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3日 星期二

網路上的信任?(Trust on Internet)

最近這陣子,Google最被注目的新聞應該就是那將近一小時,數以萬計的網站被貼上了惡意網站的標籤,經過了一番熱列的討論之後,最後Google也出面道歉。(官方說明

不過,也因為這件事突顯了很多網路上的問題,尤其是我們上網每天都會做的事 ─「逛網頁」,當大家漸漸有了網頁防護的觀念之後,或多或少都會經第三方的廠商(這次的廠商是StopBadware.org),過濾一些有害的網頁,縱使不論攔阻率有多高,總比沒有來得好。

但是,連「Google大神」都有可能會出包,究竟還有什麼事不會發生?這時候又會想起蜘蛛人電影中的那句話:「能力愈大,責任愈重」。

我主要不是要聊這件是究竟誰對誰錯(從Google的官方說明中可以找到答案),我只是想到比起那些國際型的大公司而言,在地廠商的力量顯得相當薄弱(雖然比較貼近使用者),更別提個人在這種狀況中,能夠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在第一時間,應該很少人會懷疑大公司所提供的結果是錯的。

換個角度想,個人力量有幾個人能夠辨別真偽?在地廠商在這時候,誰敢跳出來保證自己的清白?就連國際大廠,往往都不想承認是自己的缺失所造成(害怕接踵而至的聯合訴訟?)

那在網路上,我們究竟能夠相信誰?要每個人都具備辨別網站良窳的能力?(這絕不可能...)還是乾脆只上自己常上的網站就好(老實說我自己就是如此...),但是仍沒辦法保證,你每天上的網站,都能夠安然地躲過一次次的攻擊(SQL INJECTION、XSS...等)

我想,我們還是只能夠看著那些大型網站的臉色。只是要保持戒心,因為網路上有太多事情的真偽,仍存在著變數。

舉例來說:在某些發問的平台中,因為缺少了其它第三方(專業背景)的人士來加以控管,上面的資料可信度就會一直受到質疑(但也有它的優點,但這邊暫先不提),雖然透過眾多的網友集思廣益,但是針對某些較專業(冷門)的技術來說,上面的論述往往都得打折再打折。(但是仍有許多新新人類愛直接引用)

雖說如此,我們又有多少人能夠挑脫這個框架呢?

其實,這是我自己在上一份工作的親身經歷,就是引用了錯誤的資料,被主管請過去學習「怎麼立正一個早上,腳不會酸...」當然不是每個主管都會這麼細心的挑出來,當錯誤一再地經過延展、放大之後,真正影響的層面絕對不是你站一個早上就能夠彌補的。

回歸來看現在網路上充斥的新聞、訊息、分享...等,有太多太多是經過包裝的產物,真正的原貌,還是得親身蒞臨才能窺知一二,不過以現在網拍的誘人魔力及便利性,事情的真相也是得等過一段時間之後,才有機會漸漸明朗(漏餡)。

我還記得先前曾在某個討論的場合,與人聊到究竟媒體、出版品、網站...等,應該是提供正確資料的平台,是否該有勘誤機制?(個人認知:承認過錯並不可恥。)

因為,算再有公信力的平台,都有可能因為人為的失誤,造成資料的誤植、遺漏,但是這似乎在國外比較受到重視,中國人的習性總是家醜不外揚居多。(但...這還算是家醜嗎?)

對於學習的人來說,網路是個相當便利的媒介、工具或老師,但是先前看見有報導提到,因為網路的發達造成了學習者思考能力降低,這似乎是有可能的事,因為現在的人似乎已漸漸地把思考轉變成分類、篩選,或許那仍算是思考的一部份。跟原先土法煉鋼的學習者來說,還是有不小的出入,雖然優劣短時間也看不出來。(這又會讓我想起教改...)

雖然洋洋灑灑說了一大堆,最重要的就是要自己對任何事都保持一定的疑問,從先前MSN的首頁遭人轉址(DNS設定錯誤),到這次Google發生的慘案,網路使用者還是得訓練一下自己的辨別能力。

畢竟「多數決」或「數大就是美」在網路上不一定都是正確的。沒有任何人、公司,可以說自己是不會犯錯的,所以培養自己辨別真相的能力十分重要。(看現在一堆掛著免死金牌「Beta」的網站,即可嗅出端倪)

PS:當然,有時候也不要過份地信任自己!(嘆...)取捨之間,只能憑點經驗、運氣人際互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