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9日 星期二

使用習慣的建立與崩壞(Forming and Breaking Habits)

電腦的使用上,我們很難避免軟體的演進與變革,從最早的DOS到WINDOWS,直到XP到現在的VISTA,無論何時,我們都是處在被追趕的角色上(這也是資訊的世代交替?),或許大多數的使用者都不太願意接受這些變化,不過以摩爾定律來說(這引用或許不太對,但軟體的演進速度也相當快),我相信未來我們習慣的速度得愈來愈快

不過,習慣的建立與崩壞究竟應該是操之於誰?使用者?軟體商?老闆?還是自然淘汰...,這點我自己也一直在思索,畢竟對於大多數的上班族來說,能夠「不變,應萬變」就是最好的工作環境,所以,一旦要面對新的技術、軟體、作業系統,絕大多數的使用者都會面有難色

真的能夠以平常心來看待這種進步的人,真的是少之又少,除非你原本的工作內容就是以此為主(資訊收集者?技術先驅?...),但是,回過頭來想想,大部份的使用者都得跟著潮流而動嗎?還是他們也真的只需要沿用舊有的即可?是否會造成管理上的困難

關於習慣這件事,我只能說每個人對於新介面技術,都有不同程度的排斥,先不論數大招風的VISTA與XP的差別,如果你想要透過一些免費的文書處理程式(OO.o = OpenOffice.org)或2K7的MSO(Microsoft Office)來代替2K3版的MSO,我想都會遇到相同的問題。

或許有人會說:「自家軟體應該要沿用舊有的風格」,可是...MSO的2K7和2K3就有很多使用上的不同,尤其是操作介面,你光是要習慣它看似精簡的使用介面,就足夠讓你好好地摸上一陣子。反觀OO.o跟2K3的操作介面卻比較相似,頂多是有些功能選項用字有所分別(當然不能完全一樣呀!不然OO.o很有可能會接到MSO的關照)。

對於一般使用者來說,究竟是要操作介面親切,但格式上可能與MSO不太相容的OO.o;還是重新習慣相容性較高,但是操作介面卻一整個混亂的2K7,這一點跟使用者身處的環境也有極大的關係,如果是公司內的使用者,一定會希望是採用2K7的MSO,但是回到家中就是OO.o。

最大的原因就是成本效益,對使用者來說,總是不把公司的成本當自己的在用,所以只求方便就好,但是...究竟有多少人善用了MSO的功能,10%20%還是30%?我相信絕大多數的使用只是拿它來當作打打字做表格的工具,有多少人會使用「追蹤修訂」、「巨集」還是「內容比較」?更何況絕大部份的功能MSO和OO.o都有支援。

在跟使用者說明MSO和OO.o的使用差異時,使用者就會有以下的說詞
1.以前兩個步驟可以做完,現在要好多步驟,要「浪費」多少時間?
2.表格的位置都跑掉了,你知道要花多少時間調回來嗎?
3.以前慣用的功能現在都不見了,要重新適應好麻煩
4.不習慣!我要用原本的MSO。(這個是任性的使用者)
我除了得苦口婆心的跟使用者說明,就算你用了MSO的2K7,除了格式慣用功能的名稱之外,對一般使用者來說還是得要重新習慣新的版面配置,除此之外,如果真的要就事論事,我若是直接以成本來計算:

一套MSO的2K7(標準版)動輒也是12K~14K左右,大約是一般人1/3的月薪,如果真的強制使用者你花1/3個月的時間去習慣OO.o,應該不是件難事,更何況有太多人使用Office只是為了閱讀,而不見得都需要編寫、修正,沒有要求你只能用Office Viewer就該偷笑了。

更別提「浪費」時間的說詞有多可笑,聽起來像是公務機關的陋習...
1.沒時間?如果我把IM的連線切斷,或許就會多出很多時間。
2.太麻煩?如果電腦裡只有OO.o的時候就不是麻不麻煩的問題。
3.表格設定跑掉?內部有如此嚴謹?怎不見撰寫報告時也照辦。
4.任性的使用者?那就...繼續放他去任性吧!事情還是得照做
不過,實際應用上還是有非得用MSO的時候,例如:對方窗口要求制式的文件格式(相容性),官方文件(官方要導入ODF的難度還是頗高)、使用MSO的特定功能...等,這些都是非得使用MSO的時機。

其實,使用習慣的建立與崩壞,都會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以前的DOS到WINDOWS,每個人還不是得花上好一段時間適應,就連現在市佔率最高的XP,也是花了多久才讓大眾接受它,一個軟體的使用習慣,就真的如此難以憾動?其實並不然,如果你下次找工作時,如果看見心儀的工作要求使用OO.o,我想你大概只要三天就會說:「沒問題!OO.o我已經上手」。

說穿了!只是少了誘因來促使你去面對它,一旦與自身利益扯上關係,我想再怎麼久的習慣,也能夠改得過來,只是願不願意罷了。(以這麼低的就業率,我想應該沒有幾個人會跟自己的「頭路」開玩笑吧!)

我這邊只是舉了MSO與OO.o為例,其它部份的應用也都大同小異,千萬不要抱著沒有什麼,就一定不能達到什麼事的心態,就算真要反應,也請先試過手邊所有能用的資源後,再提出有力的佐證,否則只是一昧地在滿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公司不是慈善事業...)。當然,也不能是過份的要求(例:用Office排出專業排版軟體才能做出的專業稿件...)。

在使用習慣上的取捨,如果你自認你所要求的操作環境,能為公司謀得最大利益,盡管大聲要求,我想絕對沒有人敢阻攔你的需求,如果不是的話,也該先稱稱自己的斤兩,不要因為自己一時之快,反而造成共用資源更加緊縮,那才是真的得不償失

2008年7月21日 星期一

部落格‧商業化?(Blog Commercialized?)

前一陣子在網路上討論的相當熱烈的話題,就是部落客是否該揭露商業色彩?相關的文章頗多,從上次在PP5的會場上《史丹利 (街頭x酷搜摩人)》的爆料,一直到最近,在網路圈子裡持續發酵的正、反面文章,我也去看了不少,一直還在猶豫自己是否也該來寫一篇心得或想法...

老實說,我最早也曾經做過部落格的美夢,希望著那一天可以靠文字維生,但是沒多久這個夢就破滅了,其實早該面對現實,當不管流量不看訪客分析,甚至連那個部落格初期大紅大紫的Google Adsense也不看時,我想這才是真的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感覺。更何況跟那些流量超大的人相比,我應該只算是個...部落格(客),影響力也小得多,但是這上面的一字一句也是我自己慢慢經營起來的,我想應該沒人會想把自己的「小孩」弄臭弄爛吧!?

直到有人上門問合作,也是已經過了半年之後(一周四~五篇的頻率),當時剛收到對方的邀約,心裡是很開心沒錯,但是也害怕自己是否會因此淪陷,所以,第一次的合作我也設定了很多門檻給對方,深怕一個不小心自己就會陷入兩面不是人的局面,還好,直至目前為止我仍能保持一些「自我的堅持」。

其實在這段時間以來,我曾寫過的"商業文"除了少數會刊登在自己的部落格(未來除非對方要求且與IT相關,否則我不會再讓它出現於此),其它的文章應該都是在對方的平台之上,無論是雜誌網路平台,甚至是對方的內部測試

雖然這種合作模式,對自己的部落格人氣、流量比較沒有幫助,但是我連那些分析都不太看了,好像也無傷大雅(我知道那對合作廠商或是媒體而言,卻是極為重要的指標),我會這麼做的原因很簡單,我怕讓讀者有在此會有混淆視聽的感覺,雖然說有錢可賺,能補貼家用固然不錯,但是我更在乎在這上面與所有人互動的機會。

況且,想要長遠的寫下去,也得有一份足以支撐自己的力量來源,對我來說,就是在上面有機會與人討論教學相長的經驗,或許是因為自己工作環境上缺少的部份,能夠在這平台上補足。

至於曾經合作過的對象,很感激你們能夠接納我的要求(有點無理),我自己知道我很難搞,多謝你們的包容接納,基本上我希望自己能夠中立,無論是撰寫那一類的文章,只要是在我部落格中具有商業性質的文章,我現在都會貼上"工商服務"的標籤,如果讀者能夠相信我的評論角度,就請大方進入觀看,若是對於具商業色彩的文章提不起興趣的人也可迴避,我想,這應該是我自己對自己負責的一種「誠實揭露」吧!(雖然自己想怎麼寫都行!但是,我不希望因為自己的疏忽而誤導別人)

至於邀約的廠商、媒體或是公關公司,其實他們也相當為難,
們要求部落客做下列的事情,有很多時候也是身不由己居多(人在屋簷下...):
1.希望部落客只寫優點。(有些廠商會禁止缺點出現)
2.希望部落客寫的缺點不像缺點。(害怕缺點被放大)
3.希望部落客為特定產品站台。(廠商希望具有獨特性)
4.希望部落客用「分享」代替「試用」。(因廣告文而被淡化)
...還有很多,有興趣的人可以留言補上

至於,以上這些要求,部落客要怎麼拿捏,全憑個人意願,老話一句:「部落格,原本就是部落客有權力肆意揮灑文字的空間」,也因為如此,我認識的部落客裡,就有不少人是商業文章、產品測試邀約的絕緣體,就算那一天他們可能會因為人情因素,而開始寫了這一類的文章,這也是他們能夠自己決定的事。

先不論大家怎麼看待部落格上面的商業行為,無論你從那個角度切入,都有可能會顧此失彼,有人說它太商業化...,會比你在電視、電影或影集中看見的「置入性行銷」商業嗎?你說它沒有成效...,站在大街上發傳單,又有多少人真的看完DM的內容?(如果沒附個折價卷,可能轉個頭它就進了資源回收筒)

雖然,我現在是以部落客的身份寫這篇文章,我相信很多人在工作崗位上也曾思考過,應該要怎麼把公司的產品出去?想出來的點子是否會跟媒體、公關或廠商對部落客的要求一樣?(如果你也想透過網路來行銷),還是你能夠想出更好的點子?能夠讓網路上的使用者,能夠毫無異樣地接受你要傳達、行銷的商品?(我覺的很

兩造雙方,各自有自己的堅持,我並不覺得誰對誰錯?只是自己得在這樣子的環境中,選擇一個最適合自己定位的角色來扮演而已,說白一點就是:「出來混,總是得要還的」。以上僅為個人的心得與想法,如有不慎得罪,還請各位讀者(廠商、公關、媒體...等)見諒。

2008年7月11日 星期五

使用者‧你的名字是老大?(End Users ,You are the Bosses?)

我們每個人都會因為時間的關係,養成某種習慣,而在玩電腦、用網路時也是如此,很多時候,這些習慣會悄悄地左右你對某些事的決定,無論是在職場或生活中皆然。

換言之,在實際狀況中,使用者才常會自顧自的扮演起老大的角色,然後就能夠決定一切的事情?(這也是民主?),好像「規定」、「公告」和「好心幫忙」與「習慣」抵觸者無效,每個人都把自己無限制的放大,似乎忘了在電腦(網路)的世界裡,你並不孤單。

雖然說:「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經常和「個人」自由牽扯在一起,實際上,無論是在什麼地方,都可以發現有些人將個人自由無限制的擴張,進而忘了還有別人的存在,我想,這也是所有"使用者"應該要學習的地方...

其實,如果一般人關起門來,自己一個宅在家裡用著"專屬"的電腦和網路上網,你自己愛怎麼用就怎麼用,只要不在傻傻地在網路上發文攻擊別人(公開污辱...),原則上應該可以自得其樂很久(成語是這樣子用的嗎?)

如果你有跟人共享資源(網路頻寬最常見),你就得檢視自己一番自己是否真的有為別人著想,因為在網路上有太多人會問以下的問題:
1.如果有室友一直佔用頻寬該怎麼辦?
2.什麼是Netcut?Anti-Netcut?(對Netcut 1.x版有效)
3.為什麼我上網老是會Lag呢?

這些問題並非無法管,只要網路設備上有流量控制(Qos、設定最大速率)的功能,原則上是可以輕易的解決問題,但是...一般人難到真的沒辦法自律嗎?非得多花錢來做相關的限制?

我只能說便利管制總是無法兼顧,或許我可以透過軟體的協助,避免造成別人使用上的不便,不過對於大多數的使用者來說,大都還是抱著自掃門前雪的心態。(有些人是真的不知道會造成這麼大的影響)

舉例來說:

1.用P2P看著檔案飛快的在下載,完全沒注意旁邊同事臉上不耐的表情。
2.停用防毒軟體,中毒沒差,反正有人會解。(可能會造成大流行
3.習慣性的轉寄郵件給三五好友。(不管對方信箱多大,爆了再說

這些問題,其實在我現在的工作環境中,還是挺常遇見的,因為有太多人憑藉著一點點的電腦(網路)知識,在共用的網路下跟人搶頻寬(我以前也做過啦,自首可以無罪嗎?),直到我轉換跑道、換個心態面對後,才發現其實自制並不困難,只是舉手之勞,更何況在共享的平台上,每個人得到的資源應該是公平的才是。(這是理想)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使用者自以為是老大的情形有多嚴重,如果我換個口吻,或許會有很不一樣的效果,例如:

1.我請你來上班,不是付錢讓你來公司抓檔案、用網路的。
2.這麼不想用防毒軟體,那我順便幫你把網路也停了。
3.這麼愛轉寄,那我只好讓你沒辦法附加檔案

如果已經要用到這樣子的"手段"或"口吻",我想平常大家相處的氣氛也不會多融洽,所以做這個職位的人總是只能板著一張黑臉

或許在相對自由的環境下,我們總是太放縱自己的所做所為,沒有替別人考量一下,這麼做是否適當,還是說真的缺乏這部份的知識(所以我該開教育訓練的課程嗎?應該沒人想聽說教...)

除非,真的讓他們有切身之痛(電腦中毒造成資料毀損、硬碟被操壞、或者EMail信箱因為太大而爆掉),他們才有可能會乖乖的聽你說話,但是私底下是怎麼做的又是另外一回事,也因為如此,那些網路設備、備份軟體才有商機?

我只能說:「使用者,你的名子不是老大」(回到家,要怎麼裝老大隨你...),充其量只能說是「自己的主人」,請手下留情,不然,很有可能你失去的東西比你貪小便宜得到的更多。(有牌的流氓比沒牌的地痞更可怕,就是這個道理)

2008年7月8日 星期二

價格究竟是反應在哪?(What On Earth Are Prices Reflecting?)

3C商品一直以來都有個「品牌迷思」的問題,無論是國產品牌日系精品、還是走超低價位的代工商品,但是,有人當然會覺得一分錢一分貨,但是你真的知道你比別人多花的錢,是用在什麼地方嗎?

有人會說,因為買「牌子設計功能」,其實這些都沒錯,但是...經過層層剝削後,或許消費者一直都在當冤大頭,尤其是你知道那些產品的成本結構之後,你一定也會想自己跳下去做經銷、代理(也得你有資本和通路才行)

除了這些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環,那就是「售後服務」(買保險),雖然大家都不希望用到它,但是備而不用的準備,對生命周期愈來愈短的3C商品來說,真的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只要曾有過一次不好的體驗,就可能會將某個品牌列入拒往名單,雖然商品供應商的應變很重要,但是我們也得負一部份的責任(這也是一分錢一分貨),不然IBM也不會出脫NB部門(燙手山芋),畢竟後面要備料、處理相關服務,以及龐大的通路及運送費用。

因為售後服務太像買保險的心態,以台灣人的消費習慣,應該只有極少數的人會花錢買延長保固的服務,甚至有時候你有買,也不一定能夠得到相等的對待(這跟保固條款有極密切的關係)。

舉例來說,我前陣子才聽友人說,他快被某知名品牌的筆電給氣死,因為當初是在國外買的全球保固,但是保證卡放在國外,在台灣需以保證卡為準(難到不能用機器序號查詢?)結果只是因為光碟機有挑片(讀不到)的問題,廠商給的報價竟然是一萬多...(無論是維修或是換新都差不多是這個價位)。

這樣的「服務價位」,是不是直接買個外接的光碟機還比較快(買個兩台都還有剩吧!?),當初花錢買的全球性的延長保固,卻又因為保證卡不在身邊而無法使用,而且該品牌的筆電又是以精緻著稱(就是貴啦!),感覺自己被剝了兩次皮,一樣無法得到應得的服務及對待,雖然說沒把保證卡帶在身旁是自己的過失,但是這些"技術"上的問題,真的有這麼難以克服嗎?

有些標榜高品質、高享受、高體驗的產品,一旦落到消費者手中,就像變成Outlet花車中的次級品,不是變成孤兒商品,就是有可能會求訴無門,以現在的電子產品的保固狀態,通常賣產品的人都不用負責後面的保固事宜,大多會要求你直接找原廠,它們頂多是站在證明你什麼時候買到該產品的角色(這跟保固期有關...如無法舉證會直接以出廠日期判定),或者是幫你收送給原廠(有的運費還得自行負擔)。

從這個角度來看,就可以看出產品線經營模式反映在價格上的差別,以記憶體來說,某一間最昂貴的本地廠商,就是以保固服務在打出名號,只要是它們家的記憶體(僅限正廠,如副廠出產,兩者保固換貨方式不同),拿去現場只要有貨,就直接換給你(有合理的換貨原因即可),連購買證明、發票什麼都免了,光是這一點我就覺得東西貴得有價值。

雖然合理的價格是見仁見智,但是我仍無法理解單以品牌、設計和習慣所購買的高單價產品(個人很重視C/P值),當然,買東西只是自己開心,要怎麼配用是自己的事,但是花了大錢又像我上述的案例,把自己氣到內傷的事,卻也層出不窮,所以小老百姓們還是多保護自己一點吧!

竟然我前面有提到成本結構,就簡單提一下吧!

其實在台灣的"廠商"也很難為,因為台灣人真的是數一數二的"澳客",在成本結構的分配上,其實製造商自己會先壓低自己的利潤,讓中間廠商能夠有更大的獲利空間,舉例來說,很多產品在製造商發給大盤、中盤時,應該都已經把價格壓在原價的六成左右,一方面是給中下游甜頭,另一方面也便於把風險轉嫁給後面的廠商(連"售後服務"都一起轉包給中下遊廠商)。

礙於這樣子的狀況,我們消費者從零售或是中盤(像光華商場...)購得產品時,頂多就是原價的九折...甚至某些商品還是絕不打折(但是不打折的商品不一定會賣的比較差...尤其是有話題性的產品),從這邊就可以看出中間的利差,當然這也是得有龐大的數量,廠商才能夠打平自己的管銷(現在還是通路最大的時代)。

所以,消費者常常都會問,買一個東西這麼貴(跟國外相比),又沒有辦法得到完善的售後服務,不是自己花錢找罪受嗎?

這個問題如果是自己本土品牌,或許會遇到的狀況會少一點,應該說能夠議價的空間會高一些,如果各位是愛買"舶來品"的人,你就會發現價格之"",絕對會讓你想走"平行輸入"或"水貨"一途,最常見的產品應該就是數位相機吧!

除了售後服務之外,還有什麼是值得我們反應在購買價格上的呢?

1.耐用性:
因為現在的3C產品,有著愈來愈炫功能沒錯,但是總覺得壽命跟以前的產品相比短了許多。廠商當然也知道太耐用的產品會自己挖洞,但是以現在的使用狀況,好像所有的產品都變成"消費性"電子,如果你有什麼產品能夠安然無樣的度過5年這個大限還能夠沒事,請記得通知我廠牌型號製造地,我下次一定以它為優先。

2.相容性:
這點一直都是被大廠所操控,你可能要花更多的錢,才能買到與五年前舊規格相容的零件,但是卻又不得不買,因為手邊的主要零件是多年前所設計,而公司也不太可能會"未雨綢繆"的準備好兩、三套的備料(這是大多數公司的通病)。

所以相容性的產品應該算是消極的抵抗,卻是我們花最多成本的關鍵,所以下次買3C產品前,最好三思而後行,千萬別貪圖一時的短利,後面你要付出的才是驚人的代價(還會有一種不得不的怨念上身)。

可惜,真的有做到完善保固服務的廠商,卻是少得可憐,或許大廠比較有能力和本事來經營,但是要付出的成本過高,往往都會發包給其它下游廠商處理,所以很多時候品質就會大打折扣。

除此之外,由於很多大廠在台灣早已沒有據點,所以...處理的時效上很難掌握,最好是每個人同樣的東西都有兩套...,不然往返送修的時間,很多人會選擇買新品來做為替代品,如果再把時間成本也算進去,你就會發現,你多付的成本在某些時候是相當有價值的(當然,那也是在你能夠很快的得到協助的狀況下)。

下次買3C商品時,千萬不要只為了外表、設計,最後還是要詢問一下售後服務再決定吧!不然這種鳥事只要遇到一次,包準你會讓你想直接把東西給砸爛的衝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