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5日 星期三

如何低價取得軟體(Obtain Software by Low Price )

先前曾經寫過幾篇跟軟體市場有關的文章,例:《花大錢買舊軟體?》、《彈丸之地的代理與經銷》...等,經過了這些時間以來,全球化的風潮其實也沒有讓軟體市場有太大的變化,縱使現在有很多雲端應用軟體庫的興起,但是那個對於商用市場,或是每年做為購買基礎的軟體(例:防毒軟體、大型商用軟體的維護)來說,依然是有很多讓人無法理解的狀況。

就算是很多國際知名的軟體大廠,也是針對各國、各地區(一般都是以洲來計算)有著不同的議價方式,若許這對於在地化的服務支援,確實有不小的幫助,同時也能夠縮短問題的解決時間,但是真的每一種軟體都得要廠商提供服務嗎?就算你有買正版軟體,你最近一次使用他們的客戶服務支援是什麼時候呢?是被轉到口音很奇特的Call Center?還是只能聽見忙線中的電話撥號音?

或許,你會說:「沒事誰會去尋求原廠支援?」,但是有事的時候至少可以轉嫁責任(這也是很多人用"國際"大廠軟體的主因),這個觀點對於商用市場來說,或許較為常見,或者是牽涉較多人使用的大型系統時,可能還說得過去,那麼如果是一般人使用的單機軟體?或者特定使用者才有機會使用的軟體,這樣子的狀態下,有可能會用到原廠支援的機會應該減少許多。

這時候如果你是公司負責評估應該採購何種軟體的人,你會怎麼選擇呢?是要選擇比較能夠獲得上司支持的國際大廠?或者是選擇價格較低的英文版軟體?甚至去尋求自由免費的軟體(且能夠使用在商業應用)?在你尋求適當軟體的同時,應該就會跟我一樣遇到上述的狀況,尤其是你如果有去詢過價格,只要該軟體沒有在台灣有實體的直營據點,你就會發現價格混亂到你不敢相信的地步。

不安定的因素:

以現階段的台灣市場,因為也沒有太多國外軟體原廠有直接設點,因此,你會發現去年跟這間買的軟體,明年就換一家代理的窘境,對於只是要續用的軟體(例:防毒軟體的授權),影響還沒有這麼大,頂多是換個一窗口而已,但是這種非常不安的狀況之下,你有可能會加買更高階的加值服務嗎?或者你敢購買超過一年的授權嗎?這個我想應該也是台灣軟體市場總是不被認真國外原廠認真看待的原因之一吧?(當然這個跟市場規模也有直接的關係)

除了代理商的快速變化之外,有時候在地化服務的深度不足,也是讓使用者相當頭痛的問題,例:中文化只做一半?代理商支援能力、人力不足?因此,我們究竟是為了什麼?要花費可能比國外原廠多出50%的價格來購買這個幾近半殘的軟體?只是為了攤平代理商支付給原廠的高額權利金?還是只有單純被中間商的剝削?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在不同層面的應用軟體,或許會有不一樣的答案,但是最終的使用(消費)者往往也沒有太多可以選擇。

這就有點像現在的Online Game市場,除了長青的幾款遊戲之外,通常引進遊戲的廠商也都是抱著賺一、兩年就準備斷頭、抽手的大有人在,使用者通常都是為了追求那新鮮感,自投羅網的參與了這一場遊戲盛會,最終也是在奇怪的轉換模式下告終。

軟體定價的差異:

基於現在網路的便利,只要是有點名氣的軟體公司,自己官網一定都會提供線上購買授權,因為軟體可以直接提供下載,還省下光碟壓制的費用,如果你仔細去推敲,就會發現很多令人玩味之處,尤其是台灣同時具備代理和中文化的商用軟體,就會衍生出許多奇特的價格模式。

至於那些打著「全球統一定價」招牌的商用軟體大廠,就不用期待有其它的取得方式,因為他們的分工很細,甚至連購買的通路、限制,都完全沒有讓你有要求的餘地(你可以嘗試去買看看能否買到純日文版的M$作業系統,而不是透過英文+語系檔的作業系統,我想這跟他們的定價及授權方式有關,或者說是「因地制利」更為貼切),當然,除非你真的端出足夠的銀子,他們還是有辦法能夠替你服務。

除了這種軟體之外,其實台灣還存在著很多代理商,他們也會同時擬定價格,這時候聰明的你可能就要先確定幾件事情,說不定可以為公司省下一筆為數不少的軟體購買費用:

1.授權碼是否全球通用:

如果授權碼能夠全球通用,你就可以採取國外線上購買,然後下載國內已經在地化處理的軟體,一方面可以減少使用者的排斥心理,一方面有些軟體在中文支援上的確需要經過進一步的處理,才能夠有較好的使用者體驗,當然價格落差也是一大考量。

2.軟體購買的計價幣別:

如果授權碼無法全球通用,一般來說,我們還是只能夠採用在地化的購買平台來進行授權碼的取得,不過代理商通常會直接延用國外原廠的付款平台,頂多再加上一個新台幣的計價單位,但是這對於線上購買最方便的付費工具「信用卡」來說,有時候選用新台幣支付不一定是最明智(節省)的方式。

因為現在的匯差波動,往往不會與線上付款平台同步,所以有時候匯差的參考基準可能就有3~5%的價差,這時候就算你透過信用卡以其它幣別購買,各家銀行頂多是加收約2%的金額相比,軟體金額一大,也能夠省下不少的軟體採購費用。

其實在台灣這個軟體價格相對偏高的市場(有時候硬體也是),或許有人會說是參考消費水準,但是一把其它更高水準的國家拿來一比,這個說法就顯得相對薄弱,比起消費能力,我反而比較相信是因為市場規模的局限,不過對於習慣比價的國人來說,往往都希望能夠以更低的價格來取得商品,造就了現在牌告價與實際價格的巨大落差(意思是說如果你用牌告價去買,就真的很像潘仔(台)),但是,這又跟你是否有管道取得有極大的關係,否則也只能在可算計的部分,省下不必要的開支。

如果你也是得要為公司或家人評估軟、硬體的採購時,或許可以換個角度來思考這其中的價值是否值得,其實我先前在拙著《MIS 救難手冊 ─ 網管問題實戰速解裡也有提到類似的購買方式,不過現在有許多軟體也漸漸地導向授權碼全球通用的方式來進行管理,因此我們有更大的價格空間可以操作,所以才寫這篇跟大家分享,說不定也能夠為你個人、部門或公司省下開支,我想這就有它的價值存在了。

2 則留言:

  1. 我覺得有部份是被使用者的長程經驗影響還蠻深刻的。

    回覆刪除
  2. To Vedfolnir:
    「使用者的長程經驗」,這部分其實也很有可能會影想到每個人取得軟體的一些方向。

    就跟有些人已經習慣了某些東西,其實也懶得去尋求其它方式一樣,只能說各取所需囉!不然每過一段時間還是要重新檢視一番,或許就可以有不一樣的新發現。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