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30日 星期一

Notebook的測試

2 則留言:
前篇筆者寫了如何選購NB的概要之後,接著我們就來看看有什麼要注意的
如果你是第一次購買的話,最好找一個有經驗的人陪你去
雖不是說店家會如何坑殺我們,只是有些東西測試請懂的人來幫忙判斷較好

自己準備一個隨身碟,裡面需要的軟體有CPU-ZEVEREST(ALDA)

在付款購買前,最好先跟店家說要自行測試,測好後再付款
不然的話,一般店家就是以NB上所貼的貼紙,或是進系統後
我的電腦 --> 系統內容 --> 一般,裡頭顯示的資訊來做為驗機的動作

雖然這樣子可以有簡單的顯示,但是因為NB的規格有的很不一樣
還是自己眼見為憑,除此之外也可以測試一番,周邊的I/O裝置是否正常

CPU-Z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把CPU相關的資訊顯示出來
例:時脈、CPU名稱代號、倍頻...等資訊,也提供記憶體插槽數及時脈的資訊

CPU-Z是綠色軟體,免安裝,在測試上甚至只要利用隨身碟直接執行即可

同時在使用隨身碟時,還可以確保NB的USB插槽是正常可用的

這兒筆者針對核心名稱,以INTEL的CORE 2系列加以說明:

   版本名         核心名稱
CODE 2 DUO(桌面版)    CONROE
CODE 2 EXTREME雙核    CONROE XE
CODE 2 EXTREME四核    KENTSFIELD
CODE 2 QUAD        KENTSFIELD
CODE 2 DUO(流動版)    MEROM <--指的就是NB 或是參考WIKIINTEL的核心列表AMD的核心列表(可找到更舊的)

EVEREST或ALDA(2005年已停止更新)都是可以把電腦相關資訊掃出來的軟體

對於NB其它的詳細資訊,例:晶片組(南、北橋)、藍芽、網路晶片...等
都一覽無遺,因為這一部份的資訊,經常都是一些代碼或是廠商名
就是為何筆者說最好找一個比較懂的人去幫忙看,否則一般人也看不出什麼差異

ALDA屬免費軟體,而EVEREST可以下載試用版,這一部份可以上GOOGLE大神,ALDA在2005年的3.93版,或是EVEREST的綠色版(不要問我怎變= =!!),可以帶在隨身碟中直接執行,店家可能會因為要安裝軟體,而不讓您測試喔!

當一切都測試無誤後,再帶回家利用PRIME95燒機(請參考筆者前篇)24HRS,如果無誤的話,就可以開心的使用了,最後要提醒各位,要記得去官方網頁註冊,以維護自身使用或保固上的權利!

2007年4月29日 星期日

NoteBook的選購

沒有留言:
這幾天,同事為了出國所需,想要買一台實用的筆記型電腦,於是找我商量,我也是在今年二月多才買了人生第一部 NB,不過我是那種每次要買東西前,會收集一切相關的資料的人,雖然時間有限,但是我還是抽了點時間去瞭解一下市場

以下就是對於目前筆記型電腦選購的建議:

1. 尺寸大小:

目前的主流尺寸還是14吋居多,應該說針對不同使用者有不同區隔

商務人士:12 ~ 14吋居多,牌子不外乎SONYASUSHP...較受歡迎
一般使用者:14 ~15 吋,這個尺寸應該是只要有出NB的廠商都有
重度使用者(當PC用):使用者通常以14吋以上為主,重點在效能

同事是要帶出國,所以尺寸鎖定在12 ~ 14吋,且還有預算與功能的考量

2. 價格:

現在的價位,不像前陣子為了 VISTA促銷,大打割喉戰,漸漸穩定,最多只是因為RAM的價差,再做些微的修正(通路商反應會慢些 )

三萬以下:大多是前期CORE DUEPM或「散步龍」的產品,主打學生族群
三至四萬:主流價位,大多是整合型的電腦(顯卡內建或RAM及HD上動)
四萬以上:有某些特點的強推機,例:T7200的CPU或N-7400 go的單獨顯卡
頂級價格:集高規格於一身,主要是品牌形象(藍寶堅尼、F1...以車命名)

因為同事的預算約在3 ~ 4萬,就要看取決於什麼為重,重效能還是顯示...

3. 重量:

這一點其實是針對NB的考量,因為要一般人背個三五公斤在身上也不好受,只是重量這一點主要也是取決於尺寸的大小,除此之外也有些迷思

2 Kg以下(含):大多13.3吋以下的規格,如要求效能,價位會在四萬以上
2至2.5 Kg:現在的主流重量(14吋),主要迷思在這(12和14吋的差異)
(2和2.4 Kg背久了,感覺出那個較重嗎?尺寸和價位就直接反應)
2.5 Kg以上:15吋以上的規格,適用於把NB當PC使用的族群,真的有點沉重

以上都是單指主機重量(含電池),有些特別機種,可以拔下光碟機來減重,在筆者看來,沒有光碟機的NB就跟沒了手的半殘一樣,不太建議用此減重,當然有人會說那可以外接呀!(攜帶的總重量一樣沒變,可能更多)

其他配件,如:充電器(最重)、滑鼠(最好是無線)、背包(建議後背),隨便加一加也1 ~ 2 Kg,所以對一個普通人來說,重量也常是考量的因素,根據同事所說的需求,當然是越輕越好,可是在3 ~4萬的價位下能選的不多...12吋符合重量,價格會超過、14吋價格符合,重量偏重(約2.4 Kg) 如果14吋又要在約2 Kg,價位更是驚人,所以這通常是最難取捨之處

4. 實際用途:

(1)上網,打報告、聽音樂:這類,大多是學生,用個3萬以下的機種就可
(2)多媒體相關(修圖、排版或視訊剪輯):RAM插滿(XP只認的到3.XG)

NB的效能一定比不上PC,這是無庸置疑(錢太多不在此限),這一類使用者,因為顯卡或RAM的需求,動輒超過五萬預算。

(3)電玩、魔人:許多硬體需求都是因應電玩才產生,這類的人都會砸大錢, 會為某些特別需求而忘了錢為何物,只要能達到目標就好!

同事應該是屬於(1)和(2)的混合體,且預算限制,一定要有所取捨

5. 總結:

NB是一種比較高單價的電子商品,所以除非對它的訴求很高,不然要買有點難,其次是預算問題,在NB上真的是一分錢一分貨,如果預算不足,請自行刪減,當然也失去了後悔的權利,畢竟這就是3C商品的特性。

針對這點,筆者在這裡要特別提出來,因為3C商品的生命周期難超過3 ~ 5年,請在購買新品時,至少選擇中階以上的規格(以免太快退出市場,維修極貴)。

現在買的規格,建議請至少超過以下的規格(打算用一兩年的不在此限)

 CPU:T5600以上(雙核)、或AMD4000+(雙核)
 RAM:DDR2-667-1G以上(VISTA-2G以上)<--很重要  
 顯卡
:獨顯N-7300 G+、A-X1300+,整合N-6150 G+、A-X2300+
 光碟機:至少有DVD-RW(不建議COMBO機,維修率較高)
 
附加功能:指紋辨識、視訊、藍芽、無線網路(3、3.5G(HSDPA )),雖然愈多愈好,請考慮到電力消耗,畢竟行動力與電力成正比。

最後:建議選個14吋、T5600、RAM 1G+、整合顯卡、DVD-RW、有視訊的機型

如有其他人有相關經驗也可一同討論,歡迎指教。

2007年4月27日 星期五

病毒、廣告或木馬(下)

沒有留言:
前篇,我提到了病毒、廣告和木馬的危險性,現在撇開使用者習慣不說,如果想讓自己在網路世界裡,能夠安全的全身而退,有些事情真的是不得不做

實際執行的建議:

1. 病毒碼更新:
不要以為有一套防毒軟體就能夠天下無敵,因為我看過太多人,是有防毒程式沒有錯,但是病毒碼卻是八百年前的,據非官方統計,一天新增的病毒量(原種)至少就超過十隻(還不包括特別日子!),確實把病毒碼隨時都要更新到最新的狀態(多數的防毒都有此功能)

2007年4月26日 星期四

病毒、廣告或木馬(上)

沒有留言:
只要是有電腦的人一定遇過的狀況是什麼?

十多年前:最常遇到的應該是當機、記憶體不足或是病毒(磁片拷來拷去)
現在:是中病毒(含廣告)和木馬

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呢?
主要是跟使用者身處的環境有關,十多年前應該不可能人人有網路吧!

現在絕大多數有電腦的人都是為了工作、娛樂或上網...
光是這一點就可以有很大的不一樣了

現在每台電腦中至少都有一種以上的防毒程式在常駐著
否則你一上網,就跟脫光走在大街上一樣,電腦裡什麼東西都會被看光
不過,網路這種便利性極高的東西,應該沒有人不想用吧!
(除了少數工作單位,為了安全性考量會限制連上網際網路)

這裡就來說一下怎麼防範病毒、廣告或木馬程式吧!

如果,把這三種的危險性,由高而低排:木馬 > 病毒 > 廣告
為什麼我會這樣子排列呢?

木馬程式的危險:

就是網路上任意人都可以利用特定工具
駭進你的電腦,也就是說電腦被開了後門
換言之,就是你的一舉一動都全在別人的掌控之中

要怎麼防範這一類的程式入侵呢?
其實現在木馬程式已經進化到很聰明的程度了
以前,是我們使用者主動點選特定的選項,包含 ActiveXjava...等程式
甚至有的還會常在我們常用的 office檔案中,一但執行就會被值入程式

網路上或電子郵件中夾帶的附加檔(OE已預設無法直接開啟),還是不開為妙
如果非得要開的話,最好還是用掃毒(含木馬)程式,確認一下
再打開,但是並不保證這樣子做就一定不會中木馬(木馬更新速度極快)

現在,甚至許多網頁中都包含特定連結,自動轉向讓瀏覽的人中毒
所以在我們看網頁時,經常會有許多圖片或連結無法開啟
也是因為該圖片或連結並非是相同網頁中的資訊,現在的防毒軟體
針對這一類的網頁,也會擋住外部連結的部份,如有需要,再自己放行
這也是保護自己的方法之一

其實,這一類的程式大多是使用者自己所下載的!

病毒程式的危險:

這一種,其實大家都比較有警覺,不過還是要注意以下幾點

1.分享的資料夾:
 直接對Internet的電腦,最好不要開分享,風險極大
 區域網路中,最好能不開就不要開,病毒常會由分享資料夾的漏洞侵入

2.防毒程式是否有在執行:
 因為現在有許多木馬程式,會造成防毒程式的癱瘓,桌面右下角的圖示仍在
 所以在更新病毒碼後,利用下面這方法,測試自己的防毒是否仍在運作

 ##測試防毒軟體的性能代碼####################

X5O!P%@AP[4\PZX54(P^)7CC)7}$EICAR-STANDARD-ANTIVIRUS-TEST-FILE!$H+H*

 把這段代碼複製到記事本中,保存為文本文件,然後靜觀殺毒軟體之變。

 防毒程式判斷方式:
 特等:複製完代碼後便提示內存有病毒
 優等:剛保存完就提示病毒(或直接刪除)
 中等:保存後幾秒提示病毒(或直接刪除)
 下等:需自己啟動病毒掃描查殺才提示病毒(或直接刪除)
 劣等:無論怎麼掃描都無法提示病毒(或直接刪除)
 #################################

雖然可用來判斷防毒程式的好壞,主要仍是在確定防毒程式正常運作

廣告程式的危險:

其實廣告軟體通常都會跟著綁首頁或是木馬一起執行
一但中了廣告程式的後果,通常有兩種狀況:

1.網路變得極慢(因為被廣告軟體拖累,或是利用系統自行發信)
2.首頁變某公司的網站,或是按任意連結都會開一個新的廣告頁

通常這兩種狀況時,就可以利用網路上一些 Freeware 的軟體進行掃描
其實,也可以清除不少這樣子的問題,例:AD AWARE...等軟體
其它的注意事項就跟木馬、病毒的防護相同

因為網路上的危險太多,最重要的是使用者習慣,還是請各位自己小心!

2007年4月25日 星期三

黑名單

沒有留言:
什麼是黑名單呢?
感覺好像是電影中殺手計畫要除去的人的清單
其實,這裡要說的跟電子信件(email)有關的黑名單

剛接觸 email時,光是把 pop3smtp...之類的相關協定弄懂、設對
就要花上一番功夫,那黑名單又是什麼呢?

說穿了,這只是拜資訊爆炸所賜的產物,因為現代人絕大部份
都會用 email來做為信件的傳遞,除了特定文宣品之外
現在應該很少用實體的郵件寄送,除了有省錢、迅速的優點之外
也拉進了許多人之間的友情、親情或感情的傳遞

只是網路實體的建設遠比不上使用人口增長的速度,
所以頻寬就成了高價位的商品之一,而頻寬最大的殺手級人物
除了大型的影音檔、病毒之外,應該就是「垃圾信」(廣告信)

只要有用過電子郵件信箱的人,只要你在網路上登錄過 email資料
不用多久妳就可以發現垃圾郵件會如雪片般飛來
瞬間淹沒你想看的信,裡頭更可能夾帶著許多病毒、木馬...等

這些都是防不慎防的小地方,而且對 ISP業者 (HINET、台固、速博...等)
這也是心中最大的痛,因為所有的用戶下載廣告信所佔去的頻寬
遠比想像中還大

所以就提供了許多機制來杜絕相關的情事發生

例:
1.HINET提供:是否被當跳板的測試網站(hinet專用)
2.教育部提供:影響學術網路的 mail spam
3.國外組織提供:回報黑名單的網站 CBL
...GOOGLE一下就有一堆

只是一般的使用者,當你們接到廣告信的話,也可以向自己的 ISP反應
畢竟只有 ISP業者才有權限規範類似的行為

這裡大略的說明一下擋信的原則:

1.當跳板 / 自行郵寄者:同ip發送大量相同郵件(上限常為10人)
 處理方式:ISP主動退信,記錄該ip或mail address,警告發信者

2.被舉發者:有人接到廣告信或夾帶病毒的信,向 ISP業者反應
 處理方式:ISP業者會主動來信告知,並堅控郵件流量或停權

3.個人或上層管理者限制:設定特定來源(ip或domain)是否抵擋
 處理方式:收信軟體或是伺服器端的設定(分為隔離或丟棄兩種)

以上三種就是常見的擋信狀況,有時不一定是自己的問題

若A寄送信件給B,經過的路徑有:A ---> A的 ISP ---> B的 ISP--->B

基本上這四個節點都有可能會有擋信的狀況

最常見的是A ---> A的 ISP和 B的ISP ---> B這兩段
其次是 A的 ISP ---> B的 ISP
最後才是因個人使用者的設定、防毒軟體的阻攔而受不到信件

下次真的收不到信時,請先確定好自己的環境後,再向ISP或管理者反應
不然,常會有很尷尬的烏龍事件發生

其實,我有個想法(針對 ip 被列入黑名單)
可以藉由 ISP業者所提供的 WEBMAIL的介面來發信
不是是否可避開這一段,把信給寄出去,下次有機會再試試看!

2007年4月24日 星期二

新舊之間的更新大戰

沒有留言:
大家在用電腦的時候,經常性的都會有個習慣
看到有什麼可以更新的就自動更新
其實我也經常犯這樣子的錯誤(在努力更正中)
不過,在這裡還是有一些要注意的地方,還是要說明一下

什麼是?什麼是?什麼該更新?什麼不用理會它

常常都是使用者遇見的事,對於MIS這份工作來說
我都會要求別自己按下更新,因為常更新一些連我都不見得知道的東西
或許是一些根本無關緊要的更新動作
先不論那些更新是怎麼啟動的,或是針對何軟體

例:
1.一個只是用電腦打文件,做報表的人來說,更新.NET的安全性套件?
2.一個會計人員,使用ERP軟體,她需要更新嗎?(SP1-->SP2相容?)
3.一個程式設計師,竟然把更新關了?嫌它麻煩?(自認安全性很夠)
...繁多不及備載

這些都是很多盲點,每次看見新的更新一出,我總是會一個字一個字看完
不然只是一個小小的點選動作,可能就會讓你一整天跟它耗不完

或是因為某XX計畫的啟動,一定要求某些特別的認證才能夠繼續使用?!
(想到南韓某次判決勝訴,反托拉斯法案,有注意的就知我說啥!)

這些應該都是個簡單的更新動作帶來的效應,那真的都不該更新嗎?
其實也不然,所謂更新應該是指針對有缺陷的漏洞、修補程式或相關資訊的提供
這些東西都是有修補的需求,雖然感覺是有點馬後砲的意謂
但是至少有負責,雖然時間常有點晚(怕人抗議或是造成賠償之類的吧!)
畢竟沒有完美的機器和軟體呀!

那些是考慮要不要更新的呢?
其實這一點就需要經驗和判斷力了,為何這麼說呢?

例:主機板的 BIOS一定是愈新愈好嗎?

其實並不然,只要有自己更新過的人,就知到其中奧妙
經常都是某種特定需求才會做 BIOS的更新

例如:SATA II的支援、抓不到某些特別的介面卡...等

除此之外,還是以穩定為主,不然可能原本沒事的系統
因為更新BIOS的關係,反而造成了原本系統無法開啟(更新前請先備份舊的!)

像這一類的更新,其實也很少是自動執行的,一般人比較少會誤按(NB除外)
所以,按下更新前,請先確定你知道更新的是什麼吧!

那不需要更新的是什麼呢?
這一個界線老實說,比較難下定論,因為這一類的通常都有其目的

例:XGA的認證更新(要求正版)、試用版更新成正式版(付費)、病毒...

這一類的更新,對大多數人來說的需求,應該都是不用更新的居多
什麼人會更新這一類?正版的使用者、覺得軟體很好用的人、不小心按錯的...

不過在更新之前,還要注意各家公司有無特定的條件:

例:僅可移除安裝若干次,或是在重新安裝前要上網或電話認證

對於怕麻煩的人還是自己思索一下吧!

新、舊之間的更新取捨,最後把關的還是各位使用者本身!
多留意一些,可以節省很多不必要的問題與浪費!

(也許這也是為何越來越多人提倡自由軟體了!我也投一票贊成票!)

2007年4月23日 星期一

記憶體的速度與大小

沒有留言:
我先說明,我並不是像 tom's 硬體指南一樣有著很專業的評比
只是單就一個使用者或 MIS的角度來討論這話題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我在這兒不會引用很多數據(說實在的就連我也有很多不懂的部份!)
所以如果有說錯的地方,還請各位指正


我們先來討論一下記憶體的速度,我這裡指的速度就是以前最常見的
(EDO/D)RAM:(往下不記得了@.@)...PC-100、133、150(極少見)
DDR:200、266、333、400
DDR(II):400、466(怪東西)、533、667、800、933、1066...
DDR(III):目前常用於顯示卡上...

這應該就是指記憶體的外頻,也就是指記憶體跟其它周邊通道的溝通速度
至於這個速度有什麼實質意義嗎?
其實只要能夠周邊設備能跟記憶體相批配就夠了,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這種記憶體速度的迷思,其實對於使用者來說,差別真的不大...
但是不要跟我說要拿 PC-100 和 DDRII-1066
(你也要先找的到同時可以裝這兩種的板子吧!)
但是如果拿DDR II-533和800比,其實對一般使用者來說,真的感覺不出來

什麼樣的人歸類於一般使用者呢?

就是只拿電腦來上網、打打報告、玩玩小遊戲、聊天者(應該佔絕大多數吧!)
這樣子的使用者,對於這種記憶體時脈的需求,真的可以忘了速度的差別
因為就算給他們頂級的記憶體,也感覺不出來有何差別(網頁0.5和0.4秒?)
說句常在網路上套用的話:「只是看著乾過癮的!」

那對於那些人,可以感覺的到這時脈的差別呢?
以我所接觸過的人來說:出版製圖者、程式設計師(測試時)、超頻的3C魔人
對這些人來說,就算再高時脈的記憶體也不嫌多吧!
網路上隨便找,就可以找到相關的文章,超頻超到多少,或 c/p值高的記憶體
對於這一類的使用者來說,我們只能說,不是公司有錢,就是家裡不缺

接著,我們來看記憶體的大小,這一點應該也是有些變革的
最早我從dos6.22開始接觸電腦的,當時沒記錯的話,好像是16mb
那時還在跟傳統記憶體的640K拼個你死我活,要玩個遊戲要東刪西減才能跑

現在隨便就 512MB、1G的記憶體容量,還有雙通道的分別
單就以記憶體的大小來說,一般使用著的主流應該是 512MB的記憶體
如果有做些影像處理(PhotoshopPhotoimpact、視訊轉檔)至少要有 1G
不然就要跟時間做拉鋸戰了,依稀記得,專科時做畢冊把RAM加到 384MB
Coreldraw隨便開一個兩頁的開頁就是9x mb的容量,一開就可以聊個小天

針對這一點來說,記憶體的大小,使用者應用的感覺上,就有實際的感受
以前主流是 512MB,現在是 1G為主流(記憶體的量價失衡與新系統上市)

在1G的RAM出現時,同時出現了一個雙通道的技術(DDR-184pin後可用)
利用兩條一樣的記憶體,所運算的速度(應該是說效能比較恰當)會優於一條
例:2條 256MB會跑的比1條512MB的RAM快,2條512MB會比1條1G來得好

所以,當您看見市面上為何會用512MB*2來搭配主機販賣時,也不要覺得奇怪
不過這裡有一點要各位購買的使用者注意:
PC比較沒有問題,因為新的主機板至少都可以容納四條RAM
對NB的使用者來說,可能就要想清楚,如果是只有兩條RAM的插槽時
可能還是先考慮一條1G,未來才有新增的空間

不然,512MB跑個雙通道,未來發現不足想升級時,不是兩條都脫手轉賣
就是要跑個1.5G的記憶體了,這樣子就算雙通道的應用也大打折扣

不過在此,筆者提供一點個人使用的感覺:

1.雙通道在數據上有略勝一籌,對一般人來說,跟沒跑雙通道也差沒多少
 (因為曾不小心關了雙通道自己沒發覺)
2.雙通道早期,盡可能要求相同規格的 RAM兩條較安全,現今雙通道技術
 已成熟只要時脈相同,單雙面相同,大多可跑雙通道(購買前要做功課)

如果是以MIS的角度來看時,記憶體的大小,請勿給一般使用者太多的RAM
因為人性是貪心的,而且過多的RAM反而讓他們上班時分心得更嚴重,
這一點,我想要真的站在這角色時,感受的會更加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