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裡剛好有一個維基人,他就問我說:「如果KNOL真的上線後,你會參加嗎?」,我想了想...應該會去參一腳吧!不過...自己有沒有那本事寫才是問題!?畢竟網路上寫雷同文章的人不少,還要能禁得起大家用放大鏡檢視,才能上得了台面吧!
話說回來,雖然我在部落格上經常分享一些自己的心得或是小到不能再小的技術,但是在維基百科上我卻連一個條目都沒有去新增或參與過(是懶惰還是不習慣我也不太確定),總之,關於協作、還是線上百科能夠提供給我們的資源,我還是抱持正面的態度。
其實剛聽見這消息時,我也上網去找了一下Google這個KNOL的計畫,不過它目前還是要用邀請函的方式才能加入,我當然也沒這麼神通廣大(誰有邀請函,發給我嘗鮮吧!)
在寫這篇之前,我也跟公司那位維基人聊了一下他對這件事的看法,他覺得KNOL放棄了協作這部份的信念,而他所把持的重點是在:「不只是將創作貢獻出來,更重要的恐怕是討論和整理的動作」,而KNOL在這部份的做法讓他無法認同吧!
其實我自己去觀察了一下(因為還未開放,僅能從官網上的訊息猜測),感覺上它還是走向廣告面來吸引人們參與的成份居多,運作方式與我們這些在部落格上分享的寫手類似,只是在他提供了一個平台跟聯合評分機制吧!
其實,我還是有很多疑問?
我在官方文章上看見這樣子的一段文字:
Knols will include strong community tools. People will be able to submit comments, questions, edits, additional content, and so on.
那是代表他一樣也具有協作機制嗎?還是針對別人的文章下,留下自己的意見,如果是這樣的話,那KNOL就真的是放棄了協作,充其量只是把散落四地的部落格寫手,集合到同一個平台上創作。(藉此增加人氣或利潤)
感覺只像在牽制Wikipedia在這部份的發展,以免影響Google自己的主力產品 ─ 搜尋及廣告業務(因為廣告已經悄悄地置入了搜尋服務之中)。
就我個人的使用習慣,在文章中大量引用Wikipedia的原因,並非是完全信任它條目的正確性,而是它提供了一個快速且粗略瞭解的內容,不過...中文的Wikipedia內容還是太少,如果我引用英文版,資料量是比較多沒錯,對於中文使用者的接受度就弱了許多,這時候可能去Google上找一篇別人寫過的文章,還比較能夠表達其意。
雖然Google已經開始KNOL的計畫,等到中文版出現,應該還要些日子(明明中文人口也很多呀!),現在封測的狀況也還不明朗,對於我們這些網路的嘗鮮族,只能夠靜靜等待,誰知道會不會是煙霧彈來混淆視聽。
對於線上資源,無論是百科全書、搜尋服務、字典或是某些具公信力的網站(當然也有些公信力網站會受質疑,例:xx部xx辭典),對於網路使用者來說,都是資料取得或引用的好地方,不過資料的正確及適切性,還是得看自身修為與判斷(具公信力的網站,經常都是用來"公事公辦"時使用)。
無論是那家業者或網路服務者提供資料整合服務,只要能加速網路資料交換及搜尋的精確度,對使用者來說也是種好處,說不定,有競爭的線上百科服務,能夠造就出更便民的使用介面及功能,就算掛上了些許的廣告(不影響閱讀及視覺觀感的前提下),也還能夠接受啦!(像Y牌的線上字典就有...)
至於習慣在部落格或網路上,分享使用心得或想法的部落客們,是否會受到影響,只有靜待時間來證明,在此之前,我想還是多多充實自己比較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