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4日 星期二

內容農場或小眾市場(Content farm or Niche market)

content farm

最近跟Gunblues想要重整弄了好幾年的比價網站「愛比價」,只是在那之前,為了避免後續可能會遭遇到的問題,先花了不少時間調整基礎架構,避免架構、技術債會反咬我們一口,這也是免不了的時間及腦力成本(現實成本就....看著辦吧?)

此外,我們也在網路上做了不少功課,除了去看看其它同質性的網站之外,也重新開始思索 愛比價 的定位,以及它應該如何發展下去。

只是在搜集資料時,才發現到原來內容農場原來已經如此廣大,雖然背後也代表著以及各種不同的營利模式,例如:最近廣告打很大的Trivago,或是現在隱身於各部落格平台業者中的文章(商品推薦)產生器,但是也漸漸地讓使用者無法透過搜尋會找到想要看的文章內容。(雖然Google一直說要針對這一類的內容農場降評,但是,除了使用者自己過濾之外,還真的看不太到實際效果)。

這也開始讓我思索著內容農場及小眾市場的利基差異,以及,一堆人習慣的Me Too模式所帶來的傷害,我們就來觀察看看,對於一般使用者的影響是什麼吧?

搜尋引擎成了干擾或只剩下過濾的功能


首先,當使用者無法透過正常的Google搜尋,找到需要的內容時,只好慢慢地往小眾市場的社群類網站靠攏,畢竟進來到這網站的目的更為明確,雖然還是避免不掉商業文的洗禮(我覺得必要的商業模式,也是可被接受的,畢竟網站要存活也不是件簡單的事),至少使用者可以避免點擊Google搜尋第一頁內,不一定是"人"寫出來的文章來得好。

其實這也突顯了我們現在過度依賴搜尋引擎的結果,雖然我不敢說自己多會用Google,但是也應該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是現在的內容農場,往往比你想得更遠,不信的話大家可以自己去搜尋一下最近想買的商品,拿去餵Google,無論是XXX 評價、XXX開箱,或是其它可能想到的字詞,第一頁的結果,往往都是某些部落格平台的文章,裡面不意外的都是罐頭內容的商品推薦文居多。

或是你可能會想到某些論壇類的網站,把搜尋的範圍縮小到特定的論壇之中,或許還比較有機會看到自己想要瞭解的文章,但是這不也突顯了一件事:「如果不知道那兒有想看的內容前,只剩下內容農場?」

雖說如此,我們能夠不往搜尋引擎靠攏嗎?

很貼切的說;「不行!

除非你有足夠的銀彈可以支撐到所謂的口碑行銷發酵,或是毛利夠高的的特定市場,不然你勢必還是得要透過搜尋引擎取得一個足以量化的使用者,才有機會撐起你所需要的商業規模,這也是為什麼內容農場得以存活的關鍵,這也是會什麼現在很熱門的互利(共享)模式會一直被複製再各個領域。

所以,如何在搜尋引擎的排名、商業規模及使用者體驗之間的取捨,就成了每個服務必需要確立的定位以及面對的課題,當然,這也是為什麼愈來愈多免費服務會撐不下去的主因,畢竟,一個服務背後要面對的問題,絕不是使用者面向看到的那樣輕鬆。

內容依然為王,使用者的需求及目的更重要


為什麼內容農場能夠如此成功呢?其實說穿了也是基於使用者對於內容的渴望,尤其是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幾乎沒有什麼是網路上找不到的,但是,也因為如此,人們反而更需要有效率的取得特定的訊息。

但是,請回過頭來想想,這些內容是從那兒製造出來的呢?再想想自己最近一次,對於一件事,一個商品或一次使用體驗所寫下的內容?

可能是在臉書Line或是Twitter上的一句話,或是在朋友臉書上的一次留言,這些都屬於內容的一種,但是它所能影響的往往只有特定人,這就跟同溫層的效應一樣。

不過,因為這些內容過於零散跟無法具體,所以內容農場才有機會可以切入,暫且不論內容取得的道德問題,其實,這裡面也隱含了許多的複雜技術,不然你經常看見的網路聲量一詞,又是如何而生的呢?

但是,那些真正有影響力的內容來自?

媒體?標題殺人法?或是特定社團的貼文?(當然也是被媒體轉載後才大肆散佈),其實還是人為操作的居多(當然也是有些無心插柳的例子,不過,大多也是來得快也去得快)

基於現在虛擬世界的內容這麼難以掌空,同時投入的成本往往難以回收,所以愈來愈多大型品牌寧可自己操作相關的內容(例:全聯請奧美操刀的廣告),雖然還是透過其它專業之手,但是,至少自己還有辦法掌控內容。

應該漸漸地會把原本給部落格寫手或是最近興起的實況主的預算減少(畢竟它們仍能影響目的明確的特定族群),然而在這個內容充斥的網路圈裡,更多時候需要長時間的經營及與傾聽使用者的聲音,才有機會走出屬於自己的一條路,畢竟不是每個產品、服務,背後都有大企業的雄厚的資本可以燒。

雖然現在我們經常會在內容農場裡迷失了自己的目光,但是假以時日,使用者應該還是會回歸到最原始的需求,究竟為了什麼要來看這些內容呢?

不論是搜尋引擎的進化,或是提供更貼近使用者需求的服務,這些或許都是下一個可以拼搏的戰場,端看是否有足夠的能力跟契機來切入,畢竟互利(共享)的模式,某些層面就是另一種商業模式的革命,縱使仍跳脫不出資本運作的限制。

話雖如此,但是仍有自己能夠發揮的空間,還是有些事能夠透過自己的雙手來證實,畢竟總得走過這一遭,才知道自己所想是否可行呀!不是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