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6日 星期四

雲端?是躍升還是墜入?(Cloud Computing?Leaping or Falling?)

沒有留言:
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這個名詞現在已經被IT、媒體炒到已經到了我應該不用加上連結,就算沒有用過,也大概知道它是在說些什麼吧?只是大家都在談著它的效益、遠景、服務或整合...等,甚至大家都開始搶著當那一隻「領頭羊」的當下,對於IT人來說,雲端的進展究竟為我們帶來了什麼樣的衝擊?究竟是躍升了一個層次,跨入了雲端鏈之中,還是從原本的行為模式中打回原形?就像從高處跌入雲端,我想這是更多IT人所關心、在意的未來吧?

或許是先前小筆電的風潮,讓IT業界不敢輕忽任何一條蛛絲馬跡(深怕又來一次金融海嘯?),只要有機會全都想投入試試,以免自己會錯失先機,結果就變成了現在的模樣,百家爭鳴卻群龍無首(看不見實際的立基點),結果就是出現了討論的人一頭熱,觀望的人一大群;投入的廠商在緊張,觀望的廠商"等無人",究竟這樣子的改變對於使用者來說,誘因在那裡?對於公司或出錢買這些服務的公司又能省下些什麼?

甚至,對於身處IT領域的工作人員又有什麼影響,一切都準備好了嗎?難道真的只是換個使用方式這麼簡單?(習慣才是最大的誘因吧?不然Windows市占率也不會這麼高),各個投入廠商所創的(服務)名詞,盡可能避開抄襲之名的雲端應用,甚至還有另外一群反雲端的保衛派人士,IT人又該站在那一端呢?或者只能夠霧裡看花,反正大家都在雲端之上高來高去,在沒有人能一統大局之前,誰都可以說自己是贏家。(這點與電子書的現況很像,但是方向卻是相反)

雲端的衝擊:

為什麼我會有這樣子的疑慮,其實主要也是跟自己未來的生涯規劃有關,假使未來真的全面的邁入了雲端的生態鏈之中,我想第一個衝擊到的就是IT人員的就業機會(量),畢竟真的有受過雲端相關訓練的人也相當有限,或者說一般公司裡還有需要這麼多IT人員嗎?(或許委外的業績會有另外一波成長),再者,一般的IT人員,有辦法輕易的融入雲端鏈之中嗎?(看看現在有雲端實力的公司有那些就可得知)

縱使雲端無法適用於所有的公司、企業,但是無法適用的公司,對於IT人員的需求有能夠有多少?這一點很像先前曾經有討論過,為什麼現在除了特定產業研發部門中,才看得見相關的資訊人員,一般公司裡的資訊人員似乎是稀有品種,不是委外兼任,就是甚至不太需要一樣,我想,若是真的把所有應用全都丟上雲端,似乎連這些還可以立足的空間也一起被壓榨殆盡,再加上硬體的成本持續拉低,未來也不太需要維護,壞了可能換一台的成本比請人維護來得合算,當然,這是在沒有計算到其它的附加成本(例:時間、資料完整性...)的狀況之下。

對於公司來說,也許這些變革可能優大於劣,或者能夠縮減某部分的成本與支出,但是對於IT從業人員來說,似乎又回到沒有趕在最前面,就只有註定會被淘汰的命運,畢竟這原本就是個現實的就業市場,雖然那些號稱採用雲端的應用模式(例:SaaS、PaaS...),還在摸索當中,但是以長遠的角度來看,它能夠省下的軟體成本與資源是否真的比單機使用的軟體或平台便宜,我想這也還有待商榷,畢竟企業在改版的需求上,並沒有跟軟體商一樣的立即需求。(這就跟Windows 2000還是很多公司在用一樣)

IT人能做些什麼?

至於IT人能夠為這樣子的局面做些什麼努力嗎?或許產學業界是有些雲端的課程能夠去上,但是對於非資工背景的人來說(畢竟,不是每個IT人都有辦法專注於寫程式這一塊),或許那可能是另外一場有字天書的體驗,是否每個人都有能力來涉獵這部分的內容,我想大家心裡都有數,那我們還能夠做些什麼事情呢?在未來的雲端服務中,我們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依照以前的做法,或許覺得還是有某些服務或平台是可以自己在公司內部進行維護,一旦雲端的相關應用更加成熟,我想這些維護的工作,除了某些無法轉移或有時間壓力的服務之外,其它的服務,我想也沒有多少能夠再留在公司內部,畢竟公司還是營利事業,而不是慈善事業

難不成到時候大家都只好投入「協助」導向的顧問職?協助公司導入相關的雲端服務?做完一間換一間,推完一種應用就準備推廣下一種應用?等到某一天真的沒有相關的東西可以推時(這是極端的想法,不然軟體業早就倒光了),回家賣雞排(看看現在還有幾間規模不大的SI廠商...)

當然也不用過於悲觀,現在吵得如此火熱的雲端,或許還有著很多變數,真的等到那一天快要來臨時再來煩惱,或許也還不遲,不過先做好準備總是沒錯,現在應該沒有誰能夠保證自己能夠一直立於不敗之地,只是先做好準備,盡可能地讓自己找到在IT產業中的立足之地,有些人可能開始往軟體面前進,有些人或許可以在這種風潮之中,選一邊來站,甚至在夾縫中找到自己能夠發揮所長的地方(或許還需要時間來探索),無論是那一種,我想也只有咬著牙做下去而已。

所以,雲端究竟帶來的是龐大的商機?還是IT人所懼怕的「」機,這些其實都值得我們靜下心來仔細思索它的可能性,畢竟有很多事情不如我們所想像的這麼美好,我們唯一能夠做到的也就是(人生)風險管理,其它的也就只能夠「Do "IT"!!」

這其實就告訴我們一件事,當別人一頭熱時,我們除了要瞭解它可能帶來的好處誘惑,有時候更該注目的是它所帶來的衝擊影響,就跟有些人總是喜歡一再地讓優點曝光,或許適當的揭露缺點,或許更能夠為人所瞭解與接納,這也是大家更想要瞭解到的部分,可惜的是...對於某些族群的人來說,那一塊簡直就是神聖不可侵犯,或者說,是另外一種不能說的秘密吧?

2009年11月20日 星期五

虛擬化,安全要不要顧(virtualization? how about safty?)

沒有留言:
虛擬化是近年來相當夯的一項技術,從伺服器上的應用,一直到現在多核心的硬體架構問世,幾乎每個人的硬體,都有了足以運作虛擬化環境的能力,在軟體上從VMWare到免費的VirtualBox,甚至是Windows 7裡為了建構XP Mode的Virtual PC。這些都是相當常見的虛擬化軟體或平台。


(VirtualBox的操作畫面)

接踵而來的就是,我們使用虛擬化技術,主要是用來做些什麼事情呢?就算裡面安裝了一個不同的作業系統,是否有需要安裝安全性的相關軟體?或者是單純將虛擬化中的系統做為沙箱(Sandbox)、誘補系統...等,在這種系統當中,這些安全性軟體是利還是弊?或者是要考慮應用層面、使用時間或其它因素?無論如何,虛擬化似乎也不再只是單純地做為特定用途,再反過來說,一般使用者能夠用虛擬化來做些什麼事情呢?我想,這也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一個方向。

誰是虛擬化技術的使用者?

雖然虛擬化的這個話題也夠久了,一般人又有多少機會可以使用到這樣子的技術?就算硬體的支援上已經大大地提升,軟體也有免費軟體能夠使用,但是,一般人又有什麼時候需要控制兩種不一樣的作業系統?

其實,我覺得一般人不會沒事找事做,搞個虛擬化來自找麻煩,通常一套作業系統對他們來說,就足以應付他們的日常生活所需(當然,帶來的困擾也是),也因為如此,真的會在日常生活中採用這種技術的人,往往都是有特殊需求,或是工作上需要才有可能會這麼做,至於在伺服器上的應用,其實也跳脫不開這些既有的限制,舉例來說:軟體測試員網路管理員系統管理者或是有著IT狂熱自由工作者,我想也只有這些人會在日常生活中,導入虛擬化技術的應用。

至於其它人,或許自己身處在虛擬化所建構出來的工作環境中而不自知,畢竟在很多實體上的應用服務,說不定底層的部分也是建立在虛擬化的環境當中,例:網站租用、代管...等。

如果,真的要在虛擬化的環境中建置安全性的配置,通常這些使用者也都具備一定的觀念及維護能力才對,只要給它們足夠的資源,在虛擬化的環境當中,他們就可以像在真實環境中,安裝上相關的防毒、防火牆及安全性的相關配置,反觀其它人,虛擬化的技術就像是一個深藏不露的應用,更別希望他們能有些什麼樣子的作為,最後很有可能會淪為一種噱頭與口號吧?

縱使,像Windows 7的XP Mode所言,在Virtual PC裡所執行的XP也得安裝安全性的防護軟體,但是,有多少人真的會在裡面安裝防毒軟體或是相關的安全防護措施?甚至,就算系統被搞掛了,再載掛一個就好,使用者真的有這麼在乎嗎?

我想是否要安裝安全性的防護軟體,這應該跟虛擬化中執行的程式有關,如果只是單純為了特定應用軟體,偶爾才進到虛擬化的系統中操作,對於「個人」資料的保密及系統是否穩定,重要性好像就變得不再那麼重要了。

甚至,以我自己來說,進虛擬化系統,通常也只是為了取得BIOS的畫面,或是安裝一些風險較大的軟體時(例:來自於對岸的謎樣軟體),才會刻意的切換到虛擬化的系統之下操作,否則,我也很難想像出「一般人」能夠用虛擬化技術,做些什麼樣的進階應用?

安全性的考量是否適宜?

除了虛擬化的使用者和執行何種的應用程式之外,我們也可以回到現實一點的角度來考量,一般使用者有可能在電腦中,準備兩套安全性的防護軟體嗎?就算是免費的防毒軟體,對於系統資源的消耗及實際上的作為又有多少?

或許,有人會說:「既然要玩虛擬化,本來就得要把這些硬體資源的部分考量在內」,但是實際有在用虛擬化技術的使用者,除了在特定伺服器的應用,或許可以擁有較為相配的硬體資源外,其它人的硬體資源幾乎也是硬擠出來的資源,很有可能在記憶體的分配上,光是應付系統運作就顯得有些吃力,再安裝記憶體殺手的防毒軟體(安全性的防護),這樣子對於實際應用上,是否還有它的效益

如果你是在虛擬化的環境中,安裝的是非Windows的作業系統,或許可以減少一些這部分的顧慮,但是,除了想要熟悉不同作業系統的使用者之外,一般人同時跨兩種作業系統的用途何在?只為了執行在Linux中才能夠運作的程式或軟體?我想屬於這一類型的使用者,應該也是極少數的一部分,更何況,有很多原生於Linux中的軟體,也都移植到Windows系統上了,如此一來,更顯得自己是多此一舉。

經過了以上的說法,對於虛擬化內的系統,是否要安裝安全性的防護軟體,似乎也漸漸趨於明朗,除非是在虛擬化上運作的是特定伺服器主機(長時間的無人運作),為了安全性的考量外,可能會增添防火牆相關的功能之外,一般人所採用的虛擬化應用,除非出發點是為了測試安全性軟體在不同平台上的影響之外,我想安全性的部分可能早就被使用者拋到九霄雲外。

當然,最後還是要提醒一下,既然在虛擬化的平台內沒有做安全性的考量,所以,最好避開在那樣子的平台中,登入所有需要帳密的線上服務,不然,就跟你在網咖上網沒有什麼兩樣,反正原系統只要稍做切換就可以回來,雖然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惰)性,但是,多按幾個鍵就可以保平安,還是小心一點比較好,至於虛擬化的安全性,我想...就等到有什麼殺手級的應用時,我們再來重新思考它的重要性吧!

2009年11月9日 星期一

副檔名的危機(Crisis of Filename Extension)

4 則留言:
副檔名這個東西,就跟命令提示字元(文字模式)一樣,雖然漸漸地被人所遺忘,但是它們的重要性卻是依然存在,如果你的電腦少了這個副檔名的支援,我想很多程式應該都會直接變成半殘,因為關聯的檔案全部都找不到該用何種程式執行,不過,從早期只能夠支援3個字元的副檔名,一直到現在可以有256個字元,但是實際能夠做為檔案格式的判斷時,依然只有3個字元有效。


【Windows預設會隱藏副檔名的顯示】

2009年11月5日 星期四

多功能的複製工具(Multifunction Copy Tools)

沒有留言:


這個小工具程式,可以幫你解決一些複製時,煩人的參數設定,甚至它還有支援多線程的功能,唯一美中不足的部份就是...它沒有中文化,可能對於軟體推廣來說,比較難被大眾所接受,但是為了享用它所提供的功能,也只好盡力摸索它的相關功能。

軟體名稱:RichCopy
支援平台:Windows(32、64位元)
檔案大小:5896KB(HoffmanUtilitySpotlight2009_04.exe)
官方網頁:http://technet.microsoft.com/en-us/magazine/2009.04.utilityspotlight.aspx
下載路徑:http://tinyurl.com/cmfmfx(已縮址)

這個小工具是今年四月份才被釋出(從檔名應該就可以看出2009/04),其實大多數的人可能對於它前身的產品比較有印象(Robocopy),如果你有使用過先前的產品,我想要使用這個Richcopy應該也不是件難事才對,我就簡單地做個介紹,有興趣的使用者也可以抓下來用用。

1.更改為進階模式:因為該軟體很多功能在進階模式中才得以實現。



2.設定複製參數:這部分我覺得最常用的功能選單是「Files to be included」,主要是以檔案、資料夾的屬性,以及時間點來做為複製時的過濾對象。



3執行複製:設定複製的路徑後,即可開始進行複製:



4.命令列的操作:詳細的參數可參照help檔(需注意程式執行的路徑)



如果有使用過類似軟體的使用者,應該不會有太多問題才對,個人覺得這項選體的重點是在複製速度,感覺有點類似factcopy的功能,實際複製時的速度,也比原本的複製、貼上快出許多(多線程的支援),如果「xcopy」也具備這種多線程的複製功能,我想它應該就會成為更有力的網管工具了吧!

這個小工具的功能蠻多的,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它本身的HELP檔,雖然說是英文,但是描述的也還算詳細,應該不至於會看不懂才對,這篇主要是記錄「Richcopy」這個蠻好用的複製工具,所以也就沒有加註太多說明,如果你有更為進階的使用方式,也歡迎留言告知。