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回到正題,最近因為有極大量資訊取得的需求,所以對現在資訊大量傳播的狀況,有些看法也在這邊跟大家分享,雖然先前我曾寫過《你最想看見什麼內容?》一文,但是這篇的觀點又跟它有些不同之處,或許跟讀者角度以及使用上的需求有關,這就跟三不五時會被大家提出來的資訊爆炸(焦慮症)一樣,重點還是在你取得多少資訊?或者,是否能夠自行篩選這些資訊?畢竟GIGO(Garbage in Garbage out)對於有大量資料閱讀及整合的使用者來說,很有可能花費在篩選的時間,可能還不如直接花錢買,或是透過關係找個當事者來聊天來得有效率,可惜的是...一般人沒有這麼多銀彈或是關係可用。
這時就能夠看出平常有在進行資訊篩選的優勢,因為,他們少了許多浪費在大海撈針的時間(有時你會發現不管你多會用Google,也不見得能夠很快速地找到你想要的內容),這時候還是不得不配服人工(工人?)智慧,同時,個人的篩選能力就成了資料檢索的最大關鍵。
其實放眼望去,現在熱門的個人部落格或是商務網站,除了個人特色(夠直接、色彩濃厚)、品牌特質(身分地位的象徵、品牌風格)之外,通常最能夠吸引讀者上門的因素就是「內容檢索及分類」,原因無他,因為這類網站,提供了使用者快速找到內容的體驗,其實先前書籤網站就是站在這個利基點,說穿了,不就也是把「可能」有用或熱門的資訊整理後,再提供給使用者來取得,然後漸漸地形成了一種風潮,這一點就跟群聚效應有點類似。
不過近年來因為微網誌、社群網站竄起,縱使立基點相同(例:同校的人?熱門關鍵字的趨勢?),只是使用者的膠著度提高許多(愛聊天八卦的人性,或者是受某些小遊戲的驅使),所以書籤網站才漸漸沒落,反而是像Twitter、Plurk或Facebook...等網站,延續了資訊檢索及分類的功能,其實,使用者得要比原本在書籤網站裡,花上更多的心力才能夠取得較精確的資訊,除非你已經先為你Follow或加入的朋友,進行初步的篩選跟群組的分類,不然一樣會受到不少資訊流的衝擊,雖然取得的資訊,還是會比直接Google所得到的資料,範圍稍微縮小了一些,或許是能夠做為一種簡單的資訊篩選。
至於在資訊取得的技巧上,也有許多種不同的方式,這就跟社群經營一樣,你投入了某個領域的人際圈後,你不用刻意地去獲取,那些資訊也就會自然地出現在你的生活圈當中,這就跟很多網站的壯大一樣,說穿了,其實都是使用者"自願"提供內容促使平台成長,只要有足夠的「新鮮感」及「資金」,原則上市場機制就會成了最好的成長助力,中間可能還有很多細微的操作手法,但是大方向不外乎就是這些。
尤其是最近在觀察很多商業模式、經營手法的同時,只要你能夠取得特定市場(
如同「轉換率」一般,究竟是要操作10萬人的3%?還是要操作3萬人的10%?雖然最後的目標族群一樣都是3000人(100000*3%=30000*10%),但是前期投入的時間、資源,還有自己的處理能力是否能負荷10萬人的規模呢?當然,如果野心(目標族群)的量需要擴大,考量依據也就隨之不同,相對地,
其實,在資訊取得與篩選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一套方式,無論是人工智慧、工具協助、社群參與或無差別涉獵,其實都有他存在的價值及適用性,因為身處何種位置、高度,對於資訊的需求與渴望也不盡相同(舉例來說:精算師在意的財務數據與門市銷售人員所在意的數字就大不相同),原本就不可能(也不必)限定誰一定得使用何種方式來取得相關資訊。
找到存在的價值
回覆刪除說的好!!
加油嘿~不要累過頭了
還等著你傳授IT相關知識呢!
To 就是蛋:
回覆刪除多謝你的打氣,我也希望可以多多上來跟大家分享所見所聞(如果時間夠用的話),你也可以留言說說你所見到的東西,說不定是我跟您學東西呢!您客氣了!沒有人什麼都會的!
教學相長才是這個小地方最重要的價值!一起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