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日 星期日

USB 3.0的需求和選擇 (How to select USB3.0 Devices)


USB3.0雖然已經面世好一陣子(2008/11),但是真的成為標準配備仍是近一、兩年的事情,不過,有關它的許多細節,對使用者來說,通常也只停留在它比較快之外,好像也沒有真的去細究它的差別,其實你還是可以稍微深究一下它們之間的差異,如此一來,你就更能夠善用它的優點,甚至有更彈性的選擇!

WIKIPEDIA上得知,USB3.0除了支援全雙工及多了些接點外,也可提供更高的電源(可達900mA),最吸引的人應該就是它的傳輸速度吧?理論資料傳輸速度可以到達每秒500MB之譜,或是直接 ((5000~5120)/8 MB/s),看起來相當驚人,至少比USB2.0的理論值480Mbps(實際只有每秒30MB)的速率高出許多,說到這邊,那麼USB3.0的實際傳輸速率呢?究竟應該是多少才算是合理呢?

以目前來說,最常見用於USB3.0的產品應該是隨身碟或是硬碟外接盒吧?不過,它依舊無法跳脫3C商品上常會有的規格陷阱,畢竟許多規格只是種標準,你唯一能確定的下一代會比上一代快速,但是實際快的幅度有多少?跟你所付出的價格是否合理?甚至也取決於你要使用在什麼領域上而有差別。

雖然規格陷阱一直都存在,現在也漸漸地有廠商會藉著標榜著具備優於業界,有多快的速度來吸引消費者的目光,這或許也是網購發達之後帶來的附加效果吧?只是,想要入手這類商品就得勢必要付出高一點的代價,不過,至少在購買產品的當下,雙方的立場能夠更為透明一點吧!(而不是業者說了算),其實這一點在無線AP的SESSION數上也可以發現相同的狀況。

速度的差異國外的硬體測試網站,有做了31款的USB3.0隨身碟的測試,《31 USB 3.0 Thumb Drives, Tested And Reviewed》,有興趣的可以連過去看一下,從中你應該會看見不少真相,這就是為什麼USB3.0這個規格可以讓人又愛又恨。
  1. 只要速率超過每秒超過30MB,就可以算是USB3.0?
  2. USB隨身諜究竟適合存放大檔還是小檔呢?
  3. 如何挑選適合自己使用的USB3.0隨身碟呢?
USB3.0的隨身碟為什麼傳輸速率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呢?

這或許就跟各家廠商的產品定位有關,無論是用料、晶片、設計或其它附加功能?因為上述的因素都會反應在價格上,因此,勢必得犧牲掉一些功能,當然也會影響到實際的傳輸速率,更別提有人些人可能買了 USB3.0 隨身碟後,才發現自己加中的PC或NB並沒有支援USB3.0 (基本上那個藍色的USB插孔應該不會很難認吧?)

除此之外,以目前相對主流的USB3.0隨身碟容量應該是在16、32~64GB的大小為主流,價格也從2~300到2XXX都有,竟有近十倍的價格落差,不論是傳輸速率、材質、設計或是特殊功能,基本上產品線也相當多,端看消費者如何買單。

若是以量來說,32GB的隨身碟,應該一般人能夠接受的價位大約也在5~600元上下居多,以免一個不小心弄丟或損壞了,會太過心疼,縱使有保固在身,若是裡面的資料沒有其它備份,還是會有點小心痛,所以,備份才是王道。

如果你還有透過USB的延長線來使用USB3.0的產品時,同時也要確認你採用的延長線是否有支援相關規格,不然反而就損失了它原有的優勢,這應該比較容易發生在PC的使用者上,不過現在PC的機殼大多也有做前置或側面的USB面板,這部分的問題應該也會減少許多。

再來,就是你在應用USB3.0來做為傳輸媒介時,也要注意一下是否中間有跨過網路介面,若是有的話可能速率的門檻就會卡在網路那一端,跟你是否採用USB3.0無關。(且就算是1Gbps的網路,理論的傳輸值也不過才每秒125MB/s,雖然一般的USB3.0可能都到不了這速度,但是你若是採用保證速率有超過這理論值的設備,可能就要三思了!)

這邊有一篇文章對於USB3.0的傳輸及加速軟體有更進一步的介紹,有興趣的可以參考一看。《外接USB也能有如內接SATA的效能表現嗎?USB 3.0加速類型測試比較

USB隨身碟在寫入時的傳輸差異?

如果你有做過大量資料備份的話,應該都曾經有過類似的經驗,為什麼一樣5GB的資料,壓縮成一個檔案可以比數萬個小檔案來的快速許多,其實這一點在USB隨身碟上的感受會更深,

畢竟在隨身碟這一類的產品其實對於零碎小檔的傳輸上,一直也很難能有效地取得更高的效率,除此之外,在讀取、寫入的速率也有所不同,通常都是會在讀取的速率上進行優化,至於讀取的部分,從上述提及的測試報告中,除了少數能夠高於100MB/s外,絕大部分還是都在100MB/s以下(所以在上述提到的1Gbps的網路剛好夠用?)。

通常對於傳檔較慢的狀況,應該也是發生在寫入USB隨身碟時感受較深,因為寫入速率會與USB採用的控制晶片和記憶體顆粒有關,更合況也有SLC和MLC的差別(雖然SLC已經相對少見,不過還是有廠商在出),因此重點還是要看自己的使用需求,還有價格預算為準。

如何挑選自己適用的USB3.0裝置?

前面討論了這麼多,其實最終還是跟自己的使用情境有關,一般來說,你手中的隨身碟中會放什麼樣的資料呢?工具程式?特定資料?大多數的人應該都是存放一些需要常拿出來參考的文件或隨身犧帶的資料。

若是重要的工作資料,還是建議多備一份到其它儲存設備上,若是在隨身碟上資料,也可透過加密來保護(弄丟隨身碟也不是件太難的事),縱使現在網路上的同步軟體這麼多(例:DropboxGoogle Drive ),但是,並非每個環境都能夠自由地使用網路來存取資料。

因此,適合儲存在隨身碟裡的資料,應該是寫入次數相對較少的資料,若是需要一直進行零碎的檔案的存取,這時候或許選用其它的儲存設備較為妥當,例:支援USB3.0或e-SATA的隨身硬碟,或許是較好的選擇。

此外,基於現在許多NB並沒有配備光碟機(為了要減重),索性地許多人也將作業系統直接放在隨身碟中來進行安裝及維護,也是種不錯的選擇,畢竟這一類的資料往往寫入一次後,除非有大規模的改版,不然應該之後都是讀取的機會較多。

若是已經將上述的條件都考量清楚之後,剩下的就是價格考量了,其實這一點又會跟現在SSD的價格漸漸地進入甜密點有關,舉例來說,若是你想要買一個USB3.0-64GB的隨身碟,若是傳輸速率中等以上的大約在1,500元上下,反觀64GB的SSD,大約也是這個價位,不過SSD大多是採用SATA3的介面(理論頻寬約為6Gbps),若是採用USB3.0/e-SATA 的外接盒(不過e-SATA外接盒似乎大多還是SATA2),其實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唯一的差別就是:攜帶的便利性

這其實也是隨身碟為何還是有它的利基市場(先前好一陣子淪為贈品),雖然SSD的隨身硬碟也沒有重多少,不過加上外接裝置和傳輸線,還是沒有隨身碟來的便利,所以在價格相近的出發點上,或許還是回歸到使用上的需求較為理性,當然這邊是指64GB等級以下的產品,若是容量再往上,可能就要考量自己的預算跟保固,畢竟高容量的SSD的價位還是偏高,除非特殊用途,不然,應該不在一般消費者的考慮清單中。

最後,在自己想要開始感受USB3.0的魅力之前,還是先確認一下自己手邊有多少能夠支援它的設備吧?雖然現在3C的生命周期很短,但是行動裝置跟平板大行其道之後,除了工作場合之外,家中的PC或NB是多久以前的呢?這也壓縮了不少的使用需求(幾乎都用網路來傳輸資料),若是一切就緒,那就開始來感受一下新一代的USB帶來的好處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