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誰沒上網買過東西的嗎?舉凡吃的、用的、穿的還是睡的,大到車子,小到衛生紙,只要你能想到的東西,幾乎都能夠在網路上買得到,縱使是禁止公開範售的商品,一樣有人可以關起門來,以會員制的方式透過網路便利的平台來進行銷售,這也是為什麼電子商務在我們這個小小的台灣,竟也有如此多家不算小的電子商務平台各據山頭。
不過,前陣子又開始吵著第三方支付(Paypal、支付寶),以及對岸最大的EC平台(淘寶網),以想低調也難的姿態進軍台灣,縱使先不論最近吵得很兇的服貿議題,其實從它們所提供的銷售數字,就可以得知我們國人多麼地捧場(嘉義市奪冠?),當然這其中應該很多是許多知名網拍賣家供獻的吧!?
不過,自從電子商務從什麼都賣的拍賣期萌芽,轉型到大型電子商務平台整合後,一直戰到現在的O2O模式,同時還在比誰到貨速度快,其實我們也漸漸地被改變了!還記得你最近一次親自走出門去挑選你要的商品,是多久以前嗎?
一般來說,競爭者愈多,應該是消費者得利,不過,漸漸地這也有可能被操控,當我們以為訊息愈來愈容易取得時,其實也代表著我們愈來愈容易被營造的表像給矇騙,其實這也是電子商務帶來的一大改變。
想想自己,現在若是想要買某個產品,除了樓下剛好就有賣的民生必需品之外,其它的商品,應該都會先上網找找,是否那兒有便宜的?風評好的?贈品多的?或是恰好時下有很夯的商品。
接踵而來的就是開始去比價、看開箱文、或是剛好有朋友在Facebook上提到,甚至是自己觀注的某個名人曾用過的商品,這些,也漸漸地取代了以往親自走一趟,親手摸過、試用過才下手的習慣。
以台灣各大電子商務平台來說,從原本單一或特定品項,幾乎大家都想要分一杯羹,大家都想要成為綜合型的電子商務平台,因此,網路書店開始賣3C、賣食品,主力為經營雜誌或書籍的平台,開始賣起精品、藝文相關的商品,說穿了,這當然這跟毛利有相當大的關係,但是代價是什麼呢?若是有一個比大家都要來得大的綜合型商務平台出現時,原有的平台該拿什麼來抵抗呢?(雖然我也相信台灣的品質不會差,但是只用:愛台灣拼得過嗎?)
雖然,許多人還是會自行替這些電子商務平台分類,例:買3C、家電產品會去P家、買特定品牌或活動商品,會至Y家購買(或是衝著廣發的福利金、購物金......等),當然,還有許多協助B2C或C2C的平台,都有它們獨到之處,當然還有先前紅極一時的團購,但是,現在呢?
它們當然都還存在,只是漸漸地歸於平靜後,現在的消費者也被養得更精明了!如果能夠找到上游的貨源,為什麼還要被你多賺一手呢?除了售後服務、技術支援或現貨(庫存)的優勢外,還剩下些什麼?我想這才是為什麼淘寶一進來,各家商務平台會開始緊張的主因。
雖然現在在淘寶台灣站上的商品,並沒有在價格上取得絕對的優勢(其實也都貼近台灣當地的價格帶),但是它所隱含的意義,應該是推廣跟打知名度的成份,遠大於台灣站所帶來的具體營收,因為......你其實可以直接到對岸的淘寶上刷卡購買,雖然它不像台灣地區的電子商務平台能夠24小時內到貨,但是,它們所花費的時間也不會太久,有買過的人就知道。
其實,那也是因為我們跟對岸的特殊關係,不然我相信它們要拼24小時或是寬容一點48小時內到貨,也絕不是不行,畢竟他們的物流系統也早已進軍台灣了,就連貨到付款的運費都還可以在台灣開立發票....你說還有什麼不可能呢?
最後決定消費者是否會留在特定平台的主因,會是什麼呢?
我想服務、購買流程、金流便利性和在地的差異化,應該會成為讓消費者願意留下的一項武器,不過也很有可能是壓垮自己的最後一根稻草......
服務:
現在大家愛喊的 Cost Down,然後將Call Center轉接到對岸或第三地,真能夠帶來多好的服務體驗嗎?當一個操著台語口音的阿桑,想要問一個商品怎麼換貨時,得到的回應或許就是:「可以麻煩您再說一次嗎?我不是聽得很懂您的問題。」
更何況現在有七日換貨的免死金牌(聽說要擴大排他的清單!),剩下的服務,或許才是決定消費者購買體驗的一項重要環節。
購買流程:
至於購買流程,我想就各家平台各顯神通,不過在手機上的購買體驗,真的還是有待加強,雖然有多少商機才會投入多少資源沒錯,但是我想絕大多數的EC平台,在手機版上的購物機制上,都是網頁的閹割版吧?然後再把UI塞進這個3.x~10吋的手持或行動裝置中吧!?
不知有幾間平台真的是從新打造手機版的購物流程呢?或者是如何讓使用者的操作經驗得以延續呢?而不是手機版上就不能用什麼折價卷、或是沒有其它的付款方式可選.......
金流便利性和在地差異化:
雖然最近吵得很兇的第三方支付的確可以協助EC平台,擴大商機,畢竟透過信用卡的機制(不用另外輸密碼......),在跨國消費上,有著相對大的風險(不過為什麼國外可以做呢?或許有法規跟安全性的考量吧?),所以,台灣各大平台,依舊有不少是不接受非本國銀行發行的信用卡,因此才會需要這的第三方支付工具的存在。
不過,撇開交易的安全性和國外訂單的市場,其實現階段的金流付費工具已經很多了!或許在第三方支付的背後有著更大的商機吧?或者是它所抽取的費用,較現有的金流機制來得低才是重點?
此外,台灣市場的商品,又有多少能夠商品能透過一般EC的銷售模式,將商品寄至國外還有競爭力的呢?(別忘世界工廠在隔壁,就算它們漲價了!也是輪到東南亞一帶),更何況現階段的台灣又有多少商品是自產自銷的?除了我上述所說具有在地差異化的水果、花卉和特殊工藝品之外,難不成可以線上銷售晶圓嗎?(昏)
說了這麼多,其實我自己也受到EC的影響頗深,現在只要有人想要請我提供3C的建議,我也是不假思索地當起網路衝浪的搜尋者,不然,我也不會跟友人一起弄了個比價網。
只是希望台灣的各大EC平台,能夠在這場戰役中,找到自己能立足的定位,而不是一昧地追尋著什麼都有、什麼都賣的信念,畢竟那也代表了付出的代價也不小(不然怎會捨棄了客服這一塊呢?不就也是因為覺得它的代價太高嗎?)在吵著政策不公平的當下,或許先想著怎麼讓自己能夠更加茁壯比較重要吧!
最後,還是來打個廣告,其實也是方便自己用的,因為我們也看見了這一波EC之戰可能會引起的浪潮,所以也開始著手了對岸電子商務的比價機制,所以比價小資女(Myyasui)-大陸館也開張了,雖然目前比的店家還不多,一樣可以給需要的你做個參考,還希望各位使用者不棄嫌,若是有什麼寶貴的建議,也歡迎到此留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