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4日 星期一

社交網路的風險(Risks of Social Network)

社交網路的風起,我想最知名的應該就是美國的Facebook吧!除了它們的經營模式之外,又牽扯出很多個人隱私的問題,雖然這點都是被踢爆後才會有人重視。

除此之外,台灣也出現了一個類似Facebook的社交網路服務「Meeya」,不過卻在極短的時間內又閉關修練,先不論原因為何?(因為xdite踢爆造成的效應嗎?不得而知,但是網友的力量無法小看呀!),我也有到這兩個網站去看過,真的很類似...

但是,這一類的社交網站在短期間應該又會引起一波熱潮...

筆者還記得在多年前曾經玩過網路同學會cityfamily),它應該也算是一種社交網路服務(Social Network Service)嗎?老實說,我也在上頭真的找到不少以前的同學們,只是現在已經漸漸式微。(或許是因為WEB2.0竄得太快了)

當時網路同學會所採用的方式是自己加入所屬的群體中,同時透過板主認可的機制來控管成員(感覺蠻像BBS的架構),雖然它們積極的改版想追上這波SNS的熱潮,不過,我覺得現在的使用者都習慣部落格型式的自主性,漸漸地脫離了上面的平台(甚至各大入口網站的家族就可以取而代之)

在回頭來看看Facebook的狀況,如果你想要透過你自己的個人資訊來找到與你相關的人,就得把資料奉上,你提供的愈詳細能夠配對到的人也愈精確,那些資料包括那些呢?如下圖:


其中除了各式各樣的個人資料之外(興趣、喜好、就學年次、高中、大學、工作位置...),也順便附上了廣告...,這也算是經營模式的一種嗎?感覺就像台灣先前許多社群網站的模式一樣,最後還是得讓廣告插上一腳。(最下方的紅框)

此舉會讓我有點反感,因為我當初就是因為這原因才轉戰於此(就算擺廣告,也是部落格主自行決定,更何況那分紅機制對小部落格來說真的不是重點)。

而且「臉書」(Facebook)也是挾帶著高人氣來做為營利的機制,從Mr./Ms. Days (MMDays)的這篇文章中,或許可以看見很多社交網路的問題所在。

究竟這些個人資料是否能夠用來做為網站的營利使用呢?(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是用在你沒有認同對方前,但是長達數萬字的使用條款...幾個人會真的看完呢?),這一點我想在台灣許多金融業也是透過類似的機制在運作吧!

尤其是整合成金控之後,如果你沒有勾選不允許在該金融體系內做資料的交換,就代表你默許...接著就有數不盡的電話行銷員打來問候...。

我想這些動輒數萬字的使用者條款除了保護網站本身之外,更是在玩弄人性的一種手腕,就跟先前有股熱潮針對網站是否真的需要用到身份證字號來認證(通常都會用:為領取贈品使用的字樣),一但發生資料外洩的狀況時,是否能夠以相同積極的態度來面對呢?我想答案大家都心知肚明!

或許有人會說這只是省去使用者真的要兌獎時的困擾,但是以網站的有效註冊人數中獎比例來看,就算是用個案處理我想也不會太難才是吧!這些都是社交網站的問題。

我們的個資真的能夠得到保護嗎?老實說我存疑,更何況有多少網站(部落格、論壇、社交性)在註冊時會導入較安全的https方式來處理?(老實說:相當少,就連政府機關也是。)從中間被竊取資料的可能性有多少?相關權責又是誰該負責呢?(我以前說過,在網路上的很多行為,絕大部份是使用者自行負責

尤其是現在搜尋工具的盛行,一般人入口網站(yahoo!、PcHome...等)來找、進階一點的透過Google來搜尋相關字眼,真的高手級的人,甚至會自己寫隻網路蜘蛛(spider)或機械人(robot)來搜尋特定字眼,想要保護好自己的資料,說真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少在網路上留下你的蛛絲馬跡。(想藉此出名的人不在此限)

這一類SNS的網站,其實出發點都是好的,但是要經營這樣子的網站,所要投入的資金也是相當大(光是從國外許多社交網站還要得到某些創投基金的支持來看),所以羊毛出在羊身上,對於使用者(應該是網站資訊及內容的提供者)來說,是否能夠得到相對的尊重保護呢?我覺得這才是這一類網站最該努力的事吧!

而不是草率地開站、集資、吸引高人氣、掛廣告、賣給大公司...這種方式的經營模式,在這網路世界裡已不知上演多少次,最後被犧牲的人是誰呢?平台業者、老闆、出資的創投基金,還是無辜的使用者呢?

我想這個答案去問那些被平台業者當做資源賣出的使用者,應該會得到一面倒的答案吧!

激烈一點的人會退而求去,一般的會降低熱度、對於自身權益及不在乎的人,或許會換個想法...有大公司罩著應該會好一點吧!?(到時候又來個系統整合之名,把所有服務綁在一起...風險有增無減呀!)

我太激動了!!...我只是想喚醒大家對於個人資料重視而已。

4 則留言:

  1. 是的,沒錯。

    就像前人說得:「保密防諜,人人有則。」

    申請那麼多會員帳號,又留了一些個人隱私,假如沒有注意該網站的隱私政策,不要又說「哎呀,我被駭了!」

    回覆刪除
  2. 可是,在台灣的很多狀況還是大公司比較得利...

    小小使用者除非有個什麼集體訴訟之類的東西...不然永遠都是當做犧牲者吧!

    隱私政策,有時候連我自己都看不完(金融體系的我就會一個字一個字看完...)

    所以在註冊時,很多時候都會陷入真假之間的困境(雖然最後還是用了真的),不過要用個假資料出來...其實大家都知道很簡單...

    雙面刃處處在呀!

    回覆刪除
  3. 這就是供需之間的問題,敵暗我明是個一直以來無法解決的問題。

    換言之,現在有在上網的人,或多或少都有在類似的平台上停留過吧!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