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5日 星期五

資訊產業的落差(The Difference in Network Service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這個月的上旬,因為工作需要去了一趟內地(第一次當呆胞),雖然是跟老闆一同去出差,時間也只有短短一周,但是在過程中,仍然看見了不少兩岸在網路(資訊)產業上的異同,或許我去的地點不算是一線城市(例:北京、上海...等),我的行程主要是在南京和蘇州、杭州一帶,原先是想去看了一個讓我很期望的展覽(但是最後很失望),同時也拜訪了一位老闆的老同學(做手機相關服務)。

不過,對我個人來說,此行最大的衝擊,是內地市場的商業模式,以及資訊在生活模式中的整合型態,其實有不少已經超越我們,當然,這跟使用者族群環境市場大小有關,或許這也是為什麼這麼多人想要西進內地的主因,只是在我驚嘆的同時,也發現到有很多在台灣或許能夠執行的商業模式(雖然台灣人很挑、很懂得採別人底線),在對岸也不一定能夠複製相同的成功模式,反之亦然。

或許這也是很多公司會想把產業鏈,在兩岸之間做個調整,畢竟在淨利愈來愈低,附加成本愈來愈高的現在,這也是求生存的必要法則之一,不用再作那種只要閉門造車就能夠高枕無憂的白日夢,要不就是得跨出去,否則就是要有獨特的利基市場(因為門檻不夠高,隨時都有可能會被較大型的投入者給扼殺),接著我就跟大家分享一下這次的所見所聞,或許你會有不一樣的看法。

使用者體驗:

在提供網路(資訊)服務時,無論是在何種時空條件,或是不管什麼的平台、服務內容,使用者體驗往往就決定一切,這次去拜訪那個做手機服務平台的朋友時,他們甚至有在當地大學做產品發表,大學生劈頭的第一句就是問:「好不好玩?」。

沒錯!就是這麼簡單的問題,但是這也帶出了做網路服務最重要的一件事(先不論商業模式),究竟是什麼原因,驅動了使用者想要參與你所做的服務呢?最單純的出發點不外乎是「好玩」、「方便」或「好康」,如果忽略了這一點,只專注於建構平台、技術的發揮,很容易有顧此失彼的狀況,畢竟大部分的網路服務,還是要靠廣告投放來支撐(除非是能夠從使用者身上拔毛),而流量往往就是最大的利基點(當然也有可能是風險)

誘因」這點,對於身處何地的使用者來說,並沒有太多不同,這也是做網路服務的規劃時,就應該考量到的事,只要能夠抓到人性面的訴求,也就等於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資訊限制的門檻:

這一點應該是我覺得兩岸之間最大的差異,如同Google最後不得不撤離一樣,對於它們在網路上的審核管制,對於想透過網路進行更多附加服務的廠商來說,背後總是會有許多隱憂,不然就是得要有著極高的「配合度」,初期或許還能夠相安無事,若是想要拓展規模,甚至是有了一定的流量之後,這些繁文縟節的限制,勢必就得正視官方的要求,這時候很有可能得要更改流程,甚至會拖垮自己原先的商業模式。

除此之外,很多人會想要把一些需要多人開發的工作,委外到大陸來降低開發成本,但是,在我實際去看了他們的委外展之後,發現了一件事,除非是你要委外的工作,是在當地已經有了一定的成熟度,否則你勢必得投注更多心力去說明、規劃,甚至得把所有的規格寫得絲毫不差,若是真的得要如此,是否還一定得要委外到這邊來進行呢?(尤其是當地的薪資正在急速攀升中)還是直接外包到其它價位可能更低的第三世界(例:印度),反而比較有利呢?

畢竟沒有幾個國家在網路控管上,有像他們這麼強大的GFW,因此,對於資訊服務的相關應用,似乎也缺少一些直接且深入的體驗(當然還是有許多翻牆出來獲取外界資訊的高手),雖然當地的復刻能力也相當強大(例:開心網...等),但是對於較具前瞻性的相關應用,他們涉獵的層面就相對的窄了許多。

所以,在想要透過內地的開發人員來降低開發成本的同時,最好還是仔細評估一下,你能夠投入的資源有多少?時程容許多久?(很重要),對於內容、技術的掌控有多深入?是否需要外派專員進駐(如此一來,成本合宜嗎?)...等,雖然凡事不能太過悲觀,但是這些我相信絕對是主管、老闆所在意的事。

委外展感想:
這次去南京參觀他們的委外展,雖然展場很豪華(絕不遜色於我們的世貿),但是內容很空洞,我想應該還在揣摩怎麼舉辦這種展吧?很多攤位甚至只有廠商掛名,沒有人員進駐,這也可以看出當地的文化,我想那些廠商應該是不得不買那些單位吧?(其中還不乏許多國際大廠)

就算是有人員進駐攤位,也是坐在那邊聊天、吃便當、講電話,我好不容易找到一個有興趣的攤位,我才剛開口,對方就急忙說先換個名片,之後再透過郵件連絡(?),我想,可能也是被抓來代打,不然就是對公司業務還不瞭解吧?讓我覺得挫折感頗重,還虧我先前還準備了不少東西,打算來取經,結果卻是如此收場。

使用型態:

這次到內地出差,還有一件是我在坐地鐵時發現的事,那就是他們對於手機閱讀的使用率,著實讓我嚇了一大跳,雖然他們不像台灣有這麼多功能強大的智慧型手機(至少沒看見多少iPhone等級的手機),但是他們的手機,似乎都有提供文字檔案的閱讀功能,而且,真的有不少使用者是在電車上用手機看小說...,一個車廂裡少說也有五、六個人在這麼做。

當然,或許是因為他們的電車不如我們擁擠,每一站的距離也較長,所以提供了適合手機閱讀的環境?但是別忘了我還只是在二線城市(不過南京市也有近800萬的人口)

若是在人口更為密集的都市?不知道手機閱讀的使用率是否更高?還是內地人真的比較喜好閱讀?但是從他們交通工具裡所播放的廣告來說,我相信他們手機應用的市場應該不小,因為連「簽名檔」這種服務,都能夠大肆廣告成那樣,或許他們對於手機使用的膠著程度,遠超乎我們想像。

我在台北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時,也沒有看見幾個人透過手機在閱讀,頂多是幾個中、重度使用者,透過手機上網瀏覽一些SNS、Microblog的平台,若是透過手機看文章的人,老實說我也只見過一、兩次,或許這真的是使用型態的差異,說不定這一點也是我們還有機會前往的商機,如果你對於手機服務有興趣的話,不妨去看看內地的市場。

結論:

這次出差,老實說也真的讓我對於內地有了很多不同的觀感,甚至,對於我們的未來更加憂心,或許我們還是具備不少先天的優勢,但是套句老闆們很愛掛在嘴邊的話:「沒有什麼人是不能被代替的」,我們的優勢還能夠多久?我們對於自己擁有的是否過於樂觀?很多產業的營利模式是否還一樣呢?

當然惶恐並不能解決問題,我們能做的只是怎麼抓住我們所擁有的優勢(例:垂直的整合能力、快速的應變能力或多元化的應用...等),在天平持續往內地傾斜的同時,怎麼為自己提供更高的附加價值(籌碼),我想這絕對是每個人都要思索的課題,畢竟,經過了金融海嘯的洗禮之後,我相信對於大多數的薪水階級來說,應該對於鐵飯碗的定義也有所不同,或許有朝一日,我們也會成為只剩下某些功能的基礎人力。

若是不想讓自己成為這種類型的工作者,除了走出自己的路之外,就只能夠持續迎接外界的挑戰,做好隨時跟環境(世界脈動)接軌的準備,我想,這就是我在短短一周的時間裡,最最深刻的體驗。

或許那不是明天、後天就會發生的事,但是,絕對是我們得要面臨的課題,與其當個把頭埋入沙裡的駱駝,還不如正面迎擊(至少也得嘗試反擊),雖然,無時無刻都在變,這原本就是IT業的宿命,無論你是站在那個環節,只要你還是這個產業鏈的一員,應該也早有覺悟了吧!

以上,就是我對於兩岸網路(資訊)服務的小小體驗,也許我也只有窺探到一小部分,但是這些就足以改變我對於許多事情的看法與心態,如果正在看這文章的你,若是願意提供一些您的想法與見解,歡迎來信或留言討論。(至於那些愛在「......」裡加上廣告連結的Spammer,還是請你們高抬貴手吧!每天刪你們的留言審核也挺累人的)

4 則留言:

  1. 看來您此趟大陸之行很有收穫。其實,這邊的互聯網發展十分迅猛,普通群衆對互聯網的應用也是十分的普遍。内地可能在人均PC數量上不算高,不過由於手機的極度普及,通過手機上網看新聞和聊天已經是很普通的事情了。

    回覆刪除
  2. To 匿名:

    其實我相信內地對於網路使用率應該是不低,訊息的傳遞也可以透過某些方式跨出那道牆,只是我比較驚訝的是手機的使用上,其實比我們還要積極許多。

    應該說不同的環境原本就會有不一樣的生態發展,此行真的讓我收獲不少,讓我能夠更加瞭解當地的生態。

    畢竟在網路上的視野本來就不該受限,不是嗎?也希望您能夠不吝指教,感謝您的回應。

    回覆刪除
  3. 關於文中提到手機閱讀、看小說的部分
    我在這邊以網路小說市場的觀點來看


    與大陸相比,臺灣現在有那麼多的寫手嗎?對方有市場、有寫手
    雖然OCR、手打版、盜連版的問題曾出不窮

    不過他們就是有這樣的市場
    起點推出VIP付費制度
    17K也推出VIP小說訂閱
    (雖然盜版網站還是VIP馬上可以更新章節,除了幾個有約定的作者)

    臺灣,還是依循過去經驗
    網路紅了,出實體書賺錢

    大陸寫手多,內容多,日日更新
    有VIP制度,付費訂閱,各小說網站、Baidu貼吧也很容易找到免費的盜連內容
    用手機瀏覽最新章節,應該是小說迷很常見的情況

    臺灣呢,在網路小說來看,大家還是等實體書發行去看的習慣比較高吧

    回覆刪除
  4. To DreamlazyNight:
    其實如你所說,台灣跟對岸的整個生態圈都不太一樣,再來台灣所依循的方式,主要還是受限於市場規模跟實際營運的需求而有所差異吧!

    不過,你的論點也很不錯,畢竟網路小說這市場我相信也是一個相當顯而易見的差別,就跟現在不知多少人是在看網路漫畫、電影一般。

    跟實體上的運作方式還是有很多不同。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