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用那一種方式,似乎都圍繞著運動賽事打轉,雖然這些都能夠透過網路加以集結,但是實際狀況,只能用慘不忍睹來形容(網路頻寬、頻道選擇和內容的選擇),不過跟這次的無線台來比,我想還是網路上的資訊會多一些。(今年的無線台,我轉來轉去似乎也看不到什麼賽事!)
我想受惠最多的應該就是xx電信所推動的MOD(Multimedia on Demand)服務,據說有滿滿的賽事跟頻道可以供大家選擇(筆者自己並沒有安裝...電視一直引不起我的興趣),或許這次奧運也是MOD打響名號的一次契機,況且它原本半買半送還升速的推廣方式,也吸引了不少人加入它的行列(筆者的姐家就是被它所勾引的用戶之一),這次奧運比賽,我想這些人應該也有受惠(奧運比賽應該不用付費吧!?)
我自己承認,這次的奧運,總覺得不像往年般吸引我!(絕不是因為
不過,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網路的架構非得比服務端快上個好幾步,不然這些資訊傳播都會礙難執行,如果是下列這些狀況,我想你一定不會想要使用這些服務:
1.用512K的頻寬,看MOD、看網路電視?這些服務對台灣的都會區來說,應該都是很容易達成的服務,但是有些地方,不只ADSL到不了(線路、機房設置的問題),甚至連Cable有沒有網路服務都還說不定,除非你能忍受用傳統撥接的方式上網,若單以涵蓋率來說,撥接可能是最廣(貴)的網路架構吧!
2.用56K的撥接速度,寬頻上網看Youtube、看即時視訊?
3.用28.8K的速度,手機行動上網?
當然,你也可以用現在許多電信業者強推的3G、3.5G無線上網,基本上只要是能收到訊號的地方,應該都能夠正常的連上網(但是網路頻寬、品質就無法保證),但是對於那些地方的用戶,手機上網仍屬高享受(價位)的服務(幾乎人手一隻手機,對許多人來說,它仍只有「接聽」跟「鬧鐘」的用途)。
回想著自己使用網路的經驗,從最早的學術網路(95年!?),一直到現在家中的FTTB,除了尷尬的一段時間(網頁大量產生,但是頻寬有點追不上的黑暗期外),大多數的網路服務也是在平均頻寬也勉強能追上的時間點才會推出。
筆者曾經歷過線上教學平台的折磨,從最早起的開場動畫、實驗互動(有的還是得壓制光碟),一直到近年來的全Flash平台(甚至還內嵌影音視訊),所以對於網路頻寬與使用著習慣,有著很深的感受,其實就像我開頭所說,這次要不是無線電視台
我記得,在手機上網剛開始推廣時,大家都在談手機上網中內容是否足夠?現有的網站架構是否適合在行動設備上瀏覽?
這些問題,漸漸地找到了它的出路,並不是行動上網的內容大量增加,而是會選擇行動上網的人,大多是偏重某部份的應用,有人手機上網收信、查看行事曆,或是微網誌(Twitter...等),從這裡看來,或許這類精簡的服務才能跨進了行動上網這一個領域。(以目前台灣的環境來說...)
現在的迷你筆電,更加速了行動上網的優勢(筆電能做到的網路應用,比手機來得「直覺」許多)不過,當你採用行動上網時,自己所採用的網路服務是否也真的相符?還是就得在品質上、畫質上大打折扣。
最近幾次在Y!LIVE上的實際感受,無線的行動上網,似乎還不足以支撐(多人)即時視訊這一類的應用,不是有影無聲,就是有聲影殘,這部份牽扯的因素很廣,或許在「有圖有真相」的大眾喜好中,這也是一種沒有辦法下的做法。(能現場跟網路上同歡)
或許,等到我們的網路硬體架構跟日、韓相近,在網路上的應用也能夠更多元,價格也能夠更親民一些,這一代的網路與服務,才有機會並行,而不是總得要等上個兩、三年,服務才有機會追上網路架構。(這也是種市場機制?)
最後附上《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寬頻上網帳號數(97/07/29),給大家做個參考,數據會說話,但是不見得能完全代表使用人數,有時,它只是華麗的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