習慣(不僅是OS,應用軟體影響更深),就足以讓很多使用者怯步,或許這才是Windows能夠綁住眾多使用者最大的利器。

不過,可想而知,再下一代Windows出現時,XP被消滅的機率絕對會大增,就算不被消滅也會像WINDOWS 2000 一樣被當成孤兒棄置,所以要如何在這一代Windows中,找到使用者習慣軟體應用的相容性企業(公司)應用之間的平衡點,我想絕對是我們得面對的事。

與其選擇工具,再很多時候不如改造使用者可能來得更快(老闆也是需要被教育的),只不過那時要面對的就不再是金錢、效率...等這一類的因素,而是在職場中最難處理的人性習慣貪婪,至於要怎麼做,我想每種方式都有適用它的方案,只要出發點明確,就算明知不一定可為,還是得做下去。(就算被駁回,也代表你曾為自己的良知努力過,我想這是很多人的心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