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磁碟配額限制,在硬碟現在愈做愈大的時代(從GB級逼進到TB級),應該極少數人會開啟這功能,不過您如果是要拿來做FILE SERVER的話,如果不做限制的話,不是系統死給你看,就是跟你說磁碟不足,甚至有可能會造成資料上的毀損
磁碟配額其實M$或LINUX上都有,在XP-PRO上只要在磁碟區(C:、D:...)按個右鍵就有一個配額的選項可以設定,應該很少數人有設定,在LINUX上主要是有一個QUOTA的DAEMON在控制
在LINUX上的什麼部份最需要用到QUOTA的設定呢?其實就是/home和/var/spool/mail(不過真的要實行QUOTA時,硬碟規劃時將/home和/var/spool/mail切割成獨立的磁碟區),因為QUOTA只針對磁碟區,而不能針對單一目錄
磁碟配額限制的注意事項:
1.指定分割區掛載
2.初始化QUOTA的資料庫
3.編輯QUOTA設定
4.啟動QUOTA
1.在/etc/fstab中加入兩個quota
/dev/hda1 / ext3 defaults,usrquota,grpquota 1 1
/dev/hda2 /home ext3 defaults,usrquota,grpquota 1 2
2.重新掛載
#mount -a
#mount(確認是否正常掛載)
/dev/hda1 on / type ext3 (rw,usrquota,grpquota)
/dev/hda2 on / type ext3 (rw,usrquota,grpquota)
3.利用edquota編輯設定(/hda1有45GB、/hda2有95GB)
#edquota [-u|-g] (-使用者|-群組)載掛目錄
#edquota -g mis(mis群組的配額)
Disk quotas for group mis (gid xxx):
Filesystem blocks soft hard inodes soft hard
/dev/hda1 0 20000000 25000000 0 0 0
/dev/hda2 0 40000000 45000000 0 0 0
#edquota -g users(users群組的配額)
Disk quotas for group users (gid xxx):
Filesystem blocks soft hard inodes soft hard
/dev/hda1 0 10000000 15000000 0 0 0
/dev/hda2 0 40000000 45000000 0 0 0
4.啟動quota
#quotaon /(啟動/的磁碟配額限制)
#quotaon /home(啟動/home的磁碟配額限制)
這樣就可以針對這兩個載掛的磁碟區做磁碟配額限制,就不會爆滿了!
其它使用參數:
#edquota -t (設定default的彈性時間)
#edquota -T username(設定特定人的彈性時間)
2007年5月15日 星期二
2007年5月14日 星期一
LINUX‧硬體需求
先前說LINUX可以利用舊的電腦來架設,可是怎樣的電腦才算舊呢?其實這一點很難有所定論,對於現在一般賣場上的硬體,要拿來架設LINUX都是綽綽有餘,不過這也是視需求而定
如果是自己拿來做單一服務的伺服器,其實只要P2~P3等級的電腦+256MB的記憶體就很足夠(筆者的就是XP1800+256MB RAM),不過這種需求也會因為使用模式而有所不同,因為現在LINUX的套裝軟體(FEDORA、UBUNTU...等),預設的安裝及使用模式都是使用圖型介面,所以顯示卡跟記憶體的需求就會直線上升,甚至逼進現在一般所使用的P4或P5等級的電腦才能跑得順
只是,這對於有野心想要取代M$成為個人使用平台的UBUNTU,也許這算是另一種的陣痛期(雖然筆者也還沒開始摸...@@")
如果是使用文字模式,就又可以降回P2~P3等級的硬體(甚至P1時代的電腦就能勝任),只是這有一點也是相對要付出的就是,操作習慣上的革新,因為一但使用文字模式,可就沒有什麼滑鼠右鍵,還是Double Click就執行這種事,一切都是要用指令來控制,這對於被M$養慣的使用者來說,那是何其痛苦的一件事,所以有句話說的好!
「如果沒財力,就用毅力去克服;如果沒能力,就用時間去克服」
所以我筆者就是屬於沒財力,且能力還不夠的那一種...>_<||| 至於不同的服務會需要怎樣的硬體呢? 這一點可以很明確的區隔出個人與公司,為什麼可以這樣子說呢? 因為個人很少能夠負擔的起昂貴的網路費用及伺服器級的硬體,反過來說,公司也不可能架設一個只服務兩、三人的伺服器,所以這一點的爭論不大,但是筆者還是稍做歸類 提供服務(網際網路) 個人 公司
WEB O(10人以下) O
FTP O(5 人以下) O
SQL O(5 人以下) O
MAIL O(5 人以下) O
提供服務(區網) 個人 公司
WEB O O
FTP O O
SQL O O
MAIL O O
NAS O O
寫到這裡有沒有發現一件事,其實個人與公司端最主要的限制還是在網路頻寬上,因為個人不適合架設伺服器,也是因為一般家中都是使用ADSL,以那幾百K或是接近1M的上傳速度,要當的網際網路上服務的提供者來說,真的太過於勉強了(我只能說習慣是會被養大的,以前用撥接還不是用的很開心一 一|||)
不過針對特定的服務,還是需要較高級的硬體來支援,才能發揮效用,除了網路頻寬之外,網路卡好壞(真的有差)、硬碟轉速、記憶體大小、CPU速度(雙核、四核...X核)這些都影響著提供服務的穩定性,但是,並非沒有這些好的配備就不能架設,不然筆者這種沒財力的要怎麼學習呢?(UNIX就真的不是個人之力玩得起的了...唉...)
筆者建議:
不同服務的硬體需求:SQL > WEB > MAIL > FTP = NAS(與頻寬有絕對的關係)
如果是自己拿來做單一服務的伺服器,其實只要P2~P3等級的電腦+256MB的記憶體就很足夠(筆者的就是XP1800+256MB RAM),不過這種需求也會因為使用模式而有所不同,因為現在LINUX的套裝軟體(FEDORA、UBUNTU...等),預設的安裝及使用模式都是使用圖型介面,所以顯示卡跟記憶體的需求就會直線上升,甚至逼進現在一般所使用的P4或P5等級的電腦才能跑得順
只是,這對於有野心想要取代M$成為個人使用平台的UBUNTU,也許這算是另一種的陣痛期(雖然筆者也還沒開始摸...@@")
如果是使用文字模式,就又可以降回P2~P3等級的硬體(甚至P1時代的電腦就能勝任),只是這有一點也是相對要付出的就是,操作習慣上的革新,因為一但使用文字模式,可就沒有什麼滑鼠右鍵,還是Double Click就執行這種事,一切都是要用指令來控制,這對於被M$養慣的使用者來說,那是何其痛苦的一件事,所以有句話說的好!
「如果沒財力,就用毅力去克服;如果沒能力,就用時間去克服」
所以我筆者就是屬於沒財力,且能力還不夠的那一種...>_<||| 至於不同的服務會需要怎樣的硬體呢? 這一點可以很明確的區隔出個人與公司,為什麼可以這樣子說呢? 因為個人很少能夠負擔的起昂貴的網路費用及伺服器級的硬體,反過來說,公司也不可能架設一個只服務兩、三人的伺服器,所以這一點的爭論不大,但是筆者還是稍做歸類 提供服務(網際網路) 個人 公司
WEB O(10人以下) O
FTP O(5 人以下) O
SQL O(5 人以下) O
MAIL O(5 人以下) O
提供服務(區網) 個人 公司
WEB O O
FTP O O
SQL O O
MAIL O O
NAS O O
寫到這裡有沒有發現一件事,其實個人與公司端最主要的限制還是在網路頻寬上,因為個人不適合架設伺服器,也是因為一般家中都是使用ADSL,以那幾百K或是接近1M的上傳速度,要當的網際網路上服務的提供者來說,真的太過於勉強了(我只能說習慣是會被養大的,以前用撥接還不是用的很開心一 一|||)
不過針對特定的服務,還是需要較高級的硬體來支援,才能發揮效用,除了網路頻寬之外,網路卡好壞(真的有差)、硬碟轉速、記憶體大小、CPU速度(雙核、四核...X核)這些都影響著提供服務的穩定性,但是,並非沒有這些好的配備就不能架設,不然筆者這種沒財力的要怎麼學習呢?(UNIX就真的不是個人之力玩得起的了...唉...)
筆者建議:
不同服務的硬體需求:SQL > WEB > MAIL > FTP = NAS(與頻寬有絕對的關係)
2007年5月13日 星期日
關鍵下一秒「Next」
上映日期:2007-05-16
片 長:1時36分
導 演:李塔瑪何瑞
演 員:尼可拉斯凱吉,茱莉安摩爾,潔西卡碧兒
官方網站:
http://next.cmcmovie.com
如果你看過關鍵報告、記憶裂痕這兩部電影的話,這一部也是由科幻小說家菲利浦狄克撰寫的科幻小說改編,所以看過它作品的人,應該不難抓到這部電影的調性
整部片一開始從魔術開始,一個具有魔術師特質的人,雖然絕大部份的魔術師是使用幻術或是障眼法,不過也是有極少數的人是天生具有如此的特質
這樣子的出場很簡單,那是否擁有天生能力的人,就能夠天下無敵呢?其實也不盡然,因為片中主角(尼可拉斯凱吉)只能預測與自己有關的未來,時間不過兩分鐘而已,如果本身沒有具備有相對的應變能力,就算知道了自己的未來一個小時、一天還是一個月,往往還是會步上一樣的結果
竟然拍成了電影,免不了會有男女主角的感情糾葛,也因為女主角(潔西卡碧兒)是男主角唯一能夠預測超過兩分鐘以上的人,不過男主角的預知能力卻被FBI的特別幹員(茱莉安摩爾)給盯上,希望他能夠協助他們解決關係著八百萬人的核武危機
整部片就在魔術、愛情、危機、預知能力中交錯上演,不論主角的選擇是對還是錯,如果自己所愛與另外的八百萬人的性命同在一個天平上時,自己有辦法做出決定嗎?也許才是這部電影討論的重點
雖然科幻的劇情已經大略可以猜測到該有的橋段,同時也有了許多特效來輔助,我還是喜歡看電影中有關人性的刻劃,很經典的一幕是當男主角被FBI抓去時,逼迫它預知未來可能發生的核武危機時,他說了一句
「如果我告訴了你,我將永遠被綁在這張椅子上」
這一點極度諷刺著具有能力的人,往往也是受其能力所禁錮,而這樣的人往往也會受到能言善道之人的目標,因為人總是感官的動物,看見、聽見的總是比自己切身感受來得快一些
除此之外,還有男主角好不容易救出了女主角時,重新判斷局勢時,才驚然發覺,他想錯了!
因為他對於自己的過度自信以及救人心切,可能要賠上其它的八百萬人的命(包括他們倆),這一點似乎也是絕大多數人所遺忘的部份,總以為自己所具有的能力是最有力的武器,往往這也是一把雙面刃,用得愈多,在手心留下的傷痕也愈深
整部片看完,其實有許多地方處理的感覺都不錯,不過還是有些地方會覺得美中不足,節奏過快,多些地方沒有讓劇情發酵的時間,都像是跟時間比賽般的匆匆而逝,雖然要在短短的兩個小時左右把重點詮釋出來很難,但是...這就是電影吸引人的地方呀!不是嗎?
片 長:1時36分
導 演:李塔瑪何瑞
演 員:尼可拉斯凱吉,茱莉安摩爾,潔西卡碧兒
官方網站:
http://next.c
如果你看過關鍵報告、記憶裂痕這兩部電影的話,這一部也是由科幻小說家菲利浦狄克撰寫的科幻小說改編,所以看過它作品的人,應該不難抓到這部電影的調性
整部片一開始從魔術開始,一個具有魔術師特質的人,雖然絕大部份的魔術師是使用幻術或是障眼法,不過也是有極少數的人是天生具有如此的特質
這樣子的出場很簡單,那是否擁有天生能力的人,就能夠天下無敵呢?其實也不盡然,因為片中主角(尼可拉斯凱吉)只能預測與自己有關的未來,時間不過兩分鐘而已,如果本身沒有具備有相對的應變能力,就算知道了自己的未來一個小時、一天還是一個月,往往還是會步上一樣的結果
竟然拍成了電影,免不了會有男女主角的感情糾葛,也因為女主角(潔西卡碧兒)是男主角唯一能夠預測超過兩分鐘以上的人,不過男主角的預知能力卻被FBI的特別幹員(茱莉安摩爾)給盯上,希望他能夠協助他們解決關係著八百萬人的核武危機
整部片就在魔術、愛情、危機、預知能力中交錯上演,不論主角的選擇是對還是錯,如果自己所愛與另外的八百萬人的性命同在一個天平上時,自己有辦法做出決定嗎?也許才是這部電影討論的重點
雖然科幻的劇情已經大略可以猜測到該有的橋段,同時也有了許多特效來輔助,我還是喜歡看電影中有關人性的刻劃,很經典的一幕是當男主角被FBI抓去時,逼迫它預知未來可能發生的核武危機時,他說了一句
「如果我告訴了你,我將永遠被綁在這張椅子上」
這一點極度諷刺著具有能力的人,往往也是受其能力所禁錮,而這樣的人往往也會受到能言善道之人的目標,因為人總是感官的動物,看見、聽見的總是比自己切身感受來得快一些
除此之外,還有男主角好不容易救出了女主角時,重新判斷局勢時,才驚然發覺,他想錯了!
因為他對於自己的過度自信以及救人心切,可能要賠上其它的八百萬人的命(包括他們倆),這一點似乎也是絕大多數人所遺忘的部份,總以為自己所具有的能力是最有力的武器,往往這也是一把雙面刃,用得愈多,在手心留下的傷痕也愈深
整部片看完,其實有許多地方處理的感覺都不錯,不過還是有些地方會覺得美中不足,節奏過快,多些地方沒有讓劇情發酵的時間,都像是跟時間比賽般的匆匆而逝,雖然要在短短的兩個小時左右把重點詮釋出來很難,但是...這就是電影吸引人的地方呀!不是嗎?
2007年5月11日 星期五
SMB(SAMBA)SERVER-1
SAMBA這東西是什麼呢?主要是針對UNIX-LIKE和WINDOWS之間,提供一個溝通的平台,讓這兩個平台之間的資料能夠交換
(其實UNIX上有NFS,WINDOWS上有SMB/CIFS可做資料分享)
為什麼筆者會針對這個東西來寫呢?因為M$系列的OS都有一個共通的問題,那就是最多同時十個連線到網芳的連線能力,這一點對一般人來說應該不成問題(除非你家有十台以上的電腦要連線),但是在公司或是多人環境下就相當不夠用了(目前聽說M$只有2K3 SERVER沒有連線數的限制)
筆者只是指針對設定檔和實際應用來說明,這裡主要是資料分享的部份,其實它還能做PDC(網域身份認證的主機)、印表機伺服器等
設定檔如下:/etc/samba/smb.conf (Fedora 6)
--------------------------------
[global]
workgroup = SERVER(M$中的工作群組)
server string = Samba Server(分享伺服器的敘述)
security = user(認證方式,需利用smbpasswd新增)
hosts allow = 192.168.11. 127.(允許192.168.11.X及127.X.X.X使用)
...(其他維持預設值)
[homes]
comment = Home Directories(家目錄說明)
browseable = no(不可瀏覽)
writable = yes(可寫入)
valid users = %S(登入後資料夾名稱改為登入者的使用者名)
[printers]
(...保持預設值,與印表機伺服器有關)
[share](分享的名稱)
path = /home/share(實際分享的資料夾路徑)
comment = share(資料夾分享的敘述)
writable = yes(可寫入)
public = no(不公開)
printable = no(不可進行列印)
write list = @test(可寫入的使用者群組為test)
--------------------------------
設定檔的部份還有很多細部的資料,可參考設定檔中的說明
不過smb server中的使用者必須要在linux中有其帳號才可以,也就是說在/etc/passwd(shadow)和/etc/group(gshadow)中找的到才可以使用
新增資料夾
#mkdir /home/share(建立資料夾)
#chown root.test /home/share(更改資料夾的擁有者root與群組test)
#chmod 770 /home/share(更改資料夾屬性,擁有和同群組者具有完整權限)
#useradd 123(新增使用者123)
#passwd 123(設定123的密碼)
Changing password for user 123.
New UNIX password:(這裡打密碼)
...(密碼太短會有所警告,但是以root建立則完全接受)
Retype new UNIX password:(再輸入一次密碼)
passwd: all authentication tokens updated successfully.
新增群組
#groupadd test
增加使用者123到test的群組(原本為123的同名群組)
#gpasswd -a 123 test
#smbpasswd -a 123(把123這個使用者加入smb的使用者中)
New SMB password:(這裡打密碼)
Retype new SMB password:(密碼再一次)
可利用smbclient來測試
#smbclient -L //127.0.0.1 -U 123
Password:(打入密碼)
會顯示相關分享的資料,代表成功了
--------------------------------
Domain=[xxx] OS=[Unix] Server=[Samba 3.0.24-4.fc6]
Sharename Type Comment
--------- ---- -------
IPC$ IPC IPC Service (Samba Server)(給M$系統看的)
share Disk share
Domain=[XXX] OS=[Unix] Server=[Samba 3.0.24-4.fc6]
Server Comment
--------- -------
Workgroup Master
--------- -------
SERVER XXX (與domain相同)
--------------------------------
這樣子就可以把LINUX中的資料夾分享出來使用了,方便吧!
(其實UNIX上有NFS,WINDOWS上有SMB/CIFS可做資料分享)
為什麼筆者會針對這個東西來寫呢?因為M$系列的OS都有一個共通的問題,那就是最多同時十個連線到網芳的連線能力,這一點對一般人來說應該不成問題(除非你家有十台以上的電腦要連線),但是在公司或是多人環境下就相當不夠用了(目前聽說M$只有2K3 SERVER沒有連線數的限制)
筆者只是指針對設定檔和實際應用來說明,這裡主要是資料分享的部份,其實它還能做PDC(網域身份認證的主機)、印表機伺服器等
設定檔如下:/etc/samba/smb.conf (Fedora 6)
--------------------------------
[global]
workgroup = SERVER(M$中的工作群組)
server string = Samba Server(分享伺服器的敘述)
security = user(認證方式,需利用smbpasswd新增)
hosts allow = 192.168.11. 127.(允許192.168.11.X及127.X.X.X使用)
...(其他維持預設值)
[homes]
comment = Home Directories(家目錄說明)
browseable = no(不可瀏覽)
writable = yes(可寫入)
valid users = %S(登入後資料夾名稱改為登入者的使用者名)
[printers]
(...保持預設值,與印表機伺服器有關)
[share](分享的名稱)
path = /home/share(實際分享的資料夾路徑)
comment = share(資料夾分享的敘述)
writable = yes(可寫入)
public = no(不公開)
printable = no(不可進行列印)
write list = @test(可寫入的使用者群組為test)
--------------------------------
設定檔的部份還有很多細部的資料,可參考設定檔中的說明
不過smb server中的使用者必須要在linux中有其帳號才可以,也就是說在/etc/passwd(shadow)和/etc/group(gshadow)中找的到才可以使用
新增資料夾
#mkdir /home/share(建立資料夾)
#chown root.test /home/share(更改資料夾的擁有者root與群組test)
#chmod 770 /home/share(更改資料夾屬性,擁有和同群組者具有完整權限)
#useradd 123(新增使用者123)
#passwd 123(設定123的密碼)
Changing password for user 123.
New UNIX password:(這裡打密碼)
...(密碼太短會有所警告,但是以root建立則完全接受)
Retype new UNIX password:(再輸入一次密碼)
passwd: all authentication tokens updated successfully.
新增群組
#groupadd test
增加使用者123到test的群組(原本為123的同名群組)
#gpasswd -a 123 test
#smbpasswd -a 123(把123這個使用者加入smb的使用者中)
New SMB password:(這裡打密碼)
Retype new SMB password:(密碼再一次)
可利用smbclient來測試
#smbclient -L //127.0.0.1 -U 123
Password:(打入密碼)
會顯示相關分享的資料,代表成功了
--------------------------------
Domain=[xxx] OS=[Unix] Server=[Samba 3.0.24-4.fc6]
Sharename Type Comment
--------- ---- -------
IPC$ IPC IPC Service (Samba Server)(給M$系統看的)
share Disk share
Domain=[XXX] OS=[Unix] Server=[Samba 3.0.24-4.fc6]
Server Comment
--------- -------
Workgroup Master
--------- -------
SERVER XXX (與domain相同)
--------------------------------
這樣子就可以把LINUX中的資料夾分享出來使用了,方便吧!
2007年5月10日 星期四
Unconsciousness
走在大街小巷,總是抓不著屬於我的歸屬感
我,微不足道,旁人眼中的我,連輪廓都殘破
看不清周遭的臉孔,那樣的不真實,卻又能感受身旁的流動
灼熱的呼吸,在矇眼之前,依舊烙印在右側的臉頰
淚水湧出,滴落前蒸乾,烏雲的感動竟也成了無助的幫兇
按下鐵殼牢籠的呼喚,心猶如墜入地底深淵般冰涼
跨越相似的平台,從這兒進入,在那一端竄出
心竟也從喉頭嘔出,血淋淋的現實,在間歇性的跳動中沒落
突然現身的光暈,由遠方投入眼前,爆炸性的畫面
一次全部面臨,毫不遮掩的赤裸,刻劃在胸口的十字架
沿著身軀滴下的血,染紅了我的夢境
鮮豔的顏色渲染了原本僅存的黑與白,但世界依然空洞
我的輪廓仍舊無法成形...
漸漸地崩解、悄悄地一眨眼,剎那間全都復原
只是心靈與軀體的剝離,早已風化成砂粒
吹進眼裡,追尋最終的印記...
ps:這一篇與IT無關,筆者亂入的一篇心情
我,微不足道,旁人眼中的我,連輪廓都殘破
看不清周遭的臉孔,那樣的不真實,卻又能感受身旁的流動
灼熱的呼吸,在矇眼之前,依舊烙印在右側的臉頰
淚水湧出,滴落前蒸乾,烏雲的感動竟也成了無助的幫兇
按下鐵殼牢籠的呼喚,心猶如墜入地底深淵般冰涼
跨越相似的平台,從這兒進入,在那一端竄出
心竟也從喉頭嘔出,血淋淋的現實,在間歇性的跳動中沒落
突然現身的光暈,由遠方投入眼前,爆炸性的畫面
一次全部面臨,毫不遮掩的赤裸,刻劃在胸口的十字架
沿著身軀滴下的血,染紅了我的夢境
鮮豔的顏色渲染了原本僅存的黑與白,但世界依然空洞
我的輪廓仍舊無法成形...
漸漸地崩解、悄悄地一眨眼,剎那間全都復原
只是心靈與軀體的剝離,早已風化成砂粒
吹進眼裡,追尋最終的印記...
ps:這一篇與IT無關,筆者亂入的一篇心情
文字工與MIS的落差
想想我從文字工轉換跑道,進入MIS的領域也快兩個月了,在這短短的兩個月裡,其實心中的感覺五味雜陳
原本在文字工的領域時,每天都在寫東西、整理資料、連絡外包人員、校稿、整合所有的元素,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情,更別提會有多餘的時間來想自身的問題
現在因為是一人MIS,所以很多事都是我決定就算(只要跟錢無關),反而多了比較多的時間來思索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不過,現在在我周圍也還是一堆編輯、企畫(我以前身旁都是文編、美編而已,當然也有些不知在做什麼的人= =+),有時候難免會在他們討論事情的時候參一腳(其實我不該如此的),因為他們是出版社,我原本的工作領域是在數位學習,所以很多事情的作法,都有相當大的不同(當然也包括公司的特有文化)
以前:不知道為何而忙;現在:自己找事情忙(其實瑣事不少)
以前:總覺的沒有辦法下決策;現在:找人討論都很難(有些人還不想聽)
以前:每天都是跟書本排版校對拼命、內容文字的正確與否在計較
現在:每天都是跟電腦硬體、軟體和商品報價,有時還會穿插一些怪問題
其實從跨進這個領域開始,就經常有人跟我說,這是一條不歸路,甚至有朋友說這一行的取代性太高,這一點我也不是無法領會,所以要無時無刻充實自己
現在每周會抽個一天來吸收新知,每天做一些工作上的記錄,實踐一些原本所計畫的案子,雖然經常遇到實行面的挫折,如果不這樣做的話,隨時都有變成有牌的打雜工的可能性(這也是這個行業最常經歷的窘境)
現在遇到的問題不外乎是作業系統的不同、軟體授權的問題、中毒解毒的瑣事、定期備份的技術、注意資安訊息...等,反正只要是跟資訊有關的,幾乎全都歸我(資訊部只有我一個)
我不知道一般公司裡的MIS是否也有這樣子的感受(如果MIS不是外包的話),如果有跟我一樣職位或是經歷的人,應該很能體會這種心情(想想前公司唯一的MIS還被BOSS"禮貌"的請走了),這就是現在的職場生態
每個人不能只做好應做的,同時還要身兼多職,MIS兼送貨、MIS兼打雜、還兼當MODEL(想到我進公司第一天就被抓去拍照)
可是反過來思考,如果每個人都要身兼多職,那要如何在自己的本業上精進呢?因為每天都所處理不完的瑣碎事務,每個人都只能夠「維持現況」,也別提什麼不一樣的構思與創新了,真的有這樣子遠見的領導者太少了(Google、台積電的領導哲學不是每間公司都有資本可實際操作的)
畢竟老闆要看見的就是成效、利潤,而不是員工本身的能力、技術(很多人是靠跳槽、挖角掘起),往往在公司正經的做好份內的事,還比不上具有舌璨蓮花本領的人,所以賣命的人,經常都有不受重視的感受,現在就是要懂得表達想法,才能夠受到老闆重視與任用(愛哭的小孩有糖吃)
文字工與MIS之間的落差,除了工作本質之外,還多了許多自我省思的空間,除此之外,大部份還是跟大環境的職場生態有關,排除這些外在因素的話,最大的感受就是...
現在的MIS要能具備軟硬體及系統的維護能力、程式撰寫或除錯能力(這一點我沒有)、瞭解使用者習慣、甚至連採購都要有一套(不信的話,可以去看看人力銀行上的職務需求)
真的很專業的人,往往就是非常的局限於某些領域,例:UNIX一般人有可能自學嗎?一般中小企業有可能用的起嗎?銀行業的機房值班人員的出路在那?
這些都是我轉入這個行業之後的感受,說不上是無力感,只是有許多不同的遭遇會讓自己的自信心受到打擊
文字工的辛勤、MIS的無奈,竟然轉變成這個BLOG上的文字亂入,各位讀者也忍耐一下吧!這就是部落格的特性,心情的分享與真實的感受,轉變成指尖在鍵盤上的輕舞
原本在文字工的領域時,每天都在寫東西、整理資料、連絡外包人員、校稿、整合所有的元素,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情,更別提會有多餘的時間來想自身的問題
現在因為是一人MIS,所以很多事都是我決定就算(只要跟錢無關),反而多了比較多的時間來思索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不過,現在在我周圍也還是一堆編輯、企畫(我以前身旁都是文編、美編而已,當然也有些不知在做什麼的人= =+),有時候難免會在他們討論事情的時候參一腳(其實我不該如此的),因為他們是出版社,我原本的工作領域是在數位學習,所以很多事情的作法,都有相當大的不同(當然也包括公司的特有文化)
以前:不知道為何而忙;現在:自己找事情忙(其實瑣事不少)
以前:總覺的沒有辦法下決策;現在:找人討論都很難(有些人還不想聽)
以前:每天都是跟書本排版校對拼命、內容文字的正確與否在計較
現在:每天都是跟電腦硬體、軟體和商品報價,有時還會穿插一些怪問題
其實從跨進這個領域開始,就經常有人跟我說,這是一條不歸路,甚至有朋友說這一行的取代性太高,這一點我也不是無法領會,所以要無時無刻充實自己
現在每周會抽個一天來吸收新知,每天做一些工作上的記錄,實踐一些原本所計畫的案子,雖然經常遇到實行面的挫折,如果不這樣做的話,隨時都有變成有牌的打雜工的可能性(這也是這個行業最常經歷的窘境)
現在遇到的問題不外乎是作業系統的不同、軟體授權的問題、中毒解毒的瑣事、定期備份的技術、注意資安訊息...等,反正只要是跟資訊有關的,幾乎全都歸我(資訊部只有我一個)
我不知道一般公司裡的MIS是否也有這樣子的感受(如果MIS不是外包的話),如果有跟我一樣職位或是經歷的人,應該很能體會這種心情(想想前公司唯一的MIS還被BOSS"禮貌"的請走了),這就是現在的職場生態
每個人不能只做好應做的,同時還要身兼多職,MIS兼送貨、MIS兼打雜、還兼當MODEL(想到我進公司第一天就被抓去拍照)
可是反過來思考,如果每個人都要身兼多職,那要如何在自己的本業上精進呢?因為每天都所處理不完的瑣碎事務,每個人都只能夠「維持現況」,也別提什麼不一樣的構思與創新了,真的有這樣子遠見的領導者太少了(Google、台積電的領導哲學不是每間公司都有資本可實際操作的)
畢竟老闆要看見的就是成效、利潤,而不是員工本身的能力、技術(很多人是靠跳槽、挖角掘起),往往在公司正經的做好份內的事,還比不上具有舌璨蓮花本領的人,所以賣命的人,經常都有不受重視的感受,現在就是要懂得表達想法,才能夠受到老闆重視與任用(愛哭的小孩有糖吃)
文字工與MIS之間的落差,除了工作本質之外,還多了許多自我省思的空間,除此之外,大部份還是跟大環境的職場生態有關,排除這些外在因素的話,最大的感受就是...
現在的MIS要能具備軟硬體及系統的維護能力、程式撰寫或除錯能力(這一點我沒有)、瞭解使用者習慣、甚至連採購都要有一套(不信的話,可以去看看人力銀行上的職務需求)
真的很專業的人,往往就是非常的局限於某些領域,例:UNIX一般人有可能自學嗎?一般中小企業有可能用的起嗎?銀行業的機房值班人員的出路在那?
這些都是我轉入這個行業之後的感受,說不上是無力感,只是有許多不同的遭遇會讓自己的自信心受到打擊
文字工的辛勤、MIS的無奈,竟然轉變成這個BLOG上的文字亂入,各位讀者也忍耐一下吧!這就是部落格的特性,心情的分享與真實的感受,轉變成指尖在鍵盤上的輕舞
2007年5月9日 星期三
LPI心得筆記簿 ─ 硬碟規劃(LVM)
介紹完RAID之後,現在來說說預設會使用的硬碟規畫模式(LVM)
什麼是LVM呢?
LVM(Logical Volume Manager):
原先運用於IBM AIX Unix系統,是一種分配硬碟空間到邏輯磁區的方法,這種方式比傳統Partition分配容易做容量調整,可動態放大檔案系統的機制,在說明之前要先解釋一些名詞
名詞解釋:
1. PV(Physical Vloume)實體磁區
Linux 中,可想成原先的一個partition就是一個PV
2. VG(Logical Volume Group)邏輯磁區群組
Linux中的視為一顆硬碟,但是實際上是由一個或多個Partition組成,也就是所VG是一個以上的PV所組成的群組
3. LV(Logical Volume)邏輯磁區
就是指在VG中每一個區塊的大小,就類似原先我們會把/HOME掛載在/HDAx,而利用LVM後,就是掛載在某個LV的區域
注意事項:
1. 無論那一個區域,都可做為PV
2. 指定好數個Partition為PV,再把數個PV架為一個VG,啟動成可用的空間,並分割所要的LV,但是大小不能超過VG的大小(就類似兒子的年紀比父親大= =+)
3.只有Boot Partition不設置為LVM
使用套件:
利用rpm來做檢查
#rpm -qa | grep lvm
如果有出現lvm2-x.xx.xx-x.x.x就代表已安裝(預設會有)
如果沒有再利用yum自行安裝
#yum -y install lvm
開始建立:
1. 已有三顆大小不同的實體硬碟的Partition(hda、hdb、hdc)
2. 指定分割區為PV
#pvcreate /dev/hda
#pvcreate /dev/hdb
#pvcreate /dev/hdc
#pvdisplay (可列出目前所指定的分割區)
3. 指定數個PV成為VG
#vgcreate vg0 /dev/hd[a-c](將hda、hdb、hdc的PV建為一個名為VG0的VG)
#vgdisplay (檢視目前VG的設定)
4. 啟動VG
#vgchange -a y vg0(啟動vg0為可用磁區,-a為active之意)
5. 建立LV的大小(以-L來指定大小,例1.5GB 為-L 1500)
#lvcreate -L 100000 vg0(建立VG0中的LV大小為100GB)
(+100為加大100MB、-100為縮小100MB、100為指定大小)
6. 會自動建立一個/dev/vg0的目錄,且目錄下會建立一個LogVo01的連結(LV),所要指定LV,使用-n即可
#lvcreate -L 1000 vg0 -n testlg1(指定vg0 中的中的testlg1的LV大小為1GB)
#lvdisplay vg0(檢視目前設定)
--Logical volume--
LV name /dev/vg0/LogVo01
....(略)
--Logical volume--
LV name /dev/vg0/testlg1
7.格式化及掛載
#mkfs -j /dev/vg0/testlg1
(以ext3格式化/dev/vg0/testlg1,原本mkfs是以ext2,加上-j為ext3)
#mkdir /mnt/test(在/mnt下建立test資料夾)
#mount /dev/vg0/testlg1 /mnt/test(掛載/dev/vg0/testlg1在/mnt/test下)
經過了以上的步驟,基本上就可使用了,但是如果不敷使用時,可以加入新的硬碟,也就是LVM最大的特性,可「動態」變動磁碟大小,建立方式如下:
加入一個實體的硬碟Partition(/dev/hdd)
1. 加入PV
#pvcreate /dev/hdd
2. 擴充VG
#vgextend vg0 /dev/hdd
3. 將原先掛載的vg0卸載
#umount /dev/vg0/testlg1
4. 擴充LV的大小(從原先的1GB擴充為2GB)
#lvextend -L 2000 /dev/vg0/testlg1
5. 磁碟檢查
#fsck -f /dev/vg0/testlg1(若為ext2則改用e2fsck)
6. 重新格式化
#resize2fs /dev/vg0/testlg1(因新增之磁碟區尚未格式化)
7. 重新掛載後即可使用(重開機)
ps:其實Linux中有個指令不需重開機,即可讓硬碟分割區及格式化直接生效(可以減少許多等待的時間),就是#partprobe
(筆者:雖然網路上有更多詳盡的文章,這是我的心得筆記,所以還是上來獻個醜,雖然已經有謎之聲說不需要寫這個了啦!= =+)
什麼是LVM呢?
LVM(Logical Volume Manager):
原先運用於IBM AIX Unix系統,是一種分配硬碟空間到邏輯磁區的方法,這種方式比傳統Partition分配容易做容量調整,可動態放大檔案系統的機制,在說明之前要先解釋一些名詞
名詞解釋:
1. PV(Physical Vloume)實體磁區
Linux 中,可想成原先的一個partition就是一個PV
2. VG(Logical Volume Group)邏輯磁區群組
Linux中的視為一顆硬碟,但是實際上是由一個或多個Partition組成,也就是所VG是一個以上的PV所組成的群組
3. LV(Logical Volume)邏輯磁區
就是指在VG中每一個區塊的大小,就類似原先我們會把/HOME掛載在/HDAx,而利用LVM後,就是掛載在某個LV的區域
注意事項:
1. 無論那一個區域,都可做為PV
2. 指定好數個Partition為PV,再把數個PV架為一個VG,啟動成可用的空間,並分割所要的LV,但是大小不能超過VG的大小(就類似兒子的年紀比父親大= =+)
3.只有Boot Partition不設置為LVM
使用套件:
利用rpm來做檢查
#rpm -qa | grep lvm
如果有出現lvm2-x.xx.xx-x.x.x就代表已安裝(預設會有)
如果沒有再利用yum自行安裝
#yum -y install lvm
開始建立:
1. 已有三顆大小不同的實體硬碟的Partition(hda、hdb、hdc)
2. 指定分割區為PV
#pvcreate /dev/hda
#pvcreate /dev/hdb
#pvcreate /dev/hdc
#pvdisplay (可列出目前所指定的分割區)
3. 指定數個PV成為VG
#vgcreate vg0 /dev/hd[a-c](將hda、hdb、hdc的PV建為一個名為VG0的VG)
#vgdisplay (檢視目前VG的設定)
4. 啟動VG
#vgchange -a y vg0(啟動vg0為可用磁區,-a為active之意)
5. 建立LV的大小(以-L來指定大小,例1.5GB 為-L 1500)
#lvcreate -L 100000 vg0(建立VG0中的LV大小為100GB)
(+100為加大100MB、-100為縮小100MB、100為指定大小)
6. 會自動建立一個/dev/vg0的目錄,且目錄下會建立一個LogVo01的連結(LV),所要指定LV,使用-n即可
#lvcreate -L 1000 vg0 -n testlg1(指定vg0 中的中的testlg1的LV大小為1GB)
#lvdisplay vg0(檢視目前設定)
--Logical volume--
LV name /dev/vg0/LogVo01
....(略)
--Logical volume--
LV name /dev/vg0/testlg1
7.格式化及掛載
#mkfs -j /dev/vg0/testlg1
(以ext3格式化/dev/vg0/testlg1,原本mkfs是以ext2,加上-j為ext3)
#mkdir /mnt/test(在/mnt下建立test資料夾)
#mount /dev/vg0/testlg1 /mnt/test(掛載/dev/vg0/testlg1在/mnt/test下)
經過了以上的步驟,基本上就可使用了,但是如果不敷使用時,可以加入新的硬碟,也就是LVM最大的特性,可「動態」變動磁碟大小,建立方式如下:
加入一個實體的硬碟Partition(/dev/hdd)
1. 加入PV
#pvcreate /dev/hdd
2. 擴充VG
#vgextend vg0 /dev/hdd
3. 將原先掛載的vg0卸載
#umount /dev/vg0/testlg1
4. 擴充LV的大小(從原先的1GB擴充為2GB)
#lvextend -L 2000 /dev/vg0/testlg1
5. 磁碟檢查
#fsck -f /dev/vg0/testlg1(若為ext2則改用e2fsck)
6. 重新格式化
#resize2fs /dev/vg0/testlg1(因新增之磁碟區尚未格式化)
7. 重新掛載後即可使用(重開機)
ps:其實Linux中有個指令不需重開機,即可讓硬碟分割區及格式化直接生效(可以減少許多等待的時間),就是#partprobe
(筆者:雖然網路上有更多詳盡的文章,這是我的心得筆記,所以還是上來獻個醜,雖然已經有謎之聲說不需要寫這個了啦!= =+)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