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8日 星期二

價格究竟是反應在哪?(What On Earth Are Prices Reflecting?)

3C商品一直以來都有個「品牌迷思」的問題,無論是國產品牌日系精品、還是走超低價位的代工商品,但是,有人當然會覺得一分錢一分貨,但是你真的知道你比別人多花的錢,是用在什麼地方嗎?

有人會說,因為買「牌子設計功能」,其實這些都沒錯,但是...經過層層剝削後,或許消費者一直都在當冤大頭,尤其是你知道那些產品的成本結構之後,你一定也會想自己跳下去做經銷、代理(也得你有資本和通路才行)

除了這些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環,那就是「售後服務」(買保險),雖然大家都不希望用到它,但是備而不用的準備,對生命周期愈來愈短的3C商品來說,真的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只要曾有過一次不好的體驗,就可能會將某個品牌列入拒往名單,雖然商品供應商的應變很重要,但是我們也得負一部份的責任(這也是一分錢一分貨),不然IBM也不會出脫NB部門(燙手山芋),畢竟後面要備料、處理相關服務,以及龐大的通路及運送費用。

因為售後服務太像買保險的心態,以台灣人的消費習慣,應該只有極少數的人會花錢買延長保固的服務,甚至有時候你有買,也不一定能夠得到相等的對待(這跟保固條款有極密切的關係)。

舉例來說,我前陣子才聽友人說,他快被某知名品牌的筆電給氣死,因為當初是在國外買的全球保固,但是保證卡放在國外,在台灣需以保證卡為準(難到不能用機器序號查詢?)結果只是因為光碟機有挑片(讀不到)的問題,廠商給的報價竟然是一萬多...(無論是維修或是換新都差不多是這個價位)。

這樣的「服務價位」,是不是直接買個外接的光碟機還比較快(買個兩台都還有剩吧!?),當初花錢買的全球性的延長保固,卻又因為保證卡不在身邊而無法使用,而且該品牌的筆電又是以精緻著稱(就是貴啦!),感覺自己被剝了兩次皮,一樣無法得到應得的服務及對待,雖然說沒把保證卡帶在身旁是自己的過失,但是這些"技術"上的問題,真的有這麼難以克服嗎?

有些標榜高品質、高享受、高體驗的產品,一旦落到消費者手中,就像變成Outlet花車中的次級品,不是變成孤兒商品,就是有可能會求訴無門,以現在的電子產品的保固狀態,通常賣產品的人都不用負責後面的保固事宜,大多會要求你直接找原廠,它們頂多是站在證明你什麼時候買到該產品的角色(這跟保固期有關...如無法舉證會直接以出廠日期判定),或者是幫你收送給原廠(有的運費還得自行負擔)。

從這個角度來看,就可以看出產品線經營模式反映在價格上的差別,以記憶體來說,某一間最昂貴的本地廠商,就是以保固服務在打出名號,只要是它們家的記憶體(僅限正廠,如副廠出產,兩者保固換貨方式不同),拿去現場只要有貨,就直接換給你(有合理的換貨原因即可),連購買證明、發票什麼都免了,光是這一點我就覺得東西貴得有價值。

雖然合理的價格是見仁見智,但是我仍無法理解單以品牌、設計和習慣所購買的高單價產品(個人很重視C/P值),當然,買東西只是自己開心,要怎麼配用是自己的事,但是花了大錢又像我上述的案例,把自己氣到內傷的事,卻也層出不窮,所以小老百姓們還是多保護自己一點吧!

竟然我前面有提到成本結構,就簡單提一下吧!

其實在台灣的"廠商"也很難為,因為台灣人真的是數一數二的"澳客",在成本結構的分配上,其實製造商自己會先壓低自己的利潤,讓中間廠商能夠有更大的獲利空間,舉例來說,很多產品在製造商發給大盤、中盤時,應該都已經把價格壓在原價的六成左右,一方面是給中下游甜頭,另一方面也便於把風險轉嫁給後面的廠商(連"售後服務"都一起轉包給中下遊廠商)。

礙於這樣子的狀況,我們消費者從零售或是中盤(像光華商場...)購得產品時,頂多就是原價的九折...甚至某些商品還是絕不打折(但是不打折的商品不一定會賣的比較差...尤其是有話題性的產品),從這邊就可以看出中間的利差,當然這也是得有龐大的數量,廠商才能夠打平自己的管銷(現在還是通路最大的時代)。

所以,消費者常常都會問,買一個東西這麼貴(跟國外相比),又沒有辦法得到完善的售後服務,不是自己花錢找罪受嗎?

這個問題如果是自己本土品牌,或許會遇到的狀況會少一點,應該說能夠議價的空間會高一些,如果各位是愛買"舶來品"的人,你就會發現價格之"",絕對會讓你想走"平行輸入"或"水貨"一途,最常見的產品應該就是數位相機吧!

除了售後服務之外,還有什麼是值得我們反應在購買價格上的呢?

1.耐用性:
因為現在的3C產品,有著愈來愈炫功能沒錯,但是總覺得壽命跟以前的產品相比短了許多。廠商當然也知道太耐用的產品會自己挖洞,但是以現在的使用狀況,好像所有的產品都變成"消費性"電子,如果你有什麼產品能夠安然無樣的度過5年這個大限還能夠沒事,請記得通知我廠牌型號製造地,我下次一定以它為優先。

2.相容性:
這點一直都是被大廠所操控,你可能要花更多的錢,才能買到與五年前舊規格相容的零件,但是卻又不得不買,因為手邊的主要零件是多年前所設計,而公司也不太可能會"未雨綢繆"的準備好兩、三套的備料(這是大多數公司的通病)。

所以相容性的產品應該算是消極的抵抗,卻是我們花最多成本的關鍵,所以下次買3C產品前,最好三思而後行,千萬別貪圖一時的短利,後面你要付出的才是驚人的代價(還會有一種不得不的怨念上身)。

可惜,真的有做到完善保固服務的廠商,卻是少得可憐,或許大廠比較有能力和本事來經營,但是要付出的成本過高,往往都會發包給其它下游廠商處理,所以很多時候品質就會大打折扣。

除此之外,由於很多大廠在台灣早已沒有據點,所以...處理的時效上很難掌握,最好是每個人同樣的東西都有兩套...,不然往返送修的時間,很多人會選擇買新品來做為替代品,如果再把時間成本也算進去,你就會發現,你多付的成本在某些時候是相當有價值的(當然,那也是在你能夠很快的得到協助的狀況下)。

下次買3C商品時,千萬不要只為了外表、設計,最後還是要詢問一下售後服務再決定吧!不然這種鳥事只要遇到一次,包準你會讓你想直接把東西給砸爛的衝動。

4 則留言:

  1. 說的真是中肯阿~

    回覆刪除
  2. 只要有受過"虐待"的人,一定都很能夠體會我這篇所說的內容。

    真是辛苦消費者了呀!^^

    回覆刪除
  3. 我就曾經受過那個很「精緻」的電腦商品售後服務的荼毒啊....也許他在國外的售後服務可能真的很好,但是在台灣我實在不敢領教。

    即便今年我還是有想買他們的便當盒來玩玩,我也打定不會在買他們的延長保固了...

    回覆刪除
  4. 阿皮仔:

    應該只能夠說台灣的市場太小,他們也看不上眼,雖然台灣的消費力驚人,但還不足以到能夠讓那些大廠真的在台設直營的據點。

    絕大多數來是消費形態的點居多,光是看很多國外廠商在台灣的產品線就知道,沒有幾個是你跟"原廠"買的到貨,不是經銷就是代理。

    或許,跟市場定位有關,但是...再怎樣保固還是要做好吧!每次一到保固的問題...就覺得自己像孤兒,這時候你就會稍稍想用一下本土廠商(至少備料或多一點點點點...)

    題外話:便當盒買來時,我可以去觀摩一下嗎?哈...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