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轉換到IT產業,也才短短地半年多,對於自己在這些時間裡的成長,回過頭來看,發現到許多屬於MIS的價值,或許真的要有足夠的條件才有機會一展長才(至少要有成長的環境)。
或許是自己的實力還不到火侯,說這些還太早,就跟當初坐我位子的前輩所言,這裡的條件屬於何種環境?必須要自己先有計畫,千萬別等著上頭能夠提供你多少資源,而是自己能夠在這些資源中完成多少自己預定的目標。
從文字工跳進這產業時,其實心裡還真的有點擔心,是否能夠勝任,事實證明:「我可以!」,除此之外要怎麼走出屬於自己的價值呢?或許不是薪資條上的數字、不是多快把中毒的電腦恢復正常,反而從資源分配、人際運作、整體規劃這些都是MIS可以找到自己定位價值的領域。
其實,剛進入這產業時,有很多不懂的地方要摸索,其中包括了整體網路架構、伺服器設定、備份模式、ERP流程...等,這些對於新進的我來說,只能用千頭萬緒形容。
雖然前人有留下文字或圖形的紀錄,在緊急狀況下,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親自去RUN一次(雖然不是最有效率的做法,卻是讓印象最深的方式),然而,書面工作也成為重要的一環(一切都得自立更生)。
在這段時間裡,也和許多在這個產業的同仁交換過心得(無論是工程師、業代、程式撰寫人員、甚至是主管),一件事在不同人的心裡,有著很不一樣的決斷。
例:一般使用者抱怨為何軟體介面這麼不人性化..
工程師:「會嗎?不是這樣子就可以用了嗎?」(使用者一臉茫然)。
業代:「沒關係,我回去請研發部改善」(時程未知,因使用者非決策者)。
程式撰寫員:「什麼?要改!當初原本是設定給專業人員用的呀!」。
主管:「衡量整體效益,在改介面與訓練員工的時間和成本中做決策」。
現在所處的環境中,我經常要衡量這四個不同層面的思考模式,因為我總是擔任著校長(管理者)、老師(幫使用者解惑)、工友(技術人員)兼採購(跟業代溝通)。(這一點我該欣慰嗎?因為只有我一個,所以可以全面接觸?)
雖然如此,很多時候還是會有力不從心的窘境,例:
1.以管理者角度為公司省下電費成本(效能稍降低),使用者就有所微詞。
2.以老師的角度,資深或年長的使用者,會覺得小毛頭憑什麼管我這麼多?
3.以工友的角度來建議安全的強化,但是下場往往會卡在預算及產出。
4.以採購的角度跟業代博感情,卻比不上網路平台的實際價差。
我想,這些問題很多跟我有類似經驗的人,都知道錯不在自身,而是體制及台灣固有的人情味所致,有更多時候須要掌權者的白紙黑字來扶正,不然很容易變成裡外不是人的豬八戒。
我這些時間一直在反省,怎麼樣才能夠在原崗位上做得更好,或者學得更多的實務經驗,除了在自己技術層面上繼續精進之外,我相信用管理者的角度看待事情,可以讓我的眼界更不同(以前職場上的互動也不是假的)
一個好的資訊管理者,除了在本職學能上要能服人之外,我相信協調與統籌能力更是一大要素,除此之外,溝通能力也是一大考驗(看過太多被能言善道者中傷的技術高手了!),這些我想應該是在書上也沒有辦法得到的體驗,這部份往往也是得上了檯面才看的出來。(現居職位上卻經常有這一類的接觸)
當然,這種狀況也不是資訊管理人員一定要具備的特色及價值,只是有太多狀況卻得跟這些能言善道者周旋,才能順利推行專案或讓政策能夠正常執行,這就是企業/公司文化。(同時也是資訊管理人員很需要掌握的一部份)
所以,這些時間的體驗,我覺得自身的技術培養固然重要、人際關係和溝通技巧更是成為專業MIS的必經之路,不管什麼的工作,我所說的這些都相當重要吧!
只是IT業的管理人員,往往都會陷入技術層面的迷思(不是技術不重要唷!技術是基本核心!),但是真要用它為公司或企業體做些什麼,往往是需要更多的交際手腕(高等技術人員也有他們的好處!)
其實,資訊管理人員的價值,如果掌權者無法看見(前提是自己也具備這種能力),那就只能自行增加自己的附加價值,無論是IT、研發業這都已經成為一種風潮,在國內業界,真的能夠把IT視為一種增加自身競爭力的企業有多少呢?還是得所有部門都採用成本化才看得出成效?(內部的IT運作也都要待價而沽,才能顯現自己能夠省下的成本?)
資訊管理人員的價值,很多時候真的需要伯樂,才能讓千里馬發揮萬里的成效。
2007年11月14日 星期三
2007年11月13日 星期二
防毒軟體的進化(The Evolution of Antivirus Software)
防毒軟體,近年是受到很大挑戰的一個軟體工業,其實並非它們日漸退步,只是現在的威脅太多不歸類於單純的病毒,而是多方進行的惡意軟體。
從先前市佔率相當高的Symantec宣布將企業版的防毒軟體(SAE)改名為SEP(Symantec Endpoint Protection)看來,現在還單純僅買防毒軟體,可能就是一個風險性極大的挑戰,因為你永遠不會知道有多少威脅,可能會降臨。
所以,無論是防火牆、或是具備IDS、IPS的功能,這些會漸漸地成為每家防毒軟體列為防毒軟體的標準(或者是說CLIENT或SERVER端的防護軟體)。
如果你是個人使用者,如果預算許可的條件下,我會建議你去購買整合型的防毒+防火牆軟體或防毒軟體+免費防火牆,至少可以有效預防一些不必要的事端發生。
如果是企業的資訊安全管理者,先不論是否有導入硬體防火牆或內容過濾器的設備(動輒都是六位數),至少都要具備防毒和防火牆兩道關卡,以目前市面上的企業版防毒,至少都有做到這種需求,其它的服務大多是要加值購買。(例:NAS、MAIL SERVER的防護)
其實,從最早陽春型的防毒軟體,一直進展到現在多功能整合型的軟體,對筆者來說很多時候是哭笑不得,早期是害怕防護能力不夠,害怕會有所遺漏,造成資料毀損、散步病毒,現在轉變了角色成了管理者後,反而是要怎樣人性化的使用才是正確的。
舉例來說:使用過現在屬於整合型的防毒軟體者(KIS、Norton360...等),應該都知道它們都具備自動學習、警示的功能,這些對於我們IT的相關人員來說,或許不是什麼大問題,但是對於使用者來說,任何的警示視窗或是自動學習的功能,往往就可以造成不小的驚嚇。
所以在派送及安裝完後,往往都要先把必要軟體加入信任名單,可是在資產管理未落實(本土產業並不重視)的狀況之下,其實每個使用者可能使用的軟體其實都略有不同,所以被學習功能或警示功能嚇到的使用者不在少數。
如果把學習功能跟警示的功能關掉,卻又容易讓使用者失去戒心,光是這一點就讓管理者難以取捨,也許有人會說那為何不在電腦的控制權上控管,例如:僅給使用者POWER USER的權限,這一點在我還未研究清楚,透過某些特定軟體跨權限使用特定軟體前(例:AUTOHOTKEY...等),這一點也無法冒然實行。(那些軟體商,沒事寫個要管理者權限才能跑的軟體做啥...Orz)
所以就經常在公司內部疲於奔命(尤其是只有我一個人),經常在幫人按OK、或是確認放行的這種動作,或許有更多人選擇自己放行某些軟體(怕我太忙,為我著想?),一但有人中毒,往往收尾的人也是在下我一人。(輕則耗時解毒、重則備份重灌)
而這就是我在這波防毒軟體的進化潮中,最大的感受,因為早在這些整合式的產品出來前,我就已經在使用者電腦上至少裝有防毒軟體+防火牆,甚至是還有掃除惡意程式的軟體(必要時使用),就算每天掃描更新都無病毒的跡象,只要拿其它掃除廣告或間諜軟體的程式一掃,結果往往會讓你嚇一跳(只能說「Cookie」和「temp暫存檔」能讓你上天堂也能讓你死無葬身之地!)。
雖然,我即將導入不同的防毒軟體(整合型),我預料陣痛期應該也不短,尤其是我一個人更新玩全公司各地的數十台PC後,我至少要先準備約一個月來接受使用者的磨合期(防毒能有一個月的空窗期嗎?),除此之外,這些防毒軟體的進化,會不會對舊有的軟體使用上造成困擾?這些其實都是我該要評估的。
有時候真的不是愈新、愈貴的愈好用(在IT類的硬體上到是這樣沒錯),這一波的進化,或許對於原本僅努力於防火牆、防毒、IDS、IPS的各家廠商有機會整合成一塊,不過...希望最大的受益者是使用者,而不是變相加價(軟體一旦坐大,價位也水漲船高)。
否則,在你還沒做出成效之前,荷包就先瘦了一大圈(雖然軟體業難經營也是眾所周知!),但是在老闆跟績效掛帥的主管眼中,可能就是一大難關,感覺就像現在電腦的演進,往往是軟體和硬體之間,互相要求進步,所有的成本就是使用者大家買單(促進經濟嗎?離題了...)。
防毒軟體的進化,應該慢慢地會趨於完整型的防護,在筆者協助使用者解毒、去除惡意軟體的經驗,最大的問題真的不是出在軟體上的不夠力(或許有人說更新速度要快、回饋機制也要快...),反而是使用習慣才是最大的問題(看到啥都點的人,就算裝超級軟體也不夠死...),如果最後能進化成直接改變使用者習慣的話!我一定第一個掏錢購買。
從先前市佔率相當高的Symantec宣布將企業版的防毒軟體(SAE)改名為SEP(Symantec Endpoint Protection)看來,現在還單純僅買防毒軟體,可能就是一個風險性極大的挑戰,因為你永遠不會知道有多少威脅,可能會降臨。
所以,無論是防火牆、或是具備IDS、IPS的功能,這些會漸漸地成為每家防毒軟體列為防毒軟體的標準(或者是說CLIENT或SERVER端的防護軟體)。
如果你是個人使用者,如果預算許可的條件下,我會建議你去購買整合型的防毒+防火牆軟體或防毒軟體+免費防火牆,至少可以有效預防一些不必要的事端發生。
如果是企業的資訊安全管理者,先不論是否有導入硬體防火牆或內容過濾器的設備(動輒都是六位數),至少都要具備防毒和防火牆兩道關卡,以目前市面上的企業版防毒,至少都有做到這種需求,其它的服務大多是要加值購買。(例:NAS、MAIL SERVER的防護)
其實,從最早陽春型的防毒軟體,一直進展到現在多功能整合型的軟體,對筆者來說很多時候是哭笑不得,早期是害怕防護能力不夠,害怕會有所遺漏,造成資料毀損、散步病毒,現在轉變了角色成了管理者後,反而是要怎樣人性化的使用才是正確的。
舉例來說:使用過現在屬於整合型的防毒軟體者(KIS、Norton360...等),應該都知道它們都具備自動學習、警示的功能,這些對於我們IT的相關人員來說,或許不是什麼大問題,但是對於使用者來說,任何的警示視窗或是自動學習的功能,往往就可以造成不小的驚嚇。
所以在派送及安裝完後,往往都要先把必要軟體加入信任名單,可是在資產管理未落實(本土產業並不重視)的狀況之下,其實每個使用者可能使用的軟體其實都略有不同,所以被學習功能或警示功能嚇到的使用者不在少數。
如果把學習功能跟警示的功能關掉,卻又容易讓使用者失去戒心,光是這一點就讓管理者難以取捨,也許有人會說那為何不在電腦的控制權上控管,例如:僅給使用者POWER USER的權限,這一點在我還未研究清楚,透過某些特定軟體跨權限使用特定軟體前(例:AUTOHOTKEY...等),這一點也無法冒然實行。(那些軟體商,沒事寫個要管理者權限才能跑的軟體做啥...Orz)
所以就經常在公司內部疲於奔命(尤其是只有我一個人),經常在幫人按OK、或是確認放行的這種動作,或許有更多人選擇自己放行某些軟體(怕我太忙,為我著想?),一但有人中毒,往往收尾的人也是在下我一人。(輕則耗時解毒、重則備份重灌)
而這就是我在這波防毒軟體的進化潮中,最大的感受,因為早在這些整合式的產品出來前,我就已經在使用者電腦上至少裝有防毒軟體+防火牆,甚至是還有掃除惡意程式的軟體(必要時使用),就算每天掃描更新都無病毒的跡象,只要拿其它掃除廣告或間諜軟體的程式一掃,結果往往會讓你嚇一跳(只能說「Cookie」和「temp暫存檔」能讓你上天堂也能讓你死無葬身之地!)。
雖然,我即將導入不同的防毒軟體(整合型),我預料陣痛期應該也不短,尤其是我一個人更新玩全公司各地的數十台PC後,我至少要先準備約一個月來接受使用者的磨合期(防毒能有一個月的空窗期嗎?),除此之外,這些防毒軟體的進化,會不會對舊有的軟體使用上造成困擾?這些其實都是我該要評估的。
有時候真的不是愈新、愈貴的愈好用(在IT類的硬體上到是這樣沒錯),這一波的進化,或許對於原本僅努力於防火牆、防毒、IDS、IPS的各家廠商有機會整合成一塊,不過...希望最大的受益者是使用者,而不是變相加價(軟體一旦坐大,價位也水漲船高)。
否則,在你還沒做出成效之前,荷包就先瘦了一大圈(雖然軟體業難經營也是眾所周知!),但是在老闆跟績效掛帥的主管眼中,可能就是一大難關,感覺就像現在電腦的演進,往往是軟體和硬體之間,互相要求進步,所有的成本就是使用者大家買單(促進經濟嗎?離題了...)。
防毒軟體的進化,應該慢慢地會趨於完整型的防護,在筆者協助使用者解毒、去除惡意軟體的經驗,最大的問題真的不是出在軟體上的不夠力(或許有人說更新速度要快、回饋機制也要快...),反而是使用習慣才是最大的問題(看到啥都點的人,就算裝超級軟體也不夠死...),如果最後能進化成直接改變使用者習慣的話!我一定第一個掏錢購買。
2007年11月12日 星期一
檔案交換術-採購篇(Archives Exchange - Purchase)
在先前兩篇說了檔案交換的用途和安全,這篇主要是針對購買時的注意事項來說明,其實在很多狀況下並不用另外購買儲存設備來支援檔案交換。
除非...有特殊需求(例:美工人員、印刷廠、或特定用途),通常都是無法上傳,或是檔案真的大到用網路傳輸無經濟效益這種,才會走上採購之途。
不過,如果說現代人最常採購用於檔案交換的硬體設備,應該就是屬於快閃記憶體的記憶卡(SD、MS、CF...等),因為現在所有3C產品只要是能夠插卡的,使用者應該多少都會去買張記憶卡來餵飽它!畢竟很多產品內建的記憶體真的是「小」的驚人(價格取向)
除此之外,剩下的應該就是隨身碟、燒錄光碟(含光碟機與光碟片),至於網路傳輸與平台共享的機制,除了有人可能會換所謂的Gb級的網路架構之外,其它的都是所謂的使用者付費的機制(例:KKBOX、EZPEER),那種就不在討論的範圍之內,因為它是買個服務,而不算是實物。
大容量儲存設備:隨身碟或外接硬碟(1.8"或2.5"的硬碟)
這一類產品的採購,其實除了預算之外,最重要的應該就是規格及效能,雖然這兩點往往也隨著預算成正比,怎麼衡量真的是見仁見智,我在這邊提供些想法。
1.隨身碟:種類繁多,現在容量至少1GB,亦有整合MP3及播放功能的機種
優點:
(1)保存能力:它不像VCD、DVD光碟這麼脆弱(一刮傷就...),且抗震。
(2)容量:高階隨身碟能跟DVD(4.7GB)在容量上一較高下(價位偏高)。
缺點:
(1)平均每MB容量的單價較高。(但存取次數能降低成本)
(2)容易感染惡意程式與散布。(我在安全篇有解釋)
(3)遺失率高:容易隨手弄丟。(這點很矛盾,又要它小又會弄丟)
注意事項:
(1)保固:
傳輸速度不是最大的考量(跟USB介面及控制晶片有關),反而是事後的保固成為購買時的最大考量。
(2)附加功能:
雖然物盡其用是件好事,但是附加功能愈多,故障率愈高,例:MP3功能的隨身碟,會有充電電池損耗(更換價格驚人),有時單純點也是件好事。
2.外接硬碟:為了更大容量所設計,優缺點與隨身碟雷同(防震除外)
優點:
(1)容量:能媲美一般3.5"硬碟的容量(現在至少都60GB以上)。
(2)輕量化:雖然含外接盒,但比起3.5"的硬碟來說,仍輕上許多。
PS:有人用3.5"硬碟加外接設備(重),這裡我只針對1.8"和2.5"。
缺點:
(1)價格:比3.5"硬碟的價位來得高出許多。(含外接設備)
(2)損壞率:採用硬碟儲存架構,故損壞率比隨身碟高出許多。
(3)供電性:因為採用USB被動供電,故有時需外加電源才足以驅動。
注意事項:
(1)新硬碟的處理:新硬碟使用前,最好還是在DOS下重新格式化一次!從最近爆發的新聞中,這一點反而變得更重要了,如下引用:
(2)除保固外,市面上也有具備OTG的外接儲存設備,可參考此篇的說明。
燒錄設備:光碟機(VCD、DVD、HD DVD(高解析DVD)、BD(藍光DVD))與光碟片(DVD±R、HD、BD)
其實採買這一類的設備,除非特殊必要的需求,才會購買到HD DVD或BD等設備,畢竟在市場流通與成本來說,都真的偏高許多(BD光碟機隨便就動輒上萬元、光碟片也不便宜),就如同VCD盛行的時代,去買DVD燒錄器一樣,或許當下是很「炫」沒錯,但是卻無法有效達到檔案交換的目的。
(1)規格:
在採購這一類硬體時,除了主流產品與相容性之外,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規格的問題,因為現在DVD燒錄器的廠商很多,其實每一家適用的光碟片也有些許不同。
例:PIONEER發展的DVD-R規格,代表你使用它們的光碟機時,請盡可能採用DVD-R的光碟片,否則很有可能無法正常讀取,或是能燒上去自己卻讀不出來的窘境;反觀由眾多廠商的所制定的DVD+R格式,雖然感覺上較多廠商使用,但是它卻不受DVD論壇(DVD Forum)所認可,所以接納它們的卻有非主流之疑慮,這就是為何還要注意使用規格的問題。
(2)磁頭精準度:
說穿了就是挑片的問題,因為越是標榜高精準度的光碟機,往往也要「高」品質的光碟片來搭配,雖然光碟片的品質落差已經不大(跟塗料、相關製程有關),但是對這種高精準度的光碟機,還是不可不察,否則別人好心燒給你的片子,丟進你的光碟機中,可能也英雄無用武之地。(筆者就遇過PIONEER的某些光碟機,挑得很...)
注意事項:
(1)軔體更新:原則上光碟機是不需更新的,除非有新的技術支援。
(2)區碼:這一點其實跟看影片比較有關,有些原版光碟會限定特定區碼才可讀取,而一般的光碟機往往也有更改區碼的硬體限制。(可透過虛擬光碟機解決)
其實,我在這邊並沒有針對價位上大做文章,因為我沒有說那台比較好用、或是比較便宜的機種,往往得到的後果是吃力不討好,再好的機種也有故障的機器,再爛的風評也是有達人可以做很好的應用。
所以我在這裡僅是提出一些應注意的問題,以及各位可以做為參考的依據,如果真的需要建議或是想要比價的話,可能上Y拍或露天還比較快(我也常以拍賣的價位去砍實體通路的價碼...我算澳客嗎?),或是有什麼想要討論的也歡迎留言或來信。
檔案交換術的系列到此結束,下台一鞠躬(這種系列報導真累!逃...)
除非...有特殊需求(例:美工人員、印刷廠、或特定用途),通常都是無法上傳,或是檔案真的大到用網路傳輸無經濟效益這種,才會走上採購之途。
不過,如果說現代人最常採購用於檔案交換的硬體設備,應該就是屬於快閃記憶體的記憶卡(SD、MS、CF...等),因為現在所有3C產品只要是能夠插卡的,使用者應該多少都會去買張記憶卡來餵飽它!畢竟很多產品內建的記憶體真的是「小」的驚人(價格取向)
除此之外,剩下的應該就是隨身碟、燒錄光碟(含光碟機與光碟片),至於網路傳輸與平台共享的機制,除了有人可能會換所謂的Gb級的網路架構之外,其它的都是所謂的使用者付費的機制(例:KKBOX、EZPEER),那種就不在討論的範圍之內,因為它是買個服務,而不算是實物。
大容量儲存設備:隨身碟或外接硬碟(1.8"或2.5"的硬碟)
這一類產品的採購,其實除了預算之外,最重要的應該就是規格及效能,雖然這兩點往往也隨著預算成正比,怎麼衡量真的是見仁見智,我在這邊提供些想法。
1.隨身碟:種類繁多,現在容量至少1GB,亦有整合MP3及播放功能的機種
優點:
(1)保存能力:它不像VCD、DVD光碟這麼脆弱(一刮傷就...),且抗震。
(2)容量:高階隨身碟能跟DVD(4.7GB)在容量上一較高下(價位偏高)。
缺點:
(1)平均每MB容量的單價較高。(但存取次數能降低成本)
(2)容易感染惡意程式與散布。(我在安全篇有解釋)
(3)遺失率高:容易隨手弄丟。(這點很矛盾,又要它小又會弄丟)
注意事項:
(1)保固:
傳輸速度不是最大的考量(跟USB介面及控制晶片有關),反而是事後的保固成為購買時的最大考量。
(2)附加功能:
雖然物盡其用是件好事,但是附加功能愈多,故障率愈高,例:MP3功能的隨身碟,會有充電電池損耗(更換價格驚人),有時單純點也是件好事。
2.外接硬碟:為了更大容量所設計,優缺點與隨身碟雷同(防震除外)
優點:
(1)容量:能媲美一般3.5"硬碟的容量(現在至少都60GB以上)。
(2)輕量化:雖然含外接盒,但比起3.5"的硬碟來說,仍輕上許多。
PS:有人用3.5"硬碟加外接設備(重),這裡我只針對1.8"和2.5"。
缺點:
(1)價格:比3.5"硬碟的價位來得高出許多。(含外接設備)
(2)損壞率:採用硬碟儲存架構,故損壞率比隨身碟高出許多。
(3)供電性:因為採用USB被動供電,故有時需外加電源才足以驅動。
注意事項:
(1)新硬碟的處理:新硬碟使用前,最好還是在DOS下重新格式化一次!從最近爆發的新聞中,這一點反而變得更重要了,如下引用:
自由時報─Maxtor硬碟 轉包中國感染木馬〔記者林慶川、王珮華/台北報導〕
針對Maxtor(已被Seagate併購)所生產的全新可攜式硬碟發生被植入木馬程式事件,廠商經追蹤,發現此批產品確實是在轉包給中國廠商製造過程中,發生了「感染」問題。
Seagate的官方公告
(2)除保固外,市面上也有具備OTG的外接儲存設備,可參考此篇的說明。
燒錄設備:光碟機(VCD、DVD、HD DVD(高解析DVD)、BD(藍光DVD))與光碟片(DVD±R、HD、BD)
其實採買這一類的設備,除非特殊必要的需求,才會購買到HD DVD或BD等設備,畢竟在市場流通與成本來說,都真的偏高許多(BD光碟機隨便就動輒上萬元、光碟片也不便宜),就如同VCD盛行的時代,去買DVD燒錄器一樣,或許當下是很「炫」沒錯,但是卻無法有效達到檔案交換的目的。
(1)規格:
在採購這一類硬體時,除了主流產品與相容性之外,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規格的問題,因為現在DVD燒錄器的廠商很多,其實每一家適用的光碟片也有些許不同。
例:PIONEER發展的DVD-R規格,代表你使用它們的光碟機時,請盡可能採用DVD-R的光碟片,否則很有可能無法正常讀取,或是能燒上去自己卻讀不出來的窘境;反觀由眾多廠商的所制定的DVD+R格式,雖然感覺上較多廠商使用,但是它卻不受DVD論壇(DVD Forum)所認可,所以接納它們的卻有非主流之疑慮,這就是為何還要注意使用規格的問題。
(2)磁頭精準度:
說穿了就是挑片的問題,因為越是標榜高精準度的光碟機,往往也要「高」品質的光碟片來搭配,雖然光碟片的品質落差已經不大(跟塗料、相關製程有關),但是對這種高精準度的光碟機,還是不可不察,否則別人好心燒給你的片子,丟進你的光碟機中,可能也英雄無用武之地。(筆者就遇過PIONEER的某些光碟機,挑得很...)
注意事項:
(1)軔體更新:原則上光碟機是不需更新的,除非有新的技術支援。
(2)區碼:這一點其實跟看影片比較有關,有些原版光碟會限定特定區碼才可讀取,而一般的光碟機往往也有更改區碼的硬體限制。(可透過虛擬光碟機解決)
其實,我在這邊並沒有針對價位上大做文章,因為我沒有說那台比較好用、或是比較便宜的機種,往往得到的後果是吃力不討好,再好的機種也有故障的機器,再爛的風評也是有達人可以做很好的應用。
所以我在這裡僅是提出一些應注意的問題,以及各位可以做為參考的依據,如果真的需要建議或是想要比價的話,可能上Y拍或露天還比較快(我也常以拍賣的價位去砍實體通路的價碼...我算澳客嗎?),或是有什麼想要討論的也歡迎留言或來信。
檔案交換術的系列到此結束,下台一鞠躬(這種系列報導真累!逃...)
2007年11月10日 星期六
ZINTV-BT電視播放器【搶先體驗】
產品來源:iTRY試用情報王(圖多)
現在每個家庭中,或多或少都有一台以上可連接網路的電腦,基於好東西與好朋友分享的心態,經常會收到許多朋友寄來的影音多媒體檔,有時候很想把這些影音檔分享給全家人觀賞,但是,總不能全家人都擠在小小的電腦螢幕前觀看,所以就會想把這些影片利用電視螢幕放出來,雖然可以透過電腦顯示卡的TV-OUT外接到電視上,除非你的電腦原本就在電視旁,不然這樣種想法其實不太適合,這時候一台具備網路的播放器就能肩負起這樣子的需求。
在因緣際會之下,我得到了一台具有類似功能的媒體播放器【ZINTV ─ BT電視播放器】搶先體驗的機會,這時候一定要來跟大家一同分享一下。
開箱實錄:
我們當然要先來看看它開箱後有那些設備,包括下列物品:
A.使用手冊─1本 B.電源線(含轉接器)─1條 C.ZinTV主機─乙台
D.8方向高敏滑鼠式遙控器─1支 E.4號電池─3顆
F.3.5mm音源訊號線─1條 G.RGB─1條
這眾多裝置中,最重要的當然是那個多功能搖控器和主機,因為所有的操控與連結裝置都得要靠這兩個元件:
搖控器:
其實這個搖控器最特別的地方不外乎就是它那滑鼠控制鍵,因為它就像真的在使用滑鼠一樣,而且它連瀏覽網頁或圖片常用到捲動功能都已內建,除此之外,我還發現了一個比較特別的功能,就是螢幕鍵盤,雖然無法像使用鍵盤一樣靈敏,但也是一種可用的解決方案。
主機:
連接外接設備的介面全都位於主機背板,從上而下從左到右包括了D-port(工廠專用)、輸出選擇鍵、IR IN(似乎沒有作用)、AV端子、S端子、電源開關、電源插孔、RGB端子、音源輸出及麥克風輸入、HDMI輸出、4個USB port、RJ45(網路線接頭),其中還有一點很重要的,那就是「台灣製造」。
其實,最令我驚訝的是它居然連HDMI的介面都有內建,就算是追求高畫質影片的人,也能夠透過它來觀賞心愛的影片,由此也能看見高畫質電視的時代即將到來。
它除了可透過RJ45的網路線來連接之外,它因為有多個USB Port,所以可透過USB的無線網路卡來進行連接,甚至不需要拉上一條長長的網路線,穿過客廳,就能夠使用它來觀賞你電腦裡的多媒體影片,這點到是真的不錯。
它的主要功能上有四種選項:【PC影音】、【USB影音】、【電視上網】和【應用服務】,從名稱上要猜出它們的用途並不難,不過在開始體驗之前,還有一點很重要的要注意,就是能夠支援那些影音格式,我翻了一下說明手冊,它支援的多媒體可以分為影片、音樂和照片三種,一般較為常見的格式,它幾乎都有支援,例:
影片:WMV、MPEG、DIVX、RMVB…等。
音樂:WMA、MP3和RM…等。
照片:JPEG、GIF、BMP和PNG…等。
網路設定:
既然它是透過網路來連線,所以網路的設定一定弄清楚,其實他已經把相關的連接方式都內建好了,所以實際操作起來並不會太難。
1.設定路徑:應用服務>用戶服務>網路設定。
2.連線方式及連線設定:區域(有線)網路>用DHCP即可,我用手動。
3.手動設定IP:
無線網路模式:
設定也不會很困難,只要先插上USB的無線網卡後,在步驟2時選擇【Wi-Fi USB】,然後它會要你【選擇無線網路】,接著【選擇金鑰加密模式】,最後再以搖控器配合螢幕鍵盤【輸入加密的密碼】即可。
其實無線連接方式是個不錯的選擇,只是USB的無線網卡並非一般人常用的裝置,如果能夠直接內建在主機中,應該會更有吸引力才是。
功能介紹:
1.PC影音:透過網路分享的方式播放影音多媒體。
(1)偵測網路狀態:
(2)顯示可用清單與選擇多媒體種類(Note Book以無線網路分享test):
(3)選擇影片及播放:
這部份的應用,其實還不算太難處理,只要網路設定正確,其它部份就跟安裝軟體一樣,只要跟著它的提示來做,應該都能輕鬆上手。
額外一提,其實我測試時,還特地去抓了1080i的高畫質電影demo來看,剛抓下來時沒有注意到是mov檔(Quick time格式),所以偵測不到,在說明手冊中也的確寫有支援,不過,我只是改了一下檔名(WMV),似乎就能夠看囉!
2.USB影音:利用USB外接設備來播放(隨身碟、數位相機、DV…等)
(1)偵測USB連接狀態:
(2)顯示可用清單與選擇多媒體種類(隨身碟以USB介面來傳輸):
(3)選擇影片及播放:
其實PC影音和USB影音的播放步驟都相同,差別僅是利用什麼傳輸介面,如果是觀賞高畫質影片我會建議你使用USB影音或以有線網路來連接,一般影片或檔案較小的影音檔就可以透過無線網路傳送,不過,這還是視自己家裡的擺設狀況而定。
3.電視上網:
這功能,我覺得是附加功能之一,雖然可以用搖控器來電視上網沒錯,但是真的要長時間使用網路,還是用電腦 來上網會方便點,不過它有不少內建選單可以使用,如果只是查生活資訊,也還蠻方便的。而瀏覽器部份則是採用這幾年竄起的Firefox,其實跟IE的使用 上差異不大,要上手也不會太難。
雖然我們可以透過USB介面的滑鼠或鍵盤來控制,但是官方的使用手冊上已有說明無法使用中文查詢,所以只能夠打英文,這一點可能才是電視上網最大的障礙之處。
4.應用服務:
這部分包括【用戶服務】、【贏家看盤】、【生活資訊】和【系統維護】四個功能。其中我覺得最重要的是【用戶服務】,網路設定、系統資訊、我的最愛、線上更新…等。都在這個選項。
系統資訊:
我從系統資訊上找到了這台電視播放器的硬體規格(如圖),其實它就像是一台小型電腦,雖然CPU只有1.5 GHz,記憶體也沒有很多,但是對於播放影片與瀏覽網頁來說,已經算是綽綽有餘了,所以才能用它來幫我們處理這麼多事情。
其它功能,除了系統維護是送回公司送修時才用的到的之外,應該都是有需要時,才會使用的部份,我也沒有沒有進一步再測試下去,不過有一點值得嘉獎的部份就是線上更新,如此一來,只要網路有接上,要更新系統元件時,也不用煩惱該怎麼處理,這一點也算是一種人性化的設計。
體驗結論:
對有興趣在家中架設一個影音中心的人,我覺得這台BT電視播放器算是不錯的選擇,雖然坊間也有類似的產品,但是以價位與功能上來說,它還是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不過我在先前也有提到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例:無內建網卡。這也許是價格上的考量吧!以我目前得到的資訊,它的售價約為6990元,如果用準系統電腦來架設影音中心,這個價格大概只能買到外殼加主機板吧!
最後,來個優、缺點的總整理,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會想買這一類的商品,但是多一種選擇,對出錢的我們來說,總是件好事,至於買或不買就是看個人意願了。
1.優點:
現在每個家庭中,或多或少都有一台以上可連接網路的電腦,基於好東西與好朋友分享的心態,經常會收到許多朋友寄來的影音多媒體檔,有時候很想把這些影音檔分享給全家人觀賞,但是,總不能全家人都擠在小小的電腦螢幕前觀看,所以就會想把這些影片利用電視螢幕放出來,雖然可以透過電腦顯示卡的TV-OUT外接到電視上,除非你的電腦原本就在電視旁,不然這樣種想法其實不太適合,這時候一台具備網路的播放器就能肩負起這樣子的需求。
在因緣際會之下,我得到了一台具有類似功能的媒體播放器【ZINTV ─ BT電視播放器】搶先體驗的機會,這時候一定要來跟大家一同分享一下。
開箱實錄:
我們當然要先來看看它開箱後有那些設備,包括下列物品:
A.使用手冊─1本 B.電源線(含轉接器)─1條 C.ZinTV主機─乙台
D.8方向高敏滑鼠式遙控器─1支 E.4號電池─3顆
F.3.5mm音源訊號線─1條 G.RGB─1條
這眾多裝置中,最重要的當然是那個多功能搖控器和主機,因為所有的操控與連結裝置都得要靠這兩個元件:
搖控器:
其實這個搖控器最特別的地方不外乎就是它那滑鼠控制鍵,因為它就像真的在使用滑鼠一樣,而且它連瀏覽網頁或圖片常用到捲動功能都已內建,除此之外,我還發現了一個比較特別的功能,就是螢幕鍵盤,雖然無法像使用鍵盤一樣靈敏,但也是一種可用的解決方案。
主機:
連接外接設備的介面全都位於主機背板,從上而下從左到右包括了D-port(工廠專用)、輸出選擇鍵、IR IN(似乎沒有作用)、AV端子、S端子、電源開關、電源插孔、RGB端子、音源輸出及麥克風輸入、HDMI輸出、4個USB port、RJ45(網路線接頭),其中還有一點很重要的,那就是「台灣製造」。
其實,最令我驚訝的是它居然連HDMI的介面都有內建,就算是追求高畫質影片的人,也能夠透過它來觀賞心愛的影片,由此也能看見高畫質電視的時代即將到來。
它除了可透過RJ45的網路線來連接之外,它因為有多個USB Port,所以可透過USB的無線網路卡來進行連接,甚至不需要拉上一條長長的網路線,穿過客廳,就能夠使用它來觀賞你電腦裡的多媒體影片,這點到是真的不錯。
它的主要功能上有四種選項:【PC影音】、【USB影音】、【電視上網】和【應用服務】,從名稱上要猜出它們的用途並不難,不過在開始體驗之前,還有一點很重要的要注意,就是能夠支援那些影音格式,我翻了一下說明手冊,它支援的多媒體可以分為影片、音樂和照片三種,一般較為常見的格式,它幾乎都有支援,例:
影片:WMV、MPEG、DIVX、RMVB…等。
音樂:WMA、MP3和RM…等。
照片:JPEG、GIF、BMP和PNG…等。
網路設定:
既然它是透過網路來連線,所以網路的設定一定弄清楚,其實他已經把相關的連接方式都內建好了,所以實際操作起來並不會太難。
1.設定路徑:應用服務>用戶服務>網路設定。
2.連線方式及連線設定:區域(有線)網路>用DHCP即可,我用手動。
3.手動設定IP:
無線網路模式:
設定也不會很困難,只要先插上USB的無線網卡後,在步驟2時選擇【Wi-Fi USB】,然後它會要你【選擇無線網路】,接著【選擇金鑰加密模式】,最後再以搖控器配合螢幕鍵盤【輸入加密的密碼】即可。
其實無線連接方式是個不錯的選擇,只是USB的無線網卡並非一般人常用的裝置,如果能夠直接內建在主機中,應該會更有吸引力才是。
功能介紹:
1.PC影音:透過網路分享的方式播放影音多媒體。
(1)偵測網路狀態:
(2)顯示可用清單與選擇多媒體種類(Note Book以無線網路分享test):
(3)選擇影片及播放:
這部份的應用,其實還不算太難處理,只要網路設定正確,其它部份就跟安裝軟體一樣,只要跟著它的提示來做,應該都能輕鬆上手。
額外一提,其實我測試時,還特地去抓了1080i的高畫質電影demo來看,剛抓下來時沒有注意到是mov檔(Quick time格式),所以偵測不到,在說明手冊中也的確寫有支援,不過,我只是改了一下檔名(WMV),似乎就能夠看囉!
2.USB影音:利用USB外接設備來播放(隨身碟、數位相機、DV…等)
(1)偵測USB連接狀態:
(2)顯示可用清單與選擇多媒體種類(隨身碟以USB介面來傳輸):
(3)選擇影片及播放:
其實PC影音和USB影音的播放步驟都相同,差別僅是利用什麼傳輸介面,如果是觀賞高畫質影片我會建議你使用USB影音或以有線網路來連接,一般影片或檔案較小的影音檔就可以透過無線網路傳送,不過,這還是視自己家裡的擺設狀況而定。
3.電視上網:
這功能,我覺得是附加功能之一,雖然可以用搖控器來電視上網沒錯,但是真的要長時間使用網路,還是用電腦 來上網會方便點,不過它有不少內建選單可以使用,如果只是查生活資訊,也還蠻方便的。而瀏覽器部份則是採用這幾年竄起的Firefox,其實跟IE的使用 上差異不大,要上手也不會太難。
雖然我們可以透過USB介面的滑鼠或鍵盤來控制,但是官方的使用手冊上已有說明無法使用中文查詢,所以只能夠打英文,這一點可能才是電視上網最大的障礙之處。
4.應用服務:
這部分包括【用戶服務】、【贏家看盤】、【生活資訊】和【系統維護】四個功能。其中我覺得最重要的是【用戶服務】,網路設定、系統資訊、我的最愛、線上更新…等。都在這個選項。
系統資訊:
我從系統資訊上找到了這台電視播放器的硬體規格(如圖),其實它就像是一台小型電腦,雖然CPU只有1.5 GHz,記憶體也沒有很多,但是對於播放影片與瀏覽網頁來說,已經算是綽綽有餘了,所以才能用它來幫我們處理這麼多事情。
其它功能,除了系統維護是送回公司送修時才用的到的之外,應該都是有需要時,才會使用的部份,我也沒有沒有進一步再測試下去,不過有一點值得嘉獎的部份就是線上更新,如此一來,只要網路有接上,要更新系統元件時,也不用煩惱該怎麼處理,這一點也算是一種人性化的設計。
體驗結論:
對有興趣在家中架設一個影音中心的人,我覺得這台BT電視播放器算是不錯的選擇,雖然坊間也有類似的產品,但是以價位與功能上來說,它還是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不過我在先前也有提到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例:無內建網卡。這也許是價格上的考量吧!以我目前得到的資訊,它的售價約為6990元,如果用準系統電腦來架設影音中心,這個價格大概只能買到外殼加主機板吧!
最後,來個優、缺點的總整理,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會想買這一類的商品,但是多一種選擇,對出錢的我們來說,總是件好事,至於買或不買就是看個人意願了。
1.優點:
(1)介面擴充性高:連HDMI都支援。2.缺點:
(2)設定介面簡單:大多只需依提示進行即可。
(3)價格合理(加上USB無線網卡):較準系統電腦及類似產品低廉。
(1)無內建網路卡:USB無線網卡非標準配備。
(2)操作介面:有時按【上一步】鍵,無法回首頁或是跳開現在的執行頁面。
(3)無中文輸入:目前僅支援英文輸入。
2007年11月9日 星期五
檔案交換術-安全篇(Archives Exchange - Security)
昨天寫了檔案交換術-用途篇,很多人應該會覺得搔不到癢處,因為用途的部份比較沒人會看重它,都是以便利及現有配備為出發點。
但是在安全性上,就有很多地方要注意,無論是防火牆的設置、軟體的更新、Port的更改、流量的控制、甚至可能會遭受惡意軟體的攻擊,這些都是需注意的地方。
接著我們就來看看檔案交換時,有那些是該注意及防範的地方,我會從兩種不同的角度來說,一種是需軟體支援,另一種則是作業系統或硬體所提供的資源。
1.需軟體支援:EMAIL、IM軟體、透過網路平台和P2P交換
(1)EMAIL:最多人使用的方式
其實在使用EMAIL交換檔案時,有些步驟可以增加自身及朋友的安全性:
(2)IM軟體:社交工程的工具
無論Windows Live Messenger、YAHOO!即時通或SKYPE,都有安全性的問題,所以在使用這類軟體時,要隨時注意軟體版本的更新,最好搭配防毒軟體使用。
(以MSN為例:工具-->選項-->檔案傳輸,可加入掃毒的路徑)
(3)透過網路平台:利用網路的免費空間
使用這一類空間,最擔心的就是自己的id/pw外流後,有人會在你原分享的檔案中加料,所以最好加密,並且提供MD5的驗證碼,確保自身檔案的安全(常用空間有:BDG、各大部落格...等)
(4)P2P軟體:現在仍有法律爭議(常用的有BT、EMULE、FOXY...等)
安全性危害最大,可是因為便利性及共享機制高,使用人數多,注意事項如下:
2.作業系統或硬體:燒錄、大容量儲存設備和區網的網路芳鄰
(1)光碟片燒錄:注意封軌的問題(造成讀取者光碟機耗損)
其實光碟片燒錄只要注意一件事,那就是燒錄檔案的安全性,千萬別把惡意程式也一起燒進去,所以在燒錄前最好先確定檔案是否安全(透過防毒軟體交叉比對)
(2)大容量儲存設備:避免因為自動執行而感染病毒。(Autorun.inf或kavo)
這應該是最近極具話題性的問題,有很多方式可以避免自動播放:
(3)區網的網路芳鄰:透過特殊字元「$」及權限來管理。
其實檔案交換的安全性,經常是游走在法律邊緣(尤其是P2P),所以在交換檔案的同時,請你自己先檢視一番,你在交換這個檔案時所要付的風險有多少,並且衡量一下該檔案是否真的有分享的需要。
不然,很多時候惹禍上身就是在你這個小小的動作裡,雖然檔案交換可以提高流通性(某部份而言是好的),但是在學術網路或較大型的單位中,這些安全性的問題往往會被忽視,直到有人被告發或是因此丟了工作才會警惕。
所以,請三思而後行,不然就是真的要皮繃緊一點!因為...在網路上要查到一個人的蹤跡真的不難,尤其是具有公權力的機關...(如果有接觸過類似案例的人,應該知道我的意思),安全性不僅是保護自己的電腦而已,有更多的時候是在保護自己!
但是在安全性上,就有很多地方要注意,無論是防火牆的設置、軟體的更新、Port的更改、流量的控制、甚至可能會遭受惡意軟體的攻擊,這些都是需注意的地方。
接著我們就來看看檔案交換時,有那些是該注意及防範的地方,我會從兩種不同的角度來說,一種是需軟體支援,另一種則是作業系統或硬體所提供的資源。
1.需軟體支援:EMAIL、IM軟體、透過網路平台和P2P交換
(1)EMAIL:最多人使用的方式
其實在使用EMAIL交換檔案時,有些步驟可以增加自身及朋友的安全性:
A.使用密件附本方式傳送:避免MAIL資料顯露,遭病毒攻擊。
B.附加檔案請壓縮:減小容量,如有需要可加密。
C.開啟附加檔案前,請先掃毒。(或拒絕附加檔直接開啟的機制)
D.盡可能不要在EMAIL中加入外部連結或圖片。(需手動放行)
(2)IM軟體:社交工程的工具
無論Windows Live Messenger、YAHOO!即時通或SKYPE,都有安全性的問題,所以在使用這類軟體時,要隨時注意軟體版本的更新,最好搭配防毒軟體使用。
(以MSN為例:工具-->選項-->檔案傳輸,可加入掃毒的路徑)
A.Windows Live Messenger:重大弱點,僅7.0.0820和8.1版不受影響。
B.YAHOO!即時通:受到KAVO影響而無法登入。(本人不愛用它)
C.SKYPE:為P2P架構,有語音側錄的隱憂。(很多主管愛用它!)
(3)透過網路平台:利用網路的免費空間
使用這一類空間,最擔心的就是自己的id/pw外流後,有人會在你原分享的檔案中加料,所以最好加密,並且提供MD5的驗證碼,確保自身檔案的安全(常用空間有:BDG、各大部落格...等)
(4)P2P軟體:現在仍有法律爭議(常用的有BT、EMULE、FOXY...等)
安全性危害最大,可是因為便利性及共享機制高,使用人數多,注意事項如下:
A.開啟多個連接PORT:難以監控資料量的進出(較難發現資料被竊取)。
B.惡意軟體偽裝:利用名稱欺騙使用者下載,執行後即感染。
C.存取方式較為暴力:搜尋方式使硬碟存取量大,硬碟壽命減少。(爭議)
D.資源分享模式:讓自己的特定資料夾曝露在INTERNET中,危險相對增加。
E.有心人士攻擊:其它名義恐嚇或BSA單位會釋出假檔,抓盜版(釣魚)。
2.作業系統或硬體:燒錄、大容量儲存設備和區網的網路芳鄰
(1)光碟片燒錄:注意封軌的問題(造成讀取者光碟機耗損)
其實光碟片燒錄只要注意一件事,那就是燒錄檔案的安全性,千萬別把惡意程式也一起燒進去,所以在燒錄前最好先確定檔案是否安全(透過防毒軟體交叉比對)
(2)大容量儲存設備:避免因為自動執行而感染病毒。(Autorun.inf或kavo)
這應該是最近極具話題性的問題,有很多方式可以避免自動播放:
A.插入USB同時按住「SHIFT鍵」,使用「視窗鍵+E」以檔案管理員瀏覽。
B修改機碼關閉自動播放的功能,請參考筆者此篇。
(3)區網的網路芳鄰:透過特殊字元「$」及權限來管理。
A.特殊字元「$」:可參考筆者先前的區網芳鄰的小技巧。
B.檔案權限:可以參考筆者先前的檔案權限的應用(1)。
其實檔案交換的安全性,經常是游走在法律邊緣(尤其是P2P),所以在交換檔案的同時,請你自己先檢視一番,你在交換這個檔案時所要付的風險有多少,並且衡量一下該檔案是否真的有分享的需要。
不然,很多時候惹禍上身就是在你這個小小的動作裡,雖然檔案交換可以提高流通性(某部份而言是好的),但是在學術網路或較大型的單位中,這些安全性的問題往往會被忽視,直到有人被告發或是因此丟了工作才會警惕。
所以,請三思而後行,不然就是真的要皮繃緊一點!因為...在網路上要查到一個人的蹤跡真的不難,尤其是具有公權力的機關...(如果有接觸過類似案例的人,應該知道我的意思),安全性不僅是保護自己的電腦而已,有更多的時候是在保護自己!
2007年11月8日 星期四
檔案交換術-用途篇(Archives Exchange - Purpose)
現在因為寬頻網路的發展,很多人都能夠從網路上獲得為數不少的資料(包含聲音、文字、圖片或影片),以現在主流的ADSL來說,大家下載應該都不成問題。
但是,如果是想要把這份檔案跟別人交換時,就會發現寬頻其實一點都不寬(因為上下傳的速度差距至少有五倍以上),我們這些小市民就要開始考慮別的方法。(現在已有FTTB-10/2M的速度,不過...就算所有頻寬用來上傳,也剛好塞滿現在普遍使用的2M而已...)
所以檔案交換就成為一件很重要的事,我這篇文章主要是要介紹檔案交換的用途(時下常見的交換方式,以及應用的層面),後續還會有安全及採購兩篇。
首先,一般的電腦使用者常用來做檔案交換的方式有下列幾種:
檔案交換的用途,我從檔案大小、傳送的便利及安全性(後文會討論)來做分類:
1.檔案大小:
因為現在的網路環境跟以前相比,已經快上許多,所以資料量的大小也飛快地增長中,如果是以檔案的大小來區分的話!可能會以大容量儲存設備能夠承載的資料量最大,以上述檔案交換方式來比較...
最便利的方式應該是透過大量儲存設備來交換(近幾年大量儲存設備能夠賣得這麼好的原因),或許,有人會說透過區網或P2P軟體都可以傳送這麼大量的資料呀!?為何不算最便利的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網路環境的限制(區網:請對方來看不是比較快?;P2P:上傳速度太低),你可以試試看以家中的ADSL透過P2P傳送個2GB的資料,需要傳送多久?有續傳機制還好,如果沒有此機制的人,一但網路狀況不穩,來個瞬斷...一切都要重頭再來一次。(應該會吐血吧!)
交換採用大量儲存設備的缺點:無法同時與多人交換(除非你要燒很多份)
2.傳送便利性:
如果從傳送便利性來看,最方便的應該是每個人都愛用的EMAIL和IM軟體奪冠,這主要取決於使用人數的多寡,因為P2P軟體必須在加裝其它軟體才能夠使用,而燒錄成光碟,需要的成本較高,而且無法有效快速地傳播給多人。
在區網傳送的便利性也很高,但是便利性應該要跳出區網的範疇之內,畢竟在區網之內的傳送,我們所擁有的資源及網路頻寬比較不受限制。(交換的便利性應該無區域限制)
EMAIL和IM軟體交換的缺點:僅適合檔案較小,而且會有挾帶病毒的危險性。
3.傳送安全性:
這一點其實很清楚明瞭,最安全的方式就是使用燒錄法,因為它僅能讀取無法寫入(具備RW功能的光碟片除外),所以安全性最高,其它的方式都可以提供檔案交換者存取的權限,或是會打開系統的特定PORT(P2P軟體一直都有安全性上的隱憂),其相對的風險較高,就算用隨身碟,也有可能會受到USB病毒的感染。(kavo系列很有名吧!)
以安全性來說,燒錄的方式是最安全的,最危險的方式應該就是透過P2P軟體來交換,畢竟它是對整個INTERNET開放自己所擁有的檔案,光是那些想嘗試駭客軟體是否有效的人,就夠你煩的了!
燒錄成光碟的缺點:成本較高、交換方式受限、光碟機讀取的問題(挑片)
其實,檔案的交換沒有絕對適合的方式,因為...
利弊之間,經常都有其衝突及矛盾的地方,快速的方式不安全、安全的方式不經濟、經濟的方式又緩慢...,所以最後的採用方法,大都是依據自己手邊有的資源來做決定(就算你可以燒藍光光碟,對方也不一定能讀呀!~"~),說穿了...很多時候還是卡在一個瓶頸,那就是小市民沒這麼多錢呀!(Orz)
但是,如果是想要把這份檔案跟別人交換時,就會發現寬頻其實一點都不寬(因為上下傳的速度差距至少有五倍以上),我們這些小市民就要開始考慮別的方法。(現在已有FTTB-10/2M的速度,不過...就算所有頻寬用來上傳,也剛好塞滿現在普遍使用的2M而已...)
所以檔案交換就成為一件很重要的事,我這篇文章主要是要介紹檔案交換的用途(時下常見的交換方式,以及應用的層面),後續還會有安全及採購兩篇。
首先,一般的電腦使用者常用來做檔案交換的方式有下列幾種:
1.EMAIL(電子信箱挾帶檔案)。這些檔案的交換方式會因人、時、地而異,同時還包含了檔案的類型及大小有關,舉例來說,如果檔案過大,你就不適合用EMAIL或IM軟體傳送檔案,同理可知,如果...接收檔案的對方沒有網路的話(相信我,還是有人家裡沒網路),你也僅能使用燒錄或大容量儲存設備來交換檔案了!
2.IM軟體傳送檔案。(MSN、SKYPE...等)
3.經由網路平台上傳、下載。(FTP、網路硬碟...等)
4.燒錄成光碟片交換。(現在DVD-RW是標準配備)
5.透過P2P軟體傳送。(EMULE、BT...等)
6.透過大容量儲存設備交換。(隨身碟、隨身硬碟)
7.區網的網路芳鄰。(含有、無線網路)
檔案交換的用途,我從檔案大小、傳送的便利及安全性(後文會討論)來做分類:
1.檔案大小:
因為現在的網路環境跟以前相比,已經快上許多,所以資料量的大小也飛快地增長中,如果是以檔案的大小來區分的話!可能會以大容量儲存設備能夠承載的資料量最大,以上述檔案交換方式來比較...
最便利的方式應該是透過大量儲存設備來交換(近幾年大量儲存設備能夠賣得這麼好的原因),或許,有人會說透過區網或P2P軟體都可以傳送這麼大量的資料呀!?為何不算最便利的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網路環境的限制(區網:請對方來看不是比較快?;P2P:上傳速度太低),你可以試試看以家中的ADSL透過P2P傳送個2GB的資料,需要傳送多久?有續傳機制還好,如果沒有此機制的人,一但網路狀況不穩,來個瞬斷...一切都要重頭再來一次。(應該會吐血吧!)
交換採用大量儲存設備的缺點:無法同時與多人交換(除非你要燒很多份)
2.傳送便利性:
如果從傳送便利性來看,最方便的應該是每個人都愛用的EMAIL和IM軟體奪冠,這主要取決於使用人數的多寡,因為P2P軟體必須在加裝其它軟體才能夠使用,而燒錄成光碟,需要的成本較高,而且無法有效快速地傳播給多人。
在區網傳送的便利性也很高,但是便利性應該要跳出區網的範疇之內,畢竟在區網之內的傳送,我們所擁有的資源及網路頻寬比較不受限制。(交換的便利性應該無區域限制)
EMAIL和IM軟體交換的缺點:僅適合檔案較小,而且會有挾帶病毒的危險性。
3.傳送安全性:
這一點其實很清楚明瞭,最安全的方式就是使用燒錄法,因為它僅能讀取無法寫入(具備RW功能的光碟片除外),所以安全性最高,其它的方式都可以提供檔案交換者存取的權限,或是會打開系統的特定PORT(P2P軟體一直都有安全性上的隱憂),其相對的風險較高,就算用隨身碟,也有可能會受到USB病毒的感染。(kavo系列很有名吧!)
以安全性來說,燒錄的方式是最安全的,最危險的方式應該就是透過P2P軟體來交換,畢竟它是對整個INTERNET開放自己所擁有的檔案,光是那些想嘗試駭客軟體是否有效的人,就夠你煩的了!
燒錄成光碟的缺點:成本較高、交換方式受限、光碟機讀取的問題(挑片)
其實,檔案的交換沒有絕對適合的方式,因為...
利弊之間,經常都有其衝突及矛盾的地方,快速的方式不安全、安全的方式不經濟、經濟的方式又緩慢...,所以最後的採用方法,大都是依據自己手邊有的資源來做決定(就算你可以燒藍光光碟,對方也不一定能讀呀!~"~),說穿了...很多時候還是卡在一個瓶頸,那就是小市民沒這麼多錢呀!(Orz)
2007年11月7日 星期三
惡意程式分析課的心得(Afterthought about the Analytic Malware Class)
昨天,筆者下午抽空去參加了某防毒公司(不具名可能比較好)的惡意程式分析的課程,結果發現一件事,就是手動移除病毒這篇為何是多人點閱的?因為...跟上課的內容相差不遠。(害我上到一半就想逃走...~"~)
雖然我先前是為了處理一個棘手的病毒(在防毒軟體還未有效解決方法前),在網路找了一晚,用收集到的資訊跟軟體自己手動來解決病毒。(第一次遇到)
不過,這門課還是有些我自己比較不知道的部份,也就當做我三個小時停車費的收穫吧!(在台北市開車真的是耐心跟財力的大考驗),我就針對我在這門課聽到的一些內容,做個摘要式的說明吧!其它有關於實作的部份,其實與我在手動移除那篇的方式大同小異...
雖然我先前是為了處理一個棘手的病毒(在防毒軟體還未有效解決方法前),在網路找了一晚,用收集到的資訊跟軟體自己手動來解決病毒。(第一次遇到)
不過,這門課還是有些我自己比較不知道的部份,也就當做我三個小時停車費的收穫吧!(在台北市開車真的是耐心跟財力的大考驗),我就針對我在這門課聽到的一些內容,做個摘要式的說明吧!其它有關於實作的部份,其實與我在手動移除那篇的方式大同小異...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