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29日 星期五

CPU的型號大戰(CPU's Model Number)

沒有留言:
電腦的核心 ──「CPU」,只要對電腦稍有接觸的人,一定都聽過這個名稱,而現在兩大CPU陣營對於CPU的型號名稱,只能用混亂來說明(尤其是從Pentium一直玩到現在的玩家來說)

現在CPU的製造者有INTEL和AMD兩家,雖然相互競爭與比較是好的,但是混亂的型號,我想除了銷售和技術人員比較有可能弄懂之外,一般人可能都不知道那在說什麼

筆者在這裡僅針對桌上型電腦的CPU來比較

AMD的新命名法來說:「2個英文字 + 4位數字

第1個英文:產品等級
G:高階(Premium)、B:中階(Intermediate)、L:低階(Value)

第2個英文:產品功耗
E(<> 65W)

第1個數字:產品家族
1000:Sempron/Athlon單核心
2000:Athlon雙核心
6000:Phenom 雙核心
7000:Phenom4核心

第2個數字:時脈等級(原本的XP 3xxx+ ==>3,以此類推...)

第3、4個數字:未來升級使用

目前AMD最新的CPU即為:Athlon X2 BE-2300(2350)
代表為Athlon雙核心/65奈米/64位元/45W/2000MHz/1.9GHz(2.1GHz)

說實在的,就連筆者自己都看得很亂...

對於AMD的CPU的細節特性,可以上官網查詢(型號模組的說明

INTEL的命名法來說:「1個英文字 + 4位數字

以桌上型電腦來說,有Core 2 DuoCore 2 QuadCore 2 Extreme三種

第1個英文:核心數量
E:雙核心(
Extreme為X)、Q:四核心Extreme為EX

四位數字:筆者沒有看見相關的說明,應該也是標示時脈相關資訊

Core 2 Duo分為:Allendale、Conroe

Allendale:E4300~E4500
Conroe:E6300~E6850

Core 2 QuadKentsfield

Kentsfield
:Q6600~Q6700

Core 2 ExtremeConroe XE、Kentsfield XE

Conroe XE:X6800
Kentsfield XE:QX6700、QX6800

老實說,應該會比AMD的變動小一些,但是只憑後方的四位數字,如果有交叉比對時,可能連INTEL本身的CPU就很難比較出來了,更何況拿兩大陣營來做比較

最後加上一點說明:INTEL最近出的CPU也是搶低階市場

分別是:E2140(1.6GHz)、E2160
(1.8GHz)兩種CPU,是不是很容易跟AMD的新命名法有所混淆呢?就看大家的反應囉!

2007年6月28日 星期四

阻擋彈出視窗(Block Pop-Up Windows)

沒有留言:
我想彈出視窗對於經常在網路上瀏覽的使用者來說,應該是相當常見的東西,不過近年來因為有太多的手法,是將病毒或不安全的程式碼,藏在這一類具有互動性質的網頁技術上,所以衍生出了許多新的問題

雖然現在的防毒軟體或是相關的防堵技術對於這一類的彈出視窗都有所防範,但是最多人使用的瀏覽器IE,還是覺得這是屬於網頁的應用技術,而不會針對這種可能的造成的攻擊,有較大動作的處理

畢竟這還是跟自己使用習慣有關,其它瀏覽器(Firefox、Opera 8.01)將針對彈出視窗加以限制,或是把來源加以顯示,減少相關的的資安事件發生,雖然並不能說一定有多大的成效,但也是保護使用者的美意之一

雖然封鎖網頁自動彈出的視窗,是保護自己的一種手段,同時會造成自己在資訊上遺漏

為什麼這麼說呢?

只要經常在使用各大銀行的網路銀行服務時,就會發現經常會有彈出視窗遭到攔阻的訊息會跳出,可是是因為防毒軟體或是相關技術的應用,為了達到警惕的效果(某部份是規避責任),總是會用較為強烈的字眼,所以大多數人都不會允許

往往,很多銀行的優惠資訊就在這樣子的機制下被忽略了,更別提有些銀行甚至會把密碼輸入的數字鍵盤以彈出視窗顯示,連使用上都有可能會因為防止彈出視窗,造成使用者上極大的困擾

不過,大家一定會想...銀行難道不會想到這些問題嗎?

我想,一個有眾多智囊團的銀行,怎可能會忽略了這方面的問題呢?還是因為使用者習慣造成的後遺症?這些其實都很難有所定論...

不過,網路環境的安全性,原本就是一個極難掌控的灰色地帶,很多的限制就是因為太多人中毒,或是利用相關技術植入木馬程式,反而使原本便利的網路,變得處處受限

這樣子的例子還有很多,例如:在Outlook (Express)的附件開啟也變得受限、網頁瀏覽禁止自動執行ACTIVE X...等

就如同M$聲明,不主動關閉IE對於彈出視窗的功能,應該也有它們定位的方向,我也再次聲明它原本的用意是好的(可用來提醒或強調某些事項),不過,只能說網路環境中想利用相關技術測試自己能力或謀利的人太多了

現在防毒軟體或瀏覽器本身都有整合這部份的功能,就算沒有的話!也可以利用Google、Yahoo!...等較大的網路服務提供者的Toolbar來完成這些事,一般人應該都能夠上手

不過有了防毒、或是圍堵彈出視窗的Toolbar就能夠安全的上網嗎?

如果你上網一個月,沒有手動掃描過自己的電腦裡是否有其它有害的連結或廣告軟體,可是去試試Ad-aware、Spyware移除的相關軟體,你絕對會嚇到,原來我們網路上的環境如此的危險(惡意連結、cookies、網頁暫存檔...等)

重點還是使用者習慣網路安全的敏感度,千萬不要一昧的相信防毒軟體或是系統廠商文宣,畢竟網路上沒有絕對的安全呀!

2007年6月27日 星期三

無線網路的設定(Wi-Fi Setup)

沒有留言:
無線網路是現在極為熱門的話題,無論是網路城市、安全憂慮,直到最近,甚至有取代有線網路的應用技術(802.11n),它能夠為大眾帶來更多的便利性

不過,並非所有人都能夠享用這一種便利性,因為無線網路建構的成本稍微高一點,無線基地台(AP)、無線網路傳輸晶片或介面,除此之外,它的設定對一般人來說也多了些沒有聽過的名詞(加密技術、通訊協定...等),畢竟這種技術是近十年來才開始(第一個版本發表於1997年)

這裡僅對設定與安裝說明,想要知道更多相關資訊,還是可以去Google一下!

安裝須知名詞:
1. SSID(Service Set Identifier):無線基地台所提供連線時所需的辨識名稱
2. WEP(Wired Equivalent Privacy):一種無線網路的加密技術
3. WPA(/2)(Wi-Fi Protected Access):無線網路的保護,可補強WEP
4. AES(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高級加密法,可取代DES加密
...有很多相關名詞,不過一般使用預設即可,這裡僅說明如何連上無線網路

現在的使用環境當中,應該是以NB使用無線網路的機率較大(PC大多需加裝USB或PCI介面的無線網卡),現在具備無線上網功能的NB都有掃描附近AP的功能,所以這部份就不加贅述

實際設定步驟:

1. 開啟無線網路功能:
開啟無線網路時,通常會掃描到不只一個AP(在大都會區),先不論訊號強弱(僅為參考值,有時並非訊號強就一定好用),請先找到自己能夠連線的AP名稱(就是SSID的名稱,或是有些以ESS-ID表示)

2. 取得連線密碼:
因為無線網路的覆蓋範圍與強度有關,所以個人使用的AP一定具有加密的機制(包括WEP、WPA或AES...等),不然就真的是一人繳錢,大家共享(雖然國外真的有類似的機制在推行),不過一般使用者還是會加上密碼

有一點要特別注意,就是要確認你在AP上所設定的密碼是利用何種加密法,因為使用者無法判別AP是使用何種加密機制(為了安全考量,但是有時間的話,還是可以用TRY的...),使用的加密法必需與AP所設定的相同才能夠實際連線成功(不要WEP <--> AES,這樣永遠都不會通...)

一般來說,只要上述兩點設定無誤,就能夠利用無線網路上網,雖然加上了密碼保護會影響無線網路在傳輸時的速率,但是對於昂貴的「頻寬」來說,這部份的犧牲是值得的

3. 補充說明:
在安裝與設定時,在某些無線網路的晶片上可設定個人模式(PSK)或是企業模式(EAP),通常一般家用的使用者使用PSK模式即可,因為企業模式的認證機制比較複雜,甚至於沒有可認證的主機時,可能連WPA都無法正常設定好,這一點要多留意喔!

其它注意事項:(使用上的考量重點)

1. 安全性的考量:

(1) 鎖定MAC Address:就是鎖定網路卡的位置(格式為xx:xx:xx:xx:xx:xx),因為每一張網路卡(晶片)基本上都只有一組特定的位置(除了某家廠牌曾提供改卡號的軟體...),因為無線網路上有太多Sniffers(一種竊聽手段:使用偵測軟體來搜集相關封包的資訊),這可以做為安全性的防護,也就是僅讓使用特定位置的網路卡(晶片),才有能力透過AP來進行連線

(2) 利用較長的加密key:選擇較長的編碼格式(較高位元的編碼,例:128、192~256位元的密碼),這能讓一般人花更久的時間來做暴力法測試(相信我,真的有人很無聊...),所以還是要定期更換密碼比較安全

(3) 將key匯出於隨身諜中:不要讓電腦記錄無線上網的key,否則一但被竊取就沒有保密性可言,或是電腦非僅自己使用(預設會記住喔!)

2. 速率上的考量:

雖然現在已經發展出能夠與有線網路相比的無線技術(802.11n),對於大眾化使用較多仍是速率較慢的無線通訊協定(802.11 a/b/g),所以在應用時,如果無線使用者是少數,對於現在流行的線上影音的頻寬需求還能負載

一旦使用者較多的環境,或是其中一台服務主機是利用無線傳輸(建議最好不要!!),使用無線網路的技術就不應該是優先方案,所以頻寬的使用上也是需要考量的因素之一

3. 選擇性:

其實無線網路的相關應用(Wii、Xbox...等)還有很多,但是現在為人所詬病的部份(安全性、速率...等),還未得到完善的解決,所以還是看是想要方便,還是要著重於安全

畢竟這方面還是取決於人的使用習慣而定,因為筆者比較在意的仍是使用的安全性,所以我還是以最高標準(鎖MAC Address、AES加密法-128位元...等)來看待無線網路的使用

4. 其它:

無線網路的串聯(WDS)、相關周邊的配合、甚至具備防火牆與網管功能的設定,這些都取決於購買AP時的預算功能,相關的設定還是以各家產品的說明手冊為主(有時對於相同應用的名稱代號不同喔!),畢竟筆者沒辦法玩過每一種AP呀!

2007年6月26日 星期二

遠端登入的優缺點(Remote Login)

6 則留言:
遠端登入這個名子,我想對於玩電腦的人來說,應該都不陌生才是,最早流行於使用者之間的遠端登入模式,應該就是使用類似於VNC的方式來做登入,不過這一類的軟體應該說是用桌面共享比較適當

不過也因為這一類軟體的風行,讓M$也製作了一個名為遠端桌面連線的功能,使IT技術人員,能夠取得電腦的操控權,進一步幫客戶端進行檢修與勘誤的動作

除此之外,當然在LINUX上也有X Windows System可以做到相關的應用,可是遠端登入對於不同族群可能會有更多不同的體會,例如:學生時期的BBS(Telnet的遠端連線)、伺服器端的使用(ssh的遠端加密連線)...等

這一類軟體的應用時機與優缺點有很大的不同,雖然使用相同功能的軟體有很多(RealVNC、NetTerm、PCmanPuTTYPieTTY(PuTTY繁中版)...等)

先來說說這一類應用:

優點:
1. 利於行動商務人士應用(只要有網路,無需大量實體文件即可完成簡報)
2. 方便管理多台主機使用(如果只能做主機存取,管理者再多也不夠)
3. 適合多人多工的環境(適合專案開發、統整或資源共享)
4. 執行遠方程式碼的彈性較高(這一點並非絕對,現在以Web介面也能達成)
5. 主機端存取安全性較高(可移除主機端的I/O裝置,避免資料外洩)
...其實這一類的優點很多,筆者只是描述較為明顯的特點

每一件事都有正反兩面,如同資訊安全與便利性經常都有相互違背之處

缺點:
1. 安全性的隱憂較多(密碼側錄、後門軟體程式、暴力破解法...等)
2. 版本管理的層級困難(多人使用下,會有同權使用者相互覆蓋的問題產生)
3. 人員掌控不易(就算限定IP或相關設定,無法確保僅相關人士使用)
4. 桌面共享連線的頻寬負荷過大(通常只適用於區網環境中)
5. 主機的硬體狀況難以掌控(如果硬體發生故障,遠端難以及時救援)

這一類應用軟體有許多相互對立的優缺點,應用時機經常都是因時因地而設置,假設有大量主機都置放於人員嚴密管制的機房中,就可以避免許多缺點的發生,同時也能得到遠端登入所提供的便利性

其實現在許多社群網站,也都提供了類似遠端登入的功能,也就是說登入後就能夠使用相關的服務,不過筆者在這篇文章中所強調的是「能利用遠端控制取得電腦主控權」的狀態,如果僅是利用相關服務,則不在此限

當然,有時也會因為設置或規則條件上的缺失,造成原本僅能使用某些特定服務的使用者,也能獲得主機端的主控權,如此一來就會發生重大的危安事件,這一類的狀況其實屢見不鮮

所以提供的服務愈多,對於相關服務依存性的漏洞也要愈瞭解,否則下次在報章上出現的人名,可能就會是自己...(驚!)

2007年6月25日 星期一

印表機的勘誤(Printer's Debug)

4 則留言:
筆者先前寫了一篇有關於印表機設定的文章,不過很多時候還是會有無法列印的狀況,所以筆者就補上一篇簡單的勘誤方法,希望能夠幫上跟印表機大戰的人

首先要說明的是印表機的先天障礙:記憶體的多寡

因為現在一般簡單的印表機通常內建的緩衝記憶體頂多 1MB,這樣究竟是大還是小呢?

下次要用印表機印圖片或文件時,可以稍稍觀察一下你印的文件有多大(列印時通常工作列會有一個印表機的圖示,點擊兩下就可以看見文件大小),你就可以知道 1MB有多「

所以,高階一點的印表機就會有記憶體模組的擴充功能,所以就可以幫它加上個記憶體,相信使用者會得到很多使用狀況上的改善

除了這個先天條件的差別之外,一般印表機可以分成點矩陣噴墨雷射乾式(色帶)四種,其中點矩陣除了某些特別需求外(列印具轉印功能的報表),一般也大多是使用噴墨和雷射兩種

至於乾式(色帶)則是極少數人在使用的機種,筆者在早年曾因為同學抽中,才有機會一睹它的神奇(在彩色雷射未普及前,就有印相片的實力)

噴墨印表機:通常為黑色+其它顏色(RGB、CMYK)做為噴墨的色源
雷射印表機:通常直接分黑白、彩色兩種 (分別使用不同顏色的碳粉)

勘誤的方法如下:
列印測試頁:控制台 --> 印表機與傳真 --> 右鍵內容 --> 列印測試頁
(大多數都可以直接按某些功能鍵,自行列印測試頁,請參照各家說明書)

(1) 可列印 :
--> 是否噴墨不均(噴頭阻塞)、碳粉黑白分佈不平均(碳粉結塊或故障)
--> 是否色差過大(某種顏色不足)、有雜質或顆粒狀吸附(滾筒污損)

(2) 無法列印
--> 確認電源、接頭是否鬆脫,是否缺(卡)紙,驅動程式是否正確
--> 緩衝區壅塞(與硬體或操作有關),電壓不穩或不足(雷射印表機常見)

無法列印的狀況其實有很多,其中包括的因素也很多,我就拿緩衝區壅塞電壓不穩或不足這兩點來說明吧!

緩衝區壅塞:
如果是利用別人電腦分享出來的印表機,可以從該電腦的點選印表機的內容,看是否有許多文件壅塞在工作序列中(這很常見,不然就是有使用者按到離線使用印表機),這些都有可能會造成無法列印

解決方案:
其實要清除緩衝區的文件,除了在本機端刪除未列印的文件,或是列印錯誤的文件,不過有時會發現無法刪除,此時就要把印表機的電源移除(最好是將電源線移除,而非關電源),過個一分鍾後再重新啟動,就可以把緩衝區的內容清除

電壓不穩或不足:
這通常會發生在雷射印表機上,如果使用環境的電壓原本就有不穩定的狀況,或是有高電壓負載的大型機具使用時,有可能就會使電壓不穩或不足

解決方案:
因為現在雷射印表機對於電源供應的需求較高,所以如果是利用延長線分接電源,先直接換至室電的插座,如果狀況未改善(除非有量測器具可證明室電是否足夠),不然就是加裝一個UPS(不斷電系統),提供穩定的電壓,如果再不行可能就是其它因素造成無法列印

其實印表機的使用,絕大部份還是操縱在人的使用習慣上,因為有些人會比較沒有耐心等候,所以一但沒有即時看見文件印出,就會像打電玩一般的連點,如果是單機使用就罷了,可是在公司或多人共用的場合,有時也要為別人想想,多給自己或印表機一點耐心吧!

如果真的有急迫性的需求,可以建議是否能夠在自己的電腦上裝一台專屬的印表機,也許才是解決之道(不過也要你的角色和地位有那個相對的能力吧!)

其它還有很多無法正常使用的因素,筆者沒有說明詳加說明,當然也歡迎大家在版上發言討論相關的問題及解決方法,不過請在測試之前,確任是否有打開電源,並確實接上連接線,不要試了半天只是沒有打開電源沒接上線而已(筆者有親身遇過...Orz)

2007年6月22日 星期五

品牌電腦的迷思(Own-Brand Computer)

6 則留言:
品牌電腦其實大家經常都會看見它的蹤跡,況且我這裡指的不是單一製造特定元件的品牌,而是指最後銷售出來的代理品牌(捷x、技x、hx、華x、宏x...等,這樣好像幾乎都上榜了!@@")

通常這一類的電腦常出現在企業採購,或是中大型賣場在促銷時才會浮上檯面,但是卻也常被它所混淆視聽,筆者對品牌電腦並沒有攻訐的意思,只是在這有些許的建議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為何會有這麼多人願意買這種電腦...

其實成本就是一個極大的因素,因為它還是夾帶著極大的優勢(例:隨機附贈的作業系統、較低的價格、提供入門機給不熟電腦的人...等),但是也因為這些條件,反而造就出一些奇怪的現象,筆者針對軟體售後維護方面討論

軟體部份:

1. 軟體的肥大症:
有買過品牌電腦的人,應該常會發覺到一件事,只要一開機,就會發現電腦裡已經安裝了一大堆可能聽都沒聽過的軟體或遊戲(NB較為常見),所以系統效能無故就降低了不少,光是要移除就要花上一段時間(可能造成系統不穩定),也許是因為這些協力廠商的配合,才能夠提供較為優惠的價位,不過消費者「俗又大碗」的心態也是這種亂象的推手之一

2. 驅動程式的安裝:
通常這一類的電腦,除了隨機版的作業系統之外,還會附上該主機版的相關驅動,如果不慎把驅動光碟弄丟了,只要稍懂電腦的人都知道可以上網下載,甚至還能夠以付費的方式請品牌業者寄送相關光碟...(窮人家的惡夢),除此之外還有以下狀況...

狀況一:無法上網

如果家中恰好只有一台電腦,而該電腦的網路卡晶片非原作業系統所支援,請問沒有辦法上網的電腦怎麼抓驅動程式(看著它傻笑,或是找有網路的地方下載)

狀況二:找不到產品型號

有辦法上網,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嗎?

其實也不盡然,因為這一類的電腦經常是從國外回流的硬體重組而成,在台灣網站上不一定找的到對應的型號,就算拆開機殼,直接看主幾板型號,甚至國內網站上還無法找到相對應的軀動程式(手邊有的話可以試看看,筆者試過...),還得遠渡重洋的到國外網站找,這對於經常「被電腦使用」的大多數人言,不也是徒增煩惱嗎?

售後維護部份:

這部份真不知是因為現在電子產品保固期短,還是因為這一種電腦原本就是走低價路線,所以它們保固的一整台電腦本身,而不是僅針對電腦中的單品(記憶體、光碟機、電源供應器...等),一般人或許會覺得這樣子很好!

可是它整體保固的時間卻比你去外面購買單品短得許多,所以保固年限一到,很有可能就是直接更換「良品」,甚至想貼錢換零件也不一定有(一般這種電腦保固期僅為1年至18個月左右),似乎比現行的電子產品的生命週期又短少許多(有些是終身保固,例:RAM...)

除此之外,如果是整台電腦主機保固,那就算更換其中一個元件,它仍會以整台主機為單位,帶回原廠維修,先不論往返的時間成本(三~五個工作天),同時還要自行負擔電腦中資料遺失或毀損的可能性,就算要自行備份,對於只有一台電腦的人也是另外一種折磨吧!

說了這麼多,其實並非品牌電腦都不好,對於某些特定族群(文書處理、上網...),它就具備足夠的實用性,如果它是你謀生的工具,或是無法容忍較長時間無電腦可用的人,也許就要三思而後行!

在商言商,對於電腦相關產業來說,價格最後還是會反應在消費者身上,只是看購買者取捨的為何?

還是那句老話:「早買早享受、慢買就省到!!

2007年6月21日 星期四

電腦的生命周期(3C's Life Cycle)

沒有留言:
對於現在電腦業界的龍頭,互相競爭下的結果,感覺起來好像是使用者會得利,無論是上游CPU的INTEL、AMD,或是系統提供者的M$或是LINUX...等,最近競爭的十分劇烈

今天筆者就要來個反向思考,其實這些動作對我們來說,不見得真的能對使用者大眾更好或是更加有價值的產品,為何會這麼說呢?

主要還是跟現在電子產品的生命週期有關...

還記得筆者在先前的內容中曾提到過,現在電子產品一但過了保固期,往往連送修的價值都沒有,或是有相對成本過高的問題,那對於一般企業體來說,或許還有能夠衡量是否要維修,但是對於眾多的使用者來說,通常只能摸著鼻子認栽

就先拿前一陣子吵的火熱的CPU大戰來說吧!

現在只要是三年前的電腦,你現在光是要找能夠跟你舊有的CPU相容的主機板,應該是少之又少(筆者就是...可能只剩商品報價單角落的一兩種稀有品種)

反過來說,如果有主機板沒有CPU的話,更慘...,只有上二手拍賣才有可能找到你合用的CPU,這樣子就極端的反應出了現在電子產品的價值能夠維持多久

雖然供需平衡,或是物以稀為貴沒錯,但是那也是極少數,其實絕大部份還是操控在少數幾個能左右整個市場變動的集團身上,仔細想想,上游要賺錢,中下游的店家難道就不用嗎?

所以就算是上游放出風聲說,200X年的第X季要停止量產(停產)某些特別的元件,往往市場就會一面倒的棄守,或是有人會大量收購,哄抬物價(如果下一個新的產品無法馬上導入時),那消費者不還是一樣成了冤大頭嗎?

想想美國很有名的反托辣斯法案,原本是用來禁止一方獨大,造成市場失衡所設立,但是這個法案往往會成為政府與民間企業相互鬥爭的工具(請自行Google一下吧!),畢竟利益是具有極大的誘惑力

所以,現在經常會聽見某電腦相關產業的龍頭,會放出風聲說,今年第幾季,某產品停產(或是不再釋出相關的修補程式),往往只是為了推自己新的硬體(軟體),強迫市場改用新產品,不過也因為那些企業體,經常會為了追趕時程(為了股價、資金...等),犧牲了使用者知的權利(花錢當白老鼠)

在現實環境中,電腦的生命週期也就成為購買時最大的考量因素:

個人使用:想在未來三五年內不想因硬體而換新電腦,請至少準備一套備品!
企業使用:請購買相關硬體至少10份以上(或外包維護合約!轉嫁相關成本)

當然,錢太多或是追求改機極限者,當然也是期望這一種的「」良性的競爭,如此一來才能創造更多不同的改造傳奇,不過那也只能適用於少數

所以,現在反而保固就成了少數產品的專利(例:記憶體終生保固...等),其它周邊產品至少也能撐過為期挺的一年或18個月的保固期(因為中盤商也不敢囤貨),除了少數地雷產品之外

因為這些原因使然,筆者就還是提倡高實用性,或是價格與效能比較高(俗稱的C/P值)的相關產品,畢竟...沒有人會跟口袋裡的錢過不去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