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工具程式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工具程式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11月15日 星期日

虛擬化系統的網路連線問題 (Network Connection Problems on Virtualized System)

沒有留言:

近年來虛擬化大行其道,無論你是使用Virtualbox、VMWare或是Hyper-V......等,一方面可以做較為自由的資源調配,另一方面也能夠榨乾硬體應有的效能,所以漸漸地取代了許多現行的系統架構,無論是在測試、產品開發、甚至是初期的服務建置都能夠透過虛擬化系統來建置。

不過,在自行處理虛擬化系統時,大多都是透過虛擬化的軟體來實現,就會遇到一些平常不太會遇到的狀況,尤其是在複製VM時的網路設定上,這篇文章主要也是因為自己曾遇見過的類似的狀況,同時做個記錄,或許也能夠幫助到相同狀況的人。

2015年3月25日 星期三

批次檔加密(Compile your script)


我想對於IT人來說,尤其是以MIS或系統管理者來說,撰寫一些能夠把既定事項排程處理的批次檔(bat or shell script),應該是再為熟悉不過的事,不過,或是相同的情境卻是發生在客戶或非自己管理的主機上時,或許面向又不太一樣了!這時候或許就得要考慮把自己撰寫好的批次檔進行加密,以免造成其它不必要的困擾。

這邊我主要還是介紹一下在LINUX上的應用情境,若是用在WINDOWS上的工具,應該只要GOOGLE一下"bat to exe"之類的就有不少。(有什麼工具GOOGLE後會沒有的嗎?)

2013年4月8日 星期一

封鎖特定服務的方法及必要性(Block Specific Services and Necessary)

沒有留言:

你正在倒數計時嗎?想想今天應該是相當具紀念價值的一日,因為在2013/04/08這一天MSN(Windows Live Messenger)即將走入歷史,很多平日需要以它做為溝通的工具的人,應該都已經進行了替代方案的解決方式了吧!無論是你是選用整合進Skype之中、雙開Skype、放棄它(回到電子郵件的時代、朋友已不上線)或是直接透過其它的即時通訊軟體(例:LineFacebook......等)。

基本上只要能夠與原先的聯絡人進行即時的互動和溝通,找到自己適用的即可,畢竟這些工具是我們使用它,而不是讓它來喧賓奪主,不然,經常都會發生被特定軟體所制約狀況。

2013年3月5日 星期二

即時通訊的選擇(How to Choose the Best IM for Your Work)

沒有留言:

在經過了手機軟體(行動通訊)或應用程式的大爆發之後,在電腦上的即時通訊軟體也漸漸式微,甚至有很多人根本也沒有在使用電腦上的即時通訊軟體,還記得曾 經風靡一時的ICQ、MSN或SKYPE嗎?經過了這些時間演變的消長,這些軟體的使用型態也都自己開創出了一片市場,更何況現在MSN(WLM)SKYPE也即將在4月8日進行整合(WLM消滅),所以近期也造成了一波討論的熱潮,當然也有人提出了群組轉移的解決方案(例:黑暗執行緒 ─ Skype MSN連絡人群組匯入工具),至於原廠為什麼沒有提供這功能呢?或許,它們自有考量(不過問題自會找到出路)。

但是,這就又讓一個問題浮上檯面了!那就是我們應該要跟著轉移過去SKYPE嗎?或者是採用現在很夯的LineWhat's App (第二年已開始收費)或微信?其實在一般狀況下,我相信對於個人來說,這些在手機上的即時通訊軟體,早已經侵占了低頭族大部分的時間(當然也包括Facebook Messenger),若是我們換個角度來思考的話,若是在工作上呢?究竟應該選用什麼樣的即時通訊軟體呢?我們就針對這個問題來進行不同角度的討論吧!(預設即時通訊是能在工作環境中合理使用)

2013年1月17日 星期四

資料處理的技巧(Skills Of Data Mining)

2 則留言:

自從接手了各式不同的工作之後,畢竟時間是有限的,勢必會壓縮到某些原本關注的內容,但是對於很多事情的處理方式,仍舊是充滿興趣,尤其是當自己開始經手各式各樣不同的需求及解決方案之後,漸漸地就會發覺一件事:「雖然人工(工人?)智慧可以解決大多數的問題,但是以現今的時空背景之下,空有資料、數據,基本上並不能幫你看見契機(危機),甚至對於某些人來說,反而就會變成裹足不前的藉口。」

此話怎說呢?基本上資料的處理方式有很多種,最常見的就是進、出而已,對於某些分工更細的體系來說,甚至只有進或出,不過當資料累積到一定數量或者它是屬於那種會自然成長的資料(log、進銷存資料......等),這時候對於大多數的公司來說,就會開始採購軟體(用Excel也算)或各式系統(例:ERPCRM...等)來進行管理與整合,希望能夠透過它,協助人們來快速地整合某些已知型態的資料內容。

但是問題往往沒這麼單純,如果你想得到未知的資料型態呢?你會怎麼做?

2012年6月1日 星期五

Google 分析的實務應用 (Google Analytics On Myyasui.com )

沒有留言:
對於自行架站、管理網站的人來說,我相信應該對於網站分析工具應該都不陌生才對,不外乎是流量分析、點擊分析,或是更為深入的特定事件分析,我相焮或多或少都曾經使用過一、兩個網站分析工具(服務),甚至還有些網路(資訊)公司,就專門以網站進行類似的服務來營利,不過,其中應該絕對不會少了這個免費又方便的強大工具 ─ Google Analytics (Google 分析),當然,我跟朋友合作的Myyasui.com也是Google Analytics的愛用者之一。

網站分析工具難道都只能夠被動地記錄使用者在網站的瀏覽狀況嗎?其實也不盡然,如果你想要透過網站分析工具來取得你所希望得到的相關數據,自行架站很有可能就會成為必要的條件之一,因為你可能得在需要的位置上加上許多不同的參數,讓你在後續取得分析數據時,能夠有更多的參考依據(雖然它原本提供的數據也已經不少),但是在進行網站功能開發或進行優化時,就可以透過它來進行更細微的調校及追蹤,這也是這篇文章所要介紹的內容,所以,我也就直接把我們在Myyasui.com上用到Google分析的實務應用,跟大家作個分享,當然也歡迎各路高手交換您的寶貴意見。

2010年1月19日 星期二

網路喚醒與關機(Wake On Lan and Windows Shutdown)

46 則留言:
先前已經有介紹過網路喚醒的功能《網路喚醒的應用》,不過那是透過Linux的平台之下來進行,或許對於一般使用者來說的應用機會不大(但是對於自己在外打拼的遊子來說,網路喚醒就有它的重要性),所以這次我就補充一下在Windows中可行的方案,同時再透過批次檔的方式來整合一些小程式,以便於一般人使用。

其實在網路上也有wol的程式是採取圖形介面,甚至有網頁可做為網路喚醒的中介平台(參考網頁:Depicus ─ Wake On Lan),但是對於管理者來說,透過圖形介面跟網頁模式來執行這網路喚醒的動作,或許在安排執行的流程時,還是比不上透過類似批次檔的命令模式來的便捷,也比較不容易受到使用者的干擾,所以我才會將原本就已經是透過指令來執行的Wol程式(以wolcmd為例),再透過批次檔的方式加工成較簡單的流程,或許自己用起來也比較直覺。

除了遠端喚醒之外,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之下,還可以透過遠端連線的方式來強制關機(例:使用者下班後不關機),雖然也能夠透過遠端連線之後(遠端桌面、Telnet或ssh...等),再來操作關機的動作,不過,要是每台電腦都得透過如此冗長的關機手續,我想可能直接過去幫他關機也還實際一些,還好在Windows的環境下有「Shutdown」這個小程式可用(Windows 2K可由XP內COPY過去即可使用),甚至在微軟的官方平台上有更為強大的PsShutdown可用。

2010年1月14日 星期四

免費空間與廣告(Free Space and ad)

沒有留言:
最近有關Google有關的新聞,除了跟中國的網路政策正面槓上(原文)之外,另外一個就是Google Docs將要開放250MB的上傳空間(原文),提供給使用者能夠上傳「文件格式」的檔案,做為共享的平台與空間,我想對於使用者來說,應該算是一件好事,又多了一個能夠多人共享的免費空間。

雖然它的美意是要讓使用者,能夠不必使用隨身碟來做為檔案攜帶的媒介,但是以現今的隨身碟容量和它所提供的250MB的空間,是否能夠達到這種效果,應該也不言而喻,或許用來應急時是個不錯的選擇,除此之外,現在網路上有著為數不清的免費空間、同步平台也在提供著類似的服務,只是在需要帳戶認證或是會受廣告荼毒的選擇中,端看使用者覺得那種好用,至於穩定性,我想...免費空間似乎也不太能夠去要求些什麼吧?頂多只能比較下載檔案時的頻寬而已。(在免費的前提之下)

2009年11月5日 星期四

多功能的複製工具(Multifunction Copy Tools)

沒有留言:


這個小工具程式,可以幫你解決一些複製時,煩人的參數設定,甚至它還有支援多線程的功能,唯一美中不足的部份就是...它沒有中文化,可能對於軟體推廣來說,比較難被大眾所接受,但是為了享用它所提供的功能,也只好盡力摸索它的相關功能。

軟體名稱:RichCopy
支援平台:Windows(32、64位元)
檔案大小:5896KB(HoffmanUtilitySpotlight2009_04.exe)
官方網頁:http://technet.microsoft.com/en-us/magazine/2009.04.utilityspotlight.aspx
下載路徑:http://tinyurl.com/cmfmfx(已縮址)

這個小工具是今年四月份才被釋出(從檔名應該就可以看出2009/04),其實大多數的人可能對於它前身的產品比較有印象(Robocopy),如果你有使用過先前的產品,我想要使用這個Richcopy應該也不是件難事才對,我就簡單地做個介紹,有興趣的使用者也可以抓下來用用。

1.更改為進階模式:因為該軟體很多功能在進階模式中才得以實現。



2.設定複製參數:這部分我覺得最常用的功能選單是「Files to be included」,主要是以檔案、資料夾的屬性,以及時間點來做為複製時的過濾對象。



3執行複製:設定複製的路徑後,即可開始進行複製:



4.命令列的操作:詳細的參數可參照help檔(需注意程式執行的路徑)



如果有使用過類似軟體的使用者,應該不會有太多問題才對,個人覺得這項選體的重點是在複製速度,感覺有點類似factcopy的功能,實際複製時的速度,也比原本的複製、貼上快出許多(多線程的支援),如果「xcopy」也具備這種多線程的複製功能,我想它應該就會成為更有力的網管工具了吧!

這個小工具的功能蠻多的,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它本身的HELP檔,雖然說是英文,但是描述的也還算詳細,應該不至於會看不懂才對,這篇主要是記錄「Richcopy」這個蠻好用的複製工具,所以也就沒有加註太多說明,如果你有更為進階的使用方式,也歡迎留言告知。

2009年9月17日 星期四

跨權執行程式的解決方案(Solutions to Overstepping Authority Users)

2 則留言:
在一般使用者的電腦當中,經常會因為權限不足,而無法執行特定程式的狀況,一般來說這時候就會叫公司裡的網管(或有管理者權限的使用者)來幫你啟動,偶而為之或許還說能得過去,不過...若是你平日每天都得要執行的程式,總不可能讓網管天天來幫你「」程式吧?

(圖:以更新程式為例)

難道因為這原因,只好把管理者權限給使用者嗎?然後再跟他說:「因為你現在的權限較高,所以中毒或是有什麼狀況自己負責...」我想使用者應該也不想自己背黑鍋吧?

難道沒有別的解決方法了嗎?其實是有的,因為在作業系統中有一個指令能夠讓使用者暫時跨權來執行特定的程式,那就是 ─「Runas」,不過,它卻有些不太合理的設計,會讓管理者啼笑皆非...






如果你有實際操作過一次之後,你會發現當要透過它轉換成其它使用者(管理者)時,它會要求使用者輸入管理者的密碼,目前我尚未找出有什麼方式,能夠避開這個互動輸入密碼的過程(如果有人知道,歡迎留言或來信告知),看到這裡應該就知道我想要表達的是什麼了吧?

既然,最後還是得把具管理者權限的密碼告訴使用者,那跟直接按下右鍵,切換使用者權限來執行有什麼不同?或許這個程式的本意,是為了讓使用者的執行環境安全性高一點,但是這種做法對於系統權限的管理者來說,似乎有些不切實際,因為使用者很難不受到這管理者密碼的誘惑,尤其是在想安裝一些自己慣用的軟體時...



所以我就開始尋找能夠符合管理需求的程式,一方面能夠跨權執行特定程式,另一方面也不需讓使用者得知管理者的密碼,結果,真有類似的解決方案,那就是「CPAU」這隻小程式,它就能夠解決這部分的問題。


程式名稱:CPAU
軟體種類:Freeware
版本:1.11.0 - November 08, 2005
系統平台:Windows 2000、XP和2003
檔案大小:204 KB
官方網站:
http://www.joeware.net/freetools/tools/cpau/index.htm
檔案下載:
http://www.joeware.net/downloads/files/CPAU.zip

它的使用方式相當簡單,下載完畢並解壓縮之後,就可以直接透過文字介面(命令提示字元)來執行它,常用的參數有下列幾個,如果有其它需求的可以再參照說明文件的使用方式。

CPAU -u user [-p password] -ex "WhatToRun" [switches]
基本參數:
-u:user(使用者名稱)
-p:password(使用者密碼)
-ex:"WhatToRun"(需執行的程式,可用完整路徑)

常用的延伸參數:switches

-lwp:載入使用者設定,同「-profile」、「-localwithprofile」
-lwop:不載入使用者設定,同「-localwithoutprofile」
-enc:將設定檔進行加密為暫存工作檔。
-dec:將暫存工作檔進行解密。
-file:執行或創造暫存之工作檔。
-wait:等待執行的程序完成後,再回到原工作狀態。
-cwd:切換開始的工作目錄。
有了這些功能參數,原則上就可以滿足管理者的需求,執行需管理者權限的程式,執行的流程如下:

1.將執行程式所需的資料加密成暫存工作檔:(以ASUSUpdate為例)
cpau -u administrator -p test_!@# -ex "C:\Program Files\ASUS\ASUSUpdate\Update.exe" -enc -file temp.job(副檔名可加可不加)


雖然這邊可以看到暫存工作檔的加密資訊,不過沒有關係,你可以事先做好這個暫存檔案,再傳至使用者的電腦中即可使用。

2.將暫存工作檔解密,並且載入該使用者之設定檔:
cpau -dec -file temp.job -lwp


我們就可以從工作管理員中看出,該程式的執行者為管理者(administrator),而且使用者也無法得知管理者的密碼,因為該暫存執行檔(temp.job)中的內容已經過加密,無法直接開啟得知密碼為何,如此一來,就能夠解決這個跨權執行程式的安全性疑慮。

對於管理者來說,你可以把這整個過程再用批次檔(例:*.bat)來進行整合,位於工作暫存檔的內容,不只是能夠用單一的程式路徑,也能夠在裡面塞入特定作用的批次檔,如此一來,這隻小程式的功用更多,端看使用者要如何設計了。

2009年8月11日 星期二

常用的網路工具(Common Web Tools)

2 則留言:
一個只要是醒著的上班日,幾乎就掛在網路上的我來說,網路工具早已融入了我生活中的一部份,另一方面是因為工作需要,經常會在網路上找些能夠減少工作時間,或是通用型的工具來使用,或許不是每個人都聽過、用過的小工具,藉由跟別人分享自己的使用概念應用範圍,說不定也能開拓自己的視野,說不定也能發現讓自己眼睛為之一亮的小工具。

不過,網路工具的使用是相當主觀個人)的事,同樣的工具有人拿來讓自己的工作效率更快,也有人會拿它來摸魚打混,甚至在網路上興風作浪,甚至有些人誤用了網路工具,反而讓自己的電腦門戶大開,真的可以說是:「偷雞不著蝕把米」。

在你想要用任何工具之前,最好先做點功課,就算軟體本身沒有詳盡的Help(說明)檔,你至少也上Google查詢一下相關的使用經驗,或許有個初步的瞭解,用起來也會比較放心一些。(這也突顯了軟體的說明文件有多麼重要)

接下來直接切入正題,我常用的網路工具,如果硬要分類的話,大略可以分成「系統」、「連線」、「安全」和「娛樂」...等,實際上我們使用的網路工具,其實都橫跨了這幾個分類,所以我也就隨性的憑著自己使用的頻率及印象來介紹。

1.Mozilla Firefox:http://moztw.org/firefox/

對於這個瀏覽器的認識,現在網路上應該不會太陌生才對,雖然現在有更精簡快速的「Chrome」,但是以功能面來說,它還是有著太多吸引我的附加元件能夠讓我使用,這或許才是我一直延續在使用它的最大原因,畢竟它在Windows的作業系統安裝後,再加上「IE TAB」外掛,原則上幾乎所有網頁都能夠順利開啟,也可以經由這個我自己常用的附加元件庫,查看是否有你也喜歡的附加元件,說不定也能夠帶來一些不同的新體驗

2.Pietty:http://ntu.csie.org/~piaip/pietty/

這套軟體或許比較冷門,不是每個人都知道的網路工具,其實它就是一個很有名的連線工具「Putty」的中文版,不過將它中文優化的作者,給了它一個便於辨識的新名稱,我主要是利用它來連現到可供SSH連線的作業系統(例:Linux架構的Centos、Fedora或Ubuntu),因為Windows系統內似乎沒有原生的工作可以做這部份的連線。

除此之外,我有時也會利用這個小工具來連至偶爾才會上去的BBS,而不用再另外安裝一個BBS的連線程式(Pietty免安裝),它除了提供我在不同作業系統下連接作業外,也能夠滿足我連至某些網路平台的需求。



3.Wireshark:http://www.wireshark.org/

這個工具老實說,一般人應該不會用也不想用,但是它卻異常強大,原則上它是用來分析網路傳遞封包的一個工具,對於網路狀態異常時的分析相當有用,但是也有人會透過類似的軟體來收集網路上未經加密的封包資訊(例:即時通訊的文字內容、FTP的帳號密碼...等),所以這個軟體的使用完全取決於使用者,但是,無可置疑的是,它的確是個相當好用又強大的網路工具。《參考文章:即時通訊的加密實「錄」

4.Flashget:http://www.flashget.com/index_tw.htm

續傳功能在瀏覽器早期並沒有考量到這部份的功能,所以在下載大型檔案時,原則上都會建議採用續傳軟體來進行下載,這個小工具在網路上的能見度還算頗高,應該也不用我多加介紹,甚至在新版的軟體中還加入了BT。(P2P連線下載的支援)

有些較為進階的應用,或許一般人比較少用,例:批次下載更名,或是透過不同代理伺服器(PROXY)抓檔,其實還有不少能協助使用者的貼心功能(有時它整合到瀏覽器中,反而會造成使用者的困擾),有興趣的話可以在Google上找找,說不定你能發現很多意想不到的用法。

5.即時通訊:

 WLM:http://download.live.com/?sku=messenger
 Skype:http://skype.pchome.com.tw/

即時通訊已經成了現代人電腦中,不可或缺的軟體之一,除了可以與遠方的朋友聯繫之外,還可以透過寬頻的語音通訊讓不善打字的人,直接透過它來進行語音通話,頓時也省下了不少的電話費用,基本上WLM和Skype在文字及語音的傳輸上各有優缺點,所以我個人傾向文字採用WLM、語音則是使用Skype,除此之外,Skype在資料傳輸上為加密連線,這點就比WLM來得用心。(所以...文字反而應該要用Skype才對嗎?這就看個人習慣而有所不同)

6.Google Docs:http://docs.google.com/

Google出品的線上文件軟體,除了能夠讓你在不安裝其它軟體的狀況下,把Office文件丟上去閱讀之外,其實我更常使用的是它在線上文件分享的部份,尤其是在部落格的應用上,它還能夠充當問卷調查的平台,我想只要有Gmail帳號的使用者,都應該可以去嘗試一下它有多麼便利。

不過,想用它取代你每天繁雜(?)的文件工作,還是有一定的難度,雖然可以透過Gear的離線作業來補強網路斷線的風險,但是在功能及習慣上,或許還是很難跳脫原本使用M$ Office的成癮性。

7.TeamViewer:http://www.teamviewer.com/index.aspx

這個遠端桌面的軟體,用來幫人解決問題(當好人)時還挺方便的,原因是不太需要太多的設定,也能夠穿透簡單的防火牆,其實這一類的軟體現在愈來愈多,例:ShowMyPc也是一種,不過每套連線的速度上各有利弊,但是跟某些需要網路架構配合的軟體相比,在連線速度上的犧牲還算是值得的。

雖然這類軟體的使用相當便利,但是在連線過程中還是有可能被截取,因為它比較類似透過一個第三地來建立兩端的連線,所以在極為隱私的電腦主機上是否適合使用這類軟體,還是得自己衡量一下它的風險。

8.FileZilla:http://filezilla-project.org/

這個免費的Ftp傳輸軟體相當簡單、直覺,雖然作業系統本身也具備Ftp的傳輸能力,Windows中可以透過指令或是檔案總管來進行連線,但是在站台管理加密傳輸的連線上就顯得略有不足。



這時候就可以利用FileZilla這個免費的Ftp傳輸軟體,來進行站台管理、下載檔案以及其它更為進階的應用,對於一般使用者來說也較為簡便。

8.Comodo Internet Security:
http://www.personalfirewall.comodo.com/


這是一套足以媲美專業防火牆軟體的免費防火牆,其實在網路上已經有許多關於它的介紹與說明,雖然最新版中有包含防毒程式在內,不過在安裝時你可以僅安裝防火牆的部份,它提供了許多預設及進階的設定,能夠確保讓你的軟體不會私自亂傳資訊到網路上。

同時也能一一審核對外要求連線的軟體,雖然剛接觸時有些繁瑣,但是在你真的深入使用並瞭解它所具備的功用之後,你會對於網路連線的一些細節跟防範措施更加瞭解,除此之外,在你安裝某些別人客製化的程式時,也可以透過它來監控該軟體是否有惡意的對外連線,光是這些功能就足以推薦大家來試用,一起來看看這個免費防火牆的能耐有多大。

總結:
部落客的暑假作業
其實在很多軟體工具上,使用者大多已經有了自己習慣的軟體,例如:壓縮軟體會使用「Winrar」,實際上它仍為試用軟體,在試用期滿之後,還是需要購買授權才能夠合法使用(一套要價千餘元),不過,你可以在網路上找到替代的免費壓縮軟體(例:7-zip),有時候一個小動作,就能為自己避開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以上,就是我常用的網路工具,或許還有許多沒有列入,畢竟太過冷門或有特殊用途的網路工具,也不是那麼常用,其實工具本身的能力很明確,重點是看每個人的習慣怎麼使用它,雖然新版的軟體,不一定是最好的軟體,但是在安全性的考量上,應該「比較」有保障,當然也有可能是多了華而不實的功能,反而讓軟體愈變愈肥大。

有句話說的好:「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網路工具也是如此,只要是自己慣用且容易上手的網路工具,摒除安全性的考量之後,只要能協助你在最短時間內完成工作,它就是一個好工具,並沒有絕對的對錯,很多事不也是如此嗎?

2009年4月17日 星期五

互動式清除USB病毒(Interactive USB Virus Clearing)

沒有留言:
雖然隨身碟病毒(最早應該是"KAVO"家族吧?)風行,早就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我自己其實也寫過不少跟它有關的文章,例:《USB病毒的演化》、《快報「kavo變種」》...等,那經過了這麼久的時間(2007~至今),現在就不會有人中招了嗎?其實答案是否定的,我想它真的是緊抓「人性」使用上的弱點來散布,而且媒介之多,總讓人防不勝防。

於是,我也是常「以好人之名,行苦力之實」,去幫朋友、親屬、同事...手動抓毒,為什麼我會用手動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在別人的電腦上,很多環境非我所能控制,所以只好呆呆的用指令,憑印象一行一行去找那兒有問題。

現在坊間其實這一類的軟體很多,但是...各有其巧妙不同,就算我想從網路上下載,不是動輒幾十MB、就是下載路徑讓人摸不著頭緒,或者,那個程式已經經過了「美麗的包裝」,我完全不知道它做些什麼事。所以...我就只好靠自己,想要找一個能夠幫我省去重複KEY一堆指令的麻煩,又能清楚的讓使用者知道玩些什麼花樣,心想...最小、最簡單且能達成這目標的工具應該就是批次檔(*.bat),所以,我就花了點時間,做了這個「互動式」清除USB病毒的小批次檔。

醜話說在前頭:

要使用這個小批次檔,還是得有些底子(判別惡意檔名的能力)才能無痛的使用它,或者你只是單純地想用解決一些小問題,它或許可以幫上點忙,因為我沒有把一些常見的惡意檔名寫進去(因為...變種速度太快了),重點是這個小工具能簡化許多清理USB病毒的手續,如果真有什麼使用上的問題,在請各位使用者(白老鼠?)留言吧!我盡可能地回答或解決,如果有人想讓它變加強版,我也相當樂意,記得通知我一聲就好。

在把那一堆密密麻麻的批次檔貼上來之前,這個小工具目前我僅在XP-SP3上測試過(沒有爆炸),至於是否能共用於WINDOWS各家族(例:VISTA我猜就不行),我就不敢保證,如果您有疑慮的話,請勿使用,以免造成雙方的困擾,謝謝各位配合。

批次檔內文如下,如果不便下載者可直接copy全文,轉貼至記事本後,另存為*.bat檔(例:kill_usb.bat),存檔時需注意副檔名是否有顯示,或至觀看全文內容:



開啟批次檔的畫面如下:



在最前面的內容,其實我就有提到最好將視窗大小(緩衝區)的寬度調整至130以上,調整的方式並不困難,最大的原因就是在顯示登錄檔(Registry)時,經常會因為寬度不夠而斷行,造成判讀上的困難,修改寬度的路徑為:右鍵開啟「內容」、「版面設定」、更改視窗的「寬度」即可。



至於內容的部份我僅以「主畫面」的功能來加以說明,其實我在批次檔內文中,也有加註該登錄檔的說明網頁,有興趣的人不坊可以去看看,說不定可以客制出更符合你使用的版本。
1.自動設定(含以下所有功能,但惡意檔需自行判別)
 含步驟2~6的動作,其中2~5為自動修改,6為互動式輸入。
2.清除所有暫存檔案
 主要是避免有惡意檔案在暫存檔中存留。
3.關閉系統還原
 避免系統還原造成惡意程式重複感染。
4.取消AutoRun的功能
 其實微軟已經有正式的Patch檔,此為手動修改的方式。
5.修復檢視隱藏檔之設定
 惡意檔案會將自己隱藏,因此會修改可視隱藏檔之權限。
6.清理各磁碟機中的惡意檔案(Autorun、kavo*手動*)
 包含系統碟、啟動(Reg)、system32、help和手動輸入。
7.其它(禁用USB)
 系統權限,共「停用/恢復USB功能、唯讀及可讀寫」四種。
8.離開
 關閉此批次檔案。
其實我相信看得懂批次檔的人,一定會覺得這個小工具沒什麼,我只是希望這個批次檔能夠幫我們這些常當「好人」的解毒工,能夠省去許多麻煩,如有更好的建議或其它相關的問題,也歡迎留言告知,請多指教。

最後,我把kill_usb.batshutdown.exe(自XP中取出,因WIN 2k並無此指令)壓縮成一個kill_usb.7z的壓縮檔,如果有需要的人,請自行下載。

2009年3月31日 星期二

美麗下的多餘(Surplus Under Prettiness)

4 則留言:
最近微軟的WLM(Windows Live Messenger)開始了大規模的更新行動,會以浮動視窗的方式來建議(強烈訴求)你從WLM8.5或更早的版本更新到「WLM 9」(線上安裝包離線安裝包最新版為14.0.8092.0805,至於Windows 2K是否支援,還是別想太多...)



不過,就算你是直接用較小的線上安裝包,如果你只想要安裝新版的WLM 9,不裝其它Live家族的附加好處(或許對很多人來說是多餘),你可以只勾選Messenger,但是你仔細看一下就會發現它除了Messenger之外,還非得附帶送你一些其它軟體,所以就得從網路上下載68.5 MB的安裝程式:



而且,它的前導程式當中並無進階選單,讓你移除那些附帶的軟體,所以我們就只能夠認栽,接受它美麗外表下的強迫安裝嗎?其實...並不然。

其實網路上早就已經有人釋出了解決方法,主要是透過離線安裝檔(13x MB),把整個安裝程式解開後,就可以自行選擇想要進行安裝的個別元件有那些,同時還有說明最小安裝所需要的元件是那些,詳情可以參考《三秒練功房:拆解 Windows Live Messenger 2009 繁體中文正式版

從該篇文章當中,你就可以學到一些批次檔(*.bat或Script)的應用,個人覺得那對於解決許多瑣事,尤其是你的工作上總是需要一個人處理許多人的雜事時,特別好用。

話說回來,因為這一次的WLM更新,從早期嘗鮮版時有輸入法不相容的問題,直到現在正式版釋出,同時官網也釋出了輸入法相容性的更新檔案(KB961503),老實說,我還是不認同使用者得自己動腦筋,才可以「」安裝特定軟體的做法。(不過這似乎不是第一次、更不會是最後一次)

除此之外,如果你有親自去下載KB961503的套件,你就會發現它還會要求你通過最近又再度在媒體上重申的WGA才能夠安穩的,把這個解決輸入法相容性的套件抓回來。(因為不算系統類的安全性更新?)



當然,它們用WGA或OGA這種方式來加強對盜版的管制,本身的出發點是好的,不過在很多實務上的流程,似乎就有點不太通情理(再說下去就會離題...)

這個經過千辛萬苦(通過WGA)下載回來的「WindowsXP-KB961503-x86-CHT.exe」(到官網被WGA綁住的最大好處:原則上可以不用擔心被加料),也能與拆解WLM2009的批次檔一起無痛安裝,以下就簡單的描述我的做法(拆解部份的細節,請參照三秒練功房的專文),其它細節網路上也有很多資源可供參考。

使用軟體:
WINRAR選用
WLM2009 離線安裝包
KB961503

1.將WLM2009離線安裝包中的各個元件找出來。
解壓縮位置:%programfiles%\common files\windows live\.cache


2.將解開後的,必要的WLM 2009所需的必要檔案取出:
Messenger.msi、Contacts.msi
Messenger.msi(14.0.8089.726只需此檔)


3.下載KB961503的輸入法相容性並更新更名為KB951503.exe:
ren WindowsXP-KB961503-x86-CHT.exe KB961503.exe


4.所有檔案置於同資料夾(C:\WLM2009),加入install.bat
#install.bat的內容:
@echo off
cd c:\wlm2009
for %%i in (*.msi) do start /wait msiexec.exe /passive /i %%i
start KB961503.exe /passive
exit


5.執行install.bat
它會進行自動安裝到最後,因為KB961503需重開機才可生效,故會有要求30秒後重新啟動的選單,你可自行選擇是否要馬上重新啟動。



6.移除WLM2009之批次檔:
因為透過MSI封裝程式所安裝的WLM2009,在控制台中的新增移除程式中,不會有可移除的選單,故需自己使用批次檔移除。
#uninstall.bat的內容
@echo off
cd c:\wlm2009
for %%i in (*.msi) do start /wait msiexec.exe /passive /uninstall %%i
exit


7.利用RAR製作自動安裝整合包:
將整個C:\WLM2009的資料夾(含install.bat、Messenger.msi、Contacts.msi、KB961503.exe)透過RAR壓縮成自解壓縮檔WLM2009.exe,接著可以直接透過WINRAR開啟後,在「指令」、「加入壓縮檔註解」中加入下列的內容後,重新封裝即可完成:
Path=C:\WLM2009
SavePath
Setup=C:\WLM2009\install.bat
Silent=1
Overwrite=1



以上就是超輕型的WLM2009的製作方法,整個大小僅剩下約26MB,至於為什麼我不直接把做好的放上來分享呢?

原因也是在那個KB961503,因為它通過WGA的認證,我沒記錯的話似乎不能夠在官網以外的地方提供給人下載,所以我就更費事的分享做法,希望能夠讓這美麗外衣下的多餘,能更加精簡一些。

2009年3月12日 星期四

「U3」的介紹與應用(Int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U3)

沒有留言:
還記得早期我曾寫過一篇《隨身碟應用與測試》,曾經提供一些有關隨身碟的設定跟應用(惡搞)的方法,現在隨身碟的價格已經算親民了,4GB的容量大約是幾百元上下。

如果是具備一些特別功能的隨身碟或許會再高價一點,例如:高速寫入防寫支援U3平台...等,不過,比起一些外觀取勝而需要更高價位的產品,我可能就沒法入手。

這次我就來介紹支援U3平台的隨身碟,具備有那些優點,至於是否對每個使用者都適用,這一點就見仁見智,我也是剛好有機會可以接觸到它,所以稍做個整理介紹給大家。



最新版本:1.6
適用系統:WIN2000 SP4 以上、XP、VISTA(1.4版以上)
官網:http://www.u3.com/

U3其實是一種行動平台,簡單的說它就是能夠在你的隨身碟上,建構一個類似作業系統的平台,然後你就將支援U3技術的軟體安裝在裡面。(支援U3技術的軟體)雖然有些一樣是要收費,但是大多數人使用的軟體,你都能在上面找到適用的解決方案。


(這邊可以搜尋軟體是否有U3版)

接著,就能夠把這個安裝好自己慣用軟體的隨身碟,當成你的隨身公事(軟體)包,就算是在別人的電腦上,只有USB能夠使用,你就可以借用別人的電腦使用自己隨身攜帶的軟體,這部份其實跟「免安裝軟體」類似,不過支援這技術的軟體似乎比綠色軟體來得多。(許多軟體不一定有出免安裝版)

比較可惜的是,這技術目前只有在SanDisk出的隨身碟上找得到(因為它們是這技術的研發單位之一),不過它的用意良善,可以把自己慣用的軟體帶在身上。但是對於一般的資訊管理者來說可能就不是件好事,因為他能夠跳脫使用者權限,不需安裝就能在電腦上執行隨身碟中的軟體。

在管理上,這類的技術可能就是一大漏洞,尤其是很多軟體也是使用80 PORT,在防火牆的控管上也相當棘手,至於要怎麼解決這問題,我想也只能從「源頭的USB」下手。還有一些其它常見的問題,可以參考SanDisk官網上的說明內容

系統加密:
至於加密的部份,其實這類的軟體本身就具備加密的設定,如果你沒有輸入密碼,當你插入支援U3平台的隨身碟時,只能看見部份的磁碟區,而且還是標示為光碟機(此為4GB的隨身碟,僅顯示7MB)



當你啟動U3行動平台技術之後,它會要求你輸入設定的密碼



解碼之後,才能夠真正的顯示出你隨身碟的真正容量(J:)開啟相關的應用程式


(J槽亦為隨身碟內的磁碟區,但在磁碟管理中不同一塊)



接下來,你就可以透過這個中介平台來使用裡面的軟體,有人或許會問:「如果我要用的軟體沒有U3版本怎辦?」你可以試著參考這個軟體(製作支援U3的軟體:Shortcut Creator 4U3)或許它能夠幫上你的忙,讓你把軟體轉進U3的平台中使用。

因為這個技術幾乎只有SanDisk的隨身碟有支援(或許有它的專利保護?),所以我並沒有太過詳細的介紹,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翻閱一下它的說明文件,應該都能輕鬆上手。如果你有什麼其它不一樣的應用,也歡迎留言分享,大家可以互相討教一番。

對了!最後不得不碎念一下,那就是這軟體雖然有中文介面,但是僅有簡體中文,為什麼不順手弄個繁體中文呢?那...我還不如直接看英文好些。


2009年2月11日 星期三

相同用途,卻有不同結果(The Same Purpose, Differemt Result)

沒有留言:
我們都知道軟體工業,多麼地蓬勃發展(前提是沒被這波不景氣擊倒...)在電腦應用上,你要做一件事情,無論免費共享商業軟體,任君挑選,這當中有許多不同層面的應用,舉例來說:

限制性:
免費、共享軟體:照它的規定走,因為無償(有限)使用。
商業軟體:可有限度的要求廠商變更。(視你公司規模而定)

應用性:
免費、共享軟體:大多針對單一或特定用途。
商業軟體:具備較好的軟體統整能力。

從以上的分類,大略能夠看出商業軟體為何有本事收費(所以沒做到的請自行檢討),其實有更多的狀況是,我們想要完成一件事,卻可以找到相當多不一樣的軟體,雖然目的相同,但在實作之後,才會發現有很多出乎我們意料的地方,往往差異還非我們所能控制。

其實最簡單的例子,應該就是作業系統中就具備的磁碟重組工具(Dfrg.msc,具備UI的介面),其實除了原本內建的之外,還有DiskeeperO&O DefragIObit SmartDefrag...等,這些應該都是現在網路上較為風行的磁碟重組工具。



若以大家最常見的的來說,Windows內建的版本,其實不僅僅圖形化的介面下可用,就算你在「命令提示字元(CMD)」的模式當中,一樣可以使用它來達到磁碟重組的功能。(若用過DOS版的人應該知道它原生長什麼樣子)



如果有需要的話你也可以在該模式下輸入「defrag/?(官網連結)」查看詳細的指令內容(如上圖),不過竟然原本就有內建,為什麼我們還要去另外找尋相關軟體來解決一樣的問題呢?

這就牽扯到很多心態,例:國外月亮比較圓?(內建的也是國外的吧?)、系統資源佔用較少?(這一點我沒實際比較過)、同時多工分析不同的磁碟區...等,無論是何種原因,很多人還是會採用第三方的磁碟重組軟體來進行這項工作。

至於較為人熟知的Diskeeper,其實你會覺得與系統內建的磁碟工具很像,所以用起來會比較熟悉,原因也能夠再微軟官網找到,我摘錄它的一段文字如下:(原文連結
「磁碟重組工具」MMC 是以 Executive Software Diskeeper完整零售版本為基礎。 Windows XP 及更新的版本所隨附的版本會藉由重組使用 FAT、FAT32 或 NTFS 檔案系統的磁碟區,以提供用來維護磁碟效能的有限功能。

所以當你使用該軟體時,你或許不會覺得有太大的差異,它所分析出來的結果與系統內建的磁碟重組工具極類似,於是我就順手地用它來把電腦中的其中一個磁碟區(Partition)重組完成。



接著才是重頭戲,我們都知道很多軟體並不適合並存在電腦當中(例:防毒軟體),有可能會造成互相干擾的狀況,但是你各別來使用,在某些時候有相輔相成的功效,但是對於磁碟重組軟體來說,可能就沒有如此樂觀,因為它們很有可能對於檔案系統的重組規則不同,如果你交叉使用的話,很有可能會造成永無寧日的一天。

舉例來說,我已用Diskeeper重組完成的磁碟區,我在用另外一套O&O Defrag來進行重組,竟發現仍有離散的資料(可點圖放大),我甚至再回頭去用Diskeeper分析(避免是在短時間內產生的資料),卻無法發現該筆資料(這無關好壞,僅是兩軟體之標準不同



從這個例子來看,並非所有相同用途的軟體,交叉使用均有相輔相成之效,有更多時候是處於競爭者的關係,這時使用者也別白費力氣去爭執誰好誰壞,單純地選用自己慣用的軟體即可,畢竟大部份的使用者僅尋求便利,並非都是「魔人級」的使用者。

面對軟體就跟面對不一樣的人生類似,沒有必要所有的準則皆由自己定奪,畢竟這世上原本就沒有不同軟體(人生),會有完全一樣的設計理念(人生歷程),所以多留一點空間,學著欣賞別人的優點,何樂而不為呢?

2008年9月17日 星期三

簡化Smb Server新增使用者的流程(Shell Script - 1)

7 則留言:
先前我曾經簡單的介紹過Linux中的SMB SERVER,它的用途相當吸引人,尤其是在多人需要共享資料,但是公司內又沒有M$ SERVER可做為FILE SERVER時,它就相當吸引人。

不過,如果每次新增一個人都得照步驟操作一次,人數一多,你就會覺得這機械化的動作著實做的很煩,所以,要簡化相同的流程時,在Linux中有個很強大的工具 ── 「shell script」。

簡單的說,它就像以前DOS時代(其實現在還是經常在使用),我們會自行撰寫的*.bat、com...等執行檔,能夠透過它幫我們處理既定事項,只是,在Linux中多了很多功能及函數可供我們使用。(Windows也發展出PowerShell

接著就直接切入重點,一般來說shell script的檔案型式為「*.sh」,其實在Linux中並非依副檔名做為執行的依據,所以有很多不是sh結尾的檔案,它其實也是可執行的shell script檔,主要還是得看該檔案是否具備可執行的權限(x)。

這裡,我就直接將新增使用者至SMB SERVER的步驟(請參照SMB SERVER一文),以shell script的方式呈現,內容如下:
#!/bin/bash
# ↑↑↑↑↑此為特定的編譯器,並非註解文字;
# Program:
# USE SHELL SCRIPT ADD USER IN SAMBA SERVER.
# History:
# 2008/09/17

# 讓使用者輸入ID、PW、GROUP、SAMBA_PW,並取得變數;
echo -e "change your ID|PW|GROUP|SAMBA_PW infomation."
read -p "Please input your ID(ex:mark...) : " user_name
read -p "Please input your PW(ex:wq123a.) : " user_pw
read -p "Please input your GROUP(ex:test) : " user_grp
read -p "Please input your SAMBA_PW(ex:wq123a...) : " samba_pw

# 檢查使用者是否有變數留白,並要求重新輸入;
echo "The script name is ==> $0"
if [ "$user_name" != "" ]; then
echo "The ID paramter is ==> $user_name"
else
echo "Please input ID name"
fi
if [ "$user_pw" != "" ]; then
echo "The PW paramter is ==> $user_pw"
else
echo "Please input NEW PW"
fi
if [ "$user_grp" != "" ]; then
echo "The GROUP paramter is ==> $user_grp"
else
echo "Please input NEW GROUP "
fi
if [ "$samba_pw" != "" ]; then
echo "The SAMBA_PW paramter is ==> $samba_pw"
else
echo "Please input NEW SAMBA_PW "
fi
if [ "$user_name" == "" ] || [ "$user_pw" == "" ] || \
[ "$user_grp" == "" ] || [ "$samba_pw" == "" ] ; then
echo "please run again ==>"samba_add.sh""; exit 0
fi

# 將使用者ID、PW加入SERVER主機當中;
echo -e "ADD NEW USER IN USER LIST"
useradd $user_name -p $user_pw

# 將使用者ID加入有權使用SAMBA SERVER的群組;
echo -e " ADD USER IN SAMBA GROUP "
gpasswd -a $user_name $user_grp

# 將使用者ID、和進入SAMBA SERVER的PW加入;
echo -e " ADD USER IN SAMBA USER "

echo $samba_pw > pw.txt
echo $samba_pw >> pw.txt
cat pw.txt | smbpasswd -a -s $user_name
rm -rf pw.txt

# 使用SMBCLIENT進行登入測試;
echo -e "TEST SETTINGS BY SMBCLIENT "
smbclient -L //127.0.0.1 -U $user_name%$samba_pw

# 重新啟動SAMBA SERVER;
echo -e "RESTART SAMBA SERVER "
service smb restart

# 離開shell script;
exit

其實,shell script的使用方法有很多,網路上也有一堆寫程式的高手(對它們來說這個只是小兒科吧!?)但是,對於一個從沒有受過正式訓練的我來說,能夠用它來簡化常態的工作就足夠。

我知道自己寫的script不夠好,還有很多可以簡化進步的空間,但是我自己在實際測試並寫script的同時,發現到自己會更加瞭解Linux中某些指令的操作流程,甚至會去找出該怎麼簡化、縮減多餘的輸入及操作,那過程就是最值得去嘗試的一件事。(大多數人都只看見結果,往往過程才是最精彩的部份

畢竟,自己仍是個Linux的初學者,還不到真能撰寫或竄改kernel的能力,在學習的路上能夠找出自己適用且便利的工具,或許這也是維繫自己持續學習的最大動力

最後附上這個操作平台的資訊:
OS:CENTOS 5.2
RAM:512MB
CPU:E8300
SAMBA:Samba 3.0.28-1.el5_2.1
我想,未來我應該還是繼續鑽研 shell script,歡迎有興趣的朋友一起學習、討教。

2008年9月8日 星期一

瀏覽器只要快就好?(High-Speed Browser is The Best?)

4 則留言:
最近,原本就被Firefox(FF)挖牆角的IE,又多了一個勁敵,那就是Google所出的Chrome瀏覽器,如果你是中度以上的網路使用者,我想應該會發現「Chrome」這個字充斥在網路上的各個角落。



它吸引人的魅力,除了Google出品、精簡之外,我想...應該就是以開啟速度為首要訴求,在它正式上線時,我也去嘗鮮的下載來試試,開啟速度的確頗為驚人,但是...真的只需要就可以嗎?

其實我自己是個極不愛用IE的使用者,原因無它,就是開啟速度樹大招風的風險,所以一直以來我都是以Firefox為主,IE為輔的方式在輪著使用瀏覽器(因為有些網站還是該死的IE Only),如今Google的Chrome出來後,我會順勢的跳槽過去嗎?

其實,並不容易。除非Chrome的API與相關套件也能像FF一樣讓人讚賞,雖然已經有聽說Chrome要開始進行API的開發工作(ZDNet的新聞連結),但要快速追上FF應該還有段差距。

其實瀏覽器的使用,還有很多可以比較的部份,除了開啟速度之外,還有記憶體使用量網站相容性...等,甚至有些瀏覽器在某些作頁系統上也無法正常使用(雖可透過虛擬化技術解決,但仍對系統來說是多增加了一些負擔),例:Google目前也只有Windows平台的版本。

我在搜尋Chrome的資料時,就有人以Opera的記憶體使用量來打擊Chrome,雖說這是種不平等基礎上的比較(因為Chrome的分頁/防當機技術,原本就會造成記憶體使用量較高的問題),但對於使用者來說,使用者觀感卻是相當直接的一件事,就跟很多人只在意怎麼樣可以達成目的,根本不在乎背後的技術及核心究竟有什麼不同。(況且這部份的落差,還會因品牌迷思而有所不同)

其實瀏覽器的市場,一直以來都是IE獨大的局面,縱使現在的FF、Chrome、Opera或Safari...等,都在努力的為自己保有一席之地,但在作業系統的半買半送之下,IE應該還是能夠佔有絕對多數的優勢,所以瀏覽器的快慢就真的能夠左右這塊版圖嗎?(還是該抨擊那些IE Only的網站?)

除此之外,使用者的習慣也是個很大的障礙(可能是鴻溝),這一點就跟想要教導大家使用免費/開源碼軟體,會遇到的衝擊相同,除非你讓使用者在接觸電腦的初期,摸到的就不是Windows、而是各式各樣的LINUX、OSX...等,或許使用者的可塑性就會高一點(當然也有可能會更偏激),不過...在某品牌的低價促銷品牌行銷優勢上,這還有一段很長的路得走。

回到瀏覽器,以使用FF的人來說,應該是習慣於它無所不包的強大功能,雖說可能因為自己裝了某些外掛,可能會有安全性的疑慮,但這對使用者來說的阻礙極小,不然,大家也能夠不裝FLASH PLAYER嗎?(就會看到很多空格的網頁)

Chrome或許可以給剛接觸網路或者鍾愛於它附加功能(about: Pages)的人使用,從很多角度看來,它似乎有著許多IE和FF的特質,是否會因此從IE和FF陣營中搶去不少使用者,這一點只能夠等待時間來證明。

就我跟網路上一些同好的討論,其實這些瀏覽器的使用群眾,除非有重大事件發生(公司倒閉?併購...),不然應該在中、短期內都很難有使用族群上的變化,像電腦內同時有安裝多種瀏覽器的使用者,不是測試人員,就是有特殊需求的工作者才有可能會這麼做,所以,一般人的電腦中頂多也只有兩種瀏覽器,而IE似乎是不得不存在的其中一種。(除非你可以不跟公家機關往來)

當然...在我們一直在跟數據賽跑的同時,我們也忘記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硬體的進步。

很有可能你所在意的記憶體使用量、網頁的開啟速度,如果瓶頸已不再是程式本身,而是受限於你的網路品質電腦硬體記憶體的多寡時,用放大鏡來檢視瀏覽器的相關數據是否還一樣有意義?或者僅是個人觀點習慣使然,這一點也是我們該思索的方向。

在我看來,瀏覽器快固然是好的(據聞FF 3.1 會比Chrome開啟的速度還快,這是速度競賽嗎?),但是它的功能及適用性應該在開啟速度之上,雖然說只需要短短幾秒鐘,就有可能會讓你跳過這個網頁不開,但是當你有非得不開的需求時(例:訂票、網路金流、選課...等),開得起來總比完全不能開的好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除錯(debug)的速度,這點我還是希望不要一直使用beta這樣子的煙霧彈來規避相關的責任,雖然Release出來給眾多使用者做無償測試,這一點我沒有太多意見,不過這個beta一掛就掛上個好幾年,使用者就只能自求多福,自己需吸收的風險有增無減,再怎麼看,吃虧的永遠是使用者,雖然說可以理解廠商不願背負這龐大責任的原因,但...若是你恰巧是受害者時,觀感應該就大有不同。

速度快」或許只是個優勢、噦頭,它還是無法主導瀏覽器的市場,至少我是這麼想的...

2008年8月25日 星期一

筆記型電腦的自動發報器(Adeona)

4 則留言:
今天來介紹一個小軟體,它的主要用途是能夠自動的讓你的電腦對外發送信息,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其實...這是一種協尋的機制,如果你的筆記型電腦不慎疑失或被人給順手牽走,如果對方有開機連上網路,它就會自動發送信息出去,讓你可以透過Adeona來得到最近一次上網的IP、AP名(SSID)...等資訊。


軟體名稱:Adeona
授權性質:自由軟體(開源碼軟體)
版本:0.2.1(August 05, 2008)
官方網站:http://adeona.cs.washington.edu/index.html
直接下載:LINUXMAC OS XWINDOWS

在官網有蠻詳細的安裝說明,有興趣的人可以直接參考官網介紹:
Linux安裝MAC OS X安裝WINDOWS安裝

我是以Windows的版本為範例,其它作業系統的安裝方式,如果你原本就是該種作業系統的使用者,應該也不會太難才是:(以下圖多...)

1.官網下載:自官網下載另存



2.執行安裝:執行安裝程式

















3.實際測試:


(啟動Adeona Recovery)


(選擇程式產生的*.ost檔,內含你的密碼認證)


(輸入密碼)


(輸入時間區間,可以只輸入起始值)



接下來就可以等待它提供你筆電的相關資訊,包括有:內部IP(虛擬)外部IP(實體)路由資訊無線存取點的資訊圖片含有WEBCAM的MAC限定)。

後記:因為他送出記錄的時間不一定,原則上是半小時,但是我一直等不到它的記錄,所以就沒有真實記錄的截圖,或者是因為連線狀態或是自身防火牆的設定也需留意,以免裝了也無法正常送出相關資訊,反而失了它的美意。除此之外,這軟體是會以「服務」的方式啟動,所以不需每次開機都去執行,反過來說...只要知道箇中道理的人,要停掉它也是件很簡單的事。

更新:等了許久,終於等到它的記錄更新,如圖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