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4日 星期三

讓電腦發呆的常見操作(How To Crash Your Computer?)

9 則留言:
什麼叫「讓電腦發呆」,說穿了就是它暫時無法使用,什麼時候電腦會無法運作?(或者說:無回應的時間太長,讓你誤認為當機的狀態),其實對於大多數的電腦使用者,應該都曾遇過類似的狀況:「開程式或是文件,發現它好似沒有回應,等不及......只好按下電源(電腦:「痛!!」),強制重開機的經驗」(如果你從沒有遇過,我該說你有耐心,還是你的硬體是特規呢?)

如果你已經對於自己的電腦瞭若指掌,知道怎麼做能夠不讓他耍任性的話!基本上你就可以跳過這一篇文章,因為電腦的使用及它任性的程度原本就因人而異。除此之外,這邊也暫時先避開中毒這一類因為外在因素造成的影響,若是要連中毒這部份都說的話!那應該沒有人能例外了吧......

接著,我們就來聊聊那些操作可能會讓你的電腦「呆」住吧!(請自行對號入座

1.數不盡的「開機後隨即啟動」:

很多上班族都已經習慣,一開機後就去洗個手、倒杯咖啡、吃個早餐或看報紙之類,等待電腦開機完畢,老實說:平常如此是無傷大雅,只要不被主管盯上,就都還說得過去。如果老闆
突然要你查一筆只存在於你電腦中的資料時,你還是只能等電腦開機完成後才開始動作,真不敢想像那是什麼樣的情境。

起因:安裝太多隨著電腦啟動就執行的常註程式。

這一類的常註程式有那些呢?排除電腦中至少應該要有的基本配備之外(音效、顯示、防毒軟體),我隨便舉就可以列出一大票...

例:看圖程式(ACDSxx)、音樂播放程式(Quicktime、Winamp)、線上音樂(KKBxx)、即時通訊(MSN、SKYPE...等)甚至連閱讀程式(Axxxx Reader)及更新程式(Jaxx或Adoxx update)都能夠來參一腳。

每次去幫這種裝了一堆常駐程式的電腦解決疑難雜症時,我第一個動作就是「殺無赦」,先停止所有的常註程式,再進到啟動MSCONFIG登陸檔(REGISTRY)的RUN資料夾中,刪除所有不需常註的程式後,才開始對症下藥。(有必要的話,甚至連防毒軟體都能夠先暫時停用)

因為過多的常駐程式,往往在一開機時,就得等它先全部載入之後,你才能夠正常使用電腦,一般而言,拖得最久的是防毒軟體的啟動,如果你再加上其它有的沒的軟體,這就是為何有人等電腦開完機,就可以先去泡咖啡的主因。

2.如打電動般的「連續點擊」:

這點跟瞭解電腦(硬體)的程度有密切的關係,因為某些大型程式,或是建構在非原生平台上的程式(例:OO.o),從你執行它到真的看見它啟動顯示在你面前,就需要一段時間,有些人就會耐不住性子。心想:「怎還沒有開啟呢?就再點選一次,完全沒想過要等待...」。

這就會造成電腦原本要開啟的程式執行到一半被中途插入的程序給中斷,你連點的次數愈多,背景裡卡住的相同程式也愈多(可以進工作管理員看一下自己的戰績),只要一支程式發生這種問題,就能夠拖垮你所有新開啟的程式,最後不是你自己找到罪魁禍首把它殺掉,就是直接來個「重開就會好」大法。

起因:對自己硬(軟)體的能耐不夠瞭解。

排除其它可能會影響程式開啟的因素(中毒、bug),這種狀況的解決方法只有經驗法則,因為公司使用的電腦,要改變硬體規格談何容易(除非你能提出夠有力的訴求),不然就是自己要知道電腦能做那些事,而不是物盡其用,把電腦當作萬能,結果是自食惡果居多。

當然有人會說時間都浪費在等待這件事上,不過...專業的IT人員在搭配員工電腦硬體時,我想這些應該都有考慮過才是(有時真的是身不由己),千萬別把家裡的使用經驗帶來公司呀!有時後你的等待是值得的。

3.千頭萬緒「捨不得

很多人在使用電腦時,也是以多工的心態在使用(電腦多工就好,人腦有時候可以專注一點),有的人一邊在做文字編寫、用電腦燒錄、聽著自己喜愛的音樂,突然想開繪圖軟體,修改這次要用的插圖,結果前面的文字軟體、燒錄程式都還沒關閉(甚至還在執行),就覺得沒關係,先放著就好,一股腦的去做此刻想到的事情,慘劇就是在這樣子的情況下發生。

通常這樣子的狀況,很有可能會發生下列狀況:
(1)燒錄的片子會因為錯誤而報銷。
(2)未存檔的文件因為系統資源不足而強迫關閉。
(3)你開的繪圖軟體可能會很久才回應。(甚至沒回應
無論是那種情況,對於坐在電腦面前的你,應該都會有不太好的感受吧!

起因:高估電腦能負荷的能力。

通常面對這種狀況,真的只能教育使用者,那些軟體不該閒置(其實認真說來沒用的最好都關掉吧!?),除非它真的是你工作上的主要功能,例:行銷人員:即時通訊軟體就得保持常開、文字工作者:文書程式就得常用,通常你手中的電腦也是隨著使用者的需求所配置。

不過,仍會有人這樣子的事:文字工作者的電腦,同時在編寫文稿又來處理多媒體檔案(也不見得一定不行,不過那就是耐心機率的賭注),行銷人員開了一堆文件及即時通訊的同時,還想開個視訊通話(若真要開,請之前先把一些用不到軟體先關閉,不然死當是在所難免)

這些應該是上班族最常遇見電腦「」住的狀況吧!若是要討論地更加詳細,應該可以再列出不少點,這三點就先大家看看自己遇到電腦裝死時,是不是其中的一種吧!共勉之。

2008年9月17日 星期三

簡化Smb Server新增使用者的流程(Shell Script - 1)

7 則留言:
先前我曾經簡單的介紹過Linux中的SMB SERVER,它的用途相當吸引人,尤其是在多人需要共享資料,但是公司內又沒有M$ SERVER可做為FILE SERVER時,它就相當吸引人。

不過,如果每次新增一個人都得照步驟操作一次,人數一多,你就會覺得這機械化的動作著實做的很煩,所以,要簡化相同的流程時,在Linux中有個很強大的工具 ── 「shell script」。

簡單的說,它就像以前DOS時代(其實現在還是經常在使用),我們會自行撰寫的*.bat、com...等執行檔,能夠透過它幫我們處理既定事項,只是,在Linux中多了很多功能及函數可供我們使用。(Windows也發展出PowerShell

接著就直接切入重點,一般來說shell script的檔案型式為「*.sh」,其實在Linux中並非依副檔名做為執行的依據,所以有很多不是sh結尾的檔案,它其實也是可執行的shell script檔,主要還是得看該檔案是否具備可執行的權限(x)。

這裡,我就直接將新增使用者至SMB SERVER的步驟(請參照SMB SERVER一文),以shell script的方式呈現,內容如下:
#!/bin/bash
# ↑↑↑↑↑此為特定的編譯器,並非註解文字;
# Program:
# USE SHELL SCRIPT ADD USER IN SAMBA SERVER.
# History:
# 2008/09/17

# 讓使用者輸入ID、PW、GROUP、SAMBA_PW,並取得變數;
echo -e "change your ID|PW|GROUP|SAMBA_PW infomation."
read -p "Please input your ID(ex:mark...) : " user_name
read -p "Please input your PW(ex:wq123a.) : " user_pw
read -p "Please input your GROUP(ex:test) : " user_grp
read -p "Please input your SAMBA_PW(ex:wq123a...) : " samba_pw

# 檢查使用者是否有變數留白,並要求重新輸入;
echo "The script name is ==> $0"
if [ "$user_name" != "" ]; then
echo "The ID paramter is ==> $user_name"
else
echo "Please input ID name"
fi
if [ "$user_pw" != "" ]; then
echo "The PW paramter is ==> $user_pw"
else
echo "Please input NEW PW"
fi
if [ "$user_grp" != "" ]; then
echo "The GROUP paramter is ==> $user_grp"
else
echo "Please input NEW GROUP "
fi
if [ "$samba_pw" != "" ]; then
echo "The SAMBA_PW paramter is ==> $samba_pw"
else
echo "Please input NEW SAMBA_PW "
fi
if [ "$user_name" == "" ] || [ "$user_pw" == "" ] || \
[ "$user_grp" == "" ] || [ "$samba_pw" == "" ] ; then
echo "please run again ==>"samba_add.sh""; exit 0
fi

# 將使用者ID、PW加入SERVER主機當中;
echo -e "ADD NEW USER IN USER LIST"
useradd $user_name -p $user_pw

# 將使用者ID加入有權使用SAMBA SERVER的群組;
echo -e " ADD USER IN SAMBA GROUP "
gpasswd -a $user_name $user_grp

# 將使用者ID、和進入SAMBA SERVER的PW加入;
echo -e " ADD USER IN SAMBA USER "

echo $samba_pw > pw.txt
echo $samba_pw >> pw.txt
cat pw.txt | smbpasswd -a -s $user_name
rm -rf pw.txt

# 使用SMBCLIENT進行登入測試;
echo -e "TEST SETTINGS BY SMBCLIENT "
smbclient -L //127.0.0.1 -U $user_name%$samba_pw

# 重新啟動SAMBA SERVER;
echo -e "RESTART SAMBA SERVER "
service smb restart

# 離開shell script;
exit

其實,shell script的使用方法有很多,網路上也有一堆寫程式的高手(對它們來說這個只是小兒科吧!?)但是,對於一個從沒有受過正式訓練的我來說,能夠用它來簡化常態的工作就足夠。

我知道自己寫的script不夠好,還有很多可以簡化進步的空間,但是我自己在實際測試並寫script的同時,發現到自己會更加瞭解Linux中某些指令的操作流程,甚至會去找出該怎麼簡化、縮減多餘的輸入及操作,那過程就是最值得去嘗試的一件事。(大多數人都只看見結果,往往過程才是最精彩的部份

畢竟,自己仍是個Linux的初學者,還不到真能撰寫或竄改kernel的能力,在學習的路上能夠找出自己適用且便利的工具,或許這也是維繫自己持續學習的最大動力

最後附上這個操作平台的資訊:
OS:CENTOS 5.2
RAM:512MB
CPU:E8300
SAMBA:Samba 3.0.28-1.el5_2.1
我想,未來我應該還是繼續鑽研 shell script,歡迎有興趣的朋友一起學習、討教。

2008年9月8日 星期一

瀏覽器只要快就好?(High-Speed Browser is The Best?)

4 則留言:
最近,原本就被Firefox(FF)挖牆角的IE,又多了一個勁敵,那就是Google所出的Chrome瀏覽器,如果你是中度以上的網路使用者,我想應該會發現「Chrome」這個字充斥在網路上的各個角落。



它吸引人的魅力,除了Google出品、精簡之外,我想...應該就是以開啟速度為首要訴求,在它正式上線時,我也去嘗鮮的下載來試試,開啟速度的確頗為驚人,但是...真的只需要就可以嗎?

其實我自己是個極不愛用IE的使用者,原因無它,就是開啟速度樹大招風的風險,所以一直以來我都是以Firefox為主,IE為輔的方式在輪著使用瀏覽器(因為有些網站還是該死的IE Only),如今Google的Chrome出來後,我會順勢的跳槽過去嗎?

其實,並不容易。除非Chrome的API與相關套件也能像FF一樣讓人讚賞,雖然已經有聽說Chrome要開始進行API的開發工作(ZDNet的新聞連結),但要快速追上FF應該還有段差距。

其實瀏覽器的使用,還有很多可以比較的部份,除了開啟速度之外,還有記憶體使用量網站相容性...等,甚至有些瀏覽器在某些作頁系統上也無法正常使用(雖可透過虛擬化技術解決,但仍對系統來說是多增加了一些負擔),例:Google目前也只有Windows平台的版本。

我在搜尋Chrome的資料時,就有人以Opera的記憶體使用量來打擊Chrome,雖說這是種不平等基礎上的比較(因為Chrome的分頁/防當機技術,原本就會造成記憶體使用量較高的問題),但對於使用者來說,使用者觀感卻是相當直接的一件事,就跟很多人只在意怎麼樣可以達成目的,根本不在乎背後的技術及核心究竟有什麼不同。(況且這部份的落差,還會因品牌迷思而有所不同)

其實瀏覽器的市場,一直以來都是IE獨大的局面,縱使現在的FF、Chrome、Opera或Safari...等,都在努力的為自己保有一席之地,但在作業系統的半買半送之下,IE應該還是能夠佔有絕對多數的優勢,所以瀏覽器的快慢就真的能夠左右這塊版圖嗎?(還是該抨擊那些IE Only的網站?)

除此之外,使用者的習慣也是個很大的障礙(可能是鴻溝),這一點就跟想要教導大家使用免費/開源碼軟體,會遇到的衝擊相同,除非你讓使用者在接觸電腦的初期,摸到的就不是Windows、而是各式各樣的LINUX、OSX...等,或許使用者的可塑性就會高一點(當然也有可能會更偏激),不過...在某品牌的低價促銷品牌行銷優勢上,這還有一段很長的路得走。

回到瀏覽器,以使用FF的人來說,應該是習慣於它無所不包的強大功能,雖說可能因為自己裝了某些外掛,可能會有安全性的疑慮,但這對使用者來說的阻礙極小,不然,大家也能夠不裝FLASH PLAYER嗎?(就會看到很多空格的網頁)

Chrome或許可以給剛接觸網路或者鍾愛於它附加功能(about: Pages)的人使用,從很多角度看來,它似乎有著許多IE和FF的特質,是否會因此從IE和FF陣營中搶去不少使用者,這一點只能夠等待時間來證明。

就我跟網路上一些同好的討論,其實這些瀏覽器的使用群眾,除非有重大事件發生(公司倒閉?併購...),不然應該在中、短期內都很難有使用族群上的變化,像電腦內同時有安裝多種瀏覽器的使用者,不是測試人員,就是有特殊需求的工作者才有可能會這麼做,所以,一般人的電腦中頂多也只有兩種瀏覽器,而IE似乎是不得不存在的其中一種。(除非你可以不跟公家機關往來)

當然...在我們一直在跟數據賽跑的同時,我們也忘記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硬體的進步。

很有可能你所在意的記憶體使用量、網頁的開啟速度,如果瓶頸已不再是程式本身,而是受限於你的網路品質電腦硬體記憶體的多寡時,用放大鏡來檢視瀏覽器的相關數據是否還一樣有意義?或者僅是個人觀點習慣使然,這一點也是我們該思索的方向。

在我看來,瀏覽器快固然是好的(據聞FF 3.1 會比Chrome開啟的速度還快,這是速度競賽嗎?),但是它的功能及適用性應該在開啟速度之上,雖然說只需要短短幾秒鐘,就有可能會讓你跳過這個網頁不開,但是當你有非得不開的需求時(例:訂票、網路金流、選課...等),開得起來總比完全不能開的好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除錯(debug)的速度,這點我還是希望不要一直使用beta這樣子的煙霧彈來規避相關的責任,雖然Release出來給眾多使用者做無償測試,這一點我沒有太多意見,不過這個beta一掛就掛上個好幾年,使用者就只能自求多福,自己需吸收的風險有增無減,再怎麼看,吃虧的永遠是使用者,雖然說可以理解廠商不願背負這龐大責任的原因,但...若是你恰巧是受害者時,觀感應該就大有不同。

速度快」或許只是個優勢、噦頭,它還是無法主導瀏覽器的市場,至少我是這麼想的...

2008年9月3日 星期三

奇美32吋數位液晶顯示器體驗心得(TL-32W6000D)

8 則留言:
在因緣際會之下,有機會能夠測試到廠商提供的液晶顯示器,雖然家中的電視還未更新成液晶電視,因為我只要是能夠用電腦搞定的相關應用,我大都會整合到電腦上一次解決(其實是因為在外面租房子,不太適合添購大型電器),不過,周遭有不少朋友、家人早已在享受數位電視的快感,竟然這次也有機會能夠一償宿願,來好好地把玩一下這台數位液晶顯示器。雖然是測試,但是太過於技術層面的功能,我會附上官方的原廠連結,在此也不多贅述。

外觀及商品特色:

據說,這台奇美的32吋液晶顯示器(TL-32W6000D),在8月中(97年)才正式上市,我就很像看看它究竟有什麼能耐,還是又多了什麼樣子的新功能?




從包裝紙箱外的介紹看來,它這台液晶顯示器主打的內容有:



特點和數據
高解析度:1366×768
超高對比:1500:1
高亮度:500 cd/m2
廣視角:水平/垂直:178°/178°
立體音效:左右各10 W

除此之外,它還有很多其它的特色,也都可以在包裝的外觀上找到,其中最吸引我的應該是「HD ready」、「Chromax circuitry」和「高畫質的掃描格式」,它的主要訴求是高畫質和顯色技術,這當然也是我測試中最希望擁有的體驗。

接著就是讓這個32吋的龐然大物重現天日,因為我平日的工作環境中,不是使用19吋的桌上型LCD,不就是14吋的NB液晶器居多,突然看見32吋的液晶顯示器,心想著如果我能用它來代替工作機,該有多好?(我這是異想天開吧!?我會先變大近視...)



據我從網路上收集得知的資訊,這台液晶顯示器主打「廣色域」(簡單的說就是能比市面上的電視多顯示30%顏色)、多組HDMI(後:2組、側:1組)、環繞音效Chromax α 超微晶影像優化平台(處理器),這些在面版左下角的貼紙上也能得到佐證。



視訊盒安裝:

這台液晶顯示器,隨機還有附上一個數位/類比都能用的雙視訊盒,它位於附件盒中,裡面有附上一張詳細的安裝流程圖,就算自己DIY來安裝視訊盒,也不會是件多難的事。


(附件盒內容物)

  
(視訊盒特寫)     (安裝說明書)

我自己也親自操作一次,安裝部份的確容易上手,只要能夠拆開背板,基本上就已經成功了一半,安裝步驟如下:

(1)轉開背板的一顆螺絲(沒錯,就只有一顆),由下往上的方式拆下背板。



(2)將視訊盒裝上(位於左上方)、鎖上螺絲、接上排線。



(3)蓋回背板(撕下背板為視訊盒預留孔的黑色擋片),大功告成。



螢幕設定:

這台液晶顯示器的設定介面相當簡潔,屬於大眾化的設計,對大多數的使用者來說,其實這樣子的設計反而比較好,因為太過精細的微調,一般人既看不出它們的差別,還有可能會在調整個過程中把自己弄得一肚子火。

甚至可以先採用預設值,這是比較安全的做法,畢竟視覺上的感受相當主觀,很難找到符合大家喜好的平衡點,自己看得開心最重要。



影像測試:


接下來就是螢幕顯示的重點,這部份我做了三種輸出模式的測試,包括AV端子HDMIDVI轉HDMI的輸出模式,這部份我還向朋友借了PS3來測試一下藍光的威力,不過,這部份的畫面都是我直接從螢幕上以數位相機翻拍,畫面品質可能就無法真實呈現(有些模糊的地方,可能是自己對焦沒對好...),若你有興趣的話,可以跑一趟展場看實機,那真的是很不一樣的感受,話不多說,直接來看相關的畫面吧!

(1)AV端子:
這個畫面是我用PLAY STATION 3(PS3)播放蜘蛛人3的藍光光碟,經過一般的AV端子輸出至奇美的32吋液晶顯示器,感覺起來跟一般的畫質好像差異不大,我自己也還在納悶為什麼?這不是藍光的電影嗎?


(AV端子‧480i)

去看了一下PS3和液晶顯示器的設定過後,發現了問題所在(其實是自己耍寶),原來我沒有去另外設定解析度與輸出的選項,使得PS3竟然是採用480i的解析度來播放藍光影片,換言之就是「自殘」,因為採用這種方式來播放影片,就算是直接拿VCD來播放的品質,顯示出來的畫面也差不多。

(2)HDMI:
接下來的重點上場,這次我直接採用HDMI端子對接的方式(PS3和顯示器),連接好之後,還要記得在播放器(PS3)中開啟所有支援的模式,不然它還是只會以內建的480p來顯示。(所以想要使用1080i 或p的畫質來觀賞影片,播放設備顯示器的支援能力缺一不可)

  
(PS3中的視訊及音訊設定)

接下來就可以好好感受一下1080p的威力,它真的能夠讓你看見更多的細節,就以先前測試過的蜘蛛人為例:(請參照圖片中不同尺寸的放大圖)


(HDMI‧1080p24)

除了高畫質之外,廣色域的部份就真的較難以肉眼分辨(需專業軟體或設備才有辦法以數據方式比較,有興趣的人可以上官網參考),這部份我就直接截圖,讓各位的眼睛自行定奪。


(遊戲開頭動畫)


(高速行駛中的賽車)


(賽車場的風景視角)

說句實在話,看到這樣子的畫面,我自己著實也有些動心(會不會變求敗文...),畢竟我都是在一般的PC或NB的LCD上,玩一些遊戲來當作休閒娛樂,若不是這次是借來的測試機,我真想好好地玩上幾天,感受一下玩高畫質電玩的快感!

(3)DVI轉HDMI:
最後就來測試一下現階段最多人擁有的DVI介面,因為現在的顯示卡大都有DVI的輸出介面,所以我們也能夠透過這介面來連接HDMI,我這邊是直接採用NB上的DVI輸出轉HDMI來連接。


(ATI CATALYST所抓取的面板資訊)

從面板資訊中得知,它(TL_32W6000D)最高可支援到1920×1080的解析度(HD ready),也就是1080i或p所需的解析度,根據我在HDMI端子的測試時,也證實了這個結果。

但是...你使用的軟體本身是抓取面板設計的解析度時,你就會發現最大解析度只能到1366×768上下。(我用KMP全螢幕播放我在網路上下載的1080p的電影預告,它就直接以1360×768@60的模式來播放)

竟然如此,我就來做一點不一樣的嘗試,我去找一款能夠調整解析度大小的遊戲,直接以最大的解析度(1920×1080)執行(這動作有一定的風險),就能夠將1080p的高畫質透過DVI轉HDMI輸出至液晶顯示器上,代表這台32吋的液晶顯示器,的確能夠直接到達1080p的水準(1920×1080@60)。


(DVI轉HDMI‧1920×1080@60)

PS:雖然能到達1920×1080的解析度,但是整個畫面會產生嚴重的延遲狀態(LAG),這一點就跟你執行遊戲的硬體等級有關。

結論:

經過了這次測試,我站在一個使用者的角度來檢視奇美這台新推出的32吋液晶顯示器(TL-32W6000D),歸納出的特色及建議事項:

特色:

1.參數設定:顯示器的介面設定簡潔。(選擇性過高,會干擾使用者)
2.I/O配置:側面的HDMI和AV端子便利性較高。(不影響整體美觀)
3.DIY的便利性:背板的拆裝簡便,安裝說明書還算詳盡。
4.雙視訊盒:不需再另外添購數位電視盒,能直接安裝於背板當中。
5.顏色輸出:個人覺得顯色部份較為飽滿。(個人觀點)

其實,在我使用的電子產品的經驗當中,最怕遇見兩件事:說明書有看沒有懂、周邊支援性不佳,這次我在測試這一台液晶顯示器時,這兩個問題並沒有干擾到我,而且在使用的設計上也有我蠻讚賞的部份(側面的I/O端子、背板的拆裝性)。

可再加強處:

1.搖控器的感應:在開、關機時,有時需遷就一下紅外線的感應角度。
2.輸入源的切換:在切換輸入源時(RCA端子、HDMI...等),偵測時間稍長。

經過了這樣的測試,我自己也有點心動,下次家中更換電視時,我想我也會考慮能夠支援到1080p的液晶顯示器,雖說32吋的解析度只有1366×768,對於在外生活的我來說,若是以用途與顯示器尺寸的衡量之下,這台液晶顯示器是可以考慮的產品。

除此之外,它也為了即將邁入的電視數位化,預先做了準備(雙視訊盒),在未來全面的電視數位化時,它還能夠繼續延用,這才符合我個人在購買3C商品的準則,如果你的想法與我雷同,下次在展場看見它時,不妨停下腳步來看看它是否符合你的需求吧!

2008年9月1日 星期一

HP光潮(dv4-1018tx)初體驗

10 則留言:
前陣子又有朋友來問我筆記型電腦的選購,結果過沒多久他就直接抱著一台筆記型電腦來找我,要我幫他看看這一台覺得怎樣(都已經買了才來問我...),所以我就得幫他工商服務一下(好像做資訊業的人,都很常遇到這種事吧!)

他的需求其實還算滿簡單的,主要是上網、聽音樂、寫文章和處理圖片,除此之外,他有一個比較特別的需求就是「看電視」,因為他住的地方已經沒地方可以擺下一台電視機(狗窩!?),所以希望能夠直接用筆記型電腦來看電視。

於是他朋友就推薦他手上拿的這一台,我打開箱子一看,才發現這好像是HP新出的機型,光潮系列的其中一台,光從外觀來看,它真的頗有質感,基於有圖有真相的原則,我拿了隨身攜帶的數位相機拍了幾張它的特寫。

  

  

  

  

這台筆電除了外觀的質感之外,也具備指紋辨識的功能,也能夠多一層安全上的保障,不過,我在周邊找到一些比較少見的I/O介面,例:eSATAHDMI。eSATA應該是為能夠外接SATA設備做高速傳輸使用;至於HDMI的部份以前都是只有做一個DVI介面,自己再使用轉接線來輸出到HDMI播放高畫質(1080p)的影片,現在直接做在機身上,也增加了不少的擴充及便利性。

接著我就直接開機來使用看看,現在筆電所附掛的作業系統應該絕大多數都是Vista了吧!(除了低價筆電外),開完機後,第一件事一定就是要來「驗明正身」,除了從內建的「系統資訊」觀察之外,我還用了「CPU-Z」、「GPU-Z」兩套軟體來看看它肚子裡裝得是什麼?


(系統資訊)

從系統資訊得到的分數是3.5分,在Vista的分級之中,以筆電來說,能有3.5分已經算是不錯的成績了,重點還是取決於你要使用它做什麼樣的應用,除此之外,他的Vista也已升級為SP1的版本。

  
(CPU-Z閒置時)    (CPU-Z忙碌時)

CPU這部份是採用Intel Core 2 Duo P8600(2.4 GHz‧45nm製程),支援能力也都不錯,CPU會隨著你使用的狀況而自動調整頻率(EIST的節能技術)。


(GPU-Z)

顯示部份採用的是NVidia GeForce 9200M GS 256MB的版本,就一般的影音播放來說,應該已經算很夠用了,它的GPU時脈為529 MHz。

看到這些硬體規格,就回答我朋友說:「這台筆電你用應該沒有問題,如果能再加個2 GB的RAM會更好(Vista上的記憶體,你絕對不會嫌它多...)」,正準備要關機還他的時候,他突然叫住我說:「那電視的功能呢?」。

我忘了這台筆電對他來說還有一個重責大任,就是充當電視的角色,我就從配件盒的零件中拿出它的外接電視棒(中間黑色),直接接上右後方的黃色插孔,接著就直接從很炫的「Quick Play」按下快捷鍵,就可以看見無線的數位台。

  
(配件盒內容物)   (HP數位電視調頻卡)

甚至可以按下畫面中的紅點進行即時的錄影,或是採用全螢幕的方式來觀看電視,就畫質與便利性來說(附有名片型的搖控器),要拿它當作一台電視的替代機,應該沒有什麼問題才是。


(全螢幕播放)

雖然它的價格偏高(目前在網路平台上的售價約為四萬出頭),但是離主流價位(三萬多)也相差不遠,所以我就跟我朋友說:「那個價差,你就當作是買電視棒其它周的錢吧!」。

看他臉上的表情,我想他應該還算滿意吧!?接著,我就小心地幫他收好這台筆電,否則不小心刮花它的鏡面,我想我就得掏錢出來買了...(這可是他要拿來當電視用的筆電,還是小心點!)

最後我去官網找出這台筆電的規格,也一起附上給大家做個參考:

dv4-1018tx(僅列出部份規格)
處理器類型:Intel® Core™2 Duo
處理器:P8600 2.40 GHz , 3 MB L2
快取記憶體:1066 MHz FSB
無線網路:LAN 802.11a/b/g/n
安裝的作業系統:正版 Windows Vista® Home Premium 32-bit
標準記憶體:2048 MB(最大8 GB)
記憶體類型:DDR2 800 MHz
外部 I/O:連接埠:3 個 USB 2.0、1 個 HDMI 端子、1 個 eSata 端子、1 個 VGA 埠、1 個 RJ-11、1 個 RJ45 乙太網路端子、2 個耳機輸出、1 個麥克風輸入、擴充埠 3、Consumer IR、整合式指紋辨識器、AC 變壓器。
顯示器尺寸:14.1" WXGA 高解析度 AG 顯示器含 infinity BrightView
網路攝影機:HP Pavilion WebCam 搭配整合式數位麥克風
重量:2.22公斤
尺寸:33.4公分(L)x 24.0公分(W)x 3.4公分(最小H)/ 4.0 公分(最大H)

2008年8月25日 星期一

筆記型電腦的自動發報器(Adeona)

4 則留言:
今天來介紹一個小軟體,它的主要用途是能夠自動的讓你的電腦對外發送信息,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其實...這是一種協尋的機制,如果你的筆記型電腦不慎疑失或被人給順手牽走,如果對方有開機連上網路,它就會自動發送信息出去,讓你可以透過Adeona來得到最近一次上網的IP、AP名(SSID)...等資訊。


軟體名稱:Adeona
授權性質:自由軟體(開源碼軟體)
版本:0.2.1(August 05, 2008)
官方網站:http://adeona.cs.washington.edu/index.html
直接下載:LINUXMAC OS XWINDOWS

在官網有蠻詳細的安裝說明,有興趣的人可以直接參考官網介紹:
Linux安裝MAC OS X安裝WINDOWS安裝

我是以Windows的版本為範例,其它作業系統的安裝方式,如果你原本就是該種作業系統的使用者,應該也不會太難才是:(以下圖多...)

1.官網下載:自官網下載另存



2.執行安裝:執行安裝程式

















3.實際測試:


(啟動Adeona Recovery)


(選擇程式產生的*.ost檔,內含你的密碼認證)


(輸入密碼)


(輸入時間區間,可以只輸入起始值)



接下來就可以等待它提供你筆電的相關資訊,包括有:內部IP(虛擬)外部IP(實體)路由資訊無線存取點的資訊圖片含有WEBCAM的MAC限定)。

後記:因為他送出記錄的時間不一定,原則上是半小時,但是我一直等不到它的記錄,所以就沒有真實記錄的截圖,或者是因為連線狀態或是自身防火牆的設定也需留意,以免裝了也無法正常送出相關資訊,反而失了它的美意。除此之外,這軟體是會以「服務」的方式啟動,所以不需每次開機都去執行,反過來說...只要知道箇中道理的人,要停掉它也是件很簡單的事。

更新:等了許久,終於等到它的記錄更新,如圖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