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4日 星期二

實名制和人肉搜尋(Real Name System and Search by The Crowd)

沒有留言:
有句話說得好:「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對於網路上來說,或許可以改成:「網路上沒有什麼找不到」,時至今日,能夠透過網路上找到的東西,絕對超乎你的意料之外,先不論正確度有多少,若是想藉網路來尋得某件事、某個人、某樣物品的蛛絲馬跡,真的不太困難(該宣揚Google帶領我們進入新世界嗎?)

不過,網路有著隱匿自己身份的特性,每個人都可以使用各種不同身份、代號、匿稱來進行一切的網路活動,礙於現在有太多網路上的問題,所以有人開始推行「實名制」,但是,現在有種最新的搜尋方式,那就是把與特定議題的人物,往擁有眾多使用者的平台上一丟,只要話題性夠,馬上就可收到成效,原本可能是一個人得用Google找上好一陣子才能找到的資料,馬上就被最新型的「人肉搜尋」給翻了出來。

「實名制」和「人肉搜尋」這兩個詞都經常出現在網路事件當中,雖然涉及的層面不同,若自己成了網路事件中的一員,這兩個詞對於個人的殺傷力不小,不過使用者本身似乎完全沒有能力可以抵抗,唯一能做到的就是自己低調行事

一般人在網路上,其實不太需要提供過多的個人資訊,最多是跟政府機關交涉,或者在需要真名才能參與的活動上,才需要留下真名,況且真名不行也不應該在網路上能被搜尋找到,但是又有個資洩露的事件,會不定時的隨機大放送。

對於是否要採取「實名制」,以我個人的立場來說,其實並沒有太明顯的好惡感,但是在公開場合上,你無法確定一個小動作,是否會遭有心人士的惡意濫用,照片盜用的在許多部落格平台上,不也是經常被搬上版面嗎?

如果有人以你慣用的網路名稱來發表一些意見,就能惹起不小的風波的話,若是冒用真名,我想很多事會更加無法收拾,雖說真名可能遠不及網路上慣用的代號、名稱來得為人所熟知,但是使用真名帶來的紛爭與困擾,這對於身為老百姓的我們,應該都不願見,也沒有太多閒功夫來處理。(如果有被人盜用過資料申辦手機、服務...,你就會知道有多麻煩)

其實,實名制本身並沒有問題,就算不是用自己的真名發言,一樣也要對自己的言論負責,現在已經有不少因為在網路上辱罵對方的判例出現,可是...大家似乎還是很容易在「公開」的平台上,使用著太過於情緒的字眼,所以,我覺得是否該「實名」?只是給那些覺得「亂說話」不負責的人有所警惕,就算沒有實名...「你所說的一切,一樣能夠成為呈堂證供」(除非你有辦法讓人抓不到你的來源)。

更何況,對於網路的中、重度使用者來說,某些慣用的代號,早已比他們的真名更為人所熟知,這時候實不實名還有這麼重要嗎?或許實名只是為了防制某些亂象肆無忌憚的擴大,但是對於原本就秉持著自我立場,且不傷害到它人(低調)的網路人來說,那似乎只是個多餘的框架而已。

至於「人肉搜尋」呢?其實這一點真的是最無法控制的部份,雖然大家可能都是透過一樣的搜尋系統來找答案,就算你自己本身再低調,一樣有可能從你朋友的留言別人給的稱號曾經提過的活動參加過的團體、甚至是你在拍賣上給人評價的蛛絲馬跡,都有可能透露出你的行蹤、身份或職業。

這才是人肉搜尋可怕之處,其實我自己也曾利用網路的便利及多元性,試著找出多年前的某些人、事或物,其實並不會太過困難,所以集眾之力,要把一個人的背景挖出來,更是簡單,除非這個人完全不在網路上出沒(現在應該很難),否則只要按圖索驥,就算只是一個Email或是網路上慣用的名稱,都有很大的機會能找到這個人。

但是人肉搜尋的意義何在?事情本身的真相是什麼?為什麼要把問題提升到群眾層次?

網路的力量現在愈來愈受人所重視,一大堆新聞、報章雜誌開始大量引用網路上的消息,不過,是不是每個事件都引入大量群眾,就能夠得到比較正面的回應?或是藉此能夠讓大家正視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其實我也沒辦法資格可以下定論,因為,我自己是個不習慣隨之起舞的人,而且,有太多的議題每天都在新聞、報章雜誌上發生,是否每個議題都能夠引起一樣多人的討論?甚至會因為群眾效應,造成了輿論一面倒的情況發生。

試問?環境議題呢?(只要不在我家隔壁就好)生態議題?(冷氣夠強,我還繳得出電費就好)動物保育?(人命比較值錢)或...有著太多的議題,總覺得是否一樣都能夠透過一樣的操作方式把這些問題提高到群眾層次,就能夠得到正面的回應嗎?事實我想也不用我多說,這些都發生在我們的周遭。

「人肉搜尋」的用意良善,「實名制」的立場可期,不過,它們本身所代表的涵義是什麼?是讓使用者能夠更快地在網路上找到真相?或是自己能夠在網路這個大染缸中找到自己隱身之處,甚至藉此呈現自己內心的一面。

我想...每個人內心都有一把尺,但請別肆意的濫用它,畢竟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並不會因為在網路上,就有權力拿自己的尺來教訓對方。看看別人,想想自己,或許很多爭端也就不再那麼無法收拾。


2009年6月9日 星期二

數字、價格與真相(Numbers, Prices and The Truth)

沒有留言:
電腦的普及率,以現代家庭來說,應該快要跟冰箱、電視這一類家電產品差不多,就算不是電腦高手,也應該知道電腦的心臟是「中央處理器(CPU)」,我先前在2007年6月曾寫過一篇《CPU的型號大戰》,結果都已經整整過了兩個年頭,我發現數字的假象似乎愈演愈烈。

或許,這怪不得廠商,畢竟很多假象(行銷)也是做給消費者看的,如果我們不買單他們還會這麼做嗎?除此之外,如果不多換幾次名目來衝業績,我想那些大廠應該也很難對他們的廣大股東們交待。

但是我們這些可憐的消費者呢?又要花多少心力才能夠辨識出什麼才是真的適合自己用的?憑直覺數字愈大愈好?還是核心數目愈高愈好?就算好不容易大概弄懂了它的命名方式,你就一定能夠選到最適合自己的CPU嗎?往往真相不是如此,你得更進一步的確認,才不會多花了許多銀子卻得手了一個半殘版本的CPU(尤其是以為買到便宜貨的同時)。

為什麼可能會買到半殘的CPU呢?不外乎是因為產品線,除了在數字上動手腳外,就連很多你原本會有的東西,也靜悄悄的從產品中移除了,當然就是為了有更親民的價格,雖然這對於大多數的使用者來說是好事一樁。

對於可能原本以為它有這功能,結果一心想著買數字高一點,或是CPU的核心多一些的產品,效能應該更好才對,殊不知他「自以為有」的功能還在中高階的產品線中,早已因為價格因素被犧牲(閹割)了,直到興高采烈的把新玩具裝上把玩之後,才會發現怎跟想像中的不一樣。

CPU型號的數字變大了(從7xxx升級到8xxx)、代表雙核心的「E」也升級變成了四核心的「Q」,結果...,原本你以為有的功能,竟然在樣子的數字升級下,被廠商給悄悄的抹去。(不然,天底下有這麼好的事,什麼都升級,價格卻跟舊的差不多?)

究竟我繞了這麼大的圈子,到底是什麼功能被刪除了呢?其實先前在Windows 7 RC發表時,有人就曾做過CPU支援XPM的一張清單,《How many Intel CPUs will fail the XP Mode test in Windows 7?》,從這份清單中,或許你就能夠看出些端倪。
Core 2 Quad
Q6600/6700         YES
Q8200/8200S/8300/8400/8400S NO
Q9300/9400/9400S     YES
Q9450/9550/9550S/9650     YES
沒錯,你沒有看錯,忽然在Q8200~Q8400這一個系列的CPU,竟然把「Intel® Virtualization Technology」的支援拿掉,因此才造成了XPM無法順利在此系列CPU中得到支援。

補充:清單中Q8400(S)不支援,但在INTEL官網顯示為支援(Q8400Q8400S

其實在上個月我看見這張清單時,還沒有太大的感覺,直到最近從廠商給我的PC報價中,我才驚覺原來Q8系列的CPU竟然是現在的主流?(或許是因為價格因素),在我還未仔細推敲它們之間的差異時,本還想拿Q8300來代替E8300的工作(除了變四核心之外,工作時脈也是降低...)

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呢?除了產品線的多重劃分之外,我想跟行銷手法也相當有關係吧?雖然「Intel® Virtualization Technology」的功能對一般使用者的差異不大,但是若是對於有意要採VM系統的使用者來說,可就有不小的影響,雖然不會造成完全無法運行,在效能上勢必會受到不小的影響與牽制。

所以在下次想要入手電腦零組件時,最好還是徹底的去摸清楚它的特性(INTEL CPU的功能查詢),千萬別一昧相信「數字」、「價格」或「業務人員」,畢竟他們也有太多是不能說的秘密(甚至有可能他們也不見得知道其中的差別)。

除此之外,其實在網路上也有許多關於這一類CPU的評測,只要稍做個查詢,你就可以聽見很多種不一樣的看法,有適合超頻(倍頻數字)、適合多媒體轉檔(多核心)、C/P值最高(或許會聽見AMD的聲音)、未來支援性高(升級一次到位)...等,無論是那一種,只要你很明確的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我想並沒有一定正確的答案,畢竟選擇權操之在己。

這種數字、價格的迷思,其實不只是在CPU上會見到,只要是Cost Down很嚴重的3C產品,或多或少都能夠發現這種現象,或許對產品有深入研究的魔人來說,這些並不會造成太大的困擾,但是對於大多數的消費者來說,這已經快要成為了一種慣性的誘騙

消費者反正就是照單全收,只要是廠商所訂出來的規格、型號,只要愈高就一定愈好的迷思,也在很多人心中根深蔕固,到頭才發現,其實舊的規格比較符合自己的需求,但是在市場機制的運作下,這類產品的價格不是水漲船高,就是已經落入特定通路手中,可能就得花上比主流規格更多的銀子才能取得,兩相衡量之下,有更多時候得屈就於廠商所營造的數字魔咒當中。

或許,這是一種拼經濟,讓廠商得以存活的不二法門,但是在消費者得斤斤計較的現在,究竟最後得利者是誰,其實還很難說得準,或許產品線更新了(名目上),結果整體的購買力或市場需求下降,最後誰是這場戰役的贏家還很難說,假以時日,我們也都會成為最後勝敗的見證者吧!

2009年6月5日 星期五

低價的思維(Thinking of Low Cost)

沒有留言:
為了因應全球的不景氣,整體的消費力下滑,大家都很用力來刪減不必要的支出,對於看不見實際對業績有幫助的部份,可是一點都不留情,因此,各公司的「IT維護部門」的預算應該也減少了許多才對,廠商當然也會跟著調整步調,經過了這次的大洗牌,讓大家更加保守地把錢花在刀口上(金字塔頂端個體戶除外)

老實說,因為自己也是實用(多工)派的支持者,雖然產品的價格愈低,對於促進消費力來說是有幫助沒錯,不過,我們未來買到的東西,會不會愈來愈朝向單一功能的「元件」發展,在低價的走向中,或許所有產品都保留「最基本」的應用,連最一般的I/O介面(例:USB),也會盡可能地刪減到最少,甚至有刪過頭的情況出現,因此,在許多評測的文章中,已經會看見「不足」的字眼。

當然也開始影響整個市場的運作機能,就以最簡單的價格購買方式來看,現在你就算親自跑(新)光華商場周邊,能夠在價格上取得的優勢已相當有限,再加上付費習慣的轉變,如果你不是拿著白花花的現金去結帳,很有可能最後要付出的金額,比你直接在網路上刷卡網購還昂貴。(因為一般店家會加上3~5%的費用)

一般來說,消費者希望購得低價的商品,廠商也推出符合預期低價的產品,原本應該是件兩全其美的事,但是,因為過度的低價戰,最後被犧牲掉的是什麼?

品質?服務?保固時間?甚至有可能讓好廠商消失在這波洪流當中。

這種生態真的是好的嗎?再回頭來看看一直走高價精品路線的A社,以平均單價來說,他們的產品價格絕對高出許多類似規格的產品,但是它依舊能夠帶動買氣與話題性,這不外乎是市場區隔的良好範本,甚至可以說是鎖定特殊族群的功力了得。


低價」究竟為我們帶來了什麼衝擊?


1.效能與價格的平衡

對於低價產品的現況,應該可以有效地降低許多高單價的產品,重新思考銷售方式售價產品族群,但是會不會犧牲了過多的效能,或者是可能因為低價,在產品本身(內部)也同步修改了某些對使用者來說,較具吸引力的保護或元件,進而取代的是許多山寨版的替代品。

雖然「山寨文化」代表著某種創新迎接時代潮流的想法,甚至也是新產品研發的動力,但是太過於偏頗的價格取向,原本就很難做到跟原先產品一樣的成效,雖然可以集大成於一身,但是對於品質的要求往往追不上功能面的精進,因為功能很容易依樣畫葫蘆,而品管卻很有可能與山寨(低價)文化的最高指導原則牴觸,最後誰會被犧牲,我想也就不言而喻。

2.產品相容性

產品相容性這部份,就如同我先前所說,現在的低價產品愈來愈有「專屬」的特性,所以在低價的同時,許多原本大家通用的規格,很有可能會被特定廠商修改成特規(例:為了輕薄的外型,捨棄了一般RJ45的網路孔),另外再以其它的擴充介面,才得以與其它同質的介面溝通,雖然僅增加了一個小小的擴充設備,但是在實用性上仍會造成相當程度的困擾。

這就跟先前造成討論的檔案格式的開放性一樣,雖然不是完全沒有可供轉換的方法,但是在實際的應用上,是否會增加更多的困擾,這就是自身在選擇該項產品時,也得列入的考量之一。

3.保固時間的大幅縮短

其實以現在的電子產品來說,我們應該教育自己:「因為東西愈來愈精密,所以保固的時間愈來愈短嗎?」還是「過個一、二年就要把電子產品更新一次,也能促進經濟繁榮?」,不過是那一種想法,我想對於「大多數」的消費者來說,都不願見到這種狀況。

可是反觀現在的電子產品,多則兩年(記憶體和硬碟除外),少則半年,我經常在想著一件事,這樣子的產品是不是買到手就註定是沒有機會進廠維修,如果不小心遇到比較大的設計錯誤(但還不夠大到讓廠商收回),自己是否就得準備掏錢買下一個世代的機種。

雖然大家都清楚產品的庫存保固的壓力極大(從IBM賣出相關部門可以看出),但是如此短的售後服務,感覺就跟「銀貨兩訖貨品售出概不承認」極類似,不過,很抱歉...在低價的策略下,這樣子的狀況只會更嚴重,因為廠商在低價產品中能夠獲得的利潤更低。

如果你自認是屬於「破壞王」等級的使用者,那在入手這類低價產品時,或許要多一點的「平常心」看待,你才能夠用的盡興,不然綁手綁腳的「玩具」,就算它再低價,又何苦買一樣東西來增加自己煩燥的可能性。

最後,個人還是覺得應該要秉持著一種心態:「什麼樣的人,玩什麼樣的玩具」,千萬不要貪圖它低價,所以就買來浪費(長灰塵),低價有時就跟很多店家愛高掛著「跳樓大拍賣改裝出清」一樣,都是種玩弄消費心理的假象,真的回過魂來才會發現,自己究竟買了多少「實用」的東西呢?答案往往就跟自己月底看見刷卡費用時,有著極大的反差吧!

2009年5月26日 星期二

換個角度思考(Change Your Point of View)

2 則留言:
在很多事務上,換個角度思考往往可以看見更多「真相」,雖然不見得每個人都該具備那些認知,但是對於整體的規畫及某些事的推行,往往卻提供了極大的助益,說穿了就是要有那麼一點「心機」,只要不是用在壞的地方就好。

為什麼這樣子說呢?跟不同的身份的人溝通(交手)時,這往往是最重要的技能,否則很容易變成事倍功半,或者說是做了一大堆虛功。(做到流汗、嫌到流涎 *台語*)

其實,最明顯的例子,只要看看周遭那些很懂得迎合上司的人(併發症:欺壓同儕、下屬?),很容易就能窺得一二,當然不是要每個人都做做樣子不做事,而是要學著做「有效率且該做的事」,人最常犯的錯就是因反對而反對,或是畫地自限,這些是我最近在很多事情上的感觸,無論是站在IT、管理或小職員的那個立場,

換個角度思考是每個人都該做的事,雖然很多人都具備,不過心態上卻有相當程度的不同:

1.主管:

試著用員工的角度思考,俗話說的好「帶人要帶心」,可惜有太多主管是擔心自己的福利受損,進而對下頭的員工處處設限、提防,如此一來整個團隊能夠多好都是騙人的,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因為所有的能量都在「內耗」當中消失殆盡。

反例:以我自己為例,我就曾待過一間公司,主管本身是個很有能力的人,雖然他不太懂得拍上頭馬屁,吃了許多其他同階或以他為假想敵同仁的悶虧,不過單就主管帶人這點,我到是對他頗為讚賞,因為他至少做的到「以身作則」(主管,絕非什麼都得要會,但是關鍵的拿捏卻是重點)。

因為他幾近無私的態度,只要你有本事都可以從他身上來挖寶,他不怕你學,更不怕你從他身上取德什麼經驗,因為他對自己很有自信,而且有新的構想時,它往往都能夠很快地具體成產品,更不怕下屬偷學,因為他相信自己累積的經驗,絕非一朝一夕會被剽竊。

而不是像現在很多主管,只懂得(出一張嘴)欺壓下屬來幫他衝鋒陷陣(若是失敗,很多主管還會在這時撇清關係、斷尾求生),縱使不論他是否會因為不懂迎合上司,來為員工取得更多資源,但是在主管的角色上,我就給予他不錯的評價。(有朝一日,希望自己也能如此被人尊重)

2.IT人:

我想一個資訊的從業人員,必定有很多跟其它人不一樣的思維,舉例來說:新軟體的接受程度就比其他人高出許多,原因無它,因為IT人習慣把軟體視為一種工具。

至於是否非得使用某一種特定工具,或是能夠找到其它替代品,只要採用的規格、協定、基礎條件相同,很多時候軟體只是換湯不換藥,或者是因應某些特殊需求所開發、撰寫的功能,對於IT人來說,只要肯用心,要上手應該不會是件太難的事。

對於一般人來說絕非如此,大多數的使用者總是會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用自己習慣的軟體就好,完全不去思索這樣子的流程是否正常?進行「人工」(菜鳥認命)處理的部份是否過多(那還要電腦做什麼?),甚至只想一昧地習慣於十年前的作業流程,完全不去思索該如何讓自己的工作效率精進(還是會影響到某些人打混的時間?),不過IT人也有自己存在的盲點。

舉例來說:我最近接觸了某套軟體,在功能面上我並沒有太多意見,但是在運作的流程上,不論一般的使用者,以我自己用了不少軟體的經驗,光是我在進行出期測試的過程中,都會覺得操作動線不流暢,經常會發生得先套用新增後,再行修改的奇怪狀況發生,不過這也是一般IT人常犯的問題。

完全只考慮功能、邏輯,忘了真正的使用者是「」並非機器,所以在實際的操作上,IT人的容許程度遠比一般使用者來得高出許多,這也是很多軟體不夠「人性化」的主因。(其實這不也是Windows成功的主因?)

3.小員工:

一心只想著怎麼躲避工作,不要把事情攬在身上,當一天和尚敲一天鐘,我想這是大多數小員工心聲吧?因為心想著...「多做也不會多錢」、「領多少錢做多少事」甚至有種「明明就是你該做的事,為什麼要凹我」的想法接踵而至。

經過了前一波難得一見的金融風暴之後,會不會有不一樣的想法呢?

因為當初你凹我做的,給了我能夠兼任你工作的機會,於是在不景氣之下我被留任,而你則是被資譴(暫先不討論人力是否合理),或者那天老闆想要提拔一個瞭解完整流程的人,你就有可能比其它人多瞭解一些,進而勝出擔任主管。

至於小員工該換什麼角度來思考呢?

除了做好本份之外,更可以試著用主管或老闆的角度來看待事情,但是要切記一件事,千萬不要喧賓奪主,有些事自己心理有數就好,畢竟「心機」跟實際的職場倫理上,還是有一條不太能夠被挑戰的線存在,在適當的時候再發表自己的意見才有機會突顯自己的能力,否則很容易會太過招搖而中箭落馬,畢竟別忘了現在的主管可能也是以同種方式爬上來的。

縱使主管或老闆不懂得識人(資方市場),我相信具備這樣上進、企圖心的人,無論是走到那裡,應該都相當吃得開才對,或者身居要職,如果老闆不懂得重視這種員工,我想那才是公司最大的損失,套句台積電張先生的一句話「台積人是台積最重要的資產」。

雖說這並非是完全正確的一句話(因為在某些時候,還是得為多數人的著想),但是一個好的工作環境、倫理或信念,對於小員工的凝聚力有著相當深遠的影響,同時對於管理架構上的衝擊也可以降到最低。

至於不懂得換個角度思考,甚至是太過短視而看不見事情原貌的小員工,最常犯的錯就是「自我感覺良好」(這句話真好用),所以他們經常都在自暴自棄中,數落著別人的過錯,深深忘了自己才是「始作俑者」,雖然說很多事的起跑點不一定公平,但是要怎麼讓自己在最短的時間內跑完全程,或者是自己該如何演好這齣戲,才是真正重要的事,不是嗎?

至於,要採用什麼角度來思考自己所遭遇的每件事,請自行套用,畢竟實際去做,還是有不小的空間可以努力,這就是我這個月來,最大的心得吧!

2009年4月28日 星期二

存活於vista和7的XP(XP Surviving Under Vista and 7)

沒有留言:
最近在網路上流竄的消息,老實說受這波金融海嘯的影響不小,從以前都是在推某某系統有多好,現在則轉變成要採用什麼省錢的操作環境?什麼樣的組合最能節省成本,該如何讓現有環境得到延續,甚至是如何在IT預算緊縮下求生存,竟然廣大消費者(媒體)都能嗅到這氣味,那各家廠商怎有可能會不知道。(看自家財報時總會發現吧?)

話雖如此,我們也清楚軟體業總是得靠「創新」(改版)才得以維持生存下去的能量,所以基於目前最廣大的作業系統來說,今年要見到Windows 7我相信也絕非難事,從發展火速的beta版即將發表的RC版,到今年年底前很有可能就正式現身的「Windows 7」,早就已經透過各家媒體、平台,曝光到一種讓大家都快忘了Vista還在喘息的程度。

但是,對現在這不太樂觀的IT環境來說,勢必也會看見廠商釋出一定的善意,而不再像先前那波預期Vista升級,可能會帶動DRAM升級的風潮一般強烈(看一下全球DRAM的現況,即可」之一二),這次只是從源頭看齊,應該說不再努力於硬體要有多高的效能(當然也別妄想可以用多年前的玩具跑新的系統),而是回頭來著眼於相容性,雖然這對於軟體本身而言可能是「惡果」,但對於使用者來說絕對是福音。

對於已經直接跳過Vista的我來說,現在也不得不去嘗試一下Windows 7 與XP環境下軟體的相容性,因為你無法保證你能夠跳脫OS世代多久,尤其是在很多政策均以「省錢」為著眼點下,跳過了Vista可以撐個兩三年,難道還可以再跳過一個Windows 7 等下一代(Windows 8)現身嗎?

從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出這波不景氣帶來的「附加效應」,例:Windows推出的「3377」、「低價伺服器」...等,這一波的不景氣,反而讓廠商更能夠回頭來壓低身段,來迎合消費者求生存,這與現在的「資方市場」著實有極大的反差。

可是對廣大、保守及早以習慣的使用者來說,重點往往還是在:那XP要消失了嗎?(或者說是XP下跑的軟體還可以用嗎?)

各世代的XP政策:

Vista的XP政策:

回頭來看看XP的續存,從Vista出現時,就一直喊的要消失的XP,基於中繼的需求,讓使用者能夠「合法降權」(商業版本),於是經銷商早已在出貨的機器上貼著Vista的授權,骨子裡仍配著XP Pro給使用者用,隨機附贈的光碟也從一、兩片,變成了三、四片,就是為了讓消費者不要太過於反彈,也能夠衝一下Vista的銷售數字,何樂而不為。(這就是數字魔術?)

Netbook(Nettop)的XP政策:

礙於近年來精簡型筆電桌機的發光發熱,主要靠OEM存活的OS軟體商,當然也不能落於人後,所以,再次讓XP續存在這些新的產品上,再次顯示了資訊業界,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Windows7的XP政策:

如同先前Vista的上市,這次它們也較不合常理的讓Windows 7 也能享有降權XP的可能性(一次連降兩級),甚至最近有媒體揭露了Windows 7 具備虛擬化的XP模式文章照片),這一點著實讓我驚訝了一下,它們這次甚至讓XP直接活在新系統內,而不是降權替換。(雖然不到正式上市無法斷言真實性,但這消息還是很震驚)

單就我跟M$業務窗口「聊天」的結果,其實他們對於這部份的消息,可能比我們從網路上得到的資訊還慢了許多,在他們努力挖客戶,試著用更好的服務來拉攏客戶時,他們經常連自己為什麼被打槍都不太清楚,只知道Windows 7 應該在今年年底前可能會面市而帶過。(公司的政策打亂了自身的銷售,或許是放長線釣大魚吧!?)

竟然我們已經得到了這個消息,加上現今的硬體發展,可想而知等到Windows 7 面市時,很有可能在你手上的機器(桌機),標準記憶體的容量應該已到了4G以上(售價、虛擬XP的需求...等),這樣子不就又得在硬體上動手腳,才能夠符合當下的潮流演進?

還好DRAM的售價到目前還算可以接受,只怕DDR2變DDR3這種規格上的演進,又得逼著消費者再被剝一次皮。(不知DRAM廠會因此受惠嗎?或者說他們還敢再賭嗎?)

更大的代價:

反觀現在的情勢,其實軟體商也不是省油的燈,因為你現在會礙於未來的不確定性,讓自己的採購政策難以決擇,但是離某產品消失的時間愈近,根據經驗法則,你就得提撥更多的成本來取得,不過以現在的條件看來,絕大多數的消費者、企業主還是願意賭上一賭,原因無它,因為公司能否撐到那時候(明年四月底前)都還是個未定數吧?

雖然OS的選擇絕對不是只有Windows,還有Linux(Fedora、Ubuntu...)OSX等,但是礙於使用者的門檻,通常會使用非Windows作業系統的族群,對於改版的容許度,也遠比專用Windows的使用者來得高出許多,因為這些使用者原本就經常在不同的作業系統中做切換。

絕大多數仍取決於這些OS上,沒有像Windows內有如此多種的軟體可供選擇,暫先不提使用者軟體的價格因素,對於根深蒂固的操作習慣(不僅是OS,應用軟體影響更深),就足以讓很多使用者怯步,或許這才是Windows能夠綁住眾多使用者最大的利器。

不過,可想而知,再下一代Windows出現時,XP被消滅的機率絕對會大增,就算不被消滅也會像WINDOWS 2000 一樣被當成孤兒棄置,所以要如何在這一代Windows中,找到使用者習慣軟體應用的相容性企業(公司)應用之間的平衡點,我想絕對是我們得面對的事。

與其選擇工具,再很多時候不如改造使用者可能來得更快(老闆也是需要被教育的),只不過那時要面對的就不再是金錢、效率...等這一類的因素,而是在職場中最難處理的人性習慣貪婪,至於要怎麼做,我想每種方式都有適用它的方案,只要出發點明確,就算明知不一定可為,還是得做下去。(就算被駁回,也代表你曾為自己的良知努力過,我想這是很多人的心聲吧!)

2009年4月21日 星期二

責任避風港(ISPs're Evading Responsibilities)

沒有留言:
今天在新聞上看見某個法案《著作權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ISP業者之民事免責事由)》經立法院三讀通過,只要是跟政治有可能沾上邊的一切,我幾乎都是冷處理居多,這個草案跟網路使用有關,我就大略的去看了一下,一直在腦海中揮之不去的就是這五個大字 ─「責任避風港」。

在闡述個人意見之前,我先聲明,因為法案法條法律相關的細節,我沒有把握能夠理解的多麼透徹,僅就一個網路使用者的觀感來看這件事(或許還有一些其它的觀感),如有誤解的部份還請留言告知,但請勿挑起爭端,謝謝。(此處留言有審核機制)

看到了這個消息,讓我想起先前在ZDNet上看見的新聞《瑞典反盜版法引發政治爭議》,感覺之間總有些什麼連繫存在,雖然最後瑞典法庭有了判決(判:檔案共享網站Pirate Bay觸犯著作權法)但是最讓我不能理解的是,那使用者是否有什麼「避風港」可以躲?是消基會?還是什麼法條(案)?


或許,這一類法案的最初用意良善,但是在實際的施行上,就真能如內文所述?也讓我想起了先前因「缺乏行政罰」被駁回未通過的《濫發商業電子郵件管理條例》好像也是一樣的狀況,那這次又是怎麼一回事呢?讓ISP業者取得了避風港,難道就能夠抑制問題惡化?或是損害使用者的權益?

就算在法案內它提供了三次警告的緩衝期(三次警告後,ISP業者即會對該使用者終止全部或部分之服務),但是他所發送了三封警告信(電子實體?)是否真的能夠如期告知該IP的使用者?

如果是採用電子郵件通知,又有多少使用者有再收ISP業者所提供的信箱(另外申請、開通),這封警告信得花多久的時間,才會到使用者手中?這樣子的時間能夠被接受嗎?或者是ISP業者能夠主動切斷此IP使用者的網路?

其實,以HINET的租用合約(短短的68條,而已...)來說,原則上早已把所有的問題都推得相當徹底,甚至不需什麼警告信三次,就能夠施行管理的必要措施,現在還需要這法案來再次確立三方的權責跟相關規定?或是,可以藉此讓著作權人能夠有其它更多的管道來保護自身權益。(這一點我本身認同,更多的是第三方代理的機構吧?)

我更想要說的一件事,就是使用者其實更弱勢

對於皆為民營的ISP業者來說,我們的權利是否能夠得到對等的保障呢?暫先不論與它國的網路價格,光是在保證頻寬縮集比這兩件事來說,又有那個單位曾跳出來為使用者說過些什麼?

還是我們所使用的網路是免費的?竟然我們也是一樣有付費使用(不同頻寬有不同價位),那為什麼我們不能夠使用多少頻寬繳多少錢?

而不是變相保障2M的下載速率(無論你是辦多少速率都一樣),或許你能夠因速度無法到達,而要求降速,但就是無法跟手機一樣用多少繳多少。(牽涉到建築物的內部線路好壞)

除此之外,P2P使用上的侵權,是著作權人本身向ISP業者提出申請,那使用者如果是被置入木馬程式或是其它原因,非使用者自身能力足以舉證自保時,就喪失了付費使用網路的權利?(這一點本身就有灰色地帶)

以現在廣大使用者對於網路自由的認知,想要不觸犯「網路空間任意上載、轉貼、於網路拍賣盜版品或利用P2P軟體非法傳輸未經授權之影片、音樂或文章」,真的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不信的話你大可以去各大平台隨便搜尋,都能找到為數不少的內容。

還記得前些時候,造成很多論壇業者避走海外的一項規定:「平台業者也需肩負內容合法性的責任(大概的意思)」,那ISP業者可以有避風港,當初避走海外的平台業者是否能夠也取得特赦令呢?或許有法可管是件不錯的事,但是「此一時、彼一時」的做法似乎讓人難以捉摸,再者,使用者權益又該放在什麼地方呢?

2009年4月17日 星期五

互動式清除USB病毒(Interactive USB Virus Clearing)

沒有留言:
雖然隨身碟病毒(最早應該是"KAVO"家族吧?)風行,早就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我自己其實也寫過不少跟它有關的文章,例:《USB病毒的演化》、《快報「kavo變種」》...等,那經過了這麼久的時間(2007~至今),現在就不會有人中招了嗎?其實答案是否定的,我想它真的是緊抓「人性」使用上的弱點來散布,而且媒介之多,總讓人防不勝防。

於是,我也是常「以好人之名,行苦力之實」,去幫朋友、親屬、同事...手動抓毒,為什麼我會用手動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在別人的電腦上,很多環境非我所能控制,所以只好呆呆的用指令,憑印象一行一行去找那兒有問題。

現在坊間其實這一類的軟體很多,但是...各有其巧妙不同,就算我想從網路上下載,不是動輒幾十MB、就是下載路徑讓人摸不著頭緒,或者,那個程式已經經過了「美麗的包裝」,我完全不知道它做些什麼事。所以...我就只好靠自己,想要找一個能夠幫我省去重複KEY一堆指令的麻煩,又能清楚的讓使用者知道玩些什麼花樣,心想...最小、最簡單且能達成這目標的工具應該就是批次檔(*.bat),所以,我就花了點時間,做了這個「互動式」清除USB病毒的小批次檔。

醜話說在前頭:

要使用這個小批次檔,還是得有些底子(判別惡意檔名的能力)才能無痛的使用它,或者你只是單純地想用解決一些小問題,它或許可以幫上點忙,因為我沒有把一些常見的惡意檔名寫進去(因為...變種速度太快了),重點是這個小工具能簡化許多清理USB病毒的手續,如果真有什麼使用上的問題,在請各位使用者(白老鼠?)留言吧!我盡可能地回答或解決,如果有人想讓它變加強版,我也相當樂意,記得通知我一聲就好。

在把那一堆密密麻麻的批次檔貼上來之前,這個小工具目前我僅在XP-SP3上測試過(沒有爆炸),至於是否能共用於WINDOWS各家族(例:VISTA我猜就不行),我就不敢保證,如果您有疑慮的話,請勿使用,以免造成雙方的困擾,謝謝各位配合。

批次檔內文如下,如果不便下載者可直接copy全文,轉貼至記事本後,另存為*.bat檔(例:kill_usb.bat),存檔時需注意副檔名是否有顯示,或至觀看全文內容:



開啟批次檔的畫面如下:



在最前面的內容,其實我就有提到最好將視窗大小(緩衝區)的寬度調整至130以上,調整的方式並不困難,最大的原因就是在顯示登錄檔(Registry)時,經常會因為寬度不夠而斷行,造成判讀上的困難,修改寬度的路徑為:右鍵開啟「內容」、「版面設定」、更改視窗的「寬度」即可。



至於內容的部份我僅以「主畫面」的功能來加以說明,其實我在批次檔內文中,也有加註該登錄檔的說明網頁,有興趣的人不坊可以去看看,說不定可以客制出更符合你使用的版本。
1.自動設定(含以下所有功能,但惡意檔需自行判別)
 含步驟2~6的動作,其中2~5為自動修改,6為互動式輸入。
2.清除所有暫存檔案
 主要是避免有惡意檔案在暫存檔中存留。
3.關閉系統還原
 避免系統還原造成惡意程式重複感染。
4.取消AutoRun的功能
 其實微軟已經有正式的Patch檔,此為手動修改的方式。
5.修復檢視隱藏檔之設定
 惡意檔案會將自己隱藏,因此會修改可視隱藏檔之權限。
6.清理各磁碟機中的惡意檔案(Autorun、kavo*手動*)
 包含系統碟、啟動(Reg)、system32、help和手動輸入。
7.其它(禁用USB)
 系統權限,共「停用/恢復USB功能、唯讀及可讀寫」四種。
8.離開
 關閉此批次檔案。
其實我相信看得懂批次檔的人,一定會覺得這個小工具沒什麼,我只是希望這個批次檔能夠幫我們這些常當「好人」的解毒工,能夠省去許多麻煩,如有更好的建議或其它相關的問題,也歡迎留言告知,請多指教。

最後,我把kill_usb.batshutdown.exe(自XP中取出,因WIN 2k並無此指令)壓縮成一個kill_usb.7z的壓縮檔,如果有需要的人,請自行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